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

日期:2022-03-06 23:07:17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课本26页。

3、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子代和亲代相似的叫遗传;子代和亲代不同的叫变异);

4、调查的注意事项——你所看到的生物,都要如实记录。

5、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6、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7、食物链:植物→虫→青蛙→蛇→鹰

8、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9、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

10、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1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12、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13、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2-83,84)

14、实际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5、怎样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像偏什么方位,就把玻片向什么方位移(如从显微镜中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16、细胞核:(贮存并传递遗传信息。——“管理和调控部门”)。

17、液泡:(内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

18、鱼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水鳞鳃鳍,一(心)房一(心)室”。

19、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20、解题思路点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经常了一些结合地理条件,如南、北方的温度明显不同或者山上山下温度差,导致某些生物在两地生长状况不同的试题.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南橘北枳”等.另外要注意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进行区别记忆,有时还会出一些判断属于环境以生物的影响还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或适应的例子.如:芦山地震导致部分地区山体滑坡,许多动植物被掩埋死亡.判断这一事例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还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个属于典型的环境影响生物的例子.

21、表达和交流

22、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4、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25、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2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27、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8、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29、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30、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1、根尖的结构

32、年轮:

33、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34、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35、试验中用到C2H5OH的情况

36、已获得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体质),可能不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质)

37、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38、尿素既能做氮源也能做碳源

39、稳定期出现芽胞,可以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40、将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时运用CaCl2目的是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

41、自身免疫病、过敏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

4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43、细胞融合细胞内有4个染色体组

44、生物群落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或能量

45、质粒的复制在宿主细胞内(包括自身细胞内)

46、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47、利用选择培养基可筛选:

48、发酵产品的分离和提纯⑴过滤和沉淀(菌体)

49、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50、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1)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50句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4、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7、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以海*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在各个圈层生存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9、临时玻片的制作过程:擦玻片→中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若为动物细胞滴0.9﹪的生理盐水)→取材料→放水中,且展*→盖盖玻片→染色、吸水(染色用稀碘液)。

10、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11、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让光线能透过。

12、细胞核:(贮存并传递遗传信息。——“管理和调控部门”)。

13、动物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4)线粒体。

14、细胞核: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它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15、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16、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17、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8、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9、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20、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1、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22、病毒的种类

23、种子的结构

24、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25、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26、知识点的认识: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27、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认识.常见题型为举个实际生活中现象来让我们判定是哪一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并能进行简单地解析.

28、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9、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0、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1、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32、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的分解者。

3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34、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

35、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

36、**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37、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38、手语是一钟镅裕?揽渴泳踔惺嗪陀镅灾惺?/SPAN>

39、基因=编码区+非骗码区

40、已获得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过敏体质),可能不发生过敏反应(正常体质)

41、大病初愈后适宜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但蛋白质不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42、红螺菌属于兼性营养型生物,既能自养也能异养

43、稳定期出现芽胞,可以产生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44、生物的一切性状受基因和外界条件控制,人的肤色这种性状就是受一些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来调节的。

45、流感、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

46、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胚胎发育),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胚后发育)

47、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本应当分裂4次而实际分裂5次

48、生物群落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或能量

49、关于基因组的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50、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2)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3篇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与实验法。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以海*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在各个圈层生存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3.生物圈为生物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5.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物因素: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互相比赛)

  合作关系(两种生物互相帮助)

  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8.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9.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10.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11.植物——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的积累是沿着食物链营养级别的升高而不断增加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3.食物链书写规则:

  ○1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

  ○2箭头必须从被吃者指向吃者;

  ○3结束时必须是该食物链中没有其它能吃该生物的为止。

  1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6.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7.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18.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注意:标本的实际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5×,10×)×物镜放大倍数(10/0.25,40/0.65)

  2.物镜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之分,区别如下:

  高倍镜低倍镜

  放大倍数大小

  视野明亮程度暗亮

  细胞数目少多

  形态长、细短、粗

  3.显微镜观察步骤:(将书中的图示顺序牢记在心!)

  (1)取镜和安放:左手托,右手握,将显微镜放置距边缘7厘米处,略微的偏左。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同时转动遮光器,使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眼睛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视野最亮为止。(光线不足,用凹面镜;光线过强,用凸面镜.)

  (3)观察:双眼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然后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玻片制成。

  4.常用玻片的三种类型: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如:血细胞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如:洋葱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5.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清水)→取→展→盖→染(稀碘液)→吸

  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取→涂→盖→染(稀碘液)→吸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以及各个结构的功能。

  (★为植物细胞特有)

  ★细胞壁:不具有生命,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功能(因此植物细胞形状规则)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物质进出的必经之路。

  ★叶绿体: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比线粒体大些,不是所有植物都有叶绿体,只有叶肉细胞和幼茎中才有,果肉细胞中没有。)

  线粒体:细胞进行呼吸的场所,可使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需要的能量多,线粒体数量较多。)

  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和以外的物质。

  7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废物排到细胞外。

  8.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气等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

  用实验区分有机物与无机物:用铁丝串一粒种子放到火上加热,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烧掉的物质就是有机物。

  9.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合作用)和线粒体(呼吸作用,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气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释放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将有机物里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0.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双链的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上带有遗传物质的片断,DNA和蛋白质组成了染色体。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水稻体内有12对。

  1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除癌细胞外,细胞都不能无限制生长,长到一定的体积就要进行分裂,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12、分裂的过程:

  ○1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

  ○2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

  ○3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13、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分裂结束,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

  14、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如:唾液腺、小肠腺上皮、消化道上皮

  **卵组织肌肉组织:收缩、舒张。如:*滑肌、心肌、肱二头肌

  神经组织:产生和传导兴奋。如:脊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3)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3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 bi qiáo cuì fáng shàn wān d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方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学*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春》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涨(zhǎng) 嫩(nèn) 宛(wǎn)转 应和(hè) 撑(chēng)伞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niàng)酝酿 鸟(cháo)巢 披(suō)蓑 戴(lì)笠 抖(sǒu)擞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卖弄:炫耀。

  (2)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 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重点句子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三、重点段落

  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常识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标点符号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4)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并分泌雄性激素;

  5.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6.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一分种大约呼吸16次。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7.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的上皮细胞。

  8.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9.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保护的功能,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10.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11.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房水。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生物显微镜知识点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初中生背生物的最快方法

  谐音串记法

  (1)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线叶双无心糖。

  即: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

  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口诀记忆

  将生物学知识编成“顺口溜”,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判断遗传病的显性或隐性关系:

  无(病)中生有(病)为隐性(遗传病)

  有(病)中生无(病)为显性(遗传病)

  人体的呼吸

  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呼吸道的组成: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呼吸系统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痰的形成: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有纤毛,能不停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2)、肺(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2)人在*静呼吸时,肋间外肌、膈肌、肋骨、胸骨、胸廓和肺的变化:

  3)原理:呼吸肌收缩和舒张胸廓扩大和缩小肺被动地扩大和回缩吸气和呼气

  4)体内气体的交换:

  二氧化碳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肺泡

  氧气

  氧气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3、空气的质量与健康: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极大

  有害物质能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

  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种类形态特点功能病症

  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贫血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发炎

  血小板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止血和加速凝血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2、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

  种类功能分布结构特点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较深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

  静脉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较深或较浅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由心肌构成

  有四个腔: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壁最厚

  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连接肺动脉

  左心房连接肺静脉

  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向心室开)保证血液按一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向动脉开)定的方向流动

  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毛细血管

  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动脉右心室

  (2)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4、输血与血量

  1)血型的发现:1900年,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

  2)血量:占体重的7~8%

  3)输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所有血型都可以少量输入O型血,AB型可以接受所有血型的少量输血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中,有很多相*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5、衍射记忆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技巧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中,要注意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可持续高效发展、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1)血管

  1、三种不同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3、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慢。

  4、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少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

  (2)耳和听觉

  1、耳是人的听觉器官。

  2、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3、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敏感细胞,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就形成了听觉。

  (3)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1)乱砍滥伐,开垦草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还会引起沙尘暴。

  (2)空气污染会形成酸雨。

  (3)水污染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

  (4)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

  2、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3、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措施:植树造林、保护鸟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计划生育、退耕还林还草。

  4、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叫做生物入侵。

  生物进化的历程知识点

  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蛋白质:构**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肪:供能物质,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但一般情况下,脂肪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维生素:不参与构**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的发育,增强抵抗能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

  维生素B1: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增强抵抗力。

  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时,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构**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2、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a最长;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5)

——中考七年级生物知识点 (菁华5篇)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典型例题:

  1.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将其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D)

  A.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B.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C.液泡与吸水和失水有关D.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呼吸系统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①呼吸道的功能:清洁、温暖、湿润。

  ②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A.、肺泡的数量多。

  B、肺泡的壁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

  C、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2.呼吸运动:呼吸肌主要包括肋间肌、膈肌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时所说的呼吸,是指外界气体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呼

  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容积有规律地扩大与缩小,从而完成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的交换。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繁殖8、遗传变异

  二、观察法P2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6)

——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40句菁华

1、用加、减、乘(乘方)、除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注:单独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分段问题书写代数式时要分段考虑,有单位时要考虑是否要();如:电费、水费、出租车、商店优惠-------。

3、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若①分母中不含有字母,②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也不是单项式.

4、倒数: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6、添括号法则

7、角的表示

8、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9、乘法分配律:a(b+c)=ab+ac

10、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11、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12、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1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14、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15、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

16、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的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

17、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8、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19、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10。

20、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number).

21、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2、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

23、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和它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24、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5、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26、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7、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28、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9、科学的预*方法

30、代数式的值

31、生活中的图形

32、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33、数轴上特殊的最大(小)数

34、a可以表示什么数

35、数轴上点的移动规律

36、多重符号的化简

37、可用字母表示为

38、绝对值的性质

39、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一般地,绝对值为同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绝对值为0的数是0,没有绝对值为负数的数。

40、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7)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30句菁华

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各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以海*面为标准,向上、向下各约10千米。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岩石圈;不借助任何工具,能在各个圈层生存的生物是细菌和真菌。

4、植物——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5、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6、细胞核:(贮存并传递遗传信息。——“管理和调控部门”)。

7、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把有机物的化学能释放出来,是能量转换器)。

8、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0、细胞的分裂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12、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3、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F”,那么,玻片上写的是___________。

14、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过程:

15、细胞核中含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16、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8、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9、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

20、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21、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22、原核细胞较真核细胞简单细胞内仅具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细胞内具有两种核酸——脱氧核酸和核糖核酸

23、红螺菌属于兼性营养型生物,既能自养也能异养

24、生长激素:垂体分泌→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25、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

26、细胞免疫阶段靶细胞渗透压升高

27、达尔文认为生命进化是由突变、淘汰、遗传造成的

28、HIV潜伏期10年

29、植物培养时加入:蔗糖生长素有机添加物

30、作出假设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50句(扩展8)

——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知识点 30句菁华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3、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

4、显微镜的使用

5、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6、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7、概念: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8、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9、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10、植物——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

1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2、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1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合作用)和线粒体(呼吸作用,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与氧气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释放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将有机物里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14、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为双链的双螺旋结构;基因是DNA上带有遗传物质的片断,DNA和蛋白质组成了染色体。人的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水稻体内有12对。

15、分裂的过程:

16、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17、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18、生物圈的范围:

1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0、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的分解者。

2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22、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24、下降镜筒时眼睛要看着,避免

25、小明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一个“F”,那么,玻片上写的是___________。

26、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过程:

27、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28、细胞中的物质

29、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将其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D)

30、合理施肥,多用农家肥。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