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

日期: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二、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闭合回路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防腐。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

  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CH4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CH4+2O2→(点燃)CO2+2H2O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CH4 + Cl2 →(光照)→ CH3Cl(g)+ HCl

  CH3Cl+ Cl2→(光照)→ CH2Cl2(l)+ HCl

  CH2Cl+ Cl2→(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Cl2→(光照)→ CCl4(l) + HCl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C2H4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四、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12CO2+6H2O (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3)加成反应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CH3CH2OH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CH3CH2OH +3O2=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CH3CH2OH +O2=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5CH3CH2OH+4KMnO4+6H2SO4= 2K2SO4+4MnSO4+5CH3COOH+11H2O

  六、乙酸(俗名:醋酸)CH3COOH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CH3COOH+ HOC2H5CH3COOC2H5 +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

  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3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理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热点: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4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x0911Nax0912Mgx0913Alx0914Six0915Px0916Sx0917Clx0918Ar

  (1)电子排布x09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x09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3)主要化合价x09+1x09+2x09+3x09+4—4x09+5—3x09+6—2x09+7—1x09—

  (4)金属性、非金属性x09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x09冷水剧烈x09热水与酸快x09与酸反应慢x09——x09

  (6)氢化物的化学式x09——x09SiH4x09PH3x09H2Sx09HClx09—

  (7)与H2化合的难易x09——x09由难到易

  (8)氢化物的稳定性x09——x09稳定性增强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x09Na2Ox09MgOx09Al2O3x09SiO2x09P2O5x09SO3x09Cl2O7x09—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x09(10)化学式x09NaOHx09Mg(OH)2x09Al(OH)3x09H2SiO3x09H3PO4x09H2SO4x09HClO4x09—

  (11)酸碱性x09强碱x09中强碱x09两性氢氧化物x09弱酸x09中强酸x09强酸x09很强的酸x09

  (12)变化规律x09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

  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

  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

  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4

  酸性(含氧酸):H2SiO3

  (Ⅱ)同主族比较:

  金属性:Li

  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Br>I(卤族元素)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Ⅲ)

  金属性:Li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x09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2>Cl2>Br2>I2

  还原性:F—

  酸性(无氧酸):HF

  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x09离子键x09共价键

  概念x09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x09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x09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x09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x09阴、阳离子x09原子

  成键元素x09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x09非金属元素之间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2)[ ](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 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x09利用历史x09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x09可再生资源x09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x09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x09可再生资源x09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x09核能

  二次能源x09(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 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x09火电(火力发电)x09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x09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x09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x09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2、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性试剂(KOH等)。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①单位:mol/(L s)或mol/(L 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衡状态。

  化学*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衡,达到*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衡。

  (3)判断化学*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一、烃

  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2、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链状)

  烃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含有苯环)(如:苯)

  3、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x09烷烃x09烯烃x09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x09CnH2n+2x09CnH2nx09——

  代表物x09甲烷(CH4)x09乙烯(C2H4)x09苯(C6H6)

  结构简式x09CH4x09CH2=CH2x09或

  (官能团)

  结构特点x09C—C单键,

  链状,饱和烃x09C=C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x09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x09正四面体x09六原子共*面x09*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x09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x09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x09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x09优良燃料,化工原料x09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x09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x09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烷烃:

  甲烷x09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乙烯x09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苯x09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 +HBr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x09同系物x09同分异构体x09同素异形体x09同位素

  定义x09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x09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x09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x09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x09不同x09相同x09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x09——

  结构x09相似x09不同x09不同x09——

  研究对象x09化合物x09化合物x09单质x09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

  (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

  (2)编号—靠*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2—甲基丁烷 2,3—二甲基丁烷

  7、比较同类烃的沸点:

  ①一看:碳原子数多沸点高。

  ②碳原子数相同,二看:支链多沸点低。

  常温下,碳原子数1—4的烃都为气体。

  二、烃的衍生物

  1、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x09饱和一元醇x09饱和一元醛x09饱和一元羧酸

  通式x09CnH2n+1OHx09——x09CnH2n+1COOH

  代表物x09乙醇x09乙醛x09乙酸

  结构简式x09CH3CH2OH

  或 C2H5OHx09CH3CHOx09CH3COOH

  官能团x09羟基:—OH

  醛基:—CHO

  羧基:—COOH

  物理性质x09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x09——x09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x09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x09——x09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x09主 要 化 学 性 质

  乙醇x09①与Na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

  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

  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②氧化反应 (ⅰ)燃烧

  CH3CH2OH+3O2―→2CO2+3H2O

  (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

  2CH3CH2OH+O2――→2CH3CHO+2H2O

  ③消去反应

  CH3CH2OH――→CH2=CH2↑+H2O

  乙醛x09氧化反应:醛基(—CHO)的'性质—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 +2Ag↓+3NH3↑

  (银氨溶液)

  CH3CHO + 2Cu(OH)2――→CH3COOH+Cu2O↓+2H2O

  (砖红色)

  醛基的检验:方法1: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方法2:加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至沸有砖红色沉淀

  乙酸x09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

  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

  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

  ②酯化反应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基本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种类x09元x09代表物x09代表物分子

  糖类x09单糖x09C H Ox09葡萄糖x09C6H12O6x09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果糖x09x09

  双糖x09C H Ox09蔗糖x09C12H22O11x09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能发生水解反应

  麦芽糖x09x09

  多糖x09C H Ox09淀粉x09(C6H10O5)nx09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反应

  纤维素x09x09

  油脂x09油x09C H Ox09植物油x09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x09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

  能发生水解反应

  脂x09C H Ox09动物脂肪x09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x09C—C键,

  能发生水解反应

  蛋白质x09C H O

  N S P等x09酶、肌肉、

  毛发等x09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x09能发生水解反应主 要 化 学 性 质

  葡萄糖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 (含有羟基和醛基)

  醛基: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

  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

  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

  蔗糖x09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淀粉

  纤维素x09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油脂x09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

  蛋白质x09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的存在:除了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金属冶炼的涵义:简单地说,金属的冶炼就是把金属从矿石中提炼出来。金属冶炼的实质是把金属元素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即M(+n)(化合态) M(0)(游离态)。

  3、金属冶炼的一般步骤:

  (1)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

  (2)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把金属从其矿石中还原出来,得到金属单质(粗)。

  (3)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

  4、金属冶炼的方法

  (1)电解法:适用于一些非常活泼的金属。

  2NaCl(熔融) 2Na+Cl2↑ MgCl2(熔融) Mg+Cl2↑ 2Al2O3(熔融) 4Al+3O2↑

  (2)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

  Fe2O3+3CO 2Fe+3CO2↑ WO3+3H2 W+3H2O ZnO+C Zn+CO↑

  常用的还原剂:焦炭、CO、H2等。一些活泼的金属也可作还原剂,如Al,

  Fe2O3+2Al 2Fe+Al2O3(铝热反应) Cr2O3+2Al 2Cr+Al2O3(铝热反应)

  (3)热分解法:适用于一些不活泼的金属。

  2HgO 2Hg+O2↑ 2Ag2O 4Ag+O2↑

  5、 (1)回收金属的意义:节约矿物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2)废旧金属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回收利用。(3)回收金属的实例:废旧钢铁用于炼钢;废铁屑用于制铁盐;从电影业、照相业、科研单位和医院X光室回收的定影液中,可以提取金属银。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09K、Ca、Na、

  Mg、Alx09Zn、Fe、Sn、

  Pb、(H)、Cux09Hg、Agx09Pt、Au

  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x09强 弱

  金属离子得电子能力x09弱 强

  主要冶炼方法x09电解法x09热还原法x09热分解法x09富集法

  还原剂或

  特殊措施x09强大电流

  提供电子x09H2、CO、C、

  Al等加热x09加热x09物理方法或

  化学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5

  一、原子结构

  注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扩展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扩展1)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优选【10】份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

  一、概念判断: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4、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5、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与得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得电子的多少无关。

  6、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7、元素由化合态变游离态,可能被氧化(由阳离子变单质),

  也可能被还原(由阴离子变单质)。

  8、元素价态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有强氧化性;元素态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阳离子不一定只有氧化性(不一定是价态,,如:Fe2+),阴离子不一定只有还原性(不一定是态,如:SO32-)。

  9、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0、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反应类型的关系:

  【同步练*题】

  1.Cl2是纺织工业常用的漂白剂,Na2S2O3可作为漂白布匹后的“脱氯剂”。S2O32-和Cl2反应的产物之一为SO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还原剂是S2O32-

  B.H2O参与该反应,且作氧化剂

  C.根据该反应可判断氧化性:Cl2>SO42-

  D.上述反应中,每生成lmolSO42-,可脱去2molCl2

  答案:B

  点拨:该反应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8Cl-+10H+,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l2,还原剂是S2O32-,H2O参与反应,但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选B。

  2.(20xx?河南开封高三一模)分析如下残缺的反应:

  RO3-+________+6H+===3R2↑+3H2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一定是周期表中的第ⅤA族元素

  B.R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原子中最小

  C.上式中缺项所填物质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RO3-中的R元素在所有的反应中只能被还原

  答案:B

  点拨:RO3-中R为+5价,周期表中ⅤA、ⅦA元素均可形成RO3-离子,A错误;据元素守恒,反应中只有R、H、O三种元素,则缺项一定为R-,且配*方程式为RO3-+5R-+6H+===3R2↑+3H2O,据此可得R为ⅦA元素,B正确;R-中R处于态,只能作还原剂,C错误;RO3-中R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在反应中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D项错。

  3.已知KH和H2O反应生成H2和KOH,反应中1molKH()

  A.失去1mol电子B.得到1mol电子

  C.失去2mol电子D.没有电子得失

  答案:A

  点拨:KH中H为-1价,KH+H2O===KOH+H2↑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中有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在H+、Fe2+、Fe3+、S2-、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只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___________。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用双、单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1、双线桥:“谁”变“谁”(还原剂变成氧化产物,氧化剂变成还原产物)

  例:

  2、单线桥:“谁”给“谁”(还原剂将电子转移给氧化剂)

  例: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5)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

  Cl2+H2O=HCl+HClO3S+6OH-=2S2-+SO32-+3H2O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6)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归中反应)

  2H2S+SO2=3S+3H2O

  5Cl–+ClO3-+6H+=3Cl2↑+3H2O

  (7)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不止一种的氧化还原反应:

  2KNO3+S+3C=K2S+N2↑+3CO2↑

  2KMnO4=K2MnO4+MnO2+O2↑

  2、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1)找四物: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2)分析四物中亮的关系:特别是歧化反应、归中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3)电子转移的量与反应物或产物的关系

  例:根据反应:8NH3+3Cl2==6NH4Cl+N2,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______;

  (2)当有68gNH3参加反应时,被氧化物质的质量是____________g,生成的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mol。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2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③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无氢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3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Ca (ClO)2 、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CaC2 电石气:C2H2 (乙炔)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 :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 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2+——浅绿色 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 Fe (NH4)2(SO4)2——淡蓝绿色 Fe2O3——红棕色粉末 FeS——黑色固体

  2+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蓝色 CuO——黑色 Cu2O——红色 CuSO4(无水)—白色

  CuSO4·5H2O——蓝色 Cu2 (OH)2CO3 —绿色 Cu(OH)2——蓝色 [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 、BaCO3 、Ag2CO3 、CaCO3 、AgCl 、 Mg (OH)2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 F2——淡黄绿色气体 Br2——深红棕色液体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4--——紫色 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 Ag3PO4—黄色沉淀 S—黄色固体 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 O3—淡蓝色气体 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C) 品红溶液——红色 ***: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 NO2——红棕色气体 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 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2——淡蓝色火焰 H2S——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红褐色[Fe(OH)3]

  19.特征反应现象:白色沉淀[Fe(OH)2]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 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 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空气

  四、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在左边先配*电荷,再在右边配*其它原子;(3)H、O不*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配*: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 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 *衡、物料*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 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

  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 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 HCHO —— 4Ag ↓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 6NH3 ↑+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4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_氧化物,Al(OH)3为_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5

  一、钠单质

  1、Na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命题角度为是否违反电荷守恒定律。

  2、Na的保存:放于煤油中而不能放于水中,也不能放于汽油中;实验完毕后,要放回原瓶,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

  3、Na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4、Na的焰色反应:颜色为黄色,易作为推断题的推破口。注意做钾的焰色反应实验时,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避免钠黄光的干扰。

  5、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衡能向正反应移动。【Na+KCl(熔融)=NaCl+K】

  二、氢氧化钠

  1、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2、溶解时放热:涉及到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将浓氨水滴加到氢氧化钠固体上,其反应原理为:一是NaOH溶**出大量的热,促进了氨水的分解,二是提供的大量的'OH—,使*衡朝着生成NH3的方向移动。与之相似的还有:将浓氨水或铵盐滴加到生石灰上。涉及到的方程式为NH4++OH— NH3?H2O NH3↑H2O。

  3、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4、潮解:与之相同的还有CaCl2、MgCl2、

  三、过氧化钠

  1、非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外,还有氧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2Na2O2+4HCl=4NaCl+2H2O+O2↑。

  2、过氧化钠中微粒的组成:1mol过氧化钠中所含有离子的数目为3NA,或说它们的微粒个数之比为2:1,命题角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过氧化钠与水、CO2的反应:一是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二是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以氧气的量为依据)。

  4、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6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n=N/NAn=m/M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7

  1.钠的物理性质:

  (1):银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轻:密度小,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

  (3)低:熔点和沸点低,熔点97.81℃,沸点882.9℃;

  (4)小: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5)导: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2)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加热或点燃:2Na+O2 Na2O2(淡黄色固体)

  3.钠的保存及用途

  (1)钠的保存: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因此,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由于ρ(Na)>ρ(煤油),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2)钠的用途:

  ①钠钾合金(室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②制备Na2O2。

  ③作为强还原剂制备某些稀有金属。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名 称氧化钠过氧化钠

  化学式Na2ONa2O2

  颜色状态色固体淡黄色固体

  与H2O反应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条件在常温时,钠与O2反应燃烧或加热时,钠与O2反应

  用途——呼吸面罩、潜水艇的供氧剂,漂剂

  高中化学关于钠的所有知识点钠及其化合物的方程式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9.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10.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11. 制取漂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12.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13.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14.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8

  基本理论

  1、 掌握一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五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最简式)、六方程(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① CH:C2H2和C6H6② CH2:烯烃和环烷烃 ③ 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 ④ 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3、 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4、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种类最多。 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 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7. 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 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因为N2形成叁键。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 如NaCl。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16、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酸性氧化物,但CO、NO等不是酸性氧化物,而属于不成盐氧化物。

  17、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与水反应:如SiO2。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9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数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

  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

  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0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指示剂 PH的变色范围

  甲基橙<3.1红色>4.4黄色

  酚酞<8.0无色>10.0红色

  石蕊<5.1红色>8.0蓝色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在左边先配*电荷,再在右边配*其它原子;(3)H、O不*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

  例:电解KCl溶液: 2KCl + 2H2O == H2↑ + Cl2↑ + 2KOH

  配*: 2KCl + 2H2O == H2↑ + Cl2↑ +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 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 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衡、物料*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金刚石 >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 >甲酸 >苯甲酸 >乙酸 >碳酸 >苯酚 >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无机部分俗名

  1.纯碱、苏打:Na2CO3 2.小苏打:NaHCO3 3.大苏打:Na2S2O3

  4.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5.熟石膏:2CaSO4·.H2O

  6.莹石:CaF2 7.重晶石:BaSO4(无毒) 8.碳铵:NH4HCO3

  9.石灰石、大理石:CaCO3 10.生石灰:CaO 11.食盐:NaCl

  12.熟石灰、消石灰:Ca(OH)2 13.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14.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15.绿矾:FaSO4·7H2O 16.干冰:CO2

  17.明矾:KAl(SO4)2·12H2O 18.漂粉:Ca (ClO)2、CaCl2(混合物)

  19.泻盐:MgSO4·7H2O 20.胆矾、蓝矾:CuSO4·5H2O 21.双氧水:H2O2

  23.石英:SiO2 24.刚玉:Al2O3 25.水玻璃、泡花碱:Na2SiO3

  26.铁红、铁矿:Fe2O3 27.磁铁矿:Fe3O4 28.黄铁矿、硫铁矿:FeS2

  29.铜绿、孔雀石:Cu2(OH)2CO3 30.菱铁矿:FeCO3 31.赤铜矿:Cu2O

  32.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33.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34.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 35.水煤气:CO和H2

  36.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37.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 40.尿素:CO(NH2)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反应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最好不用它检验,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Mg+O2=2MgO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

  (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

  (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

  (3)镁可做照明弹;

  (4)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

  (5)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3.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2H2O=2H2↑+O2↑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相关知识点:

  (1)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3)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

  (4)电源为直流电。

  4.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

  (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

  (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

  (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

  (4)发出大量的热。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分解反应)

  2KClO3=MnO2(作催化剂)=2KCl+3O2↑

  相关知识点:

  (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

  (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MnO2+O2↑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2H2O2=MnO2(作催化剂)=2H2O+O2↑

  共同知识点: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

  (2)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

  (3)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4)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

  (5)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6.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充分燃烧:C+O2=CO2

  不充分燃烧:2C+O2=2CO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7.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S+O2=SO2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体。

  相关知识点:

  (1)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

  (2)在集气瓶底部事先放少量水或碱溶液(NaOH)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3Fe+2O2=Fe3O4

  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相关知识点:

  (1)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在铁丝下方挂一根点燃的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

  (3)等火柴快燃尽在伸入集气瓶中,太早,火柴消耗氧气,铁丝不能完全燃烧;太晚,不能引燃;

  (4)事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细沙,避免灼热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9.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4P+5O2=2P2O5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并放热。

  相关知识点:可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0.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H2+O2=2H2O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热,有水珠生成

  相关知识点:

  (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

  (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扩展2)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点总结(五)份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点总结 1

  1.定义:

  化学*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衡状态。

  2、化学*衡的特征

  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

  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衡)

  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变(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

  3、判断*衡的依据

  判断可逆反应达到*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点总结 2

  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点总结 3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课本P73.要记住这27种元素及符号和名称。

  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0,酸性越强;PH值越接*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3)钾、钙、钠三种金属比较活泼,它们直接跟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置换出氢气

  10、化学符号的意义及书写:

  (1)化学符号的意义:a.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b.化学式:本知识点的第5点第(1)小点

  c.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d.化合价符号: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当符号前面有数字(化合价符号没有数字)时,此时组成符号的意义只表示该种粒子的个数。

  (2)化学符号的书写: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表示

  c.离子的表示方法:用离子符号表示

  d.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用化合价符号表示

  注:原子、分子、离子三种粒子个数不只“1”时,只能在符号的前面加,不能在其它地方加。

  11、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以及它们的区别:

  气体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

  药品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

  [固+液]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MnO2+O2↑

  或2H2O2====2H2O+O2↑Zn+H2SO4=ZnSO4+H2↑

  [固(+固)]或[固+液]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

  Zn+2HCl=ZnCl2+H2↑

  [固+液]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

  CaCO3+2HCl=CaCl2+H2O+CO2↑

  仪器装置P36图2-17(如14的A)

  或P111.图6-10(14的B或C)P111.图6-10

  (如14的B或C)P111.图6-10

  (如14的B或C)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是CO2。

  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①排水法(难溶于水)②瓶口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验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2>靠*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正放倒放正放

  注意事项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会爆炸。)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12、一些重要常见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用途

  氧气

  (O2)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①C+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②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③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④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

  (H2)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①可燃性:

  2H2+O2====2H2O

  H2+Cl2====2HCl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4、提炼金属(还原性)

  ②还原性:

  H2+CuO===Cu+H2O

  3H2+WO3===W+3H2O

  3H2+Fe2O3==2Fe+3H2O

  二氧化碳(CO2)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冰”。CO2+H2O==H2CO3(酸性)

  (H2CO3===H2O+CO2↑)(不稳定)

  1、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Ca(OH)2==CaCO3↓+H2O(鉴别CO2)

  CO2+2NaOH==Na2CO3+H2O

  *氧化性:CO2+C==2CO

  CaCO3==CaO+CO2↑(工业制CO2)

  一氧化碳(CO)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1、作燃料

  2、冶炼金属

  ①可燃性:2CO+O2==2CO2

  ②还原性:

  CO+CuO===Cu+CO2

  3CO+WO3===W+3CO2

  3CO+Fe2O3==2Fe+3CO2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点总结 4

  一、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

  1.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NT、萘、苯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

  纤维素、醋(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甲醛、一氯甲烷

  液态:油状:硝基苯、溴乙烷、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苯的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

  甜味:乙二醇(甘醇)、丙三醇(甘油)、蔗糖、葡萄糖

  香味:乙醇、低级酯苦杏仁味:硝基苯

  3.颜色

  白色:葡萄糖、多糖淡黄色:TNT、不纯的硝基苯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密度

  比水轻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一氯代烃、乙醇、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氯仿、溴代烃、碘代烃

  5.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升华性:萘、蒽

  7.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CCl4能溶:苯酚(0℃时是微溶)微溶:乙炔、苯甲酸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与水混溶:乙醇、苯酚(65℃以上)、乙醛、甲酸、丙三醇

  二、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

  1.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烯烃和环烷烃

  2.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炔烃和二烯烃

  3.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醇和饱和醚

  4.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

  5.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

  6.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醚

  如n=7,有以下五种:邻甲苯酚、间甲苯酚、对甲苯酚、苯甲醇、苯甲醚

  7.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2N(n≥2)的类别异构体: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

  三、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

  1.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单质蒸汽(如不能为溴水)。条件:光照

  2.苯及苯的同系物与(1)卤素单质(不能为水溶液):条件:Fe作催化剂

  (2)硝化:浓硝酸、50℃―60℃水浴(3)磺化:浓硫酸,70℃―80℃水浴

  3.卤代烃的水解:NaOH的水溶液4.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氢卤酸

  5.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7.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浓硫酸、加热

  8.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9.酚与1)浓溴水2)浓硝酸

  四、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

  1.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的加成:H2、卤化氢、水、卤素单质

  2.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H2、Cl2

  3.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加成:(包括卤代烯烃、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

  烯酸酯、烯酸盐等)

  4.含醛基的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的加成:HCN、H2等

  5.酮类、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等物质的加成:H2

  注意:凡是有机物与H2的加成反应条件均为:催化剂(Ni)、加热

  五、六种方法得乙醇(醇)

  1.乙醛(醛)还原法:

  2.卤代烃水解法:

  3.某酸乙(某)酯水解法:

  4.乙醇钠水解法:

  5.乙烯水化法:

  6.葡萄糖发酵法:

  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CHO)

  1.所有的醛(RCHO)2.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3.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酯、(果糖)

  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与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七、分子中引入羟基的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水解)反应:卤代烃、酯、酚钠、醇钠、羧酸钠

  2.加成反应:烯烃水化、醛+H23.氧化:醛氧化4.还原:醛+H2

  八、能跟钠反应放出H2的物质

  (一)、有机物

  1.醇(也可和K、Mg、Al反应))2.有机羧酸3.酚(苯酚及苯酚的同系物)4.苯磺酸5.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6.葡萄糖(熔融)7.氨基酸

  (二)、无机物

  1.水及水溶液2.无机酸(弱氧化性酸)3.NaHSO4

  九、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一)、有机物

  1.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苯乙炔),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包

  括卤代烯、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即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有机物。

  2.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3.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和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4.含醛基的化合物(醛基被氧化)5.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无机物

  1.S(-2):硫化氢及硫化物2.S(+4):SO2、H2SO3及亚硫酸盐

  3.Fe2+例:6FeSO4+3Br2=2Fe2(SO4)3+2FeBr2

  6FeCl2+3Br2=4FeCl3+2FeBr32FeI2+3Br2=2FeBr3+2I2

  4.Zn、Mg、Fe等单质如Mg+Br2=MgBr2

  (此外,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

  5.I-: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

  6.NaOH等强碱:因为Br2+H2O=HBr+HBrO加入NaOH后*衡向右移动

  7.Na2CO3等盐:因为Br2+H2O=HBr+HBrO

  2HBr+Na2CO3=2NaBr+CO2+H2OHBrO+Na2CO3=NaBrO+NaHCO3

  8.AgNO3

  十、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CS2等

  下层变无色的(ρ<1):低级酯、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苯及苯的同系物、汽油

  十一、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1.CH:C2H2、C6H6和C8H8(苯乙烯或环辛四烯)2.CH2:烯烃和环烷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异构体(C4H8O2)

  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

  例: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十二、有毒的物质

  (一)、毒气

  F2、Cl2、HF、H2S、SO2、CO、NO、NO2等,其中CO和NO使人中毒的原因相同,均是与血红蛋白迅速结合而丧失输送氧的能力.

  (二)、毒物

  液溴、**、偏磷酸(HPO3)、水银、亚硝酸盐、除BaSO4外的大多数钡盐、氰化物(如KCN)、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汞盐、银盐等)、苯酚、硝基苯、六六六(六氯环己烷)、甲醇、砒霜等

  十三、能爆炸的物质

  1.黑火药成分有:一硫、二硝(KNO3)三木炭2.NH4NO33.火棉

  4.红磷与KClO35.TNT(雷汞作引爆剂)6.油7.氮化银

  此外,某些混合气点燃或光照也会爆炸,其中应掌握:H2和O2、“点爆”的CO和O2、“光爆”的H2和Cl2、CH4和O2、CH4和Cl2、C2H2和O2。无需点燃或光照,一经混合即会爆炸,所谓“混爆”的是H2和F2。

  另外,工厂与实验室中,面粉、镁粉等散布于空气中,也是危险源。

  十四、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一)、有机物

  1.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2.苯的同系物

  3.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烯、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4.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等)

  5.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6.酚类

  7.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8.煤产品(煤焦油)

  9.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二)、无机物

  1.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2.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3.S(-2)的化合物:硫化氢、氢硫酸及硫化物

  4.S(-4)的化合物:SO2、H2SO3及亚硫酸盐5.双氧水(H2O2)

  十五、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一)、有机物

  1.含醛基的化合物:所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

  2.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

  3.不饱和烃的衍生物:包括卤代烯、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盐、

  烯酸酯、油酸、油酸盐、油酸酯、油.

  (二)、无机物

  1.含中间价态元素的物质:①S(+4):SO2、H2SO3及亚硫酸盐

  ②Fe2+亚铁盐③N:(+4)NONO2

  2.N2、S、Cl2等非金属单质.3.HCl、H2O2等

  十六、检验淀粉水解的程度

  1.“未水解”加新制Cu(OH)2煮沸,若无红色沉淀,则可证明。

  2.“完全水解”加碘水,不显蓝色。

  3.“部分水解”取溶液再加新制Cu(OH)2煮沸,有红色沉淀,另取溶液加碘水,显蓝色。

  十七、能使蛋白质发生凝结而变性的物质

  1.加热2.紫外线3.酸、碱4.重金属盐(如Cu2+、Pb2+、Hg2+、Ag+等)

  5.部分有机物(如苯酚、乙醇、甲醛等)。

  十八、关于纤维素和酯类的总结

  (一)、以下物质属于“纤维素”

  1.粘胶纤维2.纸3.人造丝4.人造棉5.玻璃纸6.无灰滤纸7.脱脂棉

  (二)、以下物质属于“酯”

  1.硝酸纤维2.油3.胶棉4.珂珞酊5.无烟火药6.火棉

  易错:TNT、酚醛树脂、赛璐珞既不是“纤维素”,也不是“酯”。

  十九、既能和强酸溶液反应,又能和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

  1.有机物:蛋白质、氨基酸

  2.无机物:两性元素的单质Al、(Zn)两性氧化物Al2O3、(ZnO)

  两性氢氧化物Al(OH)3、Zn(OH)2弱酸的酸式盐NaHCO3、NaH2PO4、NaHS弱酸的铵盐(NH4)2CO3、NH4HCO3、(NH4)2SO3、(NH4)2S等

  属于“两性物质”的是:Al2O3、ZnO、Al(OH)3、Zn(OH)2、氨基酸、蛋白质属于“表现两性的物质”是:Al、Zn、弱酸的酸式盐、弱酸的铵盐

  二十、有机实验问题

  (一)、甲烷的制取和性质

  1.反应方程式:

  2.为什么必须用无水醋酸钠?

  若有水,电解质CH3COONa和NaOH将电离,使键的断裂位置发生改变而不

  生成CH4。

  3.必须用碱石灰而不能用纯NaOH固体,这是为何?碱石灰中的CaO的作用如何?

  高温时,NaOH固体腐蚀玻璃;CaO作用:1)能稀释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减少NaOH跟试管的接触,防止腐蚀玻璃。2)CaO能吸水,保持NaOH的干燥。

  4.制取甲烷采取哪套装置?反应装置中,大试管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何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

  采用加热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的装置,原因是便于固体药品的铺开,同时防止产生的湿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还可制取O2、NH3等。

  5.点燃甲烷时的火焰为何会略带黄色?点燃纯净的甲烷呈什么色?

  1)玻璃中钠元素的影响;反应中副产物丙酮蒸汽燃烧使火焰略带黄色。

  2)点燃纯净的甲烷火焰呈淡蓝色。

  (二)、乙烯的制取和性质

  1.化学方程式:

  2.制取乙烯采用哪套装置?此装置还可以制备哪些气体?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一套装置;此装置还可以制Cl2、HCl、SO2等.

  3.预先向烧瓶中加几片碎玻璃片(碎瓷片),是何目的?

  防止暴沸(防止混合液在受热时剧烈跳动)

  4.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有时得不到乙烯,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主要是因为未使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所致,因为在140℃乙醇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得乙醚,方程式:

  5.温度计的水银球位置和作用如何?

  混合液液面下,用于测混合液的温度(控制温度)。

  6.浓H2SO4的作用?催化剂、脱水剂。

  7.反应后期,反应液有时会变黑,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为何?

  浓硫酸将乙醇炭化和氧化了,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

  (三)、乙炔的制取和性质

  1.反应方程式:

  2.此实验能否用启普发生器,为何?

  不能,因为1)CaC2吸水性强,与水反应剧烈,若用启普发生器,不易控制它与水的反应;2)反应放热,而启普发生器是不能承受热量的;3)反应生成的Ca(OH)2微溶于水,会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口。

  3.能否用长颈漏斗?不能。用它不易控制CaC2与水的反应。

  4.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这是为何?

  用以得到*稳的乙炔气流(食盐与CaC2不反应)

  5.简易装置中在试管口附*放一团棉花,其作用如何?

  高中化学钠的知识点总结 5

  第一章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b.原子与其离子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相关概念:

  B.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相关概念: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1.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

  A.2Q1+Q2>4Q3B.2Q1+Q2<4Q3

  C.Q1+Q2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B.中和反应;C.大多数化合反应;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概念:

  B.工作原理:

  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负极反应:X-ne=Xn-

  b.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干电池(锌锰电池)

  a.负极:Zn-2e-=Zn2+

  b.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充电电池

  a.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b.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3.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计算(重点)

  a.简单计算

  b.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外因:

  a.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衡状态,简称化学*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化学*衡的曲线:

  c.可逆反应达到*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衡时,18O存在于(D)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H2+I2(g)已经达到*衡状态的是(BDE)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HI

  B.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衡移动原因:v正≠v逆

  v正>v逆正向v正.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正向移动反之

  压强: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

  催化剂:缩短到达*衡的时间,但*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衡的一个条件,*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

  (一)甲烷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CH4正四面体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3、甲烷受热分

  (二)烷烃

  烷烃的概念: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1、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烷烃物理性质:

  (1)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

  5―16个碳原子为__________,16个碳原子以上为_____________。

  (2)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3)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4)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3、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系物

  同系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

  CH2原子团。

  例1、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D

  A、和B、C2H6和C4H10

  HBrCH3

  C、Br―C―Br和Br―C―HD、CH3CH2CH3和CH3―CH―CH3

  HH

  (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___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知识拓展〕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

  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

  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

  (五)烯烃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分子式: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2�TCH2+Br-Br→CH2Br-CH2Br1,2-二溴乙烷(无色)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2�TCH2+H-OH→CH3―CH2OH乙醇(酒精)

  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氢气反应

  乙烯与氯气反应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知识拓展]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nCH2�TCH2→[CH2-CH2]n

  (六)苯、芳香烃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C6H6

  2、结构特点

  二、苯的物理性质: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点燃

  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

  2C6H6+15O212CO2+6H2O

  [思考]你能解释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吗?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苯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书写苯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与液溴反应与硝酸反应

  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方程式

  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苯的磺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烃的衍生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练*〕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的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二氧化碳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式:

  结构简式: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乙醇燃烧

  化学反应方程式: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化学反应方程式: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知识拓展〕

  1、乙醇的脱水反应

  (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化学反应方程式:

  (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乙酸

  乙酸的物理性质:

  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1、在酯化反应中,乙酸最终变成乙酸乙酯。这时乙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2、酯化反应在常温下反应极慢,一般15年才能达到*衡。怎样能使反应加快呢?

  3、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改用水来吸收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5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五、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性质。

  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

  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

  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

  的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3、如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研究和应用的目标: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同时创造新物质(主要是高分子)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创建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目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

  ①加热分解法:

  ②加热还原法:

  ③电解法: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以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形式溶解或悬浮在海水中。

  总矿物储量约5亿亿吨,有“液体矿山”之称。堆积在陆地上可使地面*均上升153米。

  如:金元素的总储量约为5×107吨,而浓度仅为4×10-6g/吨。

  另有金属结核约3万亿吨,海底石油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米3。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环境: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3.绿色化学理念(预防优于治理)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学科观点看:是化学基础内容的更新。(改变反应历程)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扩展3)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通用五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化学性质

  1、SO2能作漂白剂。SO2虽然能漂白一般的有机物,但不能漂白指示剂如石蕊试液。SO2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漂白作用,SO2使溴水、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还原性,SO2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是因为溶于不生成酸。

  2、SO2与Cl2通入水中虽然都有漂白性,但将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再通入水中则会失去漂白性,

  3、往某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出现浑浊的物质:

  第一种可能为与Cl- 生成难溶物。包括:①AgNO3

  第二种可能为与H+反应生成难溶物。包括:

  ① 可溶性硅酸盐(SiO32-),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② 苯酚钠溶液加盐酸生成苯酚浑浊液。

  ③ S2O32- 离子方程式:S2O32- +2H+=S↓+SO2↑+H2O

  ④ 一些胶体如Fe(OH)3(先是由于Fe(OH)3的胶粒带负电荷与加入的H+发生电荷中和使胶体凝聚,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若加HI溶液,最终会氧化得到I2。

  ⑤ AlO2- 离子方程式:AlO2- +H+ +H2O==Al(OH)3当然,若继续滴加盐酸至过量,该沉淀则会溶解。

  4、浓硫酸的作用:

  ①浓硫酸与Cu反应——强氧化性、酸性 ②实验室制取乙烯——催化性、脱水性

  ③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催化剂、吸水剂④酯化反应——催化剂、吸水剂

  ⑤蔗糖中倒入浓硫酸——脱水性、强氧化性、吸水性

  ⑥胆矾中加浓硫酸—— 吸水性

  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不一定是醛.可能是:

  ①醛;②甲酸;③甲酸盐;④甲酸酯;⑤葡萄糖;⑥麦芽糖(均在碱性环境下进行)

  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

  ① 显两性的物质:Al、Al2O3、Al(OH)3

  ② 弱酸的铵盐:(NH4)2CO3、(NH4)2SO3、(NH4)2S 等。

  ③ 弱酸的酸式盐:NaHS、NaHCO3、NaHSO3等。

  ④ 氨基酸。

  ⑤ 若题目不指定强碱是NaOH,则用Ba(OH)2, Na2CO3、Na2SO3也可以。

  7、有毒的气体:F2、HF、Cl2、H2S、SO2、CO、NO2、NO、Br2(g)、HCN。

  8、常温下不能共存的气体:H2S和SO2、H2S和Cl2、HI和Cl2、NH3和HCl、NO和O2、F2和H2。

  9、其水溶液呈酸性的气体:HF、HCl、HBr、HI、H2S、SO2、CO2、NO2、Br2(g)。

  10、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有漂白作用的气体:Cl2(有水时)和SO2,但两者同时使用时漂白效果减弱。检验Cl2常用淀粉碘化钾试纸,Cl2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1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和SO2,但通入过量气体时沉淀又消失,鉴别用品红。

  12、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F2、Cl2、Br2(g)、NO2、O2、O3;具有强或较强还原性的气体:H2S、H2、CO、NH3、HI、HBr、HCl、NO,但其中H2、CO、HCl、NO、SO2能用浓硫酸干燥;SO2和N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13、与水可反应的气体:Cl2、F2、NO2、Br2(g)、CO2、SO2、NH3;其中Cl2、NO2、Br2(g)与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都是歧化反应),只有F2与水剧烈反应产生O2。

  14、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Cl2、NO2、Br2(g)、O3。

  15、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H2S、SO2、C2H4、C2H2、其它不饱和有机气体。

  16、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SO2;NO2。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NO2等氮氧化物和烃类;

  导致臭氧空洞的主要气体:氟氯烃(俗称氟利昂)和NO等氮氧化物;

  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CO2和CH4等烃;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的气体是:CO和NO。

  17、可用作致冷剂或冷冻剂的气体:CO2、NH3、N2。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

  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

  ②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写成离子形式。

  常见易溶的强电解质有:

  三大强酸(H2SO4、HCl、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 (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一律保留化学式。

  ③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子)。

  ④查: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看几看)

  ①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能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对不对)。

  ②看是否可拆。

  ③看是否配*(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④看“=”“ ”“↑”“↓”是否应用恰当。

  4、离子共存问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淀:AgCl、BaSO4、BaSO3、BaCO3、CaCO3、Mg(OH)2、Cu(OH)2等。

  生成气体:CO32-、HC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H2O:①H+和OH-生成H2O。②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既不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OH-共存。如:HCO3-+H+=H2O+CO2↑, HCO3-+OH-=H2O+CO32-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Cu2+、Fe3+、Fe2+、MnO4-(常见这四种有色离子)。

  ②注意挖掘某些隐含离子:酸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h+,碱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OH-。

  ③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必备知识

  一、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电子排布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

  (3)主要化合价

  +1

  +2

  +3

  +4

  -4

  +5

  -3

  +6

  -2

  +7

  -1

  ―

  (4)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

  ―

  (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

  冷水

  剧烈

  热水与

  酸快

  与酸反

  应慢

  ――

  ―

  (6)氢化物的化学式

  ――

  SiH4

  PH3

  H2S

  HCl

  ―

  (7)与H2化合的难易

  ――

  由难到易

  ―

  (8)氢化物的稳定性

  ――

  稳定性增强

  ―

  (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

  Na2O

  MgO

  Al2O3

  SiO2

  P2O5

  SO3

  Cl2O7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10)化学式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

  (11)酸碱性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氧化物

  弱酸

  中强

  酸

  强酸

  很强

  的酸

  ―

  (12)变化规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高中化学选修知识

  一、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

  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CS2等;

  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低级酯、液态环烷烃、液态饱和烃(如己烷等)等

  二、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⑴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等)

  ⑵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烯酯、油酸、油酸酯等)

  ⑶ 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⑷ 醇类物质(乙醇等)

  ⑸ 含醛基的化合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⑹ 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⑺ 苯的同系物

  2、无机物:

  ⑴ 氢卤酸及卤化物(氢溴酸、氢碘酸、浓盐酸、溴化物、碘化物)

  ⑵ + 2价的Fe(亚铁盐及氢氧化亚铁)

  ⑶ -2价的S(硫化氢及硫化物)

  ⑷ + 4价的S(二氧化硫、亚硫酸及亚硫酸盐)

  ⑸ 双氧水(H2O2)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扩展4)

——高中化学会考文科必背知识点 40句菁华

1、可逆反应达到化学*衡状态的标志及化学*衡的移动

2、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3、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4、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5、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

6、有机化合物中多数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烃、卤代烃、酯、多糖不溶于水;醇、醛、羧酸、低聚糖可溶于水(乙醇、乙醛、乙酸等和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但随着分子中烃基的增大,其溶解度减小(憎水基和亲水基的作用);苯酚低温下在水中不易溶解,但随温度高,溶解度增大,高于70℃时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7、红色固体:Fe(OH)3、Fe2O3、Cu2O、Cu。

8、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AgBr、AgI。

9、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10、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11、原电池原理

12、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4、HF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

15、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6、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7、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

18、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 *衡、物料*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19、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 I2 +SO2 + H2O = H2SO4 + 2HI

20、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2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22、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3、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 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24、“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2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2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27、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28、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29、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30、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31、供呼吸

32、炼钢

33、气焊、气割(可燃性)

34、提炼金属(还原性)

35、Na失火的处理:不能用水灭火,必须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36、Na与熔融氯化钾反应的原理:因钾的沸点比钠低,钾蒸气从体系中脱离出来,导致*衡能向正反应移动。【Na+KCl(熔融)=NaCl+K】

37、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38、与CO2的反应: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CO2少量和过量时,产物不同)。

39、强氧化性:加入过氧化钠后溶液离子共存的问题;过氧化钠与SO2反应产物实验探究。

40、除杂: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利用二者的差异情况,进行分离。NaCl(KNO3):蒸发、结晶、过滤;KNO3(NaCl):降温、结晶、过滤。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扩展5)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篇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和工作情况,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日点附*,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面气压差异

  3、水*运动原动力:水*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运动受力

  1、水*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似正圆的椭圆;*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分

  赤道?——全年昼夜*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流层越高越高*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气压

  中心气压水*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带气候分为两种:

  —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结合第一章复*学案合作探究5)

  1.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2)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分赤道,(3)自东向西运动。速度15°每小时(4)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昼半球中央经线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24点。(5)晨昏线只有在两分日才和经线重合;(6)晨昏线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夏至日光照图冬至日光照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1)某一天随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某一纬度随时间变化: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先变大(直射时90°)后变小。

  3.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结合以上图形分析落实)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4.昼长的计算①利用日出、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也可以是标准

  时间)=(日落时间-12)—2(时间为地方时)=(12-日出时间)—2(时间为地方时) ②昼弧所跨经度数,除以15°每小时③某纬度的昼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纬线的夜长

  5.时间计算:不跨过日界线,已知东边时刻A,求西边时刻B=A-经度差/15°

  一直西边时刻A,求东边时刻B=A+经度差/15°

  第二章: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本30页图2.3):如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是该地*地面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极地高气压带是该地大气冷却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2.高低气压中心名称位置(右图)、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夏季风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体表述

  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

  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3.

  (3)冷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第三章

  1.表层洋流的分布、名称(课本57页图3.5、58页图3.6):根据模式图记忆洋流性质(寒暖流),根据地名记忆洋流名称(如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暖流等)

  2.渔场的成因;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或墨西哥湾暖流)与拉不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或上升补偿流)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鱼类饵料丰富。

  第四章

  1.岩石圈物质循环(判读类型、内外力作用,)

  关键点:(1)岩浆岩只有一种来源(岩浆)(2)岩浆只有一种去向(岩浆岩)

  (3)如果一幅图中,岩浆只有一种来源,一般是变质岩

  2.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南美洲安第斯山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造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造成的。落基山脉是由太*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形成。

  3.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地貌类型(山地、山岭、高地、谷地、低地等)的判读和成因表述、地形倒置的描述: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背斜成岭: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上弯曲隆起,形成山岭。

  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形成山岭;

  向斜成谷:岩层受挤压作用,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4.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的位置、成因表述:

  山麓冲积扇:水流流出出山口是,由于地势突然趋于*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当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路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第五章

  1.三种地域分异的比较2.自然带的分布

  地带性:注意图形中字母对应的气候类型和自然带(课本91页图5.6)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均1o/日*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扩展6)

——数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5份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

  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

  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行直线系

  *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行与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面外一点与*面内一点的直线与*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作*行,令两线相交,所得锐角或直角,即所成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9)*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行——没有公共点;α‖β

  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5、空间中的*行问题

  (1)直线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行的判定定理:*面外一条直线与此*面内一条直线*行,则该直线与此*面*行.

  线线*行线面*行

  线面*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行,经过这条直线的*面和这个*面相交,

  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行.线面*行线线*行

  (2)*面与*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面*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行于另一个*面,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面*行→面面*行),

  (2)如果在两个*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行,那么这两个*面*行.

  (线线*行→面面*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面*行,

  两个*面*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面*行,那么某一个*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面*行.(面面*行→线面*行)

  (2)如果两个*行*面都和第三个*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行.(面面*行→线线*行)

  7、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面垂直.

  ③*面和*面垂直:如果两个*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面,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面.

  9、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面所成的角

  ①*面的*行线与*面所成的角:规定为.②*面的垂线与*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面的斜线与*面所成的角:*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