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日期: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1)过滤操作口诀

  漏斗烧杯玻璃棒,三样仪器不能少。

  一贴二低三要靠,滤渣记得要洗涤。

  解 释:

  1、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说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这样可以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2、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3、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2)蒸发操作口诀

  皿架玻棒酒精灯,加热搅拌不放松。

  液体少时停加热,熄灯之后余热干。

  (3)蒸馏操作口诀

  隔网加热冷管倾,上缘下缘两相*。

  碎瓷用来防暴沸,热气冷水逆向行。

  解 释:

  1、隔网加热冷管倾:"冷管"指冷凝管。意思是说加热蒸馏烧瓶时要隔石棉网(防止蒸馏烧瓶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在安装冷凝管时要向下倾斜。

  2、上缘下缘两相*:意思是说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上缘要恰好与蒸馏瓶支管接口的下缘在同一水*线上。

  3、热气冷水逆向行:意思是说冷却水要由下向上不断流动,与热的蒸气的流动的方向相反。

  (4)萃取操作口诀

  萃剂溶剂互不溶,溶解程度大不同。

  充分振荡再静置,下放上倒要分清。

  解 释:

  1、萃剂原液互不溶,质溶程度不相同:“萃剂”指萃取剂;“质”指溶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萃取操作实验中,选萃取剂的原则是:萃取剂和溶液中的溶剂要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和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要不相同(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

  2、充分振荡再静置:意思是说在萃取过程中要充分震荡,使萃取充分,然后静置使溶液分层。

  3、下放上倒要分清:这句的意思是说分液漏斗的下层液从漏斗脚放出,而上层液要从漏斗口倒出。

  (5)混合物分离和提纯小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气速率比纯锌制*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3、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试剂(koh等)。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具有还原*):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或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注】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物中找;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二、氧化*、还原*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还原剂>还原产物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价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果使元素化合价降低,即要使它被还原,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

  一、有机化学计算

  1、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

  (1)确定有机物的式量的方法

  ①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求算该气体的式量:m=22.4ρ(标准状况)

  ②根据气体a对气体b的相对密度d,求算气体a的式量:ma=dmb

  ③求混合物的*均式量:m=m(混总)/n(混总)

  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烃的式量。

  ⑤应用原子个数较少的元素的质量分数,在假设它们的个数为1、2、3时,求出式量。

  (2)确定化学式的方法

  ①根据式量和最简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②根据式量,计算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③当能够确定有机物的类别时。可以根据有机物的通式,求算n值,确定分子式。

  ④根据混合物的*均式量,推算混合物中有机物的分子式。

  (3)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途径

  (4)有关烃的混合物计算的几条规律

  ①若*均式量小于26,则一定有ch4

  ②*均分子组成中,l

  ③*均分子组成中,2

  二、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4h4(乙烯基乙炔)、c6h6(苯、棱晶*、盆烯)、c8h8(立方*、苯乙烯)

  (2)ch2:烯烃和环烯烃

  (3)ch2o:*醛、乙*、***酯、葡萄糖

  (4)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或酯。如:乙醛(c2h4o)与丁*及异构体(c4h8o2)

  (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如*炔(c3h4)与*苯(c9h12)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

  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

  一、 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B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C.铝与稀盐酸 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四、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5

  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 、OH- );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 (如 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如O2和O3。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 单核粒子 (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1)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

  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练*]1、下列反应中,即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B)

  (OH)2.8H2O与NH4Cl反应B.灼热的炭与CO2反应C.铝与稀盐酸D.H2与O2的燃烧反应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二、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

  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四、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 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点燃CH+2OCO+2HO; 4222

  CH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4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光照CH+ClCHCl+HCl 42 3

  光照CHCl+ClCHCl+ HCl 3222

  光照CHCl+Cl CHCl+ HCl 2223

  光照CHCl+Cl CCl+ HCl 324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催化剂CH=CH+HOCHCHOH 22232

  (3)加聚反应

  聚合反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选【10】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一、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

  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二、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

  ①搅拌或振荡。搅拌或振荡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②升温。温度升高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

  ③溶剂。选用的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也不同。

  三、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①同一周期中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至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

  ②同一族中的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从上至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硅单质

  1、氯元素:

  2.氯气

  1、二氧化硫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Cl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氯离子的检验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HCl+AgNO3==AgCl↓+HNO3NaCl+AgNO3==AgCl↓+NaNO3Na2CO3+2AgNO3==Ag2CO?3↓+2NaNO3Ag2CO?3+2HNO3==2AgNO3+CO2↑+H2OCl-+Ag+==AgCl↓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点燃)SO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

  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

  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

  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

  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

  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

  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

  g) = f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

  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17、氯化铁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18、硫酸

  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中化学应该怎么学*】

  一、精读

  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只有把课本读懂了,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如:“烃”的定义及其分类中说:“烃”是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类物质总称。包含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石油和煤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各种烃的混合物。由此可知清洁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都是烃类,它们的主要成份都是碳氢化合物。

  二、归纳

  有些同学害怕化学,原因之一就是化学“繁,难,乱”。这时可以用归纳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如研究卤素知识点结构可知其教学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保存等。可得⑴结构的规律性: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⑵性质的规律性:由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知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后形成离子还原性较弱,而其它含有卤素(正价)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氧化性等等。

  2、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可以归纳出学过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

  3、根据典型的*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

  【怎么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成绩】

  预*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惯,能根据预*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整理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 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顺序 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周期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

  (2)周期的分类

  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 短周期;

  第四、五、六、七周期,所排元素种类:18、18、32、32,长周期。

  此外:

  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 第六周期,IB族;

  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 第七周期,IB族;

  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成纵行,叫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族的分类

  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

  族类ABⅧ0

  族数7711

  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

  列序号1、2、13、14、

  15、16、173、4、5、6、

  7、11、128、9、1018

  (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4)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5)族的别称

  ⅠA称为 碱金属 元素

  ⅡA称为 碱土金属 元素

  ⅣA称为 碳族元素

  ⅤA称为 氮族 元素

  ⅥA称为 氧族 元素

  ⅦA称为 卤族 元素

  零族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3.编排原则

  ①.按 原子序数 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把最外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

  2Fe+3Cl2===(点燃)2FeCl3

  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6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7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注意点 实例

  固+液 蒸发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③液体不超过容积2/3 NaCl(H2O)

  固+固 结晶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NaCl(NaNO3)

  升华 能升华固体与不升华物分开 酒精灯 I2(NaCl)

  固+液 过滤 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 漏斗、烧杯 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

  液+液 萃取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分液漏斗 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溴水中提取Br2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 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 乙醇和水、I2和CCl4

  渗析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NaCl

  盐析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烧杯 用固体盐或浓溶液 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

  气+气 洗气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2(HCl)

  液化 沸点不同气分开 U形管 常用冰水 NO2(N2O4)

  i、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 (2)生成气体法 (3)氧化还原法 (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 (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 (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序号 原物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

  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 用固体转化气体

  2 CO2 H2S CuSO4溶液 洗气

  3 CO CO2 NaOH溶液 洗气

  4 CO2 CO 灼热CuO 用固体转化气体

  5 CO2 HCI 饱和的NaHCO3 洗气

  6 H2S HCI 饱和的NaHS 洗气

  7 SO2 HCI 饱和的NaHSO3 洗气

  8 CI2 HCI 饱和的食盐水 洗气

  9 CO2 SO2 饱和的NaHCO3 洗气

  10 炭粉 MnO2 浓盐酸(需加热) 过滤

  11 MnO2 C -------- 加热灼烧

  12 炭粉 CuO 稀酸(如稀盐酸) 过滤

  13 AI2O3 Fe2O3 NaOH(过量),CO2 过滤

  14 Fe2O3 AI2O3 NaOH溶液 过滤

  15 AI2O3 SiO2 盐酸`氨水 过滤

  16 SiO2 ZnO HCI溶液 过滤,

  17 BaSO4 BaCO3 HCI或稀H2SO4 过滤

  18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加酸转化法

  19 NaCI溶液 NaHCO3 HCI 加酸转化法

  20 FeCI3溶液 FeCI2 CI2 加氧化剂转化法

  21 FeCI3溶液 CuCI2 Fe 、CI2 过滤

  22 FeCI2溶液 FeCI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

  23 CuO Fe (磁铁) 吸附

  24 Fe(OH)3胶体 FeCI3 蒸馏水 渗析

  25 CuS FeS 稀盐酸 过滤

  26 I2晶体 NaCI -------- 加热升华

  27 NaCI晶体 NH4CL -------- 加热分解

  28 KNO3晶体 NaCI 蒸馏水 重结晶.

  3、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检验类型 鉴别 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鉴定 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

  推断 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

  检验方法 ① 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

  ② 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

  ③ 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

  ④ 叙述顺序应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

  ① 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 检验方法

  氢气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氧气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 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氯化氢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硫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硫化氢 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氨气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时能生成白烟。

  二氧化氮 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

  一氧化氮 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

  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一氧化碳 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

  ② 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 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

  (9) Fe3+ 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 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 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42- 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 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 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 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9)HCO3- 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

  (10)PO43- 含磷酸根的中性溶液,能与AgNO3反应,生成黄色Ag3PO4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

  (11)NO3- 浓溶液或晶体中加入铜片、浓硫酸加热,放出红棕色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事故 处理方法

  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 立即用湿布扑盖

  钠、磷等失火 迅速用砂覆盖

  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 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 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

  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

  碱液沾到皮肤上 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

  酸、碱溅在眼中 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

  苯酚沾到皮肤上 用酒精擦洗后用水冲洗

  **沾到皮肤上 用CuSO4溶液洗伤口,后用稀KMnO4溶液湿敷

  溴滴到皮肤上 应立即擦去,再用稀酒精等无毒有机溶济洗去,后涂硼酸、凡士林

  误食重金属盐 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

  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 应立即撒上硫粉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 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公式:n=

  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B=nB/V nB=CB×V V=nB/C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 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 盐氧化物:CO、NO等

  净 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 、HCl

  酸 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 一元酸:HCl、HNO3

  合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二元酸:H2SO4、H2SO3

  物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 按强弱分

  质 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性

  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 溶胶、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 、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 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 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4、NaHCO3

  KCl == K+ + Cl―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 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时微粒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实例 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基础)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 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第三步: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5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8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2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3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4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5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v(B)==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6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CH4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②取代反应:

  CH4+ Cl2→(光照)→ CH3Cl(g)+ HCl

  CH3Cl+ Cl2→(光照)→ CH2Cl2(l)+ HCl

  CH2Cl+ Cl2→(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Cl2→(光照)→ CCl4(l) + HCl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C2H4+3O2=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四、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取代反应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 +3O2=2CO2+3H2O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CH3CH2OH +O2=2CH3CHO+2H2O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5CH3CH2OH+4KMnO4+6H2SO4= 2K2SO4+4MnSO4+5CH3COOH+11H2O

  六、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CH3COOH+ HOC2H5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7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5.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5)、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6)、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3)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选5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一、重点聚集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2.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4.分散系胶体

  二、知识网络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带电粒子使自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因此胶体还具有介稳性以及电泳现象。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2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

  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Cl2+Na2SO3+H2O=Na2SO4+2HCl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用强氧化性物质(如MnO2、KMnO4等)和浓盐酸反应。

  4HCl(浓)+MnO2△MnCl2+2H2O+Cl2↑

  2、实验装置: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等实验步骤及常见仪器的性能,制备干燥、纯净的Cl2。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3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衡的破坏、新化学*衡的建立,由原*衡状态向新化学*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衡的移动。

  2、化学*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衡状态,不发生*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衡的体系、所有的*衡状态(如溶解*衡、化学*衡、电离*衡、水解*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4

  要点诠释: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其火焰会呈现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叫做焰色反应.它表现的是某种金属元素的性质,借此可检验某些金属元素.

  操作步骤:

  (1)干烧:把焊在玻璃棒上的铂丝(或用光洁无锈的铁丝)放在酒精灯外焰里灼烧,至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

  (2)蘸烧:用铂丝(或铁丝)蘸取Na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3)洗烧:将铂丝(或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

  (4)蘸烧:用铂丝(或铁丝)蘸取K2CO3溶液,在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

  说明:

  ①火源用喷灯、煤气灯,因其火焰焰色更浅.而酒精灯火焰往往略带黄色.

  ②焰色反应前,应将铂丝(或铁丝)灼烧到无色.也可先用盐酸清洗,再灼烧到无色.

  ③做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进行观察,以吸收黄色,排除钠盐的干扰.

  实验现象(焰色反应的焰色):钠——黄色;钾——紫色;钙——砖红色;锶——洋红色;铜——绿色;锂——红色;钡——黄绿色.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5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4)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菁华6篇)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

  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

  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4、小船渡河问题

  (1)L、Vc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ccosθ─Vs=0。所以θ=arccosVs/Vc,因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时,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横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则不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怎样才能使漂下的距离最短呢?设船头Vc与河岸成θ角,合速度V与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离x越短,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呢?以Vs的矢尖为圆心,以Vc为半径画圆,当V与圆相切时,α角,根据cosθ=Vc/Vs,船头与河岸的夹角应为:θ=arccosVc/Vs。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5)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6)

——高一化学最新知识点总结范本五份

  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6)加热Mg(HCO3)2、MgCO3溶液最后得到Mg(OH)2固体。

  (9净水剂的选择:如Al3+,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10)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11)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12)液可洗涤油污。

  (13)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

  【氨气及铵盐知识点】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

  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3?H2O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NH3↑+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NH3↑+HCl↑NH4HCO3NH3↑+H2O↑+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NaNO3+H2O+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同步练*题】

  1。下列气体中,室温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NH3、CO2、HClB。H2、C12、H2SC。NH3、O2、H2D。CO2、H2S、SO2

  答案:C

  2。氨水中存在着由水电离出的少量H+,因此氨水中存在的微粒共有()。

  A。两种B。四种C。五种D。六种

  答案:D

  3。在下列反应中,氨作为氧化剂参加的反应是()。

  A。NH3+H3PO4=NH4H2PO4B。4NH3+5O2=4NO+6H20

  C。2NH3+3C12=6HCl+N2D。NH3+NaH=NaNH2+H2

  答案:D

  4。下列微粒中,与NH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A。NH3B。K+C。Na+D。H3O+

  答案:D

  5。利用碱石灰和五氧化二磷均能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CO、NO、H2B。N2、O2、MH3C。H2、NO、NH3D。NO、Cl2、N2

  答案:A

  6。标准标况下,11。2LNH3恰好被49gH3PO4溶液吸收,则生成物是()。

  A。NH4H2P04B。(NH4)2HPO4

  一、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

  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白粉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Cl2+Na2SO3+H2O=Na2SO4+2HCl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用强氧化性物质(如MnO2、KMnO4等)和浓盐酸反应。

  4HCl(浓)+MnO2△MnCl2+2H2O+Cl2↑

  2、实验装置: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净化、收集、尾气处理等实验步骤及常见仪器的性能,制备干燥、纯净的Cl2。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此外还有一些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可以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补充:随着从左到右价层轨道由空到满的逐渐变化,元素也由主要显金属性向主要显非金属性逐渐变化。

  随同一族元素中,由于周期越高,价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就越容易失去,因此排在下面的元素一般比上面的元素更具有金属性。元素的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就越强;价氢氧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就越强。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同一族的元素性质相*。具有同样价电子构型的原子,理论上得或失电子的趋势是相同的,这就是同一族元素性质相*的原因。以上规律不适用于稀有气体。还有一些根据元素周期律得出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离能就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第一电子亲和能就越大。同一周期元素中,轨道越“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轨道越“满”的越容易得电子。周期表左边元素常表现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从左至右一次减小。周期表右边元素常表现非金属性,从上至下依次减小,从左至右一次增大。

  氯离子的检验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7)

——必修二化学知识点优选【五】份

  1.制取气体选用装置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是否要加热)

  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相同的,可用相同的装置。下列各组实验装置相同:

  ①加热固体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氧气、氨气、甲烷,加热碱式碳酸铜、木炭还原氧化铜

  ②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

  收集气体的方法:

  排水法:收集不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O2H2CH4CO等。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纯

  向上排气法:收集比空气密度大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气体,如CO2,O2,HCl

  向下排气法:收集比空气密度小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气体,如H2,CH4,NH3

  2.实验室制取氧气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药品所含湿气变为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因为开始放出的气泡不纯,含有空气)

  ③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撤去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3.加热铜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②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里移开,然后再停止加热(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4.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

  5.鉴别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气体里,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

  6.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7.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迟到早退”,即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8.做可燃性气体的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点燃可燃性气体(氢气、甲烷和CO等)前,都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都可能发生爆炸。

  9.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火焰,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已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时,要用拇指堵住管口,熄灭管内火焰再验纯,防止引爆反应瓶内气体。

  10.干燥剂:除去含水物质中的水份(特别是除去气体里的水蒸气)的物质。

  常用的干燥剂有:呈酸性浓硫酸;呈碱性的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碱石灰。注意:干燥剂不能跟待干燥的物质反应。

  氢氧化钠、生石灰和碱石灰都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浓硫酸不能干燥碱性的氨气(NH3),能干燥其他气体。

  氢气的干燥和除杂质:实验室制得的氢气里常含有水蒸气和酸雾,可选用碱石灰、氢氧化钠,把水和酸雾同时除去。见图中常用的干燥和除杂质装置:除水的装置接在其他除杂质的装置之后;证明有水的装置则要在证明有其他物质的前面。气体进出要求:长管进短管出,大头进小头出。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密度大的金属不能竖直放入容器。

  化学物质分类方法

  1.单一分类法

  对对象使用一种标准的分类法(如氧化物按组成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2.交叉分类法

  对对象用多种不同的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如将H2SO4按是否有氧元素、酸的强弱、酸的元数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H2SO4分别属于含氧酸、强酸和二元酸)

  3.树状分类法

  根据被分对象的整体与分支的类型之间的关系,以陈列式的形状(树)来定义。

  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一、Cl-、Br-、I-离子鉴别:

  1.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二、 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

  ②小苏打:NaHCO3;

  ③熟石灰:Ca(OH)2;

  ④生石灰:CaO;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8)

——高一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一章 走*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水

  无机物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

  的化合物脂质

  有机物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C―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2、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基本不变

  3、 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4、 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5、 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 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 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二、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2)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三、 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渗透相当于溶剂分子的扩散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四.质壁分离说明的问题:

  判断细胞的死活。测定细胞内外的浓度。细胞膜的伸缩性。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五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

  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

  一、植物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的发现

  拓展:

  ①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

  ②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

  ③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④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⑤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

  ⑥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⑦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玉米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可以证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3)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拓展:

  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②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

  (4)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

  拓展:

  ①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

  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③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④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⑤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5)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拓展:

  ①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顶端优势。

  ②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的。

  ③番茄在花蕾期去雄,雌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子番茄。

  ④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以用2、4D 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

  高一生物必备知识点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高一生物知识要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衡的调节

  1、 人体内水分的动态*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衡实现的

  2、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 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1、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3、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4、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5、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第五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通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9)

——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本5份

  一、知识点

  1. A great person is a someone who devotes his/her life to helping others.

  伟人是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帮助别人的人。

  (He started to study ecology and decided to devote his whole life to the science.他开始研究生态学,并决心将他的一生献身于这门科学。He devoted himself entirely to music.他将一生奉献给了音乐。)

  2. fight against对抗,反对,与……作斗争

  We are all brothers in the same fight against injustice.在共同反对非正义行为的斗争中,我们都是同志.

  People often have to fight for their liberty.人们往往不得不为自由而战。

  He and his wife are always fighting about who will take after the children.他与他妻子总是在为由谁来照看孩子而吵架。

  3. He worked selflessly in China as a doctor and saved many Chinese soldiers.作为一个医生他无私地在中国工作,并且拯救了很多中国战士。

  4. He strongly believ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nationalism; people’s rights; people’s livelihood.他主张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

  5. be free from免于,不受

  A judge must be free from prejudice.法官必须不抱成见。

  6. in a peaceful way以和*的方式

  7. be in prison入狱,在狱中服刑in the prison在监狱

  8. the same…as…和……一样

  9. the first man to land on the moon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0. The time when I first met him was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of my life.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我一生中非常艰难的时期。(定语从句)

  11. He was generous with his time,for which I was grateful.他十分慷慨地给予我时间,我为此非常感激。(He is generous with his money.他花钱大方。I am grateful to you for helping me.感谢你的帮助。Our grateful thanks are due to you.我们衷心感谢你。)

  12. have little education受的教育少

  13. I could not read or write well.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

  14. I worried about whether I would become out of work.我担心我是不是会失业。

  15. I became more hopeful about my future.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I am hopeful that she will come tomorrow.我对她明天要来抱着希望。)

  16. as soon as I could尽快,马上

  17. 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until today we have reached a stage where we have almost no rights at all. (定语从句)过去30年来所出现的大量法律剥夺我们的权利,阻挡我们的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处在几乎什么权利都没有的阶段。 (The 19th century saw many changes.许多变革发生于19世纪。at an early stage in our history在我们的历史早期)

  18. …we were put into a position in which we had either to accept we were less important, or fight the government.我们被置于这样一个境地:要么我们被迫接受低人一等的现实,要么跟**作斗争。

  19. 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决定用暴力反抗暴力。(Only位于句首,修饰副词、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时,句子采用部分倒装的语序;修饰状语从句时,只有主句采用部分倒装的语序。

  如:①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come up with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只有这样,你才能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② Only after being asked three times did he come to the meeting.叫了三次他才来参加会议。

  ③ Only when he is seriously ill does he ever stay in bed.病的很重时,他才卧床休息。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my mistake.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错误.)

  1.基础梳理

  diary fare transport finally persuade stubborn organize source determine altitude reliable forecast beneath sightseeing insurance bend dream of/about doing sth persuade sb to do get sb interested in make one’s mind give up care for

  be determined to do can’t wait/can hardly wait to do sth

  2.词语归纳

  1)transport

  作动词,常和from…to…连用。

  作名词,也可是transportation,表示“运输,运送;运输工具,交通车辆”。

  常用词组:be transported with…情不自禁in transports of sth情不自禁

  2)persuade

  作动词,后常接指人的代词或者是名词。意为“劝说好某人”。

  persuade sb to do sth “劝说某人做某事”。

  persuade表示劝说是成功的,若表示劝而不服,不能用persuade,通常在其前加try to或者是want to,也可以用advise。

  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说服某人做某事persuade sb out of sth说服某人不要去做某事

  persuade还可以表示“使某人相信”,常见用法:persuade sb that+从句persuade+of短语

  be persuaded that+从句

  3)insist

  是动词,后接介词on+名词或者动名词,也可以加他that从句,表示“坚决,强调,坚持主张”,从句中谓语动词要用虚拟语气,即should+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

  insist on后接动名词,如果有逻辑主语,可以用名词或者名词所有格,也可以用宾格形式,但不能用代词的主格形式。

  insist还可以表示“坚持说,力言”,其后的宾语从句要用陈述句语序。

  insist后面不能跟不定式。

  determine

  作及物动词,表示“决定”,只能跟名词或者不定式(短语)作宾语,不能跟动名词(短语)。

  determine on/upon doing=be determined to do决定做某事

  determine sb against sth使某人决定不做某事

  determine和be determined后面都可以跟宾语从句

  4)record

  record sth(from sth)(on sth)将……录在……;录音,录像。

  record作名词表示“记录,记载;唱片”。

  keep record of记录下来。

  just for the record供记录在案,为准确起见

  off the record私下的,非正式的,不得发表的。

  record作复数表示某人做事留下的痕迹,尤其是劣迹。

  5)familiar

  be familiar with和be familiar to都可以表示“熟悉”,但用法不同,前者的主语必须是人,后者的主语一般是物,但是宾语必须是人。

  familiar有时还可以表示“随便的,不拘一格的”。

  6)tavel trip journey tour和voyage的区别

  travel泛指旅行,有各处旅行或者游历的意思。

  journey通常指时间和距离都较长的`路上旅行,有预定的地点。

  voyage一般指长距离上的水上旅行,尤其指海上旅行,*来也可指飞机旅行。

  trip指短期或者是短距离的旅行,有时在口语中也可以用作长途旅行,有回到出发地的意思,但是不含时间,目的,交通工具或者方式。

  tour指周游,巡回旅游,常常是访问一系列的地方后回到出发点。

  7)dream of/about梦想……,梦见……;渴望,迫切希望。

  8)graduate

  作动词,表示“毕业”。graduate from表示“毕业于……”。

  若表示从某个学科或者是专业毕业,要用介词in,若表示所获学位或者成绩时,常用as,with。

  graduate作名词,意为“毕业生”。

  9)prefer vi宁愿;较喜欢

  prefer doing宁愿做某事prefer to do宁愿做某事prefer sb to do sth宁愿某人做某事

  prefer sth to sth.宁愿……不愿…… 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 sth宁愿做……而不愿做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to do宁愿做……而不愿意做某事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扩展10)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优选【五】份

  1、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3)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1)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2)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共同特征: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4)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5、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A、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C、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D、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6、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1)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7、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8、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休息、休假的权利;

  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5)党和**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