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

日期: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1

  第一单元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单元 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方法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

  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三单元 旋转

  一、旋转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二、中心对称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第四单元 圆

  一、圆的相关概念

  1、圆的定义

  在一个个*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2、圆的几何表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1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

  2直径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3半圆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4弧、优弧、劣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

  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

  过圆心

  垂直于弦

  直径 *分弦 知二推三

  *分弦所对的优弧

  *分弦所对的劣弧

  四、圆的对称性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1、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弦心距

  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d < p="">

  d=r点P在⊙O上;

  d>r点P在⊙O外。

  八、过三点的圆

  1、过三点的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3、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九、反证法

  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出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

  1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 < p="">

  直线l与⊙O相切d=r;

  直线l与⊙O相离d>r;

  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十二、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

  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十三、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十四、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2、圆心距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

  3、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

  两圆外离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相交R-r < p="">

  两圆内切d=R-rR>r

  两圆内含dr

  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十五、正多边形和圆

  1、正多边形的定义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做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十六、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

  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4、中心角

  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1、正多边形的轴对称性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的中心。

  3、正多边形的画法

  先用量角器或尺规等分圆,再做正多边形。

  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

  1、弧长公式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

  2、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3、圆锥的侧面积

  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补充:此处为大纲要求外的知识,但对开发学生智力,改善学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很大帮助

  1、相交弦定理

  2、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圆的'切线与经过切点的弦所夹的角,叫做弦切角。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弦与切线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即:∠BAC=∠ADC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2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3

  第一单元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单元 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方法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根的判别式

  四、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三单元 旋转

  一、旋转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其中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二、中心对称

  1、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3、判定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4、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店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考点五、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征

  1、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x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相等,y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3、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

  两个点关于y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相等,x的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第四单元 圆

  一、圆的相关概念

  1、圆的定义

  在一个个*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

  2、圆的几何表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二、弦、弧等与圆有关的定义

  1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图中的AB

  2直径

  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如途中的'CD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3半圆

  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4弧、优弧、劣弧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弧用符号“⌒”表示,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读作“圆弧AB”或“弧AB”。

  大于半圆的弧叫做优弧多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叫做劣弧多用两个字母表示

  三、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弧。

  推论1:1*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分弦,并且*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推论2:圆的两条*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可概括为:

  过圆心

  垂直于弦

  直径 *分弦 知二推三

  *分弦所对的优弧

  *分弦所对的劣弧

  四、圆的对称性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五、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1、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弦心距

  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3、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想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的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

  六、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1、圆周角

  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七、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O的半径是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d < p="">

  d=r点P在⊙O上;

  d>r点P在⊙O外。

  八、过三点的圆

  1、过三点的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

  3、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它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

  4、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四点共圆的判定条件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九、反证法

  先假设命题中的结论不成立,然后由此经过推理,引出矛盾,判定所做的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十、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

  1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

  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

  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

  直线l与⊙O相交d < p="">

  直线l与⊙O相切d=r;

  直线l与⊙O相离d>r;

  十一、切线的判定和性质

  1、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十二、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

  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十三、三角形的内切圆

  1、三角形的内切圆

  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十四、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离,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两种。

  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切,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两种。

  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那么就说这两个圆相交。

  2、圆心距

  两圆圆心的距离叫做两圆的圆心距。

  3、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圆心距为d,那么

  两圆外离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相交R-r < p="">

  两圆内切d=R-rR>r

  两圆内含dr

  4、两圆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质

  如果两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圆的连心线;相交的两个圆的连心线垂直*分两圆的公共弦。

  十五、正多边形和圆

  1、正多边形的定义

  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2、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

  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做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

  十六、与正多边形有关的概念

  1、正多边形的中心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半径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半径。

  3、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正多边形的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心距。

  4、中心角

  正多边形的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角。

  十七、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1、正多边形的轴对称性

  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

  2、正多边形的中心对称性

  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正多边形的中心。

  3、正多边形的画法

  先用量角器或尺规等分圆,再做正多边形。

  十八、弧长和扇形面积

  1、弧长公式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l的计算公式为

  2、扇形面积公式

  其中n是扇形的圆心角度数,R是扇形的半径,l是扇形的弧长。

  3、圆锥的侧面积

  其中l是圆锥的母线长,r是圆锥的地面半径。

  补充:此处为大纲要求外的知识,但对开发学生智力,改善学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很大帮助

  1、相交弦定理

  2、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圆的切线与经过切点的弦所夹的角,叫做弦切角。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弦与切线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即:∠BAC=∠ADC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4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5

  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7、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1)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6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

  知识点一: 二次根式的概念

  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在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但必须注意:因为负数没有*方根,所以a0是a为二次根式的前提条件,如5,(x2+1),

  (x-1) (x1)等是二次根式,而(-2),(-x2-7)等都不是二次根式。

  知识点二:取值范围

  1.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由二次根式的意义可知,当a0时a有意义,是二次根式,所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只要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即可。

  2. 二次根式无意义的条件:因负数没有算术*方根,所以当a﹤0时,a没有意义。

  知识点三:二次根式a(a0)的非负性

  a(a0)表示a的算术*方根,也就是说,a(a0)是一个非负数,即0(a0)。

  注:因为二次根式a表示a的算术*方根,而正数的算术*方根是正数,0的算术*方根是0,所以非负数(a0)的算术*方根是非负数,即0(a0),这个性质也就是非负数的算术*方根的性质,和绝对值、偶次方类似。这个性质在解答题目时应用较多,如若a+b=0,则a=0,b=0;若a+|b|=0,则a=0,b=0;若a+b2=0,则a=0,b=0。

  知识点四:二次根式(a) 的性质

  (a)2=a(a0)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方根的*方等于这个非负数。

  注:二次根式的性质公式(a)2=a(a0)是逆用*方根的定义得出的结论。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反过来应用:若a0,则

  a=(a)2,如:2=(2)2,1/2=(1/2)2.

  知识点五:二次根式的性质

  a2=|a|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数的*方的算术*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注:

  1、化简a2时,一定要弄明白被开方数的底数a是正数还是负数,若是正数或0,则等于a本身,即a2=|a|=a (a若a是负数,则等于a的相反数-a,即a2=|a|=-a (a﹤0);

  2、a2中的a的取值范围可以是任意实数,即不论a取何值,a2一定有意义;

  3、化简a2时,先将它化成|a|,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来进行化简。

  知识点六:(a)2与a2的异同点

  1、不同点:(a)2与a2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a)2表示一个非负数a的算术*方根的*方,而a2表示一个实数a的*方的算术*方根;在(a)2中,而a2中a可以是正实数,0,负实数。但(a)2与a2都是非负数,即(a)20,a20。因而它的运算的结果是有差别的,(a)2=a(a0) ,而a2=|a|。

  2、相同点:当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即a0时,(a)2=a﹤0时,(a)2无意义,而a2=|a|=-a.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2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3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4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 ,第二年为a(1+x)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5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6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2)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0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0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1二次根式:形如a(a0)的式子为二次根式;性质:a(a0)是一个非负数;

  a2aa0。

  2二次根式的乘除:ababa0,b0;

  aaa0,b0。bb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三角形的面积,Sp(p)(pb)(pc),p为pabc。2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bb24ac公式法:x2a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那么有x1x2,x1x2第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旋转: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四章圆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baca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在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mnm稳定在n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2

  初三数学知识点第一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形如a(a0)的式子为二次根式;性质:a(a0)是一个非负数;aaa0;

  2a2aa0。

  2二次根式的乘除:ababa0,b0;

  aaa0,b0。bb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三角形的面积,Sp(p)(pb)(pc),p为pabc。2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bb24ac公式法:x

  2a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那么有x1x2,x1x2第三章旋转1图形的旋转

  旋转: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

  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

  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四章圆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

  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

  baca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

  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

  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在

  dr

  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

  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7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

  mnm稳定在n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3

  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7、不等式的解集:

  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4

  三角形的外心定义:

  外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点,即外接圆的圆心。

  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

  1、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的交于一点,该点即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2、三角形的外接圆有且只有一个,即对于给定的三角形,其外心是的,但一个圆的内接三角形却有无数个,这些三角形的外心重合;

  3、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内;

  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外;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与斜边的中点重合。

  在△ABC中

  4、OA=OB=OC=R

  5、∠BOC=2∠BAC,∠AOB=2∠ACB,∠COA=2∠CBA

  6、S△ABC=abc/4R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5

  第21章二次根式知识框图

  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是非负数;(2);(3);

  I.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概念:

  1、定义:一般地,形如√ā(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0时,√a表示a的算数*方根,√0=0

  2、概念:式子√ā(a≥0)叫二次根式。√ā(a≥0)是一个非负数。

  II.二次根式√ā的简单性质和几何意义

  1)a≥0;√ā≥0[双重非负性]

  2)(√ā)^2=a(a≥0)[任何一个非负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方的形式]3)√(a^2+b^2)表示*面间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勾股定理推论。

  IV.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1运算法则

  √a√b=√ab(a≥0,b≥0)

  √a/b=√a/√b(a≥0,b>0)

  二数二次根之积,等于二数之积的二次根。2共轭因式

  如果两个含有根式的代数式的积不再含有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共轭因式,也称互为有理化根式。

  V.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1同类二次根式

  一般地,把几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它们的被开方数相同,就把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把几个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为一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进行合并

  Ⅵ.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确定运算顺序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3正确使用乘法公式4大多数分母有理化要及时

  5在有些简便运算中也许可以约分,不要盲目有理化

  VII.分母有理化

  分母有理化有两种方法I.分母是单项式

  如:√a/√b=√a×√b/√b×√b=√ab/b

  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III.分母是多项式要利用*方差公式

  如1/√a+√b=√a-√b/(√a+√b)(√a-√b)=√a-√b/a-b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框图

  旋转的定义

  旋转对称中心

  大于360°)。

  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旋转一个角度后,与初始图形重合,这种

  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对称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旋转角小于0°,

  也就是说:

  ①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②中心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

  正(2N)边形(N为大于1的正整数),线段,矩形,菱形,圆

  只是中心对称图形

  *行四边形等.第24章圆知识框图

  圆和点的位置关系:以点P与圆O的为例(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r。

  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两个公共点为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以直线AB与圆O为例(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AB与⊙O相交,PO<r。

  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P<R+r;内切P=R-r;内含P<R-r。

  圆的*面几何性质和定理

  一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

  ⑴圆的确定: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圆的对称性质: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逆定理:*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分弦所对的2条弧。

  ⑵有关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性质和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个圆周角,两组弧,两条弦,两条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⑶有关外接圆和内切圆的性质和定理

  ①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②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③S三角=1/2*△三角形周长*内切圆半径

  ④两相切圆的连心线过切点(连心线:两个圆心相连的线段)

  ⑤圆O中的弦PQ的中点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有关切线的性质和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经过半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切线的判定方法: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线的性质:(1)经过切点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经过切点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到圆的两条切线的长相等,那点与圆心的连线*分切线的夹角。〖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2.圆的面积S=πr^2;3.扇形弧长l=nπr/1804.扇形面积S=π(R^2-r^2)5.圆锥侧面积S=πrl

  第25章概率初步知识框图

  第26章二次函数

  知识框图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

  交点式(与x轴):y=a(x-x1)(x-x2)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4a)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4ac=0时,P在x轴上。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b/2a0,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抛物线与y轴交于(0,c)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_______

  Δ=b-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4a;在{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c(a≠0)解析式:

  第27章相似知识框图

  相似三角形的认识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similartriangles)。互为相似形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1.*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或两边的延长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射影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那个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

  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congruenttriangles)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全等三角形的特征:1.形状完全相同,相似比是k=1。

  全等三角形一定是相似三角形,而相似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因此,相似三角形包括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分线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全等三角形的运用

  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3,当图中出现两个以上等边三角形时,应首先考虑用SAS找全等三角形。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知识框图

  第29章投影与视图知识框图

  代数重点难点总结

  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1.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二、一元二次方程1.定义及一般形式:

  2.解法:⑴直接开*方法(注意特征)⑵配方法(注意步骤推倒求根公式)⑶公式法:⑷因式分解法(特征:左边=0)3.根的判别式:b24ac

  bc4.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x1+x2=,x1x2=

  aa逆定理:若,则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x1)(x-x2)=0。5.常用等式:

  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1.分式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去分母

  ⑶基本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如,)⑷验根及方法2.无理方程⑴定义

  ⑵基本思想:分母有理化

  ⑶基本解法:①乘方法(注意技巧!!)②换元法(例,)⑷验根及方法

  3.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都可用代入法解。四、列方程解应用题一概述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⑸解方程及检验。⑹答案。

  综上所述,列方程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函数及其图象

  ★重难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面直角坐标系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点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

  3.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4.坐标*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二、函数

  1.表示方法:⑴解析法;⑵列表法;⑶图象法。

  2.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原则:⑴使代数式有意义;⑵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画函数图象: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三、二次函数(定义→图象→性质)⑴定义:

  ⑵图象:抛物线(用描点法画出:先确定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再对称地描点)。用配方法变为,则顶点为(h,k);对称轴为直线x=h;a>0时,开口向上;a0时,在对称轴左侧,右侧;a

  四边形

  ★重难点★相交线与*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判定、性质。分类表:

  1.一般性质(角)⑴内角和:360°

  ⑵顺次连结各边中点得*行四边形。

  推论1: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菱形。

  推论2: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得矩形。⑶外角和:360°2.特殊四边形

  ⑴研究它们的一般方法:

  ⑵*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⑶判定步骤:四边形→*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

  ⑷对角线的纽带作用:3.对称图形

  ⑴轴对称(定义及性质);⑵中心对称(定义及性质)4.有关定理:①*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其推论1、2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③*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如,找下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5.重要辅助线:①常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②梯形中常“*移一腰”、“*移对角线”、“作高”、“连结顶点和对腰中点并延长与底边相交”转化为三角形。6.作图:任意等分线段。

  第十章圆

  ★重难点★①圆的重要性质;②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③与圆有关的角的定理;④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定理。一、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定义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3.“三点定圆”定理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相离、相切、相交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1.相交弦定理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4.正多边形及计算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等)六、一组计算公式1.圆周长公式2.圆面积公式3.扇形面积公式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七、点的轨迹六条基本轨迹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2.*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4.等分圆周:4、8;6、3等分九、基本图形十、重要辅助线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6.两圆相交公共弦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6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 ,第二年为a(1+x)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7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定义,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判定定理: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为余角(两角相加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

  判定6:若在一个三角形中一边上的中线等于其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7:一个三角形30°角所对的边等于这个三角形斜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与判定3不同,此定理用于已知斜边的三角形。)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8

  单项式与多项式

  仅含有一些数和字母的乘法包括乘方运算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或字母因数的数字系数,简称系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如果在几个单项式中,不管它们的系数是不是相同,只要他们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这几个单项式就叫做同类单项式,简称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都是同类项。

  1、多项式

  有有限个单项式的代数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单项式可以看作是多项式的特例

  把同类单项式的系数相加或相减,而单项式中的字母的乘方指数不变。

  在多项式中,所含的不同未知数的个数,称做这个多项式的元数经过合并同类项后,多项式所含单项式的个数,称为这个多项式的项数所含个单项式中次项的次数,就称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的值

  任何一个多项式,就是一个用加、减、乘、乘方运算把已知数和未知数连接起来的式子。

  3、多项式的恒等

  对于两个一元多项式fx、gx来说,当未知数x同取任一个数值a时,如果它们所得的值都是相等的,即fa=ga,那么,这两个多项式就称为是恒等的记为fx==gx,或简记为fx=gx。

  性质1如果fx==gx,那么,对于任一个数值a,都有fa=ga。

  性质2如果fx==gx,那么,这两个多项式的个同类项系数就一定对应相等。

  4、一元多项式的根

  一般地,能够使多项式fx的值等于0的未知数x的值,叫做多项式fx的根。

  多项式的加、减法,乘法

  1、多项式的加、减法

  2、多项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用它们系数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因式,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3、多项式的乘法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等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常用乘法公式

  公式I*方差公式

  a+ba—b=a^2—b^2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9

  (三角形中位线的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②*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③*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方法:

  1邻边相等的矩形;

  2邻边垂直的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菱形;

  2、性质:

  1边:四边相等,对边*行;

  2角: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邻角互补;

  3对角线互相*分、垂直、相等,且每长对角线*分一组内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角*分线:把一个角*分的射线叫该角的角*分线。

  定义中有几个要点要注意一下的,学*方法,就是角的角*分线是一条射线,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很多时,在题目中会出现直线,这是角*分线的对称轴才会用直线的,这也涉及到轨迹的问题,一个角个角*分线就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

  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标准差与方差

  极差是什么: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极差,即极差=值—最小值。

  计算器——求标准差与方差的一般步骤:

  1、打开计算器,按“ON”键,按“MODE”“2”进入统计SD状态。

  2、在开始数据输入之前,请务必按“SHIFT”“CLR”“1”“=”键清除统计存储器。

  3、输入数据:按数字键输入数值,然后按“M+”键,就能完成一个数据的输入。如果想对此输入同样的数据时,还可在步骤3后按“SHIET”“;”,后输入该数据出现的频数,再按“M+”键。

  4、当所有的数据全部输入结束后,按“SHIFT”“2”,选择的是“标准差”,就可以得到所求数据的标准差;

  5、标准差的*方就是方差。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0

  第1章 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 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 的方程,由*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 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 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 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3)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二次根式:形如a(a0)的式子为二次根式;性质:a(a0)是一个非负数;

  a2aa0。

  2二次根式的乘除:ababa0,b0;

  aaa0,b0。bb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三角形的面积,Sp(p)(pb)(pc),p为pabc。2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bb24ac公式法:x2a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那么有x1x2,x1x2第三章旋转

  1图形的旋转旋转: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第四章圆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baca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在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为它的内切圆,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角*分线的交点,为三角形的内心。

  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第五章概率初步

  1概率意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某个常数p附*,则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

  2用列举法求概率

  一般的,在一次试验中,有n中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概率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就是p(A)=mnm稳定在n3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4)

——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50句

1、课堂认真听讲,45分钟最关键

2、课后及时复*,温故而知新

3、点、线、面、体

4、有理数的分类

5、有理数比较大小:

6、代数式

7、去括号法则

8、直线的性质

9、角:

10、一元一次方程

1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2、频数直方图

13、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

14、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distance).

15、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angle),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1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 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17、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18、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19、0表示的意义

20、不等式分类:不等式分为严格不等式与非严格不等式。

21、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2、不等式的性质:

2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24、解不等式的诀窍

25、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7、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8、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9、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0、(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x,—y);

31、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2、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33、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3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5、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6、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7、方程的同解原理:

38、有理数分类: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

39、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数a的绝对值

40、绝对值的三句: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41、有理数的计算:先算符号、再算数值。

42、加减: ①正+正 ②大-小 ③小-大=-(大-小) ④-☆-О=-(☆+О)

43、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44、倒数:若两个数的积等于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45、科学记数法:,其中。

46、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47、工程问题:

48、系数:;

49、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50、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规律和等量关系: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5)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 (菁华5篇)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cosa*sinb

  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sb

  所以,sina*cosb=(sin(a+b)+sin(a-b))/2

  同理,若把两式相减,就得到cosa*sinb=(sin(a+b)-sin(a-b))/2

  同样的,我们还知道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所以,把两式相加,我们就可以得到cos(a+b)+cos(a-b)=2cosa*cosb

  所以我们就得到,cosa*cosb=(cos(a+b)+cos(a-b))/2

  同理,两式相减我们就得到sina*sinb=-(cos(a+b)-cos(a-b))/2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

  sina*cosb=(sin(a+b)+sin(a-b))/2

  cosa*sinb=(sin(a+b)-sin(a-b))/2

  cosa*cosb=(cos(a+b)+cos(a-b))/2

  sina*sinb=-(cos(a+b)-cos(a-b))/2

  好,有了积化和差的四个公式以后,我们只需一个变形,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我们把上述四个公式中的a+b设为x,a-b设为y,那么a=(x+y)/2,b=(x-y)/2

  把a,b分别用x,y表示就可以得到和差化积的四个公式:

  sinx+siny=2sin((x+y)/2)*cos((x-y)/2)

  sinx-siny=2cos((x+y)/2)*sin((x-y)/2)

  cosx+cosy=2cos((x+y)/2)*cos((x-y)/2)

  cosx-cosy=-2sin((x+y)/2)*sin((x-y)/2)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6)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电解水:正、阳、氧(气);负、阴、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

2、水的净化:

3、硬水和软水

4、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5、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6、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7、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8、表中涉及到三种挥发性酸:HNO3、HCl、H2CO3应密封保存; 四种微溶物质:Ca(OH)2、Ag2SO4、CaSO4、MgCO3;

9、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0、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11、物质的鉴别趋向于叙述的准确性,合理性.

12、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13、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14、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15、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16、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17、CO2①与水反应:CO2+H2O—(紫色石蕊变红色)

1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19、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20、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21、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22、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23、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4、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5、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6、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7、盐的溶解性

28、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29、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3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1、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32、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33、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4、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5、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6、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7、酸是HCl的水溶液。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在空气里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强调闻气味的方法。)

38、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9、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0、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7)

——数学上册知识点 (菁华5篇)

  一、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5.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6.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7.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8.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二、学*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3.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米(m)=1分米

  10厘米(cm)=1分米

  100毫米(mm)=1分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例:100(加数)+(加号)300(加数)=(等于号)400(和)

  加法性质:(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7.减法: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8.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9.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0.*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11.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2.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3.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4.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15.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16.乘法:将相同的数加法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

  例:10(因数)×(乘号)200(因数)=(等于号)20xx(积)

  18.分数: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子在上分母在下,也可以把它当做除法来看,用分子除以分母,相反乘法也可以改为用分数表示。

  19.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中间的一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读作几分之几。

  分数可以表述成一个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除以2,其中,1分子等于被除数,分数线等于除号,2分母等于除数,而0.5分数值则等于商。

  20.分数由来:分数在我们*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21.可能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趋势的量化指标。

  一、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5.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6.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7.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8.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二、学*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3.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4.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米(m)=1分米

  10厘米(cm)=1分米

  100毫米(mm)=1分米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km。

  1千米(公里)=1,000米(公尺)=100,000厘米(公分)=1,000,000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

  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加法各部分名称:“+”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8)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实用10份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1)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2)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4.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

  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逆定理的内容: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说明:(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方和与较长边的*方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中a,b,c及a2+b2=c2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此时的斜边是b.

  2.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1)确定最大边;

  (2)算出最大边的*方与另两边的*方和;

  (3)比较最大边的*方与别两边的*方和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说明是直角三角形。

  三、勾股数

  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四、一个重要结论:

  由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所构成的三个正方形满足“两个较小面积和等于较大面积”。

  五、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解决圆柱侧面两点间的距离问题、航海问题,折叠问题、梯子下滑问题等,常直接间接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学好知识就需要*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期中复*知识点:立方根,欢迎参考!

  立方根

  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a等于所有数,包括0)如果被开方数还有指数,那么这个指数(必须是三能约去的)还可以和三次根号约去。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立方根的性质:

  ⑴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⑵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⑶0的立方根是0.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cuberoot,也叫做三次方根)。如2是8的立方根,-3分之2是-27分之8的立方根,0是0的立方根。

  立方和开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立方根也是互为相反数。

  负数不能开*方,但能开立方。

  立方根如何与其他数作比较?

  ⑴做这两个数的立方

  ⑵作差

  ⑶比较被开方数(如三次根号3大于三次根号2)

  任何数(正数、负数、或零)的立方根如果存在的话,必定只有一个.

  *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⑴根指数不同:*方根的根指数为2,且可以省略不写;立方根的根指数为3,且不能省略不写。

  ⑵被开方的取值范围不同:*方根中被开方数必需为非负数;立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为任何数。

  ⑶结果不同:*方根的结果除0之外,有两个互为相反的结果;立方根的结果只有一个。

  二、连系

  二者都是与乘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表示方法: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方根是零。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方根,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多边形的一些要素: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

  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2)在定义中应注意:

  ①一些线段(多边形的边数是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

  ②首尾顺次相连,二者缺一不可;

  ③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在同一*面内”这个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几个点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

  【知识点】

  1、数对的表示方法: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确定位置(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知识点】:

  1、认识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方法:(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补充【知识点】:

  认识并初步了解比例尺:如1:5000 单位:千米 就表示图上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5000千米。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移;当b<0,向下*移)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数学是被很多人称之拦路虎的一门科目,同学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点方面还很欠缺,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分线的性质:角*分线*分这个角,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以上内容由独家专供,希望这篇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能够帮助到大家。

  鉴于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小编为您提供了这篇初二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数学有所帮助。

  元一次方程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O,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指的是有两个未知数的,而且未知数的质数都是1的方程式。由二元一次方程衍生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解二元一次方程都需要把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减少,然后再解,它的方程式是X-Y=1。

  2.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其中x、y少是未知数,a、b、c是字母已知数,且ab≠O).

  3.判断一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它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l)含有两个未知数;

  (2)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

  (3)未知项的系数都不是仇

  (4)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即方程是整式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

  每个人初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十分难解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解题技巧,自然而然就能解开。首先要想解开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应该是解开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步做的就是把第一个和第二个方程组合并,然后把需要解开的项移到一旁,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就可以将解得的一个未知数带入原先的方程中,就可以得知两个未知数的值。

  通常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是: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3x-x/2=7变形为y=2(3x-7),给出二的一个值,就可以求出少的对应值,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的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由于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其中一个未知数取任意一个值,都可以求出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因此,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多个解.但若对未知数的取值附加某些条件限制时,方程的解可能只有有限个.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分线的性质:角*分线*分这个角,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好*惯。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9)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合集五篇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_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行直线系

  *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行与垂直当,时,;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第一章:三角函数。考试必考题。诱导公式和基本三角函数图像的一些性质只要记住会画图就行,难度在于三角函数形函数的振幅、频率、周期、相位、初相,及根据最值计算A、B的值和周期,及等变化时图像及性质的变化,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需要多花时间,首先要记忆,其次要多做题强化练*,只要能踏踏实实去做,也不难掌握,毕竟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第二章:*面向量。个人觉得这一章难度较大,这也是我掌握最差的一章。向量的运算性质及三角形法则*行四边形法则难度都不大,只要在计算的时候记住要同起点的向量。向量共线和垂直的数学表达,这是计算当中经常要用的公式。向量的共线定理、基本定理、数量积公式。难点在于分点坐标公式,首先要准确记忆。向量在考试过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常常是作为解题要用的工具出现,用向量时要首先找出合适的向量,个人认为这个比较难,常常找不对。有同样情况的同学建议多看有关题的图形。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公式特别多。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会用到的公式,所以必须要记牢。由于量比较大,记忆难度大,所以建议用纸写之后贴在桌子上,天天都要看。而且的三角函数变换都有一定的规律,记忆的时候可以结合起来去记。除此之外,就是多练*。要从多练*中找到变换的规律,比如一般都要化等等。这一章也是考试必考,所以一定要重点掌握。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合集五篇(扩展10)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范本五份

  初三化学上册必备知识点归纳

  水

  1、电解水:正、阳、氧(气);负、阴、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

  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

  水的组成的正确表述:(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都不讲个数);(4)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都讲个数)

  2、水的净化:

  某些乡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没有蒸馏)

  (2)净化水的方法:蒸馏、吸附、过滤、沉淀四种,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蒸馏、吸附、过滤、沉淀

  3、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

  (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

  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4)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总结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低。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溶解性

  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氯化物除银、亚汞;硫酸盐除钡和铅;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氢氧化钙硫酸钙,微溶于水要记牢。 【补充】

  1、元素化合价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铝三碳四氧负二, 氟氯溴碘负一价。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2、原子团化合价口诀: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3、溶液颜色口诀:铜蓝、亚铁绿、铁黄、高锰酸钾紫 4、七字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Mg(OH)2 BaCO3、 BaSO4 、CaCO3、 AgCl ★其中BaSO4、AgCl既难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

  5、判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十对粒子――“一水两气七字沉淀”

  +-+2-+2-+-①生成水:H+OH→H2O H+O→H2O②生成气体↑:◆H+CO3→CO2↑+H2O ◆NH4+OH→NH3↑+H2O

  ③生成沉淀↓:七字沉淀――“一蓝一红褐五白”

  -3+-★ Cu2++OH→Cu(OH)2↓(蓝色)★Fe+OH→Fe(OH)3↓(红褐色)

  --★ Mg2++OH→Mg(OH)2↓(白色)★Ba2++CO32→BaCO3↓(白色)

  ---★ Ca2++CO32→CaCO3↓(白色)★Ag++Cl→AgCl↓(白色)★Ba2++SO42→BaSO4↓(白色)

  6、表中涉及到三种挥发性酸:HNO3、HCl、H2CO3应密封保存; 四种微溶物质:Ca(OH)2、Ag2SO4、CaSO4、MgCO3;

  “――”表示三种不存在或遇水就水解的物质:AgOH、Fe2(CO3)3、Al2(CO3)3

  三、离子共存及常见离子检验

  1、 若离子之间发生离子反应,离子间便不能在溶液共存:

  2+ 2--2+3+2+ 2-2+

  (1)生成沉淀物:Cl-与Ag+; Ba与SO4; OH与Cu、Fe、Mg; CO3与Ca2+、Ba等

  + +2-(2)生成气体:OH-与NH4、H和CO3

  (3)生成水

  2、 此外要注意:题目要求的在酸性溶液还是碱性溶液、或者溶液是无色还是有色

  3+2+2+

  常见的有色离子:Fe黄色、Fe浅绿色、Cu蓝色、MnO4-紫色

  常见的碱的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除此之外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以及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氢氧化铝[Al(OH)3]还有一些生物碱如烟碱(尼古丁)等。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比较

  2、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酸、碱、盐溶于水形成溶液过程会离解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

  (2)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氢离子(H+)。

  (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氢氧根离子(OH-)。

  碱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重点难点解析】

  一、怎样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在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要注意化学式的“・”不是数学上的“乘号”,而是表示结晶水合物里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其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无水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加而不是相乘,如Na2CO3・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跟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加的和,即Na2CO3・10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3×2+12+16×3+18×10=286.

  二、结晶水合物中通常含有两种或多种微粒,那么硫酸铜晶体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的依据是看该物质的组成(或构成)是否固定,而不是看该物质中所含微粒的种数,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即该晶体中CuSO4微粒与H2O分子之间的个数比是固定的,为1∶5,所以硫酸铜晶体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由此可知硫酸铜晶体是纯净物,类似的碳酸钠晶体也是纯净物.

  三、将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无水硫酸铜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一变化是否可称作风化?

  将硫酸铜晶体加热变成无水硫酸铜是化学变化,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5H2O CuSO4+5H2O

  这个变化是由一种物质(胆矾)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无水硫酸铜和水)的反应,所以属于分解反应.

  风化是指室温和干燥的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将胆矾变成无水硫酸铜,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所以不是风化.

  四、碳酸钠属于盐,为什么其水溶液呈碱性?

  碳酸钠溶于水后电离产生Na+和CO32-,CO32-和水分子发生如下反应: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