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总结 >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1

  一、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

  4.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声纳、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 常见的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一小格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进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8. 熔点或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体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15.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6. 液化现象:“白气”、“雾”等。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17.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三、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3.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5. 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能就是以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6.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m/s

  7.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9.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光路可逆

  11. *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相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2. *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3. *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四、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货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多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可逆)。

  3.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汇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而被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 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现,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暗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做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光路图时用现在入射点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小脚在虚焦点上;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镜面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6. 人的眼睛像一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7. *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凸透镜。

  8. 望远镜能使远处的景物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眼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9. 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五、物体的运动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长度的主单位是m

  3.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4. 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0米 1分米=0.1米=10米

  1厘米=0.01米=10米 1毫米=0.001米=10米

  1米=10微米 1微米=10米

  5. 刻度尺使用方法: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崔志,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势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均值。

  7. 特殊测量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计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铜丝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2)*移法:.测硬币直径等。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8. 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9.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10.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12.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3. 速度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 单位:m/s或km/h

  1m/s=3.6km/h

  1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5. *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

  16. 光年: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六、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 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国际单位:kg。其他的还有t、g、㎎。

  1t=10kg=10g=10㎎

  2. 物体的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测量,常用的天*有托盘天*和物理天*。

  3. 天*的使用方法: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法吗并调解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知道横梁恢复*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 使用天*的注意事项:1)不能超过最大量程;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5.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ρ】单位:kg/m、g/cm 【m】单位:kg 【V】单位:m

  6.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7. HO的密度:ρ=1.0×10kg/m=1g/cm

  8. 密度的知识应用:1)鉴别物质 2)求质量 3)求体积

  9. 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混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0. 扩散:不同物质相混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1.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12.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七、力的知识归纳

  1.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该别物体的形态。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5.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6.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 弹簧测力计用法:1)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则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线处;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实现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具体画法: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划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越长。

  10. 重力:【G】地面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1. 重力计算公式:G=mg【g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 重心: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 摩擦力:像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5. 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滚动摩擦力越大。

  16.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是接触面粗糙。

  17.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滴加润滑油;4)让物体直接脱离接触。

  八、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 压强:物体单位体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 压强公式:P=F/S

  【P】单位:帕斯卡,简称:帕,1帕=1N/m 【F】单位:N 【S】单位:m

  4. 增大压强的方法:1)S不变 F↑ 2)F不变 S↓ 3)F↑ S↓

  5. 减少压强的方法:与上相反。

  6.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到重力。

  7.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

  8.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ρ是密度 g=9.8N/kg h是深度 】

  9. 由液体压强公式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0. 证明大气压强值的实验:马德保半球实验。

  11.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2.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印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帕=10.34m水柱

  14. 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速度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6.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17.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水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大小】

  1)F<G [下沉] 2=F>G [上浮] 3=F=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大小】

  1)ρ>ρ [下沉] 2)ρ<ρ [上浮] 3=ρ=ρ [悬浮]

  18.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9.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金木哦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20.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G=ρgV

  21. 计算浮力的方法:

  1)称量法:F=G-F

  2)压力差法:F=F-F

  3)阿基米德原理:F=G=ρgV

  4)*衡法:F=G

  22.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原理。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冲进米芾小于空气的气体。

  九、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该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况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该定律】。

  2.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 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4.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十、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3.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4.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5.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6.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7. 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L=F×L

  8. 杠杆种类:

  省力杠杆:L>L;*衡时F<F;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L<L;*衡时F>F;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L;*衡时F=F;不省力不费距离

  9.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10.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费距离。

  11.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的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2.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3. 功的计算:功【W】=力【F】×距离【S】

  14. 【W】公式:W=Fs

  单位:【W】焦 【F】牛顿 【S】米

  15.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6. 斜面:FL=Gh 斜面长是高的几倍,推理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理想情况】。

  17.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W/W

  18. 功率【P】: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W=P/t 【P→瓦特、、W→焦、、t→秒】

  十一、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3. 运动物体的速度大,质量大,动能就越大。

  4.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高举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而形变具有的能。物体的弹性变大,弹性势能也变大。

  7.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焦耳】

  8.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9.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

  10.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1. 改变物体的内能方法做功、热传递。

  12.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

  13.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14. 所有能量单位:焦耳。

  15. 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16. 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17.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8. 水的c:C=4.2×10焦耳/(千克·℃),物理意义: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焦耳。

  19. 热量计算:

  吸热:Q吸=cm(t-t0)

  放热:Q放=cm(t0-t)

  20. 热值【q】:1kg的某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单位:焦耳/千克

  21.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qm

  22. 内燃机:汽油机、采油机。工作循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23. 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十二、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3. 持续电流条件:电源、电路闭合。

  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E.g.: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等水溶液。

  5.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物体。E.g.: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 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7. 通路:接通的电路。

  8. 断路:断开的电路。

  9. 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

  10.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11.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12. 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3.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14.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互不影响。

  15. 电流的大小可用电流强度表示【电流】

  16. 电流【I】:单位:安培【A】;常用单位:毫安、微安。

  1安培=10微安=10毫安

  17. 电流表使用规则:1)该表要串联在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3)所测电流不能超过该表的量程;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该表连接在电源两级上。

  18. 电压【U】:U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9. U单位: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单位:千伏、毫伏、微伏。

  1千伏=10伏=10毫伏=10微伏

  20. 电压表使用规则:1)该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3)所测电压不能超过该表量程。

  21. 电阻【R】: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单位:兆欧、千欧

  1兆欧=10千欧 1千欧=10欧

  22.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23. 滑动变阻器:

  原理:功过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名牌:“50Ω 2A”→表示意义:最大阻值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注:串联在电路中、接线要“一上一下”、通电前吧阻值调至最大

  十三、欧姆定律知识归纳

  1.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公式:I=U/R

  理解:1)式中I、U、R必须早同一段电路;2)I、U、R中已知其中两个量可求另一个量;3)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3. 定律应用:

  1)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2)当电压不变是,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3)当电流一定是,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增大。

  4. 电阻串联特点:

  I=I=I U=U+*=R+R I:I=1:1

  5. 电阻并联特点:

  I=I+I U=U=*=R U:U=1:1

  十四、电功和电热知识归纳

  1. 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 【W】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千瓦时

  1千瓦时=3.6×10焦耳

  3. 测量W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 计算公式:W=UIt

  注:式中的U、I、t必须在同一段电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已知任意三个量可计算出第四个量。

  5. 变形:W=UIt=IRt=U/R

  6. 额定电压【U】: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7. 额定功率【P】: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8.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9.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0. 当U>U时,P>P;灯很亮易烧坏

  11. 当U<U时,P<P;灯很暗

  12. 当U=U时,P=P;灯正常发光

  13.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则有W=Q

  14.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组成。

  15. 进户线分火线和零线;可用电笔测量,若电笔氖管发光则为火线。

  16.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并联。

  17. 保险丝: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作用: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

  18. 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1)电路发生短路;2)电器总功率过大。

  19. 安全用电原则: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2)不靠*高压带电体

  20. 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接在火线上,控制开关应串联在干路。

  十五、电转换磁知识归纳

  1.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4. 任何磁体都有2个极:一个是N另一个是S极。

  5.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7. 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8. 磁场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9. 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0. 磁感线: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

  11.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2. 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地磁南极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

  13.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4. 安培定则:右手握住螺线管,四肢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为螺线管N极。

  15. 通电螺线管性质:1)电流越大磁性越强;2)匝数越多磁性越强;3)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4)通电螺线管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改变。

  16. 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构成电磁铁。

  17. 电磁铁特点:1)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2)磁性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调节;3)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8.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高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9.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0.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电路必须闭合;2)知识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3)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1. 感应电流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2. 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接卸能转化为电能。

  23. 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组成。

  2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腰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5.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手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6. 直流电动机原理: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手里转动的原理制成。

  27.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路方向的电流。

  28.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

  十六、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知识归纳

  1. 博得传播速度v与欧畅、频率的关系是v=λf

  2. 电磁波四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3. 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4. 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支柱:卫星通讯、管线通信。

  5. 光纤通讯优点: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

  6. 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其用途:1)发送电子邮件;2)召开视频会议;3)网上发布新闻;4)进行远程登录,实现资源共享等。

  7. 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十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

  1. 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等。

  2. 核能获取途径: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

  3. 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

  4. *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2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3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4

  一、光现象的相关内容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13、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二、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1、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3、*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4、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5、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8、二力*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9、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10、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11、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14、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15、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6、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18、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9、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2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2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

  2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2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但“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2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2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2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2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28、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考察机械能变化时,划出速度、高度的变化。

  2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30、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5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1)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1

  一、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

  4.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声纳、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 常见的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一小格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进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8. 熔点或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体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15.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6. 液化现象:“白气”、“雾”等。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17.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三、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3.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5. 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能就是以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6.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m/s

  7.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9.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光路可逆

  11. *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相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2. *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3. *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四、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货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多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可逆)。

  3.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汇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而被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 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现,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暗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做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光路图时用现在入射点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小脚在虚焦点上;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镜面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6. 人的眼睛像一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7. *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凸透镜。

  8. 望远镜能使远处的景物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眼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9. 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五、物体的运动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长度的主单位是m

  3.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4. 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0米 1分米=0.1米=10米

  1厘米=0.01米=10米 1毫米=0.001米=10米

  1米=10微米 1微米=10米

  5. 刻度尺使用方法: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崔志,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势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均值。

  7. 特殊测量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计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铜丝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2)*移法:.测硬币直径等。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8. 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9.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10.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12.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3. 速度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 单位:m/s或km/h

  1m/s=3.6km/h

  1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5. *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

  16. 光年: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六、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 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国际单位:kg。其他的还有t、g、㎎。

  1t=10kg=10g=10㎎

  2. 物体的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测量,常用的天*有托盘天*和物理天*。

  3. 天*的使用方法: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法吗并调解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知道横梁恢复*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 使用天*的注意事项:1)不能超过最大量程;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5.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ρ】单位:kg/m、g/cm 【m】单位:kg 【V】单位:m

  6.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7. HO的密度:ρ=1.0×10kg/m=1g/cm

  8. 密度的知识应用:1)鉴别物质 2)求质量 3)求体积

  9. 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混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0. 扩散:不同物质相混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1.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12.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七、力的知识归纳

  1.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该别物体的形态。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5.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6.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 弹簧测力计用法:1)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则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线处;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实现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具体画法: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划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越长。

  10. 重力:【G】地面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1. 重力计算公式:G=mg【g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 重心: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 摩擦力:像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5. 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滚动摩擦力越大。

  16.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是接触面粗糙。

  17.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滴加润滑油;4)让物体直接脱离接触。

  八、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 压强:物体单位体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 压强公式:P=F/S

  【P】单位:帕斯卡,简称:帕,1帕=1N/m 【F】单位:N 【S】单位:m

  4. 增大压强的方法:1)S不变 F↑ 2)F不变 S↓ 3)F↑ S↓

  5. 减少压强的方法:与上相反。

  6.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到重力。

  7.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

  8.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ρ是密度 g=9.8N/kg h是深度 】

  9. 由液体压强公式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0. 证明大气压强值的实验:马德保半球实验。

  11.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2.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印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帕=10.34m水柱

  14. 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速度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6.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17.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水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大小】

  1)F<G [下沉] 2=F>G [上浮] 3=F=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大小】

  1)ρ>ρ [下沉] 2)ρ<ρ [上浮] 3=ρ=ρ [悬浮]

  18.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9.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金木哦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20.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G=ρgV

  21. 计算浮力的方法:

  1)称量法:F=G-F

  2)压力差法:F=F-F

  3)阿基米德原理:F=G=ρgV

  4)*衡法:F=G

  22.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原理。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冲进米芾小于空气的气体。

  九、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该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况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该定律】。

  2.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 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4.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十、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3.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4.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5.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6.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7. 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L=F×L

  8. 杠杆种类:

  省力杠杆:L>L;*衡时F<F;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L<L;*衡时F>F;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L;*衡时F=F;不省力不费距离

  9.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10.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费距离。

  11.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的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2.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3. 功的计算:功【W】=力【F】×距离【S】

  14. 【W】公式:W=Fs

  单位:【W】焦 【F】牛顿 【S】米

  15.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6. 斜面:FL=Gh 斜面长是高的几倍,推理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理想情况】。

  17.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η=W/W

  18. 功率【P】: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W=P/t 【P→瓦特、、W→焦、、t→秒】

  十一、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3. 运动物体的速度大,质量大,动能就越大。

  4.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高举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而形变具有的能。物体的弹性变大,弹性势能也变大。

  7.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焦耳】

  8.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9.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

  10.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1. 改变物体的内能方法做功、热传递。

  12.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

  13.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14. 所有能量单位:焦耳。

  15. 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16. 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17. 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8. 水的c:C=4.2×10焦耳/(千克·℃),物理意义: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焦耳。

  19. 热量计算:

  吸热:Q吸=cm(t-t0)

  放热:Q放=cm(t0-t)

  20. 热值【q】:1kg的某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单位:焦耳/千克

  21.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qm

  22. 内燃机:汽油机、采油机。工作循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23. 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十二、电路初探知识归纳

  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3. 持续电流条件:电源、电路闭合。

  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E.g.: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等水溶液。

  5.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物体。E.g.: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 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7. 通路:接通的电路。

  8. 断路:断开的电路。

  9. 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

  10.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

  11.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12. 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3.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14.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互不影响。

  15. 电流的大小可用电流强度表示【电流】

  16. 电流【I】:单位:安培【A】;常用单位:毫安、微安。

  1安培=10微安=10毫安

  17. 电流表使用规则:1)该表要串联在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3)所测电流不能超过该表的量程;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该表连接在电源两级上。

  18. 电压【U】:U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19. U单位: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单位:千伏、毫伏、微伏。

  1千伏=10伏=10毫伏=10微伏

  20. 电压表使用规则:1)该表要并联在电路中;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3)所测电压不能超过该表量程。

  21. 电阻【R】: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单位:兆欧、千欧

  1兆欧=10千欧 1千欧=10欧

  22.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23. 滑动变阻器:

  原理:功过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名牌:“50Ω 2A”→表示意义:最大阻值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注:串联在电路中、接线要“一上一下”、通电前吧阻值调至最大

  十三、欧姆定律知识归纳

  1.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公式:I=U/R

  理解:1)式中I、U、R必须早同一段电路;2)I、U、R中已知其中两个量可求另一个量;3)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3. 定律应用:

  1)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2)当电压不变是,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3)当电流一定是,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增大。

  4. 电阻串联特点:

  I=I=I U=U+*=R+R I:I=1:1

  5. 电阻并联特点:

  I=I+I U=U=*=R U:U=1:1

  十四、电功和电热知识归纳

  1. 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 【W】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千瓦时

  1千瓦时=3.6×10焦耳

  3. 测量W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 计算公式:W=UIt

  注:式中的U、I、t必须在同一段电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已知任意三个量可计算出第四个量。

  5. 变形:W=UIt=IRt=U/R

  6. 额定电压【U】: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7. 额定功率【P】: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8.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9.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0. 当U>U时,P>P;灯很亮易烧坏

  11. 当U<U时,P<P;灯很暗

  12. 当U=U时,P=P;灯正常发光

  13. 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则有W=Q

  14.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组成。

  15. 进户线分火线和零线;可用电笔测量,若电笔氖管发光则为火线。

  16. 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开关则要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并联。

  17. 保险丝: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作用: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作用。

  18. 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1)电路发生短路;2)电器总功率过大。

  19. 安全用电原则:1)不接触低压带电体;2)不靠*高压带电体

  20. 在安装电路时,要把电能表接在干路上,保险丝接在火线上,控制开关应串联在干路。

  十五、电转换磁知识归纳

  1.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4. 任何磁体都有2个极:一个是N另一个是S极。

  5.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7. 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8. 磁场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9. 磁场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10. 磁感线: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

  11.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2. 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地磁南极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

  13.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4. 安培定则:右手握住螺线管,四肢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为螺线管N极。

  15. 通电螺线管性质:1)电流越大磁性越强;2)匝数越多磁性越强;3)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4)通电螺线管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改变。

  16. 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构成电磁铁。

  17. 电磁铁特点:1)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2)磁性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调节;3)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8.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高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9.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0.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电路必须闭合;2)知识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3)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1. 感应电流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2. 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接卸能转化为电能。

  23. 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组成。

  2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腰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5.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手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6. 直流电动机原理: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手里转动的原理制成。

  27.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路方向的电流。

  28.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

  十六、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知识归纳

  1. 博得传播速度v与欧畅、频率的关系是v=λf

  2. 电磁波四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3. 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4. 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支柱:卫星通讯、管线通信。

  5. 光纤通讯优点: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

  6. 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其用途:1)发送电子邮件;2)召开视频会议;3)网上发布新闻;4)进行远程登录,实现资源共享等。

  7. 电视广播、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十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归纳

  1. 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等。

  2. 核能获取途径: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

  3. 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

  4. *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2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3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4

  一、光现象的相关内容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13、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二、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1、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2、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3、*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4、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5、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2、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

  3、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安全电压应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220V。

  4、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

  5、能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错,“容易”,“不容易”)。

  6、在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8、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9、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0、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UI。

  11、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正比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与电阻成反比。

  12、在生活中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高压带电体。

  13、开关应连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两孔插座(左零右火),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地)。

  14、“220V100W”的灯泡比“220V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15、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多并一个用电器,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总功率增大。

  16、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保险丝熔断,产生的原因有两个:①短路②总功率过大。

  17、磁体自由静止时指南的一端是南极(S极),指北的一段是北极(N极)。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18、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19、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20、磁场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21、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磁生电、发电机)。

  22、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有铁心比无铁心磁性要强的多)。

  23、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自动控制)。

  24、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法拉第)。

  25、电动机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一现象制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6、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②切割磁感线。

  27、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8、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4、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5、弹簧测力计不能倒着使用。

  6、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7、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8、二力*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9、相互作用力是A给B的力、B给A的力。

  10、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离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甩掉手上的水)。

  11、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12、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3、连通器两侧液面相*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14、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15、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6、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7、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

  18、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9、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20、潜水艇自身的重力是可以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潜、上浮和悬浮的。

  21、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示数上小下大。

  22、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飞机起飞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23、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但“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24、使用机械能省力或省距离(不能同时省),但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机械效率小于1)。

  25、有用功多,机械效率高(错),额外功少,机械效率高(错),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大,机械效率高(对)。

  26、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重物不变,减轻动滑轮的重也能提高机械效率)。

  27、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时读数。

  28、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考察机械能变化时,划出速度、高度的变化。

  2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30、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5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2)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50句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2、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白色沉淀)

3、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白色沉淀)

4、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5、有毒的:气体:CO ;

6、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7、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8、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9、淡黄色固体:硫磺;

10、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11、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1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13、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4、黄绿色气体:氯气

15、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16、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17、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8、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9、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20、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21、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2、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3、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4、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5、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26、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27、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28、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29、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30、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31、乙醇(c2h5oh):酒精

32、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33、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4、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

35、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36、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37、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3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39、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40、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41、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4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3、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44、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45、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46、物质的分类

47、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48、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要使用漏斗,但酒精量不得超过灯身容积的

49、在实验时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50、使用试管夹时,应该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固定在离试管口的处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3)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由强至弱: K Ca Na Mg Al ,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按5个一句顺序背诵)钾 钙 钠 镁 铝 ,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除了有颜色的固体,其他固体一般为白色。

  2、黑色固体: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 ▲硫磺:淡黄色

  4、溶液的颜色:

  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如CuSO4溶液);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如FeCl2溶 液);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如FeCl3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 NH3(氨气)、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空气、稀有气体

  6、有毒的:气体:CO ;

  一、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四、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五、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六、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一、八大沉淀物质

  1、白色沉淀: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

  2、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3、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二、范围内常见产生气体的离子

  阳离子:氢离子(H+)、铵离子(NH4+);

  阴离子: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亚硫酸根离子(HSO3-)。

  三、酸碱盐推断题中常见的一些离子的颜色归纳

  无色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钡离子、铵离子、银离子、锌离子;

  有色离子:二价亚铁为绿色,二价铜为蓝色,三价铁为黄色。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五、三种黑色金属

  铁,锰,铬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中的“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

  (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

  (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1)温度,

  (2)是否搅拌

  (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三、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四、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英语考试重点知识点 (菁华3篇)

  表示某一否定意思。句中一定有not。

  有三种可能:be动词(am、is、are、was、were)+not、情态动词(can、must、should)+ not、助动词(do、does、did) + not

  如何将一个肯定的陈述句改为否定句:

  1、看句中有无be动词,如有,直接在be动词后+ not。

  2、看句中有无情态动词,如有,直接在情态动词后+ not。

  3、如上述二者都没有,就应用助动词+ not。

  表示疑问,一般回答只有两种可能Yes,……或No,……句中没有疑问词。

  如何将一个肯定的陈述句改为否定句:

  1、看句中有无be动词,如有,把be动词提到句首即可。

  2、看句中有无情态动词,如有,把情态动词提到句首即可。

  3、如上述二者都没有,就应把助动提到句首。

  表示疑问,有疑问词(在开头),回答有很多种可能。

  常用疑问词:

  What、When、Which、Who、Whose、Why、How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5)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vt速度公式:

  物理量单位stv公式变形:求路程svt求时间

  v速度m/skm/hs路程mkmt时间sh单位换算:1m==10dm=102cm=103mm1h=60min=3600s;1min=60s

  物理量单位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重力NG=mgm质量kgg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合力公式:F=F1+F2[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F=F1-F2[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密度公式:

  物理量单位单位换算:mρ密度kg/m3g/cm31kg=103g1g/cm3=1×103kg/m3V

  m质量kgg1m3=106cm31L=1dm31mL=1cm333V体积mcm

  物理量单位浮力公式:

  F浮浮力NF浮=GF

  G物体的重力N

  F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N

  G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NF浮=G排=m排g

  m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kgF浮=ρ水gV排

  物理量单位F浮浮力Nρ密度kg/m3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m3F浮=G

  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物理量单位

  压强公式:

  Fp=S

  F浮浮力NG物体的重力N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物理量单位p压强Pa;N/m2注意:S是受力面积,面积单位换算: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1cm2=10--4m2F压力N那部分面积1mm2=10--6m2S受力面积m

  液体压强公式:物理量单位p压强Pa;N/m2p=ρgh

  ρ液体密度kg/m3

  h深度m

  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F1F2F1S1SSFS22或2帕斯卡原理:∵p1=p2∴1

  物理量单位提示:应用帕斯卡原理解题时,只要代入的单位相同,无须国际单位;提示:应用杠杆*衡条件解题时,L1、L2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杠杆的*衡条件:F1动力NF1L1=F2L2F1L2F或写成:2L1

  滑轮组:

  1F=nG总

  L1动力臂mF2阻力NL2阻力臂m

  物理量单位F动力NG总总重N(当不计滑轮重及摩擦时,G总=G)n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s=nh

  物理量单位对于定滑轮而言:∵n=1∴F=Gs=h对于动滑轮而言:∵n=2∴F=1/2Gs=2h

  机械功公式:

  物理量单位W=Fs

  W动力做的功J

  F动力N

  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m

  功率公式:物理量单位WP=t

  P功率WW功Jt时间ss动力通过的距离m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mn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提示: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W=Gh单位换算:1W=1J/s1马力=735W1kW=103W1MW=106W

  机械效率:

  物理量单位

  W有用W总×100%

  η机械效率W有有用功JW总总功J提示: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W有=Gh[对于所有简单机械]W总=Fs[对于杠杆和滑轮]W总=Pt[对于起重机和抽水机]热量计算公式:物理量单位物体吸热或放热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提示:c比热容J/(kg℃)Q=cm△t当物体吸热后,终温t2高于(保证△t>0)m质量kg初温t1,△t=t2-t1△t温度差℃当物体放热后,终温t2低于燃料燃烧时放热物理量单位初温t1。△t=t1-t2Q放=mqQ放放出的热量J提示:m燃料的质量kg如果是气体燃料可应用Q放=Vq;q燃料的热值J/kg物理量单位★电流定义式:IQt

  I电流AQ电荷量库Ct时间s提示:电流等于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物理量单位I电流A欧姆定律:U电压VR电阻Ω同一性:I、U、R三量必须对应同一导体(同一段电路);同时性:I、U、R三量对应的是同一时刻。IUR

  提示:物理量单位

  电功公式:

  W电功JU电压VW=UItI电流At通电时间s

  (1)I、U、t必须对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而言。(2)式中各量必须采用国际单位;1度=1kWh=3.6×106J。(3)普遍适用公式,对任何类型用电器都适用;W=UIt结合U=IR→→W=I2RtW=UIt结合

  U2I=U/R→→W=R

  如果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则:Q=W如电热器。电功率公式:物理量单位单位P电功率WkW

  P=W/tW电功JkWht通电时间sh

  P=IU

  U2P=RP=I2R只能用于如电烙铁、电热器、白炽t灯等纯电阻电路(对含有电动机、日光灯等非纯电阻电路不能用)

  物理量单位

  串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表达式:I=I1=I2

  电压: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表达式:U=U1+U2分压原理: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表达式:P1/P2=R1/R2

  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表达式:I=I1+I2分流原理:I1/I2=R2/R1

  电压: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表达式:U=U1=U2

  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表达式:P1/P2=R2/R1

  P电功率WI电流AU电压V只能用于:纯电阻电路。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一、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震动产生。震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截止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块。

  4.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声纳、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 次声波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 常见的温度计: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35~42℃,每一小格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进入待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

  8. 熔点或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体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15.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6. 液化现象:“白气”、“雾”等。

  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17.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三、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3.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5. 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能就是以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6.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m/s

  7.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9.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 光路可逆

  11. *面镜成像特点:1)*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相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2. *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3. *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四、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 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货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多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可逆)。

  3.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汇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4.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而被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 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现,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暗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做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光路图时用现在入射点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6)*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小脚在虚焦点上;7)*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响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镜面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6. 人的眼睛像一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7. *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处的景物,需要佩戴凸透镜。

  8. 望远镜能使远处的景物在*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眼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9. 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五、物体的运动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 长度的主单位是m

  3.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4. 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0米 1分米=0.1米=10米

  1厘米=0.01米=10米 1毫米=0.001米=10米

  1米=10微米 1微米=10米

  5. 刻度尺使用方法: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崔志,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势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均值。

  7. 特殊测量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计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铜丝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2)*移法:.测硬币直径等。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8. 机械运动:物**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9.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10.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1.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12.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3. 速度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 单位:m/s或km/h

  1m/s=3.6km/h

  1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5. *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均速度。

  16. 光年: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六、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 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国际单位:kg。其他的还有t、g、㎎。

  1t=10kg=10g=10㎎

  2. 物体的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测量,常用的天*有托盘天*和物理天*。

  3. 天*的使用方法:1)把天*放在水*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2)调节*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法吗并调解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知道横梁恢复*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 使用天*的注意事项:1)不能超过最大量程;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5.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ρ】单位:kg/m、g/cm 【m】单位:kg 【V】单位:m

  6.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7. HO的密度:ρ=1.0×10kg/m=1g/cm

  8. 密度的知识应用:1)鉴别物质 2)求质量 3)求体积

  9. 分子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混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0. 扩散:不同物质相混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1.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12.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七、力的知识归纳

  1. 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该别物体的形态。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5.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6.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 弹簧测力计用法:1)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则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线处;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实现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具体画法: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划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越长。

  10. 重力:【G】地面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1. 重力计算公式:G=mg【g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 重心: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 摩擦力:像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5. 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根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滚动摩擦力越大。

  16.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是接触面粗糙。

  17.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滴加润滑油;4)让物体直接脱离接触。

  八、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 压强:物体单位体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 压强公式:P=F/S

  【P】单位:帕斯卡,简称:帕,1帕=1N/m 【F】单位:N 【S】单位:m

  4. 增大压强的方法:1)S不变 F↑ 2)F不变 S↓ 3)F↑ S↓

  5. 减少压强的方法:与上相反。

  6.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到重力。

  7.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

  8.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 【ρ是密度 g=9.8N/kg h是深度 】

  9. 由液体压强公式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10. 证明大气压强值的实验:马德保半球实验。

  11.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2.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印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帕=10.34m水柱

  14. 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速度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6.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17.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水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大小】

  1)F<G [下沉] 2=F>G [上浮] 3=F=G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大小】

  1)ρ>ρ [下沉] 2)ρ<ρ [上浮] 3=ρ=ρ [悬浮]

  18.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9.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金木哦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20.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G=ρgV

  21. 计算浮力的方法:

  1)称量法:F=G-F

  2)压力差法:F=F-F

  3)阿基米德原理:F=G=ρgV

  4)*衡法:F=G

  22.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原理。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冲进米芾小于空气的气体。

  九、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该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况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该定律】。

  2.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 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4.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十、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3.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4.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5.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6.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7. 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L=F×L

  8. 杠杆种类:

  省力杠杆:L>L;*衡时F<F;省力、费距离

  费力杠杆:L<L;*衡时F>F;费力、省距离

  等臂杠杆:L=L;*衡时F=F;不省力不费距离

  9.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10.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费距离。

  11.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的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6)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菁选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9篇

  在日常过程学*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a2+a3=6,则S4的值为()

  A.12B.11C.10D.9

  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1,a4?a6??6,则当S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6B.7C.8D.9

  3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若S2?4,S4?20,则该数列的公差d?()

  A、2B、3C、6D、7

  4等差数列{an}中,a3?a4?a5?84,a9?73.

  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Sn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A?BCA?BCA?BC?cos,cos?sin,tan?cot 222222

  4、正弦定理:在???C中,a、b、c分别为角?、?、C的对边,R为???C的外abc???2R.接圆的半径,则有sin?sin?sinCsin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a?2Rsin?,b?2Rsin?,c?2RsinC; abc,sin??,sinC?; 2R2R2R

  a?b?cabc???③a:b:c?sin?:sin?:sinC;④. sin??sin??sinCsin?sin?sinC②化边为角:sin??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

  7、余弦定理:在???C中,有a?b?c?2bccos?,b?a?c?2accos?,222222c2?a2?b2?2abcosC.

  b2?c2?a2a2?c2?b2a2?b2?c2

  8、余弦定理的推论:cos??,cos??,cosC?. 2bc2ac2ab(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9、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②已知三边求角)

  10、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设a、b、c是???C的角?、?、C的对边,则:

  ①若a?b?c,则C?90;②若a?b?c,则C?90;

  ③若a?b?c,则C?90.

  一、随机事件

  主要掌握好(三四五)

  (1)事件的三种运算:并(和)、交(积)、差;注意差A—B可以表示成A与B的逆的积。

  (2)四种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德莫根律。

  (3)事件的五种关系:包含、相等、互斥(互不相容)、对立、相互独立。

  二、概率定义

  (1)统计定义:频率稳定在一个数附*,这个数称为事件的概率;

  (2)古典定义:要求样本空间只有有限个基本事件,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事件A所含基本事件个数与样本空间所含基本事件个数的比称为事件的古典概率;

  (3)几何概率:样本空间中的元素有无穷多个,每个元素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可以将样本空间看成一个几何图形,事件A看成这个图形的子集,它的概率通过子集图形的大小与样本空间图形的大小的比来计算;

  (4)公理化定义:满足三条公理的任何从样本空间的子集集合到[0,1]的映射。

  三、概率性质与公式

  (1)加法公式:P(A+B)=p(A)+P(B)—P(AB),特别地,如果A与B互不相容,则P(A+B)=P(A)+P(B);

  (2)差:P(A—B)=P(A)—P(AB),特别地,如果B包含于A,则P(A—B)=P(A)—P(B);

  (3)乘法公式:P(AB)=P(A)P(B|A)或P(AB)=P(A|B)P(B),特别地,如果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4)全概率公式:P(B)=∑P(Ai)P(B|Ai)。它是由因求果,

  贝叶斯公式:P(Aj|B)=P(Aj)P(B|Aj)/∑P(Ai)P(B|Ai)。它是由果索因;

  如果一个事件B可以在多种情形(原因)A1,A2,........,An下发生,则用全概率公式求B发生的概率;如果事件B已经发生,要求它是由Aj引起的概率,则用贝叶斯公式。

  (5)二项概率公式:Pn(k)=C(n,k)p^k(1—p)^(n—k),k=0,1,2,...........,n。当一个问题可以看成n重贝努力试验(三个条件:n次重复,每次只有A与A的逆可能发生,各次试验结果相互独立)时,要考虑二项概率公式。

  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均数。

  基本应用:

  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

  注意:

  ①一正二定三相等;

  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直线、*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

  (2)*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

  (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

  ①表面积:S=S侧+2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

  ①表面积:S=S侧+S底;

  ②侧面积:S侧=;

  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

  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中考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扩展7)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合集5篇

  一、八大沉淀物质

  1、白色沉淀: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

  2、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3、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二、范围内常见产生气体的离子

  阳离子:氢离子(H+)、铵离子(NH4+);

  阴离子: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亚硫酸根离子(HSO3-)。

  三、酸碱盐推断题中常见的一些离子的颜色归纳

  无色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钡离子、铵离子、银离子、锌离子;

  有色离子:二价亚铁为绿色,二价铜为蓝色,三价铁为黄色。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五、三种黑色金属

  铁,锰,铬

  一、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二、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四、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五、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六、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 + Cl-

  HNO3==H+ + NO3-

  H2SO4==2H+ + SO42-

  1.甲烷的定义

  甲烷,化学式CH4,是最简单的烃,由一个碳和四个氢原子通过sp3杂化的方式组成,因此甲烷分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结构,四个键的键长相同键角相等。在标准状态下甲烷是一无色无味气体。一些有机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时所产生的沼气其实就是甲烷。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从理论上说,甲烷的键线式可以表示为一个点“・”,但实际并没有看到过有这种用法,可能原因是“・”号同时可以表示电子。所以在中学阶段把甲烷视为没有键线式。甲烷主要是作为燃料,如天然气和煤气,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作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乙炔、氢气、合成氨、碳黑、硝氯基甲烷、二硫化碳、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氢氰酸等。

  2.甲烷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沸点-161.5℃,熔点-182.5℃。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

  溶解度很小,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

  蒸汽压53.32kPa/-168.8℃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890.31KJ/mol

  总发热量:55900kJ/kg(40020kJ/m3)

  净热值:50200kJ/kg(35900kJ/m3)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分子直径0.414nm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取代反应

  甲烷的卤化中,主要有氯化、溴化。甲烷与氟反应是大量放热的,一旦发生反应,大量的热难以移走,破坏生成的氟甲烷,只得到碳和氟化氢。因此直接的氟化反应难以实现,需用稀有气体稀释。碘与甲烷反应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应难以进行。因此,碘不能直接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但它的逆反应却很容易进行。以氯化为例:可以看到试管内氯气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淡,有白雾生成,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这是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所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或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或四氯甲烷)、氯化氢和少量的乙烷(杂质)的混合物。

  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试管中液面上升,食盐水中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的缘故。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增加了水中氯离子的浓度,使氯化钠晶体析出。用大拇指按住试管管口,提出液面,管口向上,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粒,可验证它是稀盐酸。如果控制氯的用量,用大量甲烷,主要得到氯甲烷;如用大量氯气,主要得到四氯化碳。工业上通过精馏,使混合物一一分开。以上几个氯化产物,均是重要的溶剂与试剂。

  2、氧化反应

  甲烷最基本的氧化反应就是燃烧:

  CH4+2O2→CO2+2H2O

  甲烷的含氢量在所有烃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5%,因此相同质量的气态烃完全燃烧,甲烷的耗氧量最高。点燃纯净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很快就可以看到有水蒸气在烧杯壁上凝结。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把甲烷气体收集在高玻璃筒内,直立在桌上,移去玻璃片,迅速把放有燃烧着的蜡烛的燃烧匙伸入筒内,烛火立即熄灭,但瓶口有甲烷在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甲烷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但不助燃。用大试管以排水法先从氧气贮气瓶里输入氧气2/3体积,然后再通入1/3体积的甲烷。用橡皮塞塞好,取出水面。将试管颠倒数次,使气体充分混和。用布把试管外面包好,使试管口稍微下倾,拔去塞子,迅速用燃着的小木条在试管口引火,即有尖锐的爆鸣声发生。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也容易失败。把玻璃导管口放出的甲烷点燃,把它放入贮满氯气的瓶中,甲烷将继续燃烧,发出红黄色的火焰,同时看到有黑烟和白雾。黑烟是炭黑,白雾是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盐酸雾滴。

  3、加热分解

  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CH4=(1000℃)=C+2H2

  氢气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

  4、形成水合物

  甲烷可以形成笼状的水合物,甲烷被包裹在“笼”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它可用m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底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比较难以寻找和勘探。新研制的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可以实地即时测出海底土壤、岩石中各种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由此判断出可燃冰资源存在与否和资源量等各种指标。

  甲烷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甲烷水合物。

  3.甲烷的化学式

  CH4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

  (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

  (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Na++H++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32、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等。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因具有疏松多空结构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可用于吸附毒气或除味、脱色等;焦炭用于冶铁。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不同单质)。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向下倾斜的试管做为发生装置。如:用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氧气。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另外还有用双氧水溶液制氧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如:o2、co2;难溶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如:o2、h2;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如:h2。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常用方法是:锌粒和稀硫酸

  (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

  zn+h2so4―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气体),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caco3+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5、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是一种助燃剂,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均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生成s+o2

  ③(红磷或**)p和o2反应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用于发令枪)p+o2―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mg+o2―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注意:在集气瓶内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fe+o2―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酒精燃烧c2h5oh+o2―

  6、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①可燃性h2+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的爆炸极限为4――74.2%

  co+o2―

  c+o2―(氧气充足)c+o2―(氧气不足)

  ②还原性h2+cuo―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固体,试管壁有水珠出现

  c+cuo―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固体,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cuo―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固体,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co2

  ①与水反应:co2+h2o―(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②与碱反应:co2+ca(oh)2―(检验co2的方程式)

  ③与灼热的碳反应:co2+c―(吸热反应)

  ①除杂:co[co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co2+naoh―(或通入石灰水中。)

  co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ao[caco3]只能煅烧caco3―

  ②检验:cao[caco3]加盐酸caco3+hcl―

  (现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分别用燃烧的木条点燃,看燃烧产物。点燃前要检验纯度,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无水珠出现的是co,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的是h2和ch4;迅速把这两个有水珠出现的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的是ch4。

  h2、o2、co2的鉴别:用燃着的木条。被点燃的气体是氢气,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h2、co2),(o2、co2),(co、co2)]用澄清石灰水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其中气体矿物燃料是:天然气,固体矿物燃料是煤,氢气是理想燃料(本身无毒,极易燃烧,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来源广,燃烧热值大。)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