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日期: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翻译

  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我们相随多日**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我们选取鲜嫩的珠子,欣赏清澈池水中的锦鳞。

  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

  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无所阂:无可阻挡。

  落魄:不拘小节。

  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惬:满足。

  投:放。

  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

  相公:指钱惟演。

  迥出:远出。

  王霸:王道和霸道。

  吟哦:指作诗。

  阆仙:神仙。

  相将:相随。

  渌:清澈。

  缘:攀援。

  杳霭:远处的云气。

  窦:山洞。

  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飞琼:侑酒的歌女。

  云髻:高高的发髻。

  簟:竹*。

  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排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4年)冬天在夷陵所作。该诗创作的前一年(公元1033年),作者与梅尧臣相识郊游,后来梅尧臣返回都城,离开作者。青年欧阳修因怀念知心朋友梅尧臣,写下这一篇忆旧之作。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少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少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少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

  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无甲子,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 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出来一股霉味,欲*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边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也快见底。日日忙着拾掇松花酿新酒,我叫它花雕它就叫花雕。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捡出一残破条幅。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想来或是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尽而笔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我心中悬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那紧闭茅屋乃藏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梅枝桠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若还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壶花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他自当会心一哂。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

  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二

  这首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作者*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怪他常为此愤激不*:“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名馆娃宫(包括响屟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可证。三句用鼎足对,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投老”:即到老、临老。“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茅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

  “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生活乐趣。“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见此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

  此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语,感情由浓到淡,由愤激趋于*静,语言较浅*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作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之情。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翻译

  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我们相随多日**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我们选取鲜嫩的珠子,欣赏清澈池水中的锦鳞。

  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

  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无所阂:无可阻挡。

  落魄:不拘小节。

  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惬:满足。

  投:放。

  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

  相公:指钱惟演。

  迥出:远出。

  王霸:王道和霸道。

  吟哦:指作诗。

  阆仙:神仙。

  相将:相随。

  渌:清澈。

  缘:攀援。

  杳霭:远处的云气。

  窦:山洞。

  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飞琼:侑酒的歌女。

  云髻:高高的发髻。

  簟:竹*。

  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排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4年)冬天在夷陵所作。该诗创作的前一年(公元1033年),作者与梅尧臣相识郊游,后来梅尧臣返回都城,离开作者。青年欧阳修因怀念知心朋友梅尧臣,写下这一篇忆旧之作。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少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少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少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过晋阳故城书事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翻译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郁郁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什么时候才是太*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

  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

  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

  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

  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

  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

  畚锸: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

  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却到:等到。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作者南渡黄河之前。此年二月,蒙元兵曾围攻太原。宋初对北汉首都晋阳发动围攻,双方伤亡惨重。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焚晋阳。在故城东北筑新城,即今太原市之前身。元好问登上悬瓮山,眼望晋阳故城,目睹残垣断壁,写下了此首诗。

  赏析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释:

  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翻译: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阅读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1)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5篇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1

  临江仙・冬日即事

  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阴。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凄风寒雨是�V�V。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翻译

  到了自古以来的休假日,无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轻声吟来消磨时光。天低云重春日阴沉沉,室内宴*座上的人已经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飘落,地上的积雪愈来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没有紫云。凄风寒雨、时光匆匆催人很紧,审讯囚犯时间长了会损气,见到飞翔的鹤时感到自愧惊心。

  注释

  休务:停止公务,即休假。宋人*用语。

  坐:同“座”。

  �V�V:疾速的样子。

  问囚:指审案断狱等公务。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东转运判官召赴汴京,路过徐州,苏轼作该词相赠。

  赏析

  上片从假日的寂寞写起。自古以来,人们在一起度假日,随意唱歌、吟诗等。说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颇有雅趣,其实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着描写了当前的天气情况:天幕低垂,云气浓重,造成了春日的阴霾。这一句写景并非闲笔,一方面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衬托出人内心的沉闷。而后写到与友人的宴饮,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衬:“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这是两个无声的“镜头”:一个写人,一个写景,一个写室内,一个写室外,一个写静态,一个写动态(雪花不停地飘落,地上的积雪愈来愈厚)。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句)一类诗句。在这里,苏轼用清冷、寂寥的氛围,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对无言,只是以酒遣愁的离情别绪,以及内在的孤独感。

  下片“闻道”两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风流韵事,反其意而用之,说宴会并无美妓声乐之欢,以见其单调无味,郁郁寡欢。也可以说,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寻”紫云的故实,作了一笔反衬。苏轼再用“凄风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苏轼为什么这样写,结尾处透露了此中消息,原来,苏轼长期为审案断狱等公务所累,每当看到鹤时,便忽然想到隐居生活的闲逸。话说得比较婉转含蓄,实际意思是说,对仕宦生涯感到厌倦,而向往林下的隐居生活。苏轼后来在《鹤叹》诗中写道:“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与苏轼自己在仕途上的进退联系起来,其意比较显豁,有助于读者理解“见鹤忽惊心”这一句的深意。

  全词,虽为送别之作,但叙写与议论的主要内容却是仕宦生活,表达得比较隐约和深沉,这种打破常规的作法是比较少见的。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原文:

  溪居即事

  朝代:唐朝

  作者: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春潮上涨小船被吹进了钓鱼湾。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

  注释

  1.溪居:溪边村舍。

  2.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3.系(jì):栓,捆绑。

  4.却关:打开门闩。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常中又显出不*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

  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3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译文

  我问荆溪岸边的人家,你们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种植梅花呢?他们用老树支撑着大门,荒芜的蒲草长满了水岸。他们用细瘦的竹棍圈出篱笆。小庙的神明不灵验,狐狸在瓦上跳腾;当官的不管事,让乌鸦和老鼠满衙门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满是黄沙。我倚遍一处处栏杆,一只只数尽了那乱叫的乌鸦。

  注释

  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宫曲》、《天香引》。

  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荆南山而得名。

  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化用陆游诗:“空房终夜无灯下,断木支门睡到明。”

  圈笆:圈起的篱笆。

  样瓦:戏耍瓦块。

  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赏析

  前六句作者询问溪上人家为何不种梅花以及眼前荒凉景象。曲一开始,作者不直写荒凉景象。却巧设问句,问荆溪溪上人家为何不种梅花。梅花盛开于冬日,故知作者至荆溪边乃在寒冬时节。更重要的是,梅花花枝俏丽,笑傲霜雪,是美好的化身,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作者在《水仙子・寻梅》中曾抒写过他对梅花的酷爱。因此,这一问,既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也说明他对现实的不满。表面上看,作者的责问仿佛是针对荆溪溪上人家的,其实不然。那言外之意仿佛是荆溪溪上的人家在说:不是我们不种,而是顾不上,请看我们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这样,它很自然地起到了为下面写荒凉景象的引导作用。这样的起始非常别致而富于启发。接着,作者便描写了荆溪溪上人家及其周围的环境。“老树支门”、“苦竹圈笆”,说明房舍的简陋;“荒蒲绕岸”,说明环境的荒凉。这样贫穷的荆溪溪上人家没有心思去种梅花。从表面上看,它是作者在自问自答,实际上却可以认为是代答,是在描写荒凉的景象中表现荆溪人民,也就是广大贫困的江南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末五句作者再言荆溪所见以及内心的感受。“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这是作者就其在荆溪上所见进一步所写,可见景象是何等荒凉。字里行间,其讽刺意味又是何等强烈。大元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就是一座“无僧”的“寺”。这座“无僧”的“寺”就是那些“狐狸”的安乐窝,那些“当衙”的官老爷们,就是“鸟鼠”之类,而“鸟鼠”又何能“当衙”。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宫府,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暴虐、昏庸和腐败,是使人民贫穷、大地一片荒凉的根本原因。面对眼前这一切,作者一个人久久地凭栏眺望:远处,“白水黄沙”,看不见一点绿色,没有一点生气。*处,虽日已黄昏,但荆溪人家的屋顶上却不见缕缕炊烟,只有归巢寒鸦的啼叫打破了这黄昏的死一般的寂静。于是,他一只一只地数着,直到把归鸦的数目数完为止。结末对荆溪黄昏景色的描写,作者处处流露出凄凉、忧伤、愤懑的心情。不然,作者不会把栏干倚遍把啼鸦数尽。这一“倚”一“数”,正说明他孤寂太甚、惆怅太重、忧伤太深。托物寓情,一个“啼”字,既是鸦啼,也是“倚遍栏干”的作者内心极度悲凉的曲折反映,其中也包含着对“狐狸样瓦”、“鸟鼠当衙”的愤懑不*。

  这首小令所描写的荆溪荒凉景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是元朝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在民族压迫和官僚地主压榨下被贱称为“南人”的江南人民的穷困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狐狸样瓦”“鸟鼠当衙”的黑暗现实的痛恨。作者对官府的抨击是直接而大胆的,文笔是尖刻而辛辣的。从文艺上看,全曲语言质朴而又辣味十足。描写荆溪的荒凉景象,首、中、尾一以贯之。首尾含蓄而别致。中间则讽意深刻。陶宗仪《辍耕录》在引述乔吉作乐府六字法后说:“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其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乔吉此曲,可谓得之矣。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4

  钟山即事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译文

  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注释

  ⑴钟山:紫金山,今江苏省南京市。即事: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写,有感于当前事物。

  ⑵涧水:山涧流水。

  ⑶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⑷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⑸幽:幽静,幽闲。

  创作背景

  这首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有感而作。

  鉴赏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对这样的改写,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王籍是用反衬。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这样写,寓静于闹,更富有情理韵味,经常被诗家所采用,如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诗是直写,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淡自然,直截明快。从诗歌的底蕴来说,王籍的`诗更耐读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诗句入诗,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这首诗从这一点上来说,改得似乎太不高明,与他的学养不称。从这一反常来考虑,古人常以鼠雀喻谗佞的人攻击别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对,在诗中也许即以“一鸟不鸣”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听不到这些攻讦声因此而很高兴。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即事

  明代: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释

  即事: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称「即事诗」。

  角:即军中画角。

  缟素:孝服。作此诗时,诗人之父母抗清失败殉国。

  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师。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

  创作背景

  〈即事〉共三首,是作者于顺治三年(1646)参加抗清义军后所作。这里选了其中一首。当时南明都城南京已为清军所破,鲁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亲也兵败殉国,他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写成此诗的。

  赏析

  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定下了全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劲的风中,传来军中清远的号角声;血红的落日里,飘动着鲜艳明亮的战旗。我穿着素白的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这壮阔的景色,托出了作者雪耻复国,生死决战的激烈情怀!末尾通过胡笳声声,月色清冷,满城凄凉的景象描写,带给人无限的悲惨和凄凉。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2)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五篇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1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译文一

  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村居》译文二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村居》注释

  陂田:山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两两:成双成对。

  《村居》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用远*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村居》鉴赏

  《村居》是张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绕陂远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远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远园风光。“榆钱落尽阳花稀”,阳花,又称木阳,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阳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阳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牛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2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及注释

  草长莺(yīng)飞二月天,拂(fú)堤(dī)杨柳醉春烟。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儿童散(sàn)学归来早,忙趁(chèn)东风放纸鸢(yuān)。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散学:放学。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创作背景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心情愉悦写下此诗。

  赏析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原文:

  清*乐·村居

  朝代:宋朝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

  清*乐 村居:清*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太。

  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趴。

  卧剥:趴着剥(莲蓬)。

  溪东:小溪的东面。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4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古诗简介

  《村居苦寒》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写酷寒季节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自己的温饱相对照,深感不安和自愧,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也反映了自己作为一个基层官吏享受俸禄的惭愧不安之情。全诗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易,情真意实。

  翻译/译文

  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

  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小家贫。

  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

  我才知道大寒年岁,农人更加痛苦酸辛。

  反思自己在此时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注释

  ①“五日”句:形容天气极度寒冷,连经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树都冻死了。

  ②回观:遍观。村闾(lǘ):村落、村庄。闾,里巷的大门,因以作里巷的代称。

  ③蒿(hāo)棘(jí):泛指柴草。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种。棘,荆棘,多刺的灌木。

  ④农者:种田的人。苦辛:痛苦酸辛。

  ⑤顾:可是。当:值,在。此日:指在酷寒的时候。

  ⑥草堂:茅草盖的房子,旧时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深:隐藏。掩门:闭门。

  ⑦褐(hè)裘(qiú):布面的皮袍子。絁(shī)被:绵绸被子。

  ⑧垄(lǒng)亩勤:种田的辛苦,垄亩,田亩,田间。

  ⑨彼:指农民。深:甚。

  ⑩是何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无垅亩之勤,却凭什么过着优裕的生活。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期间的元和八年(813)十二月。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当系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赏析/鉴赏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

  “八年十二月”至“农者尤苦辛”为前一部分,描写了农民的艰难生活。这首诗写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的村民,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竹柏皆冻死”,说明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严冬。“十室八九贫”,说衣不遮身的农民,只能靠烧蒿棘艰难度日,可以想象那些衣不蔽体的.百姓怎么抵挡得了这严寒的袭击。

  “顾我当此日”到“自问是何人”是第二部分。诗人目睹村民的“苦寒”,回首看看自己:居住在私宅草堂,大门深闭;身穿褐色皮袍,盖着丝织绸被,或坐或卧都很暖和。每天待在宅内,不仅幸免了像村民那样的冻饥之苦,而且没有在垅亩田间辛勤耕作之累。最后感叹地说,想着你们村民的境况,自己深感惭愧,不禁自问:我是什么人呀?此几句写出了诗人的内疚心理,表达了对村民们的深切同情。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易的艺术风格。

  《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 5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简介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翻译/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赏析/鉴赏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3)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翻译

  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我们相随多日**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我们选取鲜嫩的珠子,欣赏清澈池水中的锦鳞。

  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

  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无所阂:无可阻挡。

  落魄:不拘小节。

  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惬:满足。

  投:放。

  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

  相公:指钱惟演。

  迥出:远出。

  王霸:王道和霸道。

  吟哦:指作诗。

  阆仙:神仙。

  相将:相随。

  渌:清澈。

  缘:攀援。

  杳霭:远处的云气。

  窦:山洞。

  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飞琼:侑酒的歌女。

  云髻:高高的发髻。

  簟:竹*。

  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排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4年)冬天在夷陵所作。该诗创作的前一年(公元1033年),作者与梅尧臣相识郊游,后来梅尧臣返回都城,离开作者。青年欧阳修因怀念知心朋友梅尧臣,写下这一篇忆旧之作。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少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少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少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

  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无甲子,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 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出来一股霉味,欲*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边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也快见底。日日忙着拾掇松花酿新酒,我叫它花雕它就叫花雕。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捡出一残破条幅。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想来或是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尽而笔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我心中悬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那紧闭茅屋乃藏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梅枝桠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若还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壶花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他自当会心一哂。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

  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二

  这首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作者*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怪他常为此愤激不*:“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名馆娃宫(包括响屟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可证。三句用鼎足对,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投老”:即到老、临老。“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茅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

  “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生活乐趣。“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见此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

  此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语,感情由浓到淡,由愤激趋于*静,语言较浅*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作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之情。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过晋阳故城书事

  元好问〔金朝〕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译文: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郁郁苍苍长达三百余里。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什么时候才是太*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

  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

  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

  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

  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

  金雀觚(gū)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高大。

  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

  畚(běn)锸(chā):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

  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却到:等到。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赏析: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作者介绍: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4

  《书边事》

  作者: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

  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

  号角划断宁静清秋,

  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

  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

  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

  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评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

  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和,再次伸述民族团

  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景

  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

  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5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翻译

  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我们相随多日**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我们选取鲜嫩的珠子,欣赏清澈池水中的锦鳞。

  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

  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无所阂:无可阻挡。

  落魄:不拘小节。

  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惬:满足。

  投:放。

  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

  相公:指钱惟演。

  迥出:远出。

  王霸:王道和霸道。

  吟哦:指作诗。

  阆仙:神仙。

  相将:相随。

  渌:清澈。

  缘:攀援。

  杳霭:远处的云气。

  窦:山洞。

  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飞琼:侑酒的歌女。

  云髻:高高的发髻。

  簟:竹*。

  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排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4年)冬天在夷陵所作。该诗创作的前一年(公元1033年),作者与梅尧臣相识郊游,后来梅尧臣返回都城,离开作者。青年欧阳修因怀念知心朋友梅尧臣,写下这一篇忆旧之作。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少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少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少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4)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5篇)

  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翻译

  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赏析

  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人们游玩到了傍晚太阳西下的时候,欢乐的笙歌音乐结束了,没有了。湖边堤岸上无数的杨柳,人们闹了一天却没有好好地欣赏它们。不会是它们太*淡了人们不加注意,也不会是人们对它们的存在早就*以为常了而不多留心吧。这些随风飘舞的杨柳只好让穿梭其中飞来飞去的黄莺享受了。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译文

  我问荆溪岸边的人家,你们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种植梅花呢?他们用老树支撑着大门,荒芜的蒲草长满了水岸。他们用细瘦的竹棍圈出篱笆。小庙的神明不灵验,狐狸在瓦上跳腾;当官的不管事,让乌鸦和老鼠满衙门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满是黄沙。我倚遍一处处栏杆,一只只数尽了那乱叫的乌鸦。

  注释

  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宫曲》、《天香引》。

  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荆南山而得名。

  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

  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化用陆游诗:“空房终夜无灯下,断木支门睡到明。”

  圈笆:圈起的篱笆。

  样瓦:戏耍瓦块。

  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赏析

  前六句作者询问溪上人家为何不种梅花以及眼前荒凉景象。曲一开始,作者不直写荒凉景象。却巧设问句,问荆溪溪上人家为何不种梅花。梅花盛开于冬日,故知作者至荆溪边乃在寒冬时节。更重要的是,梅花花枝俏丽,笑傲霜雪,是美好的化身,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作者在《水仙子·寻梅》中曾抒写过他对梅花的酷爱。因此,这一问,既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也说明他对现实的不满。表面上看,作者的责问仿佛是针对荆溪溪上人家的,其实不然。那言外之意仿佛是荆溪溪上的人家在说:不是我们不种,而是顾不上,请看我们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这样,它很自然地起到了为下面写荒凉景象的引导作用。这样的起始非常别致而富于启发。接着,作者便描写了荆溪溪上人家及其周围的环境。“老树支门”、“苦竹圈笆”,说明房舍的简陋;“荒蒲绕岸”,说明环境的荒凉。这样贫穷的荆溪溪上人家没有心思去种梅花。从表面上看,它是作者在自问自答,实际上却可以认为是代答,是在描写荒凉的景象中表现荆溪人民,也就是广大贫困的江南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末五句作者再言荆溪所见以及内心的感受。“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这是作者就其在荆溪上所见进一步所写,可见景象是何等荒凉。字里行间,其讽刺意味又是何等强烈。大元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就是一座“无僧”的“寺”。这座“无僧”的“寺”就是那些“狐狸”的安乐窝,那些“当衙”的官老爷们,就是“鸟鼠”之类,而“鸟鼠”又何能“当衙”。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宫府,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暴虐、昏庸和腐败,是使人民贫穷、大地一片荒凉的根本原因。面对眼前这一切,作者一个人久久地凭栏眺望:远处,“白水黄沙”,看不见一点绿色,没有一点生气。*处,虽日已黄昏,但荆溪人家的屋顶上却不见缕缕炊烟,只有归巢寒鸦的啼叫打破了这黄昏的死一般的寂静。于是,他一只一只地数着,直到把归鸦的数目数完为止。结末对荆溪黄昏景色的描写,作者处处流露出凄凉、忧伤、愤懑的心情。不然,作者不会把栏干倚遍把啼鸦数尽。这一“倚”一“数”,正说明他孤寂太甚、惆怅太重、忧伤太深。托物寓情,一个“啼”字,既是鸦啼,也是“倚遍栏干”的作者内心极度悲凉的曲折反映,其中也包含着对“狐狸样瓦”、“鸟鼠当衙”的愤懑不*。

  这首小令所描写的荆溪荒凉景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是元朝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在民族压迫和官僚地主压榨下被贱称为“南人”的江南人民的穷困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狐狸样瓦”“鸟鼠当衙”的黑暗现实的痛恨。作者对官府的抨击是直接而大胆的,文笔是尖刻而辛辣的。从文艺上看,全曲语言质朴而又辣味十足。描写荆溪的荒凉景象,首、中、尾一以贯之。首尾含蓄而别致。中间则讽意深刻。陶宗仪《辍耕录》在引述乔吉作乐府六字法后说:“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其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乔吉此曲,可谓得之矣。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翻译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释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赏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创作背景

  此小令是卢挚在扬州汪右丞的宴*上的即兴之作。时逢大德七年(1303年),卢挚由湖南肃政廉访使北上,在扬州逗留,与友人相聚,久别重逢的欣喜促使他写下了此小令。

  译文

  江城扬州充满风情的笙管笛萧声和歌声十分热烈而温柔,一阵小雨经过了宽敞的*山堂,清澈的月光笼罩西楼,已经如此一大把的年纪,如同是在三生石上陶然迷醉的梦境中,虽然是夏日的六月,却凉爽如秋,弹奏锦瑟的美人是在劝酒,卷起朱帘又出来一队舞女,踩踏着《凉州》舞曲的节奏。我已经乘船离开送别者还在殷勤挽留,只见*上的树影婆娑天空中银河悠悠。

  注释

  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是元曲牌名,属北曲双调。也是昆曲里一支用途极广的北曲曲牌。

  江城,:即扬州。

  *山:指*山堂,在扬州蜀冈中峰大明寺西侧,欧阳修所建。

  几许:多少。

  三生:佛教理论,认为人有前生、今生、来生。

  锦瑟:弹拨乐器,五十弦,瑟上花纹如锦。

  凉州:唐代天宝乐曲名,多表现边塞题材。

  留:挽留。

  河汉:天河,也称银河。

  赏析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山,月满西楼”。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同时写出良宵美景。“扬州”在古代一直是个繁华的高消费城市。唐代在繁荣热闹方面简直可以和首都长安相比,而夜生活则远远超过长安,“*山”兼有读书、讲学、观景之功能,因为南望江南远山正与栏杆桕*而得名。这次欢送宴会大概就在这里举行。“月满西楼”是李清照《一剪梅》中的原话,却天衣无缝。这三句写景如画,一阵雨过后,天气转晴,雨后的天空如洗。雨水冲刷了天地间的一切尘埃,又给这里送来了清爽。这对于正在欣赏歌舞品尝美酒佳肴的主客无疑是一种助兴,气氛会更加热烈。

  “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三句触景生情。转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卢挚三十七岁时曾任江东按察副使在扬州衙门,此次再到扬州已经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也年过花甲,旧地重游,又见故人,感慨之多不难想象,人生如梦的感觉用“三生醉梦”来表达,更增加许多迷离朦胧,正逢这六月中却有凉爽的初秋的感觉,心情自然起伏难*。本来就百感交集之时,送别的场景再掀高潮,“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再转向当时场景,弹奏锦瑟的美人可能是劝酒曲或是唱着劝酒词,卷起朱帘又出来一队舞蹈演员挑着“凉州”舞曲。“卷朱帘”三字属于纪实笔法,可知是很大的演出厅,旁边还有一些化妆室等,所以节目按照顺序逐渐出场,而这是又一个高潮。“客去还留”则写离开时依依惜别和主人殷勤挽留的情景。“云树萧萧,河汉悠悠”是写离开后在船上所看到的景色。虽然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苍凉,却也很空旷悠远,与前面的热闹形成对比,委婉抒发别后的冷清和寂寞。

  全篇景起景收,中间叙事兼抒情,意脉清晰,一波三折,尺幅中便有波澜,是一篇值得品味的佳作。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5)

——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朝代:唐代

  作者:严维

  原文:

  家贫惟种竹,时幸故人看。菊度重阳少,林经闰月寒。

  宿酲犹落帽,华发强扶冠。美景良难得,今朝更尽欢。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注释①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

  ②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赏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阳”之称。

  评析

  此诗与《九日龙山饮》,同作于当涂。这首诗是李白历尽人世沧桑之后的作品。

  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

  即事

  暮春三月巫峡长;皎皎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赏析/鉴赏

  这诗是杜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非属名篇,诗体属七言拗律,第二联本应是仄仄***仄仄,**仄仄仄**格式,却作了*起格式,这样就构成首联、颔联和颈联都作*起式。首句末三字作“*仄*”,由于本诗首句取*起式,也就呈现所谓“孤*”现象,也属拗句。大凡细检唐代著名诗人*体诗,这类拗体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不时可见,或许自有其规律在,当也不害吟唱。但后世学诗者如作模仿,却或许会遭到讥弹乃至斥责。这就是所谓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约定俗成,无理可讲。

  旧时注释家都称赞此诗“写景之妙”,清代的黄生说这首诗“可作暮春山居图看”。现略谈我的粗浅看法。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峡长”。自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层峦叠嶂,无处不峡,其中最险者称“三峡”。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经三峡之峥嵘”。但历代关于三峡的名称的说法不一,如明月峡、黄牛峡也曾被列入三峡中,在杜诗中也有“三峡传何处”的发问句。通常*惯上把瞿唐峡、巫峡和西陵峡称为三峡。在三峡中,巫峡数长,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暮春,春将过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写诗,不时表达惜春的感情,如“无令春色晚”,“处处春心动,常惜光阴移”,“不愁花不飞,倒畏花飞尽”,等等。杜甫写“暮春三月巫峡长”,把暮春和“巫峡长”联系起来,似乎峡中的暮春三月也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为长,这就一反惜春的老调,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诗注家仇兆鳌解释道:“云浮日光而过,其色皎皎然,雷雨将作矣。”仇氏的意思是说诗人写这第二句是为了引出写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杨伦也作同样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诗法观念,说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说第三句承应第二句,大致无错。但对于大诗人的作品,却也不能一概地用诗法模式去套,从而作出刻板的解释。前面说过,杜甫的这首《即事》诗是拗体七律,对拗体诗,前人常从它的*仄、黏连等形式不合常规律诗的格律这点上作解释。现在我不妨提出一个看法,杜甫的拗体诗不仅在*仄形式上表现为“拗”,就是在诗意的起承转合上也会表现出“拗”。由此我认为这首《即事》诗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渊明诗句“皎皎川上*”,即为例证。杜甫写皎白的行云轻疾而过,并不是写阴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将作矣”的见解未必正确。

  我认为第二联的上句“雷雨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笔,也反映了彼时彼地忽晴忽雨的实际风光。而且,正是这一句,写出了壮丽场面。凡写暮春风光,即使能够避免哀愁,却也不易写得壮丽。雷雨千峰,却正是一种壮丽的场面。第二联的下句“花气浑如百和香”是由雨写花。如按老套,就会有雨打花落,或者湿花垂枝之类。杜甫摒却这些,却采用前人写雨后花更艳的意境,李世民《咏雨》诗就写“花沾色更鲜”,虞世南也有“山花湿更燃”的诗句。这里杜甫稍作变化,写雨后花气更浓。关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诗研究者赵次公引古诗云:“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说明“百和香”是各种香物的混称。沈约《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也云:“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或谓在实际吟唱时,杜甫此诗中“百和香”的“和”字当读仄声。可备一说,可惜未见训诂文献根据。

  第三联写莺燕:“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前人咏春诗中常要出现莺燕,却又最易流入老套。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黄莺的一种特殊情状,“黄莺过水”即“过水黄莺”,被雨水打湿了翅膀。仇兆鳌解释道:“莺畏雨,故翻回”。浦起龙《读杜心解》说:“翻回去,雨中栖止不定也”。我想还是浦氏更有见地。不少杜诗中写黄莺都很可爱,这首诗中却写它的狼狈形状。贴切吗?很贴切,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才真符合它的“性格”哩!

  燕子就不同,诗人写它冒雨劳作,“燕子衔泥”即“衔泥燕子”,浦起龙说“湿,不指泥”,也很有见地,这里写燕子身湿。如果仅仅理解为燕子衔湿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或问:细雨蒙蒙,燕子衔泥是常见的,隆隆雷雨中还有燕子飞翔吗?是的,诗人这里未必是实写,而是赋予想象。既然他写过水黄莺的狼狈,必然要写衔泥燕子的豪壮。诗人必然会凭借石燕的传说,《湘州记》:“零陵山有石燕,遇风雨即飞。”零陵燕作为一个壮勇的形象,南北朝时人就有描写:“讵得零陵燕,随风时共舞。”(张正见《赋新题梅林轻雨应教诗》)杜甫巧妙地把勤劳的衔泥燕和豪壮的迎风燕结合起来描写,却也正切合这春雷千峰雨的环境,也就使这首《即事》诗的壮丽意境再次升华起来。

  尾联上一句“飞阁卷帘图画里”是总结即景风光,此时诗人客居夔州西阁,“飞阁卷帘”当是实写。但结句荡开得很远,一下子说到湖南,“虚无只少对潇湘”。这看来似为突兀,其实也不奇怪,它使我们想起了阴铿的《度青草湖》诗,其中写道:“洞庭春溜满,*湖锦帆张。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江连巫峡长……”青草湖即洞庭湖,这是描写“潇湘”之诗,却联系到上游,出现“江连巫峡长”的句子。而杜甫此诗分明写峡中光景,却纵笔飞思,一直写到下游。杜甫曾说他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看来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也是受到了阴铿《度青草湖》诗的启发。“虚无”,如仇兆鳌所说,“空旷貌”。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一点什么,缺少浩茫广阔。潇湘洞庭,正是浩阔所在。杜甫《长江》诗中就写道:“色借潇湘阔”。有的注家释为:“潇湘之阔,其色皆借资于此,以潇湘乃江水下流也。”为有长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阔;长江虽然壮丽,洞庭却为浩旷。诗人本极状峡中暮春景色,忽然荡开作结,写它的不足——“虚无只少对潇湘”,这才真叫大家笔法。杜诗读者知道,杜甫的《去蜀》诗中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东下潇湘,是他早有的打算。他写《即事》诗时正滞留峡中,这“虚无只少对潇湘”句正是他东下意念的自然流露。正如他在《暮春》诗中写“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一样,所以这种荡开作结更显得情景交融。

  端午即事原文: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注释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端午即事赏析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原文:

  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及注释: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6)

——《城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合集五篇

  题都城南庄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⑵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⑶不知:一作“秖今”。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题都城南庄创作背景

  此诗的由来,是因为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以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所载最早,最详。原文如下: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题都城南庄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有记载。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题都城南庄后世影响 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这首诗流传甚广,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

  城南城北都有战争,有许多人在战斗中死亡,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的口逃掉呢?”

  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勇敢的骑兵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但早已疲惫的马仍在战士身旁徘徊。

  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的人民如何交往?

  连禾黍都不能收获你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怀念你们这些忠诚的.好战士,你们实在令人怀念:

  咱们早晨还一同出去打仗,可晚上你们却未能一同回来。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诗属汉《铙歌十八曲》之一,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清人陈本礼《汉诗统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客固不惜一己殪之尸,但我为国捐躯,首虽离兮心不惩,耿耿孤忠,豪气未泯,乌其少缓我须臾之食焉。”这种解释,似乎是把这首诗歌理解成了为忠心耿耿报效朝廷而战死的将士所唱的赞歌,恐怕与诗歌的原旨不相合。这里,“豪”当同“嚎”,是大声哭叫的意思。“且为客豪”,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国殇》)。诗人意思是:死难战士的尸体得不到埋葬,那腐烂的肉体,难道还能逃离啄食的命运吗?你们何不先为他们恸哭一番呢?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愤怒地质问:在桥梁上筑直了营垒工事,南北**的人民如何交往?劳动生产怎么能够正常进行?没有收成,君王你将吃什么?将士们饥乏无力,如何去打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c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此诗的由来,是因为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以唐孟�ぁ侗臼率�・情感》所载最早,最详。原文如下: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C�_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翻译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7)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古诗简介

  《古离别》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杂体诗三十首》的第一首。此诗首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接着二句在勾勒塞外荒凉中表现出思妇的愁绪,紧接着四句再指明时间的久远,之后二句写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最后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愿望和宣誓。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翻译/译文

  我们相隔这样遥远,你竟到了边塞雁门关。

  只见滚滚的黄尘无边,笼罩着千里荒原,什么时候你才能返回家园?

  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觉,已经秋露沾满。

  不是悲伤蕙草将被严霜摧残,悲的是你在远方挨冻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离别太久远。

  哪怕是仅仅见上一眼,也赛过得到玉树琼枝万千。

  浮萍永远相依水面,兔丝总要寄身树间。

  注释

  古离别:原是关于亲友(特别是夫妻)离别相送或别后相思的一类诗的总题目。其来源是根据《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赠苏武的“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等诗意拟订的一个题目。又有人作“生别离”、“长别离”、“远别离”,都是相同的意思。

  乃至:竟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

  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蔽:遮盖,挡。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团:圆。

  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道里:路程,途中。

  颜色:容貌。见颜色:指见上丈夫一面。

  不异:相同。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

  兔丝:即“菟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柔,呈丝状,常缠绕在树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长。萍:即浮萍,又称“青萍”,水生植物,叶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条根。

  所寄:萍寄托于水,菟丝寄托于树。

  创作背景

  诗人最喜欢拟古,于是创作出三十首拟汉、魏、晋、宋诸家的五言诗,总称“杂体诗三十首”,此诗即是其中的第一首,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鉴赏

  此诗开篇的“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前句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好似蓄积既久的感情火山猛然找到了爆发口,喷涌而出,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同时一语双关——既指距离的遥远,又指时间的久远。后句则指明了距离之遥远。

  接着的“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先从分别写起,写女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着征人,后写女主人公的关切之词就脱口而出,伸足上文,既勾勒了塞外荒凉,又表现出思妇的愁绪。这里,诗人以“黄云”这一塞外常见的现象给人一种悲凉、苍茫之感,显露出游子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

  再接着的“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四句指明了时间的久远。其中,前两句与“游子何时还”意相连贯;后两句中的“蕙草”是女主人公自比,表明她不怜惜自己容貌衰老,担忧的.是远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见于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传出了女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以及对丈夫的温柔体贴。然后从女主人公相思的痛苦写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最终把感情从自愁状态中解脱出来,用以安慰对方,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征人温柔敦厚之至的体贴。

  之后的“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两句以“长别离”几个字表达了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而用往复回环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夫妇相隔之远则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其中的一个“长”字将空间感觉转换成的时间感觉,加重了别离的痛苦。

  漫长的别离,渺茫的归期,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女主人公的愿望:“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这两句以“一见”、“不异”见出感情的浓度。在正常的夫妇生活中,“一见颜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女主人却把它当成自己的最大希望,并且说如能实现这个希望,那将是对她的最大安慰和疗救,突出了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强烈与迫切。最后的“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两句是女主人公的宣誓,更进一步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爱恋。

  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化用了《古诗十九首》的一些语句而熔铸得浑然一体,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原文: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翻译: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赏析: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

  原文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翻译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赏析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

  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古诗简介

  《古离别》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杂体诗三十首》的第一首。此诗首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接着二句在勾勒塞外荒凉中表现出思妇的愁绪,紧接着四句再指明时间的久远,之后二句写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最后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愿望和宣誓。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翻译/译文

  我们相隔这样遥远,你竟到了边塞雁门关。

  只见滚滚的黄尘无边,笼罩着千里荒原,什么时候你才能返回家园?

  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觉,已经秋露沾满。

  不是悲伤蕙草将被严霜摧残,悲的是你在远方挨冻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离别太久远。

  哪怕是仅仅见上一眼,也赛过得到玉树琼枝万千。

  浮萍永远相依水面,兔丝总要寄身树间。

  注释

  古离别:原是关于亲友(特别是夫妻)离别相送或别后相思的一类诗的.总题目。其来源是根据《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赠苏武的“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等诗意拟订的一个题目。又有人作“生别离”、“长别离”、“远别离”,都是相同的意思。

  乃至:竟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

  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蔽:遮盖,挡。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团:圆。

  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道里:路程,途中。

  颜色:容貌。见颜色:指见上丈夫一面。

  不异:相同。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

  兔丝:即“菟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柔,呈丝状,常缠绕在树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长。萍:即浮萍,又称“青萍”,水生植物,叶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条根。

  所寄:萍寄托于水,菟丝寄托于树。

  创作背景

  诗人最喜欢拟古,于是创作出三十首拟汉、魏、晋、宋诸家的五言诗,总称“杂体诗三十首”,此诗即是其中的第一首,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鉴赏

  此诗开篇的“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前句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好似蓄积既久的感情火山猛然找到了爆发口,喷涌而出,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同时一语双关——既指距离的遥远,又指时间的久远。后句则指明了距离之遥远。

  接着的“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先从分别写起,写女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着征人,后写女主人公的关切之词就脱口而出,伸足上文,既勾勒了塞外荒凉,又表现出思妇的愁绪。这里,诗人以“黄云”这一塞外常见的现象给人一种悲凉、苍茫之感,显露出游子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

  再接着的“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四句指明了时间的久远。其中,前两句与“游子何时还”意相连贯;后两句中的“蕙草”是女主人公自比,表明她不怜惜自己容貌衰老,担忧的是远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见于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传出了女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以及对丈夫的温柔体贴。然后从女主人公相思的痛苦写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最终把感情从自愁状态中解脱出来,用以安慰对方,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征人温柔敦厚之至的体贴。

  之后的“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两句以“长别离”几个字表达了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而用往复回环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夫妇相隔之远则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其中的一个“长”字将空间感觉转换成的时间感觉,加重了别离的痛苦。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8)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原文:

  惜分飞·寒夜

  清代:吴绮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译文: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注释:

  昨晚西窗风料峭(qiào),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料峭:风寒貌。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谁信”句:犹口语“谁讲(我)多情”,实为反语。

  赏析:

  此词咏寒夜之苦,故首句点出“昨晚”。次叙夜起看天,鹤唳空庭,霜月冻云,只觉满目凄凉。心中愁结,遂致诗兴全无。“天共青山老”一句,反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有“此恨绵绵”之痛。全词幽怨含蓄,表现了作者“惊才绝艳”。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诗简介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翻译/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

  ⑴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是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成,炉芯用泥,中间有铁栅,隔为上下。

  ⑵汤沸:热水沸腾。

  ⑶才有:同“一有”。

  赏析/鉴赏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译文

  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朦胧月色下草木湿湿润润。

  旅居在客店中辗转难眠,正是万籁俱寂时,听得那一片枯叶落地的`声音。

  注释

  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天上的星星很少。

  虚馆:寂静的馆舍。

  赏析

  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揭傒斯的这首《寒夜作》,最令人欣赏的是一句“时闻一叶落”,落叶的声音很小,而一叶落的声音更小,还是“时闻”,真实反映了人不眠时,那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寒夜寒,风冷星疏,朦胧之月让林子披上薄薄一层冷光,人员稀少的旅馆,更显得孤寂难耐。这首诗,描写了人在他乡的无奈与悲凉,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到作者由宋入元,有改朝换代后的不适,“虚馆人不眠”,还为官有朝不保夕之感,“时闻一叶落”,也在诗中隐隐表现出来。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9)

——北门原文赏析及翻译合集5篇

  原文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翻译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注释

  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

  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

  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山河兴废:指北方沦陷区至今还没有收复。兴废,这里偏用“废”字。供,令人,使人。

  身世:指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的遭遇。

  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关中地区。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写了这首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的'诗。

  简析

  这首诗有点杜甫《登楼》的风味,两首登楼诗都写于成都,两位诗人都是“万方多难此登临”,都对朝廷内外交困,灾难深重感到忧心忡忡,都为自己壮志难酬而深感悲愤。写法上都采用即景抒情的手法,在写景中融进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则借助自然景物,既互相渗透又互相包容,并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景阔,感慨深沉。所不同的是,杜甫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和希望,并没有像陆游那样,亲自投身到“手枭逆贼清旧京”的战斗中去,因而杜甫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结,虽忧端难掇,只能聊吟诗以自遣;而陆游却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结,依然梦绕魂萦于“铁马金风大散关”,念念不忘当年“匹马戍梁州”。这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境界,大概除了辛弃疾外,很难再从诗词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篇章。

  原文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翻译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

  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注释

  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

  藜:草本植物,用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

  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

  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山河兴废:指北方沦陷区至今还没有收复。兴废,这里偏用“废”字。供,令人,使人。

  身世:指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的遭遇。

  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关中地区。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写了这首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的诗。

  简析

  这首诗有点杜甫《登楼》的风味,两首登楼诗都写于成都,两位诗人都是“万方多难此登临”,都对朝廷内外交困,灾难深重感到忧心忡忡,都为自己壮志难酬而深感悲愤。写法上都采用即景抒情的手法,在写景中融进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则借助自然景物,既互相渗透又互相包容,并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景阔,感慨深沉。所不同的是,杜甫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和希望,并没有像陆游那样,亲自投身到“手枭逆贼清旧京”的战斗中去,因而杜甫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结,虽忧端难掇,只能聊吟诗以自遣;而陆游却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结,依然梦绕魂萦于“铁马金风大散关”,念念不忘当年“匹马戍梁州”。这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境界,大概除了辛弃疾外,很难再从诗词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篇章。

  【原文】

  国风·邶风.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⑴。终窭且贫⑵,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⑶!

  王事适我⑷,政事一埤益我⑸。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⑹。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⑺,政事一埤遗我⑻。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⑼。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⑴殷殷:很忧伤的样子。

  ⑵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jù巨):贫寒,艰窘。

  ⑶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⑷王事:周王的事。适(zhì掷):掷。适我,扔给我。

  ⑸政事:公家的事。一:都。埤(pí皮)益:增加。

  ⑹徧:同遍。讁(zhé哲):谴责,责难。

  ⑺敦:逼迫。

  ⑻遗:增加。埤遗,犹“埤益”。

  ⑼摧:挫也,讥刺。

  【译文】

  我从北门出 ,忧心深重重。生活贫且窘,无人知我辛。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爷差遣重,公府事更多。忙完家中去,家人多斥呵。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王事做不完,府上差役重。做完家中去,家人斥责多。唉,老天此安排,让人怎么说!)

  鉴赏

  《毛诗序》云:“《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集传》申论云:“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门而赋以自比。又叹其贫窭,人莫知之,而归之于天也。”但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从诗的语言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旧说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诉”说则解释较为圆满。诗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细,虽辛勤应付,但生活依然清贫。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使他牢骚满腹,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所以长吁短叹,痛苦难禁,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这首诗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诗并非无病**,的确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中连用“我”字而蕴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评曰:“三章共八‘我’字,无所控诉,一腔热血。”(邓翔《诗经绎参》)全诗纯用赋法,不假比兴,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这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北门》一诗的历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今人翟相君《北门臆断》一文,首先根据《诗经》用词惯例,考释“王”特指周王,“事”专指战争,然后根据《左传·桓公五年》记载,考定诗中所谓“王事”,是指公元前707年(卫宣公十二年)秋天卫人帮助周桓王伐郑而战败一事。他认为诗中主人公参与了这次战争,归来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这首诗抒愤;或是卫人借这位官吏之口,作诗表达对这次战争的不满。姑录其说以存参。

  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⑴:即“忧心忡忡”,殷殷,多、盛的'样子。

  ⑵: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窭(jù巨):贫寒,艰窘。《尔雅》”窭,贫也。“《集传》“贫而无以为礼也。”,意即财政拮据、窘困。

  ⑶:已焉哉:感叹词。算了吧。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⑷:王、事:周王的事。适:之。适我::之我。政事:日常行政事务、公事、公家的事。一,都、一并、完全。埤(pí皮)益:增加、堆积。

  ⑸:室人交徧讁我:室人,家里人。徧:同遍。交徧,交替、轮流,每个人都来一次。讁,读音(zhé哲),谴责、埋怨、数落。

  ⑹:敦:投掷。埤遗:犹"埤益"。遗,交给、加给。

  ⑺:摧:挫也,讥刺、挤兑、讽刺。《笺》:“摧者刺讥之言。”

  翻译: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办法想!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扩展10)

——河渎神原文赏析及翻译合集五篇

  河渎神

  [唐代]张泌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译文

  古树上鸦声噪鸣一片,秋风吹落的芦花枫叶,撒满寺庙的庭院。青纱帐的后面,供神的灯中午还亮着,斜斜的灯影投给画阁珠帘。

  寺门外来来往往的人声嘈杂,求神还愿的香客步履沓沓。远去的白帆似在江风中起舞,渐渐地消逝在茫茫的天涯。回头远望,隔江的炊烟袅袅,寂寥的渡口有三两户人家。

  注释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句四*韵,下片四句四仄韵。

  寒鸦:秋冬时节的乌鸦。

  “昼灯”一句:昼灯:祠庙中的长明灯。轻纱:指灯罩。画阁:画阁:彩绘的楼阁,指祠庙。斜:斜着的灯影。 [2]

  祈赛:即祈报,祭祀名。春祈丰年,秋报神功。又遇水旱则祈,既如愿而报。祈赛客,祈报的百姓。翩翩:往来的样子。

  烟火:百姓做饭时的炊烟袅袅。渡头:渡津。三两人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作者乘船经过河神庙内外,恰巧遇到祠庙祈赛,行客过往匆匆,暮霭沉沉,隔岸遥观,只能隐约见到星星点点的人家烟火散落江上。词人内心倍感孤独和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表达词人深浓的客途秋恨。

  赏析

  这首词词赋本题,写神祠一日祈赛所见所感。上片从外而内,写神祠之静穆枫叶如霞,芦花似雪,此为寻常秋景;古树参天,寒鸦霜色。此为不寻常之秋色。点染外景,渲染出庄严的色彩。“昼灯”二句,摹写内景。日已当午,轻纱拂笼,光线幽暗,昼灯幂幂,珠帘垂坠。当午犹如此,朝暮之昏暗幽幂当可知。由“当午”到“影斜”,神祠一日已过矣。

  下片由*而远,写众人之归。祈赛已毕,渡水而来的香客,也由“门外往来”到“翩翩帆落”。与上阕神祠的古穆神秘相比,“门外”二句,显出尘世扰扰的况味来。一日喧嚣,帆去如蝶,轻忽无痕,终归天涯。于神祠而言,熙熙攘攘,终究只是门外过客,来者终去,留者难留,一切部将回归到古树枫叶的寂寂中。所祈所盼的由衷之诚和殷切之志,让帆远人去的香客神思萦绕,不禁频频回首,但望中所见并非神祠,而是隔江烟火、三两人家。村户寥落,渡口人家,神且难佑;千里之遥,往来祈赛,神有什么灵验。天涯客的回首,极见回味后的沉静之思。由起句之古树寒鸦,到结语的三两人家,画境苍朴,余韵袅袅。

  这首词咏祈赛,却略写祈赛过程,更没有正面描写画旗喧鼓,全拟祈赛者口吻。上片写祈赛客一路接*神祠时所见,下片写祈赛客离开神祠时回首所望景象。上片未见人踪,全写神祠,而笔笔随人之视线而动;下片笔笔随人,而言外心中,依然隐隐有神祠在焉。在多咏闺思别愁的唐五代词中,此词别具面目,另呈一格。

  河渎神

  [唐代]张泌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译文

  古树上鸦声噪鸣一片,秋风吹落的芦花枫叶,撒满寺庙的庭院。青纱帐的后面,供神的灯中午还亮着,斜斜的灯影投给画阁珠帘。

  寺门外来来往往的人声嘈杂,求神还愿的香客步履沓沓。远去的白帆似在江风中起舞,渐渐地消逝在茫茫的天涯。回头远望,隔江的炊烟袅袅,寂寥的渡口有三两户人家。

  注释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句四*韵,下片四句四仄韵。

  寒鸦:秋冬时节的乌鸦。

  “昼灯”一句:昼灯:祠庙中的长明灯。轻纱:指灯罩。画阁:画阁:彩绘的楼阁,指祠庙。斜:斜着的灯影。 [2]

  祈赛:即祈报,祭祀名。春祈丰年,秋报神功。又遇水旱则祈,既如愿而报。祈赛客,祈报的百姓。翩翩:往来的样子。

  烟火:百姓做饭时的炊烟袅袅。渡头:渡津。三两人家。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作者乘船经过河神庙内外,恰巧遇到祠庙祈赛,行客过往匆匆,暮霭沉沉,隔岸遥观,只能隐约见到星星点点的人家烟火散落江上。词人内心倍感孤独和凄凉,于是写下这首词,表达词人深浓的客途秋恨。

  赏析

  这首词词赋本题,写神祠一日祈赛所见所感。上片从外而内,写神祠之静穆枫叶如霞,芦花似雪,此为寻常秋景;古树参天,寒鸦霜色。此为不寻常之秋色。点染外景,渲染出庄严的色彩。“昼灯”二句,摹写内景。日已当午,轻纱拂笼,光线幽暗,昼灯幂幂,珠帘垂坠。当午犹如此,朝暮之昏暗幽幂当可知。由“当午”到“影斜”,神祠一日已过矣。

  下片由*而远,写众人之归。祈赛已毕,渡水而来的香客,也由“门外往来”到“翩翩帆落”。与上阕神祠的古穆神秘相比,“门外”二句,显出尘世扰扰的况味来。一日喧嚣,帆去如蝶,轻忽无痕,终归天涯。于神祠而言,熙熙攘攘,终究只是门外过客,来者终去,留者难留,一切部将回归到古树枫叶的寂寂中。所祈所盼的由衷之诚和殷切之志,让帆远人去的香客神思萦绕,不禁频频回首,但望中所见并非神祠,而是隔江烟火、三两人家。村户寥落,渡口人家,神且难佑;千里之遥,往来祈赛,神有什么灵验。天涯客的回首,极见回味后的沉静之思。由起句之古树寒鸦,到结语的.三两人家,画境苍朴,余韵袅袅。

  这首词咏祈赛,却略写祈赛过程,更没有正面描写画旗喧鼓,全拟祈赛者口吻。上片写祈赛客一路接*神祠时所见,下片写祈赛客离开神祠时回首所望景象。上片未见人踪,全写神祠,而笔笔随人之视线而动;下片笔笔随人,而言外心中,依然隐隐有神祠在焉。在多咏闺思别愁的唐五代词中,此词别具面目,另呈一格。

  河渎神·河上望丛祠原文

  河上望丛祠,庙前春雨来时。楚山无限鸟飞迟,兰棹空伤别离。

  何处杜鹃啼不歇?艳红开尽如血。蝉鬓美人愁绝,百花芳草佳节。

  翻译

  从河上看到,古祠隐约在树丛里,茫茫楚山笼罩着蒙蒙春雨。眷恋的鸟缓缓飞去,带走欸乃的船桨,唱着孤独的别离。

  子规何处哀啼,染红杜鹃带血的心曲。相思欲绝的相思女,鬓发飘零如蝉翼。更难堪百花红艳,芳草茵绿,佳节又添相思意。

  注释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片四十九字。

  丛祠:建在树丛中的古祠。一说解为很多庙宇。

  兰棹:指用兰香木所造的船,泛指精美的船。棹,船桨,这里以“桨”代船。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愁绝:愁极。

  赏析

  这首词虽然应词牌名写了祠庙,但其作意在于表现女子的离情别绪,展示男女间的爱恋情愫。

  上片立足于“望”,着眼于“别”。“河上”点明女主人公所在船上。“丛祠”以下,皆为望中所见,也渗透望中所感:春雨蒙蒙,正好巧妙带出离别时的迷茫心境;江天寥阔,楚山有情,鸟似恋春而迟飞,这实在也是离人情怀的曲折表达、感情的外射;“兰棹”句更为婉转深透,见船而联想到郎君的远离。而棹从水中举起,水珠滴下,也有如惜别的眼泪,更修饰以“空”字,无情有理,进入一层,看似痴想,实则深厚,不言人情而人情自见。

  下片紧接上片的一个“伤”字,纵笔驰骋,远扬开去。开始二句借物寄怨。杜鹃的.啼叫声是“不如归去”,杜鹃花开,夫君应该返回。而现实是他偏偏离去了。杜鹃啼声已使人不堪,又见花开如血,这正好反衬出离情的痛楚。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并用“不歇”状声,“如血”烘色,更使哀情激越,如泣如诉。末二句从对方入手,设想心上人也在为离别忧愁,以彼衬此,把离情推进一层;同时用人美、时美,反衬伤时、伤怀。

  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以其情真,深婉感人,一改《河渎神》词调本意,为一大创新。同时词人以灵活之笔,刻画相思愁情,参差错落,意境浑然。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翻译

  伫立在破败的孤庙前,迎着江上阵阵风涛寒,看西陵峡上,风萧萧,雨漫漫。风雨中,弥漫着她思归的呼唤,飘洒着倚桨的她涕泪点点。

  傍晚时听杜鹃声声,声声唱不尽思归的愁怨。风传递山里早梅的香气,把春的信息送到山城边。回忆欢情时更觉心苦,游魂何时把家还?

  注释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

  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又名夷陵。这里是指孤庙所在地。

  谢娘:此处指船娘。

  兰桡:划船的桨。这里是指船边。“兰桡”形容船精美芳香。

  玉箸:或写成“玉筯”。箸是筷子,这里是指眼泪,形容泪珠下流,一条条如“玉箸”。

  思归乐:这里指杜鹃啼声。

  山郭:“郭”本为外城,即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这里是指山的边缘。

  萧索:缺乏生气,这里有冷淡的意思。

  离魂:指离别之人的魂魄,与“别魂”意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上片开头二句,意境阔远,富有气势,为情人离别创造出浓郁氛围: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中间着一“对”字,言其地别无他物,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孤寂的气氛。“谢娘”二句具体刻画女子倚舟怀人,泪流千条,极显其凄怆伤痛之情。

  过片二句写主人公所闻、所见、所感:所闻为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所见早梅已放,香满山郭,好景已不为己所留,以乐景写离愁,倍觉伤怀,且“早梅”又暗与前面“寒”字合;所感则为离恨而已。结尾句双起单承,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用“萧索”突出思者与被思者的情状,十分痛惜。这是主人公的推想:是不是因为离别后,音信难通,而使情感冷淡了呢?心上人如今又在何处呢?末尾以问语出现,推进一层,表现了思念之切,也突出了主人公此刻茫然无依的心绪。

  此词背景是“孤庙”“山郭”,作者将江南的风景、风情融入了对离愁别恨的抒写之中。整首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为初春时期温庭筠在西陵与情人离别之作,可能作于会昌二年(842)初春词人自吴中赴越中途中。

  原文:

  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清代:纳兰性德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

  译文:

  秋风萧瑟,卷起漫天落叶,大雁向着南方高飞。我们的爱情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徒然留下无尽的相思。

  偶然飘来一朵凉云,洒下几点雨,不由令人记挂起那生着红草的水滨,鸳鸯今夜该向哪里栖宿?

  注释:

  风紧雁行高,无边落木萧萧。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无边:这里是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色。楚天:诗文中男女情事的常用之典。

  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duò)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pǔ)溆(xù),鸳鸯栖向何处?

  堕:落下。灵雨:好雨。红:水草,又称水荭。浦溆:水畔,水边。

  赏析:

  上片写景,营造凄清的氛围。“风紧雁行高”,开篇五个字便是寂寞的形状,宛如天际的白云,看似有形,却是无形。也正是因为如此,寂寞才难以捉摸,时而飘来,进入心里,让人无法释怀。容若最是能体会寂寞的,他的心,从始至终,从未曾冰释过。“无边落木萧萧”,就好像无边的落木,落叶无边,枯寂蔓延开来,无法收拾。而容若之所以开篇如此描写,正是要写出相思之苦的痛楚:“楚天魂梦与香销,青山暮暮朝朝”,到底那相爱之情如何才能够化解,让容若不再为相思而苦,无人能够作答,就连容若自己,也无法解答。人世间的情情爱爱,本就是因缘际会,这是无法用理性去控制的。容若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正因为多情,才被情所困。词中虽是写景,却景中有情,甚是感人。

  下片借景抒情,运用“凉云”、“灵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扩大的景象。“断续凉云来一缕,飘堕几丝灵雨。今夜冷红浦溆,鸳鸯栖向何处?”情景交融,云雨反转,无一不让容若想到相思之人。今夜寒意袭人,那思恋的人会在何处。是否会被寒冷侵袭,又是否会不懂得加衣。这种种担忧,无不化进这首词中,尽惹得相思离人泪。最后一句卒章显志,表现出对自己所想之人的盼望之情。

  从写法上看,全词没有一个字提及人物,既没有出现词人自己,也没有出现爱慕怀怀念的对象,一切修辞都是暗示,一切意象也都是暗示。在各种旁敲侧击里,烘托出梦断香消的刻骨悲伤。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