位置 > 首页 > 知识 >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

日期:

  文言文知识点 1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2、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3、间():参与。

  4、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5、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8、对:回答。

  9、徧:通“遍”,遍及,普遍。

  10、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

  11、加:虚报。

  12、信:实情。

  13、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

  14、福:赐福,保佑。

  15、狱:案件。

  16、虽:即使。

  17、察:明察。

  18、情:(以)实情判断。

  19、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0、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1、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2、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3、鼓:击鼓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4、败绩:大败。

  25、驰:驱车(追赶)。

  26、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27、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28、逐:追赶、追击。

  29、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0、故:原因,缘故。

  31、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

  中考语文复*:文言文阅读练*

  一、曲突徙薪

  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②有积薪。客谓主人:“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③不应。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④。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⑤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⑥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⑧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⑨而请之。

  (《说苑·权谋》)

  【注释】

  ①过:拜访。②傍:同“旁”,旁边。③嘿(mò)然:嘿,同“默”,不说话的样子。④息:同“熄”,灭。⑤燔(fán):烧;灼(zhuó),被火烧伤。⑥而不录:却不邀请。而,却;录,录用,此处指邀请。⑧乡(xiàng)使:当初如果。乡,同“向”,从前;使,假如。⑨寤:同“悟”,醒悟,觉悟。

  【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②于是杀牛置酒()

  ③余各以功次坐()

  ④今论功而请宾()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

  二、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②。天下之马者③,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④。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⑤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⑥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⑦。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⑧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说符》)

  【注释】

  ①子姓:您的家族。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②形容筋骨:形体外表、筋肉骨架。相,仔细观察。③天下之马者:天下绝伦之马。④绝尘: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灰尘来不及沾到马蹄上;弥辙: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弥,同“弭”。⑤担纆(mò)薪菜:担柴拾草。纆,绳索。菜通“采”。⑥牝(pìn):雌。⑦牡(mǔ):雄;骊(lí):纯黑色的马。⑧一:副词,竟然。

  文言文知识点 2

  1、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文言文知识点 3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巚: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实在、真。肃:寂静。属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文言文知识点 4

  必修五语文两篇文言文知识点

  《归去来兮辞》

  心为形役,奚惆怅悟已往之不谏舟遥遥以轻飏熹微衡宇僮仆候门樽壶觞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日涉流憩矫首而遐观出岫景翳翳盘桓消忧西畴棹孤舟窈窕以寻壑善万物行休曷不遑遑不可期植杖而耘耔东皋舒啸赋诗奚疑

  《滕王阁序》

  潦水俨临帝子之长洲上出重霄鹤汀凫渚即冈峦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彭蠡之滨衡阳之浦。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内亲外戚

  2.情话:知心话

  3.来者:未来的事情

  4.征夫:行人

  5.扶老:手杖

  6.风波:指战乱

  7.人事:指做官

  8.去留:指生死

  9.寻:不久

  11.交:交互,都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每日、每天

  ②时矫首而遐观有时

  2.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②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划船

  ④实迷途其未远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生活

  (三)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幼儿,儿童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xíng

  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将要。)

  ②《琵琶行》(行,古诗一种体裁。)

  hang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名词,辈分。)

  ②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泛指军队。)

  2.引

  ①丁壮者引弦而战(动词,开弓,拉弓。)

  ②相如引车避匿(动词,牵,拉,引。)

  ③引壶觞以自酌(动词,拿来,取来。)

  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召请,召引。)

  ⑤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避开,退却。)

  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援引。)

  ⑦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名词,前言,序文。)

  3.乘chéng

  ①聊乘化以归尽(动词,顺着,顺随。)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骑,坐,驾御。)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凭借,趁着。)

  shèng

  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4.策

  ①执策而临之(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拄着。)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册”,记录。)

  ④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名词,计策,计谋。)

  5.审

  审容膝之易安(动词,明白,知道。)

  6.委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随从,顺从。)

  ②如土委地(动词,散落,堆积。)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动词,托付。)

  7.怀

  ①怀良辰以孤往(动词,留恋,爱惜。)

  ②则有去国怀乡(动词,怀念,想念。)

  ③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名词,心情。)

  ④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动词,心中藏着。)

  ⑤汝姊在吾怀(动词,胸前。)

  ⑥怀其璧,从径道亡(动词,揣着。)

  五、重要虚词

  8.而

  ①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

  ②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

  ③时矫首而遐观连词表修饰

  ④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承接

  ⑤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

  9.之

  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助词,取独

  ②恨晨光之熹微助词,取独

  ③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

  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助词,取独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往

  ⑥求之靡途代词,它

  ⑦公田之利助词,的

  ⑧会有四方之事助词,的

  ⑨感吾生之行休助词,取独

  10.以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使,让

  ②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用法相当于“而”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④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来

  ⑤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承接

  ⑥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⑦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⑧问征夫以前路介词,用

  ⑨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⑩耕植不足以自给连词,用来,来

  ⑾诸侯以惠爱为德介词,把

  ⑿家叔以余贫苦连词,因为,由于

  ⒀策扶老以流憩连词,相当于“而”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将有事于西畴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复驾言兮焉求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③乐夫天命复奚疑

  ④皆口腹自役(代词“自”作宾语前置。说明:这只能作为一说。)

  (三)被动句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四)省略句

  ①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省介词“于”)

  ②稚子候(于)门(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省主语“余”)

  ④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生之志(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但“载饥载渴”教材注为助词,无实义。)

  《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等,动词,同于,与……相同。)

  ④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上出重宵,下临无地“上”“下”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一言均赋“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目吴会于云间“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紫”,呈现出紫色

  ④梓泽丘墟“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作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四美具,二难并“美”“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放下

  ②腾蛟起凤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④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受屈

  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名词,死、死亡。

  ④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副词,最。

  2.胜:

  ①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

  ③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动词,超过。

  ⑥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形容词,尽、完。

  3.穷:

  ①响穷彭蠢之滨动词,尽。

  ②穷睇眄于中天动词,尽。

  ③穷且益坚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岂效穷途之哭动词,走到尽头。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形容词,困厄。

  4.舍:

  ①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

  ②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③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临别赠言副词,将要。

  ②临帝子之长洲动词,面对。

  ③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学*方法

  1、课前预*,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不仅可以巩固学*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必修五语文文言文学*技巧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文言文知识点 5

  知识盘点: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准备了从军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文言文知识点 6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文言文知识点 7

  一、通假字

  1、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通叩,询问。

  二、一词多义

  1、且

  ①久居,祸且及汝 将要

  ②贼能且众 而且

  ③宋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 并且

  ④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 况且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

  ⑥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将要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将要

  2、力

  ①力多善射 气力

  ②力请客 极力

  3、许

  ①不知何许人 名词,处所 ②杀三十许人 形容词,表示大约的数量

  4、寝

  ①有健啖客,貌甚寝 丑陋 ②既同寝 睡觉

  三、 词类活用

  夺其物,故仇我:意动用法,以为仇

  客初至,不冠不袜:名作动,戴帽子,穿袜子

  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使动用法,使感到痛快

  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名作状,从四面

  客奋椎左右击 名作状,从左右四、古今异义词 四、古今异义词

  子灿见窗户皆闭 古:窗子和门

  四、特殊句式

  1、客则鼾睡(于)炕上矣 省略句

  2、吹觱篥数声 定语后置句

  3、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判断句

  4、 贼二十余骑四面集 定语后置句

  5、北*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大铁椎传译文: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武术,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魁梧健壮,所以叫他宋。宋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像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像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侠客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侠客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有一天,侠客向宋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名声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定和我到某个地方决斗。宋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侠客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向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侠客的本领,就竭力请求侠客同往。侠客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侠客送宋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侠客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聚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侠客,侠客大喊:看椎。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侠客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侠客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评论说:张良找到了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捶击秦始皇,大铁椎大概也是那种人吧老天生下有奇异才能的人,一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但我读陈亮的《中兴遗传》,发现那些才智出众、侠义刚烈、雄奇卓异的人,无声无息地不能在当代显露功绩声名的,又为什么这样多呢是不是上天降生的人才不一定被人任用呢还是任用他们自会有一定的时机呢陈子灿遇见大铁椎是壬寅年,看他的相貌应当是三十岁,那么大铁椎今年已有四十岁了。子灿又曾经看见他写买东西的单子,楷书写得非常工整漂亮。

  文言文知识点 8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三、文言句式

  歌以赠之宾语前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

  文言文知识点 9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游褒禅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址、卒: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山脚;死后)

  2、以、故: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缘故)

  3、以、乃、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是;山的南面)

  4、盖、谬: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错误)

  5、者:而记游者甚众(的人)

  6、窈然: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7、怠:有怠而欲出者(懈怠)

  8、且:不出,火且尽(将要)

  9、盖、十一: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大概;十分之一)

  10、既、或、咎、其、极: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既:已经;或:有人;咎:责怪;其:自己;极:尽情享受)

  11、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12、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能至也(因为)

  13、以:夫夷以*,则游者众(而)

  14、然: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但是)

  15、其: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16、以、悲: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此,由此;感叹)

  17、胜道:何可胜道也哉(说得完,说得清楚)

  二、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父:通甫,字)

  三、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却)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制度)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伞)

  ②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恐怕)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木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装点,掩盖)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是)

  四、词类活用

  1、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筑舍定居)

  2、名:以故其后名之曰(名作动(命名)

  3、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

  4、深、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走到尽头)

  5、见: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6、明:火尚足以明也(形作动,照明)

  7、险远: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8、幽暗昏惑: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9、谬、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容词使动,使错。名:名作动,识其本名。)

  10、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作名,到达的人)

  五、古今异义的词

  1、非常: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①古义:不同寻常。②今义:很,十分)

  2、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古义:治学的人。②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六、句式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七、难句翻译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现在所说的华(huā)念作华(huā)实的华(huā),大概读音错误吧。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但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5、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因而人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而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达到。

  7、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8、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文言文知识点 10

  《触龙说赵太后》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

  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

  3、甚: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 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阅读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1)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菁华6篇)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2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3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4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1:“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2:“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以及无限的敬意。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5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6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多义

  1、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包:有度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向南,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施行仁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2)

——《文言文》知识点实用十份

  《文言文》知识点 1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文言文》知识点 2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知识点 3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从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策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故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具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文言文》知识点 4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4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知识点 5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5、举:举以予人(拿)

  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9、得:此言得之(对)

  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文言文》知识点 6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四、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五、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文言文》知识点 7

  知识盘点:

  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

  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

  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准备了从军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学*!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文言文》知识点 8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语文阅读理解常考题型

  1.内容概括

  2.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3.记叙的详略和线索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5.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6.句子赏析和加点词语赏析

  7.标题、句子、文段的作用

  8.结合实例(现实)谈感受

  9.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文言文》知识点 9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

  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

  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

  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

  二、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

  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三、一词多义

  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②吴广素爱人(爱护)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

  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

  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

  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

  ④任重道远(路,道路)

  四、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矣。(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

  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王:名作动,称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老、幼:形作动,尊敬、爱护;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动用法,使安定)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7.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五、古今异义的词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古义:吝惜。今义:喜欢。

  六、句式

  1、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2.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

  3.王见之,曰:牛何之? (宾语前置)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动句)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7.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宾语前置)

  8、夫子之谓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

  七、难句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使百姓生活安定来实行王道,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

  2、夫子之谓也。

  译: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财物才用羊来替代牛啊,百姓说我吝惜是合适的。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小孩。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用这样的做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东西,好象是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啊。

  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用秤称,这样后就知道轻重了;用尺子量,这样后就知道长与短了。

  《文言文》知识点 10

  《触龙说赵太后》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赵太后新用事(新:刚刚)

  2、老妇必唾其面(唾:吐唾沫)

  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谢:道歉)

  4、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依赖)

  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殊:很)

  6、为长安君约车百乘(约:置办,配备)

  二、通假字

  1、必勿使反(反:返)

  2、少益耆食(耆:嗜)

  三、多义词

  1、质:

  文质彬彬(本质)

  质疑问难(询问)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作抵押,……做人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2、及:

  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和,以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也(用 )

  3、甚:

  若长安君主甚(厉害)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

  目似瞑,意暇甚(很)

  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

  4、异:

  永州之野产异蛇(奇异)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

  5、少:

  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

  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

  6、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作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替)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做,准备)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做,治)

  四、词类活用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名作动,封侯;继:动作名,继承人)

  2、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作状,每日)

  3、没死以闻(闻:使动,使……听闻)

  4、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动,使……尊)

  五、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到,上推到;今义:多作副词,表示另提到一事

  六、文言句式

  1、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

  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宾语前置)

  七、重点翻译句

  1、 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译:我私下认为您喜欢燕后超过喜爱长安君。

  3、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难道这不是为他作长远的打算,希望他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做国君吗?

  4、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译:从这一代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算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他的继承人有在的吗?

  5、微独赵,诸侯有在者*?

  译:不仅仅是赵王,其他诸侯的子孙继承人有在的吗?

  6、此其*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译:这样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他们身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译: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就替他们作长远的打算。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3)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1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夭阏: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三、一词多义

  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2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J也(�J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J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3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4

  1、文体知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xx――10xx),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v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答案略)

  慧褒( ) 庐冢( , ) 仆道( ) 谬( ) 穴( ) 瑰怪( ) 窈然(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而卒葬之 死后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3、有碑仆道 倒下

  4、其文漫灭 模糊,磨灭

  5、盖音谬也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

  6、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7、有怠而欲出者 懈怠

  8、不出,火且* 将要

  9、盖余所至 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2、夫夷以*,则游者众 *;*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稀少

  15、无物以相之 帮助

  16、其孰能讥之 乎 难道,表反问

  17、何可胜道 尽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泉侧出 侧:名-状 从旁边

  4、由山以上五六里 名词作动词,上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动―名,前进的情况;

  见:动―名,见到的景致

  7、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名 ,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动 照明

  9、极夫游之乐 极:副―动 尽情享受(穷尽)

  10、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名,险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动,指识其本名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4、有碑仆(于)道 (省略句)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够极尽游玩的乐趣。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无)

  对于这种情况,我又感慨了。古人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以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无)

  后代的人使流传的文字弄错,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尽呢?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5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J也(�J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6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7

  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L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②得到 诚能得樊将军首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谒】请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信】信物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诚】①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说】同悦,喜欢,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

  【更】改变 愿足下更虑之

  【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涕】眼泪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顾】①不过、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就】①靠*,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去】离开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遗】赠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唯大王命之

  【次】顺序 以次进

  【陛】殿前的台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色】脸色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谢】谢罪、道歉 前为谢曰

  【少】稍微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见】①通现,显现 图穷而匕首见

  ②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意】意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陈】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方】正、正当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被】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8

  1、作助词

  ⑴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③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⑵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⑶定语后直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石之��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一也呼应,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一般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作语气助词

  ⑴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⑵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的或不译。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⑶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 译为的或不译。

  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9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连接行为和目的,解为"用来,用以")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10

  1、“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的源头。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另有“赋比兴”三种手法。赋:直抒胸臆,比:比喻,兴:气氛渲染,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歌咏之物。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讲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是先讲孔雀东南飞,为了引出下文。

  3、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四书指《大学》--曾子、《中庸》--子思、《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大理寺卿”-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正三品,位于九卿之列,其副官为“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光禄寺: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5、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6、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经》的“六艺”指“风、雅、颂、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比:类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

  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8、《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汇编。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9、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10、童生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合格后取得“秀才”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备注】进身:指被录用或提升。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wéi)”。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11、会试,又称“春闱”或“春试”或“礼闱”,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在乡试次年三月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由礼部主持,在京师贡院举行考试。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裁”。

  12、殿试:是科举制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明清开始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前三名分别为状元(鼎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3、《离骚》:《楚辞》的代表作,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备注:《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抒情诗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14、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韵―没有《离骚》拥有的韵律,因为《史记》是散文,不需要押韵。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4)

——*常用文言文虚词3篇

  1.而 有三个意思。

  ①有两件事情是*行连贯的,中间用“而”字连接起来。例如:伟大而光荣。

  ②用来连接肯定和否定两方面。例如:人老而心不老。死而不朽。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我们要知难而进,而不是知难而退。

  ③用来连接因果关系。例如:我们为保卫世界和*而努力。

  2.以 有四个意思。

  ①有“拿”的意思。例如:以身作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②表示一个界线。例如:三尺以上。五年以后。

  ③表示一种扩展。例如:在一县、一省以至全国范围内推广。

  ④表示因果关系。例如:生产发展非常快,以致工作有点跟不上。有些同志麻痹大意,以致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以至”和“以致”是有分别的。“以至”一般表示时间程度、范围上的递升或递降,有“直到”的意思;“以致”是表示事物发展的结果的,有“因此而造成”的意思。

  3.于(乎)有六个意思。

  ①有“在”和“到”的意思。例如:光荣归于*。

  ②有“从”的意思。例如:青出于蓝。

  ③有“对于”的意思。例如:勇于负责。有益于人。

  ④表示比较。例如:功大于过。

  ⑤表示被动。例如:日本女排败于*女排。

  ⑥以“乎”代“于”。例如:出乎意料(就是出于意料之外)。合乎规律(合于规律)。这种用法是古代汉语的*惯。

  4.因 有两个意思。

  ①有“凭借”、“按照”、“依照”的意思。例如:因地制宜。

  ②有“因为”的意思。例如:因噎废食(因为吃东西噎住了,以后就不敢再吃饭了)。

  5.则 有三个意思。

  ①有“就”的意思。例如:热则涨,冷则缩。

  ②表示对比,可以翻译成“却”。例如:工人是以做工为主,学生则是以学*为主。

  ③列举原因和理由。例如:一则支援了农业,二则发展了生产。

  1.然而 有“但是”的意思。例如:他们失败了多次,然而并不灰心。

  2.虽,虽然 用“虽”和“虽然”都可以。用“虽”文一点,用“虽然”白一点。古代汉语里的“虽然”是拆开来讲的。“然”的意思就是“这样”,“虽然”就是“虽然这样”。现在“虽然”与“虽”等同起来了。例如:事情虽小,意义很大。他虽然工作很忙,对学*并不放松。

  有些人在句头用虽然,往往在后面用个逗号,这是错误的,应该把逗号去掉。

  3.纵,纵然,纵使,即使 意思都一样。例如:纵有千山万水,也拦不住英勇的勘探队员。纵然今天下雨,我们也要赶到工地。即使明天下雨,我们也要去。

  要注意,“纵然”和“虽然”的意思不一样。“虽然”指的是有那件事情,“纵然”指的是还没有那件事情。如“虽然今天下雨,你还是来了”,“纵然明天下雨,我还是要去”,这里如果把“虽然”和“纵然”调换一下,那就错了。

  4.如 有六个意思。

  ① 有“如果”的意思。说得白一些,有“要是”的意思。例如:如不及早准备,恐怕来不及。

  ②有“然”的意思。例如:突如其来。

  ③有“如同”的意思。例如:爱社如家。十年如一日。如临大敌。如鱼得水。

  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例如:我不如他(我比不上他)。耳闻不如目见(耳朵听见,比不上眼睛看见)。

  ⑤有“依照”、“顺从”的意思。例如:如期完成。如意算盘。

  ⑥有“举例”的意思。例如:各种体育活动如游泳、球赛,等等。

  5.若 有两个意思。

  ①有“如果”的意思。例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②有“如同”的意思。例如:旁若无人。若无其事。

  6.倘,倘若,倘然,倘使 意思差不多。“倘”当“如果”讲。例如:倘有困难,当再设法。倘然你不相信,我带你去看。

  7.况且、何况 意思一样,在文言里单用“况”,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另外“尚且”跟“何况”常常是相互照应的。例如:上海地方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怎么能找到他呢?当年在艰苦的岁月里,尚且坚持斗争,何况现在是大好形势,还怕什么呢?

  8.俾,以便 “俾”比较文,跟“以便”的意思一样,即达到某种效果。翻成白话有“好”的意思(但位置不同)。例如:特此公布,俾众周知(让大家好知道)。会议引发大量文件,以便参加会议的人参考(让参加会议的人好参考)。

  1.尚,尚且 有两个意思。

  ①有“还要”的意思。例如:尚待研究。

  ②先说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让它来衬托下文。例如:这么冷的天,大人尚且受不住,何况是小孩。

  2.犹 有两个意思。

  ①有“如同”的'意思。例如:为国家而死,虽死犹生。

  ②有“还”和“尚且”的意思。例如:事情相隔二十年,记忆犹新。

  3.徒,徒然 意思一样,只是文白之分。再白一些,有“白白地”意思。例如:徒劳无功。不看见敌人就放枪,徒然浪费子弹。

  4.几乎 有“差点儿”的意思。例如:我几乎不相信我的耳朵。雪后路很滑,我几乎摔倒。

  5.至 是“到了极点”,“至少”等于“最少”,“至迟”等于“最迟”。例如:欢迎之至。至少也要五千元。至少也要做到自给自足。至迟在十天内赶到。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5)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 40句菁华

1、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

2、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3、六艺:多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但在《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4、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5、得:此言得之(对)

6、不出,火且* 将要

7、夫夷以*,则游者众 *;*

8、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名 ,到达的人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1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无)

11、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12、然:

13、划分文章结构四法:依据表达方式、找寻明暗线索、依据时空顺序、依据逻辑顺序。

14、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15、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16、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17、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18、越四封之内(疆界)

1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2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21、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22、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2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24、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5、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26、瓮、绳: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27、贤: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形作名,贤能的人)

28、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29、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

30、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31、意

32、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33、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4、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35、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36、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3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38、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作动)

39、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40、夭阏:阻塞。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6)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知识点 40句菁华

1、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2、寻蒙国恩(不久)

3、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4、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5、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6、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7、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8、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9、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1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1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13、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14、曲:曲在赵(理亏)

15、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6、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17、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8、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19、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20、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2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22、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23、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24、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5、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26、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27、望:

28、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29、遗:

30、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使来朝见)

3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32、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33、旅进旅退(俱,共同)

34、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3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36、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37、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3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39、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40、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7)

——文言文阅读答案实用10份

  中国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 竹子王国 之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 世界竹类的故乡 。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 竹海 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 无园不竹 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 岁寒三友 ;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 四君子 。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 竹林七贤 ,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 竹溪六逸 ,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3分)

  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 世界竹类的故乡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1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答案仅供参考:阅读材料网整理

  15.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 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16.答案: 之一 ,是 其中一个 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7.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 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间段落在结构上能起到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特点的介绍,与首尾有呼应关系,运用某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对象特点等,具体的作用要看文段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本题 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 承接上文, 在文化上所赋予 开启下文,与文章首尾都有呼应。回答承上启下段落的作用类题目,最后最好加上一句 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曹沫者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①替……做事(或侍奉)②结盟(会盟或订约)

  2.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忌②数与齐诸公子③驰逐重射④。孙子见其马足不其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⑤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⑥,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⑦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三千金。

  【注释】

  ①孙膑:春秋时大军事家,在魏国受到庞涓的迫害,成了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协助下达到齐国,受到器重。②忌:田忌,齐国王侯,大将。③诸公子:指齐国王室子弟们。④驰逐重射:以重金赌注赛马。逐,竞赛。射:dubo,比赛。⑤弟:同“第”,但,只。⑥临质:临场赌赛。质:对抗。⑦辈:等级。

  1、翻译划线句子。

  答: 。

  2、田忌取胜的前提是什么?

  答: 。

  3、田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答: 。

  4、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田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

  5、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①,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②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1.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期”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月}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3.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须补充出“晋文公”,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4.请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暴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义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枯:来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场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皙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题目: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谷草书从“*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2)跟随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信;异乡孤征(意思相同即可)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何岳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

  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不敢与家人言之()遂以还之()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闻其侄有他事南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问|其银数与封识标记|皆合

  2、这件事于是(就)曾经听说

  3、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4、拾金不昧,寄金不昧

  5、穷拾金不昧与寄金不昧足以表现何岳的人品,尽管穷,在重金面前不动心。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陈涉世家》)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①会天大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与例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等死,死国可乎?

  【小题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

  答案

  【小题1】恰逢 、 首发

  【小题2】C

  【小题3】同样是死,还不如为国事而死,好吗?

  【小题4】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汇的理解应注意:“会”在这里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多音字,有多种含义,常用来表示会议,会计等。“唱”是个通假字,通“倡”,“倡导”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小题2】试题分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是 “比得上”的意思;B项中的“以”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C项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D项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所以,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理解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分析几个备选项中的`“以”的意思和用法,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字词的理解,如:等→“同样”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等着”;死→“为……而死”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死亡”;国→“国事”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国家”。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陈胜是一个洞察时局,敢于并善于斗争的人。为了能有更多的人来响应起义,也为了进一步发动众人,陈胜、吴广采用了一些起义策略,即他们抓住了人们对“扶苏”“项燕”的怀念及遭遇的不满,“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发动群众起义。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提炼总结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并学会总结和概括,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

  1燮和:调和

  (选自《新唐书·苏瑰传》,有删节)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遂不发书  发 发送

  B.俊臣未至追还,恨之 恨 怨恨

  B.瑰使按普思者 按 审问

  D.流普思于儋州,余党论死 论 判处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瑰“文贞”(博学坚贞)的一组是( ) (3分)

  ①擢进士第,补恒州参军

  ②明晓法令,多识台省旧章

  ③立庙塔,役无虚岁

  ④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⑤正色曰:“遗制乃先帝意,安得辄改?”

  ⑥卒削相王辅政事

  A. ①③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瑰躬行孝悌之道,他的母亲去世,悲伤过度,感染到他人,因此左庶子张大安上表举荐他。

  B.苏瑰嫉恶如仇,郑普思的党羽遍布岐、陇,他们煽动诱骗百姓作乱。苏瑰逮捕郑普思,将其处以极刑。

  C.苏瑰为官清廉爱民,他严格要求自己,生活简朴。他劝谏武后为民着想,希望她少建庙宇。

  D.苏瑰直言敢谏,他不按照当时的*惯给天子献食,在宴会上自我辩解时还讽谏皇上要体恤民情。

  1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吾忝州牧,高下自有体,能过待小人乎? (2分)

  (2)普思妻以左道得幸韦后,出入禁中。有诏勿治。 (3分)

  (3)仆射魏元忠顿首曰:“瑰长者,用刑不枉,普思法当死。 (4分)

  答案:

  9.A “发”,打开

  10. D (1)讲的是科试与任职,(3)讲的是武后,(6)是韦后等人的行为

  11. B“将其处以极刑”错

  12. 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体”1分,“过”1分)

  (2)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宫中。因此中宗特下敕要苏瑰不要再追究。(“得幸”被动1分,“有诏勿治”省略1分,句意1分)

  (3)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判处死罪。”(“顿首”1分,“瑰长者”句式1分,“当”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苏瑰,字昌容,是雍州武功人,隋朝时尚书仆射苏威的曾孙。科试得中进士,补为恒州参军。母丧期间极度悲哀。左庶子张大安上表荐举他孝悌,提拔为豫王府录事参军,历任朗、歙二州刺史。那时,来俊臣因贪淫罪贬为同州参军。人们担心来俊臣会再被起用,很多人写信给苏瑰,苏瑰将这些使者叱退说:“不才我任职州官,高下自然遵照一定规格,怎会错待一个小人呢?”最终没有打开信。来俊臣还未到达所贬州就被召回,对苏瑰心中怀恨。因此,苏瑰连连外徙,不得入京。很久以后,转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理位置很重要,且多产珠翠珍怪。前任长史张潜、于辩机都收取了好多万,而苏瑰只单身及简单行装,自我约束很严,武后建佛寺、立庙塔,没一年不派劳役。苏瑰认为:“浪费严重,虽然不要国库拿钱出来,但重要的是百姓的生产日见困难。百姓不足,君王怎能富足?天下的`僧人尼姑有一多半是假的。恳请合并寺庙,定出僧人尼姑的数目,缺了再补。”武后觉得他说得很好。神龙初年,入京任尚书右丞,封爵怀县男。苏瑰明晓法令,十分了解台省的旧章。当时的律、令、格、式均特命他删正。中宗复位,郑普思以妖幻之术任秘书员外监。他的党羽分布在岐州与陇州之间,到处煽动诱骗作乱。苏瑰将郑普思逮捕入狱,穷追到底。郑普思的妻子以鬼道为韦后所宠,能随意出入禁中。因此中宗特下敕要苏瑰不要再追究。苏瑰在朝廷力争郑普思不可赦,皇帝仍旧犹豫。司直范献忠,苏瑰让他审讯郑普思的人,进言:“苏瑰身为大臣不能诛杀叛逆小人而报答天子,犯了大罪,请让臣先诛杀苏瑰。”那时,仆射魏元忠叩头说:“苏瑰是忠厚长者,用刑不会错,郑普思依法该当死罪。”皇帝不得已,将郑普思流放到儋州,其余党徒都处死。苏瑰后来升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晋封爵许国公。那时,公卿大臣初次为官者,照例要献食天子,称之为“烧尾”,苏瑰初任仆射,独不进献。到侍宴时,宗晋卿嘲讽苏瑰,皇帝听了默不做声,苏瑰对皇帝解释说:“宰相一职,主管调和阴阳,代天治理万物。现在粮价暴涨,百姓穷困,宿卫兵中还有三天都没吃饭的,臣实在愚蠢不能称职,所以不敢烧尾。”皇帝驾崩,遗诏让皇太后临朝,相王以太尉的身份辅政。韦后召宰相韦安石、宗楚客、及苏瑰等人在禁中议事。宗楚客讨好说:“太后临朝,皇太后与相王有叔嫂不通问之礼,应该停止相王辅政。。”苏瑰严肃地说:“遗制,是先帝的意思,怎能更改?”宗楚客等人生气了,终于削除相王辅政的事。苏瑰称病不入朝。景云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大都督赐谥为“文贞”。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文言文知识点(精选10篇)(扩展8)

——文言文《晏子使楚》(精选10篇)

  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③[临淄]齐国国都。④[袂]衣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晏子使楚( )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3)傧者更道( )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2、翻译下列句子。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出使(2)做,设置(3)改(4)适宜

  2、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

  3、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_________,把“淮北”比为_________;把“橘”比为_________,把“枳”比为_________。

  2.“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3.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齐、楚、不盗之民、盗贼

  2.C

  3.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机敏过人的人。(其他意*也可)

  4.楚王狂妄愚蠢;晏子机智灵活。楚王兴师动众,却显得心劳舌拙,不堪一击;晏子单枪匹马,却具有千钧之力,所向无敌。(意*即可)

  5.叙述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表现了他外交上的机智。

  6.让楚王看见并借此侮辱晏子。

  7.“略”。

  《晏子使楚》相关知识

  成语有的来自寓言,如“亡羊补牢”;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有的来自古诗文语句,如“学而不厌”;有的来自民间俗语,如“众志成城”。

  《晏子使楚》中晏子这样回击楚王: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叱?”

  晏子的这段话里,至少含藏着两个成语,你知道吗?

  1、挥汗成雨:

  挥,甩掉;大家用手汗,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

  2、比肩继踵:

  比,并;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继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

  这两个成语见于《晏子春秋》,属于古书中的语句,是现成的;课文作者解释出它们的意思,写在晏子的回话中了。我们要多读书,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就能分辨出来。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3、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重点)

  (一)自主学*

  1、读课题:“使”的.意思是: 。“晏子使楚”的意思是:

  2、介绍晏子

  3、给加点字注音。

  赐( )晏子酒 酒酣( ) 缚者曷( )为者也 吏二缚( ) 一人诣( ) 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4、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晏子使楚》讲的是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

  活动二: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

  活动三:三读,分组,分角色读。

  活动四:小组合作讨论:晏子使楚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结果怎样?

  (三)课堂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反思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学*目标:

  1、体会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个性化的语言。(重点)

  2、学*晏子热爱祖国的精神,培养维护尊严的品格(难点)

  ※合作、探究

  1、分析晏子和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2、用一个成语或歇后语来形容失败后的楚王。

  3、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组讨论总结:晏子和楚王各是个什么样的人? (组内可以先谈论交流)

  晏子是一个:

  楚王是一个: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独立思考)

  ※ 课堂检测

  练*册本课*题

  ※反思:

  晏子使楚

  两汉:刘向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时,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晏子使楚

  两汉:刘向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时,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阅读[甲]文,从齐王的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乙]文中,晏子的`言行被后人称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字词的意思。

  (1)上书谏寡人者 谏: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

  (3)齐人也,坐盗 坐:_________

  (4)其实味不同其 实: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史》记载:“(赵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有人说赵普该向邹忌和晏子学*,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要虚心采纳别人的意见 捍卫国家尊严 机智善辩的才能

  2.(1)规劝。(2)使……听到。(3)犯罪。(4)它们(的)果实。

  3.(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2)圣人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4.示例一:同意。在解决一个问题或处理一件事时,可以采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或:采用类比、设喻等方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便于对方理解和采纳。

  示例二:不同意。尽管有时候语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需要更大的勇气,赵普的行为是他个性最好的体现。(意对即可)

  晏子使楚

  两汉:刘向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张袂成阴 一作:张袂成帷)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三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一)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国家。我晏婴是最不贤,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二)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

  (三)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注释

  (一)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