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

日期:2023-03-13 00:00:00

《爱莲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教学反思1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考虑到,《爱莲说》作为经典文言文文本,含有众多考点,以应试为出发点,就应重点强调其知识性与文本性,以串讲为中心,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教学之中,这就是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诵记过程。

  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与点拨,我想,如果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本次培训课的讲授及课后的专家点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爱莲说》教学反思2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

  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爱莲说》教学反思3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人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说:“我认为有意义,但很难做到。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当大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爱莲说》教学反思4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 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学反思5

  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情况:

  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筛选了周敦颐的'生*资料,菊、牡丹的相关典故补充。原本设想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和主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堂课,我在市北实验中学上过,在礼嘉中学也上了,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学情上都是模糊的、未定的,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惯,尽量创设循序渐进的课堂进程。但是,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礼嘉的学生整堂课45分钟,仅仅完成了两部分内容,勉强完成对“菊”“牡丹”意象的理解,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讨论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市北实验初中的那堂课,学生在我的带动下,自然生成的一些内容,虽然也只有部分同学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但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提高:

  备课的过程: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适合上意蕴深厚的文章,几次开课我都选择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感觉自己更适合讲故事。这次张老师点名要求上《爱莲说》,对我来说,前几天的准备过程,我一直处在混沌的状态,总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上课思路。教案反复修改了很多遍:

  第一次,我想解读花语,想层层剥开表面,探究其内在。但是过于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让第一次试上遭遇滑铁卢,学生根本无非理解我的问题。

  第二次,我想“文”“言”并重,开头设计了好多文言知识的巩固和复*,试上后,发现容量的庞大,让学生无法集中思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开展。

  第三次,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教学后反思: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板书的设计,也正如张老师说说过于凌乱,学生在你书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的目的,虽然最后能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科学、美观的体现。按照张老师的提示,现将板书重新用表格表示: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爱莲说》教学反思6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7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爱莲说》教学反思8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

  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朱者赤,*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

  1、托物言志;

  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

  (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学反思9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10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爱莲说》教学反思11

  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须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学*深度和学*广度。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次应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

  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本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练*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教学反思12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整堂课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佳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教学反思13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教学反思14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开始,我放了《荷花颂》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课文。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涤”“蔓”“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我点拨一下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基本能概括出来。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学都能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这堂课,学生预*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爱莲说》教学反思6篇

《爱莲说》教学反思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2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

  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的《黔之驴》中的“益*其声”和“稍*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

  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

  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教学反思3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预*落地掷地有声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置突破难点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课后练*丰富积累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爱莲说》教学反思4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教学反思5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教学反思6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

爱莲说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教学反思1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教学反思2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试结束,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学生还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没责怪学生,更多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爱莲说教学反思3

  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爱莲说教学反思4

  《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优美,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是千年来的名篇。因此,我选择这一课作为我的公开展示课。但是,上完之后,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讲完《爱莲说》,听课老师认为我的讲课流程比较顺畅,板块清晰,重点突出,过渡比较自然。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合作,展示成果,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些都是课堂上比较不错的地方。下面我先说下我的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让学生通过看有关莲花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对莲花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首先介绍作者和文体“说”的相关知识,然后疏通文意,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紧接着让学生结合描写莲花的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君子的品质。

  3、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经过多次细读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都有意外的惊喜,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将一些内容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这也是教授本篇课文的遗憾之处。

  从本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和效果来看,跟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现了一些问题,据此,我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反思。

  1、课堂话语权的争夺和教学经验的匮乏;

  上完这一节公开课,虽然整体上问题不大,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多,没有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展示成果,但是我却选择了自己去总结,去出示结论,这就造成了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而这一问题是当下“新课堂”最忌讳的现象,这提醒我不得不多学*当下新课堂的相关模式,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动起来,逐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此外,就是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过渡衔接时,需要更加的自然。这都需要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不断的进步。

  2、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教态不够大方,感情投入不够;

  我*时上课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小,缺少抑扬顿挫。上《爱莲说》这一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本人的情感和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文章当中去。而我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没有足够的感染力,这也是本课乃至我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还有教态不够大方,给人的感觉不够大气,气场不足,站在讲台上不够自信。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争取课堂上洒脱自如。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将会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时多看名师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

  为了争取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备课,把课文文本吃透。因此,*时需要多专研课本,吃透课本,多揣摩名师的课堂实录,思考名师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堂的。只有把所讲课文所需要的资料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才能带着情感投入课堂,才能使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2、勤能补拙——*时多充实自己和锻炼个人讲课技能;

  对当下“新课堂”教学模式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对“新课堂”学*不够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时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学*“新课堂”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也应该多提高自己个人的相关技能,注意课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课堂语音的抑扬顿挫,注意仪态方面的学*。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漏洞”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可谓对症下药。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后,我能够逐步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加完善。

爱莲说教学反思5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6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莲说教学反思7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教学反思8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一、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行道树》。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二、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教学反思9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的《黔之驴》中的“益*其声”和“稍*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教学反思10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爱莲说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开始,我放了《荷花颂》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课文。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涤”“蔓”“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我点拨一下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基本能概括出来。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学都能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这堂课,学生预*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教学反思12

  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情况:

  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筛选了周敦颐的生*资料,菊、牡丹的相关典故补充。原本设想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和主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的学情。这堂课,我在市北实验中学上过,在礼嘉中学也上了,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学情上都是模糊的、未定的,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惯,尽量创设循序渐进的课堂进程。但是,出来的效果差异非常大。礼嘉的学生整堂课45分钟,仅仅完成了两部分内容,勉强完成对“菊”“牡丹”意象的理解,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学生不愿举手回答问题,讨论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市北实验初中的那堂课,学生在我的带动下,自然生成的一些内容,虽然也只有部分同学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但是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提高:

  备课的过程: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一直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适合上意蕴深厚的文章,几次开课我都选择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感觉自己更适合讲故事。这次张老师点名要求上《爱莲说》,对我来说,前几天的准备过程,我一直处在混沌的状态,总是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和上课思路。教案反复修改了很多遍:

  第一次,我想解读花语,想层层剥开表面,探究其内在。但是过于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让第一次试上遭遇滑铁卢,学生根本无非理解我的问题。

  第二次,我想“文”“言”并重,开头设计了好多文言知识的巩固和复*,试上后,发现容量的庞大,让学生无法集中思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开展。

  第三次,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教学后反思: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板书的设计,也正如张老师说说过于凌乱,学生在你书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的目的,虽然最后能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科学、美观的体现。按照张老师的提示,现将板书重新用表格表示: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爱莲说教学反思13

  上完这节课后听课的老师说,从课堂上能感受到一种层次之美,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其实这得益于文章本身的特点,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层层呼应,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只要抓住了这一特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读下去课堂自然也就有了层次

  除了整体设计呈现文本的层次美之外,我自己觉得在具体环节的处理上还有一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情景的设置。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音乐中勾勒美景,在赏析莲花之美这一环节通过所提供的句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莲对话的情景。这也手法并不新颖,不过在这里却有很好的效果,会给学生一种暗示,让他们觉得莲是有灵魂的,那么学生对莲的赏析很自然就会往品质情操上靠拢了。

  二是课本诗的运用。本节课出示的课本诗,是作为一种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颖的拓展材料,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让学生通过填词整合了对联的品质的感悟。接下来又通过“是谁”的追问,让学生贴*作者高洁的心灵,实现了向下一个层次的`过渡

  三是面对较有难度的问题,引领学生讨论探究,并且给予暗示,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字的提示语,提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唤醒学生关注到了已经被忽略的“噫”字,从而品读出作者的遗憾和感慨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最让人遗憾的就在于一味追求环节的巧妙而削弱了对学生的评价,在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上上缺少引导和赞美,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爱莲说教学反思14

  以往教学,只要是文言文,一般都设计两课时,今天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完成,将本节课的的得失总结如下:

  一、预*落地掷地有声

  本课在教学之前,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要求,查阅资料,了解“说”这种文体及作者基本情况;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搜集整理文中文言现象;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上课时我对学生的预*情况做了检查,检查时采用小组之间相互提问质疑,疏通课文的词句,同学争相回答,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完成了文言文中字词积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置突破难点

  本课中“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是难点,通过问题设置来突破难点。问题:作者究竟喜莲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分析出,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味、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写了对莲的喜爱。有同学提出:作者写莲,更像是写人?我追问:写的是怎样的人?同学回答,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形象,作者写的是君子,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独立高洁,美名远扬,自尊自爱。也有同学说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这时将对比与衬托的区别给学生讲了一下,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由此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了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的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质疑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课后练*丰富积累

  课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同花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几个学困生,课堂上不能加入小组合作讨论,以后课堂上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做为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课堂上朗读形式单一,对第二段应做重点指导的,指点不到位。

爱莲说教学反思15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人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说:“我认为有意义,但很难做到。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当大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爱莲说》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教学反思 菁选

关于教学反思 (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过本次学情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反思:

  1、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情,5班和6班的学情是不同的,5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6班学生比较内敛安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6班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2、要注意教学的基础性,5,6班学生的基础偏弱,但是有个别学生的数学水*比较高,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利用晚自*给他们多布置些较高难度的作业,而基础偏弱的同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晚自*时间单独辅导,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中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不再畏惧数学的学*;

  3、注意讲课速度,课上讲的太多,学生动手练*的时间较少,这就导致学生课上没有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课下在作业方面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很被动,能听会但是不能有效的做题,针对这种情况,上课时间多给学生自己动手计算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相之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每个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惯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节课老师都要做到有备而来,对于上课不积极,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要给与恰当的鼓励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都树立学*的自信心。

  在叫进行实验设计的阶段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他们基本上都能够想出沿斜面向上拉的方法,但是少数的小组没有对比实验项目。这样设计就没有对比就不会得出斜面省力的结论。虽然,在猜想的时候,我已经做过铺垫,将学生猜想的省力,更加进一步的提问比什么省力。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出现的问题,说明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的实验设计经验较少,没有经历,因此设计不合理。现在想来,在*时的教学中,要做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虽然此过程可能会浪费比较多的时候,但是我认为有助于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上课的时候,我每个小组进行巡视,参与到小组的活动,并且问他怎样进行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做能够达到验证猜想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容易进行设计实验。最终实验方案基本出笼。在汇报实验方案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回答的较为模糊,我及时的提问第二学生 予以补充较为容易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在实验要注意什么问题的时候,首先学生先说,但是学生没有回答。出于时间的考虑,我没有给以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在多媒体直接出示相应的实验注意事项。并且找学生进行没有读出给大家听。着重解释了实验的操作注意的问题。

  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每个小组做一组数据,学生们都较为容易得出数据。为了更好的进行汇报,并且引出下文我知道每个小组的做实验的`所用的坡度不同。这一点需要老师注意,在试讲的时候,我曾经忘记。

  然后就是汇报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数据竖直拉和眼斜面拉的力的大小。学生们较为容易的出结论,斜面比竖直拉的确省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竖直拉的和斜面拉的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经过观察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位下一步的学*打下良好的问题。

  本节课是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有机物的开端,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引领学生进入有机化学的世界。

  在引入课题时,用了大量的图片,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引起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过渡到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本节课是按照甲烷的结构、甲烷的物理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这条主线进行,由于学生是首次学*有机物的相关知识,所以正式进入课题后,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学*有机化学的方法,以及培养其建立模型的空间思维能力,体现在本节课上便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多媒体视频及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实验等教学方法,通过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到实验以及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对甲烷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的掌握,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有机化学的兴趣,及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结论。

  在学*甲烷的结构时主要利用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学*物理性质是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在学*化学性质时利用实验探究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完成。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取代反应过程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感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及难点的内容——取代反应,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取代反应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既用了视频片段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的过程,也用真实的实验予以支撑,并设置了相关探究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很快就理解了知识。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效果较好。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参与活动多,但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课堂容量偏大,没有进行课堂练*,由于教室条件所限,甲烷有关化学实验未能现场演示等。

  我们班牟泽铭是一个有点内向,不太爱动,但很有主见的孩子。在班里老师让孩子们搬起小椅子去墙边围坐时,总是会看到剩他自己坐在桌子旁边。不说话,也不和其他小朋友打闹。

  这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带领孩子们来到院子里排好队,准备玩小纸球。我告诉孩子们:“今天小纸球告诉我想让三个小朋友为一组来陪它玩,小朋友分好组后就可以和它一起玩了。”说完,孩子们各自分好组玩起了游戏。在看孩子们开心的玩游戏的同时,我又看到了一个人蹲在沙池边上的牟泽铭自己低头玩着地上的小石头。我得想个办法改变一下,让他开心的`融入到大家庭里。这时我看到了正在旁边玩球的田宜朔和李韵,我问他们:“你们怎么是两个人呢?小纸球今天的愿望是有三位好朋友陪它玩,我们再帮它找一位好朋友好不好?”他们点头说:“好”李韵看了一会儿,看到了自己一个人玩的牟泽铭,对我说:“老师我找到好朋友了。”说着拉起田宜朔的手向牟泽铭走去,不一会就看到他们三个开心的玩起了游戏,也看到了牟泽铭暖暖的笑脸。对待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快乐活泼的成长。

  《白鸽》这首歌曲是一首轮唱歌曲,共有三个乐句组成。歌曲采用音阶级进的方式,上升、下降,旋律清晰明了,但同音反复处等地方,音准还是有一定难度。学生分析:《白鸽》是一首二声部的轮唱歌曲,单声部旋律活泼、流畅、朗朗上口,但二声部轮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起来会有点吃力。

  本课采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给孩子非常直接的鸽子形象,二声部轮唱时,画面显示一前一后的小鸽子用动态的画面来配合,这样设计很容易使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掌握和接受,使孩子身临其境,参与活动,这是本课中我认为的亮点。

  学生个性差别大,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对自然界和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乐器进行模仿,能够随着熟悉的歌曲和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乐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并能在唱歌演唱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进行独唱、合唱、轮唱等等。并且乐于参与各种演奏形式。

  歌曲教学在聆听上是有体现的,歌曲学唱我用了三遍的听,每一遍不同的的要求,让学生听音准,并培养学生学会听音乐,二部合唱时也要求学生倾听,不但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听其他声音,在聆听别的声部基础上能唱好自己的声部,才是最好的表现,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有一点我做的不够好,整节课部分学生不够活跃,在学生掌握歌曲之前应该让学生用肢体的'表现体会歌曲,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学生更喜欢参与。总之,本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轻松的掌握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合作解决了歌曲的重难点,课堂上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让我很满意的。

  《蜗牛》一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养几只蜗牛,并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当老师介绍了养蜗牛的方法后,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想回家饲养并观察。但成都今年比过去同期气温低,学生回家在附*很难捉到蜗牛,给观察活动带来困难。有个孩子的爷爷在一天晚上打来电话问:“在哪儿能买到蜗牛?”正好先上完这课的学生在课上汇报时,讲了她和家长捉蜗牛的经验:先给一处花坛浇一些水,过半小时后,就有几只蜗牛出现。我便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这位家长,果然,这位孩子用此种方法捉到了蜗牛,第二天高兴地对我说。我把这个办法向其他班的学生作了介绍,于是,很多孩子都捉到了蜗牛。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观察次数多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更多的放在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上。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我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探究的时间。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

  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0分,汇报交流10分钟。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对于蜗牛的外形,壳、头、眼睛、触角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观察到,我采用PPT和视频进行指导与介绍,学生便能很快理解。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需要教师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结合播放视频,增强观察效果,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留意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和科学课的教学给我的一些思考: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 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社会需要教育来推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德育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作为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明确的。在现代社会当中,教育形势越来越复杂,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同时成为品德良好的人,对于教育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工作过程当中,教育工作人员应该重视这项工作。我从教*十个年头,从实际出发,觉得教育是一件比较磨人的工作,虽然工作每天是一样的,但故事却是不一样。

  一、馒头风波

  有一句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古诗可以说在我国的流传程度是非常之高的,但是在生活当中又有多少辛酸苦辣呢?

  某一中午,是学校检查的日子,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和教师一起去打扫卫生。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督促学生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这时候发现在卫生的死角里有一个馒头,它被扔在几个扫帚的后面。我想:每天我们都在教育学生节约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学生这样做呢?这个时候我准备在下午开班会的时候教育学生,于是我将馒头捡起来放在了讲桌上。

  当学生都回到教室以后,我们又要求要去操场上对树叶进行处理,具体的方法就是捡一捡落叶,每个人需要捡够五百片树叶,之后我回到办公室,下载了一段农民收麦子的视频。

  上课之后,学生都跑回了教室,于是我问:“好玩吗?”学生有的说“好玩”,有的说“不好玩,太累了”。这个时候我继续问:“你们有人知道馒头是怎么做成的吗?”学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也有的学生说见过自己的妈妈在家蒸馒头,并大概讲了一下妈妈蒸馒头的步骤,学生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蒸馒头的步骤很麻烦。这个时候我故意说:“看来不做提前准备的话是根本吃不到馒头的。”学生点头同意,于是我继续问:“面是怎么来的?”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是买的,有的说是用麦子磨的。

  这个时候我适时地问学生,有没有收过麦子,或者是去麦地里劳动过,这个时候,有的学生说帮忙放过水,有的说自己帮助家里打过药,都很有兴致。这个时候将早早准备好的农民收麦子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并在放完视频之后询问学生:“收麦子容易吗?蒸馒头容易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容易,这个时候我把我捡的馒头拿了出来,对学生说:“可是这个馒头,我今天上午在卫生角里面捡到的。”

  学生顿时都不说话了,教室里十分安静,我又对学生说:“师傅阿姨每天为我们做早餐,要按照人头准确无误地做出来馒头的数量,给我们按时补充营养。今天去捡树叶,跟做馒头相比,是不是太简单了?”

  学生全都不说话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说是他不小心扔的,并流下了眼泪。

  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也都抬起脑袋,异口同声说:“老师,我们以后绝对不浪费粮食。”

  有什么能够比学生从内心当中给出的承诺更有力呢?经过这个事件,班里的学生都懂得了节约粮食的道理,也养成了良好的*惯。

  二、一剂良方

  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教育过程当中也是一样,每天的教学都需要寻找适合学生成长的'捷径。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我暂且称呼他为小明。小明有一双很大的眼睛,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孩子应该有的灵气,而且总是没有精神,上课也不爱发言,偶尔说话,总是带着方言口音。有一天我就问他:“小明,你昨天晚上干什么了?能不能告诉老师?”小明支支吾吾地说:“嗯……就是……我写作业呢。”小明不仅有语言表达不太清楚的问题,写的字也经常是东倒西歪的。

  一开始,我总是让小明重写,认为只要小明自己用心,字就一定可以写好,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写了很多次他的字仍然像散了架一样。面对小明的这种情况,我在每天批改作业的时候,都和小明一起寻找他写得不错的字,果然,小明的字一天比一天写得好了。于是我当着全班的面对小明进行了表扬:“虽然小明的字不算最好,但是他每天都在进步,大家要向他学*。”在此之后,小明总是第一个交作业,而且字也越写越好,最重要的是,小明变得开朗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孩子该有的灵气。这让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一些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

  三、用故事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塔说过的名言。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拥有成功的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比较喜欢听生动的故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选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我向我的学生分享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战斗中,一架敌机俯冲过来,一个连长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着没动,赶忙过去将小战士扑倒压在身下,等到两声巨响之后,连长起身才发现刚才自己的位置被炸出了两个大坑。

  在现实生活当中,帮助常常并没有回报,甚至还有可能被误解,这样的故事,能够教育孩子养成热心助人的良好*惯,帮助了别人,其实也就是帮助了自己。虽然故事的结局让人意外,但学生从故事当中受到了启发,思想得到了升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教育,而德育对教育来讲,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让人忽视不得。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一个学生的心思都是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作为教育工作人员,我们虽然没有办法选择旅途中的风景,但是我们却能够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进行改写。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

  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北宋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临行时在长亭大义灭亲 ,铡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嫂嫂吴妙贞闻讯后赶到赤桑镇,责怪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并晓以大义,吴妙贞醒悟,叔嫂和睦如初。

  学生对京剧不够了解,离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了,因此,在学*课文之前,我第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学*剧情简介,做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并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唱段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虽然学生了解了故事背景,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理解京剧唱词也还是有困难的。我教学时,帮学生梳理了唱词的结构,从“忆幼时”、“说如今”、“取大义”三个方面入手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课文的结构。但是在感悟的时候,虽然要求学生找出了重点的语句,自己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谈感受的时间短,学生谈得不够充分。从思想上,自己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唱段的意思,又因为前面的用时有点长,所以此处重点词语的理解抓得不够,学生朗读的也不充分,老师的语句、引导的比较多。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关于几处按点的设计,因为是年级组教研的结果,按点内容挖掘得比较深刻,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重点内容,但是由于自己接触时间短,对于学生按点时出现的问题,何时、用何种方法反馈,把握得不够好,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学生谈体会中,效果会更好。

  总体来说,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课堂节奏稳定,能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时间安排大体合理,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涨,部分学生下课后已经能背下全文。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忙学生读懂全文。

  ⑴学*第一段。我先用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比较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那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贴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第二段篇幅较长,但资料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述,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境。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完美的心灵,所以,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⑶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忙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述,让学生自行品味。

  ⑷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完美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本事,又提高了其写作本事。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本事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边城》是一部非常唯美动人的小说,《边城》教学反思。它寄寓了沈从文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在上课前,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于第一课时对文章情节和环境的分析,第二课时我着重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身上所展示的人性美。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探究问题的方法提示上,我引导的不够到位。因为17班是普通班,其中不乏有一些艺术生。学生整体的文学功底和学*能力、自制能力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探究问题提示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人物这一思路提得有些笼统。学生在讨论时不能充分领会并运用。因此在学情分析这一预设上我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能力。

  最大的问题在于课堂环节设置上。尤其是学生展示点评环节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学生课堂展示有些杂乱无章。这主要是因为我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明确分工。因此展示环节没有凸显小组的优越性,反而成了个人展示。这是我的一大失误。同时,在展示完之后,点评环节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打分上。

  当然,这次汇报课让我有很大收获和体会。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导入时候要在很短时间内要将学生带入到湘西那景美、情美、人美的环境中。用一些图片、音乐资源,伴以适当的引导是很有必要且事半功倍的。

  还有最后拓展延伸的对对联环节,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新形式、新思路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总之,很感谢工作站的老师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实践中进步。这次汇报课我收获很大。尤其是苗老师等给予的我指导与帮助,让我受益匪浅。有问题也有优点,有瑕疵也有亮点,这对于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分析翠翠人物形象,体会边城中的人情之美

  2、学*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学反思《《边城》教学反思》。

  教学难点

  文章如何展现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1、课程回顾,展示图片

  上节课我们主要从情节和环境两个角度来探究边城。先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唯美的湘西画卷,再次来感受一下边城的自然魅力。那绵延的小山,那潺潺的流水,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古色古香的白塔,那日日撑船的摆渡人,这一幅幅清丽自然的美景,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陶渊明笔下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生活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而我们通过对边城人民过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及翠翠祖父身上可以看出边城的风俗民情之美。

  2、课堂导入,结合ppt

  当然,除了自然美、风俗美,湘西的妹子也是柔情似水,有图为证。湘西的妹子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妹子更美。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边城》中对翠翠的直接描写。(学生朗读)这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那么我想读完《边城》之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翠翠,你心中的翠翠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从她身上又体现出哪些人性之美呢?接下来,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提示: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优美,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是千年来的名篇。因此,我选择这一课作为我的公开展示课。但是,上完之后,却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讲完《爱莲说》,听课老师认为我的讲课流程比较顺畅,板块清晰,重点突出,过渡比较自然。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合作,展示成果,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些都是课堂上比较不错的地方。下面我先说下我的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让学生通过看有关莲花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对莲花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首先介绍作者和文体“说”的相关知识,然后疏通文意,让学生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紧接着让学生结合描写莲花的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君子的品质。

  3、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以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经过多次细读文本,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都有意外的惊喜,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将一些内容忍痛割爱,或将其放入到最后的文字呈现中,或束之高阁了,这也是教授本篇课文的遗憾之处。

  从本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和效果来看,跟预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出现了一些问题,据此,我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反思。

  1、课堂话语权的争夺和教学经验的匮乏;

  上完这一节公开课,虽然整体上问题不大,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不多,没有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展示成果,但是我却选择了自己去总结,去出示结论,这就造成了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而这一问题是当下“新课堂”最忌讳的现象,这提醒我不得不多学*当下新课堂的相关模式,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动起来,逐渐喜欢我的语文课堂。此外,就是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过渡衔接时,需要更加的自然。这都需要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不断的进步。

  2、教师的自身条件限制,教态不够大方,感情投入不够;

  我*时上课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小,缺少抑扬顿挫。上《爱莲说》这一课,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本人的情感和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的文章当中去。而我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到位,没有足够的感染力,这也是本课乃至我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还有教态不够大方,给人的感觉不够大气,气场不足,站在讲台上不够自信。这些都将不断提醒我这些“硬伤”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是必须改正克服的。所以,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语音面貌的改善和课堂教态的改进,争取课堂上洒脱自如。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自身的不足,我将会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完善自己。

  1、熟能生巧――*时多看名师教学实录和教学视频;

  为了争取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备课,把课文文本吃透。因此,*时需要多专研课本,吃透课本,多揣摩名师的课堂实录,思考名师是如何上好一堂精彩的课堂的。只有把所讲课文所需要的资料了然于胸,信手拈来,才能带着情感投入课堂,才能使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2、勤能补拙――*时多充实自己和锻炼个人讲课技能;

  对当下“新课堂”教学模式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跟学生抢话语权的现象,这些都是我对“新课堂”学*不够造成的。因此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时多看相关的书籍,多学*“新课堂”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也应该多提高自己个人的相关技能,注意课堂上情感的投入,注意课堂语音的抑扬顿挫,注意仪态方面的学*。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自己“漏洞”所在,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可谓对症下药。我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后,我能够逐步改正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加完善。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タ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篇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

  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的《黔之驴》中的“益*其声”和“稍*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

  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这节课容量较大,课前学生必须很好地预*,否则就很难完成本节课目标。我上课之前布置过,所以学生接触过这篇文章。整个课堂按照文言文的五个环节进行,虽然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我感觉收效比较实在。没有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质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设计,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通过插图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莲花的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学*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行的是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 完成教学目标“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朗读训练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①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语调。小黑板展示重要字词读音。

  ②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③学生自由朗读,相互提问,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的字词句提出质疑。

  ④请一学生范读课文,然后再齐读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暗示性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达到学*效果。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

  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

  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须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学*深度和学*广度。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次应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

  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本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练*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爱莲说》教学教案(五)份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本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í fán ū zhuó dí lián xiè ì 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