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

日期:2022-04-15 02:28:39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2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3篇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1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タ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篇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1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

  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的《黔之驴》中的“益*其声”和“稍*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

  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2

  这节课容量较大,课前学生必须很好地预*,否则就很难完成本节课目标。我上课之前布置过,所以学生接触过这篇文章。整个课堂按照文言文的五个环节进行,虽然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我感觉收效比较实在。没有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质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设计,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通过插图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莲花的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学*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行的是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 完成教学目标“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朗读训练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①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语调。小黑板展示重要字词读音。

  ②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③学生自由朗读,相互提问,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的字词句提出质疑。

  ④请一学生范读课文,然后再齐读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暗示性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达到学*效果。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3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4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

  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

  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5

  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须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学*深度和学*广度。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次应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

  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本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练*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爱莲说》教学反思9篇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

  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

  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一篇小小的短文《爱莲说》,竟然用了*两个学时的时间来学*,我真不知道是自己授课能力降低了,还是学生的听课效率下降,为何就进行不动呢?

  因为中秋节缘故,学校统一安排了本周前三天的课程表:语文每天一节。《陋室铭》已翻译完了课文,还得一节课,如果第二天复*一下的话,剩下*两节课,学完《爱莲说》应该还有二十分钟说说作文,假期孩子们完成一篇作文。计划已定,我便开始了征程。

  《爱莲说》学*开始,首先由莲文化导入,积累了学*过的写莲的名诗句,接着我们来反复阅读课文,老师范读,孩子们自由读,大家齐读等,各种形式地朗诵后,再由孩子们自主翻译课文,交流不会地方,老师帮助解决不会的内容,学生汇报翻译情况。这些内容竟然弄了*一节课。看来我们弄得有些细哟261@365《爱莲说》教学记!

  《爱莲说》第二节是我们的主要旅程,记录如下:

  同学们,咱们先来复*一下上节课翻译内容。找了第二层次学生进行翻译,总体效果不错,我只纠正了个别句子。接下来,由孩子们分组研究了三个问题:1.文章描写莲的句子是哪些?分别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为何写牡丹与菊花呢?3.作者怎样评价三种花的?为什么独爱莲?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研究三个问题。汇报交流。其中第一个问题说得很好。其中描写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的高洁(有的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莲的豁达正直,不攀附权势;“香远益清”写它的香气远播(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清高。真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得这么好,竟然把我想说的都通通说了出来,我个人认为,他们手中可能有资料,但不排除大家都能明白,只要他们晓得内涵,能够记得住即可。能将莲外形上特征与内在品质联系起来,在我授课以来还是第一次。不知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接下来,我们依次看第二个问题“为何写牡丹与菊花”,他们也能够很轻松地说出用两种花来衬托莲,显示其高洁品质,更显示其不慕荣利特点,我只是进一步补充说明菊花虽高洁,但逃避现实,故作者不爱,而牡丹是权势富贵的象征,更是作者所不齿,甚至鄙弃的,可见作者是个洁身自好之人,更是个不慕荣利之君子。

  用花为喻,借指人的品格,故为以花喻人手法。明确了这些,我们便练*巩固,学生做得相当顺利,基本能口述正确答案。但愿不是极个别同学争强好胜的表现。

  为了扎实起见,还需要请孩子们写一写为妙。明天第一项任务,便是请大家写出《爱莲说》所学重点内容,一是写莲的句子,二是每句所表现的莲的品质,三是写菊花与牡丹的作用,四是手法。如果这些内容回答正确率达70%,说明掌握还是不错的。

  回想《爱莲说》一课的学*,应该说非常顺利,虽然也有说不准确的地方,但几乎没有不会的地方。说明孩子的学*能力还是蛮强的。但愿这种状态保持下去。

  本课不足的地方,赏析语言不够,也是我课堂一贯的缺陷,不知从何处下手去赏析语言,更不知如何帮助学生深透地欣赏文章语言,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疑点。下一步学*中,一定找到突破口,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及学生的语言学*更上一层楼。

  如果再补充一个赏析语言的环节的话,我想应该如此设计:我从文中——地方(字、词、句),品读到莲的——特点,体会到莲的——品质。如此反复进行四五次,相信孩子们更能把莲花的形象特点与品质结合起来,更能体会到莲的高洁、正直。今后一定要在课堂上加入语言赏析的环节,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人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说:“我认为有意义,但很难做到。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当大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屏幕显示)

  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5)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白鹅》优秀教学反思3篇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幽默风趣,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读起来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

  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白鹅形象,了解白鹅特点。还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例如:对文中所说的“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几个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中听见过的一些叫声,回想一下,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样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作者把这几个词语用在这里,是对白鹅的喜欢还是对它的讨厌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理解后,说是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鹅的可爱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说说白鹅此时会怎样想?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再往下学,我就引导学生边学文表加自己的动作表演体会作者笔下的白鹅。例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我让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其他学生朗读这段文字,两个同时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时“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惟妙惟肖。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读书和表演理解课文后,学生会从鹅的步态、吃相上领会到鹅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为周围事物、环境所改变的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等。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学*起来既轻松效果也好。细想某些环节处理得过于细致使后面时间不够;课堂气氛虽然较好,但有时目的性不强。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情的特色──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过细刻画了鹅“严肃慎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色。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格”的特色;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活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爱好之情。改变学*方式,变静止的学*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察看过细的态度和用词精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色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最后的拓展练*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聚──运用”的语言学*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本课的教学用好了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道路。

  《白鹅》是作家丰子恺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讲白鹅性格高傲这一特点的种种表现,反映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这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来理解声高傲时,通过读句子,想象写话,说后评议等方式体会“高傲”与“喜爱”,学生的想象写话很有想法,甚至出乎我的意料,理解步态高傲时,京剧《包公出场》来回只有十几移,很能帮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只可惜,屏幕不甚清晰,使效果打了折扣,另外,与鸭的步态对比读时,指导仍有欠缺。教学鹅的吃饭这一环节时,内容较多,略显仓促。比较而言,第五自然段的处理较充分、恰当。

  这一课的好词佳句很多,在教学中难免有些顾此失彼,但经过同事们的提醒,尽可以不遗漏重要的,在复*导入环节分类复*,在学*课文中不断重现,但结课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再次回顾,也算一个小小的遗憾。

  都说“好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更是改出来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仅导入环节就十易其稿。《白鹅》这堂课还有不少应该修改的地方,而我本人的教学更有很多需要不断修正的地方。就像杨澜所说:“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许伴随着痛,但别无选择!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7)

——《运算》优秀教学反思3篇

  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这个教学内容是在新学期刚开始学,学生进过一个假期的放松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不行的,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孩子们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最重要。虽然没有给题目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醍醐这种类型的题目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再做题的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和检查*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他们带动更过的孩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然自主学*与思考会有错误。错误是更好的学*资源。这些错误的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构建知识时的障碍。我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

  本单元主要学*有关《整数四则运算》,这部分的内容贯穿于小学高年级段将要学*的有关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为了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根基,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规定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比如:计算18÷3×2写成=18÷6=3;又比如:计算24—4+6就写成=24—10=4。

  2、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练*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比如:计算12+8×6就会这样写=48+12=60;(打乱运算的顺序)。又比如:计算230—20×5时会这样写=100—230=130;(出现大数减小数的错误)。

  3、不懂正确使用括号。很多学生在解答如“450与290的差去乘28与32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懂得运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4、乱用括号。如列式一:(25×8)+(18×8);列式二:124+(12÷6)

  新教材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出发点来说,编者希望把运算顺序结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很难兼顾。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以新的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应用题型的训练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从教材出发,找准题型的新点就很重要。比如说,教材的例1是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有了简单的两步运算的知识基础,明白了加减法运算的算理,因此例题的.重点可以放在列综合算式和运算顺序上。再如例4,是加减法两边是乘除的运算。从应用题本身来说,又是新题型,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两难的情况,都去突破,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分成两个课时进行教学,逐个突破,各有侧重。当然,不能割裂教材本意,用题意帮助理解运算顺序,帮助突破重难点,就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以趣促算,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从单元内容来看,这个单元的教材没有趣味性,一味枯燥的运算学生不感兴趣,当然也不利于教学。因此,教材的练*可以这么安排:

  1、添括号练*:添括号练*也要学生进行计算,但形式上只需要学生添加括号,对学生来说兴趣比较大。

  2、算24点。二十四点作为比较经典的数学游戏,除了动脑外,也可以考察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三、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正确率:

  四则运算的前提是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只有保证这些基本运算的正确性,才能在递等式计算的时候保证计算正确率。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同时,可以抽取早自*等时间,进行四至五道基本运算的练*,时间短,教师便于控制,学生正确与否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新教材对于运算的难度已经有所下降,比如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都在教材中不设例题了。但是却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由两位数乘除法推导三位数除法和三位数乘法的方法。光掌握方法,怎么考察呢?星星点点有练*在作业中出现,因此在教材外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题,布置学生演算,以达到一定的成熟度。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8)

——《爱莲说》教学反思6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

  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的《黔之驴》中的“益*其声”和“稍*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

  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

  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预*落地掷地有声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置突破难点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课后练*丰富积累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9)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

爱莲说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试结束,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学生还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没责怪学生,更多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优美,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是千年来的名篇。因此,我选择这一课作为我的公开展示课。但是,上完之后,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讲完《爱莲说》,听课老师认为我的讲课流程比较顺畅,板块清晰,重点突出,过渡比较自然。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合作,展示成果,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些都是课堂上比较不错的地方。下面我先说下我的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让学生通过看有关莲花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对莲花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首先介绍作者和文体“说”的相关知识,然后疏通文意,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紧接着让学生结合描写莲花的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君子的品质。

  3、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经过多次细读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都有意外的惊喜,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将一些内容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这也是教授本篇课文的遗憾之处。

  从本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和效果来看,跟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现了一些问题,据此,我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反思。

  1、课堂话语权的争夺和教学经验的匮乏;

  上完这一节公开课,虽然整体上问题不大,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多,没有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展示成果,但是我却选择了自己去总结,去出示结论,这就造成了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而这一问题是当下“新课堂”最忌讳的现象,这提醒我不得不多学*当下新课堂的相关模式,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动起来,逐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此外,就是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过渡衔接时,需要更加的自然。这都需要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不断的进步。

  2、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教态不够大方,感情投入不够;

  我*时上课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小,缺少抑扬顿挫。上《爱莲说》这一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本人的情感和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文章当中去。而我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没有足够的感染力,这也是本课乃至我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还有教态不够大方,给人的感觉不够大气,气场不足,站在讲台上不够自信。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争取课堂上洒脱自如。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将会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时多看名师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

  为了争取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备课,把课文文本吃透。因此,*时需要多专研课本,吃透课本,多揣摩名师的课堂实录,思考名师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堂的。只有把所讲课文所需要的资料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才能带着情感投入课堂,才能使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2、勤能补拙——*时多充实自己和锻炼个人讲课技能;

  对当下“新课堂”教学模式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对“新课堂”学*不够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时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学*“新课堂”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也应该多提高自己个人的相关技能,注意课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课堂语音的抑扬顿挫,注意仪态方面的学*。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漏洞”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可谓对症下药。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后,我能够逐步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加完善。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