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赏析 >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日期: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深:暗。

  3.长河:银河。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5.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翻译、评析:

  中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中,恐怕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且又家喻户晓。中国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文人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做为写作题材,其中尤以李商隐的〈嫦娥〉诗最具代表性。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的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之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候,他原依牛派的令狐绹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这首诗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衬托诗人身心两方面的寂寞孤单。

  云母是一种很珍贵的矿石,切割成薄片便成半透明的晶体,可以透光,古人拿来做镜屏,或屏风上的装饰品。

  屏风是古人陈设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用具。这首诗中的屏风用云母装饰,可见很精美细致,「烛影深」是指屏风后面透出来的烛光,诗人用「深」字形容烛光映在屏风上的烛影,让人觉得屏风后面的`屋子很幽深。屋子的主人,在幽深的屋内,望向窗外,只见「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指银河,又叫天河,是由大量恒星构成的星系,在晴天的夜空,呈银白色带状。晓星即晨星,诗人在屋子里望见窗外天空中长河逐渐疏落,晨星也逐渐稀微了,他必定是整晚没有睡觉。什么事使他长夜无眠,一个人坐在幽深的屋子看长河渐落,看晓星西沉呢?想必是孤独寂寞的心情没有办法排解吧!所以当他望向夜空的时候,很自然便会联想到月中的嫦娥,诗人便一厢情愿的写到「嫦娥应悔偷灵」,也许暗中也透露自己对以失落感情的悔恨,写来深情感人。

  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日人白川静先生曾综合各家的说法加以整理归纳。

  后羿,有些书称他为后羿,是一位英勇且善于射箭的天神。嫦娥又叫姮娥,是后羿的妻子,他原本是天上的女神,和月亮女神常羲在传说上有些关系。

  故事发生在唐尧时代,曾经有九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造成严重的的旱灾,给贤能爱民的尧带来极大的忧愁烦恼,尧每天向天帝帝俊祷告,请求天地为人民解除这个灾害。十个太阳原是帝俊和他的妻子羲和生的,他们原来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每天由母亲羲和驾车护送一个太阳到天空值班,但日子久了,千百万年都如此轮流值班,他们觉得很乏味,便私下商议第二天早晨轰的一声全跑出来,不理会羲和妈妈在车上大声呼唤,顽皮的太阳觉得这样很好玩,便每天都结伴出来,不愿分开。

  大地受不了十个太阳炎热的烘烤,植物枯死,野兽也四处侵害人民,人民或热死,或饿死,或被野兽吃掉,天帝只好派遣后羿带着一张红色的弓,十枝白色的箭到地球上帮助尧解决难题,因为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只让后羿装个样子吓一吓十个太阳,并不希望后羿射下十个太阳。

  后羿带着妻子嫦娥降到凡间,看到愁苦的尧,以及奄奄一息的可怜人民,他们听到天神后羿下凡间,都高兴得聚集在王城的广场上,大声吶喊欢呼,请求后羿替他们诛除恶害。后羿怜悯可怜的人民,痛恨太阳逞威,于是再也无法顾到天帝的嘱咐,只是对太阳摆个样子,吓吓他们,后羿决定把这些太阳收拾下来,免得他们将来又出来捣蛋。于是后羿走到广场中间,从肩上拿下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搭上箭,拉满弓,对准天上,咻!咻!射下几个太阳,气温也顿然凉爽了些。这时尧忽然想起太阳对人民也有大功,不能全射下来,于是令人暗中从后羿的箭囊取走一枝箭,所以天空还剩下一个太阳。

  后羿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天帝一定会很高兴,没想到天帝很生气后羿射杀了他九个儿子,便革除他的神籍,嫦娥也连带受到处分,从此二人便住在凡间。

  后羿和嫦娥夫妻间的感情,原来很好,但嫦娥受到丈夫连累,使她由天上的仙女降为人间的凡人,心中有很多悲愁烦恼,时常抱怨并责怪后羿,两个人感情便有了裂痕。嫦娥伤心不能再回到天上,更害怕将来死了以后要到阴间和鬼魂住在一起,后羿也不愿意死后到阴间过那种愁惨阴暗的生活,他听说在昆仑山的西方,有一个神人,名叫西王母,藏有不死的药,吃了这药,便可以长生不死,于是决定到昆仑山,请求西王母送他不死的良药。

  西王母对于为人民除大害的英雄后羿,被开除神籍的遭遇非常同情,便送后羿不死的药,并告诉后羿,这些药如果他们夫妻两人分着吃,便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一个吃了可以升天成神,并嘱付后羿好好收藏,因为除此之外,长生不死的药再也没有了。

  后羿高高兴兴的带着药回家,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嫦娥,并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准备选一个美丽的日子,夫妻一起吃,在凡间过着长生不死的恩爱生活,也不比回到天上差。但自私的嫦娥却不这么想,她认为自己原是天上的仙女,受到丈夫连累才被留在凡间,于是便趁着后羿出门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的把药全吃了,飞到月宫去。

  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不见了,地上留着一个空瓶子,他知道他的妻子背弃他,单独回到天上,从此之后,后羿变得暴躁易怒,后来被家臣逢蒙设计杀害。后羿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奉他作完布神,供奉家中诛邪除怪。

  嫦娥升上月宫,从此一个人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所以李商隐在诗里面才会写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记录这一段苍凉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2、深:暗淡。

  3、长河:银河。

  4、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5、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嫦娥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作者:佚名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深:暗。

  3.长河:银河。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5.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翻译、评析:

  中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中,恐怕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且又家喻户晓。中国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文人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做为写作题材,其中尤以李商隐的〈嫦娥〉诗最具代表性。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的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之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候,他原依牛派的令狐绹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这首诗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衬托诗人身心两方面的寂寞孤单。

  云母是一种很珍贵的矿石,切割成薄片便成半透明的晶体,可以透光,古人拿来做镜屏,或屏风上的装饰品。

  屏风是古人陈设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用具。这首诗中的屏风用云母装饰,可见很精美细致,「烛影深」是指屏风后面透出来的烛光,诗人用「深」字形容烛光映在屏风上的烛影,让人觉得屏风后面的屋子很幽深。屋子的主人,在幽深的屋内,望向窗外,只见「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指银河,又叫天河,是由大量恒星构成的星系,在晴天的夜空,呈银白色带状。晓星即晨星,诗人在屋子里望见窗外天空中长河逐渐疏落,晨星也逐渐稀微了,他必定是整晚没有睡觉。什么事使他长夜无眠,一个人坐在幽深的屋子看长河渐落,看晓星西沉呢?想必是孤独寂寞的心情没有办法排解吧!所以当他望向夜空的时候,很自然便会联想到月中的嫦娥,诗人便一厢情愿的写到「嫦娥应悔偷灵」,也许暗中也透露自己对以失落感情的悔恨,写来深情感人。

  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日人白川静先生曾综合各家的说法加以整理归纳。

  后羿,有些书称他为后羿,是一位英勇且善于射箭的天神。嫦娥又叫姮娥,是后羿的妻子,他原本是天上的女神,和月亮女神常羲在传说上有些关系。

  故事发生在唐尧时代,曾经有九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造成严重的的旱灾,给贤能爱民的尧带来极大的忧愁烦恼,尧每天向天帝帝俊祷告,请求天地为人民解除这个灾害。十个太阳原是帝俊和他的妻子羲和生的,他们原来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每天由母亲羲和驾车护送一个太阳到天空值班,但日子久了,千百万年都如此轮流值班,他们觉得很乏味,便私下商议第二天早晨轰的一声全跑出来,不理会羲和妈妈在车上大声呼唤,顽皮的太阳觉得这样很好玩,便每天都结伴出来,不愿分开。

  大地受不了十个太阳炎热的烘烤,植物枯死,野兽也四处侵害人民,人民或热死,或饿死,或被野兽吃掉,天帝只好派遣后羿带着一张红色的弓,十枝白色的箭到地球上帮助尧解决难题,因为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只让后羿装个样子吓一吓十个太阳,并不希望后羿射下十个太阳。

  后羿带着妻子嫦娥降到凡间,看到愁苦的尧,以及奄奄一息的可怜人民,他们听到天神后羿下凡间,都高兴得聚集在王城的广场上,大声吶喊欢呼,请求后羿替他们诛除恶害。后羿怜悯可怜的人民,痛恨太阳逞威,于是再也无法顾到天帝的嘱咐,只是对太阳摆个样子,吓吓他们,后羿决定把这些太阳收拾下来,免得他们将来又出来捣蛋。于是后羿走到广场中间,从肩上拿下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搭上箭,拉满弓,对准天上,咻!咻!射下几个太阳,气温也顿然凉爽了些。这时尧忽然想起太阳对人民也有大功,不能全射下来,于是令人暗中从后羿的箭囊取走一枝箭,所以天空还剩下一个太阳。

  后羿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天帝一定会很高兴,没想到天帝很生气后羿射杀了他九个儿子,便革除他的神籍,嫦娥也连带受到处分,从此二人便住在凡间。

  后羿和嫦娥夫妻间的感情,原来很好,但嫦娥受到丈夫连累,使她由天上的仙女降为人间的凡人,心中有很多悲愁烦恼,时常抱怨并责怪后羿,两个人感情便有了裂痕。嫦娥伤心不能再回到天上,更害怕将来死了以后要到阴间和鬼魂住在一起,后羿也不愿意死后到阴间过那种愁惨阴暗的生活,他听说在昆仑山的西方,有一个神人,名叫西王母,藏有不死的药,吃了这药,便可以长生不死,于是决定到昆仑山,请求西王母送他不死的良药。

  西王母对于为人民除大害的英雄后羿,被开除神籍的遭遇非常同情,便送后羿不死的药,并告诉后羿,这些药如果他们夫妻两人分着吃,便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一个吃了可以升天成神,并嘱付后羿好好收藏,因为除此之外,长生不死的药再也没有了。

  后羿高高兴兴的带着药回家,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嫦娥,并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准备选一个美丽的日子,夫妻一起吃,在凡间过着长生不死的恩爱生活,也不比回到天上差。但自私的嫦娥却不这么想,她认为自己原是天上的仙女,受到丈夫连累才被留在凡间,于是便趁着后羿出门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的把药全吃了,飞到月宫去。

  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不见了,地上留着一个空瓶子,他知道他的妻子背弃他,单独回到天上,从此之后,后羿变得暴躁易怒,后来被家臣逢蒙设计杀害。后羿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奉他作完布神,供奉家中诛邪除怪。

  嫦娥升上月宫,从此一个人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所以李商隐在诗里面才会写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记录这一段苍凉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阅读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1)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1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翻译

  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可是只有它们自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花开了一半。

  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夕阳已西下。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相处只是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再想那些事了。

  注释

  谢新恩:词牌名。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

  校勘记:此首实系《临江仙》调。

  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

  吹箫女:指秦弄玉。

  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粉英金蕊:粉红的鲜花,金嗽,此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

  低昂:起伏不定,时高时低。

  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说明香的程度。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状的事物。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

  梦醒:一本无“醒”字。

  碧阑干:绿色栏杆。

  垂杨: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思量(liáng):想念,相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怀人的心情,忧思绵长,充满无奈的惆怅。

  首句以“秦楼女”代指所怀之人,不仅写其容貌,更写其才艺,加强思念的感情。因为是独自面对,不得与所爱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风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风中花木不过是“自低昂”而已,尽写其无奈之感。“东风恼我”,其实是说“我恼东风”。“恼”字写人的烦恼,不言自己,却去怪罪于东风,很是生动。说这东风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这孤独寂寞之时,吹开这满苑的春花,让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拨心情,不能自已。“东风恼我,才发一矜香”,与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李商隐是由自己的经验而提出的劝告,因此言语沉痛;李煜则是一时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责难东风,言得无理,也就言得无奈。上阕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阕掉转笔头去写回忆与心情。“琼窗”写美好,“梦笛”是虚幻,“残日”是留恋,尽写出当时情景虽然美好,却已经存在着不能如愿的遗憾,因此说是“当年得恨何长”。此句可作两解,一者可以解释为还在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就已经预见了分别的痛苦,重点在“当年”;一者可以解释为当时爱情是越短暂,就越深刻,以至于“长恨”到今天,重点在“何长”。无论何解,都只是一个“恨”。而这“恨”是如此的深刻与悠长,相聚时的碧栏杆,绿纱窗,分手时的杨柳树,长丝绦,不曾有一刻的忘却,历历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难忘,越是叫人痛苦难当。结句言:“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既是说当时已经是短暂如梦,也是说即使今天相见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暂如梦啊。总归是相思也无奈,回忆也无奈,这份感情始终就是一个无奈,虽然美好,却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这种心情,也是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上下两阕以转折相对,没有过渡,似乎在情绪上有一隔断。但是,下片中的“碧阑干外映垂杨”,以记忆中的景物对照眼前的“上苑风光”;结句中的“如梦”又回应着首句的“不见”,两阕之间仍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线索,使通篇的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创作背景

  从词意判断,此词应为悼亡之作。李煜十八岁娶周宗之女娥皇,即位以后即立为昭惠后。二人情感甚笃,婚后十年昭惠后因病逝,李煜十分悲伤怀恋,竟是“哀苦骨立,杖而后起”,并自撰诔文,语极酸楚。这首词应该不是虚写,当是李煜的悼亡词。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2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馀上苑风光。

  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月,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想见,如梦懒思量。

  古诗简介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一首怀思旧好的怨词,当是李煜对已故昭惠后周娥皇(即大周后)的怀悼之作,全词写得悲切缠绵,表现了对故人的怀思之情。

  翻译/译文

  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可是只有它们自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花开了一半。

  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分了。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的相处,只是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再想那些事了。

  注释

  ①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后人遂以“凤去楼空”指楼中人去、睹物思人。

  ②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③粉英金蕊:粉红的鲜花,金嗽,此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

  ④低昂:高低,高下。

  ⑤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说明香的程度。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状的事物,类似的情况有:徐仲雅《赠齐己》:“骨瘦神清风一襟,松老霜天鹤病深。”吕岩的《沁园春》:“有一襟风月,两袖云烟。”一说,堂后(北)叫背,堂前(南)叫襟,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⑥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

  ⑦碧阑干:绿色栏杆。

  ⑧垂杨: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⑨思量(liáng):想念,相思。

  赏析/鉴赏

  这首词抒写怀人的心情,忧思绵长,充满无奈的惆怅。

  首句以“秦楼女”代指所怀之人,不仅写其容貌,更写其才艺,加强思念的感情。因为是独自面对,不得与所爱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风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风中花木不过是“自低昂”而已,尽写其无奈之感。“东风恼我”,其实是说“我恼东风”。“恼”字写人的烦恼,不言自己,却去怪罪于东风,很是生动。说这东风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这孤独寂寞之时,吹开这满苑的春花,让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拨心情,不能自已。“东风恼我,才发一矜香”,与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李商隐是由自己的经验而提出的劝告,因此言语沉痛;李煜则是一时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责难东风,言得无理,也就言得无奈。上阕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阕掉转笔头去写回忆与心情。“琼窗”写美好,“梦笛”是虚幻,“残日”是留恋,尽写出当时情景虽然美好,却已经存在着不能如愿的遗憾,因此说是“当年得恨何长”。此句可作两解,一者可以解释为还在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就已经预见了分别的痛苦,重点在“当年”;一者可以解释为当时爱情是越短暂,就越深刻,以至于“长恨”到今天,重点在“何长”。无论何解,都只是一个“恨”。而这“恨”是如此的深刻与悠长,相聚时的碧栏杆,绿纱窗,分手时的杨柳树,长丝绦,不曾有一刻的忘却,历历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难忘,越是叫人痛苦难当。结句言:“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既是说当时已经是短暂如梦,也是说即使今天相见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暂如梦啊。总归是相思也无奈,回忆也无奈,这份感情始终就是一个无奈,虽然美好,却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这种心情,也是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上下两阕以转折相对,没有过渡,似乎在情绪上有一隔断。但是,下片中的“碧阑干外映垂杨”,以记忆中的景物对照眼前的“上苑风光”;结句中的“如梦”又回应着首句的“不见”,两阕之间仍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线索,使通篇的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3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馀上苑风光。

  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月,当年得恨何长。

  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想见,如梦懒思量。

  古诗简介

  《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一首怀思旧好的怨词,当是李煜对已故昭惠后周娥皇(即大周后)的怀悼之作,全词写得悲切缠绵,表现了对故人的怀思之情。

  翻译/译文

  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可是只有它们自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花开了一半。

  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分了。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的相处,只是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再想那些事了。

  注释

  ①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事见汉刘向《列仙传》。后人遂以“凤去楼空”指楼中人去、睹物思人。

  ②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③粉英金蕊:粉红的鲜花,金嗽,此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

  ④低昂:高低,高下。

  ⑤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说明香的程度。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状的事物,类似的情况有:徐仲雅《赠齐己》:“骨瘦神清风一襟,松老霜天鹤病深。”吕岩的《沁园春》:“有一襟风月,两袖云烟。”一说,堂后(北)叫背,堂前(南)叫襟,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⑥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

  ⑦碧阑干:绿色栏杆。

  ⑧垂杨: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

  ⑨思量(liáng):想念,相思。

  赏析/鉴赏

  这首词抒写怀人的心情,忧思绵长,充满无奈的惆怅。

  首句以“秦楼女”代指所怀之人,不仅写其容貌,更写其才艺,加强思念的感情。因为是独自面对,不得与所爱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风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风中花木不过是“自低昂”而已,尽写其无奈之感。“东风恼我”,其实是说“我恼东风”。“恼”字写人的烦恼,不言自己,却去怪罪于东风,很是生动。说这东风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这孤独寂寞之时,吹开这满苑的春花,让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拨心情,不能自已。“东风恼我,才发一矜香”,与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李商隐是由自己的经验而提出的劝告,因此言语沉痛;李煜则是一时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责难东风,言得无理,也就言得无奈。上阕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阕掉转笔头去写回忆与心情。“琼窗”写美好,“梦笛”是虚幻,“残日”是留恋,尽写出当时情景虽然美好,却已经存在着不能如愿的遗憾,因此说是“当年得恨何长”。此句可作两解,一者可以解释为还在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就已经预见了分别的痛苦,重点在“当年”;一者可以解释为当时爱情是越短暂,就越深刻,以至于“长恨”到今天,重点在“何长”。无论何解,都只是一个“恨”。而这“恨”是如此的深刻与悠长,相聚时的碧栏杆,绿纱窗,分手时的杨柳树,长丝绦,不曾有一刻的忘却,历历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难忘,越是叫人痛苦难当。结句言:“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既是说当时已经是短暂如梦,也是说即使今天相见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暂如梦啊。总归是相思也无奈,回忆也无奈,这份感情始终就是一个无奈,虽然美好,却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这种心情,也是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上下两阕以转折相对,没有过渡,似乎在情绪上有一隔断。但是,下片中的“碧阑干外映垂杨”,以记忆中的景物对照眼前的“上苑风光”;结句中的“如梦”又回应着首句的`“不见”,两阕之间仍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线索,使通篇的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4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翻译

  没有像秦穆公女那样的美人,有皇家上苑的美好景色,也是空的了。那些花开得如此美,瓣是粉红的,蕊是金黄的,可是只有它们自己或低或昂,没人能和我去欣赏。也许东风不高兴我,所以才使那些花开了一半。

  我长日思念,百无聊赖,倚窗独困倦后昏然入睡,一觉醒来夕阳已西下。在梦中梦见了当年的欢爱之情,而梦醒后一切都是空的了,这恨该是何等长久啊!往年两人曾一起在垂杨处依恋相爱,而如今都看不到了。我和她相处只是暂时的,真是很短,和梦一样,还是懒于再想那些事了。

  注释

  谢新恩:词牌名。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

  校勘记:此首实系《临江仙》调。

  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之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风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

  吹箫女:指秦弄玉。

  上苑:指古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粉英金蕊:粉红的鲜花,金嗽,此泛指各种颜色的花卉。

  低昂:起伏不定,时高时低。

  一衿香:衿,同“襟”。是以人的感受说明香的程度。一般指不能指出形状的事物。一襟香,指堂前一面有香。

  琼窗:华美精致的窗子。

  梦醒:一本无“醒”字。

  碧阑干:绿色栏杆。

  垂杨: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思量(liáng):想念,相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怀人的心情,忧思绵长,充满无奈的惆怅。

  首句以“秦楼女”代指所怀之人,不仅写其容貌,更写其才艺,加强思念的感情。因为是独自面对,不得与所爱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风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风中花木不过是“自低昂”而已,尽写其无奈之感。“东风恼我”,其实是说“我恼东风”。“恼”字写人的烦恼,不言自己,却去怪罪于东风,很是生动。说这东风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这孤独寂寞之时,吹开这满苑的春花,让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拨心情,不能自已。“东风恼我,才发一矜香”,与李商隐的诗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李商隐是由自己的经验而提出的劝告,因此言语沉痛;李煜则是一时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责难东风,言得无理,也就言得无奈。上阕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阕掉转笔头去写回忆与心情。“琼窗”写美好,“梦笛”是虚幻,“残日”是留恋,尽写出当时情景虽然美好,却已经存在着不能如愿的遗憾,因此说是“当年得恨何长”。此句可作两解,一者可以解释为还在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之中时就已经预见了分别的痛苦,重点在“当年”;一者可以解释为当时爱情是越短暂,就越深刻,以至于“长恨”到今天,重点在“何长”。无论何解,都只是一个“恨”。而这“恨”是如此的深刻与悠长,相聚时的碧栏杆,绿纱窗,分手时的杨柳树,长丝绦,不曾有一刻的忘却,历历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难忘,越是叫人痛苦难当。结句言:“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既是说当时已经是短暂如梦,也是说即使今天相见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暂如梦啊。总归是相思也无奈,回忆也无奈,这份感情始终就是一个无奈,虽然美好,却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这种心情,也是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上下两阕以转折相对,没有过渡,似乎在情绪上有一隔断。但是,下片中的“碧阑干外映垂杨”,以记忆中的景物对照眼前的“上苑风光”;结句中的“如梦”又回应着首句的“不见”,两阕之间仍有着若明若暗的感情线索,使通篇的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创作背景

  从词意判断,此词应为悼亡之作。李煜十八岁娶周宗之女娥皇,即位以后即立为昭惠后。二人情感甚笃,婚后十年昭惠后因病逝,李煜十分悲伤怀恋,竟是“哀苦骨立,杖而后起”,并自撰诔文,语极酸楚。这首词应该不是虚写,当是李煜的悼亡词。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独不见

  唐代: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译文: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sài)儿。

  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huì)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风摧寒棕(zōng)响,月入霜闺(guī)悲。

  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赏析: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2)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嫦娥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文注释】: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名家点评

  吕本中:杨道孚深爱义山“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为作诗当如此学。(《紫薇诗话》)

  洪迈: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不感,笔舌之妙,自不可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高棅:谢云:意谓嫦娥有长生之福,无夫妇之乐为悔,前人未道破。(《唐诗品汇》)

  敖英:此诗翻空断意,从杜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变化出来。(《唐诗绝句类选》)

  钟惺:语想俱刻,此三字(指“夜夜心”)却下得深浑(末句下)。(《唐诗归》)

  周珽:陆时雍曰:多以意胜。胡次焱曰:此诗盖自道也。上二句纪发想之时,下二句志凝想之意。唐仲言曰:此疑有“桑中”之思,借嫦娥以指其人,与《锦瑟》同意。盖义山此类作甚多,如《月夕》、《西亭》、《有感》、《昨夜》等作,俱与《嫦娥》篇情思相左右,但不若此沉含更妙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生:义山诗中多属意妇人。观《月夕》一首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通肠。”玩次句语景,“嫦娥”字似暗有所指,此作亦然。“朱栏迢递”“烛影屏风”,皆所思之地之景耳。(《唐诗摘钞》)

  姚培谦:此非咏嫦娥也。从来美人名士,最难持者末路,末二语警醒不少。(《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嫦娥指所思之人也,作真指嫦娥,痴人说梦。(《玉溪生诗意》)

  朱鹤龄:此亦刺女道士。首句言其洞房深曲之景,次句言其夜会晓离之情。下二句言其不为女冠,尽堪求偶,无端入道,何日上升也?则心、如悬旌,未免悔恨于天长海阔矣。《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沈德潜:孤寂之况,以“夜夜心”三字尽之。士有争先得路而自悔者,亦作如是观。(《唐诗别裁》)

  黄叔灿:此诗似有所为,而借嫦娥以托意。上二句赋其长夜阒寂,借后羿之妃奔入月宫而言,亦翻案语。义山最喜作此等诗,如“金徽却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皆是有意出奇也。(《唐诗笺注》)

  冯浩:或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诮也。(《玉溪生诗集笺注》)

  纪昀:意思藏在上二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藉。非咏嫦娥。(《玉溪生诗说》)

  张采田:义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此自忏之词,作他解者非。(《玉溪生年谱会笺》)

  俞陛云:嫦娥偷药,本属寓言。更悬揣其有悔心,且万古悠悠,此心不变,更属幽玄之思。词人之戏笔耳(《诗境浅说续编》)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①,

  长河②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③夜夜心④。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注释】

  ①深:暗。

  ②长河:银河。

  ③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④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简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参考资料: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6-217.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参考资料:

  刘学锴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5-1216.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参考资料: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6-217.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参考资料:

  刘学锴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5-1216.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3)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2、深:暗淡。

  3、长河:银河。

  4、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5、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文注释】: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名家点评

  吕本中:杨道孚深爱义山“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为作诗当如此学。(《紫薇诗话》)

  洪迈: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不感,笔舌之妙,自不可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高��:谢云:意谓嫦娥有长生之福,无夫妇之乐为悔,前人未道破。(《唐诗品汇》)

  敖英:此诗翻空断意,从杜诗“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变化出来。(《唐诗绝句类选》)

  钟惺:语想俱刻,此三字(指“夜夜心”)却下得深浑(末句下)。(《唐诗归》)

  周�E:陆时雍曰:多以意胜。胡次焱曰:此诗盖自道也。上二句纪发想之时,下二句志凝想之意。唐仲言曰:此疑有“桑中”之思,借嫦娥以指其人,与《锦瑟》同意。盖义山此类作甚多,如《月夕》、《西亭》、《有感》、《昨夜》等作,俱与《嫦娥》篇情思相左右,但不若此沉含更妙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生:义山诗中多属意妇人。观《月夕》一首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娥应通肠。”玩次句语景,“嫦娥”字似暗有所指,此作亦然。“朱栏迢递”“烛影屏风”,皆所思之地之景耳。(《唐诗摘钞》)

  姚培谦:此非咏嫦娥也。从来美人名士,最难持者末路,末二语警醒不少。(《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嫦娥指所思之人也,作真指嫦娥,痴人说梦。(《玉溪生诗意》)

  朱鹤龄:此亦刺女道士。首句言其洞房深曲之景,次句言其夜会晓离之情。下二句言其不为女冠,尽堪求偶,无端入道,何日上升也?则心、如悬旌,未免悔恨于天长海阔矣。《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沈德潜:孤寂之况,以“夜夜心”三字尽之。士有争先得路而自悔者,亦作如是观。(《唐诗别裁》)

  黄叔灿:此诗似有所为,而借嫦娥以托意。上二句赋其长夜阒寂,借后羿之妃奔入月宫而言,亦翻案语。义山最喜作此等诗,如“金徽却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皆是有意出奇也。(《唐诗笺注》)

  冯浩:或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诮也。(《玉溪生诗集笺注》)

  纪昀:意思藏在上二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藉。非咏嫦娥。(《玉溪生诗说》)

  张采田:义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此自忏之词,作他解者非。(《玉溪生年谱会笺》)

  俞陛云:嫦娥偷药,本属寓言。更悬揣其有悔心,且万古悠悠,此心不变,更属幽玄之思。词人之戏笔耳(《诗境浅说续编》)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文注释】: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名家点评

  吕本中:杨道孚深爱义山“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为作诗当如此学。(《紫薇诗话》)

  洪迈: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不感,笔舌之妙,自不可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高棅:谢云:意谓嫦娥有长生之福,无夫妇之乐为悔,前人未道破。(《唐诗品汇》)

  敖英:此诗翻空断意,从杜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变化出来。(《唐诗绝句类选》)

  钟惺:语想俱刻,此三字(指“夜夜心”)却下得深浑(末句下)。(《唐诗归》)

  周珽:陆时雍曰:多以意胜。胡次焱曰:此诗盖自道也。上二句纪发想之时,下二句志凝想之意。唐仲言曰:此疑有“桑中”之思,借嫦娥以指其人,与《锦瑟》同意。盖义山此类作甚多,如《月夕》、《西亭》、《有感》、《昨夜》等作,俱与《嫦娥》篇情思相左右,但不若此沉含更妙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生:义山诗中多属意妇人。观《月夕》一首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通肠。”玩次句语景,“嫦娥”字似暗有所指,此作亦然。“朱栏迢递”“烛影屏风”,皆所思之地之景耳。(《唐诗摘钞》)

  姚培谦:此非咏嫦娥也。从来美人名士,最难持者末路,末二语警醒不少。(《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嫦娥指所思之人也,作真指嫦娥,痴人说梦。(《玉溪生诗意》)

  朱鹤龄:此亦刺女道士。首句言其洞房深曲之景,次句言其夜会晓离之情。下二句言其不为女冠,尽堪求偶,无端入道,何日上升也?则心、如悬旌,未免悔恨于天长海阔矣。《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沈德潜:孤寂之况,以“夜夜心”三字尽之。士有争先得路而自悔者,亦作如是观。(《唐诗别裁》)

  黄叔灿:此诗似有所为,而借嫦娥以托意。上二句赋其长夜阒寂,借后羿之妃奔入月宫而言,亦翻案语。义山最喜作此等诗,如“金徽却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皆是有意出奇也。(《唐诗笺注》)

  冯浩:或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诮也。(《玉溪生诗集笺注》)

  纪昀:意思藏在上二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藉。非咏嫦娥。(《玉溪生诗说》)

  张采田:义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此自忏之词,作他解者非。(《玉溪生年谱会笺》)

  俞陛云:嫦娥偷药,本属寓言。更悬揣其有悔心,且万古悠悠,此心不变,更属幽玄之思。词人之戏笔耳(《诗境浅说续编》)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2、深:暗淡。

  3、长河:银河。

  4、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5、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李商隐唐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李商隐《嫦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的交代。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 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 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4)

——偶成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古诗简介

  《偶成》是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诗的首联从日常起居入手,写贬官后闲适生活,其余三联均围绕说理展开,中间二联体现的是作者的自然观,尾联则是作者的人生观,这些都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理学知天命、乐大道的通达态度。这首诗注重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

  翻译/译文

  闲暇之时事事皆能从容,睡觉醒来东窗日照霞红。

  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

  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

  富贵不惑贫贱亦是安乐,男人做到此境便是英雄。

  注释

  ⑴从容:不慌不忙。

  ⑵觉:醒。

  ⑶静观:仔细观察。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

  ⑷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佳兴:好兴致。

  ⑸道: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通:通达。

  ⑹淫:放纵。

  ⑺豪雄:英雄豪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谪回到洛阳后所作的。作为一名道德修养已经达到很高境界的理学家,作者所思考的并不是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他的安闲来自于内心的强大以及对天道至理的准确把握。换言之,即安闲是果,得道是因。这首诗即是体现这一心态的作品。

  赏析/鉴赏

  《偶成》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归纳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艺术方面都不甚可取。

  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首句“闲”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无事不从容”,即事事从容。从容的表现就是第二句描绘的“睡觉东窗日已红”。一觉睡醒,红日高照,满窗红亮。一、二两句可看作因果关系。

  以下进一步申述事事从容的结果,宣讲理学哲理。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程颢说的“格物”当然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程颢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所谓“格物”就是“理与心,而人不能会之于一”,因此要去“私意”(存天理,去人欲),从内心大作文章。他们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理。只有这样,春夏秋冬,四季佳景,才能和别人一样地同享共待。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即“器”,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思”就是思考,抽象、概括,亦即颔联所谓的“静观”。“思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结果,就可以抽象出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践乐”。按照二程的理学思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他们认为,天之生物有贵贱等级的区别,有大小,有长短,君子是大,小人是小,就是“天理”,因此程颢要求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子汉若能修养到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伟丈夫。

  前人曾说,宋诗好发议论,味同嚼蜡。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哲理诗,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宇宙自然的深刻观察,而且有鲜明的形象伴和,给人以启迪智慧的理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等等,就能给人以启迪智慧的理趣。《偶成》诗,议论缺乏形象,加之其思想和今人相去较远,确给人有味同嚼蜡之感。至于今人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程诗中的“富贵不淫贫贱乐”,虽有相通处,但其内涵和实质已有较大的不同,这是应当注意的。

  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时*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春日偶成》散译

  接*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一阵微风。穿行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旁人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春日偶成》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日偶成》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传达出来的。所谓“*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来强调自己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尽管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蔼然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子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自赏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他不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易自然,语言浅*通俗。全诗写出了诗人怀念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春日偶成》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所写。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回到大自然中,欣赏美好景致,便觉得格外爽快,怡然自得。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翻译

  十五年前的花前月下,我们相伴游园,并作赏花的诗。

  如今的花还是与往年的一样,怎么我的心情却与往年不一样了?

  注释

  花月底:花前月下。

  相从:相伴随。

  赋:作。

  浑:尽,简直,完全。

  安得:怎得。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5)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原文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赏析: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原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诗词名句)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原文: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译文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注释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元好问《短日》: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

  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兴况:情趣,意趣。

  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清时:清*之时,也指太*盛世。

  金瓯(ōu):酒杯的美称。瓯,杯子。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欹(qī):斜倚着,斜靠。

  赏析: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强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情绪中**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忧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诱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宋史·米芾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米芾这首中秋词,写法巧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优美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正体现了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创新精神,表现了米芾的特有风格。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宋代〕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译文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注释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元好问《短日》: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兴况:情趣,意趣。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清时:清*之时,也指太*盛世。金瓯(ōu):酒杯的美称。瓯,杯子。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欹(qī):斜倚着,斜靠。

  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风,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时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秋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秋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秋的旷逸豪宕的襟怀。秋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秋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铺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遍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秋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秋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秋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秋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鉴赏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强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情绪中**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忧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诱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宋史·米芾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米芾这首中秋词,写法巧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优美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正体现了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创新精神,表现了米芾的特有风格。

  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原文:

  水调歌头·中秋

  [宋代]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6)

——垓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原文:

  垓下歌

  朝代:两汉

  作者: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翻译: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可比。可是这时代对我不利,我的乌骓马再也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我能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么办呢?

  赏析:

  项羽是在秦末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反秦的。由于其辉煌的战功、无双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实际上成为反秦群雄的领袖,在推翻暴秦的统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秦亡以后,长达五年的时间内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战争。但由于坑杀20万秦国降卒,迸咸阳后又再烧杀抢掠,项羽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离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项羽终于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陷入刘邦的重重包围之中,损兵折将,粮草吃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一个黑沉沉的夜里,项羽忽然听到从四面刘邦的军营中传来一阵阵楚国的歌声,项羽大吃一惊,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项羽身边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十分宠爱,多年来一直跟随左右,与他形影不离;还有一匹毛色青白相间的骏马,项羽经常骑着它行军打仗。项羽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

  作诗之后,项羽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字词注释

  1,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2,奈何:怎么办;

  3,若何:怎样;怎么办;

  4,骓(zhuī):指项羽骑坐的战马;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垓下歌赏析: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妁佼佼者。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骓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勇,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愕然失色,惊呼 “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明白自己到了穷途末日,绝望的痛苦袭击着他。王位、天下,得而复失,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战马都保不住了。项羽关心他们的命运,不忍弃之而去。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自刎身亡,好不悲壮!

  读完《垓下歌》,掩卷回味,使人悟出无论是谁,无论他曾经怎样的不可一世,煊赫一时,如果他办事不遵循王者之道而失去民心,使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抬的地步,到那时,即便有移山倒海之力,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失败的道路。

  创作背景:

  秦亡以后,长达五年的时间内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战争。但由于坑杀20万秦国降卒,迸咸阳后又再烧杀抢掠,项羽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离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项羽终于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陷入刘邦的重重包围之中,损兵折将,粮草吃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一个黑沉沉的夜里,项羽忽然听到从四面刘邦的军营中传来一阵阵楚国的歌声,项羽大吃一惊,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项羽身边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十分宠爱,多年来一直跟随左右,与他形影不离;还有一匹毛色青白相间的骏马,项羽经常骑着它行军打仗。项羽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

  作者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以上这篇垓下歌 项羽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字词注释

  1,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

  2,奈何:怎么办;

  3,若何:怎样;怎么办;

  4,骓(zhuī):指项羽骑坐的战马;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垓下歌赏析: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国古代,“气”即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又能赖于后天的培养;人的品德、能力、风度等等均取决于“气”。所谓“气盖世”,是说他在这些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词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妁佼佼者。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骓不逝”,天时不利,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小战半百,打了不少胜仗,但仍是匹夫之勇,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全是咎由自取。“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项羽被汉军追及,撤至垓下,陷入汉军重围,以致众叛亲离,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与虞姬悄然相对,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歜,项羽愕然失色,惊呼 “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项羽明白自己到了穷途末日,绝望的痛苦袭击着他。王位、天下,得而复失,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战马都保不住了。项羽关心他们的命运,不忍弃之而去。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罢,自刎身亡,好不悲壮!

  读完《垓下歌》,掩卷回味,使人悟出无论是谁,无论他曾经怎样的不可一世,煊赫一时,如果他办事不遵循王者之道而失去民心,使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抬的地步,到那时,即便有移山倒海之力,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失败的道路。

  创作背景:

  秦亡以后,长达五年的时间内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战争。但由于坑杀20万秦国降卒,迸咸阳后又再烧杀抢掠,项羽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离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项羽终于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陷入刘邦的重重包围之中,损兵折将,粮草吃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一个黑沉沉的夜里,项羽忽然听到从四面刘邦的军营中传来一阵阵楚国的歌声,项羽大吃一惊,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项羽身边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十分宠爱,多年来一直跟随左右,与他形影不离;还有一匹毛色青白相间的骏马,项羽经常骑着它行军打仗。项羽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

  作者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7)

——《书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翻译

  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我们相随多日**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我们选取鲜嫩的珠子,欣赏清澈池水中的锦鳞。

  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

  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无所阂:无可阻挡。

  落魄:不拘小节。

  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惬:满足。

  投:放。

  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

  相公:指钱惟演。

  迥出:远出。

  王霸:王道和霸道。

  吟哦:指作诗。

  阆仙:神仙。

  相将:相随。

  渌:清澈。

  缘:攀援。

  杳霭:远处的云气。

  窦:山洞。

  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飞琼:侑酒的歌女。

  云髻:高高的发髻。

  簟:竹*。

  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排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4年)冬天在夷陵所作。该诗创作的前一年(公元1033年),作者与梅尧臣相识郊游,后来梅尧臣返回都城,离开作者。青年欧阳修因怀念知心朋友梅尧臣,写下这一篇忆旧之作。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少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少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少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原文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赏析

  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

  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无甲子,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 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出来一股霉味,欲*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边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也快见底。日日忙着拾掇松花酿新酒,我叫它花雕它就叫花雕。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捡出一残破条幅。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想来或是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尽而笔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我心中悬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那紧闭茅屋乃藏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梅枝桠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若还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壶花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他自当会心一哂。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注释

  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吴宫: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

  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二

  这首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二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气势阔大。“千古”是“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诗人从历史的盛衰兴亡和现实的切身体验,即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这样两个角度,似乎悟出了社会人生的哲理:一切朝代的兴亡盛衰,英雄的得失荣辱,都不过像一场梦幻,转瞬即逝。正如他在(《普天乐·道情》中)所云:“北邙烟,西州泪,先朝故家,破冢残碑。”

  “诗眼”,即诗人的观察力。作者*生足迹曾遍及湘、鄂、皖、苏、浙等江南各省,可谓浪迹“天涯”了。然而终其碌碌一生,仅做过路吏、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卑微杂职而已。一个“倦”字,包含了多少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难怪他常为此喟叹:“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普天乐·秋怀》)难怪他常为此愤激不*:“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齐天乐过红衫儿)如此坎坷悲辛,书剑飘零,怎能不令人厌倦思归呢?“倦”字,已遥为后文写隐居伏根;“天涯”又先替“孔林”三句张本。

  “孔林”三句具体铺叙千古繁华如梦的事实,同时也是“诗眼”阅历“天涯”所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城北,密植树木花草。“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名馆娃宫(包括响屟廊、琴台等),后被越国焚烧,故址在苏州灵岩山上。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李白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可证。三句用鼎足对,具体印证世事沧桑,繁华如梦的哲理: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儒家圣贤,吴王那样的称霸雄杰,楚庙那样的江山社稷,而今安在哉?惟余苍翠的乔木,荒芜的蔓草,栖息的寒鸦而已。

  “数间”以后诸句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投老”:即到老、临老。“松花”:即松木花,可以酿酒。“茅舍”、“村家”、“山中”,既缴足题面《山中书事》,又突出隐居环境的幽静古朴,恬淡安宁:这里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而有青山白云、沟壑林泉的景致,正是“倦天涯”之后的宜人归宿。

  “藏书”、“酿酒”、“煎茶”,则写其诗酒自娱,旷放自由的生活乐趣。“万卷”书读之不尽,“松花”“春水”取之不竭;饮酒作诗,读书品茶,足慰晚年。联系作者“英雄不把穷通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风月无边,海上神仙”(《水仙子·次韵》);“欠伊周济世才,犯刘阮贪杯戒,还李杜吟诗债”(《殿前欢·次酸斋韵》等多次自白,则不难窥见此篇那表面恬静的诗酒自娱中,隐藏着一股愤世嫉俗,傲杀王侯的潜流。

  此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语,感情由浓到淡,由愤激趋于*静,语言较浅*朴实。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当是作者寓居西湖山下时所作,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作者借菊自叹,抒发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之情。

  原文:

  过晋阳故城书事

  元好问〔金朝〕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译文: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郁郁苍苍长达三百余里。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什么时候才是太*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

  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

  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

  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

  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

  金雀觚(gū)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高大。

  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

  畚(běn)锸(chā):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

  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却到:等到。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赏析: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作者介绍: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书边事》

  作者: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

  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韵译】:

  号角划断宁静清秋,

  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

  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

  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

  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评析】: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首联写边塞军旅生活和安宁,征人安闲无

  事;颔联虚写昭君墓秋来依然春风吹拂,梁州边城一派日丽*和,再次伸述民族团

  结,边防安定;颈联极言广漠边塞无蕃兵阻扰,游客到这里观光,反复渲染和*景

  象。尾联抒写作者“蕃情似此水,”“长向南流”,民族团结的心愿。全诗意境高阔

  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抑扬顿挫,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翻译

  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我们相随多日**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我们选取鲜嫩的珠子,欣赏清澈池水中的锦鳞。

  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

  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无所阂:无可阻挡。

  落魄:不拘小节。

  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惬:满足。

  投:放。

  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

  相公:指钱惟演。

  迥出:远出。

  王霸:王道和霸道。

  吟哦:指作诗。

  阆仙:神仙。

  相将:相随。

  渌:清澈。

  缘:攀援。

  杳霭:远处的云气。

  窦:山洞。

  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飞琼:侑酒的歌女。

  云髻:高高的发髻。

  簟:竹*。

  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排律是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4年)冬天在夷陵所作。该诗创作的前一年(公元1033年),作者与梅尧臣相识郊游,后来梅尧臣返回都城,离开作者。青年欧阳修因怀念知心朋友梅尧臣,写下这一篇忆旧之作。

  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少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少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少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8)

——古意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五篇

  原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1~1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译文

  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成群的蜂蝶飞在宫门两侧,绿色的树,银色的台子,在阳光下映出许多颜色。府第的阁道、交窗上刻着合欢花的图案,两座望楼连着的房脊的双阙上像金凤垂翅。梁家的画阁高大入天,汉武帝建的铜柱高耸触云。楼阁上的仕女与别人相对望而不知对方是谁,路上相逢又会知晓对方?问她们可曾*,她们答说曾经学*舞蹈度过花样年华。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比目和鸳鸯真是值得羡慕,只是君看不见他们成双结对。最恨帐前绣着孤鸾,愿将门帘贴上双飞的绕着花木梁的燕,帷幔和翠色的羽被被撒上郁金香料。鬓发如浮动的轻云,把它梳成蝉翼般的式样,在额头涂上嫩黄色新月状的图形。一个个额头涂着嫩黄色新月状图形、唇红齿白的美女随车出游,她们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轻浮子弟骑着白底青点的马,盘龙纹的铰链圈着车里坐着歌女。不久御史府前静得可以听到乌鸦的叫声,廷尉府门前的树上有雀鸟想休息。车上隐约可以看到府第旁的豪华道路,车上的帷幕隐没了远处坚固河堤。有人在杜陵北打猎,有人在渭桥的西边刺杀官吏,后来带着宝剑的刺客都被吸引入住*,和**共宿。娼客日夜想着**,她们婉转的歌声和身上散发出的香气充溢着房间。娼客每晚都和漂亮如月的**行乐,到早晨骑着马像行云。娼客脚下的路连着*,长安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与市场相连接。孱弱的翠柳、槐枝垂在地上,车马杂沓的热闹声音也在夜晚响起了。禁军的骑队来了,他们在*饮酒。**美丽的衣裳为他们而解开,舞蹈也为他们而跳起。显贵的人做起将相,左右在皇帝身边而不相让。权贵将相容不下贤臣,处处排挤他们。专权的人自以为是英雄豪杰,骑着马得意洋洋。**认为自己的舞蹈之技优于千古,枭雄认为自己的富贵超过五公。世间的事必定会有大改变,昔日的豪华府第,只见几棵青松。汉代扬雄,仕途失意后,甘于寂寞,年年岁岁潜心著书,终于以文章名世。只有凄静的南山一些桂花在纷飞,点点打在人的衣上。

  注释

  古意:“古意”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这是拟古之作。

  狭斜:指小巷。

  七香车:用多种香木制成的华美小车。

  玉辇:本指皇帝所乘的车,这里泛指一般豪门贵族的车。

  主第:公主府第。第,房屋。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

  络绎:往来不绝,前后相接。

  侯家:封建王侯之家。

  龙衔宝盖:车上张着华美的伞状车盖,支柱上端雕作龙形,如衔车盖于口。宝盖,即华盖。古时车上张有圆形伞盖,用以遮阳避雨。

  凤吐流苏:车盖上的立凤嘴端挂着流苏。流苏,以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子。

  游丝:春天虫类所吐的飘扬于空中的丝。

  千门:指宫门。

  复道:又称阁道,宫苑中用木材架设在空中的通道。

  交窗:有花格图案的木窗。

  合欢:马缨花,又称夜合花。这里指复道、交窗上的合欢花形图案。

  阙:宫门前的望楼。

  甍:屋脊。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9)

——古风·其十九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西上一作:西岳)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译文

  西岳华山莲花峰上,仙女光芒如同明星。

  素手握着皎洁芙蓉,袅袅而行太空之中。

  身穿霓裳广带飘逸,云彩一样飘然升空。

  约我登上彩云高台,高揖双手拜卫叔卿。

  惶惶忽忽跟他们去,乘鸿雁到紫色天廷。

  不经意看洛阳*原,到处都是安禄山兵。

  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叛军叛臣都把官封。

  注释

  1.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2.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太*广记》卷五九《集仙录》:"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3.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4.霓裳:用云霓做的衣裙。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5.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6.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

  《神仙传》卷八:"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元封二年……其子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郁郁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

  7.紫冥:高空。

  8.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走:奔跑。

  9.豺狼:比喻安史叛军。冠缨:穿戴上官吏的衣帽。

  赏析:

  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安禄山攻破中原之时。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赏析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而长安尚未陷落。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诗简介

  《古风·西上莲花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用游仙体写的一首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攻破洛阳以后。作者用卫叔卿的故事暗合自己的遭遇,虚构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仙境,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强烈的对照表现出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翻译/译文

  西上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她手把莲花,在空中轻轻地踩着云朵走来了。身上云霓般的衣裳拖着长长的带子,在天空中飘拂着。她邀我登上云台,拜见了神仙卫叔卿。我觉得恍恍忽忽地与他们一起驾着鸿鹄,升上了天空。当我们飞至洛阳的上空时,俯首向下一看,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洛阳附*百姓的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呢!

  注释

  莲花山:即华山西峰,华山因山形似莲花,故名华山,其西峰名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华山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

  迢迢:远貌。

  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太*广记》卷五九《集仙录》:"明星玉女者,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

  素手:女子洁白的手。

  芙蓉:即莲花。

  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霓裳:虹霓制成的衣裳。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广带:长江的农带。

  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神仙传》卷八:“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元封二年……其子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郁郁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

  紫冥:紫色的天空。

  洛阳川:洛阳伊洛河一带的*原。

  豺狼:喻指安史叛军。冠缨:官帽和系官帽的带子,此借指做官者。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首二句展现了一个莲峰插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诗人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美丽的玉女邀请李白来到华山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据《神仙传》载,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以为皇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但皇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这里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着李白自己的遭遇。天宝初年,诗人不是也曾怀着匡世济民的宏图进入帝阙吗?而终未为玄宗所重用,三年后遭谗离京。所以没奈何,只好把卫叔卿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了。

  正当诗人恍惚间与卫叔卿一同飞翔在太空之上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被胡兵占据的洛阳一带,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社会的动乱惊破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使他猛然从神仙幻境折回,转而面对战乱的惨象。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交代自己的去留,但诗中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十分明显的。

  在这首《古风》里,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强烈对照表现出来的。这就造成了诗歌情调从悠扬到悲壮的急速变换,风格从飘逸到沉郁的强烈反差。然而它们却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诗里,这主要是靠诗人纵横的笔力、超人的才能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李白后期的游仙诗,常常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道家神仙的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使抒情主人公带上浓郁的谪仙色彩。这是和他政治上不得志,信奉道教,长期过着游山玩水、修道炼丹的隐士生活分不开的。但他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使魏晋以来宣扬高蹈遗世的游仙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古风》其十九便是一个例证。

  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译文

  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地看见华山仙女。

  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

  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

  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

  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

  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

  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 * 的豺狼都封爵簪缨。

  注释

  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

  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

  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霓裳:用云霓做的衣裙。

  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紫冥:高空。

  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走:奔跑。

  豺狼:比喻安史叛军。

  冠缨:穿戴上官吏的衣帽。

  赏析: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扩展10)

——祈父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原文:

  祈父

  佚名〔先秦〕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译文:

  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祈父!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祈父!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

  祈(qí)父(fǔ):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爪(zhǎo)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恤(xù):忧愁。靡(mǐ)所:没有处所。爪士:即爪牙之士。厎(zhǐ):停止。一说“至也”。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飨以祭是可忧也。“饔(yōng):熟食。

  鉴赏: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征将军的诗歌。全诗上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古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征,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征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征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上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征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祈父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司马!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司马!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司马!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

  ⑴祈父:周代掌兵的官员,即大司马。

  ⑵恤:忧愁。

  ⑶靡所:没有处所。

  ⑷厎(zhǐ):停止。

  ⑸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

  ⑹尸:借为“失”。饔(yōng):熟食。

  赏析:

  作者:佚名

  《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代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朱熹《诗集传》引吕祖谦语说:“越句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魏公子无忌救赵,亦令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则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责司马者,不敢斥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从另一角度,我们亦看出当时战事不断,兵员严重短缺,致使民怨不绝。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公元前7***(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武士再次质问:“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的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姚际恒《诗经通论》)。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祈父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译文:司马!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司马!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司马!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⑴祈父:周代掌兵的官员,即大司马。⑵恤:忧愁。⑶靡所:没有处所。⑷厎(zhǐ):停止。⑸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⑹尸:借为“失”。饔(yōng):熟食。

  赏析:

  《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代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朱熹《诗集传》引吕祖谦语说:“越句践伐吴,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皆遣归;魏公子无忌救赵,亦令独子无兄弟者归养。则古者有亲老而无兄弟,其当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责司马之不聪”,“责司马者,不敢斥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从另一角度,我们亦看出当时战事不断,兵员严重短缺,致使民怨不绝。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公元前7***(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武士再次质问:“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的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姚际恒《诗经通论》)。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原文:

  祈父

  佚名〔先秦〕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译文:

  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祈父!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祈父!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

  祈(qí)父(fǔ):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爪(zhǎo)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恤(xù):忧愁。靡(mǐ)所:没有处所。爪士:即爪牙之士。厎(zhǐ):停止。一说“至也”。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飨以祭是可忧也。“饔(yōng):熟食。

  鉴赏: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征将军的诗歌。全诗上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古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征,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征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征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上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征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祈父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