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5 00:00:00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翻译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

  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

  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

  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

  缅邈:久远、遥远。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缅邈:意为山川缅邈, 同遥远。

  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2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古诗简介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

  翻译/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3

  上留田行

  李白〔唐代〕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漫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漫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漫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世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漫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伯理,连他的尸首都伯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漫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伯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伯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伯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伯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世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伯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伯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漫地,又为丧歌名。蓬科:同“蓬颗”,土漫上长满的荒草。马鬣(紫iè):指漫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漫墓。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世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伯如木也。”因悲伯自胜,伯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世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伯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 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 (菁华3篇)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1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赏析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展现在眼前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柔美婀娜的柳丝固然给生活增添了诗意,但世上如果没有坚挺的胡杨,这份诗意也将荡然无存。李纲,就是那坚挺的胡杨,民族的脊梁。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2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2]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原文赏析及翻译3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古诗简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诗人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通过“苍江”“井梧”反衬出作者所处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夜风乍息,月亮在薄云处露出一点光明,则显示了诗人对前景的希冀与祈盼。这首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写景真切细致。

  翻译/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⑴井梧:井边的梧桐。

  ⑵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创作背景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赏析/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1

  小雅·甫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那片田地多么宽广,每年能收千万担粮。我拿出其中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养。遇上古来少见的好年成,快去南亩走一趟。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还有那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和四方神灵来分享。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偿。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让老爷小姐们温饱永昌。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注释

  (1)倬:广阔。甫:大。

  (2)十千:言其多。

  (3)有年:丰收年。

  (4)适:去,至。

  (5)耘:锄草。耔(zǐ):培土。

  (6)黍稷: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7)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8)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9)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0)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1)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2)臧:好,此指丰收。

  (13)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4)祈:祈祷求告。

  (15)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6)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17)馌(yè):送饭。

  (18)田畯:农官。

  (19)旨:美味。

  (20)易:治理。

  (21)终:既。有:富足。

  (22)克:能。敏:勤快。

  (23)茨:茅屋顶。粱:桥梁。

  (24)庾:粮仓。

  (25)坻(chí):小丘。京:冈峦。

  (26)箱:车箱。

  (27)介福:大福。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之作,《毛诗序》说:“刺幽王也。君子伤今思古焉。”郑玄笺说:“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宋人朱熹首先对此说表示异议,他认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诗集传》)。现从诗的内容来看,朱熹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但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乐歌共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读者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2

  小雅·甫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那片田地多么宽广,每年能收千万担粮。我拿出其中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养。遇上古来少见的好年成,快去南亩走一趟。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还有那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和四方神灵来分享。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偿。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让老爷小姐们温饱永昌。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注释

  (1)倬:广阔。甫:大。

  (2)十千:言其多。

  (3)有年:丰收年。

  (4)适:去,至。

  (5)耘:锄草。耔(zǐ):培土。

  (6)黍稷: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7)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8)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9)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0)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1)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2)臧:好,此指丰收。

  (13)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4)祈:祈祷求告。

  (15)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6)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17)馌(yè):送饭。

  (18)田畯:农官。

  (19)旨:美味。

  (20)易:治理。

  (21)终:既。有:富足。

  (22)克:能。敏:勤快。

  (23)茨:茅屋顶。粱:桥梁。

  (24)庾:粮仓。

  (25)坻(chí):小丘。京:冈峦。

  (26)箱:车箱。

  (27)介福:大福。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之作,《毛诗序》说:“刺幽王也。君子伤今思古焉。”郑玄笺说:“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宋人朱熹首先对此说表示异议,他认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诗集传》)。现从诗的内容来看,朱熹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但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乐歌共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读者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3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翻译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倬:广阔。

  甫:大。

  十千:言其多。

  有年:丰收年。

  陈:陈旧的粮食。

  食:拿东西给人吃。

  适:去,至。

  耘:锄草。

  耔:培土。

  黍稷:谷类作物。

  薿薿:茂盛的样子。

  攸:乃,就。

  介:长大。

  止:至。

  烝:进呈。

  髦士:英俊人士。

  齐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以:用作。

  社:祭土地神。

  方:祭四方神。

  臧:好,此指丰收。

  御:同“迓”,迎接。

  田祖:指神农氏。

  祈:祈祷求告。

  谷:养活。

  士女:贵族男女。

  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

  止:语助词。

  馌:送饭。

  田畯:农官。

  旨:美味。

  易:治理。

  终:既。

  有:富足。

  克:能。

  敏:勤快。

  茨: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

  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

  庾:露天粮囤。

  坻:小丘。

  京:冈峦。

  箱:车箱。

  介福:大福。

  鉴赏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之创作,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暮春时节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赏析:

  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写出了人们从事劳作的艰辛。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为下文农民夜半抢耕做好铺垫。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上留田行 唐朝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上留田行》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上留田行》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上留田行 唐朝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上留田行》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上留田行》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4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古诗简介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

  翻译/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5

  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翻译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

  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

  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

  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

  缅邈:久远、遥远。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缅邈:意为山川缅邈, 同遥远。

  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

  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gēng):*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芜已*:荒草已经*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指杂草长得齐* 。

  君:指蝉。警:提醒。

  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创作背景

  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李商隐*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句解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战国策·齐策》里有一则故事,桃偶讥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发洪水的时候,你就完了。”泥人说:“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来了,尽管我会没了人形,但我还可以被冲回西岸家乡去。而你呢,你是东国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来,你还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来就用“梗泛”来比喻漂泊无定的生涯。“梗”,树木枝条。“泛”,漂流。李商隐长年辗转于各地为他人做幕僚,职位卑微,俸禄微薄,故称“薄宦”。

  “故园芜已*”,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赏析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来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颈联是说,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

  颈联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像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齐天乐·蝉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返照夕阳,萧条门巷,地僻城荒;蝉鸣声凄清幽怨,从树上传出,使人秋意顿生。清秋时节,露冷风寒,可是她仍然穿着极薄的“绡衣”。呆立枝头,独自忍受着寒冷和空寂的煎熬。形容枯槁还要去饮风啜露,有谁能堪?只要尚有残声,不论何时何地,哀痛于心的蝉,不停地将心中的哀伤倾诉。悲鸣不能自已,痛苦又何堪。

  齐宫已成过往云烟,但古老的故事仍不时地在人们的脑子里闪现,被人谈起。雨后空山,烟月古柳,又何处可觅踪迹。宋陵已毁,故国不堪回首,痛彻肺肝!拂冰笺、拈琴谱只能睹物思故。深秋时节霜风凄紧,红叶铺满地,倩影杳然,只好寻觅秋蝉亡去前脱下的外壳,以寄托自己深长的情思。

  注释

  鬓影:指鬓发的影子。

  绡:采用桑蚕丝或人造丝、合成纤维为原料以*纹或变化*纹织成的轻薄透明的丝织物。

  谩:欺誑。

  省:反思省悟。

  齐女:蝉的别称,有齐女化蝉的故事。

  冰笺: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

  拈:用手指搓。

  赏析

  仇远也是由宋入元时人。王沂孙曾有同调同题的词,影射杨琏真伽盗窃南宋帝后陵寝的暴行。仇远这首词和其风格极为相*,也是借咏蝉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身世之痛。

  “夕阳门巷荒城曲”:返照夕阳,萧条门巷,地僻城荒,渲染了悲凉气氛。接着把笔触转向吟咏的主体秋蝉。“清音早鸣秋树”:蝉鸣声凄清幽怨,从树上传出,使人秋意顿生。“早鸣”二字意谓有倾诉不尽的愁苦。薄剪绡衣改用拟人手法摹绘其身姿:清秋时节,露冷风寒,可是她仍然穿着极薄的“绡衣”。呆立枝头,独自忍受着寒冷和空寂的煎熬。“凉生鬓影”是示现通体皆寒的形象。时令的转换和环境的变迁使其痛苦异常。这里把秋蝉喻薄命美人,以抒发自己身世没落的悲哀。“独饮天边风露”写蝉境况之窘迫。“凉生鬓影”形容枯槁还要去饮风啜露,有谁能堪?处境如此,谁为之奈何!天高渺清远,蝉孤独窘迫,词人把二者映照开来,构成衣种较为独特的意境。或可表示词人希冀摆脱自己欲念的衣种自我表白吧。

  接着“朝朝暮暮”延伸了时间,“蓦然飞过别枝去”拓展了空间。不论何时何地,哀痛于心的蝉,不停地将心中的哀伤倾诉。悲鸣不能自已,痛苦又何堪。但只要“尚有残声”,她就不会噤而不发。威势逼人的风刀霜剑,怎能使她慑服。这段文字缓急相间,起落有致。音韵巧妙,声音变化,而又部分重沓,表达出缠绵悱恻、悠悠不尽的情思。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译文

  我神州大地沦丧,试问谁会成为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来保家卫国。北望中原已失,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抛弃了。在边塞,我清晨骑在嘶呜的马背上出营,晚上伴着胡笳声宿营,所赢得的不过是满头的白发。收复“三秦”,只有汉初三杰再世了。

  关中易守难攻,怎奈朝廷远在万里之外,又不肯发兵抗敌。主张和议的人谁还记得边关的耻辱,诸路兵马都几乎被灭。拜将台歪在一边,怀贤阁不见踪影,我怒发冲冠又有什么用。拍遍栏杆,只能独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注释

  酹(lèi)江月:词牌名。又名《大江东去》《念奴娇》《赤璧词》《百字令》《壶中天》等。有*韵、仄韵两体。仄韵体多见,正体为双调百字,上下阕皆十句四人韵。*韵正体惟改仄韵为*韵。

  兴元:秦时名南郑,为汉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市。

  一范一韩:范指范仲淹,韩指韩琦。范韩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敢骚扰。

  长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地。

  三秦:当年项羽入咸阳后,把关中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秦。

  汉家三杰:指汉初名臣张良、萧何、韩信。

  百二山河: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敌百人。

  阃(kǔn)外:指朝廷之外,或指边关。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

  拜将台: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台,在陕西西部。

  怀贤阁: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在陕西凤翔东南。

  赏析

  本词作于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秋。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治兵于兴元,积极抗金。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人,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

  创作背景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

  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阃外”二句,回顾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全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

  (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

  (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

  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今属陕西),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伤富*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复了。

  胡世将

  胡世将(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登进士第,历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绍兴八年(1138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谥号“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其诗词。

  原文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翻译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6)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君子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注释

  [1]选自《诗经·周南》(朱熹《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周南,周代地域名称,泛指洛阳以南到汉江流域一带。关雎,篇名,取第一句”关关雎鸠”中的两个字。

  [2]关关:雌雄二鸡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一种水鸟,即王雎。

  [3]洲,水中陆地。

  [4]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5]好逑,好的配偶。逑,匹配之意。

  [6]参差,长短不齐貌。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7]流,求取。之,指荇菜。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8]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9]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10]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1]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2]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此处有亲*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淑女”。

  [13]芼,择取,挑选。

  [14]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快乐。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像声词,借用字,雎鸠的鸣叫声。

  雎鸠:毛传:“雎鸠,王雎也。”《尔雅·释鸟》:“雎鸠,王鴡(鴡=雎)。”郭璞(pú)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禽经》:“王雎,雎鸠,鱼鹰也。”《现代汉语词典》:“鹗,鸟名,背部褐色,头、颈和腹部白色。性凶猛。常在树上或岩石上筑巢,常在水面上飞翔,吃鱼类。通称鱼鹰。”

  洲:水中陆地,小者,亦称之为“渚”。在河之洲,是指“在河中的沙渚上。”

  窈窕:幽静而俊俏,多指女子幽娴貌美体裁好,亦用以形容男子深沉而潇洒或风景之幽深而秀丽。如《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陶渊明《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淑女:指温柔娴静之女子。

  逑:本乃合、聚之意,此处指配偶。如《诗·大雅·民劳》:“民以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以为民逑。”毛传:“休,定也。逑,合也。”郑玄笺:“休,止息也。合,聚也。”

  参差:高低不等,长短不齐。

  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即“莕菜”。孔颖达疏:“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

  左右流之:左右寻找。流,转动眼球寻视,即口语中的“旋(xuě)目”,山东方言中仍有此说法,如“我流了她一眼,长得很俊。”

  窹(wù务)寐:睡觉醒来谓之窹,在睡中谓之寐。窹寐求之,意思是不管醒着还是睡梦中都在追求她,之,代词,代指窈窕淑女。

  思服:反复不断地思念。服,通复,反复不断、熟练之意,如《管子·七法》:“存乎服*,而服*无敌。”服*,意即复*。

  悠哉:忧思之意。古,悠通忧。

  琴瑟友之:琴瑟,两种合奏乐器,常用以喻夫妻感情和谐。如《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友,动词,对之友善之意。

  芼(mào冒):选择,采摘。

  钟鼓乐之:钟鼓乃古代盛大庆典用来打击的乐器,这里是夸张手法,意思是,像庆典一样用钟鼓为之奏乐。乐之,乐为动词。

  译文1: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译文2: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译文3:

  关关鸣叫的雎鸠,栖居在河中的沙洲。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好男儿喜爱的配偶。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7)

——江上原文、翻译、赏析6篇

  江上秋怀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古诗简介

  《江上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绪所感染。三联至六联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

  翻译/译文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气。仙家修炼之法。”也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颜延年《五君咏·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发句:散发,乱发纷披。王本注:“散发,不冠而发披乱也。”谢,与《江南春怀》诗中 “谢金阙”之谢字同意。谢远游,再也不能远足,不能远行归乡。

  ⑶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寻海裔。”高诱注:“裔,边也。”句含伤悼。谢灵运《征赋》:“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此所*,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怀,言餐霞而卧于旧壑之中,散发无拘,不事远游。山蝉号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时也,胡雁别于海边,越燕辞乎江楼,雁来燕去而秋深矣。风飒飒而卷沙,雾茫茫而绕洲,黄云结乎暝色,白水扬其寒流。景物若此,则秋之感怀者亦多矣。”恻怆心自悲,孰煌残卷作感激心自伤。

  ⑹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兰句:蘅,杜蘅。《尔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朱本注:“蘅、兰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萧瑟,凋残意。”

  ⑻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萧条,此则言其所怀也。秋而有怀,凄怆自悲,泪下潺湲,莫之能已。蘅兰本香草也,今乃萧瑟而凋悴矣,令人长叹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伤乎?是则其所怀者,非独为秋而然,亦悲其时年迈而不遇耳。岂自还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怀而作欤?”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秋,作于当涂。

  敦煌残卷本题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检李诗,惟《姑孰十咏》写天门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称“江上之山”。北宋贺铸《采石矶》诗序云:“县东南二十里 ,濒江两矶相对。按县谱,太白尝隐东矶上,故址存焉。”(《庆湖遗老诗集》卷三)贺铸言采石矶在县东南有误,当在西北。又诗中谓“东西采石矶”,亦前所未闻。但据县谱谓李白尝隐东矶,当必有据。据此,“江上之山”(即诗中所说“旧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诗为暮年思归并窘迫之极时所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名家点评

  萧本云:“此太白伤亡之作也。不惟伤已,而复为同类者伤之,悲夫!”

  严评本载明人批:“是选体,排对类谢,颈联似鲍。”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译文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释

  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情景交融,寄寓深沉,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古诗简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诗人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通过“苍江”“井梧”反衬出作者所处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夜风乍息,月亮在薄云处露出一点光明,则显示了诗人对前景的希冀与祈盼。这首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写景真切细致。

  翻译/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⑴井梧:井边的梧桐。

  ⑵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创作背景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赏析/鉴赏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8)

——江上原文、翻译、赏析优选【十】篇

  柳营曲·江上

  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回头贪兔魄,失意放渔竿;看,流下蓼花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烟雾笼罩下的小船自在悠闲,雨水批湿的蓑衣又被风吹干,渔翁酒醒时江上天色已晚。听鸟鸣叫,流水潺潺,乐趣恰似严子陵隐居富春山。轻轻摇着船儿驶过江湾,寒波里垂下关够鱼饵。抬头贪看月亮,不留神放开了鱼竿。回过神来,看那小船已顺流而下,荡进了蓼花滩中。

  注释

  柳营曲:越调曲牌名。

  烟艇闲:此句写烟水之中小船静静地停泊着。

  关关:鸟和鸣声。

  富春山:关名严陵山,汉严子陵曾隐居耕钓于此,上有子陵钓台。在今浙江桐庐县西。

  兔魄:月亮。

  蓼(liǎo)花:蓼是关种水边生长的植物,花如穗,有红有白。

  赏析

  这首散曲是借自然景物来表现理想主义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的关则例证。曲中所写的渔翁,实际上是个科场失意的文人。失意后,他退隐江滨,但却不能割断蟾宫折桂的欲念,因而在强作闲适的同时,心灵上又挤压着沉重的苦闷。

  首句勾画了关幅渔翁孤舟闲漂图。小船自在消闲,蓑衣雨湿风干,渔翁饮酒睡醒,表明看来确是关派悠然自得的气象。但仔细体味,渔翁冒雨自炊,饮酒就醉,醉则昏睡,醒则漂归,既无渔钓之意,又无赏景之心,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他胸中凝聚着难以解脱的苦衷,不然不会独自借酒浇愁、整天沉湎醉乡。

  船上饮酒,醉醒已是傍晚,但闻啼鸟声与流水声交织在关起,清脆悦耳,其乐趣不减当年严子陵隐居富春山。“啼鸟关关,流水潺潺”、“数声柔橹江湾,关钩香饵波寒”,俱是清丽流美,宛然仙家境界。但此曲的渔翁仍未能不食人间烟火,“回头观兔魄,失意放鱼竿”,便显示了生活现实所给予的创伤。前时写“渔翁醉醒江上晚”,是力图表现他旷放自在的关面。如今看起来,他的“醉醒”,也不无愤世嫉俗的激烈意味了。

  欧阳修有《渔家傲》词,下阕有句云:“醉倚绿阴眠关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此曲的结尾,很可能是受到了欧词的启发。船儿不是关直那么听话的,只要主人意有旁骛,失了操纵,便只受水流摆布。“看,流下蓼花滩”,因为贪看水中的月亮,关不留神握渔竿的手松开了,只能眼睁睁望着渔竿从蓼花滩上漂下去。这表现了渔翁“失意”的深重程度。不过作者仍把小船留在蓼花滩关带,不曾送入红尘,那么渔父清醒过来,重新提起渔竿,“乐似富春山”,是不成问题的。或许“流下蓼花滩”的对象,也可释为“鱼竿”,如宋王庭珪《江亭即事》云:“江水磨铜镜面寒,钓鱼人在蓼花湾。回头贪看明月上,不觉竹竿流下滩。”但观此曲,解作小船“流下”更胜。

  这首曲中的“渔翁”是文人化了的。在元曲中,“隐逸”与“叹世”是关枚硬币的两面,此曲作者不过想把这两面都写到而已。清李调元就很明白这关点。他把自“数声柔橹江湾”至“流下蓼花滩”六句,统统视为“他人不能道也”的俊语。(见《雨村曲话》)

  此曲解开关般闲适小令关味沉醉山水之乐的纱幕,真实地表现出科场失意文人在不得不隐逸山水时内心所压抑着的痛楚,坦诚深切,读来确有令人耳目关新之感。

  江上秋怀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古诗简介

  《江上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绪所感染。三联至六联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

  翻译/译文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气。仙家修炼之法。”也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颜延年《五君咏·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发句:散发,乱发纷披。王本注:“散发,不冠而发披乱也。”谢,与《江南春怀》诗中 “谢金阙”之谢字同意。谢远游,再也不能远足,不能远行归乡。

  ⑶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寻海裔。”高诱注:“裔,边也。”句含伤悼。谢灵运《征赋》:“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此所*,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怀,言餐霞而卧于旧壑之中,散发无拘,不事远游。山蝉号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时也,胡雁别于海边,越燕辞乎江楼,雁来燕去而秋深矣。风飒飒而卷沙,雾茫茫而绕洲,黄云结乎暝色,白水扬其寒流。景物若此,则秋之感怀者亦多矣。”恻怆心自悲,孰煌残卷作感激心自伤。

  ⑹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兰句:蘅,杜蘅。《尔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朱本注:“蘅、兰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萧瑟,凋残意。”

  ⑻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萧条,此则言其所怀也。秋而有怀,凄怆自悲,泪下潺湲,莫之能已。蘅兰本香草也,今乃萧瑟而凋悴矣,令人长叹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伤乎?是则其所怀者,非独为秋而然,亦悲其时年迈而不遇耳。岂自还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怀而作欤?”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秋,作于当涂。

  敦煌残卷本题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检李诗,惟《姑孰十咏》写天门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称“江上之山”。北宋贺铸《采石矶》诗序云:“县东南二十里 ,濒江两矶相对。按县谱,太白尝隐东矶上,故址存焉。”(《庆湖遗老诗集》卷三)贺铸言采石矶在县东南有误,当在西北。又诗中谓“东西采石矶”,亦前所未闻。但据县谱谓李白尝隐东矶,当必有据。据此,“江上之山”(即诗中所说“旧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诗为暮年思归并窘迫之极时所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名家点评

  萧本云:“此太白伤亡之作也。不惟伤已,而复为同类者伤之,悲夫!”

  严评本载明人批:“是选体,排对类谢,颈联似鲍。”

  挂*江上待月有怀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鹊楼。

  翻译/译文

  乘夜挂*,渭水泛舟,等月月不来,乌云遮天,无奈之心如江水自流。

  舟也随波逐流,瞬间就漂到长安城西头,月亮恰如小玉钩,挂在蓝蓝的天穹。

  月光如水,一掬满怀,可是游玩的心情却消失的一丝丝都没有。

  只看到高高的鳷鹊楼的身影在月亮的金波里,晃晃悠悠。

  注释

  (1)鲍照《玩月城西》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钧。”

  (2)陆机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3)谢朓诗:“金波丽鹊。”

  (4)刘良注:“金波,月也。”鳷鹊,馆名。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的。

  江上秋怀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古诗简介

  《江上秋怀》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不免被悲秋的情绪所感染。三联至六联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

  翻译/译文

  远游归来,回到故山,散发卧壑吞食霞气。

  山里寒蝉在枯桑枝上号叫,这才知道已经是秋天了。

  北方的大雁告别了海滨,南方的燕子辞别了江楼,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飒飒秋风卷起沙瀑,苍苍茫茫的沙雾笼罩江洲。

  黄云漫天,暮色苍莽,江中白水扬起寒流。

  心中恻怆之情油然而生,泪水如涌泉潺湲不尽。

  山里蘅草兰花已经萧瑟凋零,为此长叹不已,令人哀愁不尽。

  注释

  ⑴餐霞,王本注:“餐霞,吞食霞气。仙家修炼之法。”也指不入仕且与世俗不合之人。颜延年《五君咏·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⑵散发句:散发,乱发纷披。王本注:“散发,不冠而发披乱也。”谢,与《江南春怀》诗中 “谢金阙”之谢字同意。谢远游,再也不能远足,不能远行归乡。

  ⑶朔雁句:朔,刘本、朱本俱作胡。雁,敦煌残卷作鸿。海裔,海边。《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于江寻海裔。”高诱注:“裔,边也。”句含伤悼。谢灵运《征赋》:“眷转蓬之辞根,悼朔雁之赴越。”

  ⑷越燕句:王本注:“越燕,今之紫燕。”句亦含悲。《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此所*,悲其所思者乎?”

  ⑸朱本注前段十句云:“此白江上秋怀,言餐霞而卧于旧壑之中,散发无拘,不事远游。山蝉号于枯桑,乃知天之秋矣。斯时也,胡雁别于海边,越燕辞乎江楼,雁来燕去而秋深矣。风飒飒而卷沙,雾茫茫而绕洲,黄云结乎暝色,白水扬其寒流。景物若此,则秋之感怀者亦多矣。”恻怆心自悲,孰煌残卷作感激心自伤。

  ⑹潺湲,《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王逸注:“潺湲,流貌 。”

  ⑺蘅兰句:蘅,杜蘅。《尔雅注》卷八邢昺疏:“《本草》唐本注云:杜蘅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朱本注:“蘅、兰皆香草也,以比君子。萧瑟,凋残意。”

  ⑻朱本注后段四句云:“上言秋景之萧条,此则言其所怀也。秋而有怀,凄怆自悲,泪下潺湲,莫之能已。蘅兰本香草也,今乃萧瑟而凋悴矣,令人长叹而生多愁。譬之君子,本可用也,今乃流落不遇,安能不自伤乎?是则其所怀者,非独为秋而然,亦悲其时年迈而不遇耳。岂自还山之后,南游江上,秋日有怀而作欤?”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秋,作于当涂。

  敦煌残卷本题作《江上之山藏秋作》。检李诗,惟《姑孰十咏》写天门山有“迥出江上山”句。又牛渚山亦可称“江上之山”。北宋贺铸《采石矶》诗序云:“县东南二十里 ,濒江两矶相对。按县谱,太白尝隐东矶上,故址存焉。”(《庆湖遗老诗集》卷三)贺铸言采石矶在县东南有误,当在西北。又诗中谓“东西采石矶”,亦前所未闻。但据县谱谓李白尝隐东矶,当必有据。据此,“江上之山”(即诗中所说“旧壑”)必博望山和采石山中之一山。诗为暮年思归并窘迫之极时所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很好的秋思之作,对仗工整,文辞古雅,韵律性强,表现了作者在远游归家的途中,见到江上一派深秋的景象,而产生的悲秋情绪。全诗的大意是:我这不合世的'餐霞之人卧于旧壑,因病在床乱发纷披再也不能远足行游。听到山蝉在枯桑上哀叫,才知又是时秋。此时北方的鸿雁应是离开了海滨,南方的紫燕也该辞别了江楼。萧萧秋风卷起了尘沙,茫茫云雾萦绕着江洲。天边黄云结成了暮霭,河中的白水扬起了寒流。我如此潦倒心中凄怆悲伤,泪流不住难以止收。蘅兰君子正在凋残,只令人以长叹表露哀愁。

  名家点评

  萧本云:“此太白伤亡之作也。不惟伤已,而复为同类者伤之,悲夫!”

  严评本载明人批:“是选体,排对类谢,颈联似鲍。”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翻译

  吴头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还是顺坦?在细雨之中慢慢进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过江去,眼中尽是黄叶,耳边尽是雁嘶。

  注释

  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此地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

  烟雨:蒙蒙细雨。

  寒潮:寒冷的潮水。

  赏析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烟雨迷蒙,地上,落叶萧萧,多层面的渲染,秋的韵味就显得浓浓的足足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此诗一、二两句,就给人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此境此景,诗人非常激赏,足现其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三、四两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时间、环境,更随意点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黄叶构成的秋江图,简洁洗炼,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长髯白衫的先觉圣明凌虚于浩淼烟波之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古诗简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诗人道潜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通过“苍江”“井梧”反衬出作者所处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夜风乍息,月亮在薄云处露出一点光明,则显示了诗人对前景的希冀与祈盼。这首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写景真切细致。

  翻译/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⑴井梧:井边的梧桐。

  ⑵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创作背景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赏析/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原文赏析】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海夕漫漫。

  注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

  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

  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海:指水面*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韵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赏析/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2]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代·范仲淹《江上渔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

  爱:喜欢

  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波浪。

  赏析

  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打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

  后两句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你们只知道喜欢鲈鱼味道鲜美,可以一饱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捕鱼多艰难多危险哪!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常的语言,*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常的艺术效果。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9)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五)份

  甫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翻译: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惶惶。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怏怏。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注释:

  ①无田(diàn佃)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②莠(yǒu有):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③忉忉(dāo刀):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④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⑤怛怛(dá达):悲伤。⑥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⑦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ɡuàn贯):形容总角翘起之状。⑧弁(biàn辨):**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赏析:

  对这首诗主旨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不过比较各家之说,相对而言,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说,较为符合诗篇的文本意义。

  这首诗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叠形式,只换了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首两句直赋其事,意在引出下两句。因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见不着一棵小苗,诗人面对如此荒芜的大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不觉脱口说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不禁讲出了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际这不过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说“无思”,恰是刻骨相思。正因为她无法摆脱相思的痛苦,第三章出现了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了,他惊喜不已:“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构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一虚境之中。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末章前两句云:“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评后两句云:“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

  此诗第一、第二章是隔句交错押韵,即田、人属上古真部韵,骄、忉属上古宵部韵,桀、怛属上古月部韵。第三章四句连韵,属上古元部韵,并皆有“兮”字收尾。译文尽量保留原诗韵式及叠词的运用。

  原文:

  小雅·甫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攘其左右,尝其旨否。

  禾易长亩,终善且有。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1.倬(zhuō):广阔。

  2.甫:大。

  3.十千:言其多。

  4.有年:丰收年。

  5.陈:陈旧的粮食。

  6.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7.适:去,至。

  8.耘(yún):锄草。耔(zǐ):培土。

  9.黍(shǔ)稷(jì):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10.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11.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12.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3.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4.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5.臧(zāng):好,此指丰收。

  16.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7.祈:祈祷求告。

  18.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9.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20.馌(yè):送饭。

  21.田畯(jùn):农官。

  22.旨:美味。

  23.易:治理。

  24.终:既。有:富足。

  25.克:能。敏:勤快。

  26.茨(cí):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

  27.庾(yǔ):露天粮囤。

  28.坻(chí):小丘。京:冈峦。

  29.箱:车箱。

  30.介福:大福。

  赏析: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

  佚名〔先秦〕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倬(zhuō):广阔。甫:大。十千:言其多。有年:丰收年。陈:陈旧的粮食。食(sì):拿东西给人吃。适:去,至。耘(yún):锄草。耔(zǐ):培土。黍(shǔ)稷(jì):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攸:乃,就。介:长大。止:至。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臧(zāng):好,此指丰收。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祈:祈祷求告。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馌(yè):送饭。田畯(jùn):农官。旨:美味。易:治理。终:既。有:富足。克:能。敏:勤快。茨(cí):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庾(yǔ):露天粮囤。坻(chí):小丘。京:冈峦。箱:车箱。介福:大福。

  鉴赏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翻译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倬:广阔。

  甫:大。

  十千:言其多。

  有年:丰收年。

  陈:陈旧的粮食。

  食:拿东西给人吃。

  适:去,至。

  耘:锄草。

  耔:培土。

  黍稷:谷类作物。

  薿薿:茂盛的样子。

  攸:乃,就。

  介:长大。

  止:至。

  烝:进呈。

  髦士:英俊人士。

  齐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以:用作。

  社:祭土地神。

  方:祭四方神。

  臧:好,此指丰收。

  御:同“迓”,迎接。

  田祖:指神农氏。

  祈:祈祷求告。

  谷:养活。

  士女:贵族男女。

  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

  止:语助词。

  馌:送饭。

  田畯:农官。

  旨:美味。

  易:治理。

  终:既。

  有:富足。

  克:能。

  敏:勤快。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