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孙权劝学赏析1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2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现在。

  7、当涂:当道;涂,道路

  8、掌事:当道,当权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复:再。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4、何:为什么。

  45、见事:认清事物。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见。

  49、别:离开。

  50、为:成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8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本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3

  孙权劝学

  1、 解释加点词

  当途: 但当: 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

  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 即更: 刮目:

  2、 翻译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③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 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吕蒙掌管要职,应该学*。

  B、 孙权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说服了吕蒙学*。

  C、 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指那些妄自尊大的人。

  D、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出了学*对个人修养、对治国都有重要性。

  山中杂诗

  1、 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 诗中的哪一句表达出山中最有趣的山中生活。

  竹里馆

  1、 诗歌的前两句写了诗人的那些动作?

  2、 诗歌的后两句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论诗

  1、 诗中的“李杜”分别是指

  2、 诗中的“风骚”分别是指 中的“ ”和 (人名)的“ ”。后来“风骚”指 的事。这里指 。

  3、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主张?

  约客

  1、“黄梅时节”在诗中的作用?

  2、诗歌的写景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有什么特点?

  3、 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峨眉山月歌

  1、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作用是?

  2、 写景的诗句是

  3、 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

  1、 诗中“春风”与标题中的“ ”照应,“折柳”为离别曲,与结句中的“ ”照应。

  2、 此诗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从诗中那句可以看出?

  江南逢李龟年

  1、 诗歌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 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送灵澈上人

  1、 全诗哪两句最能体现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2、 请用生动的语言,展开想象描述一、二句的内容。

  逢入京使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诗中“龙钟”一句勾画出诗人怎样的状态,因何而泪流不止?

  滁州西涧

  1、 诗人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2、 末二句采用 手法,衬托 之景。

孙权劝学赏析4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5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词语翻译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从事(文中)

  今义:就   司马光是猪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解释争议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扩展1)

——孙权劝学赏析 40句菁华

1、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遂:于是,就。

4、复:再。

5、邪(yé):通“耶”,语气词。

6、以:用

7、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8、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9、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知错就改。

11、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孙权劝学时,吕蒙以军务繁忙推脱,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以粗略的了解,并非细致钻研。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12、解释加点词

13、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4、诗歌的后两句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5、“黄梅时节”在诗中的作用?

16、此诗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从诗中那句可以看出?

17、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8、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19、以:介词,用。

20、务:事务。

21、岂:难道。

22、邪[yé]:通“耶”,语气词。

23、涉猎:粗略地阅读。

24、为:成为

2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26、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7、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8、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29、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0、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1、更(gēng):重新。

3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33、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34、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35、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6、吕蒙始学

37、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6、今:现在。7、当涂:当道;涂,道路8、掌事:当道,当权9、辞:推辞,推托。10、以:介词,用。11、务:事务。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难道。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6、邪[yé]:通“耶”,语气词。17、但:只,仅。18、当:应当。19、涉猎:粗略地阅读。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24、益:好处。25、乃:于是,就。26、始:开始。27、就学:指从事学*。28、及:到了……的时候29、过:到。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31、与:和。32、论议:讨论议事。33、大:非常,十分。34、惊:惊奇。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7、非复:不再是。复:再。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40、即:就。41、更:重新。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44、何:为什么。45、见事:认清事物。46、乎:啊。表感叹语气。47、遂:于是,就。48、拜:拜见。49、别:离开。50、为:成为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38、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39、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5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4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扩展2)

——孙权劝学赏析汇总5篇

  孙权劝学赏析 1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 2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鉴赏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 3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赏析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用功刻苦、勤奋。用他自己话说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还有诸多名著被众人所流传。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接触,涉及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顺接连词。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孙权劝学

  2、吕蒙治学

  3、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赏析 4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就:

  古义:从事。

  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

  今义:看见。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文章结构

  1. 孙权劝学

  2. 吕蒙始学

  3. 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会成活并成长。

  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写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鉴赏

  此文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记叙了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重要性。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赏析 5

  孙权劝学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6、今:现在。7、当涂:当道;涂,道路8、掌事:当道,当权9、辞:推辞,推托。10、以:介词,用。11、务:事务。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难道。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6、邪[yé]:通“耶”,语气词。17、但:只,仅。18、当:应当。19、涉猎:粗略地阅读。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24、益:好处。25、乃:于是,就。26、始:开始。27、就学:指从事学*。28、及:到了……的时候29、过:到。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31、与:和。32、论议:讨论议事。33、大:非常,十分。34、惊:惊奇。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7、非复:不再是。复:再。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40、即:就。41、更:重新。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44、何:为什么。45、见事:认清事物。46、乎:啊。表感叹语气。47、遂:于是,就。48、拜:拜见。49、别:离开。50、为:成为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赏析: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扩展3)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型:

  自读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齐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4)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生答: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扩展4)

——孙权劝学 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

  1课时

  预*: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课文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与探究》。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写的是什么故事吗?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试想一下,如果他长大后再勤奋学*,那么他会有所成吗?今天,我们学*北宋的另一位政治家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二、简介作者以及《资治通鉴》

  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或参考课后注解1)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研讨品味

  一读,读准字音和停顿(重点词句见学案)

  1 、请学生试读课文(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 纠正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3、 全班齐读。

  二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小组合作学*,讨论解决除课后注释外的重点词句或疑难字词(含学案中要求注释的字词;文中两个成语的含义是: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不好读书的吕蒙,泛指人学识短浅。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互助解决。

  3、请同学翻译课文。

  三读 ,浏览课文,概述情节

  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四读,精读课文,品味对话,分析性格

  1、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学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不悦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3、课堂熟读“劝学”部分内容直至背诵。

  4、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劝学的结果?品味鲁肃与吕蒙两人的对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侧面表现吕蒙的才略的惊人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为自己才略深感自豪,颇为自得的神态,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自豪、自得)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表明鲁肃爱才、敬才;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7、那么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听取意见、好学)

  8、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9、小组同学间分角色表情朗读劝学结果。

  10、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

  开卷有益(或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扩展5)

——孙权劝学赏析 40句菁华

1、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遂:于是,就。

4、复:再。

5、邪(yé):通“耶”,语气词。

6、以:用

7、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8、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9、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0、知错就改。

11、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孙权劝学时,吕蒙以军务繁忙推脱,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以粗略的了解,并非细致钻研。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12、解释加点词

13、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4、诗歌的后两句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5、“黄梅时节”在诗中的作用?

16、此诗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从诗中那句可以看出?

17、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8、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19、以:介词,用。

20、务:事务。

21、岂:难道。

22、邪[yé]:通“耶”,语气词。

23、涉猎:粗略地阅读。

24、为:成为

2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26、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7、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28、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29、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0、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1、更(gēng):重新。

3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33、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34、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35、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6、吕蒙始学

37、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6、今:现在。7、当涂:当道;涂,道路8、掌事:当道,当权9、辞:推辞,推托。10、以:介词,用。11、务:事务。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13、岂:难道。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16、邪[yé]:通“耶”,语气词。17、但:只,仅。18、当:应当。19、涉猎:粗略地阅读。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24、益:好处。25、乃:于是,就。26、始:开始。27、就学:指从事学*。28、及:到了……的时候29、过:到。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31、与:和。32、论议:讨论议事。33、大:非常,十分。34、惊:惊奇。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37、非复:不再是。复:再。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40、即:就。41、更:重新。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44、何:为什么。45、见事:认清事物。46、乎:啊。表感叹语气。47、遂:于是,就。48、拜:拜见。49、别:离开。50、为:成为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38、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39、鲁肃赞学:"非复吴下阿蒙,拜蒙母,结友而别"

  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年称帝。谓……

  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

  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知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

  词类活用

4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一词多义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

  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古义:推辞。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更: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

  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往事: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

  古义:很。


孙权劝学赏析 (菁华5篇)(扩展6)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现在。

  7、当涂:当道;涂,道路

  8、掌事:当道,当权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32、论议:讨论议事。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7、非复:不再是。复:再。

  3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9、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4、何:为什么。

  45、见事:认清事物。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见。

  49、别:离开。

  50、为:成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思。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浏览,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一样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于是吕蒙开始学*。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吃惊地说:“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下(的老大粗)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天,就应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一道理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赏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8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重要性。本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宋代·司马光 撰《孙权劝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

  及:到了……的时候。

  过:到。

  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gēng):另,另外。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道理启示

  (1)我们不要忙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忙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为事情繁忙以放弃学*,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4)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以会学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的人也要学*,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6)劝人要讲究策略。

  (7)不要找借口不听从别人。

  (8)只要发奋学*,以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9)读书给人忙乐趣,给人忙光彩,给人忙才干。

  (10)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以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和办事能力。

  (11)求知可忙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以会成活并成长。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现在。

  7、当涂:当道;涂,道路

  8、掌事:当道,当权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专攻。“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同“尔”,语气词,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31、与:和。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