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篇

日期:2022-04-19 21:02:53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1

  一、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实践操作活动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口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使学生理解*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5.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6.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7.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二、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3.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4.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5.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6.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15.数据分析的步骤和应用:数据分析有极广泛的应用范围。典型的数据分析可能包含以下三个步:

  (1)探索性数据分析,当数据刚取得时,可能杂乱无章,看不出规律,通过作图、造表、用各种形式的方程拟合,计算某些特征量等手段探索规律性的可能形式,即往什么方向和用何种方式去寻找和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

  (2)模型选定分析,在探索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或几类可能的模型,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从中挑选一定的模型。

  (3)推断分析,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定模型或估计的可靠程度和精确程度作出推断。

  16.*均数: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解答*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在统计工作中,*均数(均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数据资料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测度值。

  17.二十四时计时法

  (1)分段计时法(十二时计时法):深夜12时是一日的开始,1天的24小时又分为两段,每段12小时。从深夜12时起到中午12时叫做上午,再从中午12时起到深夜12时叫做下午。生活中通常采用这种计时法。

  (2)二十四时计时法:这是是广播电台、车站、邮电局等部门采用的0到24时计时法,按照这种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13:00,下午2时就是14:00……夜里12时就是24:00,又是第二天的.0:00.

  18.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19.乘法的运算定律:

  整数的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消去律。

  随着数学的发展,运算的对象从整数发展为更一般群。

  群中的乘法运算不再要求满足交换律。最有名的非交换例子,就是哈密尔顿发现的四元数群。但是结合律仍然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0.乘法表:

  21.面积:物体的表面—*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方分米和*方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一般测量较大的面积用到公顷和*方千米。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

  24.面积计算方法:

  长方形:S=ab{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S=a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行四边形:S=ab{*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S=ab÷2{三角形面积=底×高÷2}

  梯形:S=(a+b)×h÷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形(正圆):S=πr2{圆形(正圆)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25.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1*方千米(k㎡)=100公顷(ha)1*方千米=1000000*方米(㎡)

  1公顷=10000*方米1*方米=100*方分米(d㎡)

  1*方分米=100*方厘米(c㎡)。

  26.公顷:公顷的单位符号用“h㎡”表示,其中h表示百米,h㎡的含义就是百米的*方,也就是10000*方米,即1公顷。

  27.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除无限不循环小数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数。

  28.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

  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29.小数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30.小数的读法:

  (1)按照分数的读法来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

  例: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

  (2)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

  例: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2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

  (一)年、月、日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和(时、分、秒)。

  2、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3、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大4小1特殊)

  可借助歌谣记忆:

  一、三、五、七、八、十、腊(即十二月),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二十八。

  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要在二月加。

  4、熟记全年天数:*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年365天,闰年366天。上半年多少天(*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所有年份都是184天)。

  (1)季度:(一年分四季度,每3个月为一个季度)

  一、二、三月是 第一季度(*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

  四、五、六月是 第二季度(有91天),

  七、八、九月是 第三季度(92天),

  十、十一、十二月是 第四季度(有92天)。

  (2)会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连续几个月共有多少天。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3)给出一个天数会计算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如:第三季度有(92)天,有(13 )个星期零( 1)天。*年全年有(365)天,是(52 )个星期零(1)天。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判断*年闰年。年份除以4有余数是*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如:1978÷4=494……2,1978年是*年。

  1988÷4=497,1988年是闰年。

  (5)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是*年,20xx年是闰年。

  5、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 1

  例如:6月12到8月17日是多少天?

  6月12日~~6月30日 30-12+1=9(天)

  7月有:31(天) 8月1日~~8月17日 有:17(天)

  9+31+17=57(天)

  6、给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会计算这个人多少周岁;给出一个人的年龄会计算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如:小华1994年6月出生,到今年6月(15岁)。小华今年12岁,他是(1997年)出生的。

  7、通常每4年里有( 1 )个闰年, ( 3 )个*年。

  (如果说某个人不是每年都能过到生日,8岁过两次生日,12岁过3次生日,那么他的生日就是2月29日。)

  8、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如: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三往后数一天,即星期四。

  9、会计算到今年经过的年份:就用20xx - 给的年份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到今年建国多少周年?

  熟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

  算式:20xx-1949=64(年)

  (二) 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如凌晨3时、早上8时、上午10时、下午2时、晚上8时)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的大概时间段得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如: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上午9时 === 9时或9:00

  晚上9时 === 21时或21:00

  4、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 - 12 = 下午4时。(必须加前缀)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

  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计算经过时间时,一定把不同的计时法变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

  比如:某商品早上8:00开始营业,下午6:00停止营业,一天营业多少时间?

  下午6:00=18:00 18:00 - 8:00 = 10(小时)

  6、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如:火车11:00出发,21时30分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7、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

  四,制作5月份月历。

  制作年历步骤:

  第一: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第二:确定12个月怎样排列,

  第三:把休息日用另外的颜色标出来。

  8、时间单位进率:

  1世纪=100年

  1年 =12个月

  1天(日)=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1周=7天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的路线走。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三下数学期中复*知识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例如:0.5=5/10 0.50=50/100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尤其注意:12-3.9; 9+8.3 等题的计算。)

  11、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如:5.1 >5 ;1.3 > 1等)

  三下数学期中复*知识点(数学广角)

  简单的排列:有序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简单的组合:组合问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来解决。

  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1)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1

  四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行四边形。

  6、*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2

  1.相对的方向: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2.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实际方向:面北背南,左西右东。

  3.指南针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4.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5.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

  6.绘制简单示意图: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面图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描述是要注意是选取哪个物体作参照物的,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的结果也不一样。)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最高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第三单元《统计》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理解*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均数。(若干数相加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均数,简称*均数。求*均数分为两步,首先求出若干数的和,再用所求的和除以这些数的个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均身高。熟记*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 + …… + )÷ 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均数的对错,*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6.给出*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年、月、日部分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八九。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年28天,闰年29天。

  3.*年全年有365天,*年2月是28天,*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 )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二)24时计时法部分

  1.年月日、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

  2.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 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3.1日(天)=24小时 ;1小时=60分 ;1分=60秒

  4.求经过的时间。如:一辆汽车上午8:20出发,到下午5:50到达终点,一共行使多长时间。第一步要先进行换算:把下午5:50变成24时计时法的形式5:50+12=17:50,第二步用17时50分-8时20分=9时30分,就求出了经过的时间。

  5.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小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6.经过的.天数的计算:

  公式:结束时间�D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相乘的方法:先用0前边的数相乘,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再数一数被乘数和乘数中一共有多少个0,再在结果的后边添上多少0。

  2.估算:想被乘数和乘数最接*或等于哪个整十的两位数,那么所要估算的结果就是这两个整十数的乘积。

  (二)笔算乘法:注意竖式的格式。

  两位数乘两位数在笔算时,首先要相同数位对齐,用下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依次去乘上面因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将所得的积相加。(遇到进位乘法时,那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方厘米(cm2),*方分米(dm2)、*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

  *方千米 公顷 *方米 *方分米 *方厘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 = 面积÷宽 宽 = 面积 ÷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宽 = 周长÷2-长 长 = 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方米=100*方分米 ;1*方分米=100*方厘米 ;

  1公顷=10000*方米 ;1*方千米=100公顷(公顷、*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注:面积和周长是不能相比较的;分清楚什么时候填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填面积单位,填土地面积单位时,比较小的土地面积(如:公园、体育场馆、超市、果园、广场)等一般情况下填公顷;(城市的占地、国家的面积、江河湖海的面积)等一般情况下填*方千米。

  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注 意: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的意义

  把1个整体*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数位

  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1.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10米,也是0.1米。3份就是3分米、3/10米、0.3米。

  2.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100米,也是0.01米。7份就是7厘米、7/100米、0.07米。

  注:一位小数的形式实际上是分数十分之几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4/10写成小数就是0.4。

  3.小数的基本性质: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10.05,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变成了10.050,10.05=10.050=10.0500=10.05000……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最高位,再看次高位,以此类推。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5.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相加减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进行加减。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八.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读准题目,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九.数学广角

  在进行等量交换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已知条件,掌握已知条件中的数量关系,在进行交换。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3

  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

  (一)认识东、南、西、北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方向盘”,即在一张纸上,画上“十”字,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好

  (西―+―东);

  2、小学生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位置与方向:面朝南时,转动方向盘,将南对准前面,即:东―+―西,面朝东时,方向盘定为:北―+―南。

  (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4

  一、 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

  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x, =│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 、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方根( [a与*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 ( 幂,乘方运算)

  ① a0时, ②a0时, 0(n是偶数), 0(n是奇数)

  ⑵零指数: =1(a0)

  负整指数: =1/ (a0,p是正整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5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2、方向:指东,西,南,北等方位。

  3、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

  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4、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5、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不变。

  6、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7、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8、笔算除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10、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1、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12、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13、数据:数据也称观测值,是实验、测量、观察、调查等的结果,常以数量的形式给出。

  14、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组织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使之成为信息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精选五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1

  第一单元 混合计算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

  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计算连加式题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减

  786-284-249=253

  计算连减式题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

  786-(284+249)=253

  加减混合

  259+148-342=65

  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里程表中的问题

  求两地间的路程,要找准起点,用较远的路程减去较*的路程就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里程数=终点数-起点数

  第四单元 乘与除

  2.月:

  小月:4、6、9、11月

  *月(二月):*年28天

  闰年29天

  3.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4.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

  4.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 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 分=半时

  第八单元 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我不可能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空中不可能盖楼房;我不可能比姐姐大……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2

  一、位置与方向(一)

  例1 1.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1.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例3 1. 知道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认识八个方向);

  2.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4 1.会描述行走路线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例1 1. 理解整十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 理解整百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例2 1. 理解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120÷3

  例3 1. 理解几十几除以一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算法。66÷3

  2.笔算除法 例1 1.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首位能除尽的算理,掌握算法。(42÷2)

  2. 掌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

  例2 1. 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首位不能除尽的算理,掌握算法(52÷2)

  例3 1. 理解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能除尽的.算理,掌握算法(256÷2)

  2. 会进行除法验算。

  例4 1. 理解一位数除三位数,首位不能除尽的算理,掌握算法(256÷6)

  2. 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的道理

  3.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4.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例5 1. 掌握0除以非0数都得0。

  例6 1. 理解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的算理,掌握算法。

  2. 理解计算时除到十位不够商1商0的算理,掌握算法。(216÷2)

  例7 1. 理解被除数末尾有0的算理,掌握算法。(650÷5)

  2. 理解计算时除到个位不够商1商0的算理,掌握算法。(245÷8)

  例8 1.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267÷3≈

  例9 2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三、复式统计表

  例1 1. 会读复式统计表

  2. 会填复式统计表

  3. 会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四、两位数乘两

  位数

  1.口算乘法 例1 1. 理解两位乘一位(进位)的算理,掌握算法。15×3(积在100以内)

  2. 理解几百几十乘一位(进位)的算理,掌握算法。150×3

  例2 1. 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算法。

  12×20 12×200 (做一做)

  2.笔算乘法

  例1 1.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14×12)

  例2 1.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48×37)

  2. 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例3 1. 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例4 2 理解连除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五、面积

  例1 1. 认识面积概念

  例2 1. 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例3 1.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例4 1.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掌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5 1. 理解面积概念,会解决实际问题。(含有估计长方形面积的内容)

  例6 1. 理解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例7 1. 简单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例8 1. 理解数量关系,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月、日

  情境图 2015年的年历;有关重要的纪念日

  例1 1. 掌握年、月、日间的关系,

  2. 认识大月、小月,二月,掌握记忆每月天数的方法。

  例2 1. 知道*年、闰年;了解判定*年、闰年的方法。

  主题图 学生一天的生活情景图,引出24时计时法

  1. 掌握日和时间的关系(1日有24小时);

  2. 能把两种计时方法进行转换。(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例3 1. 会解决关于经过时间的问题。

  综合与实践

  制作活动日历 1. 能制作出正确的日历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

  情境图 1. 会读小数,认识小数点。

  例1 1. 能借助具体量理解小数的含义。

  (1分米是0.1米, 1米3分米是1.3米是15厘米。)

  例2 1. 会借助具体量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

  例3 1.理解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不退位减。)0.8+0.6、1.2-0.6

  例4 1.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争取解决问题。(解题方法多样)

  八、数学广角——搭配(二)

  例1 1. 能有序思考,找到排列数。

  例2 1. 掌握解决问题策略,找到乘法原理的结果。

  例3 1.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组合数。

  综合实践

  我们的校园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3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认识分数

  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2、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的分数单位是1/2

  3、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3/7吨表示把1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4、4米的1/5和1米的4/5同样长。

  5、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6、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7、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b(a)(b≠0)

  9、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

  10、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例如,4/3就可以看作是3/3(就是1)和1/3合成的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一。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1、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12、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

  13、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4、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15、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子。

  16、大于7(3)而小于7(5)的分数有无数个;分数单位是7(1)只有7(4)一个。

  17、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8、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4时计时法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9时→9时;晚上9时→21时(9+12=21)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2、【计算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①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经过10小时30分钟),但这里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②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③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3、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两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6、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7、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只要是*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年、月、日

  1、认识年、月、日。认识*年和闰年。

  2、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3、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

  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5、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

  6、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认识年、月、日1。1年有12个月。

  7、大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8、小月:有30天的月份是大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9、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2)歌诀记忆法。

  (3)单、双数记忆法。

  10、一年分四个季度:1、2、3月第一季度;4、5、6月第一季度;7、8、9月第一季度;10、11、12月第一季度;

  *年和闰年

  1、*年:2月有28天的月份是*年,*年有365天。

  2、闰年:2月有29天的月份是*年,*年有365天。

  3、*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4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小学数**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如:23+34=57与34+23=57)

  2、加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a×b=b×a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a×b)×c=a×(b×c)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a+b)×c=a×c+b×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他们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数学三角形体积知识点

  三角形是二维图形,二维图形没有体积公式。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体积,几何学专业术语,是物件占有多少空间的量。体积的国际单位制是立方米。一件固体物件的体积是一个数值用以形容该物件在三维空间所占有的空间。一维空间物件(如线)及二维空间物件(如正方形)在三维空间中都是零体积的。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梳理 5

  小数的意义

  把1个整体*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数位

  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1.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10米,也是0.1米。3份就是3分米、3/10米、0.3米。

  2.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100米,也是0.01米。7份就是7厘米、7/100米、0.07米。

  注:一位小数的形式实际上是分数十分之几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4/10写成小数就是0.4。

  3.小数的基本性质: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10.05,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变成了10.050,10.05=10.050=10.0500=10.05000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最高位,再看次高位,以此类推。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5.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相加减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进行加减。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

  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篇

  《恐龙》

  1、相关背景

  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约两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与传说中的“龙”无关。恐龙种类繁多,一般头小体大,大的长达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小的长不到一米。生活于陆地或沼泽附*。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中生代末期全部灭绝。

  2、主要内容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的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

  3、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节)交代了恐龙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活动范围广、数量多。

  第二段(2——5节)介绍了恐龙以及*亲的种类和生活*性。

  第三段(6节)恐龙消失了,但其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多音字

  似 shì似的 假 jiǎ假如 处 chǔ处分 处理 泊 pō湖泊

  sì似乎好似 jià放假 chù到处 处处 bó停泊

  二、词语积累

  1、自然风光: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 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青山绿水

  2、夏天钓鱼:烈日当空 清澈见底 风景如画 满头大汗 喜出望外 垂柳鸣蝉自由自在 兴高采烈

  3、有“根”字的:根深本固 浇树浇根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4、秋天的成语:凉风**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一叶知秋 天高云淡 金风送爽 雁过留声

  5、描写风浪的:波涛滚滚 波涛汹涌 惊涛拍岸 波涛澎湃 滔天巨浪

  6、带颜色的词语:绿树红墙红墙黄瓦 青山绿水 蓝天白云 白纸黑字

  三、词语解释:

  1、晒蔫了:因失去水分而萎缩。

  2、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3、枫桥夜泊:停船靠岸。

  4、霜叶红于二月花:比。

  5、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缭绕的地方。

  6、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给晒蔫了。

  7、惊涛拍岸: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

  8、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意:含义“深”:深刻。

  9、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枫树。对:相伴。

  四、填空:

  1、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其中“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太阳”比喻**。“谁”是指:党、祖国、父母、老师。

  《让我们荡起双桨》:本课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乔羽,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2、爸爸意味深长地对聪聪说:“看来想真正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会查有字的词典,还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其中有字词典指《《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无字词典”指生活中的学问。学会查“无字词典”指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语言。爸爸的话告诉我们:学*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学会查“无字词典”》:“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学会查“无字词典”即学会留心观察,从生活中学*语文。课文告诉我们: 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学*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虚心好学、一点就通的聪聪 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爸爸

  3、《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对枫林美景喜爱之情的诗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坐:因为。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写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4、《枫林夜泊》(唐 张继)诗中着重写看到景物的诗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着重写听到声音的诗句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泊:停船靠岸。作者看到的景物有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听到的声音有乌啼、钟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山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三首诗都写的是秋天。

  《山行》写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林、霜叶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什么?(背书上诗意)

  重点词语: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 坐:因为。 于:比。

  《枫桥夜泊》写了看到的景物: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的是:乌啼、钟声。描写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孤寂忧愁的心情。

  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什么?(背书上诗意)

  重点词语:

  泊:停船靠岸。 对:相伴。 到:传到。

  5、《做一片美的叶子》告诉我们要学*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叶子无私奉献的精神。

  6、《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写的景物:梧叶、篱笆、灯光。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背诵默写

  1、《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古诗两首》

  2、拓展秋天的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苍山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

  《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卧)看牵牛织女星。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作为一个属概念,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都作为它的种概念,再作如下归类: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3.“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4.“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一、多音字

  强qiǎnɡ勉强 几jī几乎 为 wèi 为何 为什么

  qiánɡ坚强强大 jǐ几何 wéi 为难

  jiàng 倔强 和 hé和好和谐

  差 chāi 出差 差事 hè 和诗

  chā相差差别 huò和药和弄

  chà 差劲 差不多 huó 和面 和泥

  cī 参差不齐 hú 和牌

  钻zuān 钻孔 散sǎn 散文 铺 pù 铺盖 难 nàn 灾难 难民

  zuàn钻石 sàn 散会 pū 铺床 nán 困难 难受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4)

——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3篇

  一、负数: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二、圆柱和圆锥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比例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一)、折扣和成数

  1、折扣:

  用于商品,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8/10=80﹪,

  六折五=6.5/10=65/100=65﹪

  解决打折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打的折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商品现在打八折: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80﹪

  商品现在打六折五:现在的售价是原价的65﹪

  2、成数: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一成=1/10=10﹪

  八成五=8.5/10=85/100=80﹪

  解决成数的问题,关键是先将成数转化为百分数或分数,然后按照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几分之几)的数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

  这次衣服的进价增加一成:这次衣服的进价比原来的进价增加10﹪

  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八成五:今年小麦的收成是去年的85﹪

  (二)、税率和利率

  1、税率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应纳税额=总收入×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2、利率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率=利息÷时间÷本金×100%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利息税率=利息×(1-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率)

  购物策略:

  估计费用:根据实际的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估算。

  购物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并能够最终选择最为优惠的方案

  学后反思:做事情运用策略的好处

  一、圆柱

  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

  两种方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3篇(扩展5)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知识点 (菁华3篇)

  第一课:购物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师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乘法。

  在计算中明确算理,学会竖式的书写。用乘数从个位起依次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把得数写在对应的数位上。

  第二课:去游乐场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惯。

  第三课:乘火车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第四课:0×5=?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借助“乘法的意义”“找规律”等方法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当因数末尾有0时,计算时0可以先不参加运算,计算结束后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后加几个0。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教学,如:402×3=1206,

  307×8=2456,同样是因数中间有0,为什么一个乘积中间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通过讨论402×3积中间是0的那位,因为没有进位,积当中就保留了0,而307×8,因为发生了进位,所以积当中的0就不见了。

  结论: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

  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

  5、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写法。

  6、通过小组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

  第五课:买矿泉水

  【知识点】: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4、结合买矿泉水的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5、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汇报的多种计算方法都要予以肯定,但要着重引导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 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规律。

  2、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从而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法则

  1、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中的每一位数;

  2、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