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总结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日期:2022-11-15 00:00:00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

  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_=m(2π/T)^2_

  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

  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 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位移:*面直角坐标系 通常设位移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2.曲线运动的速度:

  ①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速度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可分解为水*速度Vx及竖直速度Vy,V2=Vx2+Vy2

  3.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变都会造成速度的变化,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二.*抛运动(曲线运动特例)

  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抛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叫做初速度。如果初速度是沿水*方向的,这个运动叫做*抛运动

  2.*抛运动的速度:①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V0即为Vx一直保持不变

  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Vy=gt

  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 tanθ=Vy/V0=gt/V0

  3.*抛运动的位移:①水*方向 X=V0t

  ②竖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 S2=x2+y2=(V0t)2+(1/2gt2 )2 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tanα=y/x=V0t/?gt2=2V0/gt

  三.圆周运动

  1.线速度V: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 该比值即为线速度 ②V=Δs/Δt 单位:m/s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

  2.角速度ω: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 ② 公式 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单位是rad/s

  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 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

  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单位:秒S

  5.关系式:V=ωr(r为半径) 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达式 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

  四.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3.开普勒第三定律:①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②a—椭圆轨道的半长轴 T—公转周期 则 a3/T2=k 对同一个行星来说,k为常量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均速度=位移/时间,*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5、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6、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7、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8、动量

  (1)冲量:I=Ft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动量:p=mv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动量定律:F合=mvt–mv0

  9、机械能

  功:(1)W=Fs cos(只能用于恒力,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W=pt(此处的“p”必须是*均功率)

  (3)W总=△Ek(动能定律)

  功率:(1)p=W/t(只能用来算*均功率)

  (2)p=Fv(既可算*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10、动能:Ek=mv2动能为标量.

  11、重力势能:Ep=mgh重力势能也为标量,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面的竖直距离。

  12、动能定理:F合s=mv-mv

  13、机械能守恒定律:mv+mgh1=mv+mgh2

  14、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义式

  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

  ⑥.向心加速度

  15、(1)向心力公式:F=ma

  (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高一物理的学*方法

  1、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学*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3、一定要多思考,不一定要使用题海战术,但一定要勤于思考,物理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多思考可以逐渐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4、一定要去理解所学的东西,物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你去领悟其中的道理。一味地去记忆这些干瘪的考点,却没有领悟到定理表达的相关含义,那将会越学越费劲。

  5、一定要将初中的知识和高一所学的联系起来,将相关的定理和定义进行结合,给出相关的证明。因为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实验加练*的过程,将抽象的物理转换为你理解以上的“具体”学科,才能够获得进一步学会物理学科本身涵盖的知识。

  6、在学*某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一定先去将相关的公式和定理记忆,记住了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物理不像数学,其真正的公式和定理相对来说比较少,而真正考察的内容就是自己的公式和定理的应用能力。

  7、一定要去理解定理和定义相关的内容,要知道其所以然,比如去记忆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就直只是干瘪地去记忆摩擦力的计算公式,知道摩擦力与压力和动摩擦因素有关,并没有理解其扩散出来的概念,比如什么情况下才能有摩擦力,有了摩擦力,没有动摩擦因素相关的时候,如何进行相关的计算。

  8、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考点1:共点力的*衡条件

  *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衡状态。

  *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

  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例如:第3s末、3s时、第4s初……均为时刻;3s内、第3s、第2s至第3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运动图像的含义和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理解图象的含义:(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图象斜率的含义:(1)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m为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瞬时速度与位移的*方根成正比,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方根成正比,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

  1、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适用条件:可作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若是两个均匀的球体,r应是两球心间距。(物体的尺寸比两物体的距离r小得多时,可以看成质点)

  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中心天体质量M,天体半径R,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g)

  (1)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作圆周运动时)

  (2)重力=万有引力

  地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轨道半径可视为地球半径)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的卫星的线速度,在所有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线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开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7、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计算环绕速度

  8、大于环绕速度的两个特殊发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义)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3

  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

  (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

  (2)小球能过点条件:v≥(当v>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3)不能过点条件:v<(实际上球还没有到点时,就脱离了轨道)

  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点情况

  (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过点的临界条件:v=0,F=mg(F为支持力)

  (2)当0F>0(F为支持力)

  (3)当v=时,F=0

  (4)当v>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4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阅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1)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菁华6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2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

  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

  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4、小船渡河问题

  (1)L、Vc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ccosθ─Vs=0。所以θ=arccosVs/Vc,因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时,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横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则不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怎样才能使漂下的距离最短呢?设船头Vc与河岸成θ角,合速度V与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离x越短,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呢?以Vs的矢尖为圆心,以Vc为半径画圆,当V与圆相切时,α角,根据cosθ=Vc/Vs,船头与河岸的夹角应为:θ=arccosVc/Vs。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3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4

  1、功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计算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W=Fscosα。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计算

  ⑴恒力的功:根据公式W=Fscosα,当00≤a<9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α=900时,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当900<α<1800时,cosα<0,W<0,表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力做了功。

  (2)合外力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合=W1+W2+W3+……

  (3)用动能定理W=ΔEk或功能关系求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一定伴随能量的转化,并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3、功和冲量的比较

  (1)功和冲量都是过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冲量表示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

  (2)功是标量,其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物体克服阻力做功。冲量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方向,计算冲量时要先规定正方向。

  (3)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夹角三个因素决定。冲量的大小只由力的大小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力的冲量不为零,但力对物体做的功可能为零。

  4、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

  ⑴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

  ⑵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5

  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 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6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0)份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vt?=2gs

  竖直上抛运动

  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

  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g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2

  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

  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_=m(2π/T)^2_

  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

  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这个隆重的开幕式,将标志着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拉开了序幕。这是**大学研究生的一大喜事,因为**余篇学术论文从多个领域和不同侧面反映了我校研究生这支最年轻的科技队伍的科研实力;经专家严格评审后进入决赛的15件“挑战杯”参赛作品充分展现了我校研究生不断提高的科技创新意识。系列学术活动代表之一的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将分七个分会场在我校三个校区同时进行,届时170多位论文作者与1000多名研究生将展开广泛交流和激烈讨论;首届“挑战杯”**大学研究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将在三个校区轮回展出,参赛作者将在现场讲解或演示;同时,其他不同形式、精彩纷呈的各种学术活动将在我校举办,校园内将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氛。如此颇具规模、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全面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在我校尚属首次。

  回顾从本次活动的准备到今天的隆重举行所经历的180多个日日夜夜,感慨万千。从论文及竞赛参赛作品的征收、评审专家的聘请、论文的编辑排版、参赛作品的展板制作到开幕式的筹备和大会的组织协调等全部工作均由我校研究生干部承担完成,每项工作是如此繁杂,又是如此紧迫。论文稿件的参差不齐,格式的多种多样致使编辑、排版困难重重;由于展板制作的经验不足,致使“挑战杯”参赛作品展板的制作多次返工。可是,老师和同学们千百双眼睛的注视和期待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惟有一个个不眠之夜的仔细修改、十多次的反复检查,一丝不苟的精心雕琢让我们在荆棘密布之中摸索行进。就在大会临*之时,又是广大研究生干部的不辞辛苦和忙碌奔波,才使大会得以如期举行。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已不只是舒一口气的轻松,这只是一个开始,本次学术活动也只是一个探索,前面的路依然很长。

  本次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的隆重举行得到了校领导的亲切关怀、研究生部老师们的精心指点和各学院的领导及老师的大力支持;兄弟高校研究生干部出谋划策、深入探讨;广大研究生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组织委员会和**大学研究生会向每一位对本次活动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领导、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预祝**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4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5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 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一点]

  (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 = Δx/Δ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错误理解*均速度,随意使用。

  3、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6

  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

  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纸带问题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加速度

  (1)逐差法:a=[(x6+x5+x4)-(x3+x2+x1)]/9T?

  (2)v―t图象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如何学好高一物理知识

  一定要将书上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先弄明白

  一定要多思考,不一定要使用题海战术,但一定要勤于思考,物理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多思考可以逐渐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二级结论以及模型,建议少记,如果记忆,一定要牢记对应的条件,不过更建议一切从基础出发去分析,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比较努力,很多基础的知识点记忆的要比较好,但是解题没有思路,成绩提不上来,我们可以多沟通一下,找出原因,予以解决。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7

  考点1: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F=ma,这个公式搭建起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其合外力,在通过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比如,求解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移大小,速度大小,等等。

  考点2: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通过题中的已知条件,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及公式,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a,进而再通过受力分析,来求解出某个力的大小。

  比如,我们已知斜面上某物体在运动,已知某些运动条件,来求解摩擦力的大小,进而求解滑动摩擦系数μ。

  您可以结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目录,来查看更多物理考点的解析。我们对考点的解析与教材目录一致,更加的简洁,也更加注重解题规律的分析与解题技巧的探究。

  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解题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i,对应的加速度为ai,则有:F合=m1a1+m2a2+m3a3+……+mnan对此结论的证明: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F1=m1a1,∑F2=m2a2,……∑Fn=mna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合。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3)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4)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另外解题中要注意临界条件的分析。凡是题目中出现“刚好”、“恰好”等字样的,往往要利用临界条件。所谓“临界”,就是物体处于两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认为它同时具有两种状态下的所有性质。在列方程时,要充分利用这种两重性。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8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9

  各位领导、来宾,青少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来到文化公园参加“广州市第五届青少年书法大赛”,我代表文化公园对各位参赛选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大家知道,文化公园是一个在书法方面有着优良传统的宣传阵地,多年来在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览、名家挥毫、雅集交流等活动,宣传书法文化,培育书法氛围,为弘扬书法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文化公园在书法文化的传承上也做着大量的工作。从20xx年开始,文化公园就举办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文化艺术活动,包括“广州市青少年书法大赛”、“广州市青少年绘画大赛”等。这些活动为青少年朋友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台,让他们在提高自己艺术造诣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经过5年多的发展,“广州市青少年书法大赛”已成为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交流书艺、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特色越来越鲜明,品牌越来越响亮,有效地搭建起广州青少年书法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在本届大赛中,文化公园更和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书法家协会携手,将大赛带上更高台阶,使得参赛人数和水*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参赛人数超过700人,是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届。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市教育局的领导和市书协的指导下,在文化公园的努力下,“广州市青少年书法大赛”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最后,我代表主办单位对为这次大赛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市、区少年宫、各区的中小学校、书法培训学校、家长以及青少年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二O**年八月八日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0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位移:*面直角坐标系 通常设位移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2.曲线运动的速度:

  ①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速度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可分解为水*速度Vx及竖直速度Vy,V2=Vx2+Vy2

  3.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变都会造成速度的变化,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二.*抛运动(曲线运动特例)

  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抛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叫做初速度。如果初速度是沿水*方向的,这个运动叫做*抛运动

  2.*抛运动的速度:①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初速度V0即为Vx一直保持不变

  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Vy=gt

  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 tanθ=Vy/V0=gt/V0

  3.*抛运动的位移:①水*方向 X=V0t

  ②竖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 S2=x2+y2=(V0t)2+(1/2gt2 )2 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tanα=y/x=V0t/?gt2=2V0/gt

  三.圆周运动

  1.线速度V: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 该比值即为线速度 ②V=Δs/Δt 单位:m/s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

  2.角速度ω: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 ② 公式 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单位是rad/s

  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 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

  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单位:秒S

  5.关系式:V=ωr(r为半径) ω=2π/T

  6.向心加速度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②表达式 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

  四.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3.开普勒第三定律:①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②a―椭圆轨道的半长轴 T―公转周期 则 a3/T2=k 对同一个行星来说,k为常量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3)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菁华6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vt/2=v=(v0+v)/2

  2、vx/2=

  3、△x=at2{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a=gv=gth=1/2gt2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均速度V*=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 6.位移S= V*t=V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较小,在高山处比*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ot- gt^2/2 2.末速度Vt= V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均速度=位移/时间,*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

  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

  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4)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菁华6篇)

  知识点1、集合与元素

  一个东西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集合,元素是组成集合的元素。例如:你所在的班级是一个集合,是由几十个和你同龄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你相对于这个班级集合来说,是它的一个元素;而整个学校又是由许许多多个班级组成的集合,你所在的班级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一个元素。班级相对于你是集合,相对于学校是元素,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可见,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

  知识点2、解集合问题的关键

  解集合问题的关键:弄清集合是由哪些元素所构成的,也就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特征性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用列举法来表示,或用韦恩图来表示抽象的集合,或用图形来表示集合,比如用数轴来表示集合,或是集合的元素为有序实数对时,可用*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表示相关的集合等

  反比例函数

  形如y=k/x(k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为双曲线。

  由于反比例函数属于奇函数,有f(—x)=—f(x),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另外,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得出,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向两个坐标轴作垂线,这点、两个垂足及原点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定值,为∣k∣。

  上面给出了k分别为正和负(2和—2)时的函数图像。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是减函数

  当K<0时,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是增函数

  反比例函数图像只能无限趋向于坐标轴,无法和坐标轴相交。

  知识点:

  1、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作两坐标轴的垂线段,这两条垂线段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k|。

  2、对于双曲线y=k/x,若在分母上加减任意一个实数(即y=k/(x±m)m为常数),就相当于将双曲线图象向左或右*移一个单位。(加一个数时向左*移,减一个数时向右*移)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解析式

  顶点坐标

  对称轴

  y=ax^2

  (0,0)

  x=0

  y=a(x—h)^2

  (h,0)

  x=h

  y=a(x—h)^2+k

  (h,k)

  x=h

  y=ax^2+bx+c

  (—b/2a,[4ac—b^2]/4a)

  x=—b/2a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0)和B(x?,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x?|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b/2a时,y最小(大)值=(4ac—b^2)/4a。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x—x?)(a≠0)。

  7、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

  右图给出对于不同大小a所表示的函数图形:

  可以看到对数函数的图形只不过的指数函数的图形的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因为它们互为反函数。

  (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2)对数函数的`值域为全部实数集合。

  (3)函数总是通过(1,0)这点。

  (4)a大于1时,为单调递增函数,并且上凸;a小于1大于0时,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并且下凹。

  (5)显然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叫做指数函数(exponential),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函数的应用】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数的零点。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

  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求法:

  求函数的零点:

  1(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

  2(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二次函数的零点:

  二次函数.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重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二次函数无零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解析式

  顶点坐标

  对称轴

  y=ax^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5)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力

  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

  ①地球附*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说明:

  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面)

  说明:

  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

  ①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

  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实验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由此可知,无论Δt取何值,无论在什么时间阶段,Δt对应的速度变化Δv都相同,即Δv/Δt不变,则物体的 加速度不变。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在数学函数图象中,Δv/Δt叫做图象的斜率,故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加速度的大小。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这个值叫静摩擦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定,与正压力无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衡。0≤F=f0≤fm

  5。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m=μ0·N(μ≤μ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衡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设F为F1、F2的合力,θ为F1、F2的夹角,则:

  F=√F12+F22+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2+F2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

  4。1)|F1—F2|≤F≤|F1+F2|

  2)随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θ=0,合力: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θ=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θ=90°,F2=F12+F2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五节共点力的*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衡状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衡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衡。

  3。二力*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衡状态,其*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如此。

  4。正交分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力)作用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衡力不具备同时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1.电容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C=Q/U,式中Q指每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①电容是反映电容器本身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跟电容器是否带电无关。

  ②电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简称法,符号是F。

  常用单位有微法(μF),皮法(pF)1μF=10-6F,1pF=10-12F

  2.*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数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是电介质的介电常数,k是静电力常量;空气的介电常数最小。

  3.电容器始终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电容器充电后断开电源,带电量不变。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较小,在高山处比*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先驱者

  对自由落体最先研究的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反之,则下落得越慢。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4月23日-前322年3月7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以及_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伽利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也是世界物理学家。他于1564年诞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比萨市,1642年1月8日去世,终年78岁。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事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时钟、望远镜和众多的科学专著,而且还为破除宗教迷信、科学偏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的下落速度要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伽利略由此推断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的假设推导法,对物理思维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伽利略曾在的比萨斜塔做了的自由落体试验,让两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球从塔顶同时下落,结果两球同时落地,以实践驳倒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但是后来经过历史的严格考证,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人们却还是把比萨斜塔当作对伽利略的纪念碑。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基本公式

  (1)速度-时间关系式:

  (2)位移-时间关系式:

  (3)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常用推论

  (1)*均速度公式:

  (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研究运动图象

  (1)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6)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五篇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最后,本章末讲学*一种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

  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均速度=位移/时间,*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

  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_=m(2π/T)^2_

  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

  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7)

——高一物理知识点必修1通用五篇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静摩擦:由物体的*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fm为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瞬时速度与位移的*方根成正比,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方根成正比,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力的合成和分解

  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和在同一条直线上

  a.同向:合力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3、*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力的合成和分解

  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和在同一条直线上

  a.同向:合力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行四边形定则

  3、*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F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扩展8)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1)过滤操作口诀

  漏斗烧杯玻璃棒,三样仪器不能少。

  一贴二低三要靠,滤渣记得要洗涤。

  解 释:

  1、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说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这样可以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2、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3、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2)蒸发操作口诀

  皿架玻棒酒精灯,加热搅拌不放松。

  液体少时停加热,熄灯之后余热干。

  (3)蒸馏操作口诀

  隔网加热冷管倾,上缘下缘两相*。

  碎瓷用来防暴沸,热气冷水逆向行。

  解 释:

  1、隔网加热冷管倾:"冷管"指冷凝管。意思是说加热蒸馏烧瓶时要隔石棉网(防止蒸馏烧瓶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在安装冷凝管时要向下倾斜。

  2、上缘下缘两相*:意思是说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上缘要恰好与蒸馏瓶支管接口的下缘在同一水*线上。

  3、热气冷水逆向行:意思是说冷却水要由下向上不断流动,与热的蒸气的流动的方向相反。

  (4)萃取操作口诀

  萃剂溶剂互不溶,溶解程度大不同。

  充分振荡再静置,下放上倒要分清。

  解 释:

  1、萃剂原液互不溶,质溶程度不相同:“萃剂”指萃取剂;“质”指溶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萃取操作实验中,选萃取剂的原则是:萃取剂和溶液中的溶剂要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和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要不相同(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

  2、充分振荡再静置:意思是说在萃取过程中要充分震荡,使萃取充分,然后静置使溶液分层。

  3、下放上倒要分清:这句的意思是说分液漏斗的下层液从漏斗脚放出,而上层液要从漏斗口倒出。

  (5)混合物分离和提纯小结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气速率比纯锌制*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3、化学电源基本类型:

  ①干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如:cu-zn原电池、锌锰电池。

  ②充电电池:两极都参加反应的原电池,可充电循环使用。如铅蓄电池、锂电池和银锌电池等。

  ③燃料电池:两电极材料均为惰*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h2、ch4燃料电池,其电解质溶液常为碱*试剂(koh等)。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具有还原*):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