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

日期: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1

  一、水循环的简要阐述

  (一)水循环概念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的难点分析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2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面镜

  *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电路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3

  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1、元电荷:e =1.6×10-19C

  2、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4、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1、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②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②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连成通路。

  注意:

  连接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电流表:①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被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使用电流表时,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②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是0.6A还是3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还是0.1A

  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A)、微安(&icr;A)

  1A=1000A

  1A=1000&icr;A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I=I1+I2)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4

  透镜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u > 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f < u<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u < f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1、焦点以外成实像,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小,像距越小。

  2、焦点以内成虚像。

  眼睛和眼镜

  1、*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太厚,需戴凹透镜调节。

  2、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需戴凸透镜调节。

  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像。

  1、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2、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5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1)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S=1/2Vt=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4、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传递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人造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中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有一总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是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4、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2)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五、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4、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5,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6,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仪)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7,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3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4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S=1/2Vt=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4、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传递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人造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中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有一总分光被反射回原来的介质中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是发散的,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4、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2)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3)、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五、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蓝,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4、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5,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6,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仪)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7,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5

  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C),简称库。

  4、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1、元电荷:e =1.6×10-19C

  2、验电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4、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①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②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1、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2、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②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①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②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一条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连成通路。

  注意:

  连接电路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分支点和汇合点。

  电流的强弱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电流表:①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这部分电路里;被测电流不能超过量程;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使用电流表时,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在电源的两极上。②电流表的读数:(1)明确所选量程是0.6A还是3A;(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还是0.1A

  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A)、微安(&icr;A)

  1A=1000A

  1A=1000&icr;A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I=I1+I2) 。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2)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范文10份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2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仍然*行。

  条件:反射面*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在研究*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之后为白光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3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a达到凝固点温度

  b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4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台上,游码归零,横梁*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横梁*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横梁右端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不能超过天*的称量;B保持天*干燥、清洁。

  ⑶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

  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8、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ρ=m/V

  ⑵方法:①用天*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例如:体积是5×10—3m3的铁球,测得其质量是25kg,试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分析:利用密度判断物体空、实心情况有下列几种方法:

  (1)用公式ρ物体=m/V求物体的*均密度,若ρ物体=ρ物质为实心,ρ物体<ρ物质为空心。

  (2)用公式V物质=m/ρ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体积,若V物质=V实际为实心,V物质

  (3)用公式m物质=ρV求出物体中含物质的质量,若m物质=m实际为实心,m物质>m实际为空心。

  这三种方法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判断出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但如果题目要求的是空心部分的体积,则用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些。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方法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学*技巧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5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6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仍然*行。

  条件:反射面*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在研究*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混合之后为白光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7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a达到凝固点温度

  b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8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 S t

  (4)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均速度求*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均速度

  7、测*均速度原理:v = s / 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9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10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f2f幻灯机uu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视及远视的矫正:*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生物一二章知识点归纳3篇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动物

  1、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牛蛙、蟾蜍、大梨、蝾螈等。

  2、代表动物;青蛙

  3、青蛙是由蝌蚪发育而来,蝌蚪无论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

  4、青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

  5、青蛙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是一种保护色。

  6、青蛙柔软而湿润,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

  7、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强大,纸间有噗,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同时也可在水中游泳。

  8、呼吸:肺,皮肤辅助呼吸

  9、体温:变温

  10、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二、爬行动物

  1、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蜥蜴、龟、蛇、鳖、鳄等。

  2、代表动物:蜥蜴

  3、生活环境:山坡、田野草地和灌木丛中

  4、体表:身体表面干燥,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既有保护作用,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

  5、呼吸:肺

  6、体温:变温

  7、繁殖:产卵

  8、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拜托了对水环境的依赖,终生生活在陆地上。

  9、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第六节鸟类

  一、并不是所有的鸟都能飞行,比如鸵鸟,企鹅就不会飞行。

  二、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身体呈流线型,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家鸽的前肢变成翼,翼上生长有大型的正羽,翼是飞行器官,

  3、颈较长:转动灵活,伸缩自如,可弥补前肢的不足。

  4、长骨中空,内有空气,可以减轻体重。

  5、肌肉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6、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能及时排出粪便,减轻体重。

  7、呼吸:用肺呼吸,气囊辅助肺的呼吸,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进行双重呼吸。

  7、体温:恒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第七节哺乳动物

  1、常见的哺乳动物有:鲸、猪、牛、羊、马、兔、狼等。

  2、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

  3、体温:恒定(体温恒定的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

  4、生殖方式:胎生,哺乳

  5、胎生、哺乳的好处: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6、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

  7、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照紫外线,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

  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

  物)。

  抗原进入体内促进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体对抗原的反应具有特异性,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犹如钥匙与锁的关系)。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稳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

  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6、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7、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8、计划免疫意义:

  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5、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_等消化器官。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6、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7、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8、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9、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0、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练*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水蒸气。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2、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带动植物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

  勤问

  学*都是从发问开始,科学研究也是从问题着手。保持好奇的天性,在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这是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4)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6篇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

  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会探。

  上述是《研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引入课,若要深入研究,还需要分组探究。动手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必须注意控制变量,编制数据表格要分清有几行几列,需填写什么内容,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这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1/9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公式:G=g 其中g=9.8N/g ,它表示质量为1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声现象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

  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不同物体的音色不同。

  4.人们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①鼓膜的振动 →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 听觉神经→ 大脑

  ②颌骨、头骨 → 听觉神经 → 大脑

  5.声音的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能举例说明)

  6.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和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2)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单位:摄氏度( ℃ )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0℃ ; 沸水的温度 —— 100℃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3.温度计的使用:一看:使用前要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三读:

  ○1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液面;

  ○3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

  4.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 ; 使用前要将水银甩下去。

  5.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6.常见的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非晶体有蜡、沥青、松香、玻璃等。要求能判别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但温度不变;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8.汽化有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1沸腾:

  a.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b.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继续加热。

  c.沸腾时的特点: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2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8.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9.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如:雾、露水、霜、冰雹、雪的形成、各种“白气”、窗边的冰花、卫生球变小、灯管变黑、灯丝变细、冰化成水、铁水涛成钢件等。

  10.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3)光现象

  1.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v = 340 m/s

  3.元电荷: e = 1.6 × 10 –19 C

  二.要点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引导掘进隧道、日食、月食的形成、影子的形成、瞄准时用到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等都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得到的。)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一、电能

  1、电能是一种能量。如:电灯发光:电能→光能;电动机转动:电能→动能;电饭锅工作:电能→热能。电能即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电能表(电度表):测用户消耗的电能(电功)

  几个重要参数:“220V”: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10(20)A:标定电流为10A,短时间电流允许大些,但不能超过20A。(例子,不同电能表不同) 50HZ:电能表接在50HZ的电路中使用。 600revs/kwh:接在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600转。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Pt=U2 t /R;t

  二、电功率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 t ( W→焦;t→秒;U→伏(V); 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三、实验电路:

  1、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

  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

  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 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 R1:R2, Q1:Q2= R1:R2, W1:W2= 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 R2:R1 Q1:Q2=R2:R1 W1:W2= R2:R1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

  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

  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六、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 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 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 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

  触电:①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②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 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高压带电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第六章 电压 电阻

  一、电压

  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5)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GF+GG–FF-G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压强公式:

  ⑴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ρgh

  ⑵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F=G

  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

  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学*物理注意事项

  (1)物理用语是学*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相关的科学家名字及贡献需要一定的记忆。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用心准确的记忆。

  (2)有些物理量的修饰语也要注意,比如只能说“由于”或“”“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式陈述,不能因果倒置,是要扣分的。比如在*面镜成像规律中“像与物大小相等”不能说成“物与像大小相等”。理解并灵活运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

  (3)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惯性知识点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

  F浮GF浮=G

  ρ液<ρ物>ρ物ρ液>ρ物

  (3)、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6)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30句菁华

1、长度单位:㎞ d c μ n

2、连接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断开;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电阻最大位置;合理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3、算出电阻值;

4、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5、质量的单位:

6、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8、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9、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10、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11、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皮影戏”、“立竿见影”等

1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c = 3 × 10 8 m/s

13、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14、背景资料:

15、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16、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7、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8、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19、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0、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1、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2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3、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4、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25、*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均速度。

26、U=U1+U2+…+Un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27、I=I1+I2+…+In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8、电路的组成

29、串联

30、电路的连接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7)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实用10篇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方法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迷信某种模型解题,它会束缚你发散探索的思路,只能让你走进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死胡同。提倡独立思考,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就什么,该用什么就用什么的理念解每道题,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使自己的脑子真正活起来,通过解题获得成就感。

  三、不贪难题,要抓“双基”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解剖,分立而治,分析背景,提取信息,善于转化,复杂问题得到简化。再则,再难的综合试题往往设置了由易到难的思维能力梯度,使你逐级往上,不是压根儿全然无知。因此,我们解题不必总觅难题。要抓基础题和中档题,逐步修炼,增强正确解题的自信心。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学*技巧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第一章 声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一、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二、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客观量――频率(注意人听力范围和发声范围)、振幅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均一);可在真空中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像P78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sup]8[/sup]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P79图5-40;应根据现象回答)

  4.*面镜

  *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

  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P3图0-3、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四章电路

  1.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静电――电荷种类的判断;验电器结构(P45图);电量(单位:库仑C)

  物质微观结构――原子结构(可与化学中原子概念对照);摩擦起电原因(核外电子的转移)

  2.电路相应概念

  电流(及方向:正电荷移动方向);电源;导体、绝缘体;串联、并联;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及运动方向;电路图;通路、断路及短路;常见电路(楼道电路;电冰箱电路:第一册P60图4-18)

  等效电路的判断――先去除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短路;电压表:断路)再做判断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P94图7-7);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P95图7-9、7-10;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如P101图7-19)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P130);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P130)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一、 电荷

  1、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2、原子的结构及元电荷

  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元电荷:在各种带电的微粒中,电子的电荷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3、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电荷在导体中可以定向移动。

  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可以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 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绝缘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二、电流与电路

  1、电流

  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 物理学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电路的组成

  电路: 用导线把电源、 开关、 用电器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电路中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 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 电源工作时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用电器是利用电流来工作的设备,用电器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常见的用电器有电灯、 电风扇、 电铃、 电视机等。

  (3)开关: 用来控制电路的通断。常见的开关有拉线开关、闸刀开关、 空气开关等。

  (4)导线: 用来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3、电路图

  电路图: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画电路图时要注意: 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 要简洁整齐。

  三、串联与并联

  1、串联

  定义: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无干路、 支路之分; 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一定通过另一个用电器, 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只要串联电路中,串联接入一只开关, 即可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

  定义: 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特点: 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有干路、 支路之分; 干路电流在分支处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路,每条支路中都有一部分电流流过,即每条支路都与电源形成一个通路,各支路用电器互不影响; 干路开关控制干路,支路开关控制本支路。

  3、电路的连接

  连接电路要按一定顺序进行;在接线过程中, 开关要断开,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 再闭合开关。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

  意义: 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叫做电流。用字母陨 表示。

  单位:安培, 简称安,符号粤, 比安小的单位有毫安和微安。

  2、电流表

  作用: 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符号: A

  量程:常用的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当用“ -” 和“0.6” 两个接线柱时,其量程为“0-0.6A” ,每一小格表示0.02A,每一大格表示0.2A;当用“ -” 和“3” 两个接线柱时,其量程为“0-3A” ,每一小格表示0.01A,每一大格表示0.1A.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不允许将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

  (2)电流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 +” 接线柱流入,从“ -” 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预先不能估计被测电流的'情况下, 可用试触法判断被测电流是否超过量程。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实验注意事项:

  2、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①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②两确认:

  Ⅰ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

  Ⅱ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两不要:

  Ⅰ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

  Ⅱ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3、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①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②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③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与测量的人有关;

  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用尺规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人的眼睛像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

  6、*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7、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8、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频率单位是:次/秒,又记作Hz.

  4、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发出)

  6、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nic Wave).(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

  7、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8、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udness).响度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9、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Aplitude).

  10、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由物体本身决定,就是说: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11、乐音三要素(或三特征):音色、响度、音调.

  12、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13、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14、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1)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2)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3)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15、了解几个数据:

  (1)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85-1100Hz 之间;

  (2)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 20-20000Hz 之间;

  (3)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20-4000Hz 之间;

  (4)狗的听觉范围约在 15-50000Hz 之间.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 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8)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合集五篇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2、测量原理:*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二、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 量程 和 分度值 ;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方法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技巧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9、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10、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这现象。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5篇(扩展9)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通用五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在发光时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

  2.介质

  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

  3.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4.光线、光束

  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称为光线。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如*行光束、发散光束等。

  5.影

  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

  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

  6.日食和月食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当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时,这个地区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

  在月球半影区里的人,只能看见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放置在水*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就*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密度公式:ρ=m/v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测量物体的质量;

  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

  ③用天*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方法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

  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

  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

  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

  (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

  (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

  (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步骤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步骤5.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一、国际单位制(简单了解)

  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二、长度单位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N d c μ n

  2.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或者螺旋测微器(使用方法,初中阶段不作重点)

  3.刻度尺的使用:

  ①观察:左看零刻线、右看量程、中间看分度值(刻度尺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

  ②放(紧贴);厚的物体要竖放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