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日期: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惜分飞·寒夜

  清代:吴绮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译文: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注释:

  昨晚西窗风料峭(qiào),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料峭:风寒貌。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谁信”句:犹口语“谁讲(我)多情”,实为反语。

  赏析:

  此词咏寒夜之苦,故首句点出“昨晚”。次叙夜起看天,鹤唳空庭,霜月冻云,只觉满目凄凉。心中愁结,遂致诗兴全无。“天共青山老”一句,反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有“此恨绵绵”之痛。全词幽怨含蓄,表现了作者“惊才绝艳”。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诗简介

  《寒夜》是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翻译/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

  ⑴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是一种烧炭的小火炉,外壳用竹子编成,炉芯用泥,中间有铁栅,隔为上下。

  ⑵汤沸:热水沸腾。

  ⑶才有:同“一有”。

  赏析/鉴赏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4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译文

  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朦胧月色下草木湿湿润润。

  旅居在客店中辗转难眠,正是万籁俱寂时,听得那一片枯叶落地的`声音。

  注释

  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天上的星星很少。

  虚馆:寂静的馆舍。

  赏析

  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揭傒斯的这首《寒夜作》,最令人欣赏的是一句“时闻一叶落”,落叶的声音很小,而一叶落的声音更小,还是“时闻”,真实反映了人不眠时,那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寒夜寒,风冷星疏,朦胧之月让林子披上薄薄一层冷光,人员稀少的旅馆,更显得孤寂难耐。这首诗,描写了人在他乡的无奈与悲凉,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到作者由宋入元,有改朝换代后的不适,“虚馆人不眠”,还为官有朝不保夕之感,“时闻一叶落”,也在诗中隐隐表现出来。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阅读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1)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寒夜 宋朝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译文

  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

  《寒夜》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

  "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寒夜》赏析

  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

  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寒夜》鉴赏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

  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惜分飞·寒夜

  清代:吴绮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译文:

  昨晚西窗风料峭,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注释:

  昨晚西窗风料峭(qiào),又把黄梅瘦了。人被花香恼,起看天共青山老。

  料峭:风寒貌。

  鹤叫空庭霜月小,夜来冻云如晓。谁信多情道,相思渐觉诗狂少。

  “谁信”句:犹口语“谁讲(我)多情”,实为反语。

  赏析:

  此词咏寒夜之苦,故首句点出“昨晚”。次叙夜起看天,鹤唳空庭,霜月冻云,只觉满目凄凉。心中愁结,遂致诗兴全无。“天共青山老”一句,反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有“此恨绵绵”之痛。全词幽怨含蓄,表现了作者“惊才绝艳”。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翻译

  译文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

  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

  "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赏析

  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

  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2)

——《寒夜》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五篇)

  《寒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一

  唐代:王勃

  久别侵怀抱,

  他乡变容色。

  月下调鸣琴,

  相思此何极?

  译文:

  久别后的孤寂渐渐侵入我的心怀,

  客居他乡使我脸色变得憔悴不堪。

  夜不成眠,只有在月色之下弹琴相慰,

  这样的相思之情怎样才能到尽头?

  注释:

  侵:侵扰。此处有渐进之义。

  容色:面容脸色。

  调:整理。

  何极:怎样才能到尽头。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因思念友人而苦苦煎熬,心情焦虑神情憔悴,以弹琴寄托思绪,也难以排遣痛苦。

  首句“久别侵怀抱”,点明写诗的缘起。长久的离别所产生的孤独、乡愁,慢慢地侵入了诗人的怀抱之中,即占据了他的身心,弥漫了他的精神,让他在这种愁思中难以自拔。

  因为久别之思慢慢侵入、充溢情怀,所以就有了第二句:“他乡变容色。”乡愁之苦,可谓是一至于斯。排解愁思的办法之一,是“月下调鸣琴”,即在乡愁最深切之月夜整理琴弦,歌之咏之。

  但是,从下句“相思此何极”来看,这相思仍然是排遣不了的,所以オ有这个感叹。

  这首诗几乎就是直抒胸臆之作,这既是初盛唐之际的唐诗风格,更是王勃的特殊风格,或者说,是由他开创的一种诗风。

  《寒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寒夜 宋朝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译文

  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

  《寒夜》注释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元朝揭傒斯《寒夜》: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当代阿袁(即陈忠远)《寒夜》:

  "大国何人怜,纷纷为小我。寒夜风雨声,广厦万间破。"

  《寒夜》赏析

  善用衬托(或映衬、陪衬):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不仅是嗅觉,视觉上也使人大觉不相同。

  巧用暗示(或喻示、双关):“才有梅花”与朋友夜访相呼应,梅花又象征了友谊的高雅芬芳。

  铺有细节(或铺垫、渲染):寒夜客访、主家火红,宾客情重两相顾及,知人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寒夜》鉴赏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

  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原文:

  寒夜思友三首·其二

  唐代: 王勃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注释: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寒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寒夜

  朝代:宋代

  作者: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

  冬夜有客来访,一杯热茶当美酒,围坐炉前,火炉炭火刚红,水便在壶里沸腾。

  月光照射在窗前,与*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

  情之暖,胜过冬夜之寒。这些使得今夜的月色较先前格外地不同了。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的前两句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句又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常不一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无雕琢之笔,表现的意境清新、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前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而屋外是寒气逼人,屋内是温暖如春,诗人的心情也与屋外的境地迥别。

  三、四句便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常大不一样了。

  诗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耐人寻味。宋黄昇《玉林清话》对三、四句很赞赏,并指出苏泂《金陵》诗“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在宫墙自不同”与杜耒诗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说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

  《寒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5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译文

  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朦胧月色下草木湿湿润润。

  旅居在客店中辗转难眠,正是万籁俱寂时,听得那一片枯叶落地的声音。

  注释

  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天上的星星很少。

  虚馆:寂静的馆舍。

  赏析

  时令当在凉秋。如用“映”“点”“著”等替代,前两句便带上*叙味道,使全篇旨意由言愁转化为言幽。诗人首句着一“冻”字,意在强调自己冷峭的心情。揭�菟沟恼馐住逗�夜作》,最令人欣赏的是一句“时闻一叶落”,落叶的声音很小,而一叶落的声音更小,还是“时闻”,真实反映了人不眠时,那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寒夜寒,风冷星疏,朦胧之月让林子披上薄薄一层冷光,人员稀少的旅馆,更显得孤寂难耐。这首诗,描写了人在他乡的无奈与悲凉,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到作者由宋入元,有改朝换代后的不适,“虚馆人不眠”,还为官有朝不保夕之感,“时闻一叶落”,也在诗中隐隐表现出来。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3)

——望岳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原文: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景。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望岳简析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望岳望岳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写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景。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齐、

  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崚嶒:高耸突兀。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朱鸟:这里指四灵之一的南方朱雀。

  秩礼:古代辨上下﹑贵贱之礼。

  自百王: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自,从……开始。

  歘吸领地灵:指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歘,快速。

  鸿洞:这里是广阔之意。

  炎方:泛指南方炎热地区。

  邦家:国家。

  祀典:祭祀的仪礼。

  馨香:这里指燃烧香蜡飘出的香气。

  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有虞:上古有虞部落,这里指古代居民。

  洎:到,及。

  世网:比喻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

  行迈:远行。

  潇湘:潇水和湘水,指南方之地。

  渴日:尽日,终日。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漾舟:泛舟。

  清光:清亮的光辉。

  祝融:指祝融山。

  峯峯次低昴:山峰高耸直触昴星。这里是夸张的写法。

  峯峯:这里是很高之意。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紫盖:指紫盖山。

  嶫:高耸。

  羣仙:群仙,众仙。

  牵迫:很紧迫。

  修途:长途。

  未暇:没有时间顾及。

  杖崇冈:拄着拐杖登高山。杖,拄着(拐杖),这里用作动词。

  命驾:命人驾车马。谓立即动身。

  府主:指州郡长官。

  曷以:怎么能。

  牲璧:即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

  衰俗:衰败的世俗。

  赏析

  第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第二首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余,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徬徨。

  第三首

  咏衡山的《望岳》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总结

  三首《望岳》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徨,动极思静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讽喻,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翻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4)

——伤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

  贺铸〔宋代〕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头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多少回伤春又到了春暮,杨柳树浓浓的清荫,妨碍着游丝度过。远处的小山边是桃叶埠,白花盛开的河边是她洗裙的地方。我整天轻声吟诵诗句,在帘影之下暗灯前,让胡琴声把我心声吐。几点雨声被风止住,月色朦胧薄云飘来飘去。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徐冠卿:作者友人,生*未详。春复暮:春天又将尽。游丝:空气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丝。又,香炉中袅袅飘浮之烟亦称游丝。天际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画淡眉的颜色像远在天边的小山。桃叶步:桃叶山,在今江苏**。桃叶,晋代王献之的妾名,后来成为女子的代称。步,江边可以系舟停船之处,即“埠”。湔(jiān)裙:洗裙。湔,洗涤。竟日:整日,整天。胡琴:唐宋时期,凡来自西北各民族的弦乐器统称胡琴。风约住:指雨声被风拦住。约,拦、束。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片写暮春之景。伤春偏逢春暮,浓密的柳荫,已阻碍了游丝的飞度,游丝这里喻指相思心绪。桃花渡口、开满白蓣花的水边,那正是两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终日枯坐,难觅佳句,缭乱胡琴,夹杂风雨,长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开篇词人即点明时令及自己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暮春时节是多愁之人最难度过的时段之一,正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伤心人对伤心景,难免更增几分烦恼。于是见杨柳柔条上缠绕着的几缕游丝,也会生出几许嗔怪,全忘了柳阴清凉的好处。“偏”字把词人如游丝般浮动的烦恼意绪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传神之笔。

  “天际”二句,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这两句写天边的小山触发了词人的情思,同想起与恋人间发生的故事。满怀着王献之对待爱妾桃叶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铺满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脑海中呈现出昔时上巳之日恋人水边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时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于词人心中的珍贵回忆,其情其景与下阌词人感伤春暮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片眼前之景与旧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词人多情善感的心绪及对恋人无处不在的思念细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桃叶步”典故的运用尤佳,今古相融、虚实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竞日”三句,词人把春日的感伤、相思的煎熬都寄托在了忧伤的小词和凄苦的胡琴声中。“竞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远绵长。而当夜幕降临,伴着昏暗的孤灯和偶随风动的帘影,词人的心事逐渐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呜咽与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无言的诉说。至此,全词的感情达到高潮,最为动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浓变淡。当清风送走凄雨,流云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呈现出月华般的朦胧与苍茫。结尾二句,语虽淡而饶富情味,让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词写景、叙事,把由日及夜所见之景、所做之事,与旧日之事和伤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结合,跳跃的诗思中蕴涵着清新*淡的韵味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含蓄而见波澜,其寄情之景语尤其值得品读。贺铸词多浓艳之语,多慷慨之词,而这首小词颇显清新淡雅,这正说明作者风格的多样性。

  贺铸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译文

  原来预料今春许多活动其乐融融,到头来却依然辜负了可爱的东风。

  连年以来未能去欣赏似锦的繁花,因不是愁绪满怀便是在病痛之中。

  注释

  准拟:预料,满以为。浓:多。

  枉却:辜负。东风:春风。

  不带看花眼:没有游春赏花的眼福。

  赏析

  这首《伤春》诗写的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首句写诗人做的一个决定:对今春乐事早已安排好;次句用一个转折,推翻了之前的决定,也就辜负了好意送来春色的东风。第三句点明,不仅今年先做决定再推翻,而且年年如此;第四句指出年年辜负春光的原因。

  春日可乐,而自己却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负了大好春光,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使诗人禁不住感慨万端,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读罢此诗,诗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假雕饰,自然浑成,而诗意诗味即在其中,这正是“诚斋体”的成功之处。

  杨万里在《荆溪集自序》中谈到自己写诗时,曾说:“步后园,登古城,采撷祀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盖麾之不去,前或未应,而后者己迫。”在他看来,*日所见所闻及所感似乎无不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材料,这和江西派“闭门觅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处”,“虽只字半句不轻出”的`苦吟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但“诚斋体”也有其弊病:由于写作比较“随便”,有些诗艺术概括不够,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此首可以说是个典型。

  创作背景

  苏轼、黄庭坚的诗歌将宋诗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体现了一代特色。但以黄庭坚等人为首的“江西派”提倡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主张却忽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积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万里为“诚斋体”诗歌作为对江西派的一种修正,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而这首诗便是“诚斋体”的典型作品。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

  贺铸〔宋代〕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头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多少回伤春又到了春暮,杨柳树浓浓的清荫,妨碍着游丝度过。远处的小山边是桃叶埠,白花盛开的河边是她洗裙的地方。我整天轻声吟诵诗句,在帘影之下暗灯前,让胡琴声把我心声吐。几点雨声被风止住,月色朦胧薄云飘来飘去。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徐冠卿:作者友人,生*未详。春复暮:春天又将尽。游丝:空气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丝。又,香炉中袅袅飘浮之烟亦称游丝。天际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画淡眉的颜色像远在天边的小山。桃叶步:桃叶山,在今江苏**。桃叶,晋代王献之的妾名,后来成为女子的代称。步,江边可以系舟停船之处,即“埠”。湔(jiān)裙:洗裙。湔,洗涤。竟日:整日,整天。胡琴:唐宋时期,凡来自西北各民族的弦乐器统称胡琴。风约住:指雨声被风拦住。约,拦、束。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片写暮春之景。伤春偏逢春暮,浓密的柳荫,已阻碍了游丝的飞度,游丝这里喻指相思心绪。桃花渡口、开满白蓣花的水边,那正是两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终日枯坐,难觅佳句,缭乱胡琴,夹杂风雨,长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开篇词人即点明时令及自己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暮春时节是多愁之人最难度过的时段之一,正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伤心人对伤心景,难免更增几分烦恼。于是见杨柳柔条上缠绕着的几缕游丝,也会生出几许嗔怪,全忘了柳阴清凉的好处。“偏”字把词人如游丝般浮动的烦恼意绪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传神之笔。

  “天际”二句,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这两句写天边的小山触发了词人的情思,同想起与恋人间发生的故事。满怀着王献之对待爱妾桃叶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铺满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脑海中呈现出昔时上巳之日恋人水边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时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于词人心中的珍贵回忆,其情其景与下阌词人感伤春暮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片眼前之景与旧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词人多情善感的心绪及对恋人无处不在的.思念细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桃叶步”典故的运用尤佳,今古相融、虚实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竞日”三句,词人把春日的感伤、相思的煎熬都寄托在了忧伤的小词和凄苦的胡琴声中。“竞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远绵长。而当夜幕降临,伴着昏暗的孤灯和偶随风动的帘影,词人的心事逐渐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呜咽与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无言的诉说。至此,全词的感情达到高潮,最为动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浓变淡。当清风送走凄雨,流云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呈现出月华般的朦胧与苍茫。结尾二句,语虽淡而饶富情味,让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词写景、叙事,把由日及夜所见之景、所做之事,与旧日之事和伤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结合,跳跃的诗思中蕴涵着清新*淡的韵味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含蓄而见波澜,其寄情之景语尤其值得品读。贺铸词多浓艳之语,多慷慨之词,而这首小词颇显清新淡雅,这正说明作者风格的多样性。

  贺铸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原文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宋代: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译文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注释

  髻(jì)子伤春慵(yōng)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shū)疏。

  懒:《花草粹编》作“慵”,《历代名媛诗词》作“恼”。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

  玉鸭熏(xūn)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xī)还解辟寒无。

  瑞脑:一种香料名。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遗犀:犀,指犀牛的.角。遗,应为“通”之误。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写人,“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接下来两句是写景,前句“晚风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极工巧,它使得写景之中又点出了季节时间:**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春愁本就撩人,何况又见花落!后句“淡云来往月疏疏”写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以“疏疏”状月,除了给月儿加上月色朦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还是一弯残月,它与“淡云”、“晚风”、“落梅”前后相衬,构成了幽静中散发着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

  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前两句写室内陈设极尽华美“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这里主要写室内的静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鸭熏炉闲瑞脑”中的一个“闲”字,不就闪现出女主人公因愁苦无绪,连心爱的龙脑香味也懒得闻嗅了吗!结尾是一个问句“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该句意思是说:试问这只金灿灿的辟寒犀角,现在还会不会再把温暖宜人的气味释放出来?句中“还解”的一个“还”字点出了这样的内容:往昔之时,这只犀角曾尽心尽意地为男女主人布温驱寒;而今伊人远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应感伤,你到底还知道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划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寒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5)

——古风·其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西上一作:西岳)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译文

  西岳华山莲花峰上,仙女光芒如同明星。

  素手握着皎洁芙蓉,袅袅而行太空之中。

  身穿霓裳广带飘逸,云彩一样飘然升空。

  约我登上彩云高台,高揖双手拜卫叔卿。

  惶惶忽忽跟他们去,乘鸿雁到紫色天廷。

  不经意看洛阳*原,到处都是安禄山兵。

  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叛军叛臣都把官封。

  注释

  1.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2.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太*广记》卷五九《集仙录》:"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3.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4.霓裳:用云霓做的衣裙。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5.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6.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

  《神仙传》卷八:"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元封二年……其子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郁郁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

  7.紫冥:高空。

  8.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走:奔跑。

  9.豺狼:比喻安史叛军。冠缨:穿戴上官吏的衣帽。

  赏析:

  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安禄山攻破中原之时。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赏析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而长安尚未陷落。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诗简介

  《古风·西上莲花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用游仙体写的一首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作者用卫叔卿的故事暗合自己的遭遇,虚构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仙境,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强烈的对照表现出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翻译/译文

  西上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她手把莲花,在空中轻轻地踩着云朵走来了。身上云霓般的衣裳拖着长长的带子,在天空中飘拂着。她邀我登上云台,拜见了神仙卫叔卿。我觉得恍恍忽忽地与他们一起驾着鸿鹄,升上了天空。当我们飞至洛阳的上空时,俯首向下一看,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洛阳附*百姓的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呢!

  注释

  莲花山:即华山西峰,华山因山形似莲花,故名华山,其西峰名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迢迢:远貌。

  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太*广记》卷五九《集仙录》:"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素手:女子洁白的手。

  芙蓉:即莲花。

  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霓裳:虹霓制成的衣裳。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广带:长江的农带。

  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神仙传》卷八:“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元封二年……其子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郁郁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

  紫冥:紫色的天空。

  洛阳川:洛阳伊洛河一带的*原。

  豺狼:喻指安史叛军。冠缨:官帽和系官帽的带子,此借指做官者。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不是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把卫叔卿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了。

  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诗中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李白后期的游仙诗,常常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道家神仙的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带上浓郁的谪仙色彩。这是和他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隐士生活分不开的。但他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使魏晋以来宣扬高蹈遗世的游仙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古风》其十九便是一个例证。

  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译文

  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地看见华山仙女。

  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

  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

  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

  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

  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

  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 * 的豺狼都封爵簪缨。

  注释

  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

  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

  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霓裳:用云霓做的衣裙。

  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紫冥:高空。

  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走:奔跑。

  豺狼:比喻安史叛军。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