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翻译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3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翻译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3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5)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鉴赏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5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3)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唐代: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翻译:

  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家僮清扫着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注释:

  泉壑(hè)带茅茨(cí),云霞生薜(bì)帷。

  泉壑:这里指山水。茅茨: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薜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山:即谷口。

  闲鹭栖(qī)常早,秋花落更迟。

  迟:晚。

  家僮(tóng)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家僮: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昨:先前。

  赏析:

  从诗题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首联中“茅茨”为“茅屋”之意,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简朴的书斋。“薜帷”指“薜荔的墙帷”。应理解为墙上长满了薜荔,显示了居所的自然状态。句中用得最妙的是“带”字,应为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能充分的引发读者的.想象:山泉沟壑萦绕着诗人的小屋,浮云彩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此联为全诗的起笔,远观书斋,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如赏人间仙境。

  颔联与颈联写书斋周围的景物,“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是此诗是最出彩的句子,二者为倒装句,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指出它们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而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写了这里的鸟与花。白鹭早早的休息,只因一个“闲”字,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秋花迟迟不肯落下,只能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便可久驻枝头。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

  尾联写诗人早已让家人把那缀满绿萝的小径打扫干净,原因是昨天与杨补阙的约定。一如“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之妙。诗人在上文极力地推崇书斋的环境,意在引出这个约定,希望朋友能如约而至。

  此诗用字精准,形式工整,手法独到,写景唯美,表意含蓄,值得后人品读。

  译文

  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家僮清扫着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注释

  ⑴谷口:古地名,指陕西蓝田辋川谷口,钱起在蓝田的别业所在。杨补阙:作者友人,生*不详。补阙(què),官名,职责是向皇帝进行规谏,有左右之分。

  ⑵泉壑(hè):这里指山水。茅茨(cí):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⑶薜(bì)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⑷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

  ⑸山:即谷口。

  ⑹迟:晚。

  ⑺家僮(tóng):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

  ⑻昨:先前。

  赏析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也不愧为写景妙句。

  这是作者邀请友人到书斋来聚会的诗。诗的大部分篇幅写了书斋及周围的幽美风景。书斋被围绕在谷口的泉壑之间,云霞从书斋外墙的薛帷间升起,可知书斋幽静,书斋所处山中高处。书斋附*,有浓密的竹林,雨后翠竹可喜;傍晚,山光绿紫万状,也十分可赏。白鹭常常很早就栖息了;花在高山中,谢得更迟些。这六句写出了书斋附*的清幽美景。结尾一联则是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盛情。全诗写景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了钱起新奇清淡的诗风。

  原文: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朝代:唐朝

  作者: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译文及注释:

  韵译

  山泉沟壑萦绕着这座茅屋书斋,云霞映衬墙头薜荔象五彩幔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3篇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位诗人,在听完我的描述后,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

  学生齐背(到《赠汪伦》提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体现出了李白与朋友之间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至真至诚的李白最重友情,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去学*他的一首送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板书课题(别忘作者)

  同学们对李白应该比较熟悉了,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咱们这位伟大的诗人朋友呢? 一位学生介绍(介绍的好我可以说:非常好,看来你和李白的关系一定很好),再找一位补充。

  出示PPT,红字一定要着重掌握。

  过渡:知道了诗人,是学*诗歌的第一步,为了深入地理解诗歌,我们常常还需要知道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叫知人论世。因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和当初特定背景下的产物。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闻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咱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请同学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齐读:学*目标1、2。

  学生读完,提问: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古诗四步学*法啊?

  三、诵诗文

  好,同学们的记忆力非常好,我还听说咱班同学的朗诵功力很厉害,诗为心声,哪组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呢?

  学生读之前,提问:同学们,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答后,我说:非常好,你们说的都很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抑扬顿挫。现在可以开始了,组长起头。

  找两个小组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再找两个人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最后齐读。

  四、品诗句

  过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预*资料自学2分钟,弄清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内统一答案,各派一位同学上前将题目和4句诗的翻译写到黑板上。其他人背诵诗句和翻译。

  写完教师挨个小组评价,分四点:1、内容对错。2、错别字。3、语病。4、补充内容要加括号。

  评完一组,该组起立齐读诗意。

  五、悟诗情

  过渡:诗句的意思已经清楚了,下面我开始进入诗的灵魂部分――悟诗情。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案自主学*,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读完,现在开始合作探究。

  过程中随即提出总体要求或加入每组讨论。

  六、讨论完,挨个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七、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然后说:爱月的李白懂得借月传情,以愁表心,知心的昌龄定会读月明心,沐风会神,两颗心,远隔万水千山,就这样融汇在朗朗明月、**清风之中,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种相知相会的神交更令人感动的呢?李白在朋友落难时,没有来得及问候一声,更没有亲自相送一程,他只是送给昌龄一轮明月,一颗愁心,却给置身蛮荒的朋友带来了永远的希望。

  八、拓展: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说,我最后说:同学们知道还真不少,我也为大家收集了几句送别诗,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

  九、达标测试

  最后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达标测试.

  师:怎样赏析诗歌呢,这说来话长。最简单的就是沿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营造的意境氛围或某种手法(某些词句)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我先来作个示范。

  第一句写景,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赏析以下三句。四人为一小组,把赏析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好。

  生: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生: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风也同明月一样,读懂了诗人的心音,愿把诗人一片赤热的情怀直送到夜郎西。

  师: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

  生:一片真挚的友情。

  生:一颗赤诚的心。

  5.艺术特色。

  师:通过诗歌的学*,我们读懂了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懂了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那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师: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6)

——寄内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翻译

  金风萧瑟,楚木凋零,寒气凛冽。

  秋天寥廓,红谢绿潜,万物蛰藏。

  胡燕也要回到南方去了,双双在屋檐下呢喃,与主人告别。

  他们与主人恋恋不舍,三飞四回头,眼光里充满留恋。

  难道他们不喜欢华美的屋子和精巧的珠帘?但是,终归要飞上回南方的路。

  我很惭愧,我连胡燕都不如,远离妻子来秋浦已经一年多了。

  多少思念,多少感叹,泪下如雨,浸湿糨糊,信不能封缄。

  注释

  霜凋:秋霜降落,使花草树木凋谢。

  楚关:楚地的关隘要道。安徽古为楚地,所以作者以楚关来代指秋浦。

  杀气:指寒气。

  严:严厉,严重。

  寥寥:广阔的天空。

  金天:秋天的别名。

  陈子昂诗云:“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廓:广大,空阔。

  婉婉:柔美卷曲的样子。

  绿红:指枝叶繁茂碧绿,红花烂漫的草木。

  潜:藏,尽。

  胡燕:燕子的一种,胸前白质黑章,巢悬于大屋两榱间。

  相瞻:相互顾盼。

  岂:难道。

  恋:留恋。

  华屋:华丽的房子,贵人的住房。

  终然:到底。

  谢:辞谢。

  珠帘:珍珠缀成的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不及:不如。

  淹:耽搁,久留。

  缄:封口。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前后,李白辞别妻子,漫游于金陵、宣城、秋浦一带。这首诗就是在秋浦旅所所作。从诗的题目可以得知,李白旅居秋浦,看见胡燕南归,想到自己久别妻子,至今不得团聚,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寄内的诗,来表达自己无穷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先从气候的变化造成一种凄苦的氛围。“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秋风飒飒,寒霜遍地,寥廓天宇,万物萧条,花木凋零,寒气逼人,营造出一幅么令人伤感怀人的情景。

  诗人先从无生命的景物再写到有生命的胡燕,进一步造成感伤怀人的氛围。秋高气爽,春燕南归。一年一度来来去去的春燕,就要告别主人回南方去了。成双成对的春燕在檐前窃窃私语,它们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地回顾原来的旧居,非常的留恋,但是它们更思念家乡,所以最后还是飞走了。这首诗写到这,将相思的情境描绘得突出而充分,把牵动相思的气氛造的浓浓的。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由彼及此:“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春燕思家,南归去了;游子思乡,不得北返。胡燕春来秋去,尚急切欲归,游子离家已多年,还是归无时日。作者只好把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写成诗文,寄给远方的妻子,但谁知涕泪纵横,连书信的封口都无法封住。这里虽然略带夸张,但前后转得自然,情境与人的情感和谐一致,融为一体,给人艺术的真实感。另外以此结尾,给人留下言语表达不尽的情思、无法遏制的哀伤。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古诗简介

  《南流夜郎寄内》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声调铿锵,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极具概括性的语言点染出李白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恨,对屡遭*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内心悲愤不*之意,跃然纸上。“南流夜郎”“夜郎天外”“离居”“音信疏”和盼“豫章书”,富有画龙点睛之意,既寓出诗人的'内心失意,创伤甚重,亦有人之将死、愧疚妻子之意。

  翻译

  身在夜郎的我因离居而怨恨愁闷,明月楼中音信稀疏。

  北飞的大雁就要归尽了,仍然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注释

  寄内:寄给妻子宗氏。

  天外:因当时夜郎与中原十分遥远,故云。

  明月楼:宗氏所居之处。此指妻子居所。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里以明月楼中的愁思妇喻其妻。

  豫章:郡名,即洪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是李白妻宗氏寓居此地。书:书信。

  创作背景

  此诗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寄给居住在豫章的妻子宗氏所作。

  李白一生很少顾家顾妻子的诗,而流放夜郎途中,却写出了满怀深情的寄内诗。可见流放事件对李白内心造成的刺激之大之重之深,李白几乎承受不了这一结果,寄内诗有理解妻子的成分,实际还有内疚的心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寄内诗有点还有临终遗言的味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7)

——梦想遥不可及作文 (菁华3篇)

  梦想,这个遥望不可及的词。使得许多人拥有了希望、也使得许多人因为梦想而在自已所在的幻想中迷路。梦想,这个词多么美好。可是没有踏实的实践与坚定的意志和相信自已的信心的陪衬就什么都不是。正如鲜花没有绿草的陪衬就显的十分*凡。

  梦想的第一颗绿草:信心。信心是一切东西的源泉。有了信心便等于一栋高大的大楼打好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好的基础便会使得一栋大楼的倒下。可想而知信心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信心可以让一个颓废到极点、可以让一个人没有生存的意义。如果想要通向自已的梦想的道路信心这颗绿草一定不能丢下,不然梦想会把你抛弃。

  梦想的.第二颗绿草:实践。有了信心这颗绿草的陪伴一起走向梦想。可是狡猾的梦想常常把道路设计成迷宫。使得我们经常碰鼻子。不过我们的队伍需要多一颗绿草实践。实践可以帮我们从失败中取的成功之所谓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只要在失败中勇敢的趴起继续努力尝试,梦想就在不远的他方。梦想的第三颗草:意志。现在我们需要多一位伙伴。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往往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等着我们。坚强的意志有着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得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克服所有的困难走向属于我们的终点梦想。

  如果意志、信心、实践。全部都集全了,那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怕。因为梦想的道路会引领我们前进哪怕有困难或迷宫。只要努力坚持永不放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梦想,那么的遥远。不过我相信遥远始终都会有一个终点。

  什么是梦想?对乞丐来说,梦想仅仅是每日的一顿饱饭;对国王来说,梦想便是征服世界,让每个人都臣服在他脚下;对将军来说,梦想便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见,梦想,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有人会认为,梦想就是一种空想,是根本不可能会实现的。没错,类似于“世界和*”“我希望怎么吃都不会胖”这类的空话,只能称为妄想,或者说,是一个美梦。

  真正的梦想应该是人们心中最美的期望,它使我们由初出茅庐的稚嫩孩提,成长为踏实稳重的成熟青年,由原本的迷茫无助变得坚定。梦想,即是我们的人生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之源。为了实现梦想,人们往往会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就像那上古的夸父,为了追寻光和热,最终渴死在大海边;就像那勇敢聪明的精卫鸟,为了报仇雪恨,几十年如一日地把树枝和石块丢进大海;就像那坚持不懈的愚公,为了让道路通畅,发动自己的亲人子孙日以继夜地挖山。梦想,的确是人们进步与发展的阶梯。

  那么,梦想一定会实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曾有外国人问余秋雨:“请告诉我一个最值得去的地方,一个,只有一个。”先生思索许久后回答:“三峡。”

  若有人这样问我,我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到了*,离太阳*了,离死亡更*了。”

  但我还是无法拒绝太阳的诱惑,无法拒绝心灵的向往。我向往在充足阳光和透明空气中快乐的生活,我向往珠穆朗玛峰顶万古不融的积雪,让你置身于世上最纯洁没有一点“杂质”的圣地,足以启示人“一种神奇的意境”。陶醉在彩虹四射的梦里,真是寸寸如黄金,步步生光辉。一个能产生梦想的地方,何以不能如海子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但梦醒了,只怪自己没那福份消受。心情焦虑而沉重,自己亦真亦幻的梦想总是受到雨的冷漠与雾的嘲弄。坐着等待,那将是一种无情的煎熬。或许可以侥幸期待雨开雾散又见彩虹,可傻子也知道,等待沙漠变成绿洲然后穿越更加不可能,生活不能总是幻想海市蜃楼的美景。

  有人说:“机会是垂青于勤奋者的。”是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不可逾越,只要你努力。梦幻可能破灭,理想可能落空,但你不应该怀疑最初的努力和曾经的热忱,因为我已经迈开了腿,开始了一次为梦想奋斗的旅行,也许它漫长,但时间会证明它并不是遥不可及。

  在抱怨中哀叹等待的人该懂得付出,为了自己的梦想,披荆斩棘,全力以赴坎坷道路上的艰险。梦想,岂会遥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8)

——寄杜先生诗赏析 -诗词大全范文五份

  寄杜先生诗

  作者:孙偓  朝代:唐  体裁:五排      蜀国信难遇,楚乡心更愁。

  我行同范蠡,师举效浮丘。

  他日相逢处,多应在十洲。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0、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1、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

  1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4、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15、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1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几絮,梅子黄时雨。

  17、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18、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19、笙歌散进游人去,始觉春空。

  20、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2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3、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2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7、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28、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

  《田家元日》孟浩然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除夜》来鹄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玉楼春》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除夜》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拜年》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已酉新正》叶颙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癸已除夕偶成》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凤城新年辞》查慎行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孔尚任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春节看花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气出唱(三首)

  其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火昆〕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忄曷〕。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门”内有“言”,音“银”)!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

  乘云驾龙,郁何〔艹务〕〔艹务〕。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

  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精列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对酒

  对酒歌,太*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陌上桑

  其一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过故人庄》孟浩然(七上课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七上课外)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约客》赵师秀(七下课外)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赵翼(七下课外)

  《泊秦淮》杜牧(七上课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七上课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下课外)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望》杜甫(八上课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七上课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如梦令》李清照(七上课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下课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八下课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七上课外)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苏幕遮》范仲淹(八下课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己亥杂诗》龚自珍(八下课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扩展9)

——王昌龄《闺怨》赏析优选【五】篇

  《闺怨》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闺怨》赏析:

  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也许这就是少妇怨的内容吧。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写闺中少妇的忧愁和悔恨,表达人们对持久战争的厌恶和对和*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写闺怨一波三折,含蓄蕴藉,韵味深长。诗先写不知愁,接着由“杨柳色”转出知愁,又由知愁转出悔来,最后采取意在言外的手法,不写怨而让读者去体会、去联想,表现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明。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

  【8】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悔”为诗眼。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注〕①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王昌龄《闺怨》赏析

  《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王昌龄《闺怨》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闺怨

  作者: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

  8、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王昌龄人物生*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

  妒才被杀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拓展:评价王昌龄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