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日期: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赏析:

  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写出了人们从事劳作的艰辛。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为下文农民夜半抢耕做好铺垫。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上留田行 唐朝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上留田行》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上留田行》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上留田行 唐朝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上留田行》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上留田行》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4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古诗简介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

  翻译/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5

  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翻译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

  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

  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

  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

  缅邈:久远、遥远。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缅邈:意为山川缅邈, 同遥远。

  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1)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翻译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

  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

  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

  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

  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

  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

  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

  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

  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

  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

  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

  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

  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里茔: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

  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商:参星与商星。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对立。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

  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

  缅邈:久远、遥远。

  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

  缅邈:意为山川缅邈, 同遥远。

  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2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古诗简介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

  翻译/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3

  上留田行

  李白〔唐代〕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漫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漫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漫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世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漫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伯理,连他的尸首都伯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漫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伯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伯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伯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伯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世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伯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伯闻了。

  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漫地,又为丧歌名。蓬科:同“蓬颗”,土漫上长满的荒草。马鬣(紫iè):指漫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漫墓。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世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伯如木也。”因悲伯自胜,伯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世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伯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 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2)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十篇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译文

  九月的江南,百花凋谢,唯有迟开的荷花还在水中的小洲附*绚丽绽放。

  远远望去,莲荷迎风起舞,依依动人,十分美丽,就像笑容满面的美人一样。日落时分,暮色沉沉,使人心生愁绪。

  玉盘似的荷叶上渐渐凝聚颗颗露水,就像把荷叶洗过了一样;晚风吹来,成片的莲荷随风摆动,就像彩色的罗带一样,给附*的小城增添了别样的秋色。

  眼前莲荷的清幽景色别具风姿,使人看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产生伤感。

  注释

  芙蓉:此处为水芙蓉,即莲花。

  钱氏池:钱家的池塘,钱氏是文徵明拜访的一位友人。

  玉盘:指荷叶。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2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及注释

  小娃撑小艇(tǐng),偷采白莲回。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白莲:白色的莲花。

  不解(jiě)藏(cáng)踪迹,浮(fú)萍(píng)一道开。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注释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小娃撑船而作下此诗。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3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古诗简介

  《清*乐·池上纳凉》是清代词人项鸿祚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的是夏日的夜晚,词人在庭院荷塘边乘凉消暑的闲适场景。上片写夜的宁静清幽。下片刻画乘凉时的心情。夏末纳凉,临水扶醉,听荷塘一阵雨过,想到过了今夜,这声音即将变做秋声。自是词人体物感时情怀,然于闲适中亦微含愁意。词人善于以传神之笔,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如画的境界。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爽朗工致。

  翻译/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注释

  ①清*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乐”两个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韵,下片三*韵。

  ②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③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④蜡炬:蜡烛。

  ⑤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⑥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⑦一霎:一会儿。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项鸿祚自幼天资聪援,善于著文。他填词很讲究音律,虽内容大都是伤春悲秋之作,然却以古艳哀怨的词风著称于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这首词作是词人借描写夏夜在庭院纳凉的情景,抒发出几分对人生的哀怨。

  赏析/鉴赏

  词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二句,勾画出一幅夏夜宁静、清幽的画面。描写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无声,只有词人在池畔乘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是写在庭院乘凉的词人所看到的室内的情景。根据下片词首句“醉来”二字判断,词人此时是在以酒销夏,边饮酒边观赏院中的景色,夜风吹来,室内的蜡烛光炬被风吹得摇晃不定,门帘也随风摇动;室外,月光将竹林映照在墙壁上,竹影依风摇曳,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里,词人是以动写静,那被风吹动的烛光,飘乎不定的门帘和那半墙如画的竹影,更显出夏夜的宁静,虽不一字月,却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优美的夏夜图便可在眼前浮现。

  词的下片着意描写词人乘凉时的心情。“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二句,是写人的动作。词人醉酒后扶墙走到床边,躺在竹*上,手执熟罗扇,轻轻的扇风虽使人略感清凉,但却难解词人的醉意,在朦胧的醉意中,词人由凉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眼前池塘正是莲叶碧青,荷花争奇之时,然而瞬间雨过,一夜间便花凋叶残,明朝醒来,庭院里便是一片秋声。最后两句着似写景,实则是借写醉意中的幻觉,寄托词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全词勾勒出一幅常见的池边消夏图,传递了一种闲适、安逸、祥和的气息。水天清话,夜深入静,是小令的基调,但不时有风中烛曳、墙上竹动、*上人晃、手中扇摇、水中波兴,来打破这种静谧。以动衬静,对比分明。项鸿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触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忧情苦绪。这首词就是词人以传神的笔墨,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的如画的境界。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宋代: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池上到处漂着落花柳絮,春天到哪里去了?孤寂的旅馆内悄无人声,梦中的我正行走在洒满月光的湖堤上,突然梦断人醒。伤心至极,只好坐听窗外五更时分的风雨。

  「注释 」1、梦断:梦醒。

  2、无绪:没有兴致。

  赏析

  词的开篇两句是作者对春去的叹息。“池上”一问横空而来,充满了惋惜、无奈和迷惘。接着作者描写漫天的“落花飞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这些漫天的落花飞絮,飘洒下来,纷纷扬扬,坠落往池面上,随水流逝。而对这样一幕场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观,内心自然会涌起无限的春愁。这种“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约词人所抒写的闲愁,此时在他心中的”春愁”,不仅有对岁月流逝的哀叹,更有对功业无成而生命渐渐走到尽又的无限悲凉。“孤馆”“梦断”二句,正是表现这种悲凉。“梦断”二字点明开篇两句描写的景象是作者从梦中醒来时一瞬间的所见。从下文还可以知道,作者醒来时才刚刚“五更”,天方微亮,“悄无人”正符合此时的场景。词人从“月堤归路”这一重回故乡的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旧是在“孤馆”之中,身边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发作者无穷的哀伤。

  于是词人孤寂地坐着,静静地感受着哀伤,”无绪,无绪”四个字,把这种哀伤如吟唱一般地表达出来。“无绪”是“无奈”,是“无计”,是“无情”,是“无聊”,种种复杂的感情都包容在这两句简单叹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东坡言《如梦令》曲名,本唐庄宗制。一名《忆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梦令》。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取以为之名。”《如梦令》这一词调的命名,正是因为下阕这两句,因此词家用这一词调时,往往在这两句上费尽心机,比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写出疑问与感伤的语气,为人所激赏。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无寐,无寐”,非常警醒、精练。而此词中,“无绪,无绪”同样极为含蓄深沉,丝毫不逊于前人后人。

  “帘外五更风雨”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在美梦破碎之后心绪不宁,听着帘外的风雨,预感到更坏的厄运将要到来。全同以此作结,显得极为绝望,可见这一时期秦观的思想。这一句同时也交代了整首词发生的时间、背景,读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写的“落花飞絮”等场景,都是在五更时候,都是在风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凉。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末作者谪居郴州之时。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池上原文

  倚杖池边立,西风荷柄斜。

  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

  翻译

  拄杖站在池塘边,西风拂过,托着残叶的荷柄微微倾斜。

  突然看到这一派秋景萧瑟中,一枝荷花迎风开放。

  注释

  西风:指秋风。

  赏析

  张光启生活于明末清初,入清,隐居不仕,享年八十馀。从这首小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聪目明,身体尚健。

  在一个败荷零落的秋日,诗人拄杖独自站在荷塘边,秋风一过,无数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鼓斜倾倒。但是,他再举目远望,只见满目凋零的球景中,却有一朵新开的荷花突兀的闯进了他的视线,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动之情不以言表。诗人不说一朵花而说“一枝花”,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还有花枝。在众芳摇落、荷柄斜倒映衬下,挺直的花枝托着鲜花,不仅美艳,而且显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独立不羁的精神。诗人直接描画出的是残荷中的一枝新花,谁又能说诗人不是在借以歌颂这样一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呢?

  本诗前后对照鲜明,如果说,读前两句诗,我们心中可能生出对诗人老境凄凉的同情,那么,当读到后两句时,就只有对作者坚贞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钦佩之情了。张光启无意于为自己画像,但这首小诗却成了诗人晚年极为生动传神的一幅小照。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6

  这首词写的是夏季傍晚阵雨过后,一时之情轻,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词的上阕写室外景色,轻雷疏雨,小楼彩虹,雨后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断虹明”三字和“月华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极美的境界。

  “雷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了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词人未曾提及雷的远*,然而无论远*,雷都是来自雷的那一边,雷声被雷树阻隔,声音愈来愈小,故是轻雷,隐隐隆隆之致,有异于当头霹雳。夏雨泼洒在池上,而雷声此时已经停止了,惟闻沙沙飒飒,乃是雨声独响。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荷声者,其叶阵之声也。奇又在“碎”,夏季阵雨是转眼即逝的,而因荷承,故声声清晰。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词上片前二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雷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雷荫外、池塘上,阵阵惊雷后,下起一阵急雨。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此处一个“碎”字用的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阵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夏雨来得及、”得快,“小楼”以下三句写雨后情景。小楼西阁,一道彩虹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伫立在那儿。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片描绘了一幅美人夏日睡觉图,据词意当是写第二天情景。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只见她躺着的凉簟纹理*整,不见折皱,而她头上的钗钿则垂落在水晶枕旁。词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夏雨来得急、”得快,“小楼”以下三旬写雨后情景。雨势本来就不汹涌,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小楼西角,一道彩虹挂在天空。断虹之美,令人难以名轻,词人又只下一“明”字,而断虹之美,斜阳之美,雨后晚晴的碧空如洗之美,已被“明”字描摹得淋漓尽致。“明”乃寻常之字,本无奇处,但细思之,却表现了如此丰富的意境与层次之美。虹一弯,忽现云际,则晚晴之美,在此时显得更加妙不可言,无可着笔处乃偏偏有此断虹,来为生色,来为照影。闺中女主人公出现了,她倚着小楼栏杆,看彩虹落下,“待得月华生”。这表明她曾长时间地伫立在此。她或许在等待情人到来,从彩虹生直至月上东山。

  下阕写室内景象,以精美华丽之物又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境界,连燕子也飞来窥视而不忍打扰。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下阕词的意境在“月华生”的基础上再上一层。小楼绣阁,玉钩放下、帷帘低垂,女主人公阁内鼾睡。写到阑干罢倚,人归帘下,天真晚矣。凉波以比簟纹,已妙极,又下“不动”“*”,竭尽全力渲染清幽处的悲凉。结尾两句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艳而不俗。水精枕,加倍渲染画栋玉钩,是用华美的物件以造一理想的人间境界(水精即水晶)。而结以钗横,词人此处,神理不殊,先后一揆。人巧妙地从燕子的视角,将女主人公夏日昼寝的画面描摹得惟妙惟肖,绣阁的静谧精美,不附会本事,这自是一幅闺阁妙画,若附会本事,则本篇虽涉艳情,却也表现清雅而自然。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翻译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对棋:相对下棋。

  下子:放下棋子。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赏析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小娃撑船而作此组诗。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8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古诗简介

  《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抒发作者官场失意的牢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翻译/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幽闲多么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响亮多么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注释

  1.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2.潜虬(qiú):潜龙。虬:传说中有两角的小龙。媚:喜爱,此有自我怜惜之意。幽姿:潜隐的姿态。这里喻隐士。

  3.飞鸿:能高飞的雁、鸿鹄等大鸟。远音:鸿飞得高,所以鸣声可以传得很远。此喻有所作为的人。

  4.薄霄:迫*云霄。薄,迫*。云浮:指高飞的鸿。

  5.栖川:栖息水中。怍(zuò),惭愧。渊沈:指深潜水中的虬龙。

  6.进德:增进德业。《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智所拙:智力不及。拙,指不善逢迎。

  7.退耕:退隐躬耕。力不任:体力不能胜任。

  8.狥(xún)禄:追求俸禄。狥,谋求。反,同“返”。穷海,边远荒僻的滨海地区,指永嘉。

  9.卧痾(ē):卧病。空林:因秋冬季节树叶落尽,故称空林。

  10.衾(qīn):被子。昧节候:不明季节变化。

  11.褰(qiān)开:拉开,指拉开窗帘。窥临:临窗眺望。

  12.倾耳:侧耳。聆:听。

  13.岖嵚(qūqīn):山岭高耸险峻的样子。

  14.初景:初春的日光。景:同“影”。革:清除。绪风:冬日残余的寒风。

  15.新阳:指春。故阴:指冬天。

  16.“园柳”句:意思是园柳中叫唤的禽鸟种类因季节变化而不同。

  17.“祁祁”句:《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18.“萋萋”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草茂盛的样子。这二句写诗人由眼前春色而触发的离家伤春的情怀。

  19.索居:离群独居。易永久:容易觉得时间长久。

  20.难处心:难以安心做到。

  21.“持操”句:意思是坚持高尚节操的人难道只有古代才有吗?

  22.“无闷”句:意思是自己现在做到了隐居遁世而没有烦闷。无闷,《周易·乾卦·文言》:“遁世无闷。”征,证明。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少帝景*元年(423)初春。谢灵运在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这一年的'七八月至次年(景*元年)七八月间担任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次年初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托物起兴,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赏析/鉴赏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名家点评

  钟嵘:《谢氏家录》云:“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诗品》卷中)

  叶梦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人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尔。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艰者,往往不悟。(《石林诗话》)

  严羽: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

  刘履:灵运自七月赴郡,至明年春已逾半载,因病起登楼而作此诗。言虬以深潜而自媚,鸿能奋飞而扬音,二者出处虽殊,亦各得其所矣。今我进希薄霄,则拙于施德,无能为用,故有愧于飞鸿。退效栖川,则不任力耕,无以自养,故有惭于潜虬也。夫进退既已若此,未免徇禄海邦,至于卧病昏昩,不觉节候之易。今乃暂得临眺,因睹春物更新,则知离索既久,而感伤怀人之情自不能已。盖是时庐陵王未废,故念及之,且谓穷达离合,非人力所致,唯执持贞操,乐天无闷。岂独古人为然,当自验之于今可也。(《选诗补注》)

  方回:此诗句句佳,铿锵浏亮,合是灵运第一等诗。(《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

  谢榛: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乃是六朝家数,与夫“青青河畔草”不同。叶少蕴但论天然,非也。(《四溟诗话》卷二)

  黄淳耀:谢康乐“池塘生春草”得之梦中。评诗者或以为寻常,或以为淡妙,皆就句中求之耳。“池塘生春草”,单拈此句,亦何淡妙之有!此句之根在四句之前。其云:“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乃其根也;“褰开暂窥临”下,历言所见之景,至于池塘草生,则卧疴前所未见者,其时流节换可知矣。此等处皆浅浅易晓,然其妙在章而不在句,不识读诗者何以必就句中求之也?(《陶庵全集》卷二十一)

  胡应麟:“池塘生春草”,不必苦谓佳,亦不必谓不佳。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炼而成,要皆真积所致。此却率然信口,故自谓奇。(《诗薮》外编卷二)

  沈德潜:虬以深潜而保真,鸿以高飞而远害。今以婴世网,故有惭虬与鸿也。薄霄,顶飞鸿。栖川,顶潜虬。……“池塘生春草”,偶然佳句,何必深求,权德舆解为王泽竭,侯将变,何句不可穿凿耶?(《古诗源》)

  何焯:谢灵运《登池上楼》,只似自写怀抱,然刊置别处不得,循讽再四,乃觉巧不可阶。“池塘”一联,惊心节物,乃尔清绮,惟病起即目,故千载常新。(《义门读**》)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9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朝代:宋代

  作者:晁冲之

  原文: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一、译文

  回忆当年在西池池上宴饮,每天该有多少的快乐和幸福。可自从分手之后,相互间也不再寄信捎书。即使像往常那样相见,相互间也冷冷淡淡,不可能再像当初。

  安好枕头,铺好锦被,今夜要在梦中趁着月明而渡江过湖,去与那些隔绝的好友会晤。尽管相互相思也不要问*况何如,因为明明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哪里还顾得上花落叶枯。

  二、注释

  ①西池:指北宋汴京金明池。当时为贵族游玩之所。

  ②寻常:*时,*常。

  ③安稳:布置稳当。锦衾:锦缎被子。

  ④何如:问安语。

  ⑤情知:深知,明知。

  三、简评

  此词以冲淡隐约的情致,抒写记忆中的欢娱以及追踪已逝的梦影而不得的怅惘之情。这是一首寄宴颇深,但文笔淡雅的小词,颇耐回味啊。

  池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古诗简介

  《登池上楼》是晋宋之际诗人谢灵运的作品。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抒发作者官场失意的牢骚;中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翻译/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幽闲多么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响亮多么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注释

  1.池:谢灵运居所的园池。

  2.潜虬(qiú):潜龙。虬:传说中有两角的小龙。媚:喜爱,此有自我怜惜之意。幽姿:潜隐的姿态。这里喻隐士。

  3.飞鸿:能高飞的雁、鸿鹄等大鸟。远音:鸿飞得高,所以鸣声可以传得很远。此喻有所作为的人。

  4.薄霄:迫*云霄。薄,迫*。云浮:指高飞的鸿。

  5.栖川:栖息水中。怍(zuò),惭愧。渊沈:指深潜水中的虬龙。

  6.进德:增进德业。《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智所拙:智力不及。拙,指不善逢迎。

  7.退耕:退隐躬耕。力不任:体力不能胜任。

  8.狥(xún)禄:追求俸禄。狥,谋求。反,同“返”。穷海,边远荒僻的滨海地区,指永嘉。

  9.卧痾(ē):卧病。空林:因秋冬季节树叶落尽,故称空林。

  10.衾(qīn):被子。昧节候:不明季节变化。

  11.褰(qiān)开:拉开,指拉开窗帘。窥临:临窗眺望。

  12.倾耳:侧耳。聆:听。

  13.岖嵚(qūqīn):山岭高耸险峻的样子。

  14.初景:初春的日光。景:同“影”。革:清除。绪风:冬日残余的寒风。

  15.新阳:指春。故阴:指冬天。

  16.“园柳”句:意思是园柳中叫唤的禽鸟种类因季节变化而不同。

  17.“祁祁”句:《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18.“萋萋”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草茂盛的样子。这二句写诗人由眼前春色而触发的离家伤春的情怀。

  19.索居:离群独居。易永久:容易觉得时间长久。

  20.难处心:难以安心做到。

  21.“持操”句:意思是坚持高尚节操的人难道只有古代才有吗?

  22.“无闷”句:意思是自己现在做到了隐居遁世而没有烦闷。无闷,《周易·乾卦·文言》:“遁世无闷。”征,证明。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宋少帝景*元年(423)初春。谢灵运在宋武帝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这一年的七八月至次年(景*元年)七八月间担任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次年初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托物起兴,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

  赏析/鉴赏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名家点评

  钟嵘:《谢氏家录》云:“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诗品》卷中)

  叶梦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人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尔。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而思苦言艰者,往往不悟。(《石林诗话》)

  严羽: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

  刘履:灵运自七月赴郡,至明年春已逾半载,因病起登楼而作此诗。言虬以深潜而自媚,鸿能奋飞而扬音,二者出处虽殊,亦各得其所矣。今我进希薄霄,则拙于施德,无能为用,故有愧于飞鸿。退效栖川,则不任力耕,无以自养,故有惭于潜虬也。夫进退既已若此,未免徇禄海邦,至于卧病昏昩,不觉节候之易。今乃暂得临眺,因睹春物更新,则知离索既久,而感伤怀人之情自不能已。盖是时庐陵王未废,故念及之,且谓穷达离合,非人力所致,唯执持贞操,乐天无闷。岂独古人为然,当自验之于今可也。(《选诗补注》)

  方回:此诗句句佳,铿锵浏亮,合是灵运第一等诗。(《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

  谢榛: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乃是六朝家数,与夫“青青河畔草”不同。叶少蕴但论天然,非也。(《四溟诗话》卷二)

  黄淳耀:谢康乐“池塘生春草”得之梦中。评诗者或以为寻常,或以为淡妙,皆就句中求之耳。“池塘生春草”,单拈此句,亦何淡妙之有!此句之根在四句之前。其云:“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乃其根也;“褰开暂窥临”下,历言所见之景,至于池塘草生,则卧疴前所未见者,其时流节换可知矣。此等处皆浅浅易晓,然其妙在章而不在句,不识读诗者何以必就句中求之也?(《陶庵全集》卷二十一)

  胡应麟:“池塘生春草”,不必苦谓佳,亦不必谓不佳。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炼而成,要皆真积所致。此却率然信口,故自谓奇。(《诗薮》外编卷二)

  沈德潜:虬以深潜而保真,鸿以高飞而远害。今以婴世网,故有惭虬与鸿也。薄霄,顶飞鸿。栖川,顶潜虬。……“池塘生春草”,偶然佳句,何必深求,权德舆解为王泽竭,侯将变,何句不可穿凿耶?(《古诗源》)

  何焯:谢灵运《登池上楼》,只似自写怀抱,然刊置别处不得,循讽再四,乃觉巧不可阶。“池塘”一联,惊心节物,乃尔清绮,惟病起即目,故千载常新。(《义门读**》)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3)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五)份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甫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翻译: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惶惶。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怏怏。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注释:

  ①无田(diàn佃)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②莠(yǒu有):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③忉忉(dāo刀):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④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⑤怛怛(dá达):悲伤。⑥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⑦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ɡuàn贯):形容总角翘起之状。⑧弁(biàn辨):**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赏析:

  对这首诗主旨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不过比较各家之说,相对而言,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说,较为符合诗篇的文本意义。

  这首诗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叠形式,只换了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首两句直赋其事,意在引出下两句。因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见不着一棵小苗,诗人面对如此荒芜的大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不觉脱口说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不禁讲出了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际这不过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说“无思”,恰是刻骨相思。正因为她无法摆脱相思的痛苦,第三章出现了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了,他惊喜不已:“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构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一虚境之中。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末章前两句云:“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评后两句云:“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

  此诗第一、第二章是隔句交错押韵,即田、人属上古真部韵,骄、忉属上古宵部韵,桀、怛属上古月部韵。第三章四句连韵,属上古元部韵,并皆有“兮”字收尾。译文尽量保留原诗韵式及叠词的运用。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小雅·甫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

  今适南亩,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我田既臧,农夫之庆。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攘其左右,尝其旨否。

  禾易长亩,终善且有。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1.倬(zhuō):广阔。

  2.甫:大。

  3.十千:言其多。

  4.有年:丰收年。

  5.陈:陈旧的粮食。

  6.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7.适:去,至。

  8.耘(yún):锄草。耔(zǐ):培土。

  9.黍(shǔ)稷(jì):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10.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11.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12.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3.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4.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5.臧(zāng):好,此指丰收。

  16.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7.祈:祈祷求告。

  18.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9.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20.馌(yè):送饭。

  21.田畯(jùn):农官。

  22.旨:美味。

  23.易:治理。

  24.终:既。有:富足。

  25.克:能。敏:勤快。

  26.茨(cí):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

  27.庾(yǔ):露天粮囤。

  28.坻(chí):小丘。京:冈峦。

  29.箱:车箱。

  30.介福:大福。

  赏析: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3

  甫田

  佚名〔先秦〕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倬(zhuō):广阔。甫:大。十千:言其多。有年:丰收年。陈:陈旧的粮食。食(sì):拿东西给人吃。适:去,至。耘(yún):锄草。耔(zǐ):培土。黍(shǔ)稷(jì):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攸:乃,就。介:长大。止:至。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臧(zāng):好,此指丰收。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祈:祈祷求告。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馌(yè):送饭。田畯(jùn):农官。旨:美味。易:治理。终:既。有:富足。克:能。敏:勤快。茨(cí):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庾(yǔ):露天粮囤。坻(chí):小丘。京:冈峦。箱:车箱。介福:大福。

  鉴赏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翻译

  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

  倬:广阔。

  甫:大。

  十千:言其多。

  有年:丰收年。

  陈:陈旧的粮食。

  食:拿东西给人吃。

  适:去,至。

  耘:锄草。

  耔:培土。

  黍稷:谷类作物。

  薿薿:茂盛的样子。

  攸:乃,就。

  介:长大。

  止:至。

  烝:进呈。

  髦士:英俊人士。

  齐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以:用作。

  社:祭土地神。

  方:祭四方神。

  臧:好,此指丰收。

  御:同“迓”,迎接。

  田祖:指神农氏。

  祈:祈祷求告。

  谷:养活。

  士女:贵族男女。

  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

  止:语助词。

  馌:送饭。

  田畯:农官。

  旨:美味。

  易:治理。

  终:既。

  有:富足。

  克:能。

  敏:勤快。

  茨: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

  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

  庾:露天粮囤。

  坻:小丘。

  京:冈峦。

  箱:车箱。

  介福:大福。

  鉴赏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之创作,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暮春时节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5

  甫田

  佚名〔先秦〕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惶惶。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切莫挂念远方人,惆怅不安心怏怏。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注释无田(diàn佃)甫田:不要耕种大田。田(diàn佃),治理。甫田(tián),大田。莠(yǒu有):杂草;狗尾草。骄骄:犹“乔乔”,高大貌。忉忉(dāo刀):心有所失的样子,一说忧劳貌。桀桀:借作“揭揭”,高大貌。怛怛(dá达):悲伤。婉、娈:毛传:“婉娈,少好貌。”总角:古代男孩将头发梳成两个髻。丱(ɡuàn贯):形容总角翘起之状。弁(biàn辨):**的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鉴赏

  对这首诗主旨的看法分岐很大,比较流行的旧说有:刺齐襄公(《毛序》:“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刺齐景公(丰坊《诗说》:“齐景公急于图霸,大夫讽之。”)、刺鲁庄公(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庄公生而蒙非种之讥,及已即位,而有不能防闲其母之诮,且与其母更道入于齐国,……诗人代为之愧……”)、刺奇童无成(牟庭《诗切》:“诗人有所识童子美质者,已而离远不相见,常思念之,……及长而复见之,则庸人矣,故悔思之也。”)、戒厌小务大(朱熹《诗集传》:“田甫田而力不给,则草盛矣;思远人而人不至,则心劳矣。以戒时人厌小而务大;忽*而图远,将徒劳而无功也。”)、戒学者及时进修(刘沅《诗经恒解》:“盖当时有少年,志大躐等求功,不知循序渐进者,故诗人戒之。”),今人新说则有:初耕种时的祷神歌、劝慰离人不须徒劳多思的诗、妇人思念征夫之词、少女恋慕少男的诗,等等。各家之说都有其理由,不过比较各家之说,相对而言,写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说,较为符合诗篇的文本意义。

  这首诗头两章是写实,采用重叠形式,只换了四个字,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首两句直赋其事,意在引出下两句。因丈夫去了远方,家中没有劳力,耕作粗放,本来长着绿油油庄稼的大田,如今全长着深深的野草,见不着一棵小苗,诗人面对如此荒芜的大田,忧心忡忡,感慨万千,不觉脱口说出“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桀桀)”。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自伤自怜,自怨自艾,引出一腔怨气,不禁讲出了气话:“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怛怛)!”实际这不过是思极的反语、伤心语,说“无思”,恰是刻骨相思。正因为她无法摆脱相思的痛苦,第三章出现了幻觉,由实转虚,诗人似乎觉得丈夫突然归来,想像他见到离家时还是扎着丫角的小儿子,忽然间已经长大**了,他惊喜不已:“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一自我构造的虚幻境界,既是对丈夫早日*安归来的渴望,又是对孩子快快长大的期盼。此诗的含蓄美尽在这一虚境之中。清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末章前两句云:“换笔顿挫,与上二章形不接而神接”,评后两句云:“奇文妙义,与上四‘无’字神回气合。”

  此诗第一、第二章是隔句交错押韵,即田、人属上古真部韵,骄、忉属上古宵部韵,桀、怛属上古月部韵。第三章四句连韵,属上古元部韵,并皆有“兮”字收尾。译文尽量保留原诗韵式及叠词的运用。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4)

——甫田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小雅·甫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那片田地多么宽广,每年能收千万担粮。我拿出其中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养。遇上古来少见的好年成,快去南亩走一趟。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还有那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和四方神灵来分享。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偿。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让老爷小姐们温饱永昌。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注释

  (1)倬:广阔。甫:大。

  (2)十千:言其多。

  (3)有年:丰收年。

  (4)适:去,至。

  (5)耘:锄草。耔(zǐ):培土。

  (6)黍稷: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7)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8)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9)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0)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1)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2)臧:好,此指丰收。

  (13)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4)祈:祈祷求告。

  (15)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6)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17)馌(yè):送饭。

  (18)田畯:农官。

  (19)旨:美味。

  (20)易:治理。

  (21)终:既。有:富足。

  (22)克:能。敏:勤快。

  (23)茨:茅屋顶。粱:桥梁。

  (24)庾:粮仓。

  (25)坻(chí):小丘。京:冈峦。

  (26)箱:车箱。

  (27)介福:大福。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之作,《毛诗序》说:“刺幽王也。君子伤今思古焉。”郑玄笺说:“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宋人朱熹首先对此说表示异议,他认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诗集传》)。现从诗的内容来看,朱熹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但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乐歌共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读者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小雅·甫田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那片田地多么宽广,每年能收千万担粮。我拿出其中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养。遇上古来少见的好年成,快去南亩走一趟。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还有那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和四方神灵来分享。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偿。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让老爷小姐们温饱永昌。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

  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注释

  (1)倬:广阔。甫:大。

  (2)十千:言其多。

  (3)有年:丰收年。

  (4)适:去,至。

  (5)耘:锄草。耔(zǐ):培土。

  (6)黍稷:谷类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样子。

  (7)攸:乃,就。介:长大。止:至。

  (8)烝:进呈。髦士:英俊人士。

  (9)齐(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0)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

  (11)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2)臧:好,此指丰收。

  (13)御(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农氏。

  (14)祈:祈祷求告。

  (15)谷:养活。士女:贵族男女。

  (16)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止:语助词。

  (17)馌(yè):送饭。

  (18)田畯:农官。

  (19)旨:美味。

  (20)易:治理。

  (21)终:既。有:富足。

  (22)克:能。敏:勤快。

  (23)茨:茅屋顶。粱:桥梁。

  (24)庾:粮仓。

  (25)坻(chí):小丘。京:冈峦。

  (26)箱:车箱。

  (27)介福:大福。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之作,《毛诗序》说:“刺幽王也。君子伤今思古焉。”郑玄笺说:“刺者刺其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宋人朱熹首先对此说表示异议,他认为“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诗集传》)。现从诗的内容来看,朱熹的看法比较符合实际;但诗中自称“曾孙”,按周代君王对祖先和神灵的称呼*惯,则作者当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因此,这应是周王祭祀方(四方之神)社(土地神)田祖(农神)的祈年乐歌。

  乐歌共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读者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5)

——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村夜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翻译: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赏析: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原文: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唐代]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注释

  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所居。

  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

  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之辞别。

  琵琶:初创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等地,汉代传人我国。后经改造,团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八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垃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观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乐器。

  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弦上黄莺语:此句是指琵琶之声犹如黄莺的啼叫。

  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

  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记载。

  赏析: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这首《菩萨蛮》词,就是写作者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惆怅心情。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在朱门红楼那天告别之夜,灯光映照着半卷的挂有流苏的帐子的情景,真叫人难过极了。“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

  词的下片,写客地思归,由听到琵琶乐声想到所爱之人正倚窗远望,等候自己归去。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两句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用以代指歌女,“黄莺语”指琵琶弹的乐声就象清脆婉转的黄莺啼般的歌声,极写琵琶声调的婉转。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起爱人临别时叮咛自己早日归家,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倚窗远望,盼望归去。

  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又作: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冷烟轻澹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翻译

  清冷的烟雾笼罩着衰败的树丛,今夜漂泊的船只行至秦淮河岸边停靠。

  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栖雁;风帆下落,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

  山上那摇落的树干仿佛正在倾听那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的涛声,消逝在远方的夜空。

  那些曾经在秦淮河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如今都在哪里?想来应在这清冷的月光中。

  注释

  金陵:古邑名。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

  轻澹:即轻淡。

  澹:一作“霭”,一作“雨”。

  衰丛:衰败的树丛。

  秦淮: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6)

——梅雨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

  梅雨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译文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注释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盘涡:急水旋涡

  赏析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梅雨

  唐代杜甫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译文

  成都有个犀浦镇,只是一个十分繁荣,富强的大镇。我正巧在四月路经此地,看到了这里美丽的`景色。满树的黄梅已经成熟,深而清的河水向长江流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茅草盖的屋顶,山间云雾弥漫,田间有春水浇灌。河中仿佛整日有蛟龙在嬉戏,形成一个个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

  注释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

  湛湛:水深而清

  冥冥:昏暗

  盘涡:急水旋涡

  赏析

  此诗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诗中的“南京”是指现在的成都,“犀浦道”指唐代的犀浦县,现在四川郫县的犀浦镇就是当年犀浦县治所。

  梅雨

  柳宗元〔唐代〕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译文

  杨梅结实正是阴雨连绵的时候,天地苍茫一片,时间恰是晚春。愁深难眠更哪堪楚猿夜啼,好梦易醒禁不住越鸡伺晨。雨雾朦朦从海隅直达南极边的尽头,江涛汹汹淹没了北去的渡口。身上的白衣被江南的梅雨墨染,却不是京城的尘埃所为。

  注释

  梅雨:农历四五月间,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其雨叫梅雨,也叫黄梅雨,梅实:杨梅的果实,俗称杨梅。楚、越:泛指江南,这里都是指江南的永州,永州是荆楚的最南端,也是南越的最北处。海雾:海上的.雾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此处借其乡思之苦的意。江雪:江涛如雪,一作“江云”。北津:北去的渡口。“素衣”两句:素衣,白色的衣。这里是化用典故,谢脁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是说“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的了。”柳宗元是反其意而用之。

  赏析

  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一月余。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不必说是“俟罪非真吏”的流放囚徒了。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加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的基调,这“忧愁”是沉沉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挥不去,驱不散,化不开。颔联写柳州之荒凉,夜里能听见猿猴悲啼,早晨被远处的鸡声惊醒,皆言人烟稀少。愁与梦,更是诗人不得志的心态写照。颈联写天气景象,一片朦胧晦暗,恰好是诗人此时境遇的象征。尾联用典。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谢朓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字面写白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但不是京城尘埃所染,而是边城气候。言外之意却是从此入京无份了——政治前途何其渺茫,心里必定愁苦。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是有独特沉郁的风格。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

  唐寅〔明代〕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扩展7)

——游东田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五篇

  原文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译文

  戚然无欢,邀友一同游乐。登上云雾笼罩中的高高楼榭,顺着山势眺望远处的菌形台阁。远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烟霭迷离的景象。游鱼嬉戏,触动水中新荷;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春酒虽美,还是停杯对景,眺望青山。

  注释

  东田:南朝太子萧长懋在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下所建的楼馆。

  戚戚(qī):忧愁的样子。

  悰(cóng):快乐。

  行乐:游玩。

  寻云:追寻云霞的踪迹,指登高。

  陟(zhì):登,上。《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

  累榭(xiè):重重叠叠的楼阁。榭,台上有屋叫榭。

  随山:顺着山势。

  菌阁:华美的楼阁。王褒《九怀》有句:“菌阁兮蕙楼”,用菌、蕙等香草来形容楼阁的华美。

  暧(ài):昏暗,不明晰。

  阡阡(qiān):同“芊芊”,茂盛的样子。

  生烟:指新生之烟。谢灵运《撰征赋》:“睹生烟而知墟。”

  漠漠:弥漫,散布。

  荷:荷花。

  余花:残余的花朵。

  不对:不面对着,这里指不饮酒。

  芳春酒:芳香的春酒,这里指美酒。

  青山郭:靠*青山的城郭。郭,外城。

  赏析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悰,乐),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山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菌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山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游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

  全诗写景既有全景式的概括描写,显得视野开阔;又有局部细腻的生动刻画,精警工丽,富有思致。这样写景避免了冗长的铺排,同谢灵运的某些写景铺排过多相比有了进步,显得流丽清新。

  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翻译

  戚然无欢,邀友一同游乐。

  登上云雾笼罩中的高高楼榭,顺着山势眺望远处的菌形台阁。

  远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烟霭迷离的景象。

  游鱼嬉戏,触动水中新荷;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

  春酒虽美,还是停杯对景,眺望青山。

  注释

  戚戚:忧愁的样子。

  悰:快乐。

  行乐:游玩。

  寻云:追寻云霞的踪迹,指登高。

  陟:登,上。

  累榭:重重叠叠的楼阁。榭,台上有屋叫榭。

  随山:顺着山势。

  菌阁:华美的楼阁。

  暧:昏暗,不明晰。

  阡阡:同“芊芊”,茂盛的样子。

  生烟:指新生之烟。

  漠漠:弥漫,散布。

  荷:荷花。

  余花:残余的花朵。

  不对:不面对着,这里指不饮酒。

  芳春酒:芳香的春酒,这里指美酒。

  青山郭:靠*青山的城郭。郭,外城。

  赏析

  诗的第一、二句说自己心中不乐(悰,乐),故与朋友携手来游东田。次二句写登上耸入云霄的层层台榭,随山势望去,只见楼阁华美无比(菌阁)。接着四句继续描写远*景色,远处树木苍翠茂密,山间烟霭缭绕弥漫,“阡阡”、“漠漠”两个叠音词将树木的葱茏和云烟的氤氲表现得非常生动。接着,诗人目光稍稍收回,只见水面上荷叶颤动,于是推想一定有游鱼在水下嬉戏,又见栖息着的鸟雀一飞而散,留在枝条上的残花纷纷飘落下来。诗人在“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中将鱼、荷、鸟、花结合起来写。由荷动可推知鱼戏,此以实写虚也;“鸟散”是瞬间的景象,稍纵即逝,而“余花落”相对和缓些,诗人用“余花落”这一细致的动态描写来表现飞鸟散去后由动人静的一瞬间,显得余韵悠悠,体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境。“新荷”、“余花”也点出了时节正是初夏。诗的最后两句写不去饮酒取乐,而是凝神眺望城郭边的青山,诗人陶醉于自然景色中流连忘返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开始时的苦闷至此已荡然无存了。

  全诗写景既有全景式的概括描写,显得视野开阔;又有局部细腻的生动刻画,精警工丽,富有思致。这样写景避免了冗长的铺排,同谢灵运的某些写景铺排过多相比有了进步,显得流丽清新。

  创作背景

  东田是建康(今南京市)有名的游览胜地,齐武帝的文惠太子非常喜爱东田的景色,特在此设立楼馆,并经常到这一带游幸。楼馆的华丽,甚至超过台城的上宫。谢脁在建康时。因有庄在钟山,所以也经常到东田去游览,《游东田》就是一首记游之作。

  游东田 原文: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游东田翻译:戚然无欢,相邀行乐。寻赏云雾,登临层叠的楼宇,伴随山势迂回,观望形如菌的台阁。远处树木葱郁,烟霭迷离。水中游鱼触碰到新生的荷叶,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时值暮春,景色寂寞,不得饮酒言欢,暂且眺望青山。

  游东田字词解释

  (1)悰(cong):即乐。

  (2)寻云:是心中的志趣,象征高尚的追求。

  (3)阡阡:同芊芊,树木茂盛的样子。

  (4)漠漠:散布的样子。

  游东田鉴赏

  《游东田》是谢朓的名作之一。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风景宜人。这首诗即以清新流媚的笔触描绘了东田山水的自然之美。开首二句“戚戚苦无悰(cóng),携手共行乐”,先写自己出游的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悰,心情,这里指欢乐。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生活感受,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拣个有山水草木的去处走走,便可以消去许多烦恼。看来谢朓也是这样,于是他很快就陶醉在自然景物之中了。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这两句写出游的路线。陟,即升、登的意思。沿着重叠连绵的台榭向上登攀,回首俯瞰,山下的楼阁宛若芝菌一般。这二句的妙处在于开了一个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想象到飘转的白云、堆迭的台榭楼阁那种美妙的景象,甚至能辨识出诗人拾级而上的身影。“寻云”与“随山”四字表现了诗人这时闲适自得的情怀。“寻”字饶有兴味,“寻”的是云,而非水、或风,或其它什么,这固然是说所游的地方是在高处,但更重要的是云的飘渺悠远的姿态更能激起人们翩翩的联想,“寻云”是虚写诗人内心的想望,而“随山”则是实写诗人外表的情状。因寻云而来,但随山而去,表现诗人诗思的高远,和情态的悠闲,具有语淡态浓,笔留神往的艺术效果。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谣集序言》中道:“诗人的思想对象随处都是;虽然他也喜用眼睛和感官作向导,然而他不论什么地方,只要发现动人观听的气氛可以展开他的翅膀,他就跟踪前去。”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诗人敏锐地捕捉着自然界中富有特征的景物,浚发巧思,加以形象地描绘。“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远景。诗人这时登上山巅,纵目远眺,只见远处林木丛茂,连成一片,周围又为一层薄雾轻烟所笼罩。犹如中国画中常见的山水,于烟雾迷茫中偶尔露出点山光或树色。“阡阡”,同“芊芊”,茂盛之意;“漠漠”,散布的样子。这两组叠字既写出绵邈的自然空间,也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树色的瞹叇,烟雾的氤氲,乃至山姿的连绵,云块的团结,一个富有诗意的、美丽的自然山水画卷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也同诗人一起凭高送目、涵泳沉酣,领略大自然之美,竟至留连忘返。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这是写*景,也点明节令。两句写得情彩飞动,意趣横生,向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果说前面数句犹如写意山水,那么这两句则似工笔花鸟了。诗人紧紧抓住一瞬间的活动,把自然界充满生机的景象,尤其是把初夏特有的景物,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二句中又有层次,前句写俯视,后句写仰看。寥寥十字,却有很大的艺术容量。“鱼戏”的“戏”字,写出鱼儿优游不迫,怡然自得的活泼神态;“新荷动”,又使鲜嫩的荷葩的娉娉袅袅的风致跃然纸上,“鸟散”句,把*景稍拉开,向人们展示了众鸟欢唱、落英缤纷的景象。而花之为“余”,因而容易洒落,鱼动新荷,点出时间是春末夏初之交。两句中的四个景物,构成一个画面,整个画面写的又是一刹那间的活动,字里行间,缭绕着诗人的斐然的情思,喷薄着大自然的活力。

  面对着大自然美好的图景,诗人如梦如醉,完全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烦闷,以致使诗人发出:“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这种由衷的慨叹。在诗人看来酒味再美,也莫如山坞水涯更为令人神往的了。在篇章结构上,这两句又是与头两句相呼应。古时酒与愁是连在一起的,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故有“借酒浇愁”的说法。而在谢朓此时看来,即使有很多的愁烦也无须用酒来消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诗人仿佛从自然山水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情感相契合的东西。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美好的向往。也体现了诗人状物写景的才能。谢朓山水诗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出自然界秀丽明媚的景色,而且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具有一种意境深邃的含蓄美。意境的深浅仅仅以有无形象和能否做到情景交融来衡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能使读者的“意”与作品中的“境”交融。谢朓山水诗就有这种特点。虽然写山水,但他不是作地理风水介绍式地罗列一些景物,而是选择一些主要的特征加以形象的描绘,给读者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正象中国画常于一两抹断水残山之外留下一大片空白,使读者在空白处也能感到山势的巍峨和水气的浩荡。刘熙载《游艺约言》中就说:“高山深林,望之无极,探之无尽,书不臻此境,未善也。”无论诗文,抑是书画皆是如此。谢朓山水诗富有空间感,与他喜用叠字也有关系,因此常有一种深远幽邈的思致,如这首诗中的“阡阡”、“漠漠”两组叠字就把诗人所要描绘的画面拉得很开,空间显得异常的辽阔。在谢朓其它诗中也有这种现象,象“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暂使下都》);“眇眇苍山色,沈沈寒水波”(《出藩曲》);“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秋竹曲》)等等不胜枚举。

  谢朓这种清新秀逸的诗风在当时别具一格,与他时代相*的沈约就说他的诗“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伤谢朓》)。谢朓的诗风对后代尤其是唐代的山水诗颇有影响,李白小诗清新俊逸的一面也可以见出谢诗的浸淫。

  作者资料: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永明元年(483年),谢眺“解褐入仕”。永明九年(491年)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永明前、中期,他担任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他广结诗友,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未预其谋,被诬死于狱中。

  谢眺入政后,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晋初,谢氏举家随元帝南渡长江,迁居京邑建康(今南京)乌衣巷。谢眺的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的弟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的风格。谢朓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因而能与响逸百代的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早早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谢朓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萧鸾死去后 ,其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游东田 原文: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游东田翻译:戚然无欢,相邀行乐。寻赏云雾,登临层叠的楼宇,伴随山势迂回,观望形如菌的台阁。远处树木葱郁,烟霭迷离。水中游鱼触碰到新生的荷叶,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时值暮春,景色寂寞,不得饮酒言欢,暂且眺望青山。

  游东田字词解释

  (1)悰(cong):即乐。

  (2)寻云:是心中的志趣,象征高尚的追求。

  (3)阡阡:同芊芊,树木茂盛的样子。

  (4)漠漠:散布的样子。

  游东田鉴赏

  《游东田》是谢朓的名作之一。东田,是齐惠王于钟山下立的楼馆,附*风景宜人。这首诗即以清新流媚的笔触描绘了东田山水的自然之美。开首二句“戚戚苦无悰(cóng),携手共行乐”,先写自己出游的原因,即苦于内心闷闷不乐,所以约伴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悰,心情,这里指欢乐。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生活感受,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拣个有山水草木的去处走走,便可以消去许多烦恼。看来谢朓也是这样,于是他很快就陶醉在自然景物之中了。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这两句写出游的路线。陟,即升、登的意思。沿着重叠连绵的台榭向上登攀,回首俯瞰,山下的楼阁宛若芝菌一般。这二句的妙处在于开了一个大的画面,可以使我们想象到飘转的白云、堆迭的台榭楼阁那种美妙的景象,甚至能辨识出诗人拾级而上的身影。“寻云”与“随山”四字表现了诗人这时闲适自得的情怀。“寻”字饶有兴味,“寻”的是云,而非水、或风,或其它什么,这固然是说所游的地方是在高处,但更重要的是云的飘渺悠远的姿态更能激起人们翩翩的联想,“寻云”是虚写诗人内心的想望,而“随山”则是实写诗人外表的情状。因寻云而来,但随山而去,表现诗人诗思的高远,和情态的悠闲,具有语淡态浓,笔留神往的艺术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