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日期:

  《爱莲说》教学反思 1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爱莲说》教学反思 2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 3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整堂课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佳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教学反思 4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朱者赤,*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学反思 5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整堂课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佳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教学反思 6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爱莲说》教学反思 7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试结束,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学生还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没责怪学生,更多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爱莲说》教学反思 8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2、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谈谈?“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说说爱莲的`道理。荷花因其美丽高洁,很得诗人喜爱,你还知道哪些写荷的诗?请起来背诵一下。

  活动2

  【讲授】讲授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学生看注释,教师提示:

  蕃:多。自:从。予:我。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益:更,越。亭亭:耸立的样子。植:古义:树立;今义:种下。亵玩:玩弄。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噫:感叹词,相当于“唉”。鲜:少。宜:应该。

  活动3

  【活动】活动

  品读课文。

  1、找出描写莲花的那句话并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

  教师提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香远益清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不是。文章后面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3、看来,作者是把莲比作君子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的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是一个相对应的词。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4、结合莲的形象,发挥想象,说说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君子的品格?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于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味香远益清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坚守节操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5、文章咏莲,却还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

  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6、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反衬。

  7、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8、这种通过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就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活动4

  【活动】活动

  背诵课文。

  活动5

  【活动】活动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板书设计:

  菊:隐逸者(正衬)污浊的社会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行

  莲:君子

  牡丹:富贵者(反衬)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学反思 9

  一篇小小的短文《爱莲说》,竟然用了*两个学时的时间来学*,我真不知道是自己授课能力降低了,还是学生的听课效率下降,为何就进行不动呢?

  因为中秋节缘故,学校统一安排了本周前三天的课程表:语文每天一节。《陋室铭》已翻译完了课文,还得一节课,如果第二天复*一下的话,剩下*两节课,学完《爱莲说》应该还有二十分钟说说作文,假期孩子们完成一篇作文。计划已定,我便开始了征程。

  《爱莲说》学*开始,首先由莲文化导入,积累了学*过的写莲的名诗句,接着我们来反复阅读课文,老师范读,孩子们自由读,大家齐读等,各种形式地朗诵后,再由孩子们自主翻译课文,交流不会地方,老师帮助解决不会的内容,学生汇报翻译情况。这些内容竟然弄了*一节课。看来我们弄得有些细哟261@365《爱莲说》教学记!

  《爱莲说》第二节是我们的主要旅程,记录如下:

  同学们,咱们先来复*一下上节课翻译内容。找了第二层次学生进行翻译,总体效果不错,我只纠正了个别句子。接下来,由孩子们分组研究了三个问题:1.文章描写莲的句子是哪些?分别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为何写牡丹与菊花呢?3.作者怎样评价三种花的?为什么独爱莲?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研究三个问题。汇报交流。其中第一个问题说得很好。其中描写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的高洁(有的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的豁达正直,不攀附权势;“香远益清”写它的香气远播(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清高。真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得这么好,竟然把我想说的都通通说了出来,我个人认为,他们手中可能有资料,但不排除大家都能明白,只要他们晓得内涵,能够记得住即可。能将莲外形上特征与内在品质联系起来,在我授课以来还是第一次。不知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接下来,我们依次看第二个问题“为何写牡丹与菊花”,他们也能够很轻松地说出用两种花来衬托莲,显示其高洁品质,更显示其不慕荣利特点,我只是进一步补充说明菊花虽高洁,但逃避现实,故作者不爱,而牡丹是权势富贵的象征,更是作者所不齿,甚至鄙弃的,可见作者是个洁身自好之人,更是个不慕荣利之君子。

  用花为喻,借指人的品格,故为以花喻人手法。明确了这些,我们便练*巩固,学生做得相当顺利,基本能口述正确答案。但愿不是极个别同学争强好胜的表现。

  为了扎实起见,还需要请孩子们写一写为妙。明天第一项任务,便是请大家写出《爱莲说》所学重点内容,一是写莲的句子,二是每句所表现的莲的品质,三是写菊花与牡丹的作用,四是手法。如果这些内容回答正确率达70%,说明掌握还是不错的。

  回想《爱莲说》一课的学*,应该说非常顺利,虽然也有说不准确的地方,但几乎没有不会的地方。说明孩子的学*能力还是蛮强的。但愿这种状态保持下去。

  本课不足的地方,赏析语言不够,也是我课堂一贯的缺陷,不知从何处下手去赏析语言,更不知如何帮助学生深透地欣赏文章语言,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疑点。下一步学*中,一定找到突破口,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及学生的语言学*更上一层楼。

  如果再补充一个赏析语言的环节的话,我想应该如此设计:我从文中——地方(字、词、句),品读到莲的——特点,体会到莲的——品质。如此反复进行四五次,相信孩子们更能把莲花的形象特点与品质结合起来,更能体会到莲的高洁、正直。今后一定要在课堂上加入语言赏析的环节,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爱莲说》教学反思 10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

  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朱者赤,*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

  1、托物言志;

  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

  (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爱莲说》教学反思9篇

《爱莲说》教学反思1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教学反思2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

  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

  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教学反思3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爱莲说》教学反思4

  一篇小小的短文《爱莲说》,竟然用了*两个学时的时间来学*,我真不知道是自己授课能力降低了,还是学生的听课效率下降,为何就进行不动呢?

  因为中秋节缘故,学校统一安排了本周前三天的课程表:语文每天一节。《陋室铭》已翻译完了课文,还得一节课,如果第二天复*一下的话,剩下*两节课,学完《爱莲说》应该还有二十分钟说说作文,假期孩子们完成一篇作文。计划已定,我便开始了征程。

  《爱莲说》学*开始,首先由莲文化导入,积累了学*过的写莲的名诗句,接着我们来反复阅读课文,老师范读,孩子们自由读,大家齐读等,各种形式地朗诵后,再由孩子们自主翻译课文,交流不会地方,老师帮助解决不会的内容,学生汇报翻译情况。这些内容竟然弄了*一节课。看来我们弄得有些细哟261@365《爱莲说》教学记!

  《爱莲说》第二节是我们的主要旅程,记录如下:

  同学们,咱们先来复*一下上节课翻译内容。找了第二层次学生进行翻译,总体效果不错,我只纠正了个别句子。接下来,由孩子们分组研究了三个问题:1.文章描写莲的句子是哪些?分别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为何写牡丹与菊花呢?3.作者怎样评价三种花的?为什么独爱莲?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研究三个问题。汇报交流。其中第一个问题说得很好。其中描写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的高洁(有的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的豁达正直,不攀附权势;“香远益清”写它的香气远播(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清高。真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得这么好,竟然把我想说的都通通说了出来,我个人认为,他们手中可能有资料,但不排除大家都能明白,只要他们晓得内涵,能够记得住即可。能将莲外形上特征与内在品质联系起来,在我授课以来还是第一次。不知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接下来,我们依次看第二个问题“为何写牡丹与菊花”,他们也能够很轻松地说出用两种花来衬托莲,显示其高洁品质,更显示其不慕荣利特点,我只是进一步补充说明菊花虽高洁,但逃避现实,故作者不爱,而牡丹是权势富贵的象征,更是作者所不齿,甚至鄙弃的,可见作者是个洁身自好之人,更是个不慕荣利之君子。

  用花为喻,借指人的品格,故为以花喻人手法。明确了这些,我们便练*巩固,学生做得相当顺利,基本能口述正确答案。但愿不是极个别同学争强好胜的表现。

  为了扎实起见,还需要请孩子们写一写为妙。明天第一项任务,便是请大家写出《爱莲说》所学重点内容,一是写莲的句子,二是每句所表现的莲的品质,三是写菊花与牡丹的作用,四是手法。如果这些内容回答正确率达70%,说明掌握还是不错的。

  回想《爱莲说》一课的学*,应该说非常顺利,虽然也有说不准确的地方,但几乎没有不会的地方。说明孩子的学*能力还是蛮强的。但愿这种状态保持下去。

  本课不足的地方,赏析语言不够,也是我课堂一贯的缺陷,不知从何处下手去赏析语言,更不知如何帮助学生深透地欣赏文章语言,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疑点。下一步学*中,一定找到突破口,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及学生的语言学*更上一层楼。

  如果再补充一个赏析语言的环节的话,我想应该如此设计:我从文中——地方(字、词、句),品读到莲的——特点,体会到莲的——品质。如此反复进行四五次,相信孩子们更能把莲花的形象特点与品质结合起来,更能体会到莲的高洁、正直。今后一定要在课堂上加入语言赏析的环节,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爱莲说》教学反思5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爱莲说》教学反思6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7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人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说:“我认为有意义,但很难做到。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当大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爱莲说》教学反思8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爱莲说》教学反思9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试结束,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学生还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没责怪学生,更多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爱莲说》教学反思6篇

《爱莲说》教学反思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2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

  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的《黔之驴》中的“益*其声”和“稍*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

  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

  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教学反思3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预*落地掷地有声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置突破难点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课后练*丰富积累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爱莲说》教学反思4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教学反思5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教学反思6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3篇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タ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跳绳》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写生画已经画了快两个学期了,孩子们对写生画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时大多时候都是让幼儿画的是固态的写生,为了增加是难度,提高幼儿的作画水*,于是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由于跳绳的一直是动态的,幼儿固定一个点观察比较困难。我就把难点设置在人的动态动作,让幼儿通过观察,感受到跳绳时人的手脚头发绳子所产生的动态变化。

  为了让幼儿对本次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开始让幼儿进行了跳绳示范,请部分幼儿仔细观察人物的动态,自己选择一个动态进行作画。本以为这次写生画比较难,但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对人物的外形特征已经抓的比较好了。能大致画出人物的动态。

  在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教学活动时忘记让孩子观察女孩子跳绳时头发的动态。很多孩子画的跳绳的人表情都是微笑的,其实仔细观察,跳绳时的人,表情应该是有点狰狞的,在下次教学活动时我一定会引导孩子更细致的观察要花的东西。

  教材分析

  跳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能促进儿童健康发育,跳绳能加快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能培养儿童的*衡感和节奏感,跳绳时的动作可谓左右开弓,上下齐动,有助于儿童左脑和右脑*衡、协调地发展,还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能帮助儿童确立方位感和培养其整体意识,儿童在跳绳过程中,有时是单人跳,有时是双人跳,有时是多人数,这有利于儿童形成准确的方位感。儿童在跳绳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形成组织纪律性,可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跳绳时,不是绳到了脚边还没起跳,就是绳还没到脚边就先起跳了。学生没有掌握跳绳时的节奏。跳绳不但需要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还需要良好的节奏感。因此,需要分步训练。

  根据学生的体能情况,在学跳绳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做一些练*跳跃、练*耐力的活动。比如小青蛙跳荷叶、我跟球儿体跳、跳蹦床等,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好地完成跳绳课的学*。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弹跳能力和下肢力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2、通过游戏发展学生配合和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

  教学流程示意

  1、游戏导入。模仿各种动物的行走、跳跃。

  2、徒手听节奏跳。先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跳,然后随着节奏跳。

  3、按节奏模仿跳绳动作。学生仍空着双手,按照在第一步训练中已熟悉的节奏,双臂和双脚模仿跳绳的动作。

  4、单手拿绳(握住跳绳的两头),按正常的节奏模仿跳绳动作。左、右手交替拿绳,要求绳落地时双脚跳动。

  5、双手拿绳实际练*。

  因为一年级马上要进行体质测试,并这些小朋友都是从幼儿园里面升上来的,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体育课是什么,还有不知道跳绳怎么跳,所以没有办法现在的体育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跳绳训练,老师让学生自己买根跳绳回家自己练练,学生当时听进去了,但是之后就忘记了,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所以,体育课主要围绕体质测试来进行训练。

  首先进行课前的队列队形的整理,之后进行准备活动,下面就开始跳绳练*。先让他们成四列队形站好,老师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发跳绳,发完跳绳之后让同学们把跳绳拿在手上,一个原因是学生比较多,容易伤到人。另外一个因为很多同学不会跳,老师先进行动作示范,还有就是跳绳的长度比大部分同学的身高都要长,所以老师让同学们首先把跳绳围着手绕两圈,这样就方便多了,老师进行动作示范,强调三点,1。必须用双脚起跳。2。手脚必须协调配合。3。跳绳必须要有连贯性,不能跳一个停一个,因为是有时间限制的。老师示范之后并强调了几点要求,就让同学们自己练*,必须要注意安全,不要把人打到了。经过一段时间练*之后,有部分同学从不会跳到现在可以连续跳几个啦,有少部分同学一开始就会跳,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跳的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多。还有极少部分同学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还是不会跳,并且不认真练*。跳绳里边有的'同学会跳和不会跳在一起,场面比较混乱,我的师傅给我提了个建议,跳绳应该把会跳的放在一边选出一个队长,由他去管理,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不会跳的同学们身上。这样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的时间就是围绕这几点着重进行跳绳训练。让每个同学都在体质测试中取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并学到了一门技能,跳绳。

  自本学期活动课进行花样跳绳以来,首先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一个星期的花样跳绳视频观摩,让学生了解花样跳绳的美妙之处,一根绳可以跳出不同的花样,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体育运动。之后对学生进行跳绳摸底,有一个班有3名学生不会跳绳,有一个班有两个学生不会跳绳,其中一名学生有智力障碍,学*很困难。要求学生要象上体育课一样,注意安全,要穿运动鞋,自己准备一根短绳和毽子。本节课我以短跳绳贯穿始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跳绳的能力,在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与运动后的愉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热情高,能较好地完成了课时的教学目标。

  在学*多样跳绳中我采用了自由结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实践,给了学生合作的场所,各小组创新赛又刺激了合作的深度,任意组合搭配,增加了合作的可能性。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在最初的合作中,学生从学*的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然后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学生会思考摇绳的动作要领是什么?动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如何在原来的花样基础上有所创新。在花样跳绳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体――动脑――实践――体验,主动探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方式更主动,更积极,学生的学*兴趣更浓,思维也更活跃。如果说跳绳给学生带来的是尽情,那么创编花样跳绳则给学生送去了尽兴。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在同学间的两次合作中,在教师的激励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做各种跳绳的练*,不仅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优秀品质。花样跳绳让我的学生们领略到了体育的快乐,还掌握了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服输的精神,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这节课中,如果在学生小组交流多样跳绳过程中,我能着重要求学生练*大部分学生不会的花样,教师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然后再进行比赛巩固,相信效果会更上一层楼,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困生的身心健康,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跳绳是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这一民间游戏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实践能力为核心,通过用跳绳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锻炼。

  在进行“花样跳绳”的教学时,我改变以往的教法,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游戏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个人跳绳――自愿组合――重组创新——分组展示四个教学环节,以同学们喜欢的游戏“闯关”活动同学的身体将学生导入课中,学生每人一根绳,在固定的时间里,跳不同的花样,看谁跳的花样多,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的跳法,又激发了学生跳绳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跳花样。学生在竞争中培养了自己不服输的精神。

  花样跳绳让学生们领略到了民间游戏的快乐,也让我们的民间游戏得以传承。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服输得精神,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学*花样跳绳中,通过思考体验掌握花样跳绳的动作方法,通过练*提高花样跳绳的动作技能。

  但还有许多值得推敲和改进的地方:

  1、在开始游戏部分,如果我能充分把学生手中的跳绳利用起来开展活动,也许在一开始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2、活动中没能很好体现“花样跳”的形式体现和突出的地方,教师只是点到为止,所以整个活动看上去没有亮点。

  3、在自主选择跳绳时,教师在评价和推广学生优秀表现的过程中,我给学生留的观察时间过短,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很清楚看到那些创造新颖花样跳绳的动作,从而使这一过程的练*显得有些仓促,使得学生的闪光点未能达到充分的展示。

  我进行的是二年级的单编跳绳教学,跳绳是发展跳跃能力的传统性运动项目。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是我首先要突破的难点。为此我在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中设计了一些训练游戏。如:报数比快、我是木偶兵、正反话等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力。教师又在训练中赋予适时的点评、鼓励,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积极性。

  为了突破本节教学重点双手交编花跳。我在基础部分的设计中以激情引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展示他们所掌握的各种不同的跳法,从而引出本节教学重点“单编跳”。当学生看到他们的同伴双手交编花跳得那麽好,早早已跃跃欲试。再听到教师激励性的话,学生们都迫不及待的尝试起来,但绝大多数学生失败了。此时正是提示方法的有利时机。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及互动、合作学*的意识。我邀请会跳单编的学生说出跳单编的技术要领。学生们听完后又纷纷尝试起来。经过多次的尝试个别学生学会了单编跳的动作要领,但大多数学生仍旧焦急的练*。这时的学生渴望有人能帮助他练*,看到他进步。于是我解决完在练*中学生们纷纷提出的各种问题后,针对学生不会双手交跳,跳过去绳摇不过来,不会连续跳等问题,为学生们创设了小组互助合作学*的氛围。让学得快的学生帮助学得慢的学生。学生们在学*中不但自身的优势、进步得到了展示,而且树立了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合作学*的态度。

  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跑、跳的灵活性和合作意识。我在基础部分又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传统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到了集体活动快乐。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收获很大,而我的收获更大。在这节课中我的优点是:

  1、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了教法的运用,注意了以学生学*为主体,注意了在练*中自己找寻方法与教师提示相结合。

  2、教学目标较清楚,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合作意识、自信心、身体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3、课程环节清楚,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1、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学*由为紧迫。如:教学方法、游戏方法、训练形式等。

  2、在学生的训练中,如何梯进式练*,如何有针对性指导及指导方法的多样性。

  3、对实际教学的预测性备课经验不足。

  总之作为一名新任教师,如何备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将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会把反思作为突破口时刻督促自己改进、学*。

  跳绳”运动是小学生们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通过“用绳训练跳”使学生掌握跳绳的基本方法。同时,为了活跃体育课堂的运动热烈气氛,安排学生左右两人一组结对活动,以小竞赛的形式,相互激励,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既可收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等。

  上完“跳绳”课,我觉得在体育课堂上正确的引导是尤其重要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教案的设计上,更应该在教学中灵活的把握教学过程,及时的调整体育课堂结构,以小学生的主体性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目的进行教学。

  在这节课中我取得的优点是:

  一、注意了教法的运用,注意了以学生学*为主体,注意了在练*中自己找寻方法与教师动作提示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较清楚,围绕教学目标让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志品质、合作意识、自信心、身体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三、课程环节清晰,基本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

  本节体育课的教学不足:

  一、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仍然不够。如:教学方法、游戏方法、训练形式等。

  二、在学生的训练中,如何有针对性指导动作做的不到位,要注重指导方法的多样性。

  三、对实际教学的预测性备课经验不足。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备好一节体育课,上好一节体育课是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会把反思作为突破口时刻督促自己体育教学工作的学*和改进。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6)

——《早》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语文的着眼点不在于理解课文内容,而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首诗的教学,就力求体现素质教育和传承经典文化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为此,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位“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学*、自悟、自得。

  在具体操作中,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有:

  1、以读为主,讲读结合;

  2、媒体辅助,优化教学。

  在歌曲《你早》的教唱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次听范唱的方法。多次听,反复听,每一次听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解决了许多与学唱相关的问题后(如理解歌曲表现的意思、了解熟悉歌词,多次感受旋律等),才开始让学生开始尝试唱歌。那时学生的歌唱,才有点水到渠成的意思,比起鹦鹉学舌样的学唱似乎强了许多。

  上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学生记不住歌词,那要让他们完整地唱歌曲是不可能的。有许多小朋友自己已经学会了唱歌,但往往听不清他在唱什么,歌词的意思他也不懂,也表达不清楚。我以为,我们的音乐课要让小朋友学会唱一首歌,就要让他们理解歌词、记住歌词,从中得到益处,获取快乐,所以对记住歌词不能掉以轻心。一年级的孩子不识字,记住歌词要靠死记硬背,但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不科学,且少乐趣,所以要采取其它的既科学又效果好的方法。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其意图有多种。其中之一就是让小朋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早晨、朝霞、晨风等词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些词。

  另外,我和学生一起反复多次地边做动作边念歌词,也是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动作,产生联想,记忆歌词,效果不错。

  旋律和歌词都学会了,歌曲教唱的任务就差不多完成了,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我努力选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以及学*形式和学*方法,从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中,从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行动中,从课堂最终的达成效果来看,我想我还是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感觉不足的是,虽然重视了音乐学*本身的一般的规律,但对音乐所能起的其它方面的教化作用略有忽视。例如,没有更多地创设一个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问早的一个情景,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文明礼貌的熏陶和教育。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该课先让学生通过一个“早”字质疑,达到了三个目的:既回顾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又为下边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的“抓手”,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地评价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锁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阅读训练以语言训练为主,把“读”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得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在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了,我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腊梅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等词语。由此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在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效果也不错。

  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读还不够充分,有时为了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及时处理,使课上显得有些拘束。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同时更

  欠缺的是我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出了梅花的美,学生只是说出了梅花颜色的美,由于我在预设了梅花的“形状美”,所以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我不知怎么办?我想还是让学生再读句子,再次品味,不要急着只管自己“教”。还有,为了让学生明白鲁迅的确是奋斗了一生,老师需提供资料性资源,这个资料应该提供哪些内容,什么时候出示,这些还需斟酌!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每个家庭的寄托。天下的父母,几乎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长的这种欲望也与时俱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劳动就业竞争,以及各类报刊上宣传的各类神童的感染,更加刺激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早教育早培养的意识。

  早期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俗语说:“三岁看八岁,八岁定终身”,这是人们从长期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一条相对真理。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文一曾断言:“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他把一个新生儿看作是具备一百度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八十度能力的**;如果从十岁开始教育,那只能是具备六十度能力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布卢姆的观点异曲同工。布卢姆人为认为: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8岁又能获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智力则在8—17岁这个时期获得。100年前,神童卡尔?威特的父亲说过:“儿童的教余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威特在9岁那年考取了莱比锡大学,14岁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在我国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少年大学生或少年期就成名的特殊人才。这些少年人才不能不说与他们的家庭对其实施早期教育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早期教育抓得恰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能培养出超常的儿童。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幼儿期儿童大脑发展最迅速。3岁时儿童的脑重量是出生时的三倍约1000克左右,相当于**脑重量的三分之二。而7岁时儿童脑重量已达1350克左右,接***的脑重量。当然,人的智慧不仅仅取决于脑的重量,而主要取决于脑细胞之间的神经联系。大脑是人类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婴幼儿的大脑发展水*为早期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再说,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大,及其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这种刺激却是儿童潜力发挥的重要条件。研究证明,3—4岁的幼儿,脑细胞之间的神经联系已达60%左右。再说婴幼儿本身存在这具大的学*潜能,他们好奇、好动,对所有的事物都怀有极大的兴趣,都想亲自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正是由于这些感知器官不断地受到刺激,使他们的脑机能迅速发展,脑神经之间的联系不断建立,这是构成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心理的发展,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能力在早期教育中会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发展。从人的记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期的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孩子以无意识记为主,有很强的机械记忆力。随着教育的深入和年龄的增长,幼儿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并能由此及彼地达到理解性的记忆。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家长都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但真正得到理想收效的甚微,甚至孩会遭到孩子逆反心理的抗拒。这是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另一个新问题。

  早期教育要重在启蒙,而不在于单纯地向孩子灌输多少知识。木村文一说过:“如果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正常智力的儿童,对周围的事物极易产生兴趣,但许多家长却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去尊重或不保护孩子刚刚萌芽的兴趣,使这种求知的欲望被无情地毁灭。如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地上和墙上乱图乱画,用孩子的话来说:“我在画画”,如果家长对他们的“作品”不加指导或鼓励,相反,予以简单阻止或指责,那么,他们想作画的兴趣就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早期教育贵在能力的培养。所谓能力可分两类: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中又分智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内在的有利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需要扎实的一般能力作支撑。对婴幼儿的能力培养则重于一般能力的训练和启蒙。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建造万丈高楼。早期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提前教会孩子读、写、算,或者简单地把小学的知识提前到幼儿期内完成。这样做,既妨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过早地泯灭了孩子的童心,又达不到早期教育的真正效果。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做东风第一枝。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梅花的早

  教学难点:

  课程实施: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13课——(早),上节课开始,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早做题目,相信学完这节课后大家一定能弄明白。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早”吗? (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板书:梅花、鲁迅

  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这两个早。

  二、品读感悟

  (一)梅花的“早”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节,画出你认为写梅花美的句子,想想梅花美在哪里。

  2、讨论交流。

  要点:

  a.“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很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出示)

  (梅花的颜色很美。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梅花的形态很美。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它的品质很美。冰清玉洁。)

  作者将梅花的颜色、外形、品质写得那样美,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它的美吗?指名读,评议

  b.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梅花具有“早”的精神。

  3、梅花是这样美,所以我们这些游人应轻轻的,不要惊扰了它们,禁不住发出赞叹——齐读——记住它。

  4、梅花还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花魁”。因此,历来许多文人吟颂梅花,想想看,有哪些吟颂梅花的诗句?指名说。

  5、人们爱梅花是爱它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送来春的信息,爱它的冰清玉洁。所以一般用它来形容人的高贵品质。你觉得是在讲谁的品德高尚?

  (二)鲁迅的“早”

  1、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早”的。课文是怎样由梅花的早写到鲁迅的早的?(过渡句)

  2、鲁迅书桌上这个早是怎样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6—8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并在书上空白处做上批注,可以写你从这个词中看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

  3、小组交流

  4、大组汇报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作业

  一课一练第四题

  附,补充材料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教学反思:

  课文《早》是著名作家吴伯箫写的一篇游记。看到这篇课文,我想起了自己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想起了教过的课文《三味书屋》,《早》与《三味书屋》相比,在写作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借物喻人,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进而讲到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质,教育人们要学*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课文之所以着力描写蜡梅花,是用蜡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

  教学中,我由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引出课文写了两种早——梅花开得很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学生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对梅花“早”的理解,我抓住课文对腊梅花的描写,我让学生品味梅花的颜色美、形状美、品格美,然后让学生去领悟腊梅与“早”的关系。对于梅花的高洁,我引导学生联系描写梅花的诗词来进一步感悟,他们都能体味颇深。

  对鲁迅的“早”,通过朗读品味重点语句“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等,很容易就能感悟到,结合关于鲁迅珍惜时间补充材料,就体会得更深了。

  但是对鲁迅先生为民族事业弃医从文、以笔为枪的一生,由于学生知之甚少。所以体会不深,假如能在课前提供一些资料阅读,一定会让学生能深入理解。通过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引发学生讨论,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有了上面的教学做铺垫,学生已能理解,所以也就理解了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这里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明了要学*梅花(鲁迅)冰清玉洁的高贵的品质,作“东风第一枝”的劲头。

  在教学最后,我布置了《一棵一练》上的作业。一方面是力求做到把作业在课堂完成,另一方面是为了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巩固练*的思想,检查学生的学*效果。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开在深冬,预示着春的到来,赞美鲁迅敢于与敌人奋斗一生,教育人们要做“东风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一个“早”字,说到了两事,是全文的灵魂所在。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质疑,一个学生举手:“老师,课文讲的是三味书屋和鲁迅的故事,为什么却以‘早’字为题呢?” 另一个学生也提问:“老师,这篇文章写鲁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联系了 “书屋”和“鲁迅”,而“早”又是“梅花”与“鲁迅”的共同之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篇课文就会被真正读懂。

  因此,第一课时,我抓住“书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方位,书屋的作用,书屋的陈设,通过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的桌子位置。学生通过方位,都认定了左边是鲁迅的书桌。接着,再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学生就很容易了解三味书屋的具**置与陈设了。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包括尊重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缺点。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都是力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表述自己身上和伙伴身上存在的好*惯和坏*惯,并为学生提供辨别的机会。通过榜样的示范和迁移,激发学生产生学*榜样,克服坏*惯的内驱力,通过唤醒学生亲历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情感和理性两个方面来分析教育目标,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真正使教育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从活动一中寻找坏*惯不是为针对性哪一位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批评和攻击,我在活动中发现有这种苗头,立即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对*惯的评判而非对人的批评;在活动二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学会发现,善于学*;活动三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更为广阔的境界。

  在这节课中,因为大多数素材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因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太深入,导致上课时对学生的发言分类和导向反应不是很快,浪费了一些时间,对一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也没能及时、有效地利用,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

  《早》是五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一篇散文,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课文把对书屋的工笔描写与对梅花的写意描写结合,把现实的静态描写和对历史的动态描写相结合,把借物喻人和直抒情相结合,使得今天的三味书屋依旧充满文化气息,依旧折射出伟人的不朽精神。

  教学这一课我的程序是第一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练*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新词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教学第2课时,我主要采用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老师的“导”和学生的“读”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1-5)自然段进行“读悟品”,理解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进而指点学生沟通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二者的联系,感受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伟大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领悟“时时早,事事早”,做“东风第一枝”的人生道理,从而突破文本的教学难点。

  最后,我拓展延伸。

  1、向学生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感受《三味书屋》浓浓的书香气息,引领学生追寻鲁迅幼学足迹。

  2、布置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少年闰土》等。

  3、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总之,本课比较难理解,但是经过我的引导和借助插图和资料,学生终于弄懂了文本内涵。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题目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升腾情感,并能举一反三呢?

  每一首诗都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心境。我先给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古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情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当小船慢慢地,慢慢地行到白帝城时,李白突然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他被赦免了,可以重新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决定清早就从白帝城出发,返回江陵。途中,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环节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准备,为朗读教学酝酿情感。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提出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生字,朗读古诗并根据课后的词语解释初步理解诗意。教学中,我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想象。如,从“彩云间”三个字中你能想像到什么?学生说:“白帝山山势险峻,高耸入云。清晨,一抹朝阳映照在朝霞上,五彩的朝霞缭绕在白帝城上,给白帝城披上了美丽的霞帔。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兴奋的。”

  “以读为本”是本课的设计的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抽生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地读,吟诵,背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影子教学反思迎面接力教学反思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早》一文作者在文中有很大篇幅写腊梅花。写腊梅花开得早,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由腊梅花的开得早,自然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向鲁迅那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描写腊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再由腊梅花的开得早引出鲁迅的刻在书桌上的“早”字的故事,借花喻人,使腊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另外,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堂之前自己搜集有关鲁迅的人物简介和鲁迅的一篇作品《藤也先生》,让学生来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进一步突出鲁迅的高洁品质。让鲁迅的高洁品质刻在学生的心坎上,鞭策他们以后做人。

  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进行分析,随堂要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处所,仿照这一段的写法的小练笔。

  从“爱护公物”说开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