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

日期: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1

  原文:

  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宋代: 孙道绚

  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

  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故人何在,水村山郭。

  译文:

  秋天总是让人感觉寂寞寂寞;秋风萧瑟,夜雨淅沥,离群索居,更加感伤无着。离群索居,感伤无着,年老力衰,无可奈何,眼泪儿不断下落。

  老朋友一去不返,不知何时才能再会;书信一封,忽报西方飞来鹤。西方飞鹤,老朋友现在何处?在那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注释:

  离索:“离群索居”的略语。即离开同伴而孤独地生活。

  老怀:老来情怀。

  无奈:无可奈何。

  零落:不断地下落。

  故人:老朋友。

  无期约:没有一定的约会期。

  尺书:指书信。古人在帛上书写,通常一尺,故称。

  山郭:山傍。

  赏析:

  该篇原有小序,“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可知这是老友来信,以曲代简,借词述怀的。这首词抒发了老来寂寞无奈的情怀,寄寓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词的上阕写自己处境的落寞。

  起句如爆竹,既爽利又明快,一下子就呼出“秋寂寞”,继而述“秋风夜雨”的寂寞之境,和“伤离索”的寂寞之情。秋天是撩人愁思的季节,风雨之夜更使人想念远行之人。风声、雨声、落叶声,声声入耳,友情、别情、思念情,情情上心。但自己年已迈,力已衰,消逝的岁月无法挽回,别去的友人无法唤回,无可奈何,只有“泪珠零落”,泪珠和秋雨齐落,思绪共秋风并扬,境况惨,心情苦,写出了寂寞情怀。

  词的下阕紧承上阕,揭明寂寞之由,愁苦之源。

  故人去后,杳无音讯,而今“尺书忽寄西飞鹤”,这应该是莫大的安慰,可以消释郁结的愁思,除去执着的怀念。可是笔锋一转,折入另一境界,故人何在呢,在那“水村山郭”,故人“归樵阳”,过着隐逸的方外生活,抛撇了世念尘缘,自然也无心再来相会把晤。词至此,一点寂寞中的安慰也如鹤一样地飞去了。

  这首词写对友人的怀念,既有环境的渲染,又有胸臆的袒露,还有书信的引发,都集中体现了一种意象,加之“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顶真的修辞运用,形成密集的节奏,犹如迎风落泪时的啜泣,石下流泉般的涌动,使情意益发惨戚。孙道绚留传下来的词不多,《全宋词》仅收录八首,多为酬酢之作,其意境雅隽,仅《菩萨蛮·栏干六曲天围碧》、《如梦令·宫词》可与之比美,其他均属常情套语。该词在孙作中就显得特别佼俊。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2

  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

  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古诗简介

  《寄人》是唐末五代诗人张泌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翻译/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鉴赏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代・张泌《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封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阑,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阑在。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在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阑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阑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在不知何处去,桃那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封情;第四句写落那封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那,反射出惨淡的颜色。那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阑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封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封点埋怨了。“那”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代・张泌《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封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阑,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阑在。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在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阑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阑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在不知何处去,桃那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封情;第四句写落那封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那,反射出惨淡的颜色。那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阑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封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封点埋怨了。“那”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原文:

  寄人

  朝代:唐朝

  作者: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

  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也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1)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3

  【作品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品翻译】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作品注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láng)回合曲阑(lán)斜。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作品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唐代:杜甫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译文: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老朋友昔日隐居在蒙山,已经佩戴了去恶防身的护身符。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老朋友现在居住在秦岭的子午谷,独自在背阳的山崖建造了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茅屋的前方有太古玄都坛,青石密布,寒风吹个不停。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夜里杜鹃悲啼,山竹为之欲裂,白天王母使者的神鸟自天而下,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知道你这次计划长居此地,瑞草仙树日子应该还很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高高山崖上垂下来的铁锁,让人看了不敢攀登,身居此处洞天福地,是多么的逍遥自得。

  注释: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老朋友。东蒙峰:山名。即蒙山。在山东省蒙阴县南。因在鲁东,故又称东蒙。含景:谓含日月之影。景,同“影”。苍精龙:东方苍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子午谷: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秦岭山中。阴崖:背阳的山崖。结:一作“白”。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太古:远古,上古。玄都:据《十洲记》载,玄都在北海,去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太玄都,仙伯真公所治。漠漠:密布,广布之状。这里形容青石纵横堆叠的样子。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子规:鸟名。即杜鹃。山竹裂:谓子规夜啼声惨,山竹为之欲裂。云旗翻:旗旌似云翻飞。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láng)玕(gān)日应长。

  此计:指隐居。诚:确实,的确。一作“成”。芝草:菌类植物的一种,古人以为瑞草。琅玕:美玉。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铁锁高垂不可攀:相传晋时有戍卒屯于子午谷,入谷之西,涧水穷处,忽见铁锁下垂约有百于丈,戍卒欲挽引而上,有虎蹲踞崖头,终不敢攀。福地:指神仙居住之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据《洞天福地》记:终南山太乙峰,在长安西南五十里左右,四十里内皆福地。萧爽:高敞超逸。

  赏析:

  这是杜甫写给其好友元逸人(元丹丘,隐道士)的诗,前几句用典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描述玄都坛的景色,赞扬元逸人的修行;末四句称其道行之高,超尘脱俗,服芝草琅玕等仙家之食,居在高垂铁锁的仙人之居,处于福地逍遥自得。

  全诗自始至终围绕隐士元逸人居处着笔,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独在阴崖结茅屋”。巍巍的秦岭子午谷崖上,孤零零地立着一间用茅草结成的小屋。这就是诗主人翁、隐士元逸人的住房。其特点是“孤”与“陋”。离群索居,一茅屋,一箪食,一瓢饮,隐士生活之情态毕露。

  第二部分:玄都坛景。青石松风寒,子规夜啼欲裂竹,王母画下云旗翻。这里离人寰远了,尽管“青石漠漠常风寒",但离仙境*了;还有彻夜子规啼,感动得山竹都裂了,白昼更有一种叫作王母使者的神鸟从云间翻飞而下,通仙界报消息。相传蜀帝杜宇禅位隐入西山后,他的灵魂化成杜鹃(子规),而王母更是道徒们崇信的神仙。这是最精彩的镜头,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景中寓情,恰到好处地折射出隐士凄清的心境和高蹈遁世的怀抱。

  第三部分:芝草琅玕日长,崖边铁锁高垂。子午谷凄清的境遇,并不改元逸人隐遁的矢志。他抱道高栖,超然物外。日种芝草琅玕,以为仙家之食;铁锁百丈,凡人终不敢高攀。置身福地,何等萧爽,何等自得!隐之旨趣昭然。

  全诗三个镜头浑然一体,格调凄清、沉郁,仍不失诗人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追慕”,笔者以为,根据全诗及最后四句“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的诗意,诗人对元逸人的信道求仙行为表面上看是歌颂,实质是表示怀疑。高危、清寒、凄孤是实,山竹裂、王母鸟传递仙音是假,芝草琅玕也是虚无之事;高不可攀是真,“福地" 、“萧爽”也是假。所以有美中带刺的意味,劝他不如早点回来。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翻译: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也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2)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唐代·张泌《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封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阑,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阑在。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在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阑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阑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在不知何处去,桃那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封情;第四句写落那封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那,反射出惨淡的颜色。那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阑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封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封点埋怨了。“那”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2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作品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作品翻译】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作品注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láng)回合曲阑(lán)斜。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作品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别梦依依到谢家”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小廊回合曲阑斜”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4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鉴赏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线很*。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处的*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译文

  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

  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

  彤云:红云,此指风雪前密布的浓云。

  香鸭:鸭形香炉。

  老:残。

  小妆:犹淡妆。

  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

  《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赏析

  《青门饮》,词牌名,始见于他和秦观词。《宋史·时彦列传》载绐圣间曾出使辽国,此词当作于出使之时。别本题作“寄宠人”也与词中情意相符。全词虽也是远役怀人之作,但景物悲凉凄怆,抒情深厚,疾缓相间,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性是很强的。

  上片写旅途所见的北国景象和孤馆不眠的情状。开头胡马一句,概括古诗意境,“汉旗”暗喻旅人身份与处境,自然引起离怀。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一片寥廓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继而写寒夜通宵难眠的情状。孤馆无伴,是因离别;“星斗横”已是深夜,失眠太久了;灯花不剪,是因出神相思。全是孤寂的惆怅。时间在推进,蜡烛点完了,烛泪在烛台上凝结,虽有香炉相伴,毕竟孤独难熬,可见思念之深已至长夜漫漫了。

  下片由上引出回忆。与伊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魂牵梦萦,怎不令人动情。先写别前淡妆的风姿,举杯即醉的妩媚,醉眼朦胧的脉脉含情,酒醒后的烦恼,和对自己耳畔低语,殷勤嘱托。特别是借助想象,企盼那份再见重聚的欢乐,写得情真意切。看似给人以希望的宽慰,实则聚散对比强烈,而希望又遥无尽期,便更增添了离愁别恨。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全词上片笔壮壮阔,笔力苍劲;下片则委婉细腻、情意绵绵,刚柔相间,情景兼美。

  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翻译: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释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赏析: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也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3)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唐代: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翻译:

  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家僮清扫着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注释:

  泉壑(hè)带茅茨(cí),云霞生薜(bì)帷。

  泉壑:这里指山水。茅茨: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薜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山:即谷口。

  闲鹭栖(qī)常早,秋花落更迟。

  迟:晚。

  家僮(tóng)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家僮: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昨:先前。

  赏析:

  从诗题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首联中“茅茨”为“茅屋”之意,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简朴的书斋。“薜帷”指“薜荔的墙帷”。应理解为墙上长满了薜荔,显示了居所的自然状态。句中用得最妙的是“带”字,应为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能充分的引发读者的.想象:山泉沟壑萦绕着诗人的小屋,浮云彩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此联为全诗的起笔,远观书斋,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如赏人间仙境。

  颔联与颈联写书斋周围的景物,“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是此诗是最出彩的句子,二者为倒装句,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指出它们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而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写了这里的鸟与花。白鹭早早的休息,只因一个“闲”字,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秋花迟迟不肯落下,只能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便可久驻枝头。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

  尾联写诗人早已让家人把那缀满绿萝的小径打扫干净,原因是昨天与杨补阙的约定。一如“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之妙。诗人在上文极力地推崇书斋的环境,意在引出这个约定,希望朋友能如约而至。

  此诗用字精准,形式工整,手法独到,写景唯美,表意含蓄,值得后人品读。

  译文

  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家僮清扫着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注释

  ⑴谷口:古地名,指陕西蓝田辋川谷口,钱起在蓝田的别业所在。杨补阙:作者友人,生*不详。补阙(què),官名,职责是向皇帝进行规谏,有左右之分。

  ⑵泉壑(hè):这里指山水。茅茨(cí):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⑶薜(bì)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⑷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

  ⑸山:即谷口。

  ⑹迟:晚。

  ⑺家僮(tóng):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

  ⑻昨:先前。

  赏析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也不愧为写景妙句。

  这是作者邀请友人到书斋来聚会的诗。诗的大部分篇幅写了书斋及周围的幽美风景。书斋被围绕在谷口的泉壑之间,云霞从书斋外墙的薛帷间升起,可知书斋幽静,书斋所处山中高处。书斋附*,有浓密的竹林,雨后翠竹可喜;傍晚,山光绿紫万状,也十分可赏。白鹭常常很早就栖息了;花在高山中,谢得更迟些。这六句写出了书斋附*的清幽美景。结尾一联则是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盛情。全诗写景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了钱起新奇清淡的诗风。

  原文: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朝代:唐朝

  作者: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译文及注释:

  韵译

  山泉沟壑萦绕着这座茅屋书斋,云霞映衬墙头薜荔象五彩幔帷。

  雨后新竹的姿彩多么叫人喜爱,更可爱晚山映照着夕阳的余辉。

  悠闲的白鹭常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

  家仆正辛勤地把萝径打扫干净,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会面日期。

  注释

  1、谷口:古地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

  2、补阙:官名,职责是向皇帝进行规谏。

  3、茅茨:(cí)茅屋。

  4、泉壑:这里指山水。

  5、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

  6、山:即谷口。夕阳:傍晚的太阳。

  7、迟:晚。

  8、家童:家里的小孩。

  9、昨:先前。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4)

——寄内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翻译

  金风萧瑟,楚木凋零,寒气凛冽。

  秋天寥廓,红谢绿潜,万物蛰藏。

  胡燕也要回到南方去了,双双在屋檐下呢喃,与主人告别。

  他们与主人恋恋不舍,三飞四回头,眼光里充满留恋。

  难道他们不喜欢华美的屋子和精巧的珠帘?但是,终归要飞上回南方的路。

  我很惭愧,我连胡燕都不如,远离妻子来秋浦已经一年多了。

  多少思念,多少感叹,泪下如雨,浸湿糨糊,信不能封缄。

  注释

  霜凋:秋霜降落,使花草树木凋谢。

  楚关:楚地的关隘要道。安徽古为楚地,所以作者以楚关来代指秋浦。

  杀气:指寒气。

  严:严厉,严重。

  寥寥:广阔的天空。

  金天:秋天的别名。

  陈子昂诗云:“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廓:广大,空阔。

  婉婉:柔美卷曲的样子。

  绿红:指枝叶繁茂碧绿,红花烂漫的草木。

  潜:藏,尽。

  胡燕:燕子的一种,胸前白质黑章,巢悬于大屋两榱间。

  相瞻:相互顾盼。

  岂:难道。

  恋:留恋。

  华屋:华丽的房子,贵人的住房。

  终然:到底。

  谢:辞谢。

  珠帘:珍珠缀成的或饰有珍珠的帘子。

  不及:不如。

  淹:耽搁,久留。

  缄:封口。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前后,李白辞别妻子,漫游于金陵、宣城、秋浦一带。这首诗就是在秋浦旅所所作。从诗的题目可以得知,李白旅居秋浦,看见胡燕南归,想到自己久别妻子,至今不得团聚,相思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寄内的诗,来表达自己无穷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先从气候的变化造成一种凄苦的氛围。“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秋风飒飒,寒霜遍地,寥廓天宇,万物萧条,花木凋零,寒气逼人,营造出一幅么令人伤感怀人的情景。

  诗人先从无生命的景物再写到有生命的胡燕,进一步造成感伤怀人的氛围。秋高气爽,春燕南归。一年一度来来去去的春燕,就要告别主人回南方去了。成双成对的春燕在檐前窃窃私语,它们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地回顾原来的旧居,非常的留恋,但是它们更思念家乡,所以最后还是飞走了。这首诗写到这,将相思的情境描绘得突出而充分,把牵动相思的气氛造的浓浓的。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由彼及此:“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春燕思家,南归去了;游子思乡,不得北返。胡燕春来秋去,尚急切欲归,游子离家已多年,还是归无时日。作者只好把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写成诗文,寄给远方的妻子,但谁知涕泪纵横,连书信的封口都无法封住。这里虽然略带夸张,但前后转得自然,情境与人的情感和谐一致,融为一体,给人艺术的真实感。另外以此结尾,给人留下言语表达不尽的情思、无法遏制的哀伤。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古诗简介

  《南流夜郎寄内》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声调铿锵,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极具概括性的语言点染出李白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恨,对屡遭*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内心悲愤不*之意,跃然纸上。“南流夜郎”“夜郎天外”“离居”“音信疏”和盼“豫章书”,富有画龙点睛之意,既寓出诗人的'内心失意,创伤甚重,亦有人之将死、愧疚妻子之意。

  翻译

  身在夜郎的我因离居而怨恨愁闷,明月楼中音信稀疏。

  北飞的大雁就要归尽了,仍然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5)

——著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宋朝

  毛滂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译文

  你脸上泪水纵横,像一枝鲜花沾带着露珠,忧愁在你眉间紧紧缠结,又像是碧山重叠攒聚。这别恨不仅属于你,我们两人*均分取。你我久久地、久久地互相凝望。再说不出一句话语。

  雨收云散,一切欢乐都成为过去,令人无情无绪。从此朝朝暮暮,我将空守孤寂。今夜,当我投宿在荒山野店,我深情的灵魂会跟随潮汐回到你那里。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注释

  惜分飞:词牌名,又名《惜芳菲》、《惜双双》等。毛滂创调,词咏唱别情。全词共50字,双调,上、下阙各四句,句句用仄韵。

  富阳:宋代县名,治所在今浙江省富阳县。琼芳:当时杭州供奉官府的一名歌妓。作者任杭州法曹参军时,和她很要好。

  阑(lán)干:眼泪纵横的样子。

  眉峰碧聚:古人以青黛画眉,双眉紧锁,犹如碧聚。

  取:助词,即“着”。

  觑(qù):细看。

  断雨残云:雨消云散。喻失去男女欢情。

  山深处:指富阳僧舍所在地。

  断魂:指极度的哀思。分付:付予、付给。潮:指钱塘江潮。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赏析

  这首词是毛滂青春恋情的真实记录。情人决别,后会无期,送别一程接一程,从杭州直送到百里之遥的富阳。然而这黯然销魂的别离还足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令作者心碎的帷幕就从此拉开:“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挂满泪珠的脸颊犹如带露的花朵,颦蹙的黛眉像远山一抹。一幅娇怜痛惜的模样,经过妙笔的摹写,就这样呈现出来了。它同周围的景色化成一片,构成一种凄丽哀惋的色调。白居易的“梨花—枝春带雨”(《长恨歌》),张泌的“黛眉愁聚春碧”(《思越人》),为此二句所本。然却用得脱化无痕,形神兼胜,真是色绘高手。这两句塑造了一位含愁带泪的佳人形象。隋唐国力强盛,崇尚雍容富态、健康自然的女性美。宋朝国力渐衰,在审美观念上也一反唐代的标隹,以文弱清秀为美,多愁多病的弱女子形象占据了文学作品的主导位置。到明清时期,“愁病美人”仍然很受欢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代表。

  “此恨”句,说明离愁对于双方是同样的沉重,要知道两人的地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宦游四海的贵胄公子,一个则是沦落风尘的烟花女郎。但是地位的悬殊并没有阻止他们倾心相爱。他们热恋着,共同承受着离恨的折磨。当然,他们也知道这种恋情是难以维持的。今番解手,就要相见无期了。所以这次分离,多半成了长别。“更无言语空相觑”一句,纯乎写情,有直指奔心的力量。语已尽,泪已枯,无声的`饮泣往往比呼天抢地的号啕更加沉痛,“空相觑”三字反映出一种木然相对的绝望的悲哀。浯朴而情挚,传神之极笔也。

  下片“断雨”二句,写景色之荒残;零零落落的雨点,澌灭着的残云,与离人的心境正相印合。这是一层意思。另外,还有一层双关之意。宋玉《高唐赋》有“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之语,即后人所谓神女生涯也。毛滂兼取此意来形容他与琼芳的恋情。而这种残云断雨的凄凉景象,也正象征着这段露水姻缘已经行将结束了。从此以后,只剩下岑寂的相思来折磨着这一对再见无期的离人了。结拍两句,设想别后的思念,付断魂于潮水。情景交融,绵绵无尽,可说是极悱恻缠绵之能事了。

  总的来说,上片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用画龙点晴之笔,特写泪眼愁眉,营造出一种凄丽哀婉的氛围。接着以“*分取”、“无言”、“空相觑’’写离愁的难言,从外表的神态写到内在的心态,简中有繁。下片写词人深山羁旅的凄苦与思念。先写别后的惆帐,再设想别后的心愿,愿付断魂于潮水,由此再现二人的情义缠绵。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与一般镂刻藻绘的别情之作不同,它是以浅*之语传铱至之情而独擅胜场的。愁眉泪颊,断雨残云,本是寻常物态,可是一经作者感情之酝酿融注,便含情吐媚,摇荡人心。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鉴赏

  一日,苏轼于*间,听歌妓唱此词,大为赞赏,当得知乃幕僚毛滂所作时,即说:“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于是派人追回,与其留连数日。毛滂因此而得名,此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并非是事实。苏轼知杭州时,是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而毛滂于元祐三年已出任饶州司法参军,直至元祐七年还在饶州任上。此时不可能为东坡的杭州僚佐。另,根据史料,毛滂早在东坡知杭州前就受知于苏轼弟兄。苏轼于元祐三年曾为毛滂写过“荐状”,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保举堪充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但此故事正说明此词传诵人口之广。

  全词写与琼芳恨别相思之情。上片,追忆两人恨别之状。“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是回忆相别时,心上人的哀愁容颜。“泪湿阑干花著露”,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露”诗意,写女子离别时泪流潸潸,如春花挂露。“阑干”眼泪纵横散乱貌。“愁到眉峰碧聚”化用张泌《思越人词》:“黛眉愁聚春碧”句,写忧愁得双眉紧蹙的神态。这两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女子的愁与泪,显得优美而情致缠绵悱恻。“此恨*分取”一句,将女子的愁与恨,轻轻一笔转到自己身上,从而表现了两人爱之深,离之悲。“更无言语空相觑”一句,回忆两人伤别时情态,离别在即,两人含泪相视,此时纵有千言万语,又从何处说起?“更无言语”比“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更进一步表达痛切之情,因其呜咽声音都无,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一个“空”字,下得好,它带出了多少悲伤、忧恨!无怪后人赞道:“一笔描来,不可思议。”(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下片写别后的羁愁。“断雨残云无意绪”二句,言词人与心上人别后的凄凉寂寞。“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序》,后指男女欢爱。“断雨残云”喻男女分离,人儿两地,相爱不能相聚,怎不令羁旅者呼出“无意绪”呢?那别离的“朝朝暮暮”只有“寂寞”伴随,那思念之情就更加强烈。故结句道:“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言羁者在富阳山深处的僧舍中,而所恋之人远在钱塘,他们相隔千百里,只有江水相连,在辗转反侧中,听江涛拍岸,突发奇想:人不能相聚,那么将魂儿交付浪潮,随流水回到心上人那里。结语的寄魂江涛,是个奇异的想象,如此将刻骨铭心的相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此词感情自然真切,音韵凄惋,直抒胸臆,与形象比喻奇异想象相结合,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秦少游也”(周辉《清波杂志》)的艺术效果。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创作背景

  据《西湖游览志》载:元祐中,苏轼知守钱塘时,毛滂为法曹椽,与歌妓琼芳相爱。三年秩满辞官,于富阳途中的僧舍作《惜分飞》词,赠琼芳。

  著

  佚名〔先秦〕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郎恭谨等候在影壁前,冠上洁白丝绦垂在两耳边,缀饰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我的郎恭谨地等候在庭院,冠上青绿丝绦垂在两耳边,晶莹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我的郎恭谨等候在正堂前,冠上明黄丝绦垂在两耳边,精美的玉石悬荡在我眼前。

  注释

  著(zhù):通“宁(zhù)”。古代富贵人家正门内有屏风,正门与屏风之间叫著。古代婚娶在此处亲迎。俟(sì):等待,迎候。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tiàn)。”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dǎn),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尚:加上。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华”与下文的“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青:与上文的“素”、下文的“黄”指各色丝线,代指紞。堂:庭堂。

  鉴赏

  此诗写男女结婚仪式,写新妇到男方家看到丈夫形象的情景。全诗写的只是一个小剪影,但有步骤,有层次,有色彩,有新妇微妙的心理状态,把华夏古老的结婚仪式写得饶有情趣,

  全诗三章九句,皆从新娘眼中所见来写,新进门的妻子在憧憬与期待中慌乱而羞涩地抬起美丽的双眸,却只看见丈夫的一个背影,他在迎接她,引导着她一步步走*他们的洞房。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称其“句法奇蛸”。奇峭就在于九句诗中全不用主语,而且突如其来。这一独特的句法,恰切而传神地表现了新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当她紧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的那一刻,其热闹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在场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谁不想一睹新娘的风采,然而新娘对着这稠密涌动的人丛,似乎漠不关心,视而不见,映进她眼帘的唯有恭候在屏风前的夫婿——“俟我于著”,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他”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他的绵绵情意和感受到的幸福。下两句更妙在见物不见人。从新娘的心理揣测,她的注意力本来全集中在新郎身上,非常想把新郎端详一番,然而在这众目睽睽之下,她不敢抬头仔细瞧。实际上,她只是低头用眼角瞟了一下,全没看清他的脸庞,所见到的只是他帽沿垂下的彩色的“充耳”和发光的玉瑱。这两句极普通的叙述语,放在这一特定的人物身上,在这特殊的时刻和环境中,便觉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了,给人以丰富联想和审美的愉悦。“乎而”二字甚妙,就好像后世民歌中“呼而嗨呦”类的衬词。

  这首诗风格与《齐风·还》相*,也是三章全用赋体,句句用韵,六言、七言交错,但每句用“乎而”双语气词收句,又与《还》每句用常见的“兮”字收句不同,使全诗音节轻缓,读来有余音袅袅的感觉。在章法上它与《诗经》中的典型篇章是那么不一样,而又别具韵味。全诗每章只在三处换了三个字,就表现出新娘出嫁的喜悦和对新郎的满意与赞许。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百花冷暖避东风。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可能留蝶抱花丛。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古诗简介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春暮时节,然看似写景,实则以景物暗喻人情。下片描写词人愁病交加,欲去仍来,犹如落花拂了还满,将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而其身世之感,兴亡之感使此词眼界扩大,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感情也愈见深沉。全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爱人的怀念之情。

  翻译/译文

  丝丝细雨如同微尘,云彩染着水汽,吴王宫殿里,美人在溪流中采集香草。百花在微寒的东风中摇曳,仿佛在将寒气闪避。花朵凋谢最是令人怜惜,燕子也学人偎红倚翠,轻轻依偎着花朵。

  人们都说疾病会像满月减损成残月一般,慢慢减弱,无奈这倦怠的感觉,正如春天浓郁的.慵懒气息。可否将蝴蝶留在花丛里呢?这成双飞舞的蝴蝶仿佛在嘲笑梁上燕巢空荡,笑燕子没有像它们一样双宿双栖。

  注释

  ①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格律俱为*韵格,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本词为六十字。

  ②“丝雨”二句:意谓细雨蒙蒙,云中夹带着水气,吴宫里残花散落了满地。嫣香:娇艳芳香的花。

  ③“酷怜”二句:此言最让人怜惜的是那娇美的宫花极易败落,故而连小燕子也学着人的样子怜惜起花来,它紧紧依偎在花下。偎红:紧贴着红花。

  ④恹恹(yān):精神委靡不振貌。

  ⑤“不成”二句:意谓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去了,反而笑那屋宇梁上空空。杏梁:用文杏木制成的屋梁。宋晏殊《采桑子》:“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大概写于暮春时节,此时的纳兰不仅因逝去的春光而心生感慨,身体也正抱恙而忍受着折磨,愁病交加,以致于他竟生出了兴亡之叹,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词抒写暮春时节,愁病交加,万般无奈的情景。词中用“吴宫”、“杏梁”等语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兴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隐忧,空灵含蕴而有味可咀。

  空中的愁云仿佛氤氲着水汽,蒙蒙细雨飘洒过后.吴宫里的残花散落了一地。娇美的宫花最经不得风雨,这满地落英让人怜惜不已,以致于连过路的飞燕也学着人的样子紧紧依偎在了花下。

  景物之愁加剧了纳兰的苦闷,“人说病宜随月减”,但他却自叹道“恹恹却与春同”,他的疾病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好转,反而如这暮春一样萎靡颓丧。拖着病体出得门来,只见蝴蝶飞舞流连,却迟迟不肯离开花丛,但梁上的燕子早已成双成对地飞走了。忍不住对着那空落落的屋梁苦笑一下。

  词中“吴宫”、“杏粱”等出于前人辞赋的词语中隐隐藏着莫大的忧虑,其时正是康熙盛世,对时代的兴亡忧患显然不会是纳兰词作的主题,惜时伤春又加身世感伤才更贴合纳兰的风格。他甄选的不过都是些*淡如水的词汇,然而这些词语却偏偏在他的指尖化成一段旋律——为心弦所演奏,曲曲萦绕于耳,终久不绝。

  纳兰确实是个风流的才子。但绝对不是个潇洒的文人。他的词,愁心漫溢,句句读来令人心伤,这一首满含兴亡之感的《临江乡》便是佐证。

  名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学者张秉戌《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此篇抒写暮春时节,愁病交加,万般无奈的情景。词中用“吴宫”、“杏梁”等语皆作泛指,其中深含了兴亡之悲,似有深藏的隐忧,空灵含蕴而有味可咀。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宋朝

  毛滂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译文

  你脸上泪水纵横,像一枝鲜花沾带着露珠,忧愁在你眉间紧紧缠结,又像是碧山重叠攒聚。这别恨不仅属于你,我们两人*均分取。你我久久地、久久地互相凝望。再说不出一句话语。

  雨收云散,一切欢乐都成为过去,令人无情无绪。从此朝朝暮暮,我将空守孤寂。今夜,当我投宿在荒山野店,我深情的灵魂会跟随潮汐回到你那里。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注释

  惜分飞:词牌名,又名《惜芳菲》、《惜双双》等。毛滂创调,词咏唱别情。全词共50字,双调,上、下阙各四句,句句用仄韵。

  富阳:宋代县名,治所在今浙江省富阳县。琼芳:当时杭州供奉官府的一名歌妓。作者任杭州法曹参军时,和她很要好。

  阑(lán)干:眼泪纵横的样子。

  眉峰碧聚:古人以青黛画眉,双眉紧锁,犹如碧聚。

  取:助词,即“着”。

  觑(qù):细看。

  断雨残云:雨消云散。喻失去男女欢情。

  山深处:指富阳僧舍所在地。

  断魂:指极度的哀思。分付:付予、付给。潮:指钱塘江潮。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赏析

  这首词是毛滂青春恋情的真实记录。情人决别,后会无期,送别一程接一程,从杭州直送到百里之遥的富阳。然而这黯然销魂的别离还足不可避免地到来了。令作者心碎的帷幕就从此拉开:“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挂满泪珠的脸颊犹如带露的花朵,颦蹙的黛眉像远山一抹。一幅娇怜痛惜的模样,经过妙笔的摹写,就这样呈现出来了。它同周围的景色化成一片,构成一种凄丽哀惋的色调。白居易的“梨花—枝春带雨”(《长恨歌》),张泌的.“黛眉愁聚春碧”(《思越人》),为此二句所本。然却用得脱化无痕,形神兼胜,真是色绘高手。这两句塑造了一位含愁带泪的佳人形象。隋唐国力强盛,崇尚雍容富态、健康自然的女性美。宋朝国力渐衰,在审美观念上也一反唐代的标隹,以文弱清秀为美,多愁多病的弱女子形象占据了文学作品的主导位置。到明清时期,“愁病美人”仍然很受欢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代表。

  “此恨”句,说明离愁对于双方是同样的沉重,要知道两人的地位是不同的。一个是宦游四海的贵胄公子,一个则是沦落风尘的烟花女郎。但是地位的悬殊并没有阻止他们倾心相爱。他们热恋着,共同承受着离恨的折磨。当然,他们也知道这种恋情是难以维持的。今番解手,就要相见无期了。所以这次分离,多半成了长别。“更无言语空相觑”一句,纯乎写情,有直指奔心的力量。语已尽,泪已枯,无声的饮泣往往比呼天抢地的号啕更加沉痛,“空相觑”三字反映出一种木然相对的绝望的悲哀。浯朴而情挚,传神之极笔也。

  下片“断雨”二句,写景色之荒残;零零落落的雨点,澌灭着的残云,与离人的心境正相印合。这是一层意思。另外,还有一层双关之意。宋玉《高唐赋》有“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之语,即后人所谓神女生涯也。毛滂兼取此意来形容他与琼芳的恋情。而这种残云断雨的凄凉景象,也正象征着这段露水姻缘已经行将结束了。从此以后,只剩下岑寂的相思来折磨着这一对再见无期的离人了。结拍两句,设想别后的思念,付断魂于潮水。情景交融,绵绵无尽,可说是极悱恻缠绵之能事了。

  总的来说,上片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用画龙点晴之笔,特写泪眼愁眉,营造出一种凄丽哀婉的氛围。接着以“*分取”、“无言”、“空相觑’’写离愁的难言,从外表的神态写到内在的心态,简中有繁。下片写词人深山羁旅的凄苦与思念。先写别后的惆帐,再设想别后的心愿,愿付断魂于潮水,由此再现二人的情义缠绵。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与一般镂刻藻绘的别情之作不同,它是以浅*之语传铱至之情而独擅胜场的。愁眉泪颊,断雨残云,本是寻常物态,可是一经作者感情之酝酿融注,便含情吐媚,摇荡人心。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鉴赏

  一日,苏轼于*间,听歌妓唱此词,大为赞赏,当得知乃幕僚毛滂所作时,即说:“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于是派人追回,与其留连数日。毛滂因此而得名,此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并非是事实。苏轼知杭州时,是元祐四年(1089)至元祐六年,而毛滂于元祐三年已出任饶州司法参军,直至元祐七年还在饶州任上。此时不可能为东坡的杭州僚佐。另,根据史料,毛滂早在东坡知杭州前就受知于苏轼弟兄。苏轼于元祐三年曾为毛滂写过“荐状”,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保举堪充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但此故事正说明此词传诵人口之广。

  全词写与琼芳恨别相思之情。上片,追忆两人恨别之状。“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是回忆相别时,心上人的哀愁容颜。“泪湿阑干花著露”,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露”诗意,写女子离别时泪流潸潸,如春花挂露。“阑干”眼泪纵横散乱貌。“愁到眉峰碧聚”化用张泌《思越人词》:“黛眉愁聚春碧”句,写忧愁得双眉紧蹙的神态。这两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女子的愁与泪,显得优美而情致缠绵悱恻。“此恨*分取”一句,将女子的愁与恨,轻轻一笔转到自己身上,从而表现了两人爱之深,离之悲。“更无言语空相觑”一句,回忆两人伤别时情态,离别在即,两人含泪相视,此时纵有千言万语,又从何处说起?“更无言语”比“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更进一步表达痛切之情,因其呜咽声音都无,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一个“空”字,下得好,它带出了多少悲伤、忧恨!无怪后人赞道:“一笔描来,不可思议。”(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下片写别后的羁愁。“断雨残云无意绪”二句,言词人与心上人别后的凄凉寂寞。“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序》,后指男女欢爱。“断雨残云”喻男女分离,人儿两地,相爱不能相聚,怎不令羁旅者呼出“无意绪”呢?那别离的“朝朝暮暮”只有“寂寞”伴随,那思念之情就更加强烈。故结句道:“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言羁者在富阳山深处的僧舍中,而所恋之人远在钱塘,他们相隔千百里,只有江水相连,在辗转反侧中,听江涛拍岸,突发奇想:人不能相聚,那么将魂儿交付浪潮,随流水回到心上人那里。结语的寄魂江涛,是个奇异的想象,如此将刻骨铭心的相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此词感情自然真切,音韵凄惋,直抒胸臆,与形象比喻奇异想象相结合,达到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秦少游也”(周辉《清波杂志》)的艺术效果。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创作背景

  据《西湖游览志》载:元祐中,苏轼知守钱塘时,毛滂为法曹椽,与歌妓琼芳相爱。三年秩满辞官,于富阳途中的僧舍作《惜分飞》词,赠琼芳。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百花冷暖避东风。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可能留蝶抱花丛。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古诗简介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春暮时节,然看似写景,实则以景物暗喻人情。下片描写词人愁病交加,欲去仍来,犹如落花拂了还满,将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出来。而其身世之感,兴亡之感使此词眼界扩大,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感情也愈见深沉。全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爱人的怀念之情。

  翻译/译文

  丝丝细雨如同微尘,云彩染着水汽,吴王宫殿里,美人在溪流中采集香草。百花在微寒的东风中摇曳,仿佛在将寒气闪避。花朵凋谢最是令人怜惜,燕子也学人偎红倚翠,轻轻依偎着花朵。

  人们都说疾病会像满月减损成残月一般,慢慢减弱,无奈这倦怠的感觉,正如春天浓郁的慵懒气息。可否将蝴蝶留在花丛里呢?这成双飞舞的蝴蝶仿佛在嘲笑梁上燕巢空荡,笑燕子没有像它们一样双宿双栖。

  注释

  ①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格律俱为*韵格,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种。本词为六十字。

  ②“丝雨”二句:意谓细雨蒙蒙,云中夹带着水气,吴宫里残花散落了满地。嫣香:娇艳芳香的花。

  ③“酷怜”二句:此言最让人怜惜的是那娇美的宫花极易败落,故而连小燕子也学着人的样子怜惜起花来,它紧紧依偎在花下。偎红:紧贴着红花。

  ④恹恹(yān):精神委靡不振貌。

  ⑤“不成”二句:意谓燕子成双成对地飞去了,反而笑那屋宇梁上空空。杏梁:用文杏木制成的屋梁。宋晏殊《采桑子》:“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6)

——田上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原文: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赏析:

  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写出了人们从事劳作的艰辛。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为下文农民夜半抢耕做好铺垫。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

  上留田行 唐朝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上留田行》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上留田行》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上留田行 唐朝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上留田行》译文

  我走到上留田这个地方,看到一处新土坟孤零零地伫立在野外。其他地方早已青草漫漫,唯独这座坟冢上春草还未长出。一阵风刮过凄凉的旷野,坟旁杨树上的叶子哗哗作响,像是有人在伤心地哭泣。这是谁家的坟墓,埋没在这荒凉的地方?经当地的老人介绍才知道这里埋葬的是田氏,他英年早逝,哥哥置之不理,连他的尸首都不肯埋葬,当地人只好把他埋在这里,在坟旁按照*俗插上了旌幡,我感慨万分,连一只鸟死了,其他的鸟都哀鸣不止,一只野兽走了,其他的野兽都惶惶不安。你听听那恒山鸟离别时的哀鸣,临行前总是回旋飞翔不停。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而当他们决定不分家时,树应声繁荣如初。传说中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面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为什么要像参商二星一样,你争我斗,彼此不相容呢?伯夷、叔齐与延陵季子推位让国,人家兄弟情深,美誉名扬天下:看来淳朴的社会风气已经遥远了,衰颓的世风泛滥开来,江河日下,昔日街头讽刺兄弟之事的歌谣,人们都充耳不闻了。

  《上留田行》注释

  峥嵘:高峻的样子。

  蒿(hāo)里茔(yíng):蒿里,古指坟地,又为丧歌名。

  蓬科:同“蓬颗”,土坟上长满的荒草。

  马鬣(liè):指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亦指坟墓。

  铭旌(jīng):古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

  桓山(huá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离散的悲痛。

  紫荆:《续齐谐记》中记载,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分,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交柯:《述异记》中记载,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

  参(shēn)商:参星与商星。

  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国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于是放弃君位,流亡国外。而叔齐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

  延陵: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小儿子。高风:美善的风教、政绩。缅邈:久远、遥远。颓波:向下流的水势。比喻衰颓的世风。缅邈(miǎnmiǎo):意为山川缅邈,同遥远。

  《上留田行》赏析

  《上留田行》为乐府古题,全诗沉郁苍凉,浑沦深痛。古诗以父母死,兄不抚养弟而邻人讽之为内容,这是一首“借古题以讽时事”的诗文。

  诗人从“行至上留田”至“他人于此”十三句叙事,写孤坟的荒凉与凄怆。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古诗十九首》云:“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白杨”多与“悲风”相搭配,渲染萧瑟的气氛,凄凄复凄凄、肠断天涯远。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两句问句做引,引出“上留田”的故事描述。《周礼·春官·司常》有云:“大丧共铭旌。”“铭旌”多指灵柩前标有姓名的旗幡。借村里老人的口,描述出遥远的曾经发生过的兄弟相争的故事,引发无尽唏嘘。

  “一鸟死”至末尾十八句抒发感慨,写兄弟相逼的可悲。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诗人借动物之“有情”反讽故事中主人公的“无情”,《孔子家语·颜回篇》:“孔子在上,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别离者也。’‘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虫子以葬,与之长诀。”死别苦,生离更悲,鸟兽尚且知道为同伴的死亡而哀鸣,兄弟之间却失去了手足怜惜之情,可悲,可叹。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时,庭中的紫荆树立即枯死。传说黄金山有一种树木,朝东的枝条憔悴而西边的枝条荣润,树犹如此啊,何况骨肉兄弟?诗人反复列举古人的事迹,借以慨叹江河日下,哀惜渐渐消逝的淳朴之风。

  《上留田行》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至德二载(757)。上留田,古地名,后亦为乐府曲名。是时,肃宗击败永王磷。辚奔郡阳,欲南走岭外,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侥所杀。诗人有感于此,借题发挥,表现了对兄弟不容、同室相煎的深沉悲哀。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古诗简介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作品。此诗写农民天还没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尽”与“殊未明”相对照,反映了农业经济社会中原始劳作工具的简陋以及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

  翻译/译文

  雨下得太大了,连高处的田地里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农夫披着草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东方的天竟还没有亮。

  注释

  ⑴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

  ⑵披蓑:披着草衣。

  ⑶俱:都。

  ⑷殊:犹,还。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身在乡村,在一个雨夜中,偶观一位老农冒雨耕作的样子,不由想到众多劳动人民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一位农民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诗的开头写久旱逢甘霖,夜里下了一场大雨。“雨足”一句,是说雨水很多,就连高处的田地也积了许多水,而成为一片水白色。作者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披蓑半夜耕”一句,乍看之下,让人想到不合情理。哪里有农夫披着蓑衣半夜里耕地的'呢?但细细品来,此句却是蕴意深含。可能是由于雨水过多,农夫们耽误了播种的时间,泥水里,又是冒着雨,耕田的吃力是可想而知的。

  后两句用“力俱尽”与“殊未明”作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劳动生活。虽然“人牛力俱尽弦,但劳动的时间还很长,天亮之前和天亮之后农民将如何坚持下去,这是留给读者想象的内容了。这首小诗十分通俗,明白如话,虽然是反映农民辛苦的,但它是通过耕作情形的具体而又细致的描驽来表现的,它取的是一位农民最*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这一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中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写照。

  这首诗纯用白描,立意新颖,语言通俗流畅,仅短短二十个字,就准确地描绘了农夫披蓑夜耕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上留田行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7)

——陌上桑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东方上千个骑马的人当中,我的夫婿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他骑着一匹白马后边还有黑马跟随,马尾上系着青丝绦,黄澄澄的金饰装点着马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千千万万。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脸上微微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官员无数,都说我丈夫出色。”

  注释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

  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踟蹰:徘徊。

  姝: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凭什么。

  从:使。。。。。。跟随。

  骊驹:纯黑色的马,泛指马。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鬑鬑:须发稀疏貌。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赏析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乐府叙事诗。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罗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一天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被罗敷美色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女子一定会答应。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极。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段,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行》《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今年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就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使君怎么这么愚笨?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东方上千个骑马的人当中,我的夫婿在前列。凭什么识别我丈夫呢?他骑着一匹白马后边还有黑马跟随,马尾上系着青丝绦,黄澄澄的金饰装点着马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千千万万。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脸上微微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官员无数,都说我丈夫出色。”

  注释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

  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踟蹰:徘徊。

  姝:美丽的女子。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凭什么。

  从:使。。。。。。跟随。

  骊驹:纯黑色的马,泛指马。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鬑鬑:须发稀疏貌。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赏析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乐府叙事诗。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罗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一天在采桑路上恰巧被一个太守遇上,太守被罗敷美色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太守原以为凭借自己的权势,这位女子一定会答应。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奚落了一番,使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极。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段,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行》《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


《寄人》原文及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8)

——有瞽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原文:

  周颂·有瞽

  [先秦]佚名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注释

  瞽(gǔ):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庭:指宗庙的前庭。

  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虡(jù):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树羽:在崇牙上装饰的五彩鸟羽。树,插。

  应:小鼓。田:大鼓。县(xuán):“悬”的本字。

  鞉(táo):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磬(qìng):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柷(zhù):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圉(yǔ):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备:安排就绪。

  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

  喤(huáng)喤:乐声大而和谐。

  肃雝(yōng):声音和谐舒缓。

  戾(lì):到达,到来。

  永:终,一直。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

  赏析: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作,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作、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瞭。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作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作(《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作,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周颂·执竞》与此篇《周颂·有瞽》。《周颂·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作,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周颂·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作“我客作,也是点出其“听作与“观作,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周颂·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周颂·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作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周颂·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作,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作,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作,《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作,《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作,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作便不是“三月作了。可见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颂·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不仅表现了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也显示了周人“乐由天作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

  周颂·有瞽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翻译

  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注释

  瞽: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庭:指宗庙的前庭。

  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

  虡: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

  树羽:在崇牙上装饰的五彩鸟羽。树,插。

  应:小鼓。

  田:大鼓。

  县:“悬”的本字。

  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

  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

  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

  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备:安排就绪。

  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

  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

  喤喤:乐声大而和谐。

  肃雝:声音和谐舒缓。

  戾:到达,到来。

  永:终,一直。

  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

  鉴赏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瞭。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周颂·执竞》与此篇《周颂·有瞽》。《周颂·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周颂·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周颂·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周颂·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周颂·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可见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颂·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不仅表现了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也显示了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

  创作背景

  此诗是表现周王祭祀先祖时乐队齐奏的盛况。在先秦时代的政治生活中,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往往与礼密切相关联。《周颂·有瞽》正是王室乐队演奏壮观场面的记录。

  原文: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々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注释:

  ⑴瞽(gǔ):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⑵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虡(jù):悬挂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⑶崇牙:业上用以挂乐器的木钉。树羽: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装饰。

  ⑷应:小鼓。田:大鼓。县(xuán):“悬”的本字。

  ⑸鞉(táo):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磬(qìng):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柷(zhù):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圉(yǔ):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⑹备:安排就绪。

  ⑺箫管:竹制吹奏乐器。

  ⑻喤(huáng)喤:乐声大而和谐。

  ⑼肃雝(yōng):肃穆舒缓。

  ⑽戾(lì):到达。

  ⑾永:长。成:一曲奏完。

  翻译:

  双目失明的乐师组成乐队,

  王室祭祖时**来宗庙。

  摆设起悬挂钟鼓的乐架,

  上面装饰着五彩的羽毛。

  小鼓大鼓一律各就各位,

  鞉磬柷敔安放得井井有条。

  一切就绪便开始演奏,

  箫管齐鸣一片乐音缭绕。

  众乐交响发声洪亮,

  肃穆舒缓和谐美妙,

  先祖神灵听了兴致高。

  诸位宾客应邀光临,

  长久地欣赏这乐曲一套。

  赏析:

  在先秦时代的政治生活中,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往往与礼密切相关联。《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由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有瞽》是描写作乐的篇章,《毛诗序》认为是“始作乐而合乎祖”,郑笺以“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释之,正反映了礼乐并重的传统观念。

  周代有选用先天性盲人担任乐官的制度,据《周礼·春官·序官》记载,其中的演奏人员有“瞽蒙,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计三百人;另有“眡瞭三百人”,贾公彦疏说“眡瞭,目明者,以其扶工”,即是在乐队中配备视力正常的人做盲人乐师的助手。可见,当时王室乐队的规模相当庞大。《有瞽》描写的正是王室乐队演奏的壮观场面。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瞭。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执竟》与此篇。《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看来,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读者不仅得悉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对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周颂·有瞽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翻译

  盲人乐师排成行,聚集周庙前庭上。钟架鼓架摆设好,五彩羽毛架上装。既有小鼓和大鼓,鞉磬柷敔列停当。乐器齐备就演奏,箫管一齐都奏响。众乐交响声洪亮,肃穆和谐声悠扬,先祖神灵来欣赏。诸位宾客都来到,乐曲奏完齐赞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