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

日期:2022-11-12 00:00:00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1

  1、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既...又... 又...又 ... 那么...那么...

  2、承接关系:一...就 首先...然后 ...又... ...就... ... 接着 ...

  3、递进关系:不仅...而且 不是...甚至 不但...而且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又、也)

  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因故...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 ...因此...

  5、选择关系: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愿...不愿...

  6、转折关系:虽然...但是 尽管...还 尽管...却 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仅)

  7、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

  8、条件关系: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任凭...也 关联词语的运用,关键在于*时语感的培养,如果一句话当你添上了关联词语之后意思表达出现的差异,那么肯定是不对,所以关联词语的运用窍门就在于对句子和意思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2

  词语搭配类:

  青青的假山(小虾、草地)

  绿绿的草地(小草、叶子)

  弯弯的小河(月儿、小船)

  有趣的问题 难忘的日子温暖的春天

  炎热的夏天 凉爽的秋天 寒冷的冬天

  雪白的肚皮长长的小路大大的脑袋

  美丽的风景 精彩的球赛 挺拔的松树

  茂密的树林 美丽的衣裳会心的微笑

  透明的翅膀淘气的娃娃 美丽的夏夜

  可口的松果 快乐的时光宽宽的街道

  多彩的季节 满意的笑容高高的房子

  鲜艳的红领巾闷热的天气

  形*字辨析

  青(青草)(青蛙)

  请(请坐)(请客)

  清(清水)(清凉)

  情(事情)(心情)

  晴(天晴)(晴天)睛(眼睛)

  玩(玩笑)(玩耍)

  完(完成)(写完)

  新(新年)(新鲜)(新旧)

  心(心中)(心里)(爱心)

  坐(请坐)(坐下)

  座(座位)(让座)(一座山)

  小学语文的学*方法

  1、 学*未动,兴趣先行

  2、 务学与求道

  3、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 态度决定一切

  5、 不强调进步

  6、 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的根本目的

  7、 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 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 学*别人

  小学语文的学*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是学好的根本,学*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才会提高。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3

  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四、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六、六种病句类型:

  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七、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十四、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五、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六、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或由*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

  二十二、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十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六、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七、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二十八、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十、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二、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三、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

  三十四、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六、其他:

  (一)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承接:便;就;于是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条件:只有才;只要就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50句菁华

1、结尾

2、中间某句话或者某段

3、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4、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声合调

5、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6、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7、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8、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 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9、认识汉字3000个左右,掌握常用汉字2500个,每个汉字都应做到读音、认准字形、了解字义,并能准确地书写、运用。

10、《芦花荡》

11、鼻韵母:(前鼻音)an、 en、 in、un 、ün(后鼻音)ang、eng、ing、ong

12、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13、书名号: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图画等的名称。

14、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国家名等。

15、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16、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

17、排比

18、引用

19、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0、不翼而飞:比喻言论或消息流传得极快;也用以指东西丢失。

21、兵强马壮:形容战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势力的强大。

22、活动类: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宣传口号、活动步骤等。

23、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类 结合情境,简明、连贯、得体地完成交际任务。

24、缩句。首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然后找出每部分的主干词,再去掉修饰性的词语,把主干词连成完整的句子,但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如: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应缩写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不能缩为:曹操听到呐喊声。

25、掌握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比较细致地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进行描写,称为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主要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人物心里想些什么,尤其要写好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矛盾、斗争。心理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

26、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27、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28、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9、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31、《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2、《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

3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

3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6、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3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38、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9、“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4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44、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5、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6、谋食:谋生。

47、一词多义

48、以

49、且

5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辨析形*字、同音字、多音和多义字。

2、字音(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3、句号:用于一句完整话的最后停顿。

4、着重号:表示文中特别重要,需要注意的字词句。

5、商丘应天府

6、用词不当。

7、引用

8、黯然失色:暗淡地失去光泽,形容相形之下显得逊色,也形容神情沮丧,无精打采。

9、《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陈罚减否,不宜异同。

10、描写夏天的成语:

11、描写水的成语:

12、图表徽标:看懂图画,对图画的画面和文字分析比较、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并一定要挖掘其深层含义。

13、提取、概括信息、拟写标题类

14、感悟启示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不能局限于一方面,可以多角度,正反两方面回答。语言精炼,表意准确,抓住关键。一般用第一人称作答。

15、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包括“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两部分。

16、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17、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惯。

18、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19、强调空想不如学*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0、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1、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5、《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

26、《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27、《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8、《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29、《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3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买好就可以的两句话: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1、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2、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噫吁嚱,危乎高哉!”。

3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36、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7、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39、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4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归纳3篇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⑶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⑷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考点二)

  ①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②溶**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③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Cu(OH)2,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还有一点要记住紫红色带微弱荧光的是C60分子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MnO2、CuO、Fe3O4、FeS(硫化亚铁)铁粉,C(木炭、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液体的颜色

  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硫酸(浓度很高的有极强干燥性最高浓度在98%左右),盐酸(浓度很高的有极强挥发性最高浓度35%左右),硝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的无机酸)

  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4、绿色溶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

  5、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6、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7、紫色溶液:石蕊溶液另外扩充一点浅粉色的溶液是硫酸锰氯化锰溶液。注:液态固态O2(淡蓝色)

  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NO2

  2、黄绿色气体:Cl2

  3、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SO2,HCL气体等大多数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有臭鸡蛋气味:H2S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1、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2、蓝色沉淀:Cu(OH)2、CuCO3

  3、红褐色沉淀:Fe(OH)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4、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5、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1、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2NaOH==Na2CO3+H2O(H2CO3+2NaOH==Na2CO3+2H2O)

  SO2+2KOH==K2SO3+H2O

  H2SO3+2KOH==K2SO3+2H2O

  SO3+2NaOH==Na2SO4+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2、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H20==H2CO3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N205+H2O==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1、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2HCl==CuCl2+H2O

  Cu(OH)2+2HCl==CuCl2+2H2O

  CaO+2HCl==Ca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2、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H2O==2KOH Na2O+H2O==2NaOH

  BaO+H2O==Ba(OH)2 CaO+H2O==Ca(OH)2

  3、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MgO+H2O Cu(OH)2==CuO+H2O

  2Fe(OH)3==Fe2O3+3H2O 2Al(OH)3==Al2O3+3H2O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初中语文常考基础知识3篇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主要包括:语序不当

  1.词序不当

  造成词序不当的原因一般有:没有遵循时空、逻辑顺序;介词位置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等。

  例:学生、领导和老师昨天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主语的词序不当,应该改为"领导、老师和学生"或者"学生、老师和领导",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都行,但是不能乱。

  例: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到读别的书了。

  不能说"把这本书不读好",只能说"不把这本书认真读好"。细心一点的话可以凭借语感判断出来。

  例:文章的主题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收集、组织、选择材料,以确保材料为主题服务。

  按照正常的逻辑顺序,显然是应该先"收集",再"选择",最后才谈得上"组织",这里"组织"和"选择"的位置反了。注意无论什么情况,辨析时都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联系生活情理来操作。

  2.多项定语顺序不当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顺序一般为: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例:一位优秀的有20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羽毛球教练。

  正确的顺序应为: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词)有20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羽毛球(名词)教练。

  3.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复杂状语排列顺序大致为: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表范围或频率的副词;⑤表情态或程度的词;⑥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正确的顺序应为: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4.句子成分顺序不当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这里定语与中心词的位置显然就颠倒了。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应该改成"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例:每个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将来"与"都希望"语序正好颠倒了,应该调换顺序。是"希望""将来"成为人才,而不是"将来"才"希望"。

  5.句序不当

  句序不当一般包括概念大小排序不当、语义轻重排序不当、时空顺序不当、逻辑顺序不当等几种情况。造成句序不当的原因一般是:造句时没有遵循概念大小、表里、远*、深浅、高低、因果、现象到本质的排列规律,对句子排序的客观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

  例:如果*的阴谋得逞,子孙后代不答应,海峡*的人民也不答应。

  "子孙后代不答应"在时间顺序上要靠后,语义上也更加严重一些,应当放在后面。

  例: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用力地拍打着水,一只手高高举起,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一只手高高举起"显然是连在"纸盒子"后的,这样才符合语意的承接关系和动作的先后顺序。

  例:小铄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哥哥是军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站岗放哨,教书育人。

  "医生""教师""军人"分别对应着"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这里应当依对应承接关系排序。

  【例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展览室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B.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C.由于技术水*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答案】D

  【解析】A项应该是"列宁过去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各种各样"要修饰的是"东西",而不能是"各种各样的列宁"。B项得是先"发现",后"讨论",最后"解决"。C项应该是"不是质量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例:狂风和暴哗哗地下。

  句中主语是"狂风和暴雨",谓语是"下",可以说"下雨",但是不可能说"下风"。

  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小说。

  创作小说的显然得是"巴尔扎克",而不是"一生"。

  2.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

  例:几声鸟鸣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这里的谓语是"打破",而宾语是"环境",显然不能说"打破环境"。可以改成"几声鸟鸣打破了环境的沉寂",就说得通了。

  例:超帅统一安排了会议的内容、时间和出*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安排"内容、时间、出*人员"都是说得通的,但是不能安排"会议中的问题"。像这样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单凭语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还需要进行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最重要的是分清主干和枝叶,只有主干和枝叶分析正确才能正确分析搭配是否恰当。另外,还要注意逻辑思考,也就是想想句子在道理上能否说得过去。

  3.主宾搭配不当

  例: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

  去掉修饰成分后,这两句话就变成了"北京是季节","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类病句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去掉修饰语,提取主干之后看看是不是说得通。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50万朵"修饰"花粉",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可以说"一朵花",但是总不可能说"一朵花粉"。这里应该是说"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的花粉"。

  例:在会上,海边语文老师们就如何提高秋寒的教学质量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这里想表达的显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可以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5.关联词搭配不当

  复句中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准确地表达意思。关联词之间有比较稳定的组合,不同的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有区别,如果随意组合关联词,会造成语病。

  例:只有恪守学术道德,就会消除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界。/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这里的"只有……就……"和"如果……也……"都属于错误的关联词搭配,应当改成"只有……才……"和"如果……就……"。

  【例题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晚,天津队将同北京队争夺团体冠亚军。

  B.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和300多名消防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

  C.中学时代打下的坚实基础,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

  D.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答案】C

  【解析】A项属于动宾搭配不当,"争夺"的内容是"冠军"而不是"冠亚军"。B项属于主谓搭配不当,可以说"消防兵"放弃休假,但是"消防车"肯定不能放弃休假。D项属于主宾搭配不当,"造纸"不能是"四大发明",只能是"四大发明之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5篇)

  必须掌握的成语

  1.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常用来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

  2.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3.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4.黯然神伤:形容心中伤感,情绪低落。

  5.故弄玄虚:本意是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6.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7.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8.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9.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一种三足两耳的锅。沸:水开。鼎沸:

  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10.置之度外:不把它放在心上。度:考虑的意思。

  11.流光溢彩:形容色彩丰富,光亮夺目。

  12.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罕:稀少。

  13.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14.奔走相告:一边奔跑,一边告诉别人。

  15.一张一翕:形容呼吸时一张一合。

  16.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17.相映成趣:互相衬托。

  18.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顿号、逗号、分号的使用

  1、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句之间不能用顿号)。但并列性的谓语、补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你要不断地进步,识字,生产。

  他的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

  如: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3、并列词语中已使用连词“和、或、及、与”等,不能再用顿号。

  如:我国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般情况下,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使用连词而不用顿号)

  4、相邻的数字表示约数,不用顿号。如:他已经走了有三四里的路了。

  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

  5、集体词语之间关系紧密,不用顿号分隔。

  如:*干警、中小学生、大专院校、男女老少等。

  6、表并列性的引号、书名号之间不用顿号,一定要用,只能使用逗号。如:*期我观看了许多出色的电影,如《英雄》《无间道》《美丽人生》等。

  这时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词语注意分类,小的用顿号,大的用逗号;分句间小的用逗号,大的用分号,甚至句号。

  如:原子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

  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要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8、分号一般是用在复句内部的并列分句之间;但如果分句之间没有逗号,不可以直接使用分号。

  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

  9、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关系处也用分号。

  如: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

  问号的使用

  1、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只充当整个句子的一个部分(通常是主语或宾语),句末不用问号。

  如:她什么时候走,坐哪趟车,我都打听清楚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选择问句中无论有多少个选择项,都只能在句末使用一个问号,其他各句之间均用逗号。

  如:你是坐飞机来呢,还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轮船来呢?请尽快给我一个答复。

  [注意]要区别于:告诉我你是坐汽车来呢,还是坐飞机来。

  替换词语作用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关于议论文的解题技巧

  关于议论文,初中生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要找到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内容。论点在全文中来看实验,是一定能统领全文、明确中心思想。而把握了全文的论点,再把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找出来,对分析论点有很好的帮助,而学生做题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的省略,还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二)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说话空隙,或者说话断续、沉默不语等。

  例;原来如此!……

  例:喂!是小陈吗?你托我买的书买到了……你什么时候来取?……好,好,再见!

  使用省略号要注意下边三点

  (一)省略号所表示的不必尽举的同类事物省略,一般要在列出三项以后再用,以便读者据以联想和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省略号前边的话如果到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如果是顿号、逗号、也可以用):省略号后边不必再用表示停顿的符号。

  (三)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余声未尽,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书名号:主要用业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也可不用任何点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我刚走进电影院,就看见屏幕上赫然投着“生死抉择”四个字。

  2.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如:《苟子劝学》。

  通过上面对语文中省略号用法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出优异成绩。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总结: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起源

  古时候,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总结: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解〕

  危楼:高楼,这里指建筑在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恐:恐怕。

  (翻译〕

  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

  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

  我不敢大声说话,

  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总结: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表达了诗人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7)

——最新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菁华3篇)

  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

  1.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一个男孩,一位老师,一条好汉;

  2.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一只鸟,一匹马,一头羊、一条鱼、一峰骆驼;

  3.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封、则、首、篇、道、幅。一封信、一则笑话、一首歌、一篇散文、一幅画。

  1、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既...又... ;又...又 ...; 那么...那么...

  2、承接关系:一...就...;首先...然后 ...;又...;...就...;接着...

  3、递进关系:不仅...而且;不是...而是;不但...而且;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又、也)

  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5、选择关系: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宁愿...不愿...

  6、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尽管...却;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仅)

  7、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

  8、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任凭...也

  关联词语的运用,关键在于*时语感的培养,如果一句话当你添上了关联词语之后意思表达出现的差异,那么肯定是不对,所以关联词语的运用窍门就在于对句子和意思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1、陈述句:用于告诉别人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语调*和,句尾一般用句号。

  例:(1)小明的好朋友是学生。

  (2)明天我们去秋游。

  (3)夜空中满是闪闪的星星。

  2、疑问句:用于提出问题的句子,句尾语调上升,常有疑问词“呢、吗、呀、么等等”句尾用问号。

  例:(1)这本书是你的吗?

  (2)你吃过午饭了吗?

  (3)他在做什么呢?

  3、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希望或者劝阻的句子,根据语句语调可以用叹号、也可用句号。

  例:(1)不许随便乱走!

  (2)请把那本书给我。

  4、感叹句:用于抒发感情、表示感叹的句子,句尾用叹号。

  例:(1)春天的景色真美呀!

  (2)种子的力量竟然有这么大!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