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

日期:2023-02-21 00:00:0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篇)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

  ①线线*行线面*行;

  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

  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面*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面相交或*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

  2.21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简记为:线线*行,则线面*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2、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2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3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4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5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6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7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一、定义

  二、公式1.

  2.

  1.

  2.

  三、性质1.,

  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2.若(、、、),则

  3.,,成等差数列

  1.,

  称为与的'等比中项

  2.若(、、、),则

  3.,,成等比数列

  (三)不等式

  1、;;.

  2、不等式的性质: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

  小结:代数式的大小比较或证明通常用作差比较法:作差、化积(商)、判断、结论。

  在字母比较的选择或填空题中,常采用特值法验证。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化成标准式:;(2)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4)根据不等号方向取出相应的解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8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阅读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1)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篇

  在日常过程学*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2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3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4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

  ①线线*行线面*行;

  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

  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面*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面相交或*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

  2.21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简记为:线线*行,则线面*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2、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5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6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7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一、定义

  二、公式1.

  2.

  1.

  2.

  三、性质1.,

  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2.若(、、、),则

  3.,,成等差数列

  1.,

  称为与的等比中项

  2.若(、、、),则

  3.,,成等比数列

  (三)不等式

  1、;;.

  2、不等式的性质: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

  小结:代数式的大小比较或证明通常用作差比较法:作差、化积(商)、判断、结论。

  在字母比较的选择或填空题中,常采用特值法验证。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化成标准式:;(2)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4)根据不等号方向取出相应的解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8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2)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通用9篇

  在我们的学*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要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1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

  ①表面积:S=;

  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面*行:

  ①线线*行线面*行;

  ②面面*行线面*行。

  (2)*面与*面*行:

  ①线面*行面面*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移法:*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空间中直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面*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面相交或*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面外,可用aα来表示aαa∩α=Aa∥α

  2.21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的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简记为:线线*行,则线面*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2、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行的线段仍然与x*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行的线段仍然与y*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内。

  应用:判断直线是否在*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公理2:如果两个不重合的*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

  符号语言:

  公理2的作用:

  ①它是判定两个*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面的交线与两个*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公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面;两*行直线确定一*面。

  公理3及其推论作用:

  ①它是空间内确定*面的依据

  ②它是证明*面重合的依据

  公理4:*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行

  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轴重合或*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

  3、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直线过点斜率为,则直线方程为,

  ⑵斜截式: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则直线方程为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行A1/A2=B1/B2注意检验

  (2)垂直A1A2+B1B2=0

  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行线与的距离是

  6、圆的标准方程:圆的一般方程:

  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相离②相切③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2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3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4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5

  1.定义法:判断B是A的条件,实际上就是判断B=>A或者A=>B是否成立,只要把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按逻辑关系画出箭头示意图,再利用定义判断即可。

  2.转换法:当所给命题的充要条件不易判断时,可对命题进行等价装换,例如改用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3.集合法

  在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间的关系判断有困难时,可从集合的角度考虑,记条件p、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则: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

  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若A?B,且B?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6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7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8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5.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一、定义

  二、公式1.

  2.

  1.

  2.

  三、性质1.,

  称为与的等差中项

  2.若(、、、),则

  3.,,成等差数列

  1.,

  称为与的等比中项

  2.若(、、、),则

  3.,,成等比数列

  (三)不等式

  1、;;.

  2、不等式的性质:①;②;③;

  ④,;⑤;

  ⑥;⑦;

  ⑧.

  小结:代数式的大小比较或证明通常用作差比较法:作差、化积(商)、判断、结论。

  在字母比较的.选择或填空题中,常采用特值法验证。

  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1)化成标准式:;(2)求出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画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4)根据不等号方向取出相应的解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3)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精选十篇)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1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2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3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a>b(a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4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5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6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7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8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9

  数列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解释说明: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数(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且为数列的*均数。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推论公式:

  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若m,n,p,q∈N_,且m+n=p+q,则有am+an=ap+aq,Sm―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或等差数列,等等。

  基本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10

  (1)定义:

  对于函数y=f(x)(x∈D),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x∈D)的零点。

  (2)函数的零点与相应方程的根、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间的关系: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二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零点的关系

  三二分法

  对于在区间[a,b]上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零点,进而得到零点*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1、函数的零点不是点:

  函数y=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实数根,也就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所以函数的零点是一个数,而不是一个点。在写函数零点时,所写的一定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坐标。

  2、对函数零点存在的判断中,必须强调:

  (1)、f(x)在[a,b]上连续;

  (2)、f(a)·f(b)<0;

  (3)、在(a,b)内存在零点。

  这是零点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但不必要。

  3、对于定义域内连续不断的函数,其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所有函数值保持同号。

  利用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判断零点所在的区间时,首先看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否连续不断,再看是否有f(a)·f(b)<0。若有,则函数y=f(x)在区间(a,b)内必有零点。

  四判断函数零点个数的常用方法

  1、解方程法:

  令f(x)=0,如果能求出解,则有几个解就有几个零点。

  2、零点存在性定理法:

  利用定理不仅要判断函数在区间[a,b]上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f(a)·f(b)<0,还必须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才能确定函数有多少个零点。

  3、数形结合法:

  转化为两个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问题。先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其交点的个数,其中交点的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已知函数有零点(方程有根)求参数取值常用的方法

  1、直接法:

  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

  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

  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合求解。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4)

——初中英语重点知识点总结3篇

  代词:

  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单数

  I me my mine myself

  复数 we us our ours ourselves

  第二人称

  单数 you you your yours yourself

  复数 you you your yours yourselves

  第三人称

  单数 he him his his himself

  she her her hers herself

  it it its its itself

  复数 they them their theirs themselves

  (2)物主代词

  物主代词的用法: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面一定要跟上一个名词;

  名词性物主代词可作主语、表语、宾语。

  (3)反身代词

  反身代词的构成分两种:第一、二人称反身代词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加上self或selves,第三人称的反身代词在宾格代词后加上self或selves.

  反身代词的用法:一种是作宾语,由主语发出的动作又回到动作者本身。如:I enjoyed myself at the party. 另一种是作名词或代词的同位语;用来加强语气。如:I can do it myself.

  (4)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的特殊用法:

  (1)为了避免重复,可用that,those代替前面提到过的名词,但是this,these不可以。

  (2)this,that有时可代替句子或句子中的一部分。

  (5)不定代词

  one,some,any,other,another,all,both,each,neither,many,much等

  1、时间状语从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的连词有when/while/as/as soon as/until/not…untill/before/after/since等。

  例如:

  When you leave,please take a raincoat with you.

  As soon as she got home,she began to make dinner.

  注意:

  (1)while意为“当…期间”,从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用进行时态。

  例如:

  Take notes while you are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

  (2)while侧重主句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与从句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的对比,常译为“而”。

  例如:

  He is a worker while I am a student.

  (3)not…until,直到……才,主句谓语动词必须是非持续性动词而且主句是否定式,从句为肯定式。

  例如:

  He did not go to bed until his mother came.

  (4)在时间状语从句中要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间。

  例如:

  Mr smith will telephone you when he returns.

  2、原因状语从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的连词有:because/as/since等。

  例如:

  His sister is in bed because she is ill.

  注意:含原因状语从句的复合句,有时可以转换为用so连接的并列句,故because和so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例如:

  He did not come here because he was busy.

  He was busy,so he did not come here.

  3、地点状语从句:引导地点状语从句的连词有where或wherever.

  例如:

  Where there is no air or water,noboday can live.

  4、条件状语从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的连词有if/unless等。

  (1)在含有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中,主句谓语部分通常含有will/shall或情态动词,从句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态。

  例如:

  We will go for a picnic if it dose not rain tomorrow.

  (2)if……not常译作“如果不…”,相当于unless,unless含有否定意义,译作“假如不”,“除非”。

  例如:

  例如:

  You will fail if you do not work hard.

  You will fail unless you work hard.

  (3)用if改写“祈使句+and+简单句”这一句子结构中的祈使句时,要在祈使句前加if you,并去掉并列连词and.

  例如:

  Study hard,an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us.

  If you study hard,you will catch up with us.

  (4)用if……not改写“祈使句+or+简单句”这一结构中的祈使句时,要变祈使句为否定的条件状语从句,并去掉or.

  例如:

  Hurry,or you won′t catch the bus.

  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 catch up with us.

  5、目的和结构状语从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连词有so that;引导结果状语从句的连词有so …that…,such…that….

  (1)so是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So +adj/adv+that

  例如:the shoes are so small that I can not wear them.

  (2)such是形容词,修饰名词。

  Such+a/an+adj+n(可数名词单数)+that…

  Such+adj+n(不可数名词单数,可数名词复数)+that…

  例如:

  She is such a lovely girl that we all like her.可改为:she is so lovely a girl that we all like her.

  (3)如果名词前是表示多少的many/much/few/little等词时要用so.

  例如:

  I have so much money that we all like her.

  (4)so …that的主从复合句在转换为简单句时,可选用下列四种结构。

  Too…to do sth too…for sb to do

  …enough to do sth enough for sb to do

  例如:

  Tom is so young that he can not join the army.

  Tom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tom is not old enough to jion the army.

  The milk is so cool that we can drink it.

  The milk is cool enough for us to drink.

  6、比较状语从句:引导比较状语从句的连词有as…as,than等。

  (1)表示甲乙在某一个方面相同时,用as+形容词/副词原级+as结构,表示甲在某一个方面不如乙时,用“not as/so+形容词/副词原级+as”结构。

  例如:

  John is as clever as tom.

  He dose not run as/so fast as you .

  (2)表示甲程度高于乙时,用“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than引导的”从句结构。

  He si taller than I .

  (3)两个比较对象要对等,即“应是句子中的同等成分进行比较”。

  例如:

  The weather in south is always hotter than that in north.

  7、让步状语从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连词有though,although等。

  例如:

  They kept working on the farm though it was raining hard.=it was raining hard,but they kept working on the farm.

  注意:though/although不能与并列连词but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1)“甲+be+(倍数)+形容词比较级+than+乙”表示“甲比乙…”或“甲比乙…几倍”。

  Tom is taller than Kate.汤姆比凯特高。

  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that>这个房间比那个大三倍。

  (2)“甲+实意动词+(倍数)+副词比较级+than+乙”表示“甲比乙…”或“甲比乙…几倍”。

  I got up earlier than my mother this morning.我今天早晨起床比我妈妈还早。

  He runs three times faster than his brother.他跑的速度比他弟弟快三倍。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5)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50句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2、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白色沉淀)

3、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白色沉淀)

4、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5、有毒的:气体:CO ;

6、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7、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8、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9、淡黄色固体:硫磺;

10、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11、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1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13、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4、黄绿色气体:氯气

15、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16、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17、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8、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9、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20、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21、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2、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3、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4、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5、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26、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27、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28、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29、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30、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31、乙醇(c2h5oh):酒精

32、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33、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4、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35、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36、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37、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3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39、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40、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41、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4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3、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44、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45、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46、物质的分类

47、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48、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49、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50、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处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6)

——初中生物会考重点知识点 50句

1、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2、叶片由 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 与 叶脉 三部分组成。表皮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城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

3、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意义:①满足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②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和选择透过性)

6、新生命的开端---**卵。

7、动物体的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8、植物体的基本组织: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9、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病毒可以通过自我复制增殖,来制造新的病毒。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10、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11、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1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1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4、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将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5、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16、DNA上的遗传信息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

17、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鱼肝油和奶油富含维生素A、D,许多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脂肪还能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18、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结合成**卵→胚→种子)

19、变态发育:在由**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0、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1、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2、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也叫纤维素)

23、作用:①糖类:①主要供能物质;②构成细胞组织

24、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课本13页图3、1—10

25、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26、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

27、不同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8、植物体六大器官:

29、观察鳃

30、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31、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2、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3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34、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35、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36、种子的主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37、种子萌发的条件

38、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收水分(运输营养物质的需要),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39、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40、光合作用

4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4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4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4、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45、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46、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47、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8、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49、蚯蚓: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在粗糙纸上比玻璃板运动快);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5、是环节动物,此类还有沙蚕、水蛭等

50、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7)

——小升初英语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一、时态

  1、一般现在时

  (1)句中be动词和动词一般情况下只能有一种而且也必须有一种。如:

  The children are very happy on Christmas Day .

  She often does some housework at the weekend .

  (2)一般现在时中的be动词:

  一般用原形:am is are

  am用于第一人称单数(I);i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he she it和其他人名或称谓,如:Ben his sister等);are用于第二人称单数(you)和所有复数(包括第一人称复数we、第二人称复数you;第三人称复数they和其他复数,如the children 、 his parents等)。

  (3)一般过去时中的动词:

  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he she it 和其他,如Helen 、her cousin 等),动词后一般加s或es。

  第二种情况:主语不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都用原形。

  (4)一般现在时判断依据(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一般现在时):

  be动词是am、is、are

  动词用原形或加s、es

  没有时间状语或有usually、often、everyday、sometimes等不是具体的时间

  (5)有用的的依据:

  Be动词是is、am ←→ 名词用原形(这里包括可数名词的单数和不可数名词)

  Be动词是are ←→ 名词加s或es

  动词加s或es ←→ 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用原形 ←→ 主语不是第三人称单数

  (6)情态动词:

  我们现在学过的情态动词有:can、must、should、would。

  情态动词后动词总是用原形。(不受其他任何条件影响)

  二、一般过去时

  (1)句中be动词和动词一般情况下只能有一种而且也必须有一种。如:

  The girls were on the grass just now .

  They visited my parents last weekend .

  (2)一般过去时中的be动词:

  一般用过去式:was were

  was用于第一人称单数(I)和第三人称单数(he she it和其他人名或称谓,如:Ben 、 his sister等);were用于第二人称单数(you)和所有复数(包括第一人称复数we、第二人称复数you;第三人称复数they和其他复数,如the children 、 his parents等)。

  (3)一般过去时中的动词:

  一般只有一种情况:+ed

  这里强调一点,和一般现在时不同的是这里不管主语是第几人称,也不管是单数和复数都加ed。

  (4)一般过去时判断依据(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一般过去时):

  be动词是was、were

  动词加ed

  有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

  现在学过的常用的'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有:

  just now a moment yesterday last week last night last weekend last year last month three days ago two weeks ago

  five years ago

  (5)有用的的依据:

  Be动词是was或were 该句是一般过去时

  动词加ed 有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

  3、  (1)构成形式: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

  这里强调一点,be动词、going、to以及动词原形共四个单词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以构成一般将来时。

  (2)一般将来时表示动作即将发生或某人打算做某事。

  (3)有用的依据:

  一个句子中既有be动词,又有going、to和动词,且动词用的是原形←→ 该句是现在进行时

  (4)句中往往有tomorrow、soon、next week等词。

  4、现在进行时

  (1)构成形式:

  Be动词+动词的ing形式

  这里强调一点,两者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可以构成现在进行时。

  (2)现在进行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事情正在发生。

  (3)有用的依据:

  一个句子中既有be动词,又有动词,且动词加了ing ←→ 该句是现在进行时

  (4)句中往往有now、look、listen等词。

  一、of sb.与for sb.的区别

  (1)of sb.“对于(某人)”,用于It is +adj. +of sb. to do sth.句型中,形容词为clever, kind, nice等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of后的人物与形容词有主表关系。

  (2)for sb.“对于(某人)”,用于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句型中, 形容词为easy, important等不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for后的人物与形容词没有主表关系。

  二、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连词

  1、because(因为),so(所以)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只能用其一。

  Because he was tired, he couldn’t walk there.

  =He was tired ,so he couldn’t walk there.

  因为他累了,所以他不能走到那儿了。

  2、(al)thouthg(虽然),but (但是)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只能用其一。但thouthg和yet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yet用作副词)

  Thought he was tired, he still worked hard.

  =He was tired, but he still worked hard.

  虽然他很累,但他仍然努力工作。

  一、形式上不留任何痕迹

  一般说来,句子中的某些成分被省略后,形式上不保留任何痕迹,只能从意义上来理解。如:

  (1) Welcome to our school. 欢迎来我校。

  (2) Make yourself at home. 请随便。

  二、留下某一个表特征的词

  1. 如果句子中的不定式被省略,常保留不定式中的小品词to。如:

  (1) —Will you please go shopping with me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同我一起去买东西好吗?

  —I’d like to, but I have much work to do.

  我倒想去,但是我有很多事情要做。

  (2) —Will Mr. Brown come, too?

  布朗先生回来吗?

  —Yes. He promised to, but he doesn’t turn up yet.

  是的。她答应来,但现在还没有到。

  但当不定式是be或动词的完成体时,be及have一般不能省略。如:

  (1) —Will Bruce be a player for our team?

  布鲁斯将会成为我们队的队员吗?

  —He wants to be, but we won’t take him in.

  他倒想,而我们不会接受他。

  (2) —Has h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他把书看完了吗?

  —He hopes to have, but in fact he reads too slowly.

  他倒希望看完了,而事实上她读得太慢了。

  2. 从句的谓语部分省略后,从句中的情态动词或助动词保留。如:

  (1) He said he would do as much as he could to help us.

  他说他要尽一切努力来帮助我们。

  (2) When asked to dance, she said she couldn’t.

  当请她跳舞时,她说她不会。

  3. 省略从句时,若从句为否定,则从句中的否定词not被保留。这样的主句谓语动词有:think, believe, guess, suppose, hope,be afraid, be sure 及连接副词:why, if。如:

  (1) —Do you think he will come to see us?

  你认为他回来看我们吗?

  —I think not.

  我认为不会。

  (2) —Is it going to rain?

  天会下雨吗?

  —I’m afraid not.

  恐怕不会。

  (3) —Can you go to the concert with us this evening?

  今天晚上能跟我们一起去听音乐演奏会吗?

  —Why not.

  为什么不呢?

  三、用一个单词来代替被省略的成分

  1. 当从句或分句中的谓语动词省略时,有时须加一个助动词do合适的形式来代替。如

  (1) Anyone can’t break the rules. If you do, you will sure be punished.

  任何人也不能违反纪律,如果你违反了,你将肯定要受到惩罚。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8)

——中级财务会计重点知识点优选【五】篇

  本章重要的名词有:会计报表、静态报表、动态报表、个别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流动性、财务实力、现金流量表、现金、现金流量、间接法、直接法、工作底稿法。

  简答题:简述会计报表的概念和作用?编制会计报表有什么要求?简述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简述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简述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简述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包括的内容?简述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步骤?比较直接法和间接法的不同。

  计算题: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计算、利润表各项目的计算、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计算、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确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会计报表题: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通量表的编制。

  本章的重要名词有: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主体、会计期间、企业财务会会计的一般原则及具体原则、财务会计要素、财务会计规范。

  简答题有:简述我国财务会计的一般目标,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的特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我国的财务会计规范体系。

  本章的重要名词有:商业折扣、现金折扣、总价法、净价法、坏账、坏账损失、备抵法、账龄分析法、应收票据贴现。简答题有:总价法与净价法的区别。

  计算及一般填表题有:坏账准备的计算(账龄分析法)、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会计业务题有现金折扣下应收账款总价法和净价法的核算、坏账的账务处理、应收票据贴现及账务处理、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的账务处理。

  本章的主要名词有:利润分配表、主要业务收支明细表、会计报表注释、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关联方关系、关联方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

  简答题:常见的会计报表附表有那些?简述会计损表注释的概念和作用?什么是会计政策变更,在会计报表中应当怎样披露?对于会计差错更正应如何在会计报表注释中披露?什么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如何在会计报表注释中披露?什么是或有负债,应如何在会计报表注释中披露?

  会计报表题:利润分配表的编制。

  本章重要的名词有: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商誉、负商誉。

  简答题有:简述无形资产的概念和特征?简述商誉的将点?简述商誉价值的计算方法?

  计算题:直接法(间接法)下商誉的计算。会计业务题:无形资产的核算,开办费的核算。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扩展9)

——高考数学重点知识点整理范本5份

  第一、高考数学中有函数、数列、三角函数、*面向量、不等式、立体几何等九大章节。

  主要是考函数和导数,这是我们整个高中阶段里最核心的板块,在这个板块里,重点考察两个方面:第一个函数的性质,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第二是函数的解答题,重点考察的是二次函数和高次函数,分函数和它的一些分布问题,但是这个分布重点还包含两个分析就是二次方程的分布的问题,这是第一个板块。

  第二、*面向量和三角函数。

  重点考察三个方面:一个是划减与求值,第一,重点掌握公式,重点掌握五组基本公式。第二,是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里重点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第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难度比较小。

  第三、数列。

  数列这个板块,重点考两个方面:一个通项;一个是求和。

  第四、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在里面重点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证明;一个是计算。

  第五、概率和统计。

  这一板块主要是属于数学应用问题的范畴,当然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等可能的概率,第二………事件,第三是独立事件,还有独立重复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六、解析几何。

  这是我们比较头疼的问题,是整个试卷里难度比较大,计算量的题,当然这一类题,我总结下面五类常考的题型,包括:

  第一类所讲的直线和曲线的位置关系,这是考试最多的内容。考生应该掌握它的通法;

  第二类我们所讲的动点问题;

  第三类是弦长问题;

  第四类是对称问题,这也是20xx年高考已经考过的一点;

  第五类重点问题,这类题时往往觉得有思路,但是没有答案,

  当然这里我相等的是,这道题尽管计算量很大,但是造成计算量大的原因,往往有这个原因,我们所选方法不是很恰当,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要掌握比较好的算法,来提高我们做题的准确度,这是我们所讲的第六大板块。

  第七、押轴题。

  考生在备考复*时,应该重点不等式计算的方法,虽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卷不要留空白。这是高考所考的七大板块核心的考点。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①当或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②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特别地,当直线经过两点,即直线在轴,轴上的截距分别为时,直线方程是:.

  注:若是一直线的方程,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但若则不是这条线.

  附:直线系: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当均为确定的数值时,它表示一条确定的直线,如果变化时,对应的直线也会变化.①当为定植,变化时,它们表示过定点(0,)的直线束.②当为定值,变化时,它们表示一组*行直线.

  3. ⑴两条直线*行:

  ∥两条直线*行的条件是:①和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和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或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则∥.

  ⑵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①设两条直线和的斜率分别为和,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②,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4. 直线的交角:

  ⑴直线到的角(方向角);直线到的角,是指直线绕交点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重合时所转动的角,它的范围是,当时.

  ⑵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两条相交直线与的夹角,是指由与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最小的正角,又称为和所成的角,它的.取值范围是,当,则有.

  5. 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参数,不包括在内)

  6. 点到直线的距离:

  ⑴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到的距离为,则有.

  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若点P(x,y)分有向线段,其中P1(x1,y1),P2(x2,y2).则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3.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4. 过两点.

  当(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没有斜率

  ⑵两条*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注;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x+By+C= 0*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 m?R, C≠m).

  2. 与直线:Ax+By+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m=0.( m?R)

  3. 过定点(x1,y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x1)+B(y-y1)=0 (A,B不全为0)

  4. 过直线l1、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1x+B1y+C1)+λ( A2x+B2y+C2)=0 (λ?R) 注:该直线系不含l2.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⑴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⑵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行,则对称直线也*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分线.

  ⑶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①),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②)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注:①曲线、直线关于一直线()对称的解法:y换x,x换y. 例:曲线f(x ,y)=0关于直线y=x�C2对称曲线方程是f(y+2 ,x �C2)=0.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