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

日期:2022-08-23 20:16:31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理解“扎、抓”等生字,会写“扎、抓”等生字。

  2.区别“漂”和“飘”。

  3.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并学着用这种方式讲故事。

  4.通过情景创设,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热情与真诚,初步感受拥有友谊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理解“扎、抓”等生字,会写“扎、抓”等生字,学会区分“飘”和“漂”。

  2。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1.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并学着用这种方式讲故事。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课前谈话: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啥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山里......(讲故事,发现重复的特点)2课本封面导入,齐读课题。

  师:孩子们,看看我们语文书的封面画,你看见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和他们有关的故事。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

  1出示第一段,指名读。了解故事开头。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师画,学生摆插图)

  3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4给打乱的三幅图排排队(梳理文脉)

  5教学“扎”“抓”,故事里松鼠做了什么?(折纸船)小熊做了什么?(扎风筝)

  “扎”字教学:⑴.读准*舌音。⑵.借助图片,理解“扎风筝”词义。⑶.联系笔画记“扎”字义。

  “抓”字教学:

  ⑴读准翘舌音。⑵通过演一演理解字义

  6。书写“扎”“抓”

  7区别“漂和飘”,把它们送回图里。

  (1)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2)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这两个字,偏旁有啥不同?

  ⑴.观察字形相同点与不同点。

  ⑵.通过摆一摆演示,理解字义。(师:纸船有水才能漂,风筝有风才能飘)

  (3)儿歌巩固:(课中操)

  纸船纸船漂呀漂,顺着水流漂呀漂,漂到小熊家门口。

  风筝风筝飘呀飘,迎着风儿飘呀飘,飘到松鼠屋顶上。

  8教学“莓”(老师要奖励大家一颗大大的草莓)

  三、品读

  小小的纸船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1自由读第三段反馈

  2教师示范把纸船里的秘密圈出来——学生自己圈

  3让孩子发现“接龙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4说故事:把词语都请出来了,谁能看词语把故事说出来。

  4指导朗读

  a我们看看小熊的表情。“乐坏了”,你们能换个词吗?(指名说,比如高兴极了等)

  5教学“坏”

  6自由读第五段,圈出风筝里的秘密

  7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

  8指导朗读

  四、儿歌总结

  松鼠折纸船,

  小熊扎风筝,

  放松果,挂草莓,

  拿起来,抓住它

  祝福你,祝福我,

  一个一个乐坏啦!

  五、作业布置

  (略)

  评课:

  今天我听了林肖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这课是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林老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句子、领会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林老师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堂课亮点很多,我就主要说以下几点:

  第一亮点是:

  1、充分发挥插图的功能低段教学内容都配有较为精美的插图,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在我*时教学中,都极易忽视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而在这一堂的教学中,老师先是借助课文封面的图画引导出课题,其次,教师在指导对话朗读时,再次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小熊的表情,学做小熊的`动作,体会小熊“乐坏了”的心情。教师有效地通过插画,将学生的情感和课文主人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山顶”和“山脚”,还运用板书贴图很直观。贴出小熊和松鼠所在的位置,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读中品情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林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利用儿歌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林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利用儿歌巩固,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这就是汉字独有的魅力,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使同学们的心充满了对语言文字美妙的体验和感悟。

  3、在学*第3和5自然段时,让学生圈出来纸船和风筝里的秘密,让学生发现接龙式的语言表达特点,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形式特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又把词语请出来有让学生串讲故事。这些教学都体现了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识记规率。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对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图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今天在这里要做什么吗?

  老师不仅仅要给你们讲课,老师还要和你们做朋友呢!

  谁能告诉我怎样才能交到朋友?

  今天,我们来学*一则童话《纸船和风筝》,看小动物们是如何交朋友的,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

  请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学*“筝”——你们猜猜古时候人们做风筝使用的是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看来同学么掌握了一个很好的学*生字的方法——通过偏旁掌握字的意义,另一部分生字猜测字的读音。

  二、整体感知

  1、请你们把书翻到103页,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熟悉的字圈出来,想办法认识他们。开始吧!

  师:在朗读中,有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需要老师解决吗?

  2、老师来检测你们的朗读情况,请一组同学开火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请同学们不发出声音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因为纸船和风筝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在他们交往中,他们心情有过几次变化,请你在课文中画出能体现他们共同心情的词语。

  三、品读词句

  生汇报板书:他们的心情变化是:乐坏了、很难过、高兴得哭。

  他们为什么乐坏了?

  他们不仅收获了礼物,还有祝福,跟重要的是他收获了友谊,难怪小熊会乐坏了呢!

  想象一下,小熊会是什么样子的?(眉开眼笑、手舞足蹈)

  这真是一只乐坏的小熊,那你能试着读出小熊的心情吗?(2人)对比一下谁读的好,重音乐坏了,祝你快乐!谁再来读一读,谁能带着动作读一读。大声读出对小熊的祝福。

  小松鼠也乐坏了?它的付出真诚得到了汇报,看来只要付出真诚就能收获友谊。(板书:真诚)真开心!谁来读出小松鼠的快乐,注意词语的重音和语速。动词抓,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小松鼠吧,齐读祝福语。

  就这样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为了朋友,可以说是相识让他们乐坏了,看来纸船和风筝的功劳可真不小。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关于纸船和风筝的描写,怎样能读好呢?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为什么。

  后来他们为什么又难过了呢?

  你们难过的时候会怎样呢?带着这样的情感,读给同桌听。范读,指导朗读。

  失去了朋友,此时的他们是多么伤心,多么孤独,多么难受啊,天上再也看不到飘哇飘的风筝了,小溪里也找不到漂哇漂的纸船了,可他们为什么还要每天折纸船和扎风筝呢?

  (因为他们还思念对方,他们知道错了,但不好意思认错),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小松鼠和你们想的一样,他再也受不了,他知道对待朋友要宽容(板书:宽容),所以他主动和好。说一说小熊看到纸船的心情。于是就在傍晚……他们终于和好了,高兴的为什么哭?谁能读出激动的语气。

  此刻我们的心情也和他们一样,一波三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变成一句祝福吧。

  看天空中再次飘起了风筝,小溪里再次漂流纸船,这是一幅多美妙的'画面啊,现在谁能再告诉老师如何才能交到朋友,老师相信你们用真诚和宽容一定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很高兴今天和你们交朋友,今天的课上到这,下课!

  板书设计:

  纸船和风筝

  相识——乐坏了

  吵架——很难过

  真诚、宽容

  和好——高兴得哭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25年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新课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五、拓展

  练笔: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二、合作探究

  [设疑探究](1~4段)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课件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提示: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③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教师小结]

  ①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②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看得出神、惊呼跳跃……从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朗读研讨](5~12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学生朗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

  引导问题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

  A.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B.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C.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互动小结]

  这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文中“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但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的榜样。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将他的这篇文章和本问**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现在离周六还有X天时间,请大家抽空做个风筝,一起来操场上放风筝。

  【教学感悟】

  《风筝》一文,意蕴丰富,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读者面对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提倡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以人为本。教学中拟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1)

——《钱学森》语文教学设计3篇

《钱学森》语文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钱学森乘一艘巨轮在海上航行了15天,终于返回祖国。第二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但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第三、四自然段讲了新*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的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渴望早日回国。第五、六自然段讲钱学森克服阻挠,在*的关怀下,踏上归国的航程。第七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之后,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课文的语言、朴素。通过人物语言,具体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如第二自然段中钱学森在生活富裕和工作条件优越的情况下说的一段话,表现了钱学森时刻想念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第四自然中钱学森在新*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之夜饱含深情袒露心迹的话语,更让读者感受到钱学森那颗拳拳报国之心。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配合课文的理解。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钱学森为什么要回到祖国?

  教学难点:

  能抓住钱学森的语言仅仅性朗读品位,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钱学森:1911年生,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1938年获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航空大师卡门,成为卡门最得力的助手。卡门曾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

  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三、自读课文,反馈纠错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一读效果。

  2、二读课文。

  (1)提出二读要求。

  (2)检查二读情况。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2)检查讨论。

  A、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B、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第3、4自然段):写新*的诞生使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留学生感到格外兴奋,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和*的关怀下,终于踏上归国的航程。

  第五段(第7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检查,明确要求

  1、自读课文,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文中有关主人公钱学森的语言你们画下了吗?

  2、学生朗读钱学森说的话。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

  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句,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抓住重点句品读。

  (3)感情朗读。

  钱学森一艘巨轮返回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人”?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3)朗读加深理解。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待遇优厚生活富裕

  (心系祖国一切……都是……为的是……)

  3、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导语:在新*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发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3)出示重点句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汉化表达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回顾,准备新授

  1、课文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哪些词句反映了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过渡:

  二、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第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的情怀。

  2、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用人物的语言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爱国感情是那么强烈,要多加体会。

《钱学森》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我们知道课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钱学森的语言,继续走*这个人物,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2、齐读题目

  (二)读文悟情。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钱学森说了几次话,用直线划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2、学生自由读,划,味。

  3、交流。(找到了几次话?第一次是在哪在哪里?出示第二自然段,生读句子,教师划语言:“我是*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学生齐读。

  (2)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祖国作准备,那么他在美国做了怎样的准备?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

  (3)交流(刻苦学*和研究)你从哪里看出来?(他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两个“最”字可以看出钱学森在美国时学*非常认真,成绩也很优秀。)

  这里的“得意”是什么意思?

  (4)是啊,正是因为钱学森刻苦学*,所以得到了卡门教授的高度评价,他曾赞赏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如此发愤努力,为的是什么?(再读钱说的这一段话)

  (5)那么钱学森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读上文,好好想想。(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6)你能想象他的富裕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吗?(交流引导:住洋房别墅,出门有汽车代步,衣食无忧,生活非常得舒适;有著名的导师指导,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这一切对他搞研究也极为有利)

  (7)可是,丰厚的生活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时刻想要回到祖国,他说——引读钱学森的话。(教师趁机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8)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却道出了钱学森的一片爱国情。下面还有哪里也有钱学森的话?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学生齐读。 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

  (2)他怎么会对*留学生说这番话的?(出示留学生的话:留学生中有人劝他:“祖国刚**,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高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3)同学们,从留学生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祖国贫穷和落后,各方面不能与美国相比;回去工作非常艰难)

  (4)教师描述:是的,当时的*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洗礼,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却说(再读他的这段话)

  (5)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是的,他明知祖国贫穷,却丝毫不嫌弃,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这是一般的留学生做不到,也是他们不愿意做的,可他做到了,多么了不起啊!(再读)(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6)练*: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 黑暗 走向 光明 ,也会从 走向 ……

  6、学*第五、六小节。

  (1)新*的诞生使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去,但是他要回国并不容易。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从美国将领的话中,你能读懂写什么?

  引导对“抵得上五个师”的理解(教师介绍:一个师相当于1万人或五千人)(他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3)这样的杰出人才,怎么能让他走呢?当然应当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他。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美国*的代表,准备怎么来留住钱学森?

  交流。

  (我们会用更优厚的待遇,更多的钱来留住他。)

  ·是啊,面对金钱的诱惑,普通人的确很难抵挡。

  (我们会给钱学森提供更优越的工作条件,让他能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对于一个渴求事业成功的人来说,能让他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也很具有诱惑力。

  (4)美国*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诬蔑、监禁、迫害钱学森,为的就是阻止他回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也要回到祖国(板书:冲破百般阻挠)

  (5)引读第六小节。

  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真是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哪!(板书: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三)想象拓展。

  1、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2、交流。(激动和决心)

  (四)课后延伸。

  1、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又为建设祖国作出哪些卓越贡献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文只用一句话介绍了钱学森的贡献,老师这有份资料,同学们可以读一读,对钱学森作出的贡献会有更多的了解。

  3、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情很不*静,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钱学森说,你想说写什么?

  4其实,有许多海外游子,都像钱学森一样,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有一颗*心!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一曲《我的*心》结束我们今天的学*。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 不嫌祖国贫穷 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钱学森》语文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案’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钱学森。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初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出示有关资料)

  2、出示学*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读课文,学会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袒露富裕待遇诚恳贡献广阔无垠

  稳健步伐倾诉劈波斩浪魂牵梦绕卓越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

  2、指名读

  3、同桌相互读。齐读。

  4、理解自学要求中提出的词语。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点。

  6、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稍作交流。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1、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

  三、分段读课文写出各自然段的意思。

  2、指导学生交流。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一(1)二(2)三(3―― 4)四(5―― 6)五(7)(段意略)

  3、指导感情朗读。

  五、课堂练*。

  1、本节课作业:

  (1)描红、临写生字词,教师适当指导。

  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2)完成《补充*题》一、二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作业: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案《‘教案’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钱学森》。初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钱学森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2、出示学*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默读第一段:圈画出这一段中描写外貌、动作、内心活动的词语,结合书上的插图,读一读,体会钱学森归国时的心情。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抓住重点句品读。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2、感情朗读。

  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15天的海上航行,魂牵梦绕的祖国就在前方,他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喜悦啊!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女生齐读。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1、精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出示钱学森的话。

  "我是*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a、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人"?(因为钱学森虽然在美国,但他心中想的是祖国,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国家。)

  b、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

  (钱学森在美国时学*非常认真,成为了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为回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准备。)

  (3)朗读加深理解。

  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虽然当时他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让我们用心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一片爱国热情。

  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4)小结并板书。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2、精读第三段(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导语:在新*成立之际,钱学森归国的愿望越发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品读领悟。

  "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A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这一天"指的是什么时候?

  B、为什么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C、这段话表达了钱学森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4)感情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朗读。

  3、精读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读一读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军官的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感情朗读。

  (4)小结并板书。

  4、精读第五段。

  (1)指名读五段。

  (2)"卓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钱学森的贡献是卓越的?

  (3)感情朗读。

  五、课堂练*。

  1、本节课作业:

  (1)完成《补充*题》

  (2)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七、下节课预*作业:学*第20课,学会生字词,并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附板书:

  19钱学森

  身在异国心系祖国

  祖国新生急切归国

  克服阻挠踏上归程

  卓越贡献高度赞誉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2)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5)份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唤起情感

  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在田野自由自在的放风筝。你能介绍你是怎么放的吗?风筝飞得高吗?玩的开心吗?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十课《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边读边想课文围绕风筝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读中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想一想:我们会憧憬什么?(憧憬快乐,憧憬幸福,憧憬未来??)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交流自己的看法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朗读。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课文中描写放风筝快乐的句子特别好听,找一找读一读

  2.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3、以读代讲学*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三)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小组交流讨论后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请读读5、6、7、8自然段。

  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4、展开想象:他们在水磨坊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

  (四)以读代讲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小组学*时交流的时间空间都太少,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发言太少。

  3.指导朗读少。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7个生字,理解“翩翩起舞、威武、驾驶、双胞胎”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课文,知道孩子们放风筝是表达自己的理想,懂得童年美好的理想,只有不断去追求才能实现。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孩子们的理想和愿望,明白童年美好的理想。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筝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说读后的感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槐乡是怎样美丽?快读课文。

  3、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生字:tóng chě xiàn zā

  童 扯 线 扎

  (童年)(扯断)(毛线)(扎成)

  wǔ shào sháo tuō

  武 哨 勺 拖

  (武术)(哨兵)(汤勺)(拖延)

  词语:

  威武:力量强大。

  驾驶:操纵使车行使。

  双胞胎:同一个胎里两个婴儿,两个人同一胎出生。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哪些小朋友的风筝,找出描写他们风筝样子的句子,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含有“无边的大海和翻滚的波浪”“威武”“翩翩起舞”等词语的句子。说说自己还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象未来的水兵“我”、飞行员“强强”、昆虫学家“薇薇”、建筑大师“大喜”、音乐家“根子”会是什么样,他们会做些什么?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课件显示放风筝情景)

  如读第三自然段描写“我”和“强强”风筝的样子的句子时,可让学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逻时和飞行员驾驶飞机在蓝天翱翔时的情景,读出“我”和强强长大誓死保卫祖国海空的决心和壮志。

  朗读第四自然段描写根子扎风筝的样子的句子后,可让学生想象动听风铃还会引来什么?想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五自然段简略地记叙了芳芳别具一格的风筝,可想象芳芳会想些什么?她想好了没有?

  最后一自然段可结合“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句和全文在脑海中浮现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闭目想象空中的“风筝图”,体会空中的热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三、个性朗读(读出孩子们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1、分小组朗读,比赛朗读。

  2、展示性朗读。

  四、拓展: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板书设计:

  2、风筝

  我的理想:海军——两根飘带样的风筝

  强强的理想:飞行员——驾驶舱样的风筝越飞越高

  薇薇的理想:昆虫学家——蝴蝶样的风筝越飞越远

  大喜的理想:建筑大师——瓦片形的风筝

  根子的理想:音乐家——竖琴风筝

  教学反思:

  略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莓等8个字。

  2、能根据图意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3、通过看图和学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珍惜两人之间的友谊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抓住小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心理变化,感受他们珍惜友谊的清感。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挂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放风筝吗?你们不知道吧,它们除了带给我们欢乐外,还是小松鼠和小熊增加友谊的信使呢!不相信,我们就来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一幅一幅地看图。

  第一幅图:小熊从家门前的小溪里拿起一艘纸船,看到里面的松果,他乐坏了。

  第二幅图:在山坡上,小松鼠收到了一只风筝,他看到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也十分高兴。

  第三幅图:小松鼠看到了天上飞着的风筝,把一只只折好的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2、把三幅图连起来当成一个故事讲讲。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l、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

  乐坏吵架难受祝福松果草莓幸福

  四、指导写字。

  1、同桌互相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生字。

  2、重点指导。

  祝:左右结构。

  福:左右结构。

  幸:上下结构,注意下边不要写作羊字。

  扎:*舌音。

  抓:右边笔顺是:一厂厂爪。

  漂:多音字,漂流。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

  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

  幸福快乐愿意漂流飘荡

  1、自由读,同位互读

  2、开火车读

  3、用词说话

  4、你还喜欢本课中的哪些词语?

  二、学*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

  媒体出示图: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谁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房子、小河)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帮帮他们找家。

  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2、学*第二至六自然段:

  ⑴了解课文大意:我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⑵重点学*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看!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⑶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⑷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呢!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3、学*第七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4、学*八、九自然段:

  ⑴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⑵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⑶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5、学*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⑴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⑵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6、拓展练*:

  ⑴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⑵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大家说得太好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好朋友。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25年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新课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五、拓展

  练笔: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二、合作探究

  [设疑探究](1~4段)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课件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提示: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③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教师小结]

  ①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②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看得出神、惊呼跳跃……从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朗读研讨](5~12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学生朗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

  引导问题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

  A.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B.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C.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互动小结]

  这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文中“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但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的榜样。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将他的这篇文章和本问**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现在离周六还有X天时间,请大家抽空做个风筝,一起来操场上放风筝。

  【教学感悟】

  《风筝》一文,意蕴丰富,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读者面对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提倡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以人为本。教学中拟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 5

  一、背景介绍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风筝》。小组合作学*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促进学生高水*的思维和学*活动,而且当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在学*中,学*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学*者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外显化,因而学*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在学*者为解决问题面进行的交流中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完整的认识体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重点问题我解决和思维拓展环节,采取了合作学*的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给学生铺设好的阶梯,为合作学*创造基本的条件。在合作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分工合作,组内成员也各有分工,以此来提高学*的效率。通过合作可使学生自主解决本节重点难点问题,在小组汇报成果之后,各组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学*任务。

  同时,本课中合作学*与有效的探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在学*过程中主动性更强,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入。

  二、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三、教学理念

  我这节课的设计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展开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2、学*本文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兄弟间的情感。

  2、学*作者自我反醒的可贵品格。

  3、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难点:通过作者心理变化的描写,理解作品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浮现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中曾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可见“风筝”在孩子的心中是倍受欢迎的玩具。可在文学家鲁迅的眼里,它却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但不爱它,而且嫌恶它,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风筝》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初步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问题:

  1、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讨论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从中你能看出其它什么社会意义来?

  3、是什么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为什么心情沉重?从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4、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成果。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必面面俱到。

  (四)思维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你有过和文中这个故事类似的经历吗?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

  (五)迁移训练

  当你正常的游戏或爱好,被父母或老师阻止时,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父母或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段能够打动你的父母或老师的话语,让他们改变对这些事的看法。

  (六)小结

  本文叙写了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中已忘却的儿时锁事,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使“我”的心一直很沉重。这既体现了对兄弟的挚爱,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七)作业:把迁移训练形成文字,整理成一篇随笔。

  (八)最后在《童年》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师生齐唱)

  (九)教学反思

  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的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基本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并了解了本文在描写方法上的技巧。

  2、本节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学*的方式,不但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学*的效率。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知识,并且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学会高效率地学*。

  3、学生学*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也能意识到,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存在,这就激发他们联系自身实际来理解课文,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二)不足之处。

  1、部分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合作过程中也有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学*的开放性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4、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一面》语文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二、教学难点

  学*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

  【预*检查】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

  2.检查生字词

  地窖(jiào)赫(hè)嵌(qiàn)着窘(jiǎng)相

  颓(tuí)唐熏(xūn)黑憎(zēng)恶(wù)

  虐(nǖè)待揩(kāi)油抚(fǔ)摩抖擞(sǒu)

  嗤(chī)啦脑勺(sháo)踱(duó)恣(zì)情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新知研*】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独立分层分段,小组讨论解决,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统一答案,只要有理就行,这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

  第一部分(1-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以叙事为主。

  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

  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二)进一步梳理课文脉络

  1.在文中标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学*本文按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写法)。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归纳总结】

  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鲁迅的品格和风貌。表现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

  【巩固拓展】

  背诵“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预*指导】

  思考:如何从不同角度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以体现他(她)的特点,突出人物性格。

  四、板书设计

  一面

  一(1-38)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叙事为主。

  1(1、2)交代会面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

  2(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

  3(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的难忘的一次会面。

  二(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以议论为主。

  五、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识记:

  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等词语。

  ⑵ 理解:

  ①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② 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德育目标:认真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的情怀,从中受到鼓舞,并提高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加深对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流程与教学互动】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板书课题:一面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法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仅见过“一面”,但对鲁迅外貌、言行观察细致,记忆犹新,于是能因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其中了。

  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追问: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为了劳动人民的疾苦。)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当我见到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一面》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1、总结: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但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2、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文章,并猜猜写的是谁。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2、本课以自学为主,老师讲授为辅,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锻炼自己阅读文章的能力。

  3、小练笔的写最熟悉的人,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把文章中的描写方法灵活运用起来,为学生协作创造了一个绝妙的契机。

  教学目的: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继续学*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边运用,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教学重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课前积累:他是对阶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一个人,他从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贫穷而不管不问,只要有人求到他时,他总会尽心地帮助。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今天课前积累一段话,出示:

  他是对阶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一个人,他从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贫穷而不管不问,只要有人求到他时,他总会尽心地帮助。

  1、这段话写谁?这段话你读明白了什么?

  2、怎样能快速背下来?

  3、通过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精神和品质。对于一个去世的人没能亲眼看到他,很遗憾,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去了解他。这个单元我们通过鲁迅的侄女认识了一位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课文《一面》,在阿累笔下的鲁迅又是什么样?

  二、自读自悟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七年语文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进行改正。

  3.熟记勉励人的名言,俗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4.了解《精卫填海》故事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找出病句的病因,并能正确进行修改。

  2.积累勉励人的词语,名言,俗语等,并懂得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勉励人的词语,名言,俗语,并记录下来。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德国诗人*勒说:“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的确,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若能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目标就可以达到。挑山工如此,愚公移山如此,滴水穿石的小水滴亦如此,而《白色金盏花》中的老奶奶用20年的时间培育出白色的金盏花更是如此。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语文七色光七,再次走进“持之以恒”这个主题。

  二.新课

  (一)知识窗

  师:我国著名教育家谢觉哉曾说:“万事从来贵有恒”,而这句名言在一只小小精卫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1)指生读,读准,读流利。

  (2)默读,思考:你从精卫鸟身上受到了那些启发?(3)拓展

  师:精卫鸟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原版的“精卫填海”,感触一定会更深。

  (二)日积月累

  师: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们都意识到乐“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名言俗语。

  (1)指生读名言俗语。(2)齐读。

  (3)结合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三句名言俗语的理解。(4)再读(5)练*背诵

  (6)交流课前搜集的名言俗语。

  师:还有比名言俗语更简洁的语言形式,同样能免励我们向上。(1)指生读词语

  (2)你读懂了那个词语,跟大家交流一下(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个句子吗?(4)你还知道那些勉励人的四字词语?

  师:同学们能通过搜集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这样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师:丰富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学*语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好语文更重要。

  (三)练

  完成练1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在书上把错误的读音画掉。(1)生画

  (2)开火车读出正确读音(3)齐读完成练2(1)(出示)学生找病因,修改(2)交流(3)拓展三.总结

  读准每一个字音,把每一个字音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和别人交流时能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准确的意思,这两项同学们要持之以恒的去做。根基扎实了,你在语文方面才会有所发展。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万事从来贵有恒,希望同学们用此来勉励自己。

  教学目标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教学重、难点

  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教学过程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语文七色光七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学*。自学提示:独立或者合作完成练*。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的了解。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互相学*。

  看谁一口气背得多。

  三、知识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小说?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读出这段快板的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五、当堂作业基础练*

  A、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得快。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B、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C、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一、文本解读

  《老翁捕虎》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作者纪昀,选自他的笔记体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中得来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知识积累、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文言文的阅读不是特别轻松。但是,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他们已初步具备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阅读《老翁捕虎》这样浅易的文言文。

  三、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翻译

  2.体会文章主旨,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

  教师引领与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相结合的形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老师向学生问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

  预设:同学们好,看到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大家想成功吗?想成才吗?想梦想成真吗?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我们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找到答案!

  出示课题

  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旌德县jīng邑人yì徽州huī皓然hào咯咯kǎ嗽sòu哂shěn此畜chù

  屹立yì颔下hàn尾闾lǚ毛帚zhǒu下缒zhuì信夫fú嗣彪sìbiāo

  秉烛bǐng谬巧miù励文恪公kè

  2.再读课文,标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

  (请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上画上问号)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翻译时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四)群学及成果展示

  1.找出你认为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2.文末引用史嗣彪与励文恪公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如果你还有疑问请你提出来

  (五)拓展提升

  结合自己的学*和生活,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天才出自勤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高人胆大)

  为了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附《老翁捕虎》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与导入

  师:同学们好!看着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和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知道,大家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孩子。现在,我想现场采访一下(走进学生,俯下身子,询问2—3名学生)

  师:(示意生1站起)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1:当老师……

  师:(笑)老师好啊,将来我们是同行啊。那怎么实现你的理想啊?

  生1:好好学*。

  师:愿你通过你的努力早日实现梦想。(笑对生2)你呢?

  生2:我想当歌星。(师生笑)

  师:好啊,怎么实现?

  生2:坚持天天练歌。

  师:贵在坚持,你一定会梦想成真!

  生3:(主动站起)老师,我最*的理想就是考个好成绩。

  众生:我也是(这时有许多同学高举双手想发表意见)

  师:(示意学生坐好,出示幻灯片:你想梦想成真吗?)

  师:大家想梦想成真吗?那么,怎么才能实现梦想呢?也许学了今天这节课,你会受到些许启发!

  师出示课题《老翁捕虎》和作者简介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独学及成果展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在解决不了的字词上画上问号。

  生:朗读课文

  师:有请生4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指正其在朗读时的错误。

  生4:读

  生5:“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的旌jīng他读作为JIN了。

  生6:还有第四行“时咯咯作嗽”中的咯kǎ,他读作KE了。

  师:这两个同学听的很认真,不错。送点掌声好不好。(掌声响起)下面有请生7同学朗读第二段,大家认真听读。

  生7:朗读第二段

  生8:(举手)“悬身下缒不能动”缒应读四声。老师,我能读一下第三段么?

  师:当然可以,大家掌声鼓励。

  生8:朗读第三段(热烈的掌声)

  师:生8确实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一定要像生8一样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我为大家范读一下第二段,大家在听读时注意正音,并划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三)对学及成果展示

  师:(出示幻灯片)

  1.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2.互相口头翻译课文,指出搭档在翻译时出现的错误

  3.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学生声音渐息)

  师:现在,哪个同学如有疑问请举手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语文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标:

  1、学*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他们的创新精神。

  2、认真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单元以及其他的科普读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在阅读中学*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方法。

  4、关注和感受生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5、进行采访、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学*写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课时安排:

  14课时

  教学安排:

  1、单元整体感知。

  (1课时)

  让学生朗读的第五单元,小组内交流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在小组内解决,共同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大组讨论。

  2、关注科学,亲*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科技制作。(1课时)

  交流自己知道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以及身边的科学,交流自己心目中的或所了解的科学家的事迹,畅谈自己曾经做过或有过的科学想法,预想自己以后的打算。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课文。(7课时)

  (1)《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反复诵读,了解伽利略前半生的一些重要事迹,感受到他不信权威,不断探求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甘心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精神,学*他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方法。并学*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课时:指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思维训练,感受到创新思维的可贵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与创新意识,弄清创新思维的必备的要素,端正学*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3)《叫三声夸克》1课时:引导学生多层次阅读,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自己的学*实际,扬长避短,逐步具有敢于怀疑、敢于大胆想象的精神。

  (4)《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质疑等方式,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结合我国古代一些辉煌的科学、艺术等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

  4、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反复的诵读,领悟古代先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结合自己的学*实际畅谈自己的感想,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日记。

  5、写作:简单的说明小制作:2课时。先动手做一件小制作或准备别人的一件小制作。并了解它的制作所需的材料、工具、过程、制作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然后仔细观察该小制作,形象的想象它的各部分的特征,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尽量的运用比喻较详细的写出该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6、作文修改:1课时。轻声朗读,培养语感,修改自己的文章。

  7、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在本单元的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资料,分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或小实验,并将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写下来。利用黑板报、橱窗、电视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活动。在课上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小组的小实验、小发明和小创造,评价得失,展示优秀成果。最后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教学目标

  1、学*有关春天的词语,增强识字、学词的能力。

  2、借助拼音,朗读背诵儿歌,积累评议,培养语感。

  3、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提高识字、学词的能力。

  2、培养说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漂亮可爱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她吗?

  2、课件出示春姑娘,画外音: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今天我特地起来和大家一起活动活动,相信我们一定会玩得开心。

  3、出示课题。

  (二)万花筒

  1、创设情境,引出词语。

  2、认读词语。

  (1)大家快试一试,借助拼音读读花儿上的词语吧。

  (2)指名读词语,大家评,正音,小组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指名读,齐读。

  3、自主发现:写春天的词语。

  (1)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听听春姑娘的评价吧。

  (2)春天来了,你有什么新发现呀,请你们像小鸟一样把自己发现的春天写在杯子上吧。

  (3)分组比赛汇报词语,写得好的鼓励。

  (三)百宝箱——读读背背儿歌

  1、小朋友们真会用心观察,有这么多的新发现,春姑娘又有话要对大家说呢。

  课件演示,出示儿歌《春天来啦》。

  2、读读背背儿歌。

  (1)春姑娘的礼物真特别,你们能读好儿歌吗?快试试吧,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轮流读,同桌合作读,表演读。

  (4)试背儿歌。

  教学要求

  把握主要内容,学*灯塔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能联系生活实际,学*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学*灯塔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的品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灯塔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灯塔在大海中为人们指引方向。)

  2.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与灯塔有关的文章。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灯塔不畏狂风暴雨的侵袭,依然坚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类服务。)

  3.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事物?

  (文中写了船只、海鸥、暗礁、灯塔、海浪。)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事物的。

  5.由这几种事物,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到了有些人为了维护正义,不畏艰险,努力去与恶势力抗争,最终取得胜利。)!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希望同学们都能像灯塔下样做一个坚持正义的使者。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学*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示图:荷花)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幅美丽的图片。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所看见的荷花。

  2、关于荷花,古人曾有许多赞美她的优美诗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几句吗?把你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不少呢!是啊,多么动人的诗句呀!多么美的荷花啊!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板题,齐读课题)

  二、民主导学

  1、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想去吗?好,跟着作者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3、交流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学*方法真棒。

  学*课文一、二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挂图,看图上的荷花多美!让我们边看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荷花的香味,“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1)“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像一个个小孩子挤在一块儿,把荷叶写活了。

  (2)(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

  指名交流。

  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

  (3)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学生练*,指名朗读。

  4、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1)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这么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

  (2)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冒”这个字用的特别好。

  (1)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2)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

  (3)那请大家想一想:和“冒”字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4)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7、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的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来,我们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文亦有情,“课文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自主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字形,交流方法。

  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蜓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跳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

  3、指导书写:

  蹈”的第十四笔是横折,“佛”的第四笔是横。

  4、学生练写。

  三、小结

  荷花的美不仅仅是这些姿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它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民主导学

  1、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齐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1)这些荷花的姿势真是太美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其实,荷花的姿态还不止这些呢!你喜欢哪一种?把它的美说出来。你能说说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或者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做什么?(生发挥想象,交流)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是啊,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真是目不暇接。

  (3)面对这满池的美景,老师突然有个想法:(示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呀,这位画家是谁呢?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眼前的荷花看做一幅画。你们觉得呢?(大自然)

  (4)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带给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来读一读,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

  3、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1)(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2)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设计意图:物我两忘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随着学生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舞蹈,与物交流。“蜻蜓飞来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适时扩展学生视野:“你还看到……你还听到……”宛若就是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品评着物语流声。醉了,醉了,班上成了荷花池,飘舞着满地的荷花。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走进了课文,领悟到荷花的神韵。)

  (3)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4、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因为荷花太美了,深深的吸引了我。)

  三、回顾,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拓展练*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生活中你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吗?

  1、学生交流,口头*作

  2、完成小练笔。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能做到按标点正确停顿,重点指导朗读文中描写鸟多的段落。

  4.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了解鸟岛鸟多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教学准备: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感受鸟岛的名气之大,体会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它吗?在青海湖的西部有一座小岛,岛上到处都是鸟儿,想去看看吗?好,现在咱们就去。伸出小手,咱们一起写。

  (板书:鸟岛)一起读课题。

  2.什么是岛?请大家查查字典,找找“岛”字的解释。(出示“岛”的解释条和相应的图片。)

  岛:指海洋中、湖中、江河中被水环绕,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

  3.读了课题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怎样的岛会是鸟岛呢?(鸟岛上鸟儿一定很多,是鸟的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去鸟岛旅游好吗?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点击,出示第一组词(一类生字词)

  西部 养育 玉白色 筑巢 人类 拾鸟蛋 密密麻麻

  1.这些词,能读准吗?自己试试(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再指名读。

  3.指名读(领读:筑巢)

  4.开火车读,齐读。

  5.点击,(出示不带拼音的词)没有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好吗?

  6、指名读(真棒!),再指名读。

  7.这里的两个育呀是同音字,你还能用它们再组一个词吗?

  8.再指名读。

  9.一二大组、三四大组齐读。

  (2)点击,出示第二组词。

  一群一群 各种各样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1、2自然段:

  ⑴ 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 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的?

  ⑵ 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的欢迎及热爱 )

  ⑶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 小组合作学*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 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 交际互动:

  师演**,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 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 你们想看看**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惯,在小组内交流。

  2、收集***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4、学*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

  熟读成诵这些诗歌。

  课堂学*: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甚至是妒忌,有谁知道强者的辛苦呢?冰心老人深刻体会着强者的苦难,我们随冰心老人一起走进强者,看看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组织学生朗读全诗,体会人们和作者对成功者分别是怎样的态度?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思考、交流

  2学*评价: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有人说,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短暂,就应该享乐为先,其他的都不要考虑,你认为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作者为什么把芽儿、花儿、果儿与青年人联系在一起?你认为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思考、交流

  2组织交流交流

  3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交流

  5学*评价:那么你的青春该如何度过呢?请你有简短的语言,用“当……时候”的句式来概括。交流

  《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朗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朗读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完成探究练*二。思考、交流

  2问题创设:“珍重的描写”与时间紧迫,“请你着笔”是否矛盾?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标准朗诵,评价

  课后学*:1、完成探究练*一、三。

  第6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学*: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所谓危难见真情,在很多时候你*时的豪言壮语抵不上关键时刻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今天,我们去拜访一位船长,或许,从他的身上,你会明白很多东西。

  2大声朗读课文,造成这场突发其来的海难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资料交流

  4刚发生海难时出现了怎样的紧急情况?你能理解人们的心情吗?但能不能这样混乱下去?批注,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这个时候,船长出现了,他挽救了大家,自己牺牲了。从他身上,你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做批注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3文章从是通过什么来塑造船长形象的呢?思考,交流

  4学生自己在质疑文中的问题。交流

  5评价谈收获

  课后学*:1、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一封信,表达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落实自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代练,把“朗读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思维训练点”切实落到实处,是语文教学要下的苦功,也是设计本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考由读到写,读中渗透写的思想,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尝瓜会”上西瓜的不*常来历,进而了解战士小高回家探亲带回昆虫来的目的,知道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密切关系

  2、理解课文内容,学*守岛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守卫海岛、改造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然界中植物与昆虫的关系示意图

  2、学生准备:从课外读物中去了解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向,激趣入课

  同学们,你看到文章题目,你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从破题入手,从题目中去寻找新颖、有趣的话题,既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又便于调动学生追根求源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产生对课文学*的冲动和热情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独立、快速地阅读课文,扫清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基本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课文语境,同桌谈论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沉闷,发愣,端详,水落石出,碧空如洗,安居乐业

  3、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下列词语的进一次或反义词

  找近义词:晃荡观察端详残存

  找反义词:沉闷特别公开

  4、讨论分段,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提示:战士回家探亲,带来一纸箱小昆虫;小高带来小昆虫的原因(或小西瓜的不*常来历);蝴蝶现身海岛,表达战士心愿

  [设计意图]学*一篇课文,需要从整体入手,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在学生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必须回到局部,回到细节,从细小处着手,一环一环地落实“双基”训练只有这样,对学生的训练,才是真实的,务实的,扎实的这也是语文课区别于故事课、思品课、常识课的学科特点所在

  三、点拨导读,侧重领会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小高为什么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个纸箱子?小高是在什么情况下“紧紧地抱着”这个纸箱子的?当我迫不及待地追问纸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他告诉“我”是小昆虫后,“我”为什么不相信?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想?为什么?

  师生配合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再次体会小高当时的心情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然后思考:

  ①“我”为什么称这个晚会为“特别的晚会”?

  ②从“尝瓜会”上,“我”了解到了什么?

  ③战士们是怎样品尝西瓜的?他们在细细端详,细细品味西瓜后,为什么会觉得“好像有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重点学*:“我们在这里安了家,扎下了根,将来要种更多的蔬菜和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么忙得过来?我在码头上等船,就抽空捉了些小昆虫带回来”接着他告诉我,晚饭以前,已经把纸箱里的小昆虫全放了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不过也难说,它们未必像我们这么自觉岛上的环境和条件,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它们也得有个适应的过程”

  在反复指导朗读这段后,讨论:

  ①岛上的战士为什么称小昆虫为“小精灵”?

  ②“安居乐业”是什么意思?小昆虫“安居乐业”具体是指什么?小高要让小昆虫在岛上安居乐业,表达了小高什么样的心愿?练*用“安居乐业”说一段话

  3、小高的心愿能不能实现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里面包含着什么意思?你从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这样的结尾,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学*课文,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引向深入,不仅是精读课文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算是走出了少、差、慢、费的误区,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卓有实效地得到提高

  四、自主练读,积累感悟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一听,请同学帮帮你,看你读得怎么样?还需要有哪些提高?也可以谈谈你对课文中哪些句子的独到体会,看看你讲得是否有道理,让同学来评判评判还可以把你觉得最值得记忆的句子快速地记忆下来,能够仿写一段话,那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设计,旨在更加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有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其创造力,培养其主动学*的精神

  【板书设计】

  彩色的翅膀

  纸箱子→尝瓜会→小蝴蝶

  疑问→解疑→安居乐业

  (热爱海岛、扎根海岛、改造海岛)

  【特别建议】

  可以说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了从课题看,就很有文学色彩,含义丰富,不是一眼就可以直接看出作者要表达什么,需要读完全文后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文章,对学生读书能力的训练是极有好处的

  教学本文,可以循着文章“疑问”→“解疑”→“欣喜”(“安居乐业”)的思路构思教学流程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由于课文故事比较浅显易懂,不必花大功夫去梳理故事,而应把朗读训练、字词句训练、思维训练落到实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切切实实的收获,有切切实实的变化,有切切实实的提高

  现在一说到新课标,很多老师就怕被别人批,不敢把传统的优秀的成功的语文学*经验运用到课堂上,这是不妥的,更是可笑的哲学上就有扬弃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很好地采用扬弃的态度,落实扬弃的精神只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就是全面落实课改精神的体现

  同时,读与写是有机统一的孪生姐妹,读是理解,是积淀,是吸收,是内化;而写是表达,是倾泻,是展示,是外显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在读上下功夫,更在由读到写上下功夫,学生的收获才是更有益的学*一篇文章后,不可能把它的什么优点都学到家,但只要学一课有一“得”就不错了,持之以恒,天长日久,学生的读写能力自然就优化了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我们的语文老师多干对学生有意的实事!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实践证明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知识水*和教学能力。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难点:、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教法、学法:

  1、课堂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 :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方法,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同学们,老师知道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看一看吗?你看: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海岛,这就是樊发稼的故乡,这里曾给作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孩子们,这儿美吗?这么美的景色只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最难忘的却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芦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去追忆那遥远的童年生活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理念:这段导语的设计,重在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从知识的角度讲,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既给学生提出了本课的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

  二、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1、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

  2、快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描写芦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童年趣事的?

  3、指名读8——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芦苇特点的语句。

  4、课件出示: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线上飘拂着,给乡村*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5、那么这句话写了芦苇的什么特点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在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几个叠词,你还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6、多么可爱的芦苇啊,谁愿意读出它的可爱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上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的朗读,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中间不失时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此环节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合作研读,自主交流

  1、是啊,多么可爱的芦苇啊,作者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拟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芦苇图,多么令人神往啊。不仅如此,在芦苇丛中还有很多趣事呢?

  快速浏览11—13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吹芦叶 哨折芦叶船 捉纺织娘)

  2、指名读 女生读句子,男生配动作和声音注意读出欢快劲。

  3、下面谁愿意来读读第二件事,看看你又在哪句话中看到了作者的快乐。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

  4、带着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最有趣的一件事吧。

  5、纺织娘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看一看吗?(课件出示)

  6、课文是怎样描述纺织娘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愿意来读读。

  7、作者如诗一般的语言更让人陶醉,来,下面我们齐读4、5、6、7自然段。

  10、大家看,这些景色怎么样?他们和芦苇有关系吗?可不可以去掉呢?为什么?

  (不可以,这几句恰恰说明故乡很美。)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环节是建立在前面学*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首尾照应,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1、这段结尾再次出现省略号,表明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故乡的芦苇!你给过我不少(生接:童年的欢乐。)

  2、童年往往是最快乐,最难忘的。而作者的童年是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的。所以作者发自内心地说:(课件出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

  (设计理念:升华主题,超越文本。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再造升华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的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感情,寄托着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学到这儿,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课件出示:家乡,我爱你)谁愿意说说你爱家乡的什么?说得真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心中充满爱的好孩子。

  课下请你饱含深情的,写一写你对家乡的热爱,好吗!(家乡的蓝莓、红豆、灵芝、蘑菇等等)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引导探究

  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一

  (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筝》语文教学设计3篇(扩展8)

——语文教学反思:风筝合集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2、赏析教学法:即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我主要是通过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品析,采用了以读代讲 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0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我还在朗读中让学生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学*法和合作学*法,在学*生字环节和学*“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时,用上了这两个学*法(自主学*与合作探讨学*相结合,教学中既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认真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之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辛勤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首先让同学说说自己在童年最快乐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提出贴*生活、情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课文的学*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预*情况,在朗读中检查学生生字读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变枯燥为生动,学生才有想读课文的欲 望,为课文的学*进行铺垫。

  3、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让学生找出描写做风筝时表现心情的句子,并通过想和同桌交流风筝什么都不像,却还把它叫做“幸福鸟”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做风筝的快乐,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巧妙的融入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度到对情感的体验。

  (2)感悟放风筝的快乐。通过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描写风筝飞起来的词语,从内容上感受放风筝的心情,再联系生活想象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自己在放飞风筝时的动作、语言、心情等。让生活在课堂中回放,并观看放风筝时图片,让放风筝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这样的设计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

  (3)体验找风筝的心情。教师配悲伤音乐范读风筝飞走时的心情,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并通过找描写心情难过的词语,进一步理解此时的心情,用自己的动作、语言,理解两个关键词“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来深入体会由快乐到难过的心情变化,朗读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并通过寻找风筝来找回那份快乐,此时进一步拓展,请学生想象找到风筝和没找到风筝的心情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检查朗读方面,一开始就采用了全班齐读的形式,效果很好。在个别抽查读书时,读音错得最多,最不熟练的词语是"憧憬","倏地","磨坊",特别是"磨坊"的声调需要纠正很多次才基本读准。

  在感知课文内容方面,我在备课时,发现把课文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断风筝,找风筝"比课后提示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更恰当,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情,然后然学生想想围绕风筝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学生说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我板书后,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学生说出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我再引导学生找找"找风筝" 这个内容还有没有其他自然段,学生很快找出了是"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这时候,我让学生看板书,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还缺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我留在第二课时讲)那么第四自然段讲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比如:"飞""跑"等。正在我纳闷的时候,一个声音忍不住冒出来:"丢!"丢好!也不错,虽然不是我预想的那个字,但也不错。后来,虽然大家也说了几个,但经过一番比较大家都认为用这个"丢"字更准确。这时候,又一个惊喜出现了: 有一个学生竟然说出了一个字:断!是呀,正是这个字,这一自然段就是讲"断风筝"。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所以用上"断"和"丢"都比较好。

  明确了内容分段后,再分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后来在第二课时才挤了十几分钟进行了生字的认读和写字指导。但开学到现在,还没有从容指导过写字,学生的写字跟二年级相比,很多同学是退步了,看来生字的指导书写还要进一步加强,在第一课时要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

  在检查朗读方面,一开始就采用了全班齐读的形式,效果很好。在个别抽查读书时,读音错得最多,最不熟练的词语是"憧憬","倏地","磨坊",特别是"磨坊"的声调需要纠正很多次才基本读准。

  在感知课文内容方面,我在备课时,发现把课文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断风筝,找风筝"比课后提示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更恰当,但是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情,然后然学生想想围绕风筝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学生说出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我板书后,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学生说出了: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我再引导学生找找"找风筝" 这个内容还有没有其他自然段,学生很快找出了是"第五至第八自然段"。这时候,我让学生看板书,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还缺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我留在第二课时讲)那么第四自然段讲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但是没有想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概括,比如:"飞""跑"等。正在我纳闷的时候,一个声音忍不住冒出来:"丢!"丢好!也不错,虽然不是我预想的那个字,但也不错。后来,虽然大家也说了几个,但经过一番比较大家都认为用这个"丢"字更准确。这时候,又一个惊喜出现了: 有一个学生竟然说出了一个字:断!是呀,正是这个字,这一自然段就是讲"断风筝"。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所以用上"断"和"丢"都比较好。

  明确了内容分段后,再分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一堂课很快就结束了。后来在第二课时才挤了十几分钟进行了生字的认读和写字指导。但开学到现在,还没有从容指导过写字,学生的写字跟二年级相比,很多同学是退步了,看来生字的指导书写还要进一步加强,在第一课时要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书写。

  风筝是孩子们喜欢的事物,放风筝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课文中随风飘荡的各式风筝进行想象补白!再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孩子们美好的理想。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有描写“我”和小强的句子,我让学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逻时和飞行员驾驶飞机时在蓝天上翱翔的情景,读出骄傲和自豪。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采用结合“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句话和全文在脑海中浮现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体会空中的热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思考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结合世界,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自己想扎一个怎样的风筝?为什么?学生能说出理想和简单的理由,教学效果很好。

  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写作方法。所以在教学《风筝》一文时,我自己先读几遍,让自己有对文章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并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因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此基础上,我深深体会到作者怎样用朴实的语言把文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生动展现出来。那么在教学中,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体会这一点呢。最后我决定以朗读为突破口来挖掘文本。这就是在“读”上下功夫了。

  第一课时教学比较简单,就是引导学生识生字词,然后反复练读课文,当然读课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至于使学生厌烦。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意。所以第一课时重点放在“读”上:读生字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复杂多了。除了各段落的自由读、齐读,还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而且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找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同时也积累了语言:①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的意思,以此让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②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③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在这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有关心情变化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细心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会更好,充分体现团结的力量大。

  可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不过也有不足之处,如文章的细节挖掘得不够;指导朗读评价性语言较少,教学的有些环节不是很连贯等。这些都须要多磨炼,多给自己敲敲警钟,尽快适应一些规模较大、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以后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进步。

  这堂课虽过去半年多了,但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备课阶段,我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而记忆最深的课堂表演却纯属突发奇思。在品析第三自然段时,看到一个瘦小的后进生又分神了,正凝神望着窗外盘旋的鸽子。那神情,与文中“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多么地相似。我便即兴导演了一出看风筝,毁风筝和当面悔过的课本剧,由该生充当“小弟”。学生立刻群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投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虽缺乏对话,凭神态和动作表演,难度较大,但学生们还是出色的表演了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思考和理解,并有所体验和感悟。我想,单凭教师讲解,语言再多也收不到这种效果。那天,下课很久了,还有些学生围着老师,久久不肯离去。

  设置问题卡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的表现。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等的学*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得以**。本堂课中,学生卡片上的问题丰富,但小组讨论时,有部分学生缘于胆怯或虚荣,不肯将问题示于众人。加上课文部分语言的时代差异和晦涩深奥,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难度太大。因此,在合作探究时,表面气氛活泼,也有少量精彩分析,但实际收效未能尽如人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