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

日期:2022-04-25 02:32:15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1

  历史和同为一家知识点1、唐朝时,东北居住着靺鞨,它是今天满族的祖先,唐玄宗时在粟末靺鞨地区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有“海东胜国”之称。

  2、唐朝时,北部居住着回纥族,它是*尔族祖先,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朝时,北部居住着突厥族,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唐朝时,西部居住着吐蕃族,它是藏族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5、唐朝时,西南部居住着六诏,它是彝族和白族祖先。后来,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之如一。”因此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和西域首领称为天可汗。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2

  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区别是春秋战争为了争霸,战国战争为了兼并

  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确立封建统治

  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 春秋时期

  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春秋时期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战国时期

  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 仁和 礼

  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最好方式是 建立军功

  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公元前356年

  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 多种粮食多织布

  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 建立县制

  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 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

  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秦孝公

  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 经商致贫的人

  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 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

  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战国时期

  17.秦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 商鞅变法

  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 韩非子

  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 兼爱非攻

  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2. 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 千耦其耘

  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老子

  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 诸子百家

  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派别是 法家

  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 孟子

  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 道家

  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 孔子

  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 齐楚 秦 燕

  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 甲骨文

  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商朝

  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 祭祀和打仗

  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最大的进步是 青铜器的使用

  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 青铜器制造业

  36.目前世界已知最大的青铜器是 后母戊鼎

  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 战国时期

  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39.都江堰的地点是 四川成都岷江流域

  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 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

  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宝瓶口 分水鱼嘴 飞沙堰

  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 湖北随州

  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 祭祀和宴会

  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金文或铭文

  45.甲骨文主要刻在 龟甲或兽骨上

  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 铜锡 铅

  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 河南安阳的殷墟中

  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 都江堰

  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 青铜器

  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公元前20xx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

  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 卜辞

  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 甲骨文

  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

  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 内江

  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 外江

  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 飞沙堰

  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 《论语》

  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 分水鱼嘴

  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 商鞅变法时期

  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1)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6篇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1

  第一课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2、距今约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

  2、距今约年的半坡聚落位于,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饲养,还经常去。他们开垦耕地用、收割庄稼用、,加工谷物用、等。

  3、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和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饲养、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式的。几千年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相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他还发明,开辟,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发明了。

  3、距今约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7、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领导人民,,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和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和。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2

  1、七国形成:

  (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战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交战国家魏、赵、齐典故围魏救赵影响魏、齐秦、赵减灶计纸上谈兵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战争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点军队数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量称霸方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式。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

  (1)使成都*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学好初中历史的技巧

  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及总复*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投壶的发展历史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3

  1、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历史的第一页。

  2、火的使用的作用: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吃上熟食减少疾病增强体质。

  北京人山顶洞人

  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约18000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具备人的基本体质特征,保留一些猿类的特点。前额低*,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能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

  使用天然火人工取火。

  把兽皮用骨针制作衣服。

  有衣服,装饰品,产生了爱美的要求。

  过着群居生活过着群居生活,已进入了氏族公社。

  3、原始农耕文化遗存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约7000年前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属于长江流域。我国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6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安半坡。属于黄河流域。我国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①使用骨,木,石质工具。(石器经过磨制,被称为“新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③饲养水牛,猪和狗等。④利用简陋的小船采集,打鱼,渔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⑤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①最早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石刀从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②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经营原始的畜牧业。③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④能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彩陶美观实用。⑤住在半地穴房子里。

  4、远古的传说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了铜器和车船。

  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

  ⑤大禹治水过程中,亲自参加,“三过家门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

  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C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4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奠定基础的是长*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5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之战|。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编辑以备借鉴。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6

  1、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都城:汴京。

  (4)发展: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2、契丹*的建立。

  (1)民族:契丹族。

  (2)时间:916年。

  (3)都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4)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5)发展:契丹→辽。

  3、檀渊之盟。

  宋辽并立时期双方经常进行战争,1004年,辽军大举进军北宋,辽军前锋直指檀州,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

  在寇准的请求下,宋真宗抵达檀州,宋军士气大振,重挫辽军。

  次年,双方订立合约,: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辽“岁币”。史称檀渊之盟。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3篇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西北的阴谋。

  4、称赞左宗棠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古有抬棺出阵的壮举,今有留书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经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及清*的军事斗争,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致远舰)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结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三、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中日《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台湾回归)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3)增开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最远);(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有利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跟以往条约不同之处)。

  3、《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历史答题技巧和方法

  1、高效解题技巧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2、规范答题

  在中考历史试卷中,非选择题是按照具体的知识点划分的,如果某一历史非选择题分值为5分,那么这一历史试题考察的知识点为五个。而且中考考生在回答时要注意排版,书写过乱也可能是中考考生丢分的原因。

  3、历史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4、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历史解释是什么意思

  是指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法律的意思。历史资料指除了法律文本之外的与文本直接有关的资料,例如立法准备材料(文件记录以及其他和立法过程有关的材料)、立法说明立法者的私人材料(谈话记录、回忆录日记、书信等),乃至立法者当时发表的文章等。有时还可以通过将新的规范与旧的同类规范进行对照、比较,以阐明法律的意思。

  它的具体内容是:

  ①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特定解决方案在过去曾被实施过;

  ②该方案导致了一个后果F;

  ③F是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

  ④过去与现在的情形不同不能充分地排除F在情形下不会出现;

  ⑤该解决方案也许不被称赞。

  这种方法要求解释者要对历史事实及其与现实情形的差异进行证成,而且要对“F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命题进行证成。

  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包括:关于制定法律的提案说明,关于审议法律草案的说明,关于讨论、通过法律草案的记录和其他有关文献等。

  *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 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

  1、炎帝的贡献:

  (1)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3)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

  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舜、禹。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指南针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3)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3篇

  一、夏商周的兴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xx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厉王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机构、军队、刑法、监狱等)标志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从此,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传子,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盘庚迁殷:因为水患和动乱

  (2)商朝的政治: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西周:

  (1)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于牧野,商纣王的军队全都倒戈起义参与作战,为周武王打开了道路,周武王大败商军,使商军数十万大军倾刻瓦解,周军乘胜追击。使商朝迅速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④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争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2)春秋争霸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条件——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政治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③外交手段——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之战

  (3)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

  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

  长*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

  三、夏商周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1、手工业:

  (1)青铜器:原始社会出现→夏朝种类增多→商朝灿烂→西周种类丰富

  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顿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2)陶瓷业:商朝有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玉器雕刻工艺水*高:商朝玉虎玉象

  2、农业:商周已有“五谷”(稻黍粟豆麦)农作物→已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西周已用青铜农具

  3、畜牧业: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栏、有牧场(商王室、贵族)

  4、商业繁荣

  5、奴隶悲惨的生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悲惨,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转让、买卖,被充当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四、春秋战国的大变革(铁时代的到来)

  1、铁农具:春秋时出现→战国时扩大使用范围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4)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3篇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_元谋人_人(其生活距今约_170万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

  北京人:在_北京周口店_发现的。北京人使用粗糙的磨制石器_,使用天然火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 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会制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制彩陶。

  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制。

  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在他死后,则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部落的首领汤,领兵打败了夏,建立了商朝,建都亳。后来,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商朝军队,建立周朝。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前770年,周*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分封制。问答:a.分封的诸侯对周王有什么义务? b.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民→奴隶)

   贵族(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回答:齐国首先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攻,称为连横。

  春秋时期,铁质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使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5)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3篇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②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原因是:1)面积2)跨纬度最广3)东西距离最长)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惯上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示:

  地区国家

  东亚*、蒙占、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

  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西亚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

  北亚俄罗斯的一部分

  4、东亚的国家有:*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5、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2)以高原,山地为主,*均海拔高3)地面起伏大

  6、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

  7、亚洲气候的特点1)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记住P7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

  ●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8、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9、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

  10、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

  11、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流向特征注入海洋

  长江自西向东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太*洋

  黄河自西向东长度5500千米,*第二长河太*洋

  湄公河自西北向东南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太*洋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北冰洋

  恒河自西向东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印度洋

  印度河自北向南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洋

  12、世界之最:

  1)世界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其次是伊泰普水电站)

  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3)世界领土面积的国家———俄罗斯

  4)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6600千米)第二长河———亚马孙河第三长河———长江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

  5)世界面积的洲:亚洲(面积4400万*方公里)。

  6)世界海拔的洲:南极洲(*均海拔2350米)。

  7)世界海拔最低的洲:欧洲(*均海拔约300米)。

  8)世界的洋:太*洋(面积约1。8亿*方公里)。

  9)世界的半岛:***半岛(300万*方公里)。

  10)世界的岛:格陵兰岛(217万*方公里)。

  11)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或南洋群岛20000多个)。

  12)世界的海:珊瑚海(479万多*方公里)。

  13)世界的内海:地中海(250万*方公里)。

  14)世界的咸水湖,的内陆湖,的湖泊:里海(37万多*方公里)。

  15)世界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82400*方公里)。

  16)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1620米)。

  17)世界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苏必利尔、密歇根、休伦、伊利、安大略)

  18)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000公里)。

  19)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000公里)。

  20)世界的*原:亚马孙*原(600万*方公里)。

  21)世界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方公里)。

  22)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

  23)世界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长6000公里)。

  24)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亚马孙河

  25)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

  26)世界上含沙量,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

  26)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27)世界的盆地———刚果盆地28)世界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注意:P2图6.2亚洲的范围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

  第二节人文环境

  1、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世界上人口超过l亿的国家共有10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东亚的*、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

  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

  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2、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3、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原

  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5、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7、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同为发展*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较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8、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9、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注意:P11活动2

  第七章我们邻*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一、位置:属于东亚,是太*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面临太*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

  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N——46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二、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大岛组成,其中面积的是本州岛,(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18页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原面积狭小。

  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的*原为关东*原。

  四、多火山,地震。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

  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洋火山地震带

  五、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六、经济类型:加工贸易型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和欧洲。

  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

  国情: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七、工业区的分布:

  ●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便于原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

  ●主要工业区主: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23页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好处:

  ①利用发展*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

  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

  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八、文化: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东南亚(南洋)

  一、位置: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陆上邻国:*,印度,孟加拉国

  二,马六甲海峡:

  1、位置;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2、重要性: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三、组成:

  1、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世界的群岛)两大部分(请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海,太*洋落实到书上27页图7.18)

  2、国家:共有11个,其中与*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岛国有印度尼西亚(世界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菲律宾。

  七年级地理学*方法

  一、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二、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七年级地理学*技巧

  谐音记忆法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例3、下列几个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低点死海,海*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儿);

  (2)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22米(加大马力压那海狗,它只摇摇动双耳)。这是利用汉字谐音来换字,一语双关,生动有趣,易于记忆。

  例4、地壳的物质组成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1.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长期的热点地区。

  (1)焦点之一: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洲、欧洲、非洲,“五海”指地中海、红海、***海、里海、黑海),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2)焦点之二: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3)焦点之三:匮乏的水资源。中东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

  (4)焦点之四:宗教纷争和文化差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几种的地区。

  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欧洲西部是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地区之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

  3.传统的畜牧业。

  (1)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重视畜牧业。

  (2)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蓄大国,火腿、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3)畜牧业发达原因: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地形*坦,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草场广布。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概况。

  (1)范围: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2)气候: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有“热带大陆”之称。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3)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4)人口与人种:本区有6个亿多人,其中90%以上是黑种人,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

  2.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形成的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最根本原因)

  (2)弊端:制约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3)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民族工业和旅游业等。

  3. 人口、粮食、环境。

  (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长期以来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地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缺粮成为本区各国普通遇到的问题。

  (2)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农牧业生产水*,保护自然环境。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位置:位于太*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独占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地形:东部是大部分水岭,西部是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原。

  3.人口和城市: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首都为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4.古老生物繁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动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是重要的小麦和牛肉出口国。

  6.“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铁、铝土矿,是世界上铝土矿最多的国家。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占有很大比重。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移民国家。

  (1)人口已超过3亿人(2006年)。

  种族构成 白种人:占总人口84%

  黑种人:占总人口13%

  其他:占总人口3%

  2.优越的自然条件。

  (1)领土构成: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州)。

  (2)

  位置 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洋,南临墨西哥湾

  相对位置: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

  (3)

  地形 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

  中部:大*原(面积占国土一半)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

  (4)河湖: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

  3.农业地区专业化。

  (1)主要农业带:乳蓄带、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小麦区、混合农业区、亚热带作物带。

  (2)影响农业带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城市人口等、

  4.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大国。

  (2)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3)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 巴西

  1.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2)居民构成。

  白种人 黑白混血种人 黑种人 印第安人

  占一半多 约占40% 占6% 不到1%

  (3)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玛雅文明、足球、桑巴舞、狂欢节。

  2.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1)矿产丰富: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

  (3)农产品众多: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

  (4)水能资源丰富: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之一——伊泰普水电站。

  3.热带雨林的危机。

  (1)壮阔的亚马孙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亚马孙河流域,60%在巴西境内。

  (3)热带雨林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5)解决措施:1992年联合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

  4.城市化问题。

  (1)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会带来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3)解决措施:迁都,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及加强城市管理。

  (4)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

  第八章 东半球其*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1.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长期的热点地区。

  (1)焦点之一: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洲、欧洲、非洲,“五海”指地中海、红海、*海、里海、黑海),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2)焦点之二: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3)焦点之三:匮乏的水资源。中东气候干旱,河流稀少,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

  (4)焦点之四:宗教纷争和文化差异。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发达国家几种的地区。

  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2.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欧洲西部是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地区之一,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例很高。

  3.传统的畜牧业。

  (1)欧洲西部的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重视畜牧业。

  (2)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上著名的乳蓄大国,火腿、香肠、乳酪是主要的出口产品。

  (3)畜牧业发达原因: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地形*坦,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草场广布。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 概况。

  (1)范围: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2)气候: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有“热带大陆”之称。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3)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4)人口与人种:本区有6个亿多人,其中90%以上是黑种人,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有“黑非洲”之称。

  2.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1)形成的原因:长期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最根本原因)

  (2)弊端:制约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3)出路:发展多样化农业、民族工业和旅游业等。

  3. 人口、粮食、环境。

  (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长期以来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地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缺粮成为本区各国普通遇到的问题。

  (2)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农牧业生产水*,保护自然环境。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位置:位于太*洋和印度洋之间,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独占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2.地形:东部是大部分水岭,西部是广阔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积的*原。

  3.人口和城市: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首都为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产业。

  4.古老生物繁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特有动物如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

  5.“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还是重要的小麦和牛肉出口国。

  6.“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主要矿产有煤、铁、铝土矿,是世界上铝土矿最多的国家。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占有很大比重。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移民国家。

  (1)人口已超过3亿人(2006年)。

  种族构成 白种人:占总人口84%

  黑种人:占总人口13%

  其他:占总人口3%

  2.优越的自然条件。

  (1)领土构成:本土48个州,两个海外州(夏威夷、阿拉斯加州)。

  (2)

  位置 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洋,南临墨西哥湾

  相对位置: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6)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3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 bi qiáo cuì fáng shàn wān d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方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春》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 嫩(nèn) 宛(wǎn)转 应和(hè) 撑(chēng)伞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niàng)酝酿 鸟(cháo)巢 披(suō)蓑 戴(lì)笠 抖(sǒu)擞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卖弄:炫耀。

  (2)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 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重点句子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三、重点段落

  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常识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八、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例:《白杨礼赞》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九、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7)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1、七国形成:

  (1)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2)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战国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交战国家魏、赵、齐典故围魏救赵影响魏、齐秦、赵减灶计纸上谈兵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之战★★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春秋时期目的争霸(成为霸主)战争特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点军队数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量称霸方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式。

  战国时期兼并(统一全国)时间长、规模大、战争频繁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甚至几十万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及各诸侯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具有的品质: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

  (1)使成都*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2)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学好初中历史的技巧

  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及总复*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

  投壶的发展历史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成汤建立了商朝。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3篇(扩展8)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精选5篇)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

  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

  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

  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

  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之战|。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编辑以备借鉴。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是长*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

  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表现:1:焚书坑儒,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770年,周*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原成为"天府之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