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故事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

日期: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澡理发,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__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__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个研究生与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钱塞到学生兜里,令学生莫名其妙。原来,这名研究生曾经给他发过一封信。按协议,他每月给父亲寄15元,不多不少,按时寄到。他的这种*惯,类似于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厦门大学的座谈会上,正式辟谣:“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两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唯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__均水__。

晚年,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好友罗四维对他说:“你一生舍不得花钱,把身体搞成这个样子,现在,你有钱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2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学*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必须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明白,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但是他飘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向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3

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景润于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四中任教;1954年任厦门大学资料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研究员;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是一名邮政局职员,其母亲于1947年即过世。陈景润的父亲收入低微,加之家庭人口较多,故家境贫寒 [13] 。陈景润兄弟姐妹共4人,他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16]

婚姻家庭

1980年,陈景润与由昆结婚,两人育有一个儿子陈由伟。 [13]

刻苦钻研

20世纪50、60年代,清晨,陈景润从食堂打一壶开水,买几个馒头和一点小菜,回到他那6*方米的小屋(那时大家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他收听对外英语广播,然后又干到深夜。有时停电,他就点着煤油灯看书。走进他的房间,除了见到一张木床、一个课桌、一把木椅,余下的就全是一堆一堆的草稿纸。他不看电影,不聊天,全部生活就是研究数学。 [29]

带病工作

陈景润很早就疾病缠身,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也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医生给他扎针,他不让往右手扎,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同志们去医院探望,都劝他暂时放一放手头的工作,他总是摇摇头。到了生命的后期,他已不能握笔,不能清晰地发声,但他们用手势和含糊的语言,跟他的学生探讨数学问题。 [29]

捐献遗体

1996年,年仅63岁的陈景润逝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陈景润的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4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5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__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__,唯一能代表__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位,所以我不能出*。第三,如果__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__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阅读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1)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实用五份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 1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了世界新水*。特别是在人们公认的,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酷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2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难题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攻下来,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景润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应该是中国人拿下这道难题。他暗暗下了决心,从此更加发愤学*数学,有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妈妈把米倒在锅里,添好水让他看着,然后就上街买菜去了。

  景润头也不抬地答应了妈妈,却照样看书。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课之中,饭糊了也没闻到。等妈妈从菜场回来,一锅米饭有一半已烧成黑炭。

  陈景润不仅学*刻苦,还利用余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成了班里有名的读书迷,同学们亲切地送他一个昵称——“booker”。

  正因为陈景润具有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王国的天空。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 2

  今天中午,我看了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陈景润读书很吃苦。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学*时间表。这个时间表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余下的时间几乎都是用来学*的。经过这些努力,陈景润终于登上了科学家的高峰。

  陈景润为了学*,付出很多。他这种为了学*呕心沥血的精神是多么伟大啊!是多么值得我们学*啊!

  读后,我不禁想起我是怎样学*的:我在做作业时,做不出的题就不写,老是想着抄别人的;课堂上,我有不懂的问题,也就不去问老师,心里总是想:不懂的老师以后会讲,还用问吗?我在学*上很多地方都不用功,所以导致我很多知识都没学到。今后我一定要改正,用功学*。

  我们学*一定要不断前进,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周定一个安排。因为只有这样都会前进。前进才能得到新的知识才能登上光辉的顶点。正如陈景润所说: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所以说,学*要不怕困难,要勇于战胜困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登上学*的高峰,到达胜利的彼岸。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 3

  今天,我读了杨红樱主编的《马小跳玩数学》中的《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里说:1966年5月,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强大的记忆力。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了6麻袋稿纸。在1978年和1982年他曾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我都被他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不屈不挠的学*精神所感动。我感到陈景润很伟大、聪明和了不起。我现在年纪小,但我的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小时候的条件好多了,所以,我要刻苦学*,将来也做一个像陈景润那样为国争光的中国人。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 4

  今天,我读了《陈景润的故事》,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他。

  陈景润小时候,十分谦虚好学。在他7岁时,父母送他进学校,由于他的身体瘦弱,班里的几个孩子经常欺负他。有一天,同学把他打得鼻青脸肿,父亲气愤的不让他上学,他就哀求道:“只有听老师讲课,才是我最愉快的事。”有时,他为了深入探究知识,不拖延老师的时间,他就利用下课后与老师散步或放学路上,跟着老师一边走,一边请教数学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陈景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这就是陈景润的故事。

  读了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想。陈景润之所以能成功就源于他坚持不懈,勇于钻研的那种品质。我要把他视为我的榜样,像他一样去努力,去钻研,去成功!

  陈景润的名人故事 5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2)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精选5篇)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1

  陈景润,福建闽侯人,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在圆内整点、球内整点、华林问题、三维除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的论文达到了世界新水*。特别是在人们公认的,称之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酷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2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难题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攻下来,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景润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应该是中国人拿下这道难题。他暗暗下了决心,从此更加发愤学*数学,有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妈妈把米倒在锅里,添好水让他看着,然后就上街买菜去了。

  景润头也不抬地答应了妈妈,却照样看书。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课之中,饭糊了也没闻到。等妈妈从菜场回来,一锅米饭有一半已烧成黑炭。

  陈景润不仅学*刻苦,还利用余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成了班里有名的读书迷,同学们亲切地送他一个昵称-“booker”。

  正因为陈景润具有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王国的天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2

  说起陈景润,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数级中最小的素数》发表,1980年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都知的中国科学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市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就知道了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数学猜想。哥德巴赫一生都没有证明这个猜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成为了世界数学界的“一座高峰”。“哥德巴赫猜想”像一块磁石吸引了陈景润。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成功摘取了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

  从陈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3

  今天,我读了杨红樱主编的《马小跳玩数学》中的《陈景润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里说:1966年5月,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强大的记忆力。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了6麻袋稿纸。在1978年和1982年他曾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读完这个故事,我都被他的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不屈不挠的学*精神所感动。我感到陈景润很伟大、聪明和了不起。我现在年纪小,但我的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小时候的条件好多了,所以,我要刻苦学*,将来也做一个像陈景润那样为国争光的中国人。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4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澡理发,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个研究生与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钱塞到学生兜里,令学生莫名其妙。原来,这名研究生曾经给他发过一封信。按协议,他每月给父亲寄15元,不多不少,按时寄到。他的这种*惯,类似于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厦门大学的座谈会上,正式辟谣:“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两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唯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均水*。

  晚年,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好友罗四维对他说:“你一生舍不得花钱,把身体搞成这个样子,现在,你有钱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数学王子”陈景润的故事 5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马上给党委**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3)

——陈景润名人故事实用五份

  陈景润名人故事 1

  陈景润,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小家境贫寒,学*刻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题,在学校里是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数学事业。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为了能证明这个猜想,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稿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推算,终于他成了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

  我给大家讲一个陈景润刻苦读书的小故事。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陈景润名人故事 2

  那个时候陈景润还没出名,但大家都知道他身体不好:脉搏过缓,体温过低,体力不好,反应比较慢。所以他虽然性情极温和,还是没有对象——那年头知识不值钱,找对象的重要条件是扛得动越冬的大白菜,陈景润明显不具备这个条件。

  陈景润虽然比较呆,但到底是文化人,有时候也挺幽默。他后来出了名,给他写信的那些姑娘无论长相还是人品都能气死古代几个皇帝。他自己定了陈夫人。陈夫人叫由昆,军人世家,非常利索的一个人。结果有一天我爹碰上陈景润,只见他一身板绿,外加一件超长的军大衣,形象十分怪异。他冲我爹一笑,说:“我参军了啊。”敢情那都是陈大嫂的行头。

  又一次,我和我娘在北大附中门口碰上他在那儿看汽车。因为这地方出了科学院,而他又没出门的*惯,我娘便问他怎么回事。陈景润一脸苦笑,说:“我搬来跟猪做伴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科学院在这里有一套房子,条件不错,分给了他。但北大附中附*有一家屠宰场,屠宰的时候“八戒”们呼天抢地,弄得这个心慈手软的书呆子心烦意乱,只好出来躲噪音。后来科学院还真给他换了一套房子。

  陈景润成名以后,关于他的传闻五花八门,有说他房间地板下藏金砖的,有说他通苏联的……那些我没法证明,还有一个说法是陈景润曾经“耍流氓”,这倒不全是空穴来风。我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说出来以正视听。

  关于陈景润“耍流氓”的事实真相令人啼笑皆非。

  当时陈景润还没有出名,身体也不好。那时候张劲夫管科学院,他为人刚正不阿,对于陈景润这样的“老九”,组织上还是关心的,分房子时特意给他分了一间“补房”。所谓补房,就是利用旧建筑的剩余空间,比如地下室之类改造成的住房。陈景润是单身,工龄、年龄都不够,分给他这样一间房,已经很照顾他了。

  没想到问题来了,这栋楼旁边有一间公共浴室,女浴室的窗户和老陈的新居正好斜对着。为了通风,浴室的窗户通常会打开几扇。到浴室开放的时候,老陈往下一看,只见白花花的人体好像妖精打架。老陈这书呆子乍看此场面肯定是吓了一跳。如果换个人会怎么样呢?我想不出,但是老陈觉得这不好,至少会影响研究工作。他决心要改变这种有碍观瞻和伤风败俗的行为。怎么办呢?如果换作是别人,也许会悄悄和管理员谈谈,或者在自己的窗户上挡个帘子什么的。可是老陈不会和人打交道。

  他的招儿真绝——他写了一张小字报,贴到浴室的门上。他写的意思是:这间浴室斜对着他的窗户,开着天窗从上面一目了然;这可不好啊,同志们,要是有坏人到楼上,那就什么都看见了,有碍观瞻,伤风败俗,建议大家以后洗澡时关上天窗云云。这当然不是原话,原来的小报早就让大伙儿给撕了。末了,他工工整整地署上大名:陈景润。

  大家可以想象得出第二天女工们去洗澡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也不知道是谁挑的头,恼羞成怒的娘子军一拥而上,在老陈的宝宅里骂的骂,砸的砸——好在也没什么可砸的。有人还亮出粉拳要揍这個“臭流氓”。幸好有人叫来了领导。领导当然明白老陈的为人,让他耍流氓他也没学过啊,当然是把娘子军们训斥了一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趣的是,虽然事后澡堂的天窗关了几天,可后来还是照开不误,也不知道大伙儿是不是忘了上面还有一个“流氓”。

  不过,数学所出了个陈景润,也不全是好事,至少有一段时间弄得大家鸡犬不宁。说起来与陈景润无关,也有关。

  陈景润出名以后,他简直一步登天。那些日子难得见到他,见到他时,我的感觉只有一个——“惶惶如丧家之犬”。当时觉得这种感觉好奇怪,后来才明白,对于陈景润来说,他的生活全错位了。一时多少“英雄豪杰”都不禁扪心自问:我就不是第二个陈景润?我们国人起哄的本事天下第一。数学所接二连三地收到各种“天才”的来信,各省市也不断传出有人证明了至今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要将其送到科学院来。

  但这里头的水分就大了。数学所刚开始对此十分重视,可当上得多了,数学所接待“天才”不免有所简慢,于是就有人在媒体上攻击科学院是阎王殿,水泼不进,压制人才。这样的文章多了总不好,领导们一研究,专门设一个接待处,只要一个人负责,就是原来后勤的艾大爷。此公原是四野军官,生性暴烈,人称“艾大侠”。他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娶了海南的艾大妈,回北京后调入科学院。因文化水*不高,好打抱不*,且以老资格傲上,让领导很是头疼,所以一直未能得到重用。这次算派上用场了。所里专门找人教他十几道数学题打底子,老艾的脑子也算好使,加上军人的认真劲儿,将这十几道题里外参详得清楚透彻,很快就走马上任。

  见到“天才”,老艾那神情,仿佛两只眼睛都长在头顶上,首先气势不输给他们。然后,管他们研究的是什么东西,老艾就从这十几道题里抽出一道来让他们做。“做不出来?!”艾大侠把眼珠子一瞪,“就这水*还来科学院?你回家抱孩子去吧!”

  也真邪了,就没有一个过得了艾大侠这一关的。俗话说秀才碰上兵,有理讲不清。老艾的接待处,成了“天才”们的鬼门关。现在打假时,还真挺怀念他。

  那时,我走在数学所前面的林荫道上,这里总是很热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做出种种奇怪的举动:或者举着一个横幅,上边写着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站在两棵树之间自顾自地开讲,也不管有没有人听;或者用粉笔写一大堆算式,看有没有识货的。这些人好像都是艾大侠的受害者。

  这种局面持续了好长时间。那时国人是如此痴迷科学啊——拜陈景润所赐。

  陈景润名人故事 3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名人故事 4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名人故事 5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轻轻地告诉你: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4)

——学雷锋的故事实用5篇

  “学*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恨分明,不忘本。”每当我的耳边想起这首歌,我从小就听奶奶讲述雷锋的故事,心里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妈妈从小就教育我,长大要做一个向雷锋那样,为他人着想,不谋私利的人。

  就在去年的三月五日,我们学校组织一次“向雷***学*,做有道德的人”的活动,主要是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去的人主要是我们这级的团员。

  我们在去的路上,迎面有许多人对我们发出赞叹的目光,到敬老院之后,那里的老人都坐在那里等着我们的到来,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在那里等着。我们按班级站好之后,就开始表演节目,这些节目都是由我们政教处的老师们精心筛选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孤寡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有些老人留下眼泪,我想这是他们激动的泪花,开心的泪花。

  节目也表演完,我们开始打扫卫生,男生们主要负责扫地,而我们女生则负责给老人们收拾屋子,我们找一间没有人的屋子,开始收拾起来,我们先给她(之所以说是她,是因为在房间里我们发现老奶奶的物品)叠被子,然后又给她扫扫个地,之后我们给她刷碗,洗围裙,过一会,我们就开始集合,看看这里的一切,仿佛有说不出的话语。再回去的路上,我们齐唱“学*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恨分明,不忘本。”

  晚上,我坐在教室里回想着今天做的一切,我感觉十分高兴,因为这次活动对我的触动十分大,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善待老人。只有善待老人,孤寡老人才会更少!

  让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向雷锋学*!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

  雷***叔叔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的人,就等于把青春献给了别人。即使受到别人的非议,他也不曾改变过。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在我们的心里,雷***便是好人的代名词。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好几代人。所以我现在就要寻找身边的雷***。

  今天,我看到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跤了,正想去扶她,安慰她。谁知,被一个又年轻又可爱的小伙子给抢去了。当时,我就气的直跺脚,为什么现在来呀,真可恶,把我帮助人的星星给摘去了。但仔细的想了一下,我今天是来找雷***的,不是冲人发怒来的,这个小伙子不就是雷***吗?过了一会儿,我又看见了一个小朋友帮助一个双目失明的老爷爷过马路……我相信他们帮助了人,我心里都甜蜜蜜的,好像吃过一罐蜂蜜一样。

  雷***一直在我们身边,而我们有不少人一直用冷漠包裹着自己,在心外砌了一道厚厚的墙。让自己感觉不到温暖,也感受不到世上还有无私的精神。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很难感觉到温情。老奶奶摔倒没有人扶,盲人过马路没有人牵,小朋友一个人在路边哭也没有人过问……时代呼唤雷锋,需要雷锋精神。所以,我们要向雷锋学*,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雷锋出生于1940年,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死,是他的六叔奶奶把他养大的。雷锋参加工作和当兵后,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因公出差中不幸牺牲。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你永远无法忘记,是党把你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是党给你一切……他告诉自己要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向雷锋学*,学*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休息天,我一定要为小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一次,我偷偷地去打扫地下车库,很害怕被人发现,因为我也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第二次,我去撕乱贴在墙壁上的广告纸,刚撕一张,就看见后面有人过来,我什么也不敢想拼命往后跑,终于把他甩掉。回家后,我告诉爸爸我做的事情,爸爸对我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丑事情,你不用害羞,也不要害怕。如果每个人都像雷锋一样帮助别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听爸爸的话,我点点头。

  雷锋虽然在50年前就离开我们,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向雷锋学*,真心为人民服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丽!

  雷***,这个名字印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他是乐于助人的标志,是我们学*的好榜样,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人,让我们去走进他们。

  也许他就在你的身边。下班高峰,车子行人在马路上来回穿梭,路旁有一个老奶奶,只见她拄着一根拐杖,颤颤巍巍的,银白色的头发在路灯的映照下显现出一种极致的昏黄。她看着这车来车往,不敢前行穿过马路,这时,一位初中生走来,扶着老奶奶的说:“奶奶,我扶您过马路吧。”说完便搀扶着老奶奶走了过去,他们的`背影在路灯下变得逐渐模糊,直至消失。

  也许他就在你的身边。学校里的垃圾桶没有了,原本倒垃圾的地方一片狼藉,同学们纷纷远嫌而避之,没人愿意收拾这烂摊子,可是有一天,有为同学拿着扫帚来到了这里,不过一会儿工夫,原来的垃圾已被清扫干净。同学们也没有在嫌弃。

  或许,我们身边缺少的不是像雷***一样的人,我们真正缺少的是雷***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雷***,每件事情都是小事,都是我们举手之劳的事情,只不过,我们有时对它不屑一顾,认为我们应该去做大事,而不是仅仅做着这些微不起眼的事情,但是,连小事都做不了的人能去做大事吗?雷***,就是一件件小事在汇聚了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才有了他今天被人们尊敬的时间,他靠他的精神,让生命发光发彩,让生命绽放最美的花朵。

  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我终于把《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分为前言、和三部分文章构成,其中第一篇:在家庭做个好孩子、第二篇:在学校,做个好学生、第三篇:在社会,做个好少年。这三篇文章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篇中{优秀少年在身边}里的《烈火中唤醒15条生命》。

  《烈火中唤醒15条生命》讲的是一名12岁的初二女生--夏娟,在发生火灾时没有选择自己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的门,使至少15名居民幸免于难的故事。

  看文中夏娟的所作所为以后,我惭愧不已,不由得想起自己昔日做过的一件往事。

  有一次,我和妹妹两个人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个穿得破破烂烂衣服的老奶奶,头发乱七八糟,脚上的鞋也就是用两块布缝的,嘴里不断地说着:“好心人,发发慈悲给点东西吃吧。”身上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周围的人都纷纷离开。我见到,也不例外,对着妹妹说:“臭死,快点离开吧。”便拉着妹妹连头也不回的走,还捂住自己的口鼻。心里还想着:这个奶奶穿得这么脏,还出来沿街乞讨,真是太丢人。

  这件事和文中的主人公夏娟所做的事相比,真是差远。夏娟她只不过也是一个学生而已,但是她却可以在大火来临的时候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也要帮助自己的`邻居,而我们明明伸伸手就可以办到的事情却没有办到。

  在生活中往往从一些小事当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路,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我要向夏娟学*,改正不足。学*雷锋,重在践行。以后我要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惯,培养高尚品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5)

——守株待兔故事实用5份

  骄阳似火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金黄色的麦田上,有着一位勤快的农民在工作。

  火热的太阳正靠着大地,小溪清澈见底,碧绿的草地上点缀着朵朵鲜花,虫子在草里欢快地叫着,时不时看见几只兔子一蹦一跳的走过,从远处看来像几个白色的“肉球”。

  一位正在麦田里拿着锄头的农民,正弯着腰,低着头汗水从头上一滴滴的往下流着,他给麦子拔草、浇水、施肥。每一次到秋天,一粒粒的麦子金黄金黄的,麦穗颗颗饱满,又是一次大丰收。

  这天,他又在耕地,突然在麦田上,有一只雪白的,又大又肥的兔子,跑得飞快,像一道白色的闪电。这时,可能是太匆忙,也可能是没看见,一头撞在已被砍久了的老树桩上,只听一声惨叫,这道闪电躺在地上,脑袋上流着血,把它那雪白的绒毛染成了红色,他倒在了血泊之中。

  农民看见了,流着口水一步冲上去,说:“这下可算捡着宝了”,他揪着兔子的后退,扔下锄头,回家让老婆煮了一锅兔子汤,美美的吃了一顿饭。

  从此,他变得十分懒,丢下了锄头,丢下了耕种麦田,也丢下了信心。他只坐在一棵老树边痴痴地瞪着眼,看着树桩,他没白天带黑夜的等,他忘了睡觉,忘了吃饭,也忘了他的耕种生涯,只知道等待

  到现在人们发现他的尸体时,他正坐在老树桩上,一动不动的看着前方,睁着眼,等待着是不是还有一只兔子撞死。他的麦田长满了杂草,麦子都枯萎了。

  相传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他整日在地里偷懒,所以即使是遇上好年景,地里的粮食也仅够他填饱肚子的。一旦要是遇上荒年啊,那他可就要挨饿喽。

  这一天,他正在农田里耕地,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打猎的吆喝声。那声音啊,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不断回响,受了惊的小动物在农田周边的草丛中窜来窜去,拼命奔逃。

  突然,一只小兔子慌慌张张地从草丛中跑出来,一头撞在地里的树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赶忙捡起兔子,心里甭提多高兴:“呵呵,一只送上门的兔子”

  当天晚上,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把肚子吃了个溜圆。

  第二天,他照旧到地里干活儿,可是却心不在焉,时不时地向草丛中瞄一眼,希望还能捡到一只送上门来的兔子。

  就这样,他在地里晃悠了一天,该干的活儿全都没干完。可是,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兔子来撞树,他只好扛着锄头,失望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把农具往地里一扔,索性坐在那颗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树。他等啊等,等了整整一天,可还是什么也没等到。“哼,肯定等得到,我明天还等。”农夫不甘心,絮絮叨叨地向家走去。

  从此,农夫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在大树旁,可是兔子撞树的事情再也没发生。地里的草越长越高,已经成了一片荒地,农夫也因此成了全国人的笑柄。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农夫种着一片田地,一年四季都十分辛苦地工作。

  这天,他正在地里为春苗松土,远远地就瞧见一只又大又肥的白兔子在没命地跑着。他心想肯定有什么人或是什么动物在追赶这只兔子吧?那只兔子吓坏了,跑着跑着,便一头撞到了一棵树桩上。因为兔子跑得太猛了,挣扎都没挣扎一下便死了,它瘫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农夫见兔子被撞翻了,立马放下手中的锄头,跑了过去,一把拾起刚刚死去的兔子。农夫也不锄地松土了,笑眯眯地拎起兔子就回家了。当天,农夫饭桌上多了一盆子香喷喷的新鲜兔肉。农夫一边喝酒一边吃着兔肉,甭提有多么高兴,开心了。

  “哈!多痛快的一件好事呀!正巧被我遇到了,什么劲儿也不用费,更不用成天辛苦地种庄稼了,能在树桩边捡到新鲜的兔肉,这可真是棒极了!”

  第二天,农夫来到地里,也不去管那些庄稼了。远远地在地头,两眼直盯着树桩,一心等待着再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可是两天、三天过去了,农夫还是守着那棵树桩,等着送上门的兔子,可是连个兔子的影子都没有见着。

  农夫心急,便觉得自己的等待没有结果,便知错去抓兔子。农夫的运气真是出乎意料的好,每天总能抓1——2只小兔子,有时能抓6只呢!农夫的家境越来越好,从农夫到了小财主。

  他的邻居知道了,便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邻居说的“逮”字被传成“待”了。因而就出现了“守株待兔”这个成语了。后人便把“守株待兔”比喻做事不主动努力,希望侥幸获得意外收获或成功。

  古时候,宋国有一个农夫,他非常勤快,每天起早贪黑地忙活,给自家田里的庄稼除草、浇水、施肥,他家的庄稼长得特别壮,他家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没事的时候,这个宋国人也不肯闲着,总爱下几个兔子套,捕捉到的.兔子成了他家饭桌上的佐酒佳肴。

  兔子王国的子民们,提起宋国的这个农夫,就恨得牙根直痒痒。可是,兔子们谁能把一个人怎么样啊!

  “谁有办法惩罚这个农夫呢?”兔王愁得嘴巴都咧成了三瓣也没有想出办法,最后只得张贴皇榜,招募能惩罚农夫的勇士。

  一只大灰兔来了,它有勇有谋,有献身精神。它对兔王说:“我决心以死来换取兔国的安宁。”兔王和它的子民们都非常感动,但大家对大灰兔的话半信半疑。

  大灰兔一直在寻找机会。这天,农夫干了一个上午的农话,坐到地头的大树下休息,大灰兔勇敢地冲上去,把农夫惊得目瞪口呆。

  农夫还没有反应过来,大灰兔已经撞在树干上,撞断了脖子,悲壮地死去。

  农夫非常兴奋:“哈,这真是得来全部费功夫啊!”他得意地提起兔子,回家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饱餐了一顿兔肉。

  晚上,农夫心里美滋滋地想:“像今天这样,我不必费心劳力,一只又肥又胖的兔子就送到了我的嘴边。这样的生活多好!以后,我只要守住那棵树,专等兔子撞上来就行了,干吗还要整年整月地吃苦受累呢?”

  从第二天起,农夫不再下地干活,而是整天舒舒服服地躺在大树下等着兔子撞到树上。

  农夫等啊等啊,等了一天又一天,等了一月又一月,再也没有看见又有兔子撞上来。

  邻居告诉他:“你的田里都荒了,庄稼苗都被草吃光了,快去锄草吧!”

  农夫不在乎地说:“不要紧,只要我每天多拾几只兔子,庄稼长得好一点差一点有又什么关系呢?”

  收获的季节到了,农夫的田里颗粒无收。妻子生气地责怪农夫说:“你这样下去我们的日子怎么过呢?快去补种下一茬庄稼吧!”

  农夫却不服气地说:“明天,明天就会有兔子撞上来了……”

  就这样,懒散惯了的农夫,再也不愿意到地里干活了,他的妻子忍无可忍,回了娘家。

  农夫继续在树下等兔子,却再也没有等到。

  农夫终于饿死了。

  一天守株待兔的人他后悔了,他意识到自己光在树下等待是不行的,所以他决定改正自己的错误。

  于是他去买了几只小猪、几只小鸡和几只小兔子,他准备把买来的小动物全部养起来。他又去森林里砍了很多树枝,用它们围了一个围墙,防止动物跑出去。他每天都给小猪喂食,给小兔子喂胡萝卜,给小鸡喂鸡饲料……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养的动物越来越多。他想:我养的动物不仅可以自己吃,还可以拿到集市去卖钱,真是一举两得!他非常开心,他想了想决定还是要勤劳一点才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偷懒了。

  你看,只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一定会有收获!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6)

——笔尖的故事实用5篇

  这天,福尔摩斯正躺在床上睡觉,突然街上传来一阵爆炸声,福尔摩斯“咚”地一声掉到了地上。

  “先生,不好了,大街上爆炸了!”“好,你先出去,我随后就到。”福尔摩斯穿上他的那件披风,戴上了帽子,还不忘记拿放在写字桌上的烟斗。

  福尔摩斯装扮好后,马上跑下楼,开上了他的那辆“宝马”向案发现场赶去。

  他到了的时候,医护人员、警察都已经到位,周围还围着一大群群众。“福尔摩斯先生,您来了。”“哼!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知道,但据周边群众讲,应该是一名男子在地上踢了一个东西后,就发生了爆炸。”“马上给我这名男子的所有资料!”“好的,马上安排。”随后,福尔摩斯进入现场勘查。

  这么可疑的做案诡计。“福尔摩斯先生,给那名男子的资料。”这份资料上写着:亨利,是一名企业家。在前两天他的公司破产了,而就在他公司破产的前一天,他的好友路克向他借了高达数千万元钱,而他的妻子又和他要离婚。

  “就是这样,炸弹是哪里来的?”“应该是我们警局前天丢的那颗。”“把他的妻子和他那个好友找来。”“好!”

  不一会儿,他们就来了。他们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这真是太诡异了。他们一来,福尔摩斯就开始盘问,最后得知,原来他妻子和他这段时间老是吵架,总说要离婚。

  “他可以走了,夫人。这位先生请你留下来配合我们调查。”“为什么?我要走了,再见!”“拦住他,你为什么要走?”“我还有一场约会呢,别耽误我的时间。”“你是不是去和他的妻子约会呀?”“不是,我不是那种人!”路克脸色苍白,不停地眨眼。

  福尔摩斯继续排查,突然发现下水口的井盖在一旁,没有盖在上面。福尔摩斯一过去,发现下水道里有一双脚印。“警长,你过来一下。”“怎么了?先生。”“你看这!”一对脚印。“路克先生,你穿多大以的鞋?”“45码的鞋。”

  福尔摩斯心想:这些特点出现,和跑先生有关。

  “凶手就是你,路克先生!”路克一下子坐在了地上,现在他不得不承认是他杀了亨利,因为他借钱就是想和他的妻子远走高飞,然后再把他杀掉。“把他带走!”“是!”“警长,你顺便把亨利的妻子也抓来,她也是凶手中的其一。”“好。”“对了,把路克先生账里的钱也封了。”“好!”

  破案之后,已经是傍晚了,福尔摩斯回到家后吃完饭就睡觉了。

  笔尖的故事,持笔人的心。

  ——题记

  笔尖的故事叙述持笔者的回忆,笔尖的故事,亦是笔尖的缠绵,是持笔人眉间无法抹去的一抹心兮。情融汁墨,以字为纪。

  墨中情

  深秋的雨如同将老未老的中年人,明明豪情壮志却无处发泄,只能淅淅沥沥地打在硕大的芭蕉叶上。点点滴滴,一时间让他心烦意乱。他的手抓起砚上的笔,笔点上蜷卷的叶,戏作:“是谁多事中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手起笔舞,似把所有烦躁皆透过笔尖宣泄于叶上。本是烦躁之际随意,未曾料到第二日她于芭蕉上续书:“是君心绪太无聊,中了芭蕉,又怨芭蕉。”他笑了,无奈而宠溺,有佳人在侧,何来的不悦呢?

  眼前是娟秀的和诗,一笔一墨,是她嘴角的丝丝柔情,是他眸里的缕缕宠溺。晨昏交替,便在这笔尖的起落中悄然进行。

  墨中念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似人间富贵花。”是什么从高处轻盈舞落,是什么轻触手心又转瞬而逝只留下浸心的凉?裹着貂裘望着窗外的漫天冰雪,明明是他最喜的漫天飞霜,他的眸却枯凉而悲戚。他提起砚上的笔,轻颤,写下:“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笔落诗成,他也似被勾了魂魄,整个人微缩着。呵,他可是想起了那孤注一掷的苟奉倩,想起那青瓷般的女子?只可惜纸灰飞,清泪落,若有来生,还怕两人俱薄命。

  手边是刚写完的悼念诗,一点一提,是她抬眸时的温柔,是他神伤时的辗转。笔尖的墨仍然浓稠深邃,春来燕子依然,而她却已不再。

  笔尖的故事,是笔尖的自述,是持笔者的漫天璀璨。

  笔尖的故事,持笔人的心。

  故事发生在一个夏日,在一家客流很大的书店里。在这里,买书的人散在书店的各处,有的站在书架前翻着书看,有的边走边扫视着书架上的书;还有的坐在一旁的椅子上认真地读着书。

  售货台前,穿着艳丽打扮时髦的销售员何可不顾顾客们喧闹,自顾自地拿出了一面小镜子欣赏起了昨天刚买完并戴上的美丽耳坠。

  “售货员,我要买书!”一声带有浓重口音的声音把她从美梦中拽了出来。何可向声音的源头看了一眼,只见一位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青年大步走到了柜台前。乡下人!何可心想着。并不耐烦地说:“你要买什么书”“请给我一本《史记》文言文版的。”“先付钱!”何可口齿清晰地说。“好,您能先拿本给我看看吗?”那青年说,何可听了,没好气地说:“嘿!我说你个乡下人,你能看明白吗?”边说边盛气凌人地看着那青年,“乡下人怎么就看不懂了呢?”那青年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喊到,这响亮的嗓音顿时吸引来一圈顾客。这青年见了,马上拿起书,付了钱,不知何时从人群中挤了出去,一些围观的人觉得无味,也走出了书店。书店继续照常营业……

  天有不测风云。两小时后,她接到一所医疗站打来的电话,她九岁的儿子在课间休息时跑到马路上去玩耍,却不小心被一辆货车撞伤。

  她像箭一般冲出书店,风风火火地赶到医疗站。看到儿子躺在床上,腿上还绑着夹板和绷带,她号啕大哭起来。“我已经给他做了简易的手术,你不必伤心了,他马上就会醒来。”一听到这熟悉的乡下口音的声音,她立刻止住了哭声,抬起了头来:“是你!”“不,是我。”一旁的一位高个子司机歉疚地说“是我的汽车撞伤的,这个青年看见了,帮我一起把您儿子抱到了这里。”“对!”一旁站立着的一名医生接过了话,“这个青年不但帮忙抱您儿子过来,还帮他做了治疗呢!”说到这里,医生不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医疗站医疗条件不好,唯一的一位能治疗骨折的医生今天还不在,都是他帮忙治的。”

  听到这里,何可望了望那位之前在书店里看不起的青年,双眼不禁不些湿润了,她深深地把头埋了下去,待她再次抬起头,想要感谢那青年时,才发现他早已消失在外面街道上的人流里……

  原来那位青年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

  暮色完全笼罩了小镇,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下着雪。一个身影却缓慢地在马路上行走着。

  现在是八点整,到了小酒馆关门的时间了。杰米又准备像往常一样关门的时候,一个人忽然走了进来。

  “哦,您来得真巧,我差点要关门了。您要来点什么吗?“杰米仓促地说。

  那人却没有搭理他,问道:“最*有没有人提起过我?”

  杰米惊奇地抬起头来,仔细看了看那人。他是一个老人,经历岁月的洗礼,头发已经花白了,皮肤也松弛了,现在正努力睁大眼睛看着杰米。

  “没……没有。”杰米回答道。

  老人的眼神黯淡了,说:“好吧,来一杯酒。”

  “好的。”杰米一边倒酒一边想到,“这家伙是谁啊,算了,可能是一个年纪太大脑子不好使的老人吧,不过,看着好像有点眼熟。”

  老人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转身离开了。

  谁知第二天晚上,老人又来了。

  “有谁提起过我吗?”老人又问道。

  “没有,”杰米说,“您要来点什么吗?”

  “一瓶酒。“老人悲伤地答道。

  “一瓶酒?”杰米暗自吃了一惊,但还是把酒给了老人。

  看着老人,杰米又有那种莫名的熟悉感,但当杰米想努力认出他是谁时,老人站起身走了。

  “真是个奇怪的家伙!”杰米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暗暗想道。

  第三天,老人没来;第四天,老人也没来……一个星期老人都没有再出现,正当杰米快把这件事忘了的时候,老人又来了。

  老人一进门就问:“这段时间有人提起过我吗?”

  杰米说:“没有,一直没有。您要来点什么吗?”

  “不了,谢谢。”老人说完就转身要离去。

  杰米注视着老人,不过几天时间,他却比以前老了很多,脸上的愁怨也更重了。突然,老人一个没站稳跌倒在地上。猛然间,杰米想起来了,他想起来了!他泪流满面,跌跌撞撞地向老人冲去。

  “父亲,有人提起过您,有人想过您。”

  老人紧皱的眉头终于松开了,微笑着说:“你二十多年没有回家了,我忍不住来看看你。”

  这位老人,正是杰米二十多年未回家探望的老父亲。

  其实,生活中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父母的人和这样对面不相识又有什么区别呢?你真的了解自己的父母吗?请多关怀关心自己的父母啊!

  在偏远的地方,有那么一个小村庄。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云在天上,像棉花,像羊毛。孩子们最爱在田里看蓝天,讨论云的形状,他们都那么热爱光明,可总有一个孩子与他们“格格不入”。

  他爱在黑夜望着星空,看那一闪一闪的星。这时的他就好似忘了一切,沉浸在那黑幕中。

  别的孩子问他为何这样?他总是不言不语,指着星星给他们看。孩子们不解,慢慢疏远他,在私下猜测他望着黑夜出神的种种原因,而这个问题,其实还那孩子也不知,他只是觉得看着漆黑的夜空出神,总能见到那从黑幕暴露出的闪光,一点点吸引着他。

  看星空的这个孩子有些悲观,别的孩子们则眼闪光彩无忧无虑。每当遇到困难时,那些活泼的孩子们会知难而上,这个孩子却总会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不敢去面对。因此,他放弃了很多,放弃了别的孩子向往的学堂,放弃的阳光,早早的跟着大人们来到了田里干活。

  但却有一件事改变了那孩子的世界。

  那是一个燥热午后,孩子坐在屋檐下避阳,他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不愿直视阳光。一个小姑娘扶着墙走到了他旁边,先是四处摸了摸,然后小心翼翼地坐下。过了一会,小姑娘先开口了,她微笑的问道:“你是谁呀?”可小姑娘没有得到回应,回响在他们之间的只有附*田间零散的号子声。

  小姑娘感到奇怪,用小手推了推他。

  “你好烦啊!一句无力的话从孩子嘴里传出,他不耐烦地推开小姑娘的手,起身准备站起来。小姑娘把头转了回去,叹了口气,用无神的眼看了看那蔚蓝的天,刚刚忧郁的脸又精神了起来。但,她的眼里并没有出现光芒。

  刚要离开的孩子见此转过了头,他仔细看了看小姑娘的眼,仿佛明白了什么,蹲下身轻声问道:“你看得见我吗?”

  小姑娘只是笑笑,摇了摇头。

  “但是蓝天真的很好看,不是吗?”小姑娘朝那孩子的方向看去,“尤其是蓝天中的白云和那明亮的光芒,虽看不到,但感受得到。”小姑娘又露出了微笑。

  那孩子看了一眼天空,他才知道这就是万人所爱的光明,他的眼睛也因此亮了起来。

  昔日的黑幕变为白昼,宽阔而又有无限可能。那孩子明白了,在那黑幕中的亮星,正是他心中零散的自信和他一直暗暗向往的光明啊。而穿过那黑幕,就会看到这小小村庄上蔚蓝亮眼的天空。

  于是,他第一次坚定地向那光明的大道走去。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实用5篇(扩展7)

——初中作文我的故事实用5篇

  “彩虹不是这样画的”我路过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漫不经心的说着,旁边工作的同学停下手中的粉笔,对我说:“那应该怎么画呢?你来画好吗?”于是,我在小学的“板报生涯”便开始了……

  那时,老师没有细细分工,同学们便随随便便的办,隔三差五的办,有一期教师节的黑板报,干脆除了我,一个人也没有。面对着一块大大的、黑黑的、空空的黑板,同学们不由得摇了摇头,叹了叹气,可是,不知怎么的,那时,我好像什么也不怕,怀着满满的信心去办。

  每个下课铃都是我办黑板报的提示铃,一下课,就能看到我一个人,搬着一张大大的'桌子,手忙脚乱地拿着一盒盒粉笔,工具都摆好了,我便拿着一本沾满了粉笔灰的板报书,在高高低低的桌椅之间上上下下,一会改标题,一会画线,一会画插图,一会写字,真是忙得我手忙脚乱,一个课间过去,再看我,已经是狼狈不堪了。

  到了教师节,黑板报终于也办得差不多了,班主任上课时,对我说:“你看,后面还有一块空隙呢!”我往后一看,对呀,可是,黑板报书上再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填充的了……后来,我竟把这事给忘了。又是一节班主任的课,我注意到老师一直看着后面,然后眉头皱了一下,却什么话也没有说,这时,我又带着疑问,小心翼翼的把头扭到后面去,呀!我怎么忘了?黑板报的事……

  下课了,我望着黑板报,心想:今天可是教师节啊,我们却还没有向老师表达祝福呢,对!于是,我赶忙到讲台拿起一支粉笔,跑到后面去,连凳子也来不及拿,踮着脚尖在空白处写下了: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你们辛苦了!

  黑板报终于办完了,我望着彩色的黑板,轻松的笑了。这时,老师进来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哟,这黑板报办的真不错,都是哪些人办的啊?”同学们的目光都在我身上落下了,说:“只有她!”

  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那是一种向往,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当午夜的钟声敲响,我的背上长出一双翅膀。冲破了铁窗的约束,我向夜空飞去,直至消失在闪烁的星辰中。

  我一直在寻找,寻找那一道最绚丽的虹。在漫漫的荆棘醒来,天空澄澈如洗。没有刺眼的阳光,只有微风袭来。晴天、雨天都不是我喜欢的天气,只有阴天才令我心旷神怡。

  不远的溪旁,坐着一位白衣老者。看相貌应已年过七旬。他微笑着朝我走来,在眼眸深处是饱经沧桑的睿智。他什么都没问我,但又好像什么都已了然于心。他只是对我说:“孩子,我知道你在寻找什么,跟我来吧。”

  随着老者的脚步,我来到了一处瀑布下。太阳已在不知不觉中从云层钻出。阳光直射在飞溅的水珠上,密集的水珠像一层薄雾飘浮在空中。顿时,半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赤橙黄绿蓝靛紫,那么清晰,那么绚丽。

  “原来彩虹不一定在雨后才看得见啊!”我不禁感叹道。

  “孩子,你既不喜欢晴天,也不喜欢雨天,又怎么会欣赏到最美的彩虹呢?”

  我甚是不解:“此话怎讲?”

  “这彩虹虽美,但它远不及雨后的彩虹来得珍贵啊!”老者望着天空,喃喃地说着。老者的话中似乎还隐藏着什么,我反复地琢磨着。

  “孩子,不要再逃避了,是时候该面对现实了。”声音渐渐地遥远了。我再次醒来,人正躺在床上,手上还抱着没复*完的书。

  是梦吗?也罢,是不是梦也许并不那么重要。看着偷偷爬进窗的阳光,我莞尔一笑,老者的话我算是懂了。

  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在这个万花筒中有无数的人,也有无数的故事。我,一个的中学生,再也*凡不过,可在我身边发生的故事总会为我的生活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7岁的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上课时,我总爱左顾右盼,东瞅瞅,西瞧瞧,不是和同桌说话,就是开小差,老师讲的一句也没听进去,以至于做作业时错了一大堆。结果呢,总是被老师批评,有时还会被罚站。可我仍屡教不改,左耳进,右耳出,下课了还和同学们在教室里打打闹闹。

  9岁的我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人。自从妈妈给我报了电子琴班,我每天做完作业后就开始练琴,每次都不会少于一个小时。我很刻苦,当伙伴们在楼下玩耍时,我却还在家中练琴,我每个星期都按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可是我却少了很多玩耍的时间。我也想要过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而我身边的一些伙伴,不知什么时候,都一个个放弃了。而我,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11岁的我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我的成绩奇迹般的提起来了。可是在每次考试中,总是得不到满分。英语考试不是这个单词少了个字母,就是那里空了一道题忘记做了,不是这里标错了序号,就是那里的单词忘了怎么拼;数学考试不是把加号写成减号,就是把题目看错了,不是那里少写了一个“0”,就是计算有问题。简直是漏洞百出。

  13岁的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身为数学课代表的我总是会把数学作业及时的送到老师那里去,面对同学们的难题,我总会认真的给他们讲解,如果我也不会,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思考。我对待我的组员很严格,我告诉他们做人要诚实,有些作业可以抄答案,但有些不可以,要自己认真思考。

  我就是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我的故事也是一样,独一无二。你愿意和我一起分享你的故事吗?

  童年就像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五彩缤纷的石头,每个石头上都记载着你的童年回忆,当然,我也不例外!故事发生在我5岁多的童年时代。当时出于喜欢和好奇,我便买了两只小鸡放在家里养。妈妈花了两元钱给我买了两只小鸡。那两只小鸡很可爱,小小的脑袋耷拉在肥肥的身子上,金黄色的绒毛摸起来舒服极了!一天,我趴在家里的地板上,呆呆地望着两只小鸡。这时,我突发奇想:小鸭能游泳,小鸡和小鸭长得那么像,小鸡也一定能游泳!于是,我搬来一盆水,准备教小鸡游泳。我笨手笨脚地将小鸡捉到盆子里。噢!对了,游泳之前好像应该先做做热身运动。于是,我又将小鸡捉出来放在地上,拿了根铁丝,让它们“跳绳”!运动了大约十分钟,我才将小鸡放入了盆子里。瞧,只见两个小家伙一进水里就乱扑哧,弄得我一脸的水。我气急了,捉起两个小家伙,把它们教训了一番。我耐着性子,将小鸡的两个小脚丫抓着,用不耐烦的语气对它们说:“你们看好,我只教一遍!”我抓起那两个小脚丫,向两边伸,“这叫作‘蛙泳’,懂吗?”我大声对它们吼道。我教完后,就把它们放在水里,让它们自己练*一会儿,自个儿玩自己的去了。大约十分钟后,我来到盆子旁,见两只小鸡冻的得直打哆嗦,我想:反正还有的是时间,不如,今天就算了。于是我拿了一条小毛巾,给它们擦了擦身体,把它们放回了窝里……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去看小鸡。来到鸡窝旁,只见两只小鸡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我赶紧跑到妈妈跟前问妈妈小鸡怎么了,妈妈看了看,便说:“死了”我先是一愣,接着便嚎啕大哭起来。妈妈不解地问我:“你对小鸡怎么了?”我带着哭腔说:“昨天我给它们吃了一点小米,就叫它们游了一会儿泳。”“什么,教小鸡…游……游泳!”妈妈捧腹大笑起来。我小声说:“就一会儿嘛!”“看来小鸡是‘死于非命’啦!”妈妈唉声叹气地说。童年的“傻事”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好笑。不过笑的同时,更为小鸡的死感到悲伤。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莎士比亚说过的,是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我们从书中了解知识,丛书中感到快乐,从书中感到悲伤,基本上的情感全都来自于“书”。

  一次周末,我来到表姐的家里,在姐姐的房间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书,可最吸引我的确是《绿野仙踪》。我把书从书柜架拿下来,可是,由于姐姐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我轻轻地一拿,有些书都掉下了,砸在我的头上和脚上,不得不使我哇哇大叫。经过一场“战争”之后,我终于把《绿野仙踪》拿下来了。我翻开书本,一看到第一句,我便迷上了这本书,我津津有味的看着,当我看到想要智慧的稻草人,我会觉得稻草人勤奋;当我看到没有心的铁皮人时,我会感到伤心;我感到胆小的狮子时,我会感到诧异。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我脸上一一浮现。正当我看到最精彩的部分,三姨的声音在我耳边响了起来,我当然不能罢休,这可是最精彩的部分呀!我躲在姐姐的衣柜里,可是三姨的声音太大了,我去拿了一点纸巾,把它塞到耳朵里,这样就可以看了。

  我感觉我就是多萝西,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简直无法描述!就这样过了几个小时,我才感到肚子在“咕噜咕噜”的叫呢!“书”可以让你身临其境,感受书的乐趣,“书”可以让你游览知识的王国,让我们一起感受书的乐趣吧!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