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

日期:2022-10-11 00:00:00

1、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2、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声音的三个特性:

4、乐音与噪声:

5、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6、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7、熔化和凝固

8、光速:

9、典型光路

10、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1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13、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14、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15、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16、折射定律:

17、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以形成在光屏上,虚像不是光线形成的,不能形成在光屏上。

18、机械运动:

19、百米赛跑:

20、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21、人耳听觉范围:

22、音调:

23、分贝:

24、噪声的控制:

25、熔化:

26、汽化的两种方式:

27、影子的形成:

28、判断月食:

29、光的折射现象:

30、色散:

31、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32、紫外线的应用:

33、紫外线的危害:

34、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35、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6、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37、“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38、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39、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眼能看清*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40、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1)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50句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3、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4、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6、噪声:

7、控制噪声:

8、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9、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象

10、光速:

1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12、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13、测量:

14、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15、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16、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会聚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的焦点:*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就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焦点。这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

17、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发散。

18、幻灯机的原理:f2f倒立放大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19、照相机的结构:

20、投影器与幻灯机的区别:投影器用两块大塑料螺纹透镜作聚光镜,并用一块*面镜把像反射到屏幕上。

21、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22、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3、时间的单位:

2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25、速度:

26、测量原理:*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27、声的产生:

28、骨传导及实例:

29、人耳听觉范围:

30、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31、温度:

32、温度计制作原理:

33、汽化:

34、液化现象:

35、凝华:

36、入射角:

37、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8、光的折射:

39、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40、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41、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42、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43、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

4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45、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6、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眼能看清*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47、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48、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49、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50、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2)

——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3篇

  网络交往新空间

  1、网络(交往)的特点:无限性、两面性。

  2、网络交往对象的特点: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

  3、如何理解网络(交往)的两面性?(重点)

  (1).网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 有 利又有弊。我们上网,要发挥网 络的积极作用,避免“网毒”的 伤害。

  (2) .网络的正面作用:①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②、网络交往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新知、结交新友等。 (3).

  网络的负面作用: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发生;②影响身心健康发展;③浪费时间和金钱,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④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沉迷于网络的危害)

  4、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重点)(1)、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2)、要学会“信息节食”,学会抵御网络上的不良诱惑。(3)、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生活中的问题。(4)、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成为网络的.俘虏,要作网络的主人。

  5、如何预防沉迷网络呢?(重点)(1)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2)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3)增强自制力和约束力 (也可参照第4、11题)。

  6、容易上网成瘾的人群?(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网瘾常常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十分孤独的人,生活中受到某些挫折的人,没有特长、工作不突出、心情压抑的人,家庭不和的人,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又难以适应的青少年学生,最容易上瘾。

  7、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在网络交往中怎样学会自我保护)(重点)

  (1)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

  (2)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

  (3)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网络规则。

  (4)总之,要正确利用网络的两面性,趋利避害,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享受健康交往带来的乐趣,做网络的主人。

  竞争合作求双赢

  1、竞争的作用:

  积极作用:(1)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2)能最大限度

  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和工作的效率;(3)提高自己的水*,增添学*和生活的乐趣。

  消极作用:(1)竞争也有不利的一面。可能使获胜者骄傲自大,使失败者产生自卑感;(2)可能引起心情的过分紧张和焦虑;(3)可能会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忌妒心理。

  2、如何正确看待忌妒心理?(重点)

  忌妒是竞争的副产品。有时是人们进取的动力,但忌妒心理是一种微妙强烈又隐蔽的消极情感,是拿别人的成绩惩罚自己的消极心理,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危害。

  3忌妒心理的危害: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严重者可能会不择手段地进行竞争,做出害人又害己的违法行为。

  4、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竞争者?(重点)(1)消除忌妒心理,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

  (2)遵守道德和法律,做到公*竞争。(3)明确竞争目的,积极参与竞争。

  5、竞争过程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道德)和(法律)。

  6、我们参与竞争的目的?

  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7、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8、合作与共享的关系?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

  9、合作的重要性 (意义)(重点):(1)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2)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3)精诚合作使我们分享成功的愉悦,互助互惠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10、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合作与竞争,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11、在合作中竞争的内涵:

  (1)一方面,团体的通力合作鼓励各个成员间相互竞争;

  (2)另一方面,成员间相互竞争促进团体竞争力的提高。

  12、在合作中竞争的意义? 我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才能达到充分地合作和合理地竞争。竞争与合作的和谐交融,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使我们每个人更快地进步。

  爱在屋檐下

  1、家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的特征: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3、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2)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形成家庭;(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

  组成家庭;(4)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4、家庭结构类型: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1)核 心 家 庭:父母和未

  婚子女两代人;(2)主 干 家 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人;(3)

  单 亲 家 庭 :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4)联 合 家 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

  4、家庭的功能:物质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5、为什么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重点)(1)、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2)、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不可改变。(3)、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

  6、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家?(补充)

  (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享尽家庭的亲情和温暖。(2)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我们在家中享尽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

  7、如何理解父爱与母爱?(重点) 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永恒的)(无微不至的)(不求回报的)爱。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8、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的原因?(重点)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教育义务,甚至虐待子女,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9、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重点)(1)父母给予我们生命,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3)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S=1/2Vt=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4、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传递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人造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中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有一总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是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4、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2)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五、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4、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5,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6,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仪)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7,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4)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菁华5篇)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衡求浮力;)

  ④F浮=G排 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一、伽利略斜面实验

  1、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2、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二、牛顿第一定律

  1、背景资料: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理解要点: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②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没有受到力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该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力对它的作用,这是理想情况;二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如:物体在光滑的水*面上运动,摩擦力可以不计,那么物体在水*面上将不受外力作用。

  ④“总保持”是指“原来是怎样,后来仍然是这样”,如: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仍然是静止的;原来是运动的,后来以最后的速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理解要点:“保持原有运动状态”是指不受到力的作用时的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3、惯性不是一种力。只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受到惯性作用”。

  4、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性质,不管物体是否受到外力。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所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惯性和惯性定律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才使得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遵循惯性定律所指出的运动规律。①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6、惯性现象解释三步骤:

  ①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

  ②当外力作用在该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外力作用在与该物体有关联的其它物体上)时,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③该物体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④最后表述出现什么现象。

  7、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跑步到终点时人不能立即停下;紧急刹车后,车不能立即停下,还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8、惯性的应用:

  ①把松动的锤头套紧;

  ②用力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尘土拍掉;

  ③用铁锹往车上装土时,土会沿着铁锹运动的方向抛到车上;

  ④把盆里的水泼掉;

  ⑤跳远时,要先助跑;

  ⑥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把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

  ⑦火车进站时,提前关闭发动机;

  ⑧洗衣机的甩干桶高速转动时可以把湿衣服甩干;

  ⑨把足球踢入球门。

  9、惯性的危害及措施

  危害:主要是一些交通工具,速度比较快,迅速刹车、拐弯时,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容易造成事故。

  措施: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安装安全气囊;车辆行使要保持车距;限速;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5)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陆地面积:960万*方千米。居第3位。陆界线:2万多千米

2、濒临的海洋:从北往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及太*洋。海岸线长1.8万千米。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3、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4、*优越的地理位置

5、*的国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6、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东海

7、“三字经”法记忆省级行政区的简称:黑吉辽,内蒙古,京津冀,晋豫鲁,赣皖浙,苏浙沪,滇黔蜀,鄂湘渝,陕甘宁,青新藏,桂粤琼,港澳台。

8、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9、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10、个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共同繁荣;“小聚居”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惯的文化传统。

11、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它是我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第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就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宜昌市。

12、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达木盆地(青海)、准噶尔盆地(新疆)。

14、*各大山脉走向课本图P26图2.6。

15、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6、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1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18、地理区域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图5.1 p2)

19、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的温度带可分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而温带有可进一步划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活动p3)

20、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2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

23、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4、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25、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26、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7、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28、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29、热带季风气候

30、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最高、*均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1、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所处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32、亚洲经济发展不*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家。

33、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洋的西岸。

34、*的国土面积约960万*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国界线20000多千米,有14个陆上邻国(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西边是巴基,还有阿富汗,印、尼和不丹,三国在西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35、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一、二、三。(课本图2、2,图2、3)

36、*淡水湖泊:鄱阳湖(江西省)。

37、*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均水*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38、*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

39、亚洲经济发展不*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家。

40、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位于亚洲东部太*洋的西岸。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6)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30句菁华

1、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2、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3、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4、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5、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6、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7、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

8、生物的特征:

9、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10、性别决定的类型:(1)X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2)ZW型:与X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11、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1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13、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14、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15、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16、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

17、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18、扦插: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19、变态发育:在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差异很大。

20、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

21、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22、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23、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蝙蝠、鸟类等

24、鸟类适于飞行的主要特征?

25、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是也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26、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27、生态*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当稳定状态的现象

28、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29、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0、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40句菁华(扩展7)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30句菁华

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2、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3、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4、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5、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6、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7、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8、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9、放大镜的原理: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0、换算关系:1m/s=3.6km/h。

1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12、频率:

13、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4、反射的分类:

15、面镜分类

16、*面镜成像规律:

17、物体的颜色:

18、焦距:

19、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21、凸透镜成像规律:

22、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3、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24、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5、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

27、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8、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29、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30、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