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课件 >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

日期:

  数学教学课件 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1)班有男生4人,女生4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

  (1)求比值。

  105:35 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 4:1 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 )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数学教学课件 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3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重点难点:

  正确的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写数、读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 小棒100根 铅笔24枝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上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4)讨论:33中的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各表示什么?为什么同一数字表示的意义却不同呢?

  2、教学100的读写。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即从左边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练*八第5-7题。

  板书设计:

  读数、写数

  写数时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

  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0。

  读数时,十位上有几个十就读“几十”,个位上有几个一就读“几”。

  教学反思:

  在情境中引入读写数的必要性,又通过计数器让学生认识数位,明确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从而掌握了读数写数的方法,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含义,深化了对数及数位的理解,掌握了100的读写方法。

  数学教学课件 3

  【内 容】圆的周长(小学数学九年级义务教材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 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似值。

  3、 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5、 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6、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 教师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可热闹了,想不想去看一看?

  2、 一只小山羊和一只梅花鹿分别在圆形和正方形跑道上赛跑,大家猜一猜最后谁跑的路程远?

  二、探究新知

  (一) 复*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 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如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导:正方形是由4条这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 (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c=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4倍,1/4)(师,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 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知道了计算的公式能不能算?看来很有必要研究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 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 测量验证

  1、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 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 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 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秘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 介绍圆周率

  1、 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 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 小结: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成为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表示。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强调∏≈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

  (四) 推导公式

  1、 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怎样算?

  2、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表示d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板书:c=∏d)就告诉你直径,你能求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 知道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周长是它半径的多少倍?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 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 钟面直径40厘米,钟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 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5、 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周围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不锈钢总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这节课,同学们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进行科学的验证,发现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们正在走一条科学的研究之路,希望你们能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数学教学课件 4

  1.1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校学生,数学水*参差不齐,依赖性强,接受能力一般,灵活性不够。因此本节课采用低起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热情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欢愉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2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必修5》,教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特别地要体现它是一种特殊函数,通过列表,图像,通项公式来表达等比数列,把数列融于函数之中,体现了数列的本质和内涵。等比数列的定义与通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了一种常用数列,即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开始学*另一种常用数列,即等比数列的相应知识,我认为本节教材对于进—步渗透数学思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均有较好作用。众所周知,数列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之一,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尤为重要,有关数列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归结为这两种基本数列加以解决的:而且这两途中数列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说要求教学中高度重视,并有新的突破,拓展和引深。

  数学教学课件 5

  教学内容:P95-96 例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画圆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够用圆规画圆;

  2.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经验。

  教学重点:能用圆规画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圆规,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 复*引入

  1、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面图形,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面图形?让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鼓励。

  2、在我们学*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是我们没有系统学*过的图形?(圆)

  3、出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 联系实际

  1、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圆,回想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见到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可多 举例子说明。注意把握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多说。

  2、如果让你画一个圆会画吗?(方法不限,手段不限)可以让学生多说一些方法,比如:用圆形物品,绳子等等。在课上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圆,若 不能可稍微的提示一种。

  三、 用圆规画圆

  1、用圆形物品画圆只能画一个,它的大小不能变。如果想画一个大圆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该用更科学的工具画,那就是“圆规”。

  2、拿出圆规观察一下,你觉得圆规有几部分组成?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总结:圆规有一个把手,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一直脚是笔尖)

  3、打开练*本,自己尝试画一个圆。思考在画的过程中圆规哪个部分不动,哪个部分动了,相应的谁的位置没变,谁的位置变了?让学生自己多花,体验画圆的过程, 最后由学生回答

  4、在学生总结后,可根据学生的总结教师示范画法。在师范的过程中故意出错,帮助学生补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最后总结:画圆时,两不变,一变(针尖固定不变,针 尖与笔尖的距离不变,笔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四、 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现在来重点研究两不变。第一个不变:针尖固定的位置不变,那针尖在纸上画出来的是一个什么?(点)我们把这个固定的点叫做圆心,用大写字母“O”表示。(强 调大写字母)

  2、让学生在自己的练*本上画出来

  3、针尖固定不变在纸上画出的是一个点,那针尖与笔尖之间距离不变,它在纸上画出来的是一条什么呢?(线段)

  4、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出表示针尖与笔尖距离的线段。

  5、教师:既然是一条线段,那它有几个端点,(两个)这两个端点分别连接的哪?

  学生:一个端点连接圆心,一个端点连接圆上的点

  教师:它只能连接一个点吗?(不是,它能连接圆上任意一个点)

  6、所以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

  7、出示各类型的错误让学生区分,明确半径必须要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8、对比观察,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并且经过圆心,那它就叫做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

  9、仿照学*半径的过程出示错例,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直径的概念。

  10、在学生认识了以上概念后,在练*本上画一个圆,并且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五、 练*巩固

  完成P96页练一练

  六、 小结

  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阅读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1)

——数学课件教案(精选5篇)

  数学课件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情感态度】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怎样画呢?一次函数有什么性质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教学说明】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

  (1)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6,—1)、(—3,—2)、(—2,—3)等、

  (3)连线:用*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思考:

  (1)观察上图,y轴右边的各点,当横坐标x逐渐增大时,纵坐标y如何变化?y轴左边的各点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

  (2)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探究2: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画出函数y=的图形,并思考下列问题:

  (1)函数图形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哪些象限?

  (2)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

  探究3: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

  (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

  【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探究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

  【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在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与y=—(k≠0)的图象关于x轴或y轴对称、

  【教学说明】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观察函数图象,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数学课件教案 2

  活动目标:

  在相似的图形中,辨识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

  活动准备:

  PPT课件;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PPT1中的第一行图案,展开讨论。

  ——第一个杯子是什么样子的?后面三个杯子只有一个和第一个一模一样,你们知道是哪一个吗?为什么?

  ——这4个杯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再仔细观察其他几行的图案,找出相同的两个,让幼儿阐述理由。教师视情况决定是否四排图案都要全班共同观察并讨论。

  3、带领幼儿仔细观察操作材料一,说说图上都有什么?请幼儿把一模一样的两个图形圈出来,并和同伴说一说理由。(操作材料一里面的图形与PPT1中图形一样,但顺序已被调整。)

  老师巡视观察,待幼儿操作完成后,使用PPT2演示验证正确答案。

  4、请幼儿完成操作材料二,巩固练*。

  有许多图片看起来虽然相似,但其实是不同的。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运用眼睛,找出样子完全相同的图片,增进孩子的视觉辨识能力。

  (使用PPT3演示验证正确答案。)

  数学课件教案 3

  教学要求:

  1、使同学初步认知“十位”和“个位”,认知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同学良好的书写*惯。

  教学重、难点:认知“十位和个位”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同学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一捆加三根 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俺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俺们不只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知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同学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同学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俺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俺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俺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讦数器

  观察:从历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同学写出14,请一名同学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俺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 十四 十七二十

  2、听老师读数,同学写

  1211151716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 十八写成81二十写成2

  4、做练*十四的第3―――5题。

  数学课件教案 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方千米,四川485000*方千米,**1210000*方千米,新疆1660000*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数学课件教案 5

  教学目的:小结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拆项法、裂项法和错位法求一些特殊的数列。

  教学过程:

  基本公式:

  1.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 时, ① 或 ②

  当q=1时,

  一、特殊数列求和--常用数列的前n项和及其应用:

  例1 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 ,

  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由题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先求通项公式an,再sn

  例3 求和S =1×2×3+2×3×4+…+n(n+1)(n+2).

  ——关键是处理好通项:n(n+1)(n+2)=n +3n +2n,

  应用 特殊公式和分组求解的方法。

  二、拆项法(分组求和法):

  例4求数列

  的前n项和。

  ——拆成等比数 和列等差数列 {3n-2},应用公式求和,注意分a=1和 两类讨论.

  三、裂项(相消)法:

  例5求数列 前n项和

  ——关键是处理好通项(裂项).设数列的通项为bn,则

  例6求数列 前n项和

  解:

  四、错位法:

  例7 求数列 前n项和

  解: ①

  ②

  两式相减:

  五、作业:

  1. 求数列 前n项和

  2. 求数列 前n项和

  3. 求和: (5050)

  4. 求和:1×4 + 2×5 + 3×6 + ……+ n×(n + 1)

  5. 求数列1,(1+a),(1+a+a2),……,(1+a+a2+……+an?1),……前n项和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2)

——小学《音乐小屋》教学课件优选【5】篇

  小学《音乐小屋》教学课件 1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2、学*歌曲中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演唱。

  3、体验师生与生生之间合作学*的快乐。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5、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教学准备:

  1、歌曲《音乐小屋》原唱及伴奏CD;歌曲《郊游》;

  2、多媒体课件;

  3、邀请卡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歌曲

  二、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心情特别好,为什么呢?因为我收到了一张邀请卡,里面写了什么呢?我打开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好吗?

  2、教师读邀请卡内容,提问:“你们有信心战胜困难吗?(有)那让我们出发吧!”

  三、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学*节奏与主要乐句。

  (一)碰到第一个困难,引导幼儿通过努力解决。

  1、一条小河挡住去路,怎么办?

  2、出示节奏图X X|XX 0|XX XX|X 0||,引导幼儿学*。

  3、幼儿学*节奏。

  4、克服困难,划小船继续前进。

  (二)遇到第二个困难,鼓励幼儿共同克服。

  1、大石块挡住了去路,怎么办?

  2、出示乐句:音乐小屋|在欢迎|你欢。迎|我0 ||。

  3、幼儿学唱,着重练*欢。迎的唱法。

  4、成功移走三块大石块,继续前进。

  (三)遇到第三个考验,请大家一起努力。

  1、出示三个敲门声:

  (1)5 3 |5 3 0 ||

  (2)4 2 | 4 2 0 ||

  (3)5 0 i 0 ||

  2、师幼一起按门铃。

  3、音乐小屋终于开门了。

  四、完整欣赏歌曲,用多种形式学唱歌曲。

  1、欣赏后提问:这首歌一共有几段?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样?来到了音乐小屋,你觉得快乐吗?歌曲里面是怎么唱的.?(引导幼儿学唱:我们的快乐都在里面装)。

  2、引导幼儿完整学唱一段歌曲,根据幼儿的学唱情况,教师小结指出问题。

  3、完整地学唱歌曲。

  4、以对唱的形式师幼共同演唱歌曲。

  5、幼儿分组对唱歌曲。

  6、家长与幼儿对唱歌曲。

  五、结束:出现神秘人——海宝

  家长互动表演

  小学《音乐小屋》教学课件 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快乐和高兴的心情,体验学*音乐的乐趣,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的愉快。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气氛中能积极、主动地聆听、体验、想象、创造、表现音乐形象,能进行简单的二声部联系。

  3、认知目标: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节奏练*,并能初步感受双声部音乐。

  教学难点:

  1、解决歌曲附点音符的应用。

  2、二声部体验,以及歌曲中的休止符和最后一句音准、时值的把握。

  3、与他人的合作、协调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观察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音乐课堂。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屋,可它还没有名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聆听,然后为它取一个名字,好吗?

  生:音乐小屋。(出示课题)

  师:这是一个什么机关报音乐小屋呀?

  生:快乐的!

  二、走进“音乐小屋”

  1、师:今天,音乐小屋将要举办一个音乐会,小屋的主人邀请大家一起去参加。同学准备

  好了吗,让我们一起上路吧,大家看,我们来到哪里了?

  生:音乐桥

  师:要通过音乐桥要学会一些音乐节奏。请同学和老师一起拍。

  2、师:我们顺利的'通过音乐桥,让我们继续向前走。我们又来到了哪里呀?

  生:音乐山

  师:要翻过音乐山,我们就要学会认识这些音符。

  3、师:让我们继续向前,来到了音乐小屋的门前。在进入主人的小屋前,我们要做什么呢?

  生:敲门!

  师:对了!但是音乐小屋的门很特别,它不但是用音乐来做铃声,而且还有两个门铃,让我们现在按响其中一个门铃。看谁能雇这个铃声。(请同学回答)

  师:怎么没有反应呢?是不是大家的门铃声不够好听呢?

  师:让我们再来按响另外一个门铃。

  师:怎么还是没有反应呢?

  4、师:大家想一想怎么按门铃呢?

  5、师:同学们动听的敲门声叫醒了小主人,小主人打开门一看,哇!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

  朋友呀!他说:“如果你们要进来那先得学会我的动作,还得回答我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这一首歌里面。”小主人要表演了(动作),请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范唱)

  师:现在小主人要提问题了。(有节奏的提出问题)

  6、师:小主人说了,光会有节奏的回答问题还不行,还要能用歌声来回答问题。

  7、师:小主人又出来看了看后说,要想进来呀,没有那么简单。你们得将刚才回答的问题

  小学《音乐小屋》教学课件 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生能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音乐小屋》,体验学*音乐的乐趣,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3、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拍节奏,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创编歌词。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三、教学难点: 解决歌曲中休止符、附点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一)、借卡创境 巧导新课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看看是什么吗? 生:想。

  2、点击,出示精美的“邀请卡” 师:哦,是一张邀请卡,“尊敬的梁老师,你好!非常高兴邀请你来我的音乐小屋玩,可以带上你的朋友一起来,路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你们齐心协力,战胜了它,就能进入我的音乐小屋了。——神秘的朋友”,哇,这么神秘的,你们想和我一起去吗? 生:想……

  3、那好吧,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一起出发吧!(点击----出现音乐快车)

  4、听《音乐小屋》伴奏,学生拍手律动

  (二)、创设情景,巧授新知

  1、困难出现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点击----画面出现一个大荷塘) 师:小朋友们,有荷塘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可怎么办啊? 师:(点击----一位荷花仙子出现了,并且说道:“孩子们,你们要去音乐小屋吧?我是这里荷花仙子,你们把这条节奏打对了,我就放你们过去,加油吧!”) 师:小朋友们,加油!

  | X X | X X 0 | X X X X | X 0 |

  叮 咚 叮咚 打开 小 门

  (1)请个别学生打节奏

  (2)请个别学生按节奏读词

  (3)全班学生按节奏读词

  师:真不错,不知道荷花仙子会怎么说?(点击----画面出荷花仙子:“呵呵,孩子们,真棒!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把节奏打对了,快过去吧!”说完就不见了,只见荷塘分开两边,中间出现了一条小道)

  2、解决本课难点

  3、编创门铃声 (音乐停)师:看,音乐小屋到了!(点击----出现一间漂亮的音乐小屋,小屋的门紧闭着)可是,这座音乐小屋只欢迎懂礼貌、懂得用音乐敲门的孩子,怎么办呢 ? 别着急,让我们想想办法,创编个门铃声吧!你们能创编更多、更有趣的门铃声吗?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编出有高有低、有长有短的“叮咚”声。 师:听,老师也设计了几个。生跟着琴声模唱“叮咚”:教学“5 3 | 53 0 |”、“4 2 | 42 0 |”、“50 i0”三种唱法的门铃。最后一个配上按门铃的`动作。

  师:看音乐小屋欢不欢迎我们呢?(点击出示)

  | X X X X | X X X | X X X | X 0 ||

  音乐 小屋 在 欢迎 你 欢迎 我

  师:原来音乐小屋非常欢迎我们,让我们一起按节奏读一遍。

  (三)、层层递进,乐中学歌

  1、听范唱 师:哇,这真是一座又神奇又好客的音乐小屋,音乐小屋的主人想送我们一首歌,你们听!(点击播放《音乐小屋》范唱,学生边听边拍手)

  2、师范唱 师:小朋友们,好听吗?(好听)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音乐小屋,这么好听的歌曲,老师也很想唱,请小朋友们给老师伴奏吧。(播放音乐伴奏,出示歌片,学生拍手给老师伴奏)

  3、学*歌词

  (1)师按节奏读歌词一遍

  (2)生按节奏自己练*读歌词

  (3)生按节奏齐读歌词一遍

  4、学唱歌曲 教师采用听唱法教唱歌曲。

  5、歌曲处理

  (1)解决难点: “我 们 的 | 快 乐 都 | 在 里 边 | 装 0 |” 师引导:音乐小屋要把谁的快乐都装在里面啊?(我 们的)所以,这个“我”要唱得特别长,让别人都听清楚是把“我 们的”快乐都装进去。(提示学生“我”“快”“在”都唱得重一点和长一点。)

  (2)师:你们喜不喜欢《音乐小屋》? 那我们应该怎样唱才能表现出你们喜欢它的心情,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启发学生演唱时要有情感,声音要轻快而富有弹性。)

  (3)跟音乐伴奏唱 师:我们赶快跟着伴奏唱一唱,看看我们是不是通过了音乐小屋的考验! (点击) 师:大家唱得真不错,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让你们看看小屋的主人是谁,好吗? 生:好! (出示鸭子图片)。 【正确地示范演唱以及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音的高度,也掌握了唱旋律音程的方法,又开拓了思维。】

  (四)、拓展创造,锦上添花

  1、师:(出示小鸭子的图片及创编歌词)它给我们创编了一首歌,大家看:(出示歌词)

  “嘎嘎嘎嘎,打开小门, 嘎嘎嘎嘎,推开小窗, 嘎嘎嘎嘎,音乐小屋在欢迎你欢迎我, 嘎嘎嘎嘎,我们的快乐都在里边装。嘎嘎!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2、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看!小鸡、小鸭、小狗、小羊们都来啦!你们快选择一种小动物,学学它的歌声,编首新歌吧!(背景音乐循环播放)师四处指导。

  3、唱创编的歌曲。

  4、最后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音乐小屋》。

  (五)、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愉快的音乐课,老师相信,你们的表现是最出色的!让我们带着心中的音乐小屋,坐上音乐快车来结束这次的旅程吧, 下课!(播放音乐小屋伴奏,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小学《音乐小屋》教学课件 4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用轻巧、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学*气氛中积极主动的聆听、体验、想象、创造、表现音乐形象。

  认知目标:学*和了解重音记号、圆滑线及反复跳越记号,在学会歌曲后学唱唱名。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音乐小屋在欢迎你欢迎我

  2、歌曲中的休止符和最后一句音准、时值的把握。

  教学准备

  电子琴、音乐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好!音乐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使我们快乐成长!很高兴在这里能认识你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动听的音乐,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猜一猜老师是用什么来给这段音乐伴奏的?(放音乐)。(教师敲)刚才老师是用什么来为这段音乐伴奏的,谁听出来了?

  2、老师告诉你我是用它来伴奏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乐器来演奏的,我们的文具盒、桌子,同学们也可以找一找,你们身边都有哪些东西作为乐器来演奏,让我们也随着音乐来敲一敲试一试(放音乐)

  3、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瞧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对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座漂亮的小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屋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奥,原来小屋的门上还有门铃,我们按下听一听(老师唱叮咚叮咚)你们也来试一试,(学生唱)看一看我们按了门铃会出现什么?(声音)你们能做到吗?

  4、(你好你好,欢迎欢迎你)谁来按节奏读出来。自己先打一打。

  5、老师这里还有一条更难的,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谁来读一读。重点讲附点,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老师说第一条,你们接第二条,要接的连贯。好吗?

  二、寓教于乐

  学*歌曲:

  1、通过大家的努力,音乐小屋响起了动听的音乐,你们听(放范唱)

  2、这个小屋可不是一般的小屋,它可神奇了,仔细听,音乐小屋唱出了什么?(教师有感情的唱《音乐小屋》),音乐小屋唱出了什么?(在欢迎我们去做客)

  3、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音乐小屋》这首歌(出示课题)!

  4、在学*歌曲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歌词,老师先读一读歌词,学生跟读一遍,跟电子琴节奏一起读一读。

  5、同学们学的很认真,下面让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和同学们做个哑谜游戏,看看老师在干什么?看看同学们回答的对吗?(范唱第一句)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地眼力,注意看,老师的动作有没有变化。(老师变动作表演)同学们真是好眼力,那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跟音乐做动作)

  6、刚才在做动作时,我发现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唱起来了,你们想不想放声唱唱,(唱前半部分)

  7、同学们真聪明,刚才我们学了歌词,哪位同学告诉老师音乐小屋在欢迎谁呢?(回答)原来他欢迎你,欢迎我欢迎我们大家让我们带着欢乐的心情一起听!(放后半部分音乐)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部分里面有刚才提到的`附点,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一句?(你来说)你太聪明了你能试着把它唱一唱吗?(你真是一个小音乐家,大家给他鼓鼓掌吧。)好,我们也跟着这位同学来唱一唱吧。老师再找个同学来唱一唱。(唱我们的快乐都在里边装),我们的快乐都装在哪里边?(音乐小屋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最后一句。

  8、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我们跟着音乐打着节拍小声的唱一唱。(弹琴)

  9、刚才你们唱的很棒,老师也想唱唱,想不想听?注意听,老师哪个地方跟你们唱的不一样?

  10、当你们看到这么漂亮的音乐小屋,你们高兴吗?(高兴)就让我们也带着高兴的心情来唱一唱歌曲吧?

  11、同学们唱的真好,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这首歌曲一共有几段?有什么不同呢?(放范唱录音)我们来完整的唱一下,一定把不同的地方也唱出来。

  12、刚才大家唱的都不错,音乐小屋欢迎勇敢的孩子跟他一起唱这首歌曲,谁愿意来唱一唱,老师这里还有奖品呢。(弹琴)(找3个同学)学生作评价。

  三、创造表现

  通过大家的努力,音乐小屋的门终于打开了,音乐小屋中都有什么?(原来就是老师发给你们的奖品,有三角铁、铃鼓、响板)

  你能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我们学*的歌曲伴奏吗?没有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寻找我们身边的东西作为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

  四、完美结课:

  这节课我们过得真快乐呀。我们学*了一首这么好听的歌曲,高兴吗?老师希望你们在快乐的音乐课堂中茁壮的成长。

  【教学反思】

  歌曲《音乐小屋》是一首儿童歌曲。歌曲风趣、轻松、愉快。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以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玩具小屋给人们的快乐,书法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学生们能较准确的演唱“5”,“3”,“4”,“2”等音。

  能准确掌握XX|XX0|这个节奏,用清脆的声音演唱“叮咚”。

  较难掌握的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节奏以及一字多音的唱法。

  在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我们的快乐都在里边装”这一句的整个节奏都掌握的比较模糊,需要再设计环节,解决这个难点。

  通过单音的演唱,发现几个问题:1,学生听音水*不稳定,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走音,需要加强课堂上“听”的训练;2,音高手势的不规范,为了明显区别音高,老师将手势做的有点夸大,会使学生对音高的概念产生混淆,*时运用手势时必须严格,不可马虎。

  小学《音乐小屋》教学课件 5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分辨节奏的能力。

  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分辨节奏的能力。

  活动准备:幻灯片、节奏小屋卡每人一套、动物头饰四个。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我们的活动室里来了四个小动物,它们是谁呢?你们看(播放幻灯片)

  (二)活动部分

  1、观察小动物的房子,发现特别之处。

  这些小动物想请小朋友去家里做客,你们想去吗?我也很想去。

  (播放幻灯片)你们看看小动物的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有节奏符号)

  2、提出规则。

  这些小动物家的门铃也很特别,是一种节奏门铃。只要小朋友做对了门上的节奏,小动物就会出来迎接我们。

  3、感知四种节奏型 (播放幻灯片配合)

  (1)老师依次“按门铃”。 (如:我先去小兔的`家,我要按门铃了……)

  (2)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敲小候小猫小牛小兔家的门。

  4、分辨四种节奏型 (播放幻灯片配合)

  (1)现在我要去一个小动物家,你们猜猜我去的是谁的家?

  (2)请几个小朋友来选择一个小动物的家来“按门铃”。

  (三)游戏部分

  1、游戏“举小屋” (播放幻灯片配合)

  钢琴也想去小动物家玩你们能不能帮帮它,看它能进哪个屋?

  (幼儿每人一套小屋模型,分辨后举出相应的节奏卡片。)

  2、游戏:“找小屋”

  玩法:分别由四个小朋友举着小屋模型站在场地四周。老师用钢琴弹一个小屋的节奏型,幼儿分辨后,迅速走到相应的小屋后面。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活动室外面来了许多小动物也想请小朋友去家里做客,你们想去吗?我们赶快走吧!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3)

——数学课件(精选5篇)

  数学课件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数学课件 2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练*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米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谈话:看来,我们要想准确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人们为了量得大家都承认的结果,常用什么工具来量长度?米尺上有一种长度单位叫做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贴:认识厘米)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哇,有这么多尺子,别看你们的尺子有这么多的花样,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地方,我随便抽出三把尺子来作比较,(把这三把尺子放在投影仪上)请你们拿自己的尺子和这些放大的尺子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在学生回答都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述: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引导学生看一看长刻度线之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

  谈话:现在共同点找出来了,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数字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谈话:大家提的问题很好,今天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些问题。看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怎样用来表示刻度的。最小的是几?刻度0,表示起点,接着是刻度几?顺次往下说一说。

  2、认识厘米。

  讲述: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单位。

  (1)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学生尝试着在尺子上指。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在米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数一数。

  让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比一比。

  谈话:拿起红色的小方块(边长1厘米),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

  现在不用方块,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

  (4)找一找。

  ①做选择题,找一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A、拿起数学书,问:长、宽、厚,最接*1厘米的是什么?

  B、伸出手,问:手指的宽度、手掌的宽度、一拃的长度,你选什么?

  谈话:我们

  要牢牢记住身上的这把厘米尺,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了。

  ②现在我们一起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谈话:该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机灵,请它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录像演示测量的方法。

  (2)展示课本第51页的例题。

  提问:铅笔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讨论:用米尺量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发给学生几张纸条(长度都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一起量纸条的长度,汇报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的量法错在哪里。

  (5)完成“想想做做”第2。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述:丁丁在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你想帮助他吗?

  (出示第3题的题目)问: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几厘米呢?

  述: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整厘米数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4、画定长的线段。

  述:刚才我们量线段、小刀的长度的时候,都是从刻度0开始的。我们除了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还可以画出长是几厘米的线段。如果我们要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应该怎样画呢?

  边演示边讲述。述:在0刻度点一个点,在刻度4上点一个点,在两点间连一条直直的线,这样,我们就画出了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点课件)从尺上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就是4厘米。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看第52页第4题,跟老师一起量手掌的宽度,把结果写在横线上。

  2、谈话: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度,又没带尺子怎么办?要量卡片的宽呢?量小积木的高呢?

  你们真聪明,会用自己身上的厘米工具来解决问题了。

  3、游戏:比一比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谈话:请你们估计几样物体的长度,先不用尺子量。

  估计这个物体的长是几厘米,你就举数字几站起来。

  四、总结质疑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哪些知识和本领?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

  数学课件 3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四、巩固练*: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数学课件 4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的兴趣。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通过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学*法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四、说过程

  上课伊始,我通过简单的谈话和微课展示引导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拿着直尺*距离观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的1厘米实物加深认识。最后学*用直尺进行测量,突破测量方法、长度估计这一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

  数学课件 5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4)

——篮球教学课件

篮球教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篮球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广大小学生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也是技术性要求很强的教材,它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的发展,提高反应能力。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篮球技能。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二、学情分析

  篮球基础教学对象是面向一至六年级的青少年儿童。授课班级*均四十五人。他们活泼好动,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却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有一定的运动能力;男生喜爱上体育课,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有少部分女生对篮球等这类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却羞于出手或是心存顾虑,针对学生中间出现的这些问题在篮球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决定采用降低难度、情景教学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改变对篮球的认识。

  三、篮球教学总体目标:篮球运球。

  本次课的教材是篮球的运球与单足跳练*,运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运球是全队进攻的基本保障,是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其他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学*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重点解决学生低头运球技术学*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单足练*重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和动作协调性,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认知目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一步了解篮球的球性及一些篮球运动技术。

  2、技能目标:进一步熟悉球性,体验运球的正确技术动作,发展上肢力量及身体灵敏性,为下一步的篮球学*打好基础。

  3、情感目标:感受篮球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惧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自信,培养创新意识。

  4、综合能力发展目标:通过篮球基本课程的学*,可以把篮球运动当作长期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主锻炼、初步具备参与篮球竞赛的能力。

  重点:行进间控制球的技术和能力。要求运球时手腕要放松,向下挤压动作拍球,而不是抽打动作;运球是应该抬头,时刻观察场上情况。

  难点:运球的正确手型和运球姿势。

  四、教学方法策略

  因为篮球的教学技术含量较高,教起来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本次课尝试在内容选择安排上进行创新,首先侧重于营造能吸引学生喜欢篮球的氛围,安排了学生篮球游戏,在比较轻松的活动中导入课,目的在于激发学*兴趣;其次设计了干扰运球小游戏,目的在于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练*的空间;

  1、学生学法及场地器材的分析。学生学*方法主要以模仿学*、观察法、合作练*以及探究学*法为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为避免学生对运球练*产生枯燥感。要求学生带问题练*,在练*中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其他难度动作。

  2、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的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构建互动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示范讲解法。学生在看图练*的过程中有了对跳绳运动新的体会,对于练*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事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各种跳法的要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正确动作概念有好处,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NBA、CBA的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明白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其次引入了篮球操的练*,引导学生去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通过篮球操来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与众不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

  (3)游戏教学法。在本课的教材运球的学*中使用“游戏教学法”。游戏的内容就是本次课重要学*内容——运球。此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球的要领。

  (4)自主学练法。本次课想借助形象直观的展板来提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练*。展板上介绍了多种篮球练*的示意图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看图练*环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看图和练*过程,及时地给予帮助,有意邀请部分学生们上前亮相。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自主活动和相象的空间;为学生创建展示风采的*台;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展开

  本课主要任务有:1、学*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2、激发学生对篮球和体育锻炼的兴趣;3、通过不同形式的运球游戏增加学生的锻炼手段;4、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合作精神。因此,结合《体育与健身》目标要求,针对本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本课的学*目标设置为:

  1、掌握高、低运球的方法,体验行进间按拍球和控制球的方法,学会行进间直线运球技术。

  2、在各种运球练*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速度、灵敏等体能。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进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六、教学检测安排。

  采用阶段性检查的方法举办班级篮球比赛。对课堂篮球教学采用随教随测的方法教师先教授、示范、讲解动作要求,观察学生的运球水*;或在授课一段时间后(按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班内小组篮球赛从而观察学生的篮球运球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为学生加油,调节课堂气氛。做一些有关的表现球性的动作。讲解示范运球的基本动作(观察学生原地坐着)的模仿练*观察学生原地(站着)的模仿练*讲解示范整个行进间运球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检查督促学生犯规情况。组织讲解,观察和鼓励学生练*讲解示范整个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检查督促学生犯规情况。

  尊敬的关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本次说课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讲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程序。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五、六年级教材。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人体基本活动组成的综合体育活动,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少年儿童的观察、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篮球运动的集体性使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中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篮球运动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和谐*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体育活动能减缓学*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带来情感的愉悦。也为以后继续学*篮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1、我所教内容是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有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有独立的愿望,自我约束力还不是很强,但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很强。

  2、五、六年级的***能力、性格爱好都是有很大的差异,女生文静、男生好动。一些有模仿性和表演性的联系,学生有很大的兴趣。

  3、我所上课班级,班风活跃、班级凝聚力强,爱好文体活动,特别爱好篮球运动。也有一些学生篮球基础薄弱,在学*中可能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上课时会区别对待、正面引导。针对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

  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情感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

  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重点:传接球动作标准、手型正确和传接球的准确性。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拿球时手心空出。传接球速度快,准确性高。

  四、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联系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联系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用分组轮换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增加学生的联系效果。用比赛法引起学生学*兴趣,增强团队精神。

  五、说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本课主要采用了模仿法、讨论学*法、合作练*法和游戏竞赛法,让学生多触球、多练*、多思考,发挥学生自主学*能力,让学生在练*中发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悟出动作要领,在充满趣味的竞争激烈的游戏比赛中尝试运用所学的技能,最终解决问题,激发其学练热情和求知欲望。

  六、教学程序:

  (一)准备部分:

  1、首先我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常规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趁机提出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然后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效果,安排了“贴膏药”游戏。

  2、熟悉球性练*中,先进行各种练*方法的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练*,组织形式为散点,学生通过练*,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手对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进一步热身,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二)基本部分:

  由于篮球技术训练有些枯燥乏味,一味的进行训练学生会感到疲劳。为了使教学符合实际,给同等水*的同学分到一组。为增添课堂气氛,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同时也能减缓疲劳的程度,提高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先把所学知识内容和要求进行讲解适当进行示范。

  双手胸前传接球:

  1、原地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

  2、原地两人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3、连续传接球(接龙)比赛

  通过比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提高传接球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快速纯接的能力。

  (三)恢复整理阶段: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收回器材。

  场地器材:1、篮球场地。2、篮球20个。实心球20只。篮筐4只。

  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均心率为: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80次/分,出现在三十五分钟运动密度约为45%,运动负荷为中等。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本课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感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喜爱篮球运动。在篮球运动中健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活泼好动,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却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有一定的运动能力;五年级男生喜爱上体育课,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大部分女生对球类特别是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运动却羞于出手或是心存顾虑,虽然五年级学生对运球有一定的学*和练*,但在手型动作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结合以上两点考虑我决定采用降低难度、情景教学和音乐教学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从而改变对篮球的认识。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5)

——小学数学对称课件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移以及图形*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移。

  【难点】

  能对图形*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移,并强调*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移。

  (3)认识*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移的现象?

  授课内容: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2.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初步学会运用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的.过程中,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作图中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面图形、自学练*纸、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教材82页选6种)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

  对,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二年级时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

  二、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1、直观演示,揭示概念

  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看这是什么?(蝴蝶)我沿着中间对折,你们看两侧的部分怎样?(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板书: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课件:出示概念(读一读,记一记)

  2、验证学过的*面图形

  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那我们学过的*面图形中有谁是轴对称图形呢?课下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个*面图形,你打算怎样验证?(对折)如果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有几种折法就画几条。

  把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对称轴。不是的说出理由。以*行四边形为重点。

  这是什么?(松树)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现在把它放在方格纸中,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完成作业纸*题。(作业纸另附)

  展示自学成果,总结: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板书)

  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6)

——数学圆的面积课件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和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面图形的学*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的分析。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基本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古代的建筑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外放内圆”“外圆内方”的设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生欣赏完后)师提问:这些图片美吗?(生:美)

  师:这些图片的设计中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面图形?(生: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师:这些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在一起能构成精美的图案,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说明我们的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会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教师出示例3的两幅图并出示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

  (1)上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有什么关系?

  (3)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的半部分的面积吗?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9—70页的内容,独立思考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若有困难可以小组内讨论。(自学时间:4分钟)

  三、师生联动,合作探究1、汇报交流,师生互动

  生汇报问题(1):这两幅图都是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左图是外圆内方,右图是外方内圆。

  生汇报问题(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相等。

  生汇报问题(3):左图阴影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列式为:S正=2×2=4(m2)S圆=3、14×12=3、14(m2)4—3、14=0、86(m2)左图: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1/2×2×1)×2=2(m2)3、14×12=3、14(m2)3、14—2=1、14(m2)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我又有问题了,若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生派代表回答:

  左图;(2r2)—3、14r2=0、86r2

  右图:3、14r2—(1/2×2r×r)×2=1、14r2当r=1m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答: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面积是0、86m、右图中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1、14m。

  四、总结引导,知识生成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顺便对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我们为人处事,必须能屈能伸,可方可圆,外在大度圆融,内在正直公正。

  五、科学训练,提高能力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2、完成教材P72第9题

  六、堂清作业

  七、作业布置P73第10、11、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题

  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

  2、完成教材P72第9题

  板书

  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左图:S正=2×2=4(m2)右图:(1/2×2×1)×2=2(m2)

  S圆=3、14×12=3、14(m2)3、14×12=3、14(m2)

  4—3、14=0、86(m2)3、14—2=1、14(m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图。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1、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2、提问: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已知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它的直径或半径?

  3、引入:我们已经研究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复*,促进学生对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的理解,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的学*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l)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说说你猜想的依据。

  (2)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3)出示例7第一幅图。思考:图中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5)猜测: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学生回笞后,明确: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面积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

  (6)出示例7后两幅图,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

  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2、交流归纳:观察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明确

  (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方的3倍多一些。

  (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方的兀倍。

  3、教学例8。

  (l)谈话:经过刚才的学*,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

  (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似的*行四边形。

  (3)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什么图形?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行四边形?

  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拼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6)在集体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7)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应该怎样表示?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8)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一长×宽

  圆的面积=

  (9)追问: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4、教学例9。

  (1)出示例9,提问: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器?

  (2)想象一下自动*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的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集体交流。

  5、教学例10。

  (1)请同学读题,解读题意。

  (2)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

  (3)分析解题过程。

  (4)明确各个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巩固练*,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2、完成练*十五第1题。

  (l)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完成练*十五第3题。

  (1)学生列式后用计算器计算。

  (2)集体交流。

  4、完成练*十五第4题。


数学教学课件优选【5】篇(扩展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件优选【5】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出示复*题:

  1、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用方程解下列各题。

  3、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x4/5=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教学例1

  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

  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

  他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x4/5=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水分28千克,水分占体重的4/5。体重?千克水分28千克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先在小组内独立解答。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x4/5=体内水分的重量,

  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课件出示线段图)

  爸爸:

  小明:

  根据数量关系式:爸爸的体重x7/15=小明的体重

  小明的体重÷7/15=爸爸的体重

  ①解方程: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②算术解:35÷7/15=75(千克)

  课件演示计算的算式。

  3、用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弄清题里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找出题中数量间

  的等量关系,再确定设哪个量为χ,并列出方程.

  4、巩固练*:P38“做一做”课件出示:

  学校有科普读物320本,占全部图书的2/5,科普读物相当于故事书的4/3,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巩固应用

  1、小明看一本课外读物,周末看了35页,正好是这本书的5/7,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

  2、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3/10g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3/8。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3、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是8千米/秒,相当于宇宙飞船的40/57,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4、小军家爸爸每月工资是1500元,妈妈每月工资是1000元,家里每月开支大约要占爸爸妈妈两人工资的3/5,小军家每月开支大约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数学是从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结晶,又服务于生活,那么我们的分数除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学*分数出发的应用。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三)

  二、实施目标。

  1、出示题目: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2、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中分率的单位“1”的量是谁?知道不知道?

  3、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4、交流作法。(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导入方程的方法)

  5、教师指导学生用方程的方法解题。对用其它方法解答的同学,只要合理进行表扬。

  6、渗透用算术法解答此题。

  7、教师:只要单位“1”的量不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题目,一种是方程;一种是算数法。

  三、巩固目标

  1、试一试第一题。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针对学生做题情况,进行辅导后进生。

  指导学生分清两问的不同,认清乘法和除法的区别。

  2、试一试第二题。

  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四、课堂,教师和学生自评。

  板书设计: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Xx=6

  Xx÷=6÷

  X=6x

  X=2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好吗?

  现在有四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每人分多少?

  两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每人分多少?

  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我们以前学*的什么分法?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一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呢?每人得到多少呢?

  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1/2

  1、认识1/2

  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这一块月饼的?每人得到多少?

  看一看两个半块月饼大小一样吗?

  分后的两块饼大小完全一样,这就是把饼*均分成两份。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是这整个月饼的1/2。

  也就是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你们能在这块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1/2吗?

  2、 写分数1/2

  我们来写一写。

  谁来读出这个分数,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几含义,1/2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如果这样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练*:图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 1/2 表示。为什么?

  总结:只有*均分才能保证分的公*公正,才能得到分数。

  课件,每人得到的1/2块月饼,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所以我们在描述时,必须要说清是谁的二分之一。

  是不是只有分月饼能得到二分之一,还有什么办法得到二分之一。

  3、折纸活动

  任意拿出一张图形,先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2。

  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我们用这三种折法折出长方形的1/2,那么同一个图形的1/2表示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

  总结:一个月饼,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只要是*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二)发现分数

  1、如果把一块月饼*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样表示?谁来写一写?1/4表示什么意思?

  请用正方形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四分之一

  2、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样写?1/3表示什么意思?

  3、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1/5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向1/2、1/3、1/4、1/5这样的数都叫分数。*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多少?*均分成100份呢?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分数吗?

  三、巩固练*

  1、下列不是*均分的请打x

  2、 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示的画“√”,不能表示的画“x”。说一说理由。

  3、你知道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吗?说一说理由。

  4、判断题

  5、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 ,在( )里划√

  同样的正方形,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总结:形状相同可能表示的分数不同,形状不同可能表示的分数相同。

  6、会变的正方形:说出正方形 在不同图形中分别用什么数表示?

  8、想一想。

  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

  课本P98-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和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两张圆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师:今天是星期天,小明要过生日,他请好朋友小红一起到郊外玩,看,他们都带了哪些什么好吃的?(看大屏幕)(4个苹果、2瓶矿泉水、还有一个大蛋糕。)

  师:把这些食品*均分成两份,每人各分得多少?你会分吗?(4个苹果*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2瓶矿泉水*均分成2份,每人得1瓶)

  师: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均)(一个蛋糕*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了这块蛋糕的一半。)

  师:怎么分?(动画演示)一半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1/2),1/2就是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操作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现在把蛋糕分成了几份?2份中的1份,就是1/2。谁会读?我们一齐来读读!

  师:这一份是1/2,那另一份呢?(出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它指的是谁? 现在谁能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呢?

  2、教学试一试

  师: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我们可以得到它的1/2。那么一张长方形纸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它的1/2呢?(出示长方形纸)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师:都完成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伙儿看看的?展示学生作品,并将其贴在黑板上:

  ①对折 同意他的折法吗?一样的举起来。

  ②纵向对折 涂色的这部分是长方形的1/2吗?

  ③斜折 这样呢?

  师:他们的折法不同,有的横,有的竖有的斜,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为什么说他们都是1/2啊?(都是一半,都是把长方形*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

  小结:只要把一个东西*均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认识了1/2,现在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1/3、1/4)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想认识的分数?用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来。

  反馈交流:讲一讲,*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均)

  老师收集了一些纸片,你看到了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出示:正方形1/4、长方形1/4、圆形1/4。

  (都表示1/4。)

  师:为什么他们形状不一样,却都是1/4呢?(因为他们都是*均分成了四份,表示的都是其中的一份。)

  师:那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出示:学生画的1/2、1/4,比较这两个图形,1/2和1/4哪个更大?你怎样比较1/2和1/4的大小的呢?

  生:从图上直接看出1/2>1/4

  师:同样大小的两张纸片,一张*均分成2份,一张*均分成了4份,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师:再来看这一张长方形纸片。老师把它*均分成了8份,绿色的部分就表示它的1/8。看看,和上面的1/2、1/4相比,你们知道谁大谁小吗?

  3、 出示练*

  4、写分数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