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日期:2022-07-21 08:02:34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3篇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屏幕显示)

  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

  明确:“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

  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学生齐读课文)

  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

  6、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明确: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7、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在这里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还要想一想:作者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明确:莲:不染、不妖,香,清,不可亵玩

  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

  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3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爱莲说》教学设计9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⑵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⑶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

  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 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默写课文。

  ⑵ 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熟练地背诵及默写文章;

  2、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总结莲花的特点;

  3、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树立自身高洁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莲花形象描写,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熟读课文,基础巩固—全文解读,描绘莲花—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测试。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采用朗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手段

  板书教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设迷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师:同学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生:莲花。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样子大家对莲花并不陌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描写莲花的诗句相当之多,比如说:《江南》江南可采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方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等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1、题解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疑惑其实这个“说”是一种文体的象征。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用于描写、议论与抒情但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解释为: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注意颐字的写法,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 熟读课文,掌握基础

  (1)示范朗读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听一遍文章的配音示范朗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及句子停顿,把握文章节奏。(放录音)文中有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蕃(fán)濯(zhuó)蔓(màn)亵( xiè)鲜( xiǎn)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停顿把握。

  (2)指名朗读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评:字的读音与停顿之处都没有问题,但是节奏感还不太到位,第二段在读描写莲花的句子时是充满喜爱之情的,节奏可适当的加快,(老师范读)最会一段的会半部分还应读出感叹之情来(老师范读)。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四) 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学*第一小节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甚:很,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就是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成为李唐。作者先写陶渊明与世人的爱好目的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就在着重描写莲花,为了让大家对莲花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这里有一幅图,大家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将莲花图贴在黑板上)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将图撕下来给同学们指出来)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枝在这里都是动词,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植:立,亵玩:玩弄。

  (2)好,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作者笔下的莲花是什么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这主要是从莲花的生长环境来写莲花,是说呀,它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师:那么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生答……总结到:在艰苦的环境都可以忍受突出了它的坚贞对不对,优裕也不失淳朴突出了它的质朴。好莲花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豁达、,正直(就像竹子一样中通外直,很多诗人在诗词也多用竹子这一意象它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常借竹言志,托竹寓情。)“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是圣洁的象征。

  (3)以上我们总结出了莲花的品质坚贞、质朴、豁达、正直、清纯、端庄,现在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了吧。可是作者的题目是“爱莲说”他也在着重写莲花,可是为什么又写了菊花与牡丹花呢?——衬托(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高洁的品质。

  衬托手法显得含蓄委婉但是在突出对象方面则更加有力。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使用。

  学*第二小节

  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第二段。大家齐声朗读一遍。(齐读)然后简单评点。“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解释句子: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 花中的君子。)

  抒情 “噫”:唉,叹词。(解释句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菊——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牡丹——富贵者(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莲——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寄托事物来表达志向)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以“…说”写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

  九、总结(本课完成之后)

  教学目标: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二、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请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以及句子的语气语调。(大家还有不会读的生词了吗?不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鲜”应读为xin)

  听了一遍后我们初步了解到在本文中作者是借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的,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这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评价:这一遍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是没读出韵味来)

  三、指导朗读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时间到,大家读懂了没有?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试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预备读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现在,大家把书关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

  七、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多

  濯:zhuo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教学设想】

  1、把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高中课文《荷塘月色》进行比较,区别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把衬托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3、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教学方式。

  4、在本文学*的基础上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4段比较阅读,以实现课内外结合,初高中衔接,为学生将来学*铺*道路。

  5、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去玩弄啊。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十、讨论点拨

  1、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十一、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十二、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课件演示)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十三、作者用“噫“字引出主旨,表示深沉的感慨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课件演示)

  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衬托手法 以菊花正衬,以牡丹反衬。

  十四、

  本文作者托物言志着重刻画了莲花的精神气质,而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写荷花的名篇。(课件演示第四段)比较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明确:《荷》文着重描绘月光下荷塘的优美景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五、总结(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总结中心思想。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形象的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的品格,抒发了鄙弃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思想感情。

  2、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作者借物(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必须与志的特点相通。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映衬(用甲事物来陪衬乙事物,彼此相形,使所说的一面分外鲜明,或交相辉映。)

  十六、形成性测试

  1、默写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哪些品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等。3、作者借赞美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表达了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十七、作业

  1、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

  (正衬)

  予爱莲 君子

  (反衬)

  世人爱牡丹 富贵者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白鹅》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一)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者丰子恺、自学课文。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课

  (1)教师: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

  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3)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可以简单介绍丰子恺。)

  2.营造氛围学课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3.生字以及词语的处理

  (1)读音:有颈、吭、倘、供、郑(后鼻韵)、饮、邻等(前鼻韵)。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生字:坑、躺、共,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郑。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与其他字之间的联系。

  4.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3.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教材简析:

  《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表现了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白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还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特点的。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难点: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

  教、学具准备 :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理念: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同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我会认”的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美文赏读,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激情导入,引入新课。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写的,他在这篇课文的前面曾经这样写到:

  抗战胜利后八个月零十天,我卖脱了三年前在重庆沙坪坝自建的小屋。我对这小屋是在毫无留恋,因为这屋太简陋了,这环境太荒凉了。倒是屋里养的一只白鹅,使我恋恋不忘……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想问点什么吗?

  是啊,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为什么会让作者恋恋不忘呢?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三.学*课文。

  1.课文有些语句就直接写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 (划横线)。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祝福》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设想]

  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

  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

  [教学方法]

  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

  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六、思考问题,下一课时总结

  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第二课时

  一、谁是真正的刽子手呢?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是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

  二、分析肖像描写在本文的作用?找出文中描写肖像的句子进行分析

  三、分析环境描写在本文的作用?与社会背景及文章中心有何联系?

  四、分析文中各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再次重申主题。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作业: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荷花》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 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

  (板书:莲叶)

  3、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 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指导看图:请小朋友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课文中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打开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自学课文。

  四、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五、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一节再读一遍。

  (“想着”下面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13、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作者清晨去公园,被一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呢?现在就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播放录相)

  2、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过渡:大家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那作者是怎么描写荷花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把你认为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画出来。

  (二)研读感悟品味美

  1、学*课文2—3自然段

  (1)交流:先读一读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说出理由更好。

  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写出了荷花什么样的特点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相机理解“挨挨挤挤”

  (播放课件:欣赏荷叶)体会荷叶多、大、绿、圆的美。

  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冒”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呢?(钻、长、穿、顶、抽……)

  作者没有用“钻、顶、长……”而用“冒”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叫“冒”?(快速地长,使劲地长……)

  你能读出快速地,使劲地感觉吗?

  [点评:给“冒”换词,引导感悟,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解读“冒”,在比较中让学生悟其意,同时悟其法。这不仅仅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也是师生智慧的展示。]

  ③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抓住“展开、露出、饱胀、破裂”等词语,欣赏荷花刚开、盛开、将开的娇美姿态,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

  指导朗读,将体会到的美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④反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句话既赞美了荷花,又赞美了大自然,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出这“活的画”)

  谁来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2)多美的荷花呀,让我们捧起书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

  生齐读2—3自然段。

  2、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面对这么美的荷花,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

  播放乐曲,学生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

  (2)说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还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4)指导朗读:轻声读读课文,想想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话?

  生自由读。

  (5)谁愿意来读这段话,老师为他配上音乐。

  三、积累延伸升华美

  1、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荷花池前,你会怎样赞赏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

  (1)想当主持人的,去绘声绘色地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当画家的,去画一画你心中的荷花,并配上精彩的解说词。

  (3)想当作家的,去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用你的`妙笔仿写一种你喜欢的花。

  (4)想当研究员的,去查找资料,研究荷花的根、茎、叶,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2、教师总结:荷花是从河底的淤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它开得洁白、清雅、秀丽。人们不仅喜爱荷花的美丽,更欣赏它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冒”字,能联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挨挨挤挤”、“冒出来”等词语在句中表达的意思,并学会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荷花、荷叶特点的一般写法,感受荷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荷花》一课,荷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荷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香)评价:荷花的姿态令你难忘。荷花很香,还没看到花就先闻到了香味,荷花是洁白无瑕的。你关注到了荷花的颜色……

  总结过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荷花很美,同学们,叶老是怎样具体描写荷花的美的?让我们深入走进文本,再次欣赏叶老笔下的荷花。

  二、品读感悟

  请大家在小组内共同学*课文。请看学*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自己画出描写荷花美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交流分享。

  预设一: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说说你的感受。我找到的句子是(),从挨挨挤挤这个词看出荷叶很多,一个挨着一个。

  出示图片,读词语:关于这一点谁有其他的感受:生:荷叶很茂密

  生:荷叶像亲密无间的朋友一样。

  总结:像亲密无间的朋友!理解得多好哇!在叶圣陶的眼里荷叶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真好,你读读这个词。

  c,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场面或者事物是挨挨挤挤地呢?联系生活中挨挨挤挤的场面,学以致用。

  关于这一句谁有补充?

  我从“碧绿”这个词感受到荷叶特别绿,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借机指导朗读。

  我从大圆盘这个词感受到荷叶很圆,很漂亮,你;来读一读?

  预设二: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说说你的感受。引出“冒”字。讲“冒”的的写法,范写。

  根据字典上“冒”的意思,选择在本句中“冒”的意思;“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体会怎样地长出来才叫冒?在对比中学*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预设三:有的才展开两三片……马上要破裂似的。

  说说你的感受,品读荷花的不同姿态。

  预设四: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从这一句我知道了荷花的姿态是千姿百态,特别美。带着感受读一读,

  在这里作者把每一朵荷花的姿态都进行详细描写了吗?为什么?

  小结: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仿照叶老的写法,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内容详细描写,其他略写。

  既然荷花是千姿百态的,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拓展练*

  生:我能想象到荷花从荷叶中长出来,歪着脑袋的样子!

  生:我还知道荷花翘着嘴巴的样子!

  小结: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预设五: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预设一:大自然。

  a,大自然确实是伟大画家,鬼斧神工,看……图画,

  b,看了大自然画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有什么想说的呢?

  大自然真了不起呀!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学生结束读书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谁来做我们第一朵荷花!谁来做第二朵荷花?第三朵在哪里?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现在,谁又会来告诉你,他有什么快乐呢?请写在练*纸上。

  生:(音乐响起,学生独立写话。)

  会有蝌蚪游过来,告诉我他找到妈妈了。

  会有小蜜蜂飞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你们真好看,真香。”

  会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会有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他捉害虫的故事。

  师:总结:人成了花,花成了人。真是如痴如醉呀!

  齐读第四自然段

  其实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描写荷花。看……出示爱莲说。等

  作业:任选其一

  1、我要把文中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2、我要继续搜集关于荷花的美文、故事,传说,歌曲……,进一步了解荷花。

  3、我要模仿《荷花》的写法,写写我喜欢的一种植物。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