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

日期: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1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2、测量原理:*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二、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2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3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方法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技巧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9、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10、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3、折射定律: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上;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c、当光由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或其它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当光线垂直入射到界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4、注意: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6、透镜的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7、光心:通过它后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的点叫光心。

  8、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会聚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的焦点:*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就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焦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9、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发散。

  10、*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焦点,反过来从焦点发过焦点的光折射后*行*行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则入射光的延长线过虚焦点的,折射后一定是*行主光轴的光线。

  11、照相机的原理:u>2f f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12、幻灯机的原理:f2f倒立放大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13、放大镜的原理: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4、照相机的结构:

  a、胶片:感光显影后变为照相底片。

  b、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但上面数字表示景到镜头的距离)

  c、光圈:控制镜头的进光量。

  d、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1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以形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光线形成的,不能形成在光屏上。

  16、投影器与幻灯机的区别:投影器用两块大塑料螺纹透镜作聚光镜,并用一块*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17、显微镜的镜筒上有一目镜,和一个物镜。它的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大许多。

  18、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色光混合而成的。

  19、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光决定。不透明物的颜色由它所反射的光决定。

  20、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元电荷知识点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

  3、e=1.60×10—19C;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运动知识点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 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4、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5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1)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50句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3、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4、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6、噪声:

7、控制噪声:

8、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象

10、光速:

1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12、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3、测量:

14、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15、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16、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会聚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的焦点:*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就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焦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17、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发散。

18、幻灯机的原理:f2f倒立放大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19、照相机的结构:

20、投影器与幻灯机的区别:投影器用两块大塑料螺纹透镜作聚光镜,并用一块*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21、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22、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3、时间的单位:

2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5、速度:

26、测量原理:*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27、声的产生:

28、骨传导及实例:

29、人耳听觉范围:

30、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31、温度:

32、温度计制作原理:

33、汽化:

34、液化现象:

35、凝华:

36、入射角:

37、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8、光的折射:

39、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40、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41、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42、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43、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4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45、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6、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眼能看清*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47、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48、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49、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50、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30句菁华

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3、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4、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5、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6、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7、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8、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9、放大镜的原理: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0、换算关系:1m/s=3.6km/h。

1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12、频率:

13、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4、反射的分类:

15、面镜分类

16、*面镜成像规律:

17、物体的颜色:

18、焦距:

19、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21、凸透镜成像规律:

22、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3、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24、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5、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

27、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8、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29、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30、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3篇

  网络交往新空间

  1、网络(交往)的特点:无限性、两面性。

  2、网络交往对象的特点: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

  3、如何理解网络(交往)的两面性?(重点)

  (1).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 有 利又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 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 伤害。

  (2) .网络的正面作用:①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②、网络交往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新知、结交新友等。 (3).

  网络的负面作用: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发生;②影响身心健康发展;③浪费时间和金钱,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④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4、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重点)(1)、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2)、要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3)、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生活中的问题。(4)、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成为网络的.俘虏,要作网络的主人。

  5、如何预防沉迷网络呢?(重点)(1)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2)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3)增强自制力和约束力 (也可参照第4、11题)。

  6、容易上网成瘾的人群?(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网瘾常常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十分孤独的人,生活中受到某些挫折的人,没有特长、工作不突出、心情压抑的人,家庭不和的人,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又难以适应的青少年学生,最容易上瘾。

  7、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在网络交往中怎样学会自我保护)(重点)

  (1)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2)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

  (3)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网络规则。

  (4)总之,要正确利用网络的两面性,趋利避害,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做网络的主人。

  竞争合作求双赢

  1、竞争的作用:

  积极作用:(1)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2)能最大限度

  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和工作的效率;(3)提高自己的水*,增添学*和生活的乐趣。

  消极作用:(1)竞争也有不利的一面。可能使获胜者骄傲自大,使失败者产生自卑感;(2)可能引起心情的过分紧张和焦虑;(3)可能会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忌妒心理。

  2、如何正确看待忌妒心理?(重点)

  忌妒是竞争的副产品。有时是人们进取的动力,但忌妒心理是一种微妙强烈又隐蔽的消极情感,是拿别人的成绩惩罚自己的消极心理,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危害。

  3忌妒心理的危害: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严重者可能会不择手段地进行竞争,做出害人又害己的违法行为。

  4、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竞争者?(重点)(1)消除忌妒心理,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

  (2)遵守道德和法律,做到公*竞争。(3)明确竞争目的,积极参与竞争。

  5、竞争过程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道德)和(法律)。

  6、我们参与竞争的目的?

  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7、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8、合作与共享的关系?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

  9、合作的重要性 (意义)(重点):(1)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2)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3)精诚合作使我们分享成功的愉悦,互助互惠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10、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合作与竞争,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11、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

  (1)一方面,团体的通力合作鼓励各个成员间相互竞争;

  (2)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团体竞争力的提高。

  12、在合作中竞争的意义? 我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才能达到充分地合作和合理地竞争。竞争与合作的和谐交融,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使我们每个人更快地进步。

  爱在屋檐下

  1、家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的特征: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2)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形成家庭;(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

  组成家庭;(4)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4、家庭结构类型: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1)核 心 家 庭:父母和未

  婚子女两代人;(2)主 干 家 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人;(3)

  单 亲 家 庭 :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4)联 合 家 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

  4、家庭的功能:物质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5、为什么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重点)(1)、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2)、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不可改变。(3)、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

  6、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家?(补充)

  (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享尽家庭的亲情和温暖。(2)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尽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

  7、如何理解父爱与母爱?(重点) 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永恒的)(无微不至的)(不求回报的)爱。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8、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的原因?(重点)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教育义务,甚至虐待子女,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9、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重点)(1)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4)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3篇

  一、生物圈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二、栖息地

  1.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环境称为栖息地。

  2.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单位,叫做器官。

  2.绿色开花植物是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其植物体由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根、茎、叶称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称为生殖器官。

  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2.动物体各个系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功能。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代表动物:水螅,还有水母、海葵、珊瑚虫)

  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虫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图

  2、水螅的体形辐射对称,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后、左右和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辐射对称)这种体形的优点:该身体结构便于水螅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3、水螅的身体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

  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他们分泌的胶状物质。由内胚层构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与口相通。外胚层有多种细胞,如刺细胞,他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5、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可堆积构成珊瑚礁,它不仅可以形成岛屿、加固海岸,还为海底的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二、扁形动物(代表:涡虫)

  1、蜗虫的身体背腹扁*,形状像柳叶。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可以分清前后、左右、背腹。P6图

  2、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即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的优点:能够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运动、捕食和防御。

  3、扁形动物中像涡虫这样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数扁形动物是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华枝睾吸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就是常见的人体寄生虫。这些寄生虫消化器官简单,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4.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有口无**。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代表动物:蛔虫,还有蛲虫、钩虫、丝虫、线虫。)

  1、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2、消化管结构简单,以人小肠里的半消化食物为食。P8-9图

  3、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无专门的运动器官,仅能缓慢蠕动。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细长,呈圆柱形;②体表有角质层。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

  二、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蚯蚓)还有沙蚕、水蛭等

  1、体形:呈长圆筒形;前部有一段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也不同,称为环带。(靠*环带的一端为前端)

  2、身体有许多相似环形体节构成,分节使运动灵活。

  3、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刚毛),触摸有粗糙感觉。

  4、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助于呼吸),所以实验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5、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7、蚯蚓对人类的益处:①疏松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质;③处理垃圾等有机废物。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扇贝、文蛤、缢蛏等)

  1、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群。

  2、外面有两片大小相*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P12图

  3、双壳类动物用足缓缓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4、软件动物的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对人类的价值与危害

  二、节肢动物

  代表动物:蝗虫,还有蝉、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虾、蟹、蚊、蝇等。

  1、节肢动物是的动物类群,目前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的一分类

  2、蝗虫身体分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胸部(前足、中足、后足、两对翅)、腹部(气门)三部分。P15图

  3、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已,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外骨骼会限制昆虫的发育和长大,所以昆虫需要定期蜕皮。

  4、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

  5、节肢动物因附肢分节而得名,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第四节鱼

  1、前三节认识的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本节鱼以后的动物身体内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我国有淡水鱼1000多种,的“四大家鱼”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我国的海洋鱼有20xx种。

  3、鱼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①前进动力:躯干部、尾鳍;②前进方向:尾鳍;③保持*衡:腹鳍;④感觉器官:侧线。P20-22图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有:

  (1)流线型,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2)体表有鳞片,表面有黏液,起保护身体作用。(3)鱼的脊柱支撑身体,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重要作用。(4)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鱼用鳃呼吸,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鳃丝中密布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4、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我国于1986年起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以“养殖为主”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还有:蟾蜍、大鲵、蝾螈

  1、蝌蚪形态和内部结构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在水里生活。蝌蚪发育成青蛙后,尾和鳍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生活,属于两栖动物。

  2、青蛙的外形特点: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呼吸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青蛙皮肤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呼吸。P25图

  3、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两栖动物的益处:减少农作物虫害,以减少施用农药的污染。

  二、爬行动物

  代表动物:蜥蜴,还有:龟、鳖、蛇、鳄、恐龙等

  1、蜥蜴的外形特点:头部有颈,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蜥蜴的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更强,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产卵并**,而蜥蜴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在陆地发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第六节鸟

  1、鸟的种类很多,是脊椎动物中数量仅次于鱼的一个类群。

  2、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

  3、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有哪些呢?P33图

  (1)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2)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羽毛

  (3)骨骼轻、薄、坚固,减少体重;胸骨上有龙骨突;胸肌发达。

  (4)视觉发达,有的能在飞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体外,减轻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4、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5、鸟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

  6、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第七节哺乳动物

  代表动物:鲸(不是鱼)、猴、蝙蝠、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3)牙齿撕咬、切断和咀嚼食物。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的摄取食物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图

  (4)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2、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家畜是由野生动物驯养而来的,是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2)野生动物维持生态系统的*衡起重要作用;(3)导盲犬、警犬、军马等是人类得力的助手。(4)哺乳动物对人类的困扰:鼠类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还会传播疾病。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称为骨骼肌。

  2、关节的组成: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腔(滑夜减少摩擦、关节软骨减少摩擦)、关节囊(牢固)

  3、肌肉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P44图

  4、骨的运动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实例:屈肘动作(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动作(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5、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配合。

  6、哺乳动物主要靠四肢支撑身体,骨在骨骼肌的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从而完成各种动作,有很强的运动能力,这样有利于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7、动物的运动方式千差万别:水螅固着在水草上,很少移动身体;蜗牛靠肉质足缓慢爬行;蚯蚓只有肌肉没有骨骼,只能缓慢蠕动;蝗虫有肌肉和外骨骼,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能跳跃和飞行;家鸽与飞行的肌肉发达,有轻而坚固的骨骼,飞行速度快,飞行距离远。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1、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分成:

  (1)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2)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学*行为的基础。

  先天性行为能使动物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学*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动物越高等,学*能力越强。

  3、探究: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社会行为

  1、营群体生活动物:蚂蚁、蜜蜂、猴、狒狒、象、鹿等,它们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领头羊”“首领雄狒狒”

  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维持生态*衡的重要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作生态*衡。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某种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蚜虫害。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2)高温灭菌;(3)冷却;(4)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5)培养,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或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

  3、观察菌落:细菌菌落比较小,多数光滑粘稠或干燥粗糙,白或黄色;

  真菌菌落比细菌大几倍或几十倍,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红、褐、绿、黑、黄色。

  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4、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土壤中、水里、空气中及至人体及动物和某些极端环境,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或有的要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如泡菜制作)。

  第二节细菌

  1、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显微镜,观察发现了细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大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

  3、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单细胞,独立生活。

  4、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的外面还有鞭毛和荚膜。

  与植物不同之处: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因此像细菌这样的生物被称为原核生物);虽有细胞壁,却没有叶绿体(异养)。

  5、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细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6、细菌的生殖:靠分裂生殖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分裂一次。

  7、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小,繁殖快和形成芽孢的特性。(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随风飘散,再萌发成细菌)

  第三节真菌

  1、常见的真菌:香菇、木耳、银耳;青霉(多细胞个体)、酵母菌(单细胞个体)

  2、真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

  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内也没有叶绿体(异养),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青霉的菌体由菌丝(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和孢子构成;蘑菇的菌体由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和子实体(菌柄和菌盖)组成。

  3、真菌的生殖:孢子生殖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5)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S=1/2Vt=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4、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传递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人造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中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有一总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是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4、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2)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五、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4、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5,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6,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仪)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7,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S=1/2Vt=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4、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传递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人造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中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有一总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是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4、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2)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五、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

1、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2、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声音的三个特性:

4、乐音与噪声:

5、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6、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7、熔化和凝固

8、光速:

9、典型光路

10、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1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13、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14、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15、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16、折射定律:

17、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以形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光线形成的,不能形成在光屏上。

18、机械运动:

19、百米赛跑:

20、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21、人耳听觉范围:

22、音调:

23、分贝:

24、噪声的控制:

25、熔化:

26、汽化的两种方式:

27、影子的形成:

28、判断月食:

29、光的折射现象:

30、色散:

31、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32、紫外线的应用:

33、紫外线的危害:

34、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35、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6、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37、“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38、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39、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眼能看清*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40、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7)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30句菁华

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3、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4、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5、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6、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7、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8、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9、放大镜的原理: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0、换算关系:1m/s=3.6km/h。

1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12、频率:

13、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4、反射的分类:

15、面镜分类

16、*面镜成像规律:

17、物体的颜色:

18、焦距:

19、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21、凸透镜成像规律:

22、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3、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24、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5、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

27、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8、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29、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30、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扩展8)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范文五份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面)

  漫反射:*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面镜的应用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 )成像大小虚实像物位置像距( v )应用

  u > 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 v u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第四章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物质的三态:

  物质的三态及其基本特征

  物质的三种状态有固态物质、液态物质、气态物质等,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没有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流动性。

  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汽化和液化: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汽化:

  1.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的最终状态是气态,汽化过程中物质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2.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液体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3. 常见汽化现象有: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地面上的水变干,酒精蒸发等

  1、液化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