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

日期:2022-03-14 03:01:53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1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埽庭内,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注释:

  肆,指放肆,肆虐。皇天,即道教神话中的皇天上帝、昊天上帝。泉流,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沦湑,相率牵连。泛指沦陷、沦丧。沦,水上的波纹。沉没,降落。《诗·小雅·雨无正》:“若此无罪,沦胥以铺。”毛传:“沦,率也。”郑玄笺:“胥,相铺,徧也。言王使此无罪者见牵率相引而徧得罪也。”胥,全,都。夙兴,即早起,新浴。《礼记·昏义》:“夙兴、妇沐浴以俟见。”孙希旦集解:“夙,早也,谓昏明日之早晨也。兴,起也。”埽,同“扫”。戎兵,军服和兵器。《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孔传:“其当能治汝戎服兵器。”亦单指兵器。《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孔颖达疏:“弓矢即戎兵,而又言戎兵,容戈、盾、矛、戟之类军之所用皆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兵士,。《管子·内业》:“恶气迎人,害於戎兵。”《战国策·韩策一》:“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戒,防备。有行为、*惯、品质、本性、自然等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质、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戎,我国古代西方的民族,西戎、戎狄。逷,同“逖”。)远,不*。用作“惕”,意思是警惕。蛮方,指南方,*地方。《诗·大雅·抑》:“用戒戎作,用逷蛮方。”高亨注:“蛮方,当指南方。”三国魏曹植《朔风》诗:“凯风永至,思彼蛮方。”

  译文:

  如果继续让其肆意任为,连皇天上帝也不再崇尚,而让时光如同泉水一样白白地流失,却没有留下丝毫波纹,就全都不见了踪影。早起晚睡,洒扫庭除,这本是管理民众的章程。得赶快修理好你的车马,以及弓、箭、戈、盾、矛、戟等兵器。用以防备西戎北狄作乱,用以警惕南方的蛮族。

  赏析: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意思是不敬天地,虚度年华,活得不明不白。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就是“黎明即起,打扫庭除”的翻版。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从小学会做家务,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不可认为这是长辈在教训小辈。

  凡事可从小事做起,逐步增大。有出息的人,他从小就养成了做家务的好*惯。良好的*惯,是父母给子女最好的财富。一个连自身都收拾不好的人,能好到哪里去。

  治家过日子,得勤谨。看是小事,却是“维民之章”。修身、齐家、治国、*天下,首在修身。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天下。

  “夙兴夜寐”,成语。指早起晚睡。出自《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也形容勤劳。一个坚持五点起床的人,一定是一个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人。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是说要修理好交通工具和武器,以加强战备。

  “用戒戎作,用逷蛮方”,是说要防备*北番的侵略和搔扰。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2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注释:

  无竞,不争,没有竞争。《诗·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高亨注:“无竞,不争。”不可争衡;无比。《诗·周颂·执竞》:“执竞武王,无竞维烈。”朱熹集传:“言武王持其自强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竞。”《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烈文》:“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训,劝说归顺,引申为说教、教导。《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觉,觉悟,醒悟,人或动物的器官对刺激的感受和辨别。四国,指四方的国家。《诗·曹风·鸤鸠》:“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四个古国。《诗·豳(音:宾)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毛传:“四国,管、蔡、商、奄也。”又《大维·皇矣》:“维彼四国,爰究爰度。”訏谟,远大宏伟的谋划。訏,大。谟,计谋,谋略。《诗·大雅·抑》:“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毛传:“訏,大;谟,谋。”郑玄笺:“大谋定命,谓正月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也。”定命,审定法令。定,决定。命,命令,法令。远猷,长远的打算。《尔雅·释诂》:“远,长远;猷,谋也。”《尔雅注》:“猷者,以道而谋也。”辰告,及时告知。辰,及时。告,告知。又,及时告诫。辰,时光。敬慎,恭敬谨慎。《诗·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颂赞》:“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

  译文:

  如果不与人争什么高下,则周围的人都会愿听从他的训导。如果又有先见之明且具有高尚的品德,则四方的国家都愿意归顺于他。要能以整体大局谋略来决定法律、法令等大政方针,并将自己的长远计划及时告诉大家。同时时刻保持恭敬谨慎的威望和仪容,因为这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唯一法则。

  赏析:

  “无竞维人”,应当理解为“不与人争权夺利”,而不是“与世无争”。如真的是“与世无争”,那可谓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不争是争”,就象“没有信息,就是信息”一样。

  争名,争利,争天下,自古以来,盖莫如此。有争斗,但也有妥协。与天妥协,顺从自然规律,顺从天命天意;与地妥协,顺从生态*衡,顺从物产特点;与人妥协,顺从人文关怀,顺从和谐双赢。

  “不与人争高下”,并不是说“不与人争是非”。真理在手,才能服众,直到“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的意思是,既要站得高,看得远,统览全局,顾全大局,又要大公无私,光明正大,则其地位将自然确立。

  古人喜欢占卜问卦,其目的是追求对事物的先知先觉。然而作为预言家,既招人喜欢又惹人讨厌,如同某种评论家一样。一张嘴,可以把一个人说“活”,也可以把一个人说“死”。就是“半句话”,也足以让一个人永世不得翻身。比如,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对某个人进行评论时说:“这个人……”没有后文的半句话,就可让这个人休矣!不仅错过了难得的机遇,还给人造成了不小的疑团,以及无穷无尽的猜测。

  话说回来,对于未知,可以假设。但是这种假设,应建立在符合事实和合乎规律的基础上,最后获得实际的检验和逻辑的推断。站得高,看得远,;多角度,全方位;有推理,有反思;有比较,有统一;有分享,有双赢。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尔雅·释诂》曰:“訏谟,大计,宏谋。谟,谋也。”《说文》:“訏,詭譌也。从言,于声。”

  “詭譌”,好象有贬义的意思。然而仔细想想,如大政方针,包罗万象。军政大事,错综复杂。*,盖莫如是。谢安推崇“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让一场淝水大战挽救了华夏文明,成为永远的颂诗。

  王夫之《诗绎》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

  诗有“兴”、“群”、“观”、“怨”等“四义”。正如《阳货》所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王夫之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属于“观”。所谓“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由此可见,执政者要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政治形势,利益得失,以及风俗盛衰,才能顾全大局,以雄谋大略,制定相应法令,并指明行政方向,同时还要及时宣传,将远大计划及时告诉大家,同心协力,共夺辉煌。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则要求执政者务必时刻保持恭敬友好,谦虚谨慎的姿态,因为这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唯一法宝。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注释:

  质,诘问。问明,辨别,责问。谨,严防;严禁。严守;谨守。侯度,为君王之法度。《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郑玄笺:“侯,君也。”戒,有行为、*惯、品质、本性、自然等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质、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通“诫”。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柔嘉,柔和美善。《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孔颖达疏:“柔和而美善。”又指温和善良的人。汉蔡邕《汉太尉杨公碑》:“天降纯嘏,笃生柔嘉。”指美味、美食。《国语·周语中》:“无亦择其柔嘉,选其馨香,洁其酒醴,品其百籩。”韦昭注:“柔,脆;嘉,美。”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制的礼器。玷,白玉上面的斑点,亦喻人的缺点、过失。使有污点。

  译文:

  在诘问你的人民时,必须谨慎你作为君王之法度,用意在告诫他们并以防不测。你说话一定要慎重,尊重你自己的威信仪表,无处不是给人以柔和美善的印象。洁白玉圭上的斑点,还可以逐渐磨去;如果所说出的话有玷点,那就不可收回了!

  赏析: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对待自己的人民,当然要有法度,但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天子无戏言”,威信、威望的建立,不一定非得威严。追求“*”,是人的天性,人民大众也一样。“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本质是一样的。

  看来古人也知道要以法治国,要全面进行法制教育,防范于未然。倡导谨言慎行,以建立和保持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信和美好形象。深知一旦造成了坏的影响,要挽救就非常困难了。

  不虞,就是不测。语出《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待不庭不虞之患。”诸多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难以预料的。“蝴蝶效应”、“多米诺骨牌”到“千里之堤溃于蚁”,无不包含这层意思。

  “白圭之玷”,成语,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但本意是小缺点可以变成大缺点,小问题可以变成大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白圭之玷”,一目了然。就象医生穿白大褂,目的是要保持自身的高度清洁;官员要求增大透明度,目的是要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戏言之,黑玉之玷,反而让“洁白”变成了“污点”。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阅读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1)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3篇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1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周南·卷耳》又言:“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是好也。”《诗经大雅抑》。解释成白话则是:他送我的是红桃,我报他的是琼琚,琼琚哪能算报答,是求彼此永相好。这就是“投之以桃,报之琼琚”的成语原产地。脍炙人口的《邶风·静女》则活脱脱写出了一对无暇情人相约城隅的情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注:

  琼琚:精美的玉佩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2

  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篡权。战乱。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

  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对天咄咄,发为诗文”。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

  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

  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在这指窗帷。

  鉴:照

  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举头望明月。“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清:凄清

  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

  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

  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

  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嘉树:是美好的树,凡是一切美好的树,都可以称它是嘉树。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些美好的树,树的下面就自然会走出路来的,这些树就是东园的桃树和李树。这两句比喻美好繁盛的时代。

  秋风吹飞藿(hu?),零落从此始。

  飞藿:“藿”是豆叶,即豆类的植物。“飞藿”是指零落的豆叶。——对比木本植物。

  沈约解释这两句说:“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叶又凋,无复一毫可悦。”

  这两句是说,秋风吹在豆叶上,我们就感到万物零落从此就开始了。比喻凋零、衰败的时代。

  前面四句,我讲的只是表面的意思。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这四句诗是有一种比兴寓托的深意,陈沆说那是“司马懿尽录魏王公置于邺。嘉树零落,繁华憔悴,皆宗枝剪除之喻也”,意思是说这四句诗比喻曹魏的宗室之被司马氏所剪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繁华:颜色美丽。

  荆:一种落叶的灌木,它的茎是丛生的,大概有四五尺高,枝干很坚劲,古人常有人以荆木做手杖用。

  堂:是一所房屋之中最中央的、最美好的、最高大的建筑。

  杞:枸杞。

  这两句是说,人世之间本来就是如此,一些盛衰兴亡的转变都是如此:一切繁华的事物都会有一个憔悴的结果和下场。而厅堂之上就会长满荆、杞。生——死;聚——散。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舍:舍弃

  之:代词,指零落、憔悴而长满荆杞的地方。

  西山:用典。是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伯夷、叔齐是商纣时代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两个儿子。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临死之前作了一首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xū)嗟徂(cú)兮,命之衰矣!”

  趾:山脚。

  这两句是说,这样一个危亡、衰乱的时代,我要赶着我的马,鞭策着我的马,离开这个地方,到很远很远的西山去。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阮籍在魏晋之交的危乱之时,他有那种委曲求全地保全的悲哀和痛苦。有的时候,之之所以肯于委曲求全,还不只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说自己果然就贪生畏死而就委曲求全了,有时不是的,而是为了对自己的亲属、家人的一份保护爱护之意,因为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而连累整个家族。

  阮籍说,我有时想到我一身的安危都不能够自保,何况说我还要恋念、还要保护我的妻子儿女,我如何能够保全他们呢?像这样的危亡之世,有一天说不定就会有杀身之祸。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凝霜:凝结的寒霜。

  被:遮盖

  岁暮:一年最后的日子

  已:毕,完

  这两句说,那寒冷的严霜整个地把郊原四野的野草都覆盖的时候,有什么生物还能保全下去呢?一年就要过去了,那我只好说一切都完结了,什么希望都没有了。这里表现得非常绝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这个危亡、衰乱之时,那一份要苟且、委曲求全地求生的矛盾和悲哀。

  其六 一日复一夕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每个人都是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度过的。在一天又一天的岁月累计中“颜色改*常,精神自损消。”

  颜色改*常,精神自损消。

  逐渐衰老,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为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所以他的人生体验是时时刻刻焦躁不安的。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夜月》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鹤鹊楼》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2)

——《 诗经 两首》教学反思3篇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1)课堂结构有些乱。学生预*的展示很零散,也不够充分,于是就出现了预设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没解决好,比如诗经里面比兴的用法,重章叠句感觉也没有讲明白。

  (2)对诗经的解读太肤浅,欠缺深度和对整部作品的整体把握。本想让学生学了这节课之后能有一部分会喜欢上诗经,于是,尽管之前读了苏樱的诗经解读版,可是,还是自己文化底蕴的欠缺。

  (3)老师课堂不在场。其实,讲到诗经里的爱情,对爱情的主张“挚而有别” 符合了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爱情也要有个度,学生对所谓爱情的种种过度的表现,比如为谈恋爱就不顾一切违纪,可是话就在嘴边也没说出口,心里总觉得他们不需要我这样说,我也不想说。还有桑荣生的回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菜之,芼之,应抓住这句话深入的分析一下君子的追求过程和对淑女感情的深入,也恰当的讲了重章叠句,可是问题没抓住。

  (4)拓展提升部分的材料用的不好。本来应该和学生简单分析,然后让学生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在来写赏析,形成文字,可是,没有分析,没让学生读读背背

  (5)心灵的温度决定了生命的状态,也决定了课堂的状态。其实,一直是以初四为借口让自己低头往前走,缺少了思考也缺少了行动的热情。

  对于诵读欣赏类的课文应该怎么上?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一诵读二欣赏嘛。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却对诵读欣赏类的文章不予重视,总觉得这些内容只是在试卷的默写题中会出现,知识点比较呆板,只要学生背诵出来了就可万无一失。于是,这类文章的上法就变得很简单化,教师往往草草开头,疏通串讲一下文意,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就匆匆收场了。“赏析”的训练真是少之又少。

  针对这种状况,我选择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意在与同行们探求诵读欣赏课文的上法。在备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的方面,交给学生读的方法,自由读、齐声诵,示范读、听诵读,对这两首诗歌学生读的确实很多,以至于他们当堂都能背诵出来。但在“赏析”方面,虽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但学生的表现却很不给力。今后应从字词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远等方面引导学生训练学生。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3)

——《诗经》新裁诗歌3篇

  这感人的歌声

  缠绵悦耳的音乐

  唱出心灵深处的和谐

  这样的美无处不在

  *常的美好只能令人兴奋

  感到心情愉悦和满足

  朋友相见时有助谈资

  炫耀的口吻已使人嫉妒

  曼妙却是别人没有的

  或者是不可言说的

  这就是你——

  带着一片阳光,轻盈的

  在我面前,在梦幻中

  闪现,亭亭玉立

  内敛的光芒

  穿透时间征服了一切

  闭目羞花的面容

  令迷人的诗章纷纷坠地

  不敢触碰的躯体

  语言无法表述的美

  冰清玉洁的优雅

  惊世绝俗的女神来仪

  仿佛复活的蒙娜丽莎

  在我们中间寻找丢失的爱侣

  你的心如此透明

  如同你的身体如此娇美

  你使人们确信

  爱情是一款如此纯洁的霓裳

  辗转的夜晚

  思念的夜晚

  唯有将你拥入怀中

  才有把握走过潇洒一生

  长夜是一条惆怅的街道

  寂寞空荡的延伸

  思念没有彼岸

  脚下的沙漠悄悄流失

  我停留在时间的蕊上

  倾听一条飘香的小河流淌

  仿佛通过花茎触摸到

  结满忧伤的繁星和梦的衣裳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4)

——《诗经》的读书心得3篇

  论古来今往的风雅,无非高山流水,儿女情长。

  秋水漫漫,那天早上露水都还没干,凝成霜。雾气弥蒙,一片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氤氲里,他眺望到那个令他朝思暮想的佳人。他不由得欣喜若狂,那踯躅于蒹葭丛中若隐若现的女子真的就是自己上下求索的意中人吗?他望穿秋水,正欲大步流星寻她,却仿佛瞥见她莞尔一笑,接着莲步生波,不见踪影。他焦急地追寻,却只瞧见溪边浮动的倩影,一圈一圈,漾开去······

  自小与高尚闲逸洽洽不融。过于清高,过于淡漠,反而失去了真实感。然而却对诗情有独钟。哪怕也是白纸黑字,哪怕只是寥寥两行,哪怕偌长局促,也字斟句酌。这便是流传千万代的诗吧。

  嗜诗的男人总是少而又少,但我们的*,---,却爱诗。《诗经》是*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如一品清茶,所有爱恨永坠万不复劫,轻抿一口,仿佛跨越万次轮回,泯灭那时最后一眼。

  诗何奇!毋须单刀直入,单是凭折一段细柳,扯一枝斑梅,便悄悄地道出了夙愿。邃夜忘穿明月,泪流蓄积成海,勾勒出思念与苦痛。

  懂诗的人,心中一定有故事。也许是爱恨情仇,也许是远大报国。诗是*文化,在时间深渊里流亡。无关苟且,却有一丝挣扎的意味。

  ---曾三次在演讲中提及《诗经》中的句子。在如今这样繁琐的篇幅中,烙下几句经典,无非就是最好的表述了。

  从前,一褶白纸,一砚青墨,舔舐笔尖,笔锋走蜿蜒,翰墨渗透开来,残情踊跃纸上。而如今,马路上,车厢里,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手机提示音,交跃在一起,却奏不出好听的曲调,只渲染一片嘈杂。

  那时有两袖清风拱手相让,如今更多的却是争吵怒骂。

  自古来的造化,都在诗中看出足迹。虽不屑那些自古讴歌的高尚,却不能失了风气。而诗,一定是那最好的熏陶。

  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时小院中惬意的品茶,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中静静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我而言,最美好的莫过于在一个暖意、花香交织的清风中读一个无伤人事、只关风月的老故事,就这么犹报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来,悠悠地走进你的梦,缓缓地打动你的心,直叫人忆起那些缱绻千年,氤氲万世的旧时光。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若有若无的蛙声,伴着沙沙的翻页声,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扰这样美好的时光,所以故意轻着脚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词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却发现从不碍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低语的话下来。时间一次次精简又精简它们,岁月一*流传着又流传着它们,它们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丢失着,散着,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热烈、共同的躁动、共同的思想。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打磨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兜兜转转的岁月和细细密密的时光的推敲,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这些诗歌从来没有唐诗的慷慨激扬,没有宋词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元曲的清新动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感情罢了。它从来没有华丽迟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可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尝只是三言两语讲得请的?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阑珊,明月当窗,月光如水般悠悠洒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洒在女子美丽而忧伤的脸上。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刚抚完琴却无知音欣赏的遗憾,还有着深深刻进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真挚的感情,是纯粹而动人的,或许我想这就是诗经的迷人之处吧。

  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精神啊!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心念念到极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时此刻,他一定正在骑着战马,驰骋在沙场上,那种气势令人震撼,那种精神令人感动!读久了,会让它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从容的面对世界,因为它,我变得更加优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诗经,就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条微博,曾经有一句这么形容它—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丽,悠雅清扬,经卷翻覆之际如见清露被初阳照耀,邂逅这一抹盈盈闪映着的翠色鲜亮。仔细回想起为什么独爱诗经?因为它有经历时光风霜后的厚重,有经历岁月涤荡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长,内心澄静,通情达理它会细腻到让你感动到直掉眼泪。 这就是诗经,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想紧紧的抱紧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粮,我最真挚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转寻之,只为以筑固旧梦。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

  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5)

——先抑后扬的作文6篇

  夜色中,我睡得正朦胧,房门被悄然打开,我迷糊中见到父亲来了,他用他那双大而温暖的手给我盖上了被子,被寒意侵袭的我,顿时温暖了。

  小时候,我就喜欢父亲的手,尽管那双手,十分粗糙,以致于那双手摸到我的手,都感觉有点痛,可是我不介意,我喜欢父亲的手。

  上学后,父亲的手是一双安慰我的手,我被人欺负了,或是受了委屈,父亲就常常用那双好大好温暖的手轻抚着我毛茸茸的小脑袋,说着安慰我的话,我顿时笑逐颜开了,那不正是因为我喜爱父亲的手吗?

  最终,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成熟起来。能够不再依靠父亲的`手来安慰我,而学*的繁重,已渐渐地使我开始忘记了父亲的手,忘了那手中所蕴含的丰富感情以及其中的无限回忆。

  可当我时常发现父亲手上的伤痕又多了时,我又禁不住十分心痛起来。我又想,我当真能忘记那样的一双手吗?那是我父亲的手啊!

  快要大考了,夜里,挑灯夜战的我,好累,又好烦躁,父亲为什么偏偏又要在我身边踱来踱去呢?我越加急躁。

  父亲又*惯性地伸出那手,摸摸我的头,我终究奈不住了,猛一转头,冲着父亲嚷了一句:“你好烦呀!没见着我忙呀?”父亲先一愣,然后笑着说:“好,好,我走,我走就是了。”

  我忘不了父亲的那一笑,父亲为什么笑呢?笑得我好内疚,好自责,因为父亲的笑意中,分明是无可奈何与悲痛。我的心不再*静。其实累了的我,又何尝不想让父亲的手来抚摸,安慰呢!此时,我的心被撼动了,是的,我确确实实忘不了父亲的那双手,我的心灵在呼唤着…

  外婆家的附*新修了一个荷花池,得知这个消息后,从未见过荷花的我兴冲冲地跑到母亲面前,央求她带我去看,母亲允许了。

  午时,我同母亲乘车来到外婆家,激动的我一下车便直奔荷花池。当我气喘吁吁地来到荷花池前,竟发现池里仅有几片嫩绿的荷叶,而没有那我所梦寐以求的荷花。我的心境落到了低谷,一往了解我心思的母亲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说:“别悲痛,看,荷花的种子正在池底发芽。”我不禁向池底看去,见到的却是那令我厌恶的淤泥,我想:我所期盼的荷花,竟是从淤泥中生长出来的,开出来的花肯定是黑乎乎的,况且,这池底的东西这么恶心,恐怕什么也长不出来吧!我开始对荷花厌恶起来,这样的花朵根本就是“破坏环境”。我皱了皱眉头,连忙从荷花池旁跑开了,朝外婆家走去。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我又来到外婆家,走过荷花池,看见池里依旧没有荷花。我走了过去,伸出手指了指池底,说:“淤泥里是长不出美丽的花的,荷花啊荷花,像你这种一开花就无芬芳的,真是令人厌恶。”我摇摇头,走开了。

  初夏,我在外婆家打算度过假期。这天,外出散步的我不经意间看到了荷花里冒出了几个白白的小东西。我小跑到池边,大吃一惊,池里竟长出了洁白的花苞,虽然还没开花,但我能闻到那股淡淡的清香。我对荷花产生了好感,每一天都去荷花池,那花苞似乎明白我的渴望,一天一天地长大起来......

  一日清晨,我起床后,洗漱完毕,便冲了出去,来到荷花池边,我大叫一声“哇!”池里的荷花已经开放了,有白的,也有粉的,还有蜻蜓在飞舞。我站在池边,吸了一口气,满是荷花的清香。看着那洁白与淡粉色的荷花,我不觉想起了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啊,那本来埋在淤泥中的种子,却开出了如此纯净洁白的花朵。更值得思考的,是荷花那美丽的生命,即便埋藏在黑黑的淤泥中,它也要开出美丽的花儿,我想,这就是它的心声吧!一阵轻风袭来,带着荷花的清香,我陶醉在了这片洁白美丽的荷花中。

  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五彩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

  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而挺拔,每一根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空气。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埃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是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我真不知道,它会怎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以后,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神奇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想起过去曾无所顾忌地痛笑过它的丑陋,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有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美丽的金色花。

  它并非只是一朵宁静亮丽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读书像喝水,有的书是白开水,虽然淡而无味,确是生命的必需品;有的书像茶,*淡中有迷人的.芬芳;有的书像酒,读后让人热血沸腾,力量倍增;有的书像咖啡,让人回味无穷,品味不尽……

  小时候看到哥哥、姐姐有自我的书房,书房里有各式各样的书,有的很朴素,有的很华丽,有的很高雅,有的……那时十分羡慕,不知是羡慕哥哥、姐姐,还是羡慕那些书。常常想,等长大了,我也要有一个书房,书房里要有好多好多的书。

  之后,我渐渐长大了,喜欢上了读书,每次只要一读书,我就能坐一下午。但是我仍然没有书房,也没有那么多的书。

  此刻,我长大了,读书已经成了我的*惯,就像抽烟一样上了瘾,也读了许多书。之后才渐渐懂得,读书不在于读的多,而在于读的深,读书不就应只看表面的资料,就应去思考,去感受文章透射到我们心灵的那一束束阳光。

  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读书不在于书的包装多么精美,不在于书的多少,也不在于是否拥有自我的书房,而在于对书的感悟与理解。也许有一个温馨的书房,窗外有连绵不断的山峦,有清澈见底的小溪,会使自我情绪格外幽静,但这种幽静能带给我们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有专注于读书,用自我的灵魂与书交流,才能使我们有所收获。

  罗曼。罗兰曾说过“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我筑造一个心灵的单间”。显然,罗曼。罗兰这个“心灵的空间”指的便是由书籍的营养美化出来的精神领地。这句话在我心中久久索绕,余韵绕梁,香气袅袅,使我不能忘却。因为在我看来“心灵的空间”有着深深的涵义,那就是心灵之书。我想,只有将书放在心中,才能做到书中有我,我中有书,书我合一,让书给人一种心灵的广袤与宏大,使原先渺小的我多一份从容和深厚,让书擦亮我心灵的窗口,由此透射进耀眼的阳光,心灵空间不再潮湿、隐晦、晦涩。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好处所在。

  用读书筑造一个“心灵的空间”,这也许已经成了我的夙愿。

  刚刚迫使自我关掉还在拼命闪动的QQ,摁掉正发出优美音乐的音响,这不,一阵震耳欲聋的电话铃就催命似的响起,我揉了揉被震痛的耳朵,顺手抄起桌上的听筒,没好气地问道:“喂,请问你找谁!”我的声音懒懒的,没有一丝生气,还夹杂着一许怒气,喂,是季慧婕吗?”对方的声音留意翼翼的。我使劲地在脑袋里搜刮这个声音的主人,声音是很熟悉,可怎样也想不起来。但我初步能确定这是个女孩。我有些懊丧,要是在*时,我准能在电话里传出第一个声音时,准确无误地认出此人是谁。

  “喂,请问是季慧婕吗?”对方好像是认识我的。我还想多想一下,可一句串惯性思维的问题却从嘴边偷偷溜走了:“恩,我是。可你是谁?”好奇心让我渐渐静下心来,不紧不慢地说道。

  “你猜猜呀!”听筒传来的声音忽然欢快了许多,搅得我的心绪也明朗起来了。可大脑却像是蹩住了,迟迟不肯浮现那人的脸庞。

  “那你再说几句话试试。”我仍不愿就此放下,追求着最后一点机会。

  “啊?你不记得我啦!我们以前但是好朋友的呀!”她好像急起来了,我都能够想象出她当时涨红的脸。我也没忘“正业”,迅速地用“搜索器”在脑袋里来来*地寻找着答案,但反复地思索,再加上长时间地应对计算机,让我的脑袋有些疼痛,所以**脆选取放下,

  “不明白唉,你到底是谁?”她刚刚着急的语气似乎感染了我,让我的话也变得急不可待。

  “啊?你还是没想起来啊?”她的声音有些落寞,让我没由来地心一紧,于是我决定再好好地想一想,还未等我思考完,对方又响起快乐的声音:“再想一想,在小学里的哦!”

  我的突然“咯噔”了一下,她不是我小学时最好的朋友——孟迪吗?怎样能忘记她的声音呢?

  “啊,是孟迪呀!”我真的很惊讶,可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欣喜。

  “耶!你认出我了!”她在电话那头比我还高兴。

  之后我们又聊了好多在各自学校的趣事,时间的流逝似乎没有给我们的友谊多添任何生疏,小学时的快乐时光也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回放,不知不觉中,灿烂的笑容已深深地印在脸颊上。

  我深深地珍藏着这段回忆。世事就是如此,当往日云淡风清地飘走后,迎接你的就是另一段生活,所以,不要害怕失去,因为你将会拥有更多你未曾拥有过的。

  寒往暑来,苦尽甘来。学竹笛,当我走过了寒风刺骨的拐角,便沐浴在悠扬乐曲的阳光之中。

  序曲:风雨大作

  “什么?还没学会?这么笨啊,你是猪吗?”

  听着妈妈的指责,我顿时感到了一阵刺骨的寒冷。我真的那么笨吗?不,不,我不笨,难道我没用功吗?我用功了,我已经练了3个小时了,为什么还不会呐?难道我就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吗?不不,我不是朽木,我是玉石,一块珍贵的玉石,不能和朽木相提并论。于是我又练*了起来,一天,两天,三天,但是进步依旧缓慢。此时,疲倦的我紧紧的握着手中的“竹棒”,巴不得把笛子砸成两半,但又想想那些坚持不懈的人,怎么也下不了决心。我在犹豫,而我能做的也只是仰天长叹。

  是的,走不出这个拐角的我,就像在倾盆大雨中浇成了落汤鸡,六神无主,魂飞胆散。

  主旋律:雨后天晴

  “喜报,喜报,孩子,你通过竹笛六级考级了。”

  听着妈妈的话,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想着三年来的汗水,我的心里感到了种久违的舒畅和愉快。顿时,我想到了初学时的资质愚钝,想到了我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又想到我现在的学有小成。我悲喜交加,悲的是我初学时的愚蠢,而喜得是我现在的进步,我似乎走过了一个拐角,一个让人误入歧途的拐角,然而我经过了重重地涅盘,终于飞升转世,最后成功的成为了一名佼佼者,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6)

——先秦诗经注释及原著赏析 (菁华5篇)

  [先秦]诗经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

  【2】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

  【3】昏姻:即婚姻。

  【4】言:语助词,无实义。

  【5】就:从。

  【6】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

  【7】邦家:故乡。

  【8】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

  【9】宿:居住。

  【10】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11】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

  【12】新特:新配偶。特,匹。

  【13】成:借为“诚”,的确。

  【14】祗:只,恰恰。

  【15】异:异心。

  作品赏析: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先秦]诗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1】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2】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3】僚:同“嫽”,娇美。

  【4】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5】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6】劳心:忧心。

  【7】悄:忧愁状。

  【8】懰(liǔ):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9】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10】燎:明也。一说姣美。

  【11】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12】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作品赏析: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劳心悄兮”,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先秦]诗经

  蔽芾[2]甘棠,勿翦勿伐,召[3]伯所茇[4]。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注释:

  【1】蔽芾(fèi费):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

  【2】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3】芾:盛貌;蔽:谓可蔽风日也。

  【4】翦:同“剪”,伐,砍伐。

  【5】召(shào邵)伯:即召公,姬姓,封于燕。

  【6】茇(bá拔):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7】败:伐,毁坏。

  【8】憩:休息。

  【9】拜:拔也,一说屈、折。

  【10】说(shuì税):通“税”,休憩,止息。

  作品赏析:

  对比每章第二句针对甘棠发出的动作:首章曰“勿伐”,伐是齐根砍断;次章曰“勿败”,败是坏其枝叶;末章曰“勿拜”,拜,攀援使弯。《诗经》的重章叠句往往表现为情感上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行为动作上的由简至繁、由小到大,体现的是对主题的逐层深化。但这首《甘棠》一反故常,表现为动作上和行为上的先重后轻。由断到折再到使弯曲,动作愈来愈轻。它说明了人们对甘棠的珍重态度,伐倒是不行的,折断枝叶也不可,既使是攀援弄弯也是不准的。于是这组动词的妙处和这组叠句的妙处所在即为:它是用先重后轻的方式传达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基于敬仰、怀念召伯衍生出的对甘棠的情感。再看每章末句由召伯做出的行动:首章曰“所茇”,茇是居住的意思,居住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次章曰“所憩”,憩是休息,休息是较短时间内的状态;末章曰“所说”,“说”读为税,税即税驾,停下车子叫税驾,停下车子的时间比休息片刻的时间还要短。由居住到休息再到停车,行为愈来愈简。一位可敬的人居住时间长的地方,那地方就成了他的故居,人们视其为圣地,在那里人们睹物思人,想见其为人,有历史感和真实感。如果这可敬的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别说是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就是他曾经立足、流连的地方也会神圣起来,同样,这组表示召伯行为的动词也像上组动词一样,表现了人们对召伯的无上景仰之情,其实这正是重章叠句的好处。

  《甘棠》的主旨的表现和深化体现了*的诗含蓄的特点。《尚书·大传》卷三有言曰“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谓爱其人而推爱及与人有关的人和物。 《甘棠》里的“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就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现方式。在《甘棠》这首诗里,树竟如此可爱,那与之有关的召公就更加可敬可爱了。但这并不是一种*常的爱屋及乌,而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甘棠》这首诗里,人们爱着召公曾经休息过的这棵甘棠,,而对那个仁民爱物的召公的爱就不待言说了,而召公的品质 也在这实在的甘棠之爱里让人生出了无限的遐想,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是以实写虚。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全诗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爱物,人、物交融为一。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而先告诫人们不要损伤树木,再说明其中原因,笔意有波折亦见诗人措辞之妙。突将爱慕意说在甘棠上,末将召伯一点,是运实于虚法。缠绵笃挚,隐跃言外。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现代生物学家或以为的长颈鹿。

  【2】趾:足,指麒麟的蹄。

  【3】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

  【4】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5】于(xū):通“吁”,叹词。

  【6】于嗟:叹美声。

  【7】定:通“顁(dìng)”,即额头。

  【8】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9】公族:公侯同祖的子孙。

  作品赏析:

  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过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1】芃(péng)芃:植物茂盛貌。

  【2】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3】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4】济(jǐ)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

  【5】辟(bì)王:君王。

  【6】趣(qū):趋向,归向。

  【7】奉:通“捧”。

  【8】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9】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10】髦士:俊士,优秀之士。

  【11】攸:所。

  【12】宜:适合。

  【13】淠(pì):船行貌。

  【14】泾:泾河。

  【15】烝徒:众人。

  【16】楫之:举桨划船。

  【17】于迈:于征,出征。

  【18】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19】倬(zhuō):广大。

  【20】云汉:银河。

  【21】章:文章,文彩。

  【22】遐:通“何”。

  【23】作人:培育、造就人。

  【24】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

  【25】相:内质,质地。

  【26】勉勉:勤勉不已。

  【27】纲纪:治理,管理。

  作品赏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主要有两种意见。《毛诗序》云:“文王能官人也。”“官人”语出《尚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意谓善于选取人才并授以适当官职。而姚际恒《诗经通论》则曰:“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作士”一语直接取自此诗的“遐不作人”。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朱熹《诗集传》:“作人,谓变化鼓舞之也。”概而言之,即为培育造就人才及鼓舞振作人心。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无大异,小序着眼的是前三章,故得出“官人”的结论,姚氏着眼的是后二章,故得出“作士”的结论。“官人”也罢,“作士”也罢,都离不开周王的盛德。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以兴为发端,这在《大雅》中是罕见的。


《诗经·大雅·抑》的赏析3篇(扩展7)

——《诗经》经典名句的赏析范本5份

  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篡权。战乱。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

  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对天咄咄,发为诗文”。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

  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

  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在这指窗帷。

  鉴:照

  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举头望明月。“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清:凄清

  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

  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

  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

  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嘉树:是美好的树,凡是一切美好的树,都可以称它是嘉树。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些美好的树,树的下面就自然会走出路来的,这些树就是东园的桃树和李树。这两句比喻美好繁盛的时代。

  秋风吹飞藿(hu?),零落从此始。

  飞藿:“藿”是豆叶,即豆类的植物。“飞藿”是指零落的豆叶。——对比木本植物。

  沈约解释这两句说:“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叶又凋,无复一毫可悦。”

  这两句是说,秋风吹在豆叶上,我们就感到万物零落从此就开始了。比喻凋零、衰败的时代。

  前面四句,我讲的只是表面的意思。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这四句诗是有一种比兴寓托的深意,陈沆说那是“司马懿尽录魏王公置于邺。嘉树零落,繁华憔悴,皆宗枝剪除之喻也”,意思是说这四句诗比喻曹魏的宗室之被司马氏所剪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繁华:颜色美丽。

  荆:一种落叶的灌木,它的茎是丛生的,大概有四五尺高,枝干很坚劲,古人常有人以荆木做手杖用。

  堂:是一所房屋之中最中央的、最美好的、最高大的建筑。

  杞:枸杞。

  这两句是说,人世之间本来就是如此,一些盛衰兴亡的转变都是如此:一切繁华的事物都会有一个憔悴的结果和下场。而厅堂之上就会长满荆、杞。生——死;聚——散。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舍:舍弃

  之:代词,指零落、憔悴而长满荆杞的地方。

  西山:用典。是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伯夷、叔齐是商纣时代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两个儿子。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临死之前作了一首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xū)嗟徂(cú)兮,命之衰矣!”

  趾:山脚。

  这两句是说,这样一个危亡、衰乱的时代,我要赶着我的马,鞭策着我的马,离开这个地方,到很远很远的西山去。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阮籍在魏晋之交的危乱之时,他有那种委曲求全地保全的悲哀和痛苦。有的时候,之之所以肯于委曲求全,还不只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说自己果然就贪生畏死而就委曲求全了,有时不是的,而是为了对自己的亲属、家人的一份保护爱护之意,因为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而连累整个家族。

  阮籍说,我有时想到我一身的安危都不能够自保,何况说我还要恋念、还要保护我的妻子儿女,我如何能够保全他们呢?像这样的危亡之世,有一天说不定就会有杀身之祸。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凝霜:凝结的寒霜。

  被:遮盖

  岁暮:一年最后的日子

  已:毕,完

  这两句说,那寒冷的严霜整个地把郊原四野的野草都覆盖的时候,有什么生物还能保全下去呢?一年就要过去了,那我只好说一切都完结了,什么希望都没有了。这里表现得非常绝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这个危亡、衰乱之时,那一份要苟且、委曲求全地求生的矛盾和悲哀。

  其六 一日复一夕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每个人都是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度过的。在一天又一天的岁月累计中“颜色改*常,精神自损消。”

  颜色改*常,精神自损消。

  逐渐衰老,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为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所以他的人生体验是时时刻刻焦躁不安的。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周南·卷耳》又言:“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是好也。”《诗经大雅抑》。解释成白话则是:他送我的是红桃,我报他的是琼琚,琼琚哪能算报答,是求彼此永相好。这就是“投之以桃,报之琼琚”的成语原产地。脍炙人口的《邶风·静女》则活脱脱写出了一对无暇情人相约城隅的情形:“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注:

  琼琚:精美的玉佩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夜月》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鹤鹊楼》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一、意旨遥深的诗人: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时代状况:玄学。篡权。战乱。黑暗。

  竹林七贤:怀县(今属河南省)的山涛、向秀,尉氏(属陈留郡,今属河南省)的阮籍、阮咸,铚(zhì)县(今属安徽省)的嵇康,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的刘伶,还有林沂(yí)(今属山东省)的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和王柔虽然很崇奉老庄的道家哲学,但也非常热心于名位利禄,所以,他们二人的生*在“竹林七贤”中比较富贵、显达,而不以文学著称,也没有留下很多好作品。

  向秀、刘伶、阮咸虽然留下一些作品,但不算很多,只有向秀的《思旧赋》、刘伶的《酒德颂》等较为著称。

  在七贤中,真正倜傥不群,富有个性,而且在文学上有较大成就的自然就是嵇康和阮籍了。这两个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阮籍的风格是寓意遥深,志气旷逸。前人评他们二人的诗说:“嵇诗清峻,软旨遥深。”意思是说嵇康的诗清新、峻切,阮籍的诗意旨遥远、深微,难以测知。

  如果从诗歌的艺术价值来说,嵇康的诗虽然也写得很好,但是,写得过于直率了,缺乏含蓄,没有蕴藉;阮籍的诗虽有一份哀怨之意,但很有节制,很含蓄。所以阮籍的诗富于蕴藉、沉挚的意趣。因而,在竹林七贤之中,在“正始时代”的作家之中,阮籍的文学成就是第一位的。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瑀“工于诗文、长于书札”,诗、文和书信都写得很好,曾担任过曹操的记室。

  历史上记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所处的魏晋之交的乱世,不如此不足以远祸全身。阮籍的性格,一方面他的生活非常放浪,秉赋有豪放的志意,不受一切外在的礼法的拘束。另一方面,他为了能够在衰乱之世委曲求全地保全自己,而在内心非常有节制。阮籍的诗之所以写的如此寓意遥深,他的为人之所以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正是因为他有两种相反的情感的缘故。

  关于阮籍的为人,历史上记载说,他“内心淳至,以孝称,而疏于礼法”。虽然他外表上行为放浪,而内心却是非常淳厚、非常笃挚的,并且以孝顺著称。有一天,阮籍正和一位朋友下棋。这时,有人把他母亲死了的消息告诉他,他的朋友想要停止下棋,但他却对下棋的朋友说,请终此局。下完这盘棋,他就放声一恸,呕血数斗,而且“哀毁骨立,杖而后起”。

  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当中书令裴楷来吊祭阮籍母亲之丧时,阮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既不给裴楷答礼,也不哀哭。裴楷仍然尽他的吊丧之礼。当时有人问裴楷,既然阮籍没有给你答礼,你为什么还尽丧之礼呢?裴楷回答说,阮籍那样的人物是在礼法以外的,他可以像他那样行事;我们是一般的寻常人,是在礼法以内的,是应该遵守礼法的。此外,阮籍疏于礼法,他遇俗士则白眼沉默,遇知己就以青眼相对。嵇康的哥哥来见阮籍,他就以白眼相对;嵇康自己来见阮籍,就以青眼相对。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当时有人故意与阮籍谈话,像当年谗毁嵇康的钟会,也非常忌恨阮籍。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他“数以时事问之”,

  多次让阮籍对当时正事进行评论,希望从阮籍的口中得到他对当时一些人物的批评作为把柄,然后再给阮籍加上一些罪名,而阮籍绝口不臧否人物,“皆以酣醉获免”。(司马昭替他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为婚姻,要阮籍把他的女儿嫁给司马昭的儿子,阮籍知道司马昭的用意之后,便常常饮酒,一醉达60天之久,使司马昭没有机会谈及此事。)

  历史上还记载,阮籍好读书,爱山水,常任意出游,“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喜欢读书,也喜欢游山玩水。他常常任意地驾上车出游,但不按着一般人所经过的路径走,而是任意而行,当走到途穷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恸哭着转回来。

  历史上海记载,阮籍有一次登上了当年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当他目睹旧时楚汉相争的作战遗迹时,不禁叹息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一个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能够拯拔、能够救济正处于水火涂炭之中的人民。他对时代危亡的慨叹和失望的悲哀之情,都在这两句话中深深地表现出来。

  阮籍好老庄,然而他曾经屡次出仕,(比如他做过太尉蒋济的掾属,做过尚书郎,步兵校尉),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他有放浪不羁的一面,对当时的时代非常失望、不满,但另一方面,他又有一种委曲求全的苦心,能够节制自己。所以,他屡次出仕又屡次辞官,正好可以看出他内心矛盾挣扎的痛苦。

  在七贤中,阮籍是内心最为矛盾、最为痛苦的一个人。因此,他常常“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悲凉郁结,莫可告喻。对天咄咄,发为诗文”。老庄哲学的旷达与他良知上所忍受的悲苦互争,内心真是“悲凉郁结”,而这种痛苦又没有一个人可以诉说,所以就把内心的零乱、悲苦用诗文表现出来。

  阮籍在政治上有雄心壮志,但他不满司马氏的所作所为,不愿依附司马氏,又怕遭祸而不敢公然反对。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儒家礼教的一套虚伪行径,深为反感。他有才能,有志向,但无法施展,所看见的是恐怖的屠杀和虚伪的礼法。哀伤、苦闷、恐惧、绝望包围了他。他写下了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充分表现了他那孤独苦闷的心情,同时隐隐约约地对时政和上流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忧生和愤世构成了他诗作的主题。他的诗语言比较质朴,不假雕饰,但因对许多丑恶现象不敢明言,隐约其辞,因此不少篇章的内容显得深晦难晓。他的诗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方面,在深入表现诗人的个性方面,堪与曹植的诗比美。

  二、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共有82首。所谓“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内心之所感动的,内心之所思想的,都可以抒发出来。

  阮籍的82首咏怀诗,不是作于一个时候,而是“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内多忧时愤激之言,而出于隐喻象征,迂回吞吐,耐人寻味”。

  前人的评价:

  钟嵘《诗品》:“《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又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指出阮籍的诗,言语字句所写的景物好像就在我们耳目之前一样,而它其中所蕴含的情意,其寄托像八荒一样的遥远,很难搞懂他的主旨是什么。

  晋宋之交的诗人颜延年在他的《咏怀诗注》中说:“嗣宗身事乱朝,常恐罹

  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清代的陈沆在《阮籍诗笺(jiān)》的开头引用颜延年上面的那些话,接着说:“今案软公登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陈沆说,阮籍的诗并不仅仅是颜延年所说的写人生的忧患艰难而已,而是仁人志士的作品,具有非常深远的含义。

  三、夜中不能寐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表面意思是说,作者半夜睡不着,做起来弹琴而已。却蕴含着他内心的忧思烦乱,他那想要求得抒发,想要求得解脱、寄托的努力和挣扎都表现在其中了。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帷:帐幔、帘幕。在这指窗帷。

  鉴:照

  天上的明月照在这薄薄的窗帷之上。然而,阮籍所写的明月照在窗帷之上,还蕴含着他此时此刻内心的一种触发,内心的一份感动与哀伤。因为月亮这个意向,会引发诗人一份寂寞、惆怅、哀伤的感情。(举头望明月。“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清:凄清

  衿:衣服的前衿,正当胸怀的所在。

  这里是说这时又有凄清、寒冷的夜风直吹到我的衿怀之内。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寒冷而已,而且是他内心之中一份寒冷的感受。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鸿:是雁中最大的一种。这种鸟飞得很高,飞得很远。鸿雁是常常成群结伴地飞翔,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而有时会有一只失群的孤雁,它孤独地一个人,所以是孤鸿。

  这一句表面上写他耳朵听到的孤鸿的号叫,其实是他内心的孤鸿的感觉。他说我听到那孤鸿在悲鸣,在哀号,在什么地方哀号呢?在辽远的旷野之上。

  朔:指北方。朔鸟,就是指北方的鸟。然而“朔”还有“寒冷”的意思。冬天的北风就是朔风,朔风就是寒风。在这里,与其把它讲成北方的鸟,不如把它讲作寒鸟,是写在寒冷的冷风之中的寒鸟在悲鸣,在啼叫。在什么地方呢?在北方的树林之中。北方的树林是指寒冷的树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我在这个地方走来走去,将要看见什么,能见到什么呢?明月、清风、孤鸿、朔鸟。但他说,他什么也没看到。

  难道“明月、清风、孤鸿、朔鸟”都被阮籍一笔抹杀了吗?不是。阮籍所说的不是这些,这些明月、清风、孤鸿、朔鸟所代表的是绝望,是幻灭,是悲哀,是寒冷,是孤独,他要挣扎着离开它们,然而,除了它们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什么了,没有一件事物能够给他带来温暖和安慰。所以,他在徘徊与彷徨之中再也

  寻觅不到任何一件事物了。

  在魏晋如此危亡、衰乱之世,我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所以“忧思独伤心”。他只有满怀忧愁、烦乱的一份情思,自己单独地伤心。而且,这一份伤心是无可告喻的。有谁能知道我的伤心,向谁倾诉我的伤心?

  他身仕乱朝,常恐遭祸。他不敢把自己对时代的那一种黑暗、危亡的“愤怀禅代”的感觉向人诉说。只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了。

  意象与抒情

  四、嘉树下成蹊(xī)(其二)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嘉树:是美好的树,凡是一切美好的树,都可以称它是嘉树。

  《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些美好的树,树的下面就自然会走出路来的,这些树就是东园的桃树和李树。这两句比喻美好繁盛的时代。

  秋风吹飞藿(hu?),零落从此始。

  飞藿:“藿”是豆叶,即豆类的植物。“飞藿”是指零落的豆叶。——对比木本植物。

  沈约解释这两句说:“风吹飞藿之时,盖桃李零落之日:华实既尽,柯叶又凋,无复一毫可悦。”

  这两句是说,秋风吹在豆叶上,我们就感到万物零落从此就开始了。比喻凋零、衰败的时代。

  前面四句,我讲的只是表面的意思。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这四句诗是有一种比兴寓托的深意,陈沆说那是“司马懿尽录魏王公置于邺。嘉树零落,繁华憔悴,皆宗枝剪除之喻也”,意思是说这四句诗比喻曹魏的宗室之被司马氏所剪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繁华:颜色美丽。

  荆:一种落叶的灌木,它的茎是丛生的,大概有四五尺高,枝干很坚劲,古人常有人以荆木做手杖用。

  堂:是一所房屋之中最中央的、最美好的、最高大的建筑。

  杞:枸杞。

  这两句是说,人世之间本来就是如此,一些盛衰兴亡的转变都是如此:一切繁华的事物都会有一个憔悴的结果和下场。而厅堂之上就会长满荆、杞。生——死;聚——散。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舍:舍弃

  之:代词,指零落、憔悴而长满荆杞的地方。

  西山:用典。是伯夷、叔齐当年隐居的地方。伯夷、叔齐是商纣时代孤竹国国君墨胎初的两个儿子。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临死之前作了一首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xū)嗟徂(cú)兮,命之衰矣!”

  趾:山脚。

  这两句是说,这样一个危亡、衰乱的时代,我要赶着我的马,鞭策着我的马,离开这个地方,到很远很远的西山去。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阮籍在魏晋之交的危乱之时,他有那种委曲求全地保全的悲哀和痛苦。有的时候,之之所以肯于委曲求全,还不只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说自己果然就贪生畏死而就委曲求全了,有时不是的,而是为了对自己的亲属、家人的一份保护爱护之意,因为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而连累整个家族。

  阮籍说,我有时想到我一身的安危都不能够自保,何况说我还要恋念、还要保护我的妻子儿女,我如何能够保全他们呢?像这样的危亡之世,有一天说不定就会有杀身之祸。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凝霜:凝结的寒霜。

  被:遮盖

  岁暮:一年最后的日子

  已:毕,完

  这两句说,那寒冷的严霜整个地把郊原四野的野草都覆盖的时候,有什么生物还能保全下去呢?一年就要过去了,那我只好说一切都完结了,什么希望都没有了。这里表现得非常绝望,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这个危亡、衰乱之时,那一份要苟且、委曲求全地求生的矛盾和悲哀。

  其六 一日复一夕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每个人都是在白天黑夜的循环中度过的。在一天又一天的岁月累计中“颜色改*常,精神自损消。”

  颜色改*常,精神自损消。

  逐渐衰老,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为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所以他的人生体验是时时刻刻焦躁不安的。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