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日期:2022-11-12 00:00:00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时学*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的清风()的流水

  ()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

  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提示: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请教老师或同学;查找工具书等等。)

  3、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学*课文,理解文意。

  4、与自己的.同桌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意思,教师相机进行引导:

  (1)文中出现了四个“善”字,它们的用法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善鼓琴、善听)

  (2)“哉”和“兮”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语气词多)这两个语气词分别表达怎样的语气?怎样读好这种语气?(引导学生朗读好这两种语气。)

  6、师讲述故事:俞伯牙是当时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为人们交口称赞,但他仍然时常感到苦闷,因为没有人能听懂他在弹些什么,他时常独坐深山老林,一个人弹奏。一天,他正在长江边上忘情地弹奏时,忽然听到山中砍柴的樵夫钟子期由衷地赞叹:“多么巍峨的高山啊!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料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音,二人至此结为兄弟。然而钟子期不幸意外去世,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便摔琴谢知音,毕生不再弹琴。

  (四)品味课文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他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钟子期的深情厚谊。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是知音?

  A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在书上画下来。

  B引导学生体会,指导朗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C拓展训练:“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钟子期也能听懂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拓展训练: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明月!”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志在细雨,钟子期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我心所想,朋友必知晓。这就是知音啊!

  (2)体会未遇知音之前的苦闷

  伯牙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了,他的琴声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为什么他单单把钟子期当成了知音?其他人的赞美可能是怎样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赞美心情怎么样?他的心中一直渴望着什么?

  (3)体会遇到知音之喜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知我者,钟子期也!)

  (4)再次朗读相关句子,加深体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遇到了钟子期,心中的那份激动、快乐、欣喜自然是溢于言表,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心情朗读出来吧!齐读(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引读,体会心中之悲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去世。从此以后,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再没有人像钟子期那样说——高山依旧,江河依旧,可是子期却再也不见了!伯牙的心中充满了——

  (2)出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短歌,引导体会俞伯牙心中之悲。

  没有了知音,无人理解,伯牙心中充满了痛苦,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课件出示这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请大家怀着伯牙的痛苦心情一起朗读一遍。

  (3)体会“绝弦”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伯牙“破琴绝弦”,他绝的仅仅是他的弦吗?还绝了他的什么?

  (4)让我们带着伯牙的这种心情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五)欣赏乐曲,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复鼓,只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课件出示课文。)

  2、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我们一起欣赏。(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3、伴着这一曲优美动人的乐曲,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3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值得我们学*。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 欣喜万分 伯牙 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 伯牙/绝/弦

  喜 知音 悲

  子期 伯牙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2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

  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

  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4、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5、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理解;教师运用课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使用教材的构想: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感悟知音境界。欣赏乐曲、配乐诵读,感悟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古琴古韵解题意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出示xx琴(篆书琴),学生根据字形说说(猜猜)这是什么字。

  2、(出示古琴图片)师叙述:这是一架古琴。琴上面那七根会发音的线就是弦。再看“琴”字的上面有两个“王”字,如果把这两个“王”字连起来,就像丝丝琴弦了。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琴之魂。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师启疑:伯牙,这个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竟然不再弹琴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通过学*,你一定能走进伯牙的内心,体会到那动人的情。设计意图:抓住“琴”字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弦”的字义,进而理解课题“绝弦”的意思。这样以课题为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明晰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联系。

  二、同文同法品韵味

  1、回顾学法

  (1)请学生回顾五年级学*《杨氏之子》时采用的方法。

  (2)根据学生回答,师概括:读(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解(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悟(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相关资料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整体读文自由练读xx指名读(随机点评)xx同桌互读xx齐读

  3、初知大意

  (1)学生默读,动笔标注。

  (2)小组交流互助。设计意图:“*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有利于巩固旧知,掌握新知。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读思品悟知知音

  1、抓住中心,了解知音。

  (1)朗读、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2)课文中有具体的描述,大家找一找。(生默读,画出句子。)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朗读出赞叹的语气,进一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展开想象,体会知音。

  师: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xxxx!”)学生以排比的句式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3、语句对比,读懂知音。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B、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

  设计意图:抓住“所念”“必得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想象、诵读、体验,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运用句式对比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靠琴声抒发自己的情怀,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更是读懂了心声,进而对“知音”的理解向深处更迈进了一步。

  四、一喜一悲悟“绝弦”

  1、资料引入,遇知音之喜。

  (1)师讲述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2)学生听后,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

  (3)当遇到子期时,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朗读前四句,感悟知音相遇的快乐与激动。)

  2、创设情境,失知音之悲。

  (1)(播放悲伤的古琴乐曲)师简介: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带着满心的欢乐与激动携琴赶来会见子期时,得到的却是子期因病而死的噩耗。学生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所以xx学生接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所以xx学生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师介绍:伯牙不堪承受痛失知音的痛苦,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表达自己的感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

  4、(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视频)再次齐读全文。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音乐效果的烘托,使学生充分了解遇知音前后迥然不同的心境,感悟知音的境界,文言文的魅力。

  五、课后延伸惜友情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名言和相关故事。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知音xx心灵相通的美妙境界,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当堂训练与达标检测: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通过多遍吟诵,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懂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联想、补充资料等方法,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运用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并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俞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

  2.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学*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目标。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六上第八单元,打开课本,请拿起笔,再次快速浏览单元导语,想想这个单元的学*主题是什么,学*目标是什么?

  出示单元导语: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本组就是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主题)

  学*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目标)

  2.我们身边有哪些艺术(音乐、舞蹈、剪纸、编织、书画、吹拉弹唱、绘画、泥塑、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这个单元的学*要达到哪些目标?(这第一段告诉我们学*主题,第二段告诉我们学*目标,你学完这个单元,你又可以回头看看这个目标,你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了。)

  4.看看这个单元给我们带来哪些艺术欣赏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请翻到目录。出示: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贝多芬)

  27﹡蒙娜丽莎之约(绘画)

  28﹡我的舞台(戏剧)

  说说每篇课文分别介绍了哪种艺术?浏览能力很强。

  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伯牙绝弦》,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出示课文)

  一、读通课文,读懂文言文之意。

  (一)解题导入。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古文重要的方法。)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伯牙把琴弦弄断。

  (二)反馈预*情况,读通课文。(难点:兮、若泰山、谓世、破琴绝弦)

  课前我们已经都去读过了。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本来没有标点,现在加上标点,还是有些地方断句很难。你在预*时碰到哪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或者要提醒大家的。

  聚焦难读的句子: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谁来帮他?仔细听他的断句。有没有跟他断的不一样的?你为什么这样读?(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谓”是什么意思?认为。)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中谓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以为;第二种是叫做、称作。你认为选哪种?

  这一个谓字就是一个词,世是世界,谓后面要停顿。拿起笔划上一个斜线表示停顿。

  你来试试。你再读一遍,其它同学拿起笔用斜档划出停顿。(评:一点就会,聪慧。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难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一、揭题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伯牙绝弦》。师生读课题。

  二、初读吟诵———整体感知古文行文格局

  1、初读正音: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古文,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读,争取做到字正腔圆。

  师范读,生跟读;自练,争取读得有有板有眼。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滋有味。

  2、讲故事──整体感知行文格局。

  出示:

  “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的两个人……”

  三、朗读品味,感受高山流水意象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知识点:

  善,鼓。是什么意思?

  读出他们两个人的特点。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知识点:

  同样的一个字却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却表达同样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语气词的妙处。

  个性朗读,体悟:

  峨峨泰山与洋洋江河。

  3、回读: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走进所念,咀嚼体会词句意味。

  出示:

  “志在……,钟子期曰:“……”

  四、高山流水,道是无琴缺有情

  1、追寻思念,感怀千古寂寞、万般惆怅;切己体察,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补充伯牙与子期相遇材料。

  2、诵读倾诉,感悟高远志向、宽阔胸怀:

  体会朗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钟子期仅仅听懂我的琴声吗?还听懂我的什么?

  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触景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反复叩问,体悟伯牙“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课**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把预*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

  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 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 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 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 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⑵ 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现了学生学*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 ——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 ——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5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

  课前谈话: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画,(出示伯牙鼓琴图,了解两个人的身份)老师想考考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你知道画中的两个人是谁么?(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端坐船舷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两截布衫,头戴斗笠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那么,谁能说说“高山流水”的意思?(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今天我也做一次伯牙,你们愿意做我的知音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合奏一曲“高山流水”——上课!

  教学过程

  一、引题闻知音(1分)

  导入语:常言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悲壮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音(5分)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三、情动遇知音(15分)

  1、在文中哪一句写了他们相识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善”字什么意思?他们的相遇也许只是一种偶然,正是这一个“善”字让他们相识了。【老师板书“因善相识”】

  3、文中哪里又具体描写了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呢?(生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与前一个“善”相比较。

  4、指导朗读(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6、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7、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的,只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么?或者说伯牙的琴声中这些美好的事物蕴含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更是伯牙的心声,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8、这几句话里哪一个字可以看出里面有伯牙的抱负?(志)所以我们可以说“因志相知”。【老师板书:因志相知】正是因为子期从音乐中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含义。(知音: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四、绝弦谢知音(18分)

  1、离别之后,多少相思,多少期许,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无奈世事难料,遗憾的是子期不幸去世。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也死。琴断情也断啊!)【板书:因情绝弦】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下来。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因善相识

  因志相知 知音

  因情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

  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

  些诗句?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值得我们学*。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善鼓琴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所念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板书:死绝弦)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8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朗读法 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9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诗句:(课堂备用)

  满面春风皆朋友,有缘千里终相会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我者,子期也! 士为知己者死。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 清风徐徐 波光粼粼 杨柳依依 草色青青等)

  一、初读课文

  同学们,咱*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学*。静静的默读,自己学*。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第二个: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都听出来了吗?(想弹高山,想弹流水,都听出来了。板书:高山流水)

  三、句子学*、情感体验

  同学们,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啊,我们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这个场面。投影:插图及高山流水的音乐。

  1.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牙,一个怎么的钟子斯?(弹得认真入情,听得如痴如醉)

  2.投影——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此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么的画面?(巍峨高大的泰山)——读出峨峨的感觉

  3.钟子期为什么不以华山或别的什么山来感叹,而选择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读。

  4.如痴如醉的钟子期听到伯牙这美妙的琴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指名读。(激动的、痴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怎么感叹?(好啊,棒啊,妙啊,强啊、、、、、、)

  6.再读

  7.还有另一个感叹词是——兮。一个句子中一同时出现两个感叹词,此时的钟子期看来是真的听得如痴如醉了,指名读——

  同学们,伯牙表达高山的琴声令钟子期如痴如醉,伯牙表达流水的琴声,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投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

  2.此时展现在钟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

  3.再读。

  句式练*:同学们,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啊。如果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白云,钟子期曰——悠悠兮若白云、、、、、、

  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学们,你对这句话,现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读。

  四、补充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觉得伯牙钟子期能如此心灵相通,那么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这样的关系吗?轻声快读——投影: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配流水乐曲声)

  板书:(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

  投影:插图及《伤离别》曲。悠远悲伤。叙述: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同学们,伯牙于茫茫人海中巧遇知音,何等的荣幸。可是此时,当他跪在子期冰冷的墓碑前,昔日的知音已化作一堆黄土。此时的伯牙做了什么?

  投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绝弦)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这样做?(板:谢知音)

  五、结尾

  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编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再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1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材是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子期,相知相惜的情谊,自古便广为流传。该篇选入小学教材,不仅要让孩子继续接触和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借助工具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感知人与人之间的通过艺术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相知、相惜的情谊,这样内涵就更加深远了。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相知时所喜,相别时所哀,来体会相知的情谊的。并在学*中充分表达学生内心所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即在学生情感萌发之时,在“读中写在读中感在读中悟”,以求达到情感共鸣。

  【本课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独立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

  1、 借助字典和页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并能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洁友情,并动笔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文言文。

  2、出示课题:

  伯牙绝弦

  (强调“弦”读 xīán,不能读 xuán。)

  3、师: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总结学法,自主学*

  1、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了学*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研究,实在弄不明白再问老师。板书简写为:读译悟背。)

  2、学生自读自悟;同桌小组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重点点拨

  1、生汇报读课文情况,师生共同正音,必要时老师范读,指导如何隔词断句。

  2、于词语的理解,重点点拨以下词义:

  ⑴ 绝:断绝;

  ⑵ 鼓:弹;

  ⑶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⑷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⑸ 峨峨:高;

  ⑹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⑺ 洋洋:广大。

  3、生汇报句子意思的理解,提出经过研究、讨论还弄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苦泰山!”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像泰山一样巍峨!”

  ⑵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伯牙说世上再也找不到我的知音了,于是摔破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4、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生连起来说课文意思。

  5、为了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特别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区分:

  出示课件:

  善鼓琴──善哉破琴──绝弦志在高山──伯牙所念

  对比区分含义的不同。

  四、深入理解,感情朗读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那么他为什么单单把子期看作了知音了呢?认真读读文章,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答案。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学生默读,思考。

  师引导:

  那么当伯牙听到那些赞美之词不着边际,他们中没有一人真正理解自己的创作时,他会想些什么?渴望什么?他的渴望最终得到满足了吗?

  师:对了,终于有一天,伯牙遇见了子期一人善鼓之,一人善听之你想,伯牙内心该是怎样的激动啊?再读读这段话:伯牙鼓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朗读,钟子期曰“善哉”──表达了发自内心的一种怎样的赞美。

  “必得之”──伯牙的感受怎样?子期的感受又怎样?发挥你的想象,先思考,再讨论。

  两人抒发的情感相互交融,心意相同,这样的朋友,我们就称之为”知己”,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你再读读,发现那些词最能表现这一点。

  (读中强调:“峨峨兮若泰山”一句应读出山的巍峨;“洋洋乎若江河!”应读出水的宽广。)

  强调“必得之”。

  (读中配乐,出示伯牙、子期画面,这就是当年那一首高山流水。)

  五、谈课文感悟

  师: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那伯牙会怎样呢?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什么意思?你从中读懂什么了?

  (点题,读懂他们的深情……)

  师:此时,当这一曲高山流水再次响起时,如果你是伯牙,会想些什么呢?

  动笔写一写。写后,指名2位学生读。

  (有一个词,正好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再读这一句。

  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朋友间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到如此境地的,恐怕唯有子期与伯牙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捧起书,带着你深入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试背诵。

  (配乐。)

  指名读、背(各一人)。

  六、课后拓展

  虽然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但古今中外有不少人成为知音他们携手共进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的“知音”故事,有时间咱们一起交流。

  七、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写自己和知音的故事。

  【效果评价】

  预期的效果最为满意的是学生的朗读。既表达出知音相遇时的喜悦与相见恨晚,又表达出失去知己时的痛断肝肠。这一点是最有表达力和说服力的了。教师在引读时,激情的表达烘托了课堂的氛围,成为了学生学*探知的助力和方向,铺就了学生的成长,发挥的基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在学生畅谈感想的表述之中,语言的精炼和准确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也是高年级学生突出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令人较为满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改变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策略及教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在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的环节,我重点抓住“绝弦”、“知音”,紧扣文本,并插入两人相识相知的小故事。最后还是通过配乐深情朗读体会“破琴绝弦”的悲痛,一是再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二是再次感受两人深厚的友谊。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味美。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结合课外补充资料,感受觅得知音的畅快和失去知音的痛苦;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抓住子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音乐艺术具体化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资料收集,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才那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高山流水》)大家知道吗?《高山流水》背后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板书:25 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学过哪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并顺理成章引出课题。)

  二、解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注意节奏。(伯牙/绝弦)知道伯牙是谁吗?(板书:伯牙)(相传为春秋时代人,琴技高超,是著名的音乐家)绝弦是什么意思?(绝:断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注释)所以说,学*古诗文,我们都可以借助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现在让你再读课题,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悲伤)齐读课题。设疑:伯牙为什么绝弦?请大家打开语文书137页,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三、初读课文,理解“绝弦”。

  1、出示课文,有节奏自读课文。

  25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伯牙为什么绝弦?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2)当时伯牙的心情怎样?(痛失知音、摔琴,极度哀伤)我们都说知音难寻,现在子期死了,我们能通过朗读,将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齐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3、你知道子期是谁吗?(板书:钟子期)他与伯牙是什么关系?(板书:知音)什么是知音?(知己,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请在文中找出来。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善鼓 善听 所念,必得之)齐读句子,读出知音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绝弦”引入,初步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心情,有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

  四、再读课文,理解“知音”。

  1、过渡:俗语说得好,“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对伯牙来讲,得到子期这一位知己,一定十分愉快、满足。因为虽然赞赏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懂他的只有子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对知音欢聚的情形,请大家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理解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

  (1)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出示:擅长、善于)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理解“知音”。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齐读句子,读出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2)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请结合注释理解。

  出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等中的首*,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弦,正音,组词,(琴弦、弓弦、……)课文里指琴弦。能不能组“船舷”。再写绝,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3、为什么不写俞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找到知音,珍惜友情的千古绝唱,演变成了成语,)再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师:这里的琴是指古琴,听指欣赏,鉴别能力。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得出伯乐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呢?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师:伯牙能寄情出山水,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性格都融入到古琴的优美旋律之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难道还仅仅是用手在弹琴吗?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师:钟子期呢,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在优美的旋律里放飞思想,与演奏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善听?这样的欣赏水*与艺术水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师:钟子期非常欣赏伯牙的演奏水*,完全理解音乐的情节,让伯牙无比兴奋,无比激动,他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此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两人携手并肩,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自己的知音呢?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师:伯牙在子期的坟墓前,痛哭不已,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抚琴一曲,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师:是呀,世间人众多,知音能几个,伯牙为了自己的知音,而破琴绝弦,摔出了中华民族交友结朋的千古绝唱,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0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弦,正音,组词,(琴弦、弓弦、……)课文里指琴弦。能不能组“船舷”。再写绝,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3、为什么不写俞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找到知音,珍惜友情的千古绝唱,演变成了成语,)再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师:这里的琴是指古琴,听指欣赏,鉴别能力。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得出伯乐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呢?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师:伯牙能寄情出山水,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性格都融入到古琴的优美旋律之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难道还仅仅是用手在弹琴吗?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师:钟子期呢,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在优美的旋律里放飞思想,与演奏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善听?这样的欣赏水*与艺术水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师:钟子期非常欣赏伯牙的演奏水*,完全理解音乐的情节,让伯牙无比兴奋,无比激动,他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此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两人携手并肩,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自己的知音呢?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师:伯牙在子期的坟墓前,痛哭不已,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抚琴一曲,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师:是呀,世间人众多,知音能几个,伯牙为了自己的知音,而破琴绝弦,摔出了中华民族交友结朋的千古绝唱,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老师就指出“*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老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这些安排,不仅体现了老师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还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为学生理解什么叫“知音” 、“千古知音最难觅”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则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老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老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弦,正音,组词,(琴弦、弓弦、……)课文里指琴弦。能不能组“船舷”。再写绝,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3、为什么不写俞伯牙绝弦?(“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找到知音,珍惜友情的千古绝唱,演变成了成语,)再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师:这里的琴是指古琴,听指欣赏,鉴别能力。从课文的哪些描写看得出伯乐善于演奏古琴,钟子期善于欣赏音乐呢?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师:伯牙能寄情出山水,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生命与性格都融入到古琴的优美旋律之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难道还仅仅是用手在弹琴吗?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师:钟子期呢,完全陶醉在音乐中,在优美的旋律里放飞思想,与演奏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心灵的火花,这难道不是善听?这样的欣赏水*与艺术水准,又有几个人能达到呢?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师:钟子期非常欣赏伯牙的演奏水*,完全理解音乐的情节,让伯牙无比兴奋,无比激动,他视钟子期为知音,从此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两人携手并肩,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自己的知音呢?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师:伯牙在子期的坟墓前,痛哭不已,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抚琴一曲,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师:是呀,世间人众多,知音能几个,伯牙为了自己的知音,而破琴绝弦,摔出了中华民族交友结朋的千古绝唱,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 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有句古话知难而上、迎刃而解,有信心读好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7、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7、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8、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因为钟子期死了)(板书:钟子期 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因为他太伤心了,因为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课件出示句子]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乐,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体现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改编自一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与知音的感人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韵味

  1、自由读:

  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在文中作标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解题质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对原文词句作恰当的增减,使之通顺、连贯。)

  2、伯牙在什么情况下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对文中的人物还有什么疑问?

  四、研读课文,感受知音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遍,讨论理解,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炊烟、潇潇春雨……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兴趣是决定学*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伯牙在动情地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7)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到徐徐的清风,于是就怎样赞叹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琴声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钟子期的心领神会,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钟子期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情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学生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请模仿课文第2名,练*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出现。而类似的词语还有:悠悠白云、袅袅炊烟、绵绵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3)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知音的含义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整整畅谈了一宿。

  (4)两人偶然相遇,子期虽只是一个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5)议议:当时的伯牙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唯独把子期当做知音呢?听到不着边际的恭维性的赞美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内心渴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3)为什么世上谓可无伯牙,却不能没有钟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4)议议: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5)无人理解,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6)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练*有感情地朗读第5句。

  (7)面对痛苦与绝望的俞伯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深悟“绝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词”,深悟绝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得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情境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背诵。

  2、师总结: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分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人们去真切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学生用心欣赏《高山流水》。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听

  所念 ∣ 必得之

  绝弦 (悲痛欲绝) 死

  (情深意重)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学生范读了,学生也尽量模仿了,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学生还是未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老师评价:

  韦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让学生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效果凸现。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2、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

  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牙绝弦

  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6篇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1、一曲《朋友》亲切导入。

  2、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三、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1、安排自主学*、合作讨论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的广泛迁移。

  2、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为谁而绝弦?伯牙为何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

  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

  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这篇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但它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它承载着及其丰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对于文言文有一种害怕。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这文言文是很难学的。为了让学生不再有这样的想法,我决心要上好这堂课,以这堂课来改变学生的认识。所以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融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学*理念,让我的这堂课书声琅琅,浸润浓浓的语文味。

  一、重朗读

  练读——感受音韵之美。练*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本课的练*朗读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一是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谓”是说的意思,学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停顿的道理。三是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领悟意境之美。“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然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酝酿、发酵才能成为芬芳的美酒。于是,“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在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读中铺设。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尝试说大意,在学生头脑中初步铺设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现高山流水的画面。其次,读中酝酿。教师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此时文本的语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学生心中慢慢地散发开去。接着,读中推动。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教师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从而叩击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人”“文”“言”琴瑟和鸣的妙境。

  二、重积累。

  一是通过比赛激活学生的词语原有积累(如ABCC式的);再用将文中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提炼出“泰山峨峨,江河洋洋”这样ABCC式的词语,与其它相类似的词语(如杨柳依依)激发学生积累,同时为后续的“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中的“所念”意境的想像和表达作了有效的铺垫;二是通过释题理解“绝弦”,积累、理解“绝交”、“封笔”、“息影”等词语,信息量很大,同时也让学生深感已知的有限,而未知的无限,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重训练。

  通过深挖文本内涵,创设情境来实现语言训练,从而达到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性训练的目标。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所念”的意境时,用“志在,子期曰:

  ”句式来检测学生积累的活学活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想像和表达,来实践学法的迁移、经典的仿写。正是因为教师课前文本细读的工夫,才有这样独特的设计,才有学生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四、重情感。

  从“朋友”到“知音”是学生实现文本情感体验的主线。我引导学生从初读课文到深入地品读课文时,很好地把握好了这条情感线索,引领学生走进伯牙和子期“相见――相识――相知”,以及子期死后伯牙痛心“绝弦”的情感世界。

  这堂课上,我注重了多方面的训练,让文言文的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但如果在时间的把握上更加的科学合理一些,那学生的情感熏陶会更加到位,收获将会更多。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绝弦》讲述的就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感天动地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二次学*文言文。据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领悟文言文的学*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课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朗读、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的教学思路是:在进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知音”,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在读通读顺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注释、插图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师稍微作点拨;在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的牵引下,学生找到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品味,感受音乐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术之高超,钟子期欣赏水*之高雅,从而印证,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话锋一转,在伤感音乐的衬托下,领略钟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复的吟哦、品读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

  课结束了,我的情绪还在课文中,心情久久不能*复。可是,自我反思让我理性起来,同事的赞扬、建议让我冷静了下来。大家认为,同时我自己也觉得,这是拨动学生心弦的一课,主要有如下精彩点:

  一、把“知音”的主旋律唱响整个课堂

  课堂开始,伴随着《高山流水》的旋律,让学生交流什么是“知音”,对知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为全文的学*做好了情感铺垫,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后,我又提“知音”话题,问学生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两人是知音,通过深入品读重点句子,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热爱音乐、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挚情感。最后,感受伯牙闻噩耗、绝琴弦的特殊情怀,从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对知音、对朋友的最高境界。从头到尾,“知音”的主题贯穿其间,它成为理解全文的情感线,甚至是主旋律。

  二、把“语言”的大调子贯穿整个课堂

  学*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积累语言,这是本节课的“大调子”,因为这是语文课。为了达成整个目标,开始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节奏;然后是理解文言文,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看清楚注释,连贯地说一说大意;在进一步感受“知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语言拓展训练,如根据“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说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又如引导学生想象,俞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的场景呢?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有什么呢?学生说出了一些场景后,我又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赞叹的语言形式说话,如“潇潇兮若春雨”“袅袅兮若轻烟”“皎皎兮若明月”等。学*“子期死”一节,我补充了一段古诗,意在激**感,丰富语言。

  三、把“评价”的节奏感传递整个课堂

  在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上的节奏感。“你第一个举手,老师把这个机会给你!”——这是对学生学*积极性的肯定。“你读书的声音很大,每个字读得很准,可有个问题要注意(等待学生说)……对,句子内部停顿不要完全断开,一字一顿不好听,要有意断气不断的感觉。”——这是一分为二的指导,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你读得真好,很有气势,老师问你,你为什么读得如此高昂有气势?”——这是朗读指导,巧妙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技巧和情感的融合应自然合一(即通常所谓的“剑气合一”),让全班学*这位同学的朗读。“你说出了‘茫茫草原’一词,真棒!你能根据‘洋洋江河’的语言形式说类似的词语,这叫触类旁通。”——这是学*方法的点拨,这样的点拨建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是随机生成的,因而渗透得自然,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一位老师说,“我很欣赏你的教师反馈,既有激励性,又有指导性,学生特别受益。”感谢这位同事的鼓励,我会再接再厉。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刚回到办公室,几位前辈不吝赞美之辞,同时也指出,前面的感情处理非常自然、融洽,可到最后突然来一问:面对伯牙的悲痛欲绝,你有什么想劝慰他的吗?这就冲淡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与“知音”的主旋律相悖了。仔细一想,确实如此,伯牙之所以用这种“破琴绝弦”的极端方式怀念钟子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太真挚,太投入。当然,这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极少,正因为极少,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应尊重伯牙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必要画蛇添足,评头品足,否则,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是对千古绝唱的无端解构,和对高尚知音的庸俗臆测。

  另外,有两个细节处理欠妥。一是理解文言文时,我让学生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的意思,这样会有点乱,因此最好请一个学生梳理一下,从头到尾把故事讲一次,但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这样做,应该说这是一个败笔。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解到了位,后面的感受与拓展就会更顺利。二是随机朗读不够。我的设计中,读哪儿,读几遍,用什么形式读,都作了严格预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如一位男生按节奏读没有读好,我作了点拨后就让全班齐读了,此刻如果让这位男生再读一遍就好了。

  俞伯牙用炉火纯青的琴技,还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拨动了钟子期的心弦;而我,作为一名热爱语文教学的教师,尝试着用生动传情的`语言,还有符合学生心智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语言逐渐丰富,思维更加清晰……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以“绝弦”为线索,体味“知音”情深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读懂、读好课文,力争背诵。

  2.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美好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句子蕴含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准下列词语。

  峨峨泰山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蒙蒙春雨

  洋洋江河 徐徐清风 霭霭云雾 皎皎明月

  2.今天,我们学*一篇文言文,它融美景美情于一体,是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读课题,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力争读准,读通,读懂。

  (一)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课文2—3遍,借助注释读懂,读通课文。

  2.师检测学生自读效果。抽查课文朗读,正音。

  3.师范读课文,带读课文。(视情况而定)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自己练读一遍。齐读全文。

  (二)读懂。

  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知是否读懂了课文,老师也来检测一下。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2.分析全文五句话之间的关系。师问,生读相关句子。(师生互动)

  3.试着把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4.文章大意把握得很好,不知字、词、掌握如何。有没有自己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谓:说,对人说。 (查字典)

  善(鼓琴):善于、擅长。 (扩词、换词)

  善(哉):好! (看注释)

  终身:从此以后至生命终结。(猜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知音”,体验情感。

  好!同学们对于一篇课文,既能读通,又能读懂了!是不是可以打上句号啦?我们还应该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

  2.指导朗读课文②③句。指导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3.想象说话。

  伯牙的琴声还表达了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伯牙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志在云雾,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此时的心境。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听伯牙谱写的《高山流水》,读出他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师生对读1—4句。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叙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练读课文最后一句。

  3.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读出最后一句的感情)指导朗读。

  5.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吟诵了一首诗,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寸瑶琴为君死!

  6.齐诵。

  四、背诵

  伯牙为了纪念自己的知音,绝弃了一生钟爱的瑶琴。这就是——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世代传诵。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1、练背;2、抽查;3、齐诵。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伯牙绝弦合集十篇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纵情吟诵识知音。

  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高山流水遇知音。

  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破琴绝弦祭知音。

  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朗朗诵歌怀知音。

  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

  知音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课**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把预*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

  组内交流学*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⑵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凸现了学生学*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纵情吟诵识知音。

  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

  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高山流水遇知音。

  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破琴绝弦祭知音。

  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朗朗诵歌怀知音。

  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

  知音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一、情况分析:

  六班本学期共有幼儿30名,男生女生各十五名,全部为独生子女。经过上学期的培养,孩子们在三大领域都有较好的发展。在身体发展方面:孩子们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兴趣,乐意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学*了徒手操、新的集体舞,能听口令进行队列练*;在各种体育活动及感统游戏中,能保持身体*衡及协调,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大部分幼儿养成了较好的进餐*惯,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能独立穿脱衣服,整理物品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认知发展方面:全体幼儿都能坚持说普通话,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与老师、同伴交谈;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周围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感兴趣,求知欲强,能认识常见动植物,学*种植易生长的植物,如大蒜、大白菜等。孩子们对数的概念逐渐清晰,能学*按一定规律排序,区别圆形、球体等,尝试运用美工材料进行绘画、手工活动,喜欢唱歌、跳舞,并且有一定的表现能力;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孩子们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中秋、国庆、春节等,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愿意为集体和同伴服务;大部分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他人合作分享等。通过上学期幼儿三大领域的评估,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现象:

  1、孩子间存在较大的能力差异。

  2、个别孩子不太爱表现自己,性格较胆怯、内向。

  3、部分孩子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性格好强、倔强、缺乏谦让意识;个别孩子攻击性强。

  4、挑食现象仍存在。

  本学期,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注意个别指导,获取家长的配合教育,共同使孩子们在原有水*上获得提高。

  二、工作思路:

  1、以*等、欣赏、乐观、发展的态度对待幼儿,关注幼儿兴趣和要求,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班级计划。

  2、三位老师都将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严格按时间剂量进行药品登记,妥善保管好药品,增强工作责任感。争取出勤率达到90以上,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02以下,流行疾病控制在0.2以下。

  3、由于付老师和李老师是新加入我们这个班级体,有些工作还不熟悉。特别是李老师,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所以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因此我们一定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争取早日渡过适应期。

  4、定期召开班务会,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商讨下一步工作要求及措施。

  5、进一步学*领会《纲要》精神,并较好的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创造性的使用新课程。

  6、根据园本课程内容,坚持每周开展感统游戏活动、游戏设计和组织上力求创新。

  7、坚持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为幼儿创设干净、卫生、舒适的学*、生活环境。

  7、妥善、合理的管理好班级财产。

  8、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创设能使幼儿主动参根据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活动区域根据幼儿兴趣定期增减、更换。

  三、家长工作:

  本学期,我们将细致、有针对性的做好家长工作,在育儿方面与家长搭成共识,获取家园共育的效果。

  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期教育工作计划,征求家长建议,帮助家长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2、利用家访、电访、离园时面谈、“家长有约”,以及“家园联系手册”、家园联系栏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谈;与家长建立*等和谐的关系。

  3、设立《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科学的,并请家长踊跃投稿;家长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

  4、组织家长开放活动2-4次。

  5、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共庆“六一”。

  四、月份工作及措施:

  (一)、身体发展:

  三月份:目标

  1、学新操,跳集体舞。

  2、练*有节奏的走,听信号变向、变速走;发展下肢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伯牙绝弦》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