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

日期:

  孙权劝学赏析 1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 2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鉴赏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 3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 4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鉴赏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 5

  孙权劝学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6、今:现在。7、当涂:当道;涂,道路8、掌事:当道,当权9、辞:推辞,推托。10、以:介词,用。11、务:事务。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难道。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6、邪[yé]:通“耶”,语气词。17、但:只,仅。18、当:应当。19、涉猎:粗略地阅读。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24、益:好处。25、乃:于是,就。26、始:开始。27、就学:指从事学*。28、及:到了……的时候29、过:到。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31、与:和。32、论议:讨论议事。33、大:非常,十分。34、惊:惊奇。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7、非复:不再是。复:再。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40、即:就。41、更:重新。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44、何:为什么。45、见事:认清事物。46、乎:啊。表感叹语气。47、遂:于是,就。48、拜:拜见。49、别:离开。50、为:成为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赏析: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1)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

孙权劝学赏析1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2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现在。

  7、当涂:当道;涂,道路

  8、掌事:当道,当权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复:再。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4、何:为什么。

  45、见事:认清事物。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见。

  49、别:离开。

  50、为:成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8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本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3

  孙权劝学

  1、 解释加点词

  当途: 但当: 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

  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即更: 刮目:

  2、 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③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 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吕蒙掌管要职,应该学*。

  B、 孙权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说服了吕蒙学*。

  C、 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指那些妄自尊大的人。

  D、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出了学*对个人修养、对治国都有重要性。

  山中杂诗

  1、 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 诗中的哪一句表达出山中最有趣的山中生活。

  竹里馆

  1、 诗歌的前两句写了诗人的那些动作?

  2、 诗歌的后两句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论诗

  1、 诗中的“李杜”分别是指

  2、 诗中的“风骚”分别是指 中的“ ”和 (人名)的“ ”。后来“风骚”指 的事。这里指 。

  3、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主张?

  约客

  1、“黄梅时节”在诗中的作用?

  2、诗歌的写景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有什么特点?

  3、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峨眉山月歌

  1、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作用是?

  2、 写景的诗句是

  3、 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

  1、 诗中“春风”与标题中的“ ”照应,“折柳”为离别曲,与结句中的“ ”照应。

  2、 此诗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从诗中那句可以看出?

  江南逢李龟年

  1、 诗歌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 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送灵澈上人

  1、 全诗哪两句最能体现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2、 请用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描述一、二句的内容。

  逢入京使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诗中“龙钟”一句勾画出诗人怎样的状态,因何而泪流不止?

  滁州西涧

  1、 诗人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2、 末二句采用 手法,衬托 之景。

孙权劝学赏析4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5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司马光是猪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2)

——孙权劝学赏析 40句菁华

1、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遂:于是,就。

4、复:再。

5、邪(yé):通“耶”,语气词。

6、以:用

7、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8、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9、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知错就改。

11、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孙权劝学时,吕蒙以军务繁忙推脱,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以粗略的了解,并非细致钻研。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12、解释加点词

13、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4、诗歌的后两句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5、“黄梅时节”在诗中的作用?

16、此诗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从诗中那句可以看出?

17、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8、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19、以:介词,用。

20、务:事务。

21、岂:难道。

22、邪[yé]:通“耶”,语气词。

23、涉猎:粗略地阅读。

24、为:成为

2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26、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7、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8、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29、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0、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1、更(gēng):重新。

3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33、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34、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35、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6、吕蒙始学

37、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6、今:现在。7、当涂:当道;涂,道路8、掌事:当道,当权9、辞:推辞,推托。10、以:介词,用。11、务:事务。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难道。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6、邪[yé]:通“耶”,语气词。17、但:只,仅。18、当:应当。19、涉猎:粗略地阅读。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24、益:好处。25、乃:于是,就。26、始:开始。27、就学:指从事学*。28、及:到了……的时候29、过:到。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31、与:和。32、论议:讨论议事。33、大:非常,十分。34、惊:惊奇。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7、非复:不再是。复:再。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40、即:就。41、更:重新。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44、何:为什么。45、见事:认清事物。46、乎:啊。表感叹语气。47、遂:于是,就。48、拜:拜见。49、别:离开。50、为:成为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38、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39、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5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4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3)

——《孙权劝学》教案10篇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

  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补充内容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和学*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育和后天学*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的重要性和学*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

  待:相看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字词,有疑难之处即提出来。

  2.教师落实重要词句。可结合教学设计(A)

  三、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理解“外机功学”。

  I.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是怎样功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允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②“孤岂—…·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③“卿言……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四、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揣摩“刮目相待”的内涵。

  说明:朗读时要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境,读完后教师应作点评。

  思考讨论:

  1.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2.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7是怎样表明的7

  没有直接表现目获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占语中侧面表明的。

  3.“‘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表现了鲁市怎样的感情?

  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象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4.“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

  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有新的认识。从学*中获益非浅。

  5.“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板书设计:

  孙权动学

  《资治通鉴》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

  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采。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四、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五、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六、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七、总结

  同学们,*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八、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风格。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4)

——孙权劝学教案10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时你不学*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5)

——《孙权劝学》教案6篇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公学*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当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

  在这个过程当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6)

——孙权劝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

  2、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的作用,重视学*,会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

  3、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一、学*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二、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今天我们学*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的必要性,再说学*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最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

  2、但当涉猎( )

  3、见往事耳( )

  4、即更刮目相待( )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据守江东。二零八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读书学*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最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7)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鉴赏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宋代·司马光 撰《孙权劝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gēng):另,另外。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忙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忙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以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以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以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忙乐趣,给人忙光彩,给人忙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以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忙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以会成活并成长。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8)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孙权劝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扩展9)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孙权劝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

  2、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的作用,重视学*,会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

  3、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册中相关内容。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一、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3、课文注释补充。 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4、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鼓励吕蒙求学。)

  5、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板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