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日期: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课文阅读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

  四、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五、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3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2分钟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3分钟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六、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七、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分钟)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八、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分钟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3分钟)

  九、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0分钟)

  十、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3分钟)

  十一、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 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的生*经历,学*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作者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鲁迅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8段: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

  9-24段: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你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从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故事(乐闻)和雪地里捕鸟(乐事)三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延伸

  (1)利用多媒体展示百草园的图片

  (2)齐读第二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思考:这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色彩——( )的菜畦 ( )的石井栏 ( )的皂荚树 ( )的桑葚

  形态——( )的黄蜂 ( )的叫天子

  声音——蚰蛉在这里( ) 蟋蟀在这里( ) 鸣蝉在树叶里( )

  (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3、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4、阅读第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探讨这一连串的动词在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以此表现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七)作业

  预*文章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对比百草园带给作者的“快乐”,思考三味书屋的生活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全国各地QQ交流群(点击进入加群)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 5

  一、设计设想 :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 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 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四)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

  (1)原名及籍贯

  (2)地位

  (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

  (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 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的桑葚 色彩 油蛉在这里—— 声音 ——的叫天子 形态

  ——的石井拦 形状 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八)、作业:

  1 、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 、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理解主题

  (二)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的认识

  (三)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 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攒(x)——拗(x)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 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二

  (1)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 、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 、对照自身的学*、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环境,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寻找并体验学*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 无限趣味 乐园:色彩 形状 声音 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1、百草园:自由 丰富 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 单调 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仿写:从——到——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9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不占课时)

  1、看预*提示了解作者生*及学*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suijia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 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生活?

  ⑶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 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2、日记本上完成:给少年鲁迅的一封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布置预*〗

  (1)查字典:给课文“预*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要点。

  (二)预*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5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学生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培养初一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读、议、练,讲清规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指出学生在写景及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本文的目的是学会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学*重点,又让学生明确学*本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学*时有个思维定向,可提高课堂学*效率。

  2、介绍作家:

  本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鲁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在板书课题后,可结合注释①②,让学生指出掌握文学常识要记住几个要点。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学*文学常识的方法,要记住五个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笔名等)、时(作者生卒年代或时代)、地(作者籍贯)、评(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作者的代表作)。这是本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学*方法──掌握文学常识的方法。

  3、检查预*: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个字,落实本文 的字词教学目标。

  二、阅读理解新课

  1、读: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为下面的“议、讲、练”打好基础。

  2、议、讲:通过分析第二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落实本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设计如下问题:

  ⑴ 课文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⑵ 这些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词语?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描述的?

  ⑶ 这14种景物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和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⑷ 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⑸ 为了表现儿童情趣,为了写出百草园的乐趣,作者在写景中写了几件趣事?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落实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质和特点。

  3、在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第二个学*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最后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复*文学常识及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熟读第2段,巩固前一课时的内容。

  复*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缓慢。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必须及时复*,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2、读、讲、议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让其他学生找出写捕鸟动作的动词,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内容。

  ⑵ 学生找出动词后,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把“系”换成“扎、捆、绑”,把“罩”换成“盖、压、扣”。然后让学生细心品味,讨论对比,明确本文用词的准确性,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二。

  讨论后教师可再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让学生明白,描写准确除了要有丰富的词汇外,首先取决于观察准确,鲁迅幼年时曾热衷雪地捕鸟,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所以写得这样准确、简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3、读、讲、议第5段:

  ⑴ 齐读第5段,然后讨论“我”离别百草园的心情,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⑵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最后一段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因最后一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学生理解较难,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

  4、教师总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5、作业:

  从形状、动作、颜色、滋味、声音等不同角度观察一景物,并把它描述下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四、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7

  第一部分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 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 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引导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 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 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 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

  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写出了五个方面 的学*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 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 ,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⑥作者写三味书屋 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三味书屋学*生 活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 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练*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3、作文片段练*。

  A.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 童年有趣的生活。

  B.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8

  一、设计设想 :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 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 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四)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

  (1)原名及籍贯

  (2)地位

  (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

  (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 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的桑葚 色彩 油蛉在这里—— 声音 ——的叫天子 形态

  ——的石井拦 形状 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八)、作业:

  1 、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 、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理解主题

  (二)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的认识

  (三)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 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攒(x)——拗(x)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 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二

  (1)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

  (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 、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 、对照自身的学*、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环境,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寻找并体验学*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 无限趣味 乐园:色彩 形状 声音 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1、百草园:自由 丰富 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 单调 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仿写:从——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 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 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

  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清楚的层次、观察地仔细、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

  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

  ⑴范读录音。

  ⑵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

  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

  (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

  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

  (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

  利用多媒体展示:

  ⑴有关百草园图片;

  ⑵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色彩:______的菜畦

  ______的桑葚

  声音: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_

  油蛉在这里__________

  蟋蟀在这里__________

  形态:________的黄蜂

  ________的叫天子

  形状:________的石井栏

  ________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⑴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布置预*〗

  (1)查字典:给课文“预*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要点。

  (二)预*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 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suijia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 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生活?

  ⑶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 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2、日记本上完成:给少年鲁迅的一封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4

  一、设计设想 :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 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 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四)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1)原名及籍贯(2)地位(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 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的桑葚 色彩 油蛉在这里—— 声音 ——的叫天子 形态

  ——的石井拦 形状 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八)、作业:

  1 、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 、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理解主题

  (二)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的认识

  (三)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 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攒(x)——拗(x)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 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二

  (1)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

  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

  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 、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 、对照自身的学*、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环境,主动学*,探究学*,合作学*,寻找并体验学*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 无限趣味 乐园:色彩 形状 声音 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1、百草园:自由 丰富 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 单调 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仿写:从——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

  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情况如何;

  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

  (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

  (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乐园”的。

  4、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春、夏、秋季的百草园的?(2~8)写了些什么?

  ⑴先朗读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

  (单是……无限乐趣。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变化?

  “不必说……也不必说……”

  (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么样?记叙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

  “不必说”:方位──地面上。次序──由低处到高处。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方位──空中。次序──由高处到低处。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什么语法成分?

  (定语)

  “鸣”是什么用法?

  (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

  (非常恰切: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什么?

  (泥墙跟──无限趣味。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趣味?

  (动物,植物,我的活动)

  “低唱”、“弹琴”是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什么好处?

  (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有什么特点?

  (细腻的动作描写: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再读一遍。

  ⑵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承上启下。

  ⑶第四、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和得到的教训)

  ⑷第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我”的心理活动)

  “觉得做人之险”是他小时候的想法吗?

  (不是,是指1926年的黑暗时代,鲁迅所处环境的险恶)

  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深意?

  (实际上是用“旧事”来讽刺“时事”,向敌人猛投一枪)

  5、冬季的百草园怎么样?

  (比较的无味)

  真的“无味”吗?

  (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着重写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七自然段写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捕鸟的经过)(动作描写)

  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

  (扫开,支起,撒,系,牵着,走到,拉)

  这些动作能否颠倒?

  (不能。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捕鸟是否有趣?

  (再读一遍)

  那么写百草园突出了什么特点?

  (有趣──乐园)

  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润土的父亲)(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劳动者的智慧的崇敬)

  二、学*“三味书屋”部分

  1、朗读这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主要是写什么?

  (读书生活)

  2、第九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要去读书了)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

  哪些词句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表明什么?

  (小孩不懂事)

  “最严厉”表明什么?

  (封建时代书塾令人生畏,对儿童没有吸引力)

  三个“也许”和两个“我的”表现了什么?

  (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3、第十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校,环境──竹门,匾,画)

  这些陈设使我们有什么感觉?

  (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冷清)

  突出写这些有何用意呢?

  (这样一个环境,正好和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就越是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你觉得那里的学*生活会怎么样?

  (很枯燥,很单调)

  4、第十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老师和我的态度)

  5、第十二──十六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情况)

  学*方法怎样?

  (极其死板)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是什么态度?

  (很不高兴,有怒色)

  教师的态度说明什么?

  (这是对封建学校学*方法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学*方法是极其死板的。)

  学*内容是什么?“只”表现了什么?

  (非常单调)

  学*内容说明什么?

  (无用、乏味、难懂、庸俗)

  6、第十七──二十三自然段写什么?

  (我在学校的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些什么?

  (一是到后园里玩,一是画画儿)

  作者写这些是什么意思?

  (对这种学*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描写后园用了哪些动词?

  (爬,折,寻,捉,喂)

  7、为什么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互相映衬,鲜明对比)

  三、讨论

  为什么作者把一个荒凉的园子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鲁迅在这篇有名的散文里,以生花的妙笔,充分地描绘了自然的乐趣,把一个荒凉的普通的百草园写得花团锦簇,有声有色,刻画了天真无邪的儿童心理,所以特别能够吸引人,特别感人。)

  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篇文章里,鲁迅表达了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封建教育的憎恨和批判。)

  【写作训练】

  1、请把“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椹”分别写一段话,要突出“趣”字。每组写一种,集体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2、记一次春游或秋游(题目自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6

  目的要求:

  一、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二、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三、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要点难点

  学*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 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写作特点

  课文说的是“我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里面植物、动物很多,在童年鲁迅来说,有趣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势必写得杂乱无章,百草园为什么说是“乐园”,读者也就很难从记叙中获得清晰的感受了。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文章像是一位精明热心的导游,引导我们对百草园的环境和童年时代鲁迅在这里充满情趣的活动,一步步地有了深切的了解。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作业 练*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

  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ó

  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

  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睡)

  D.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拥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6.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阅读文段,回答7—8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7.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3)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二1。②)

  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完成练*二)

  再读第2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并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百草园的。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当堂试背课文第2节。

  3、速读3—6节〈约5分钟〉

  第3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思考:从课文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此故事是虚构的?(第6节)

  4、小声朗读7、8两节〈约5分钟〉

  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待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衡。

  练*: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5、教师小结〈约2分钟〉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六、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抄写常用字、多音多义字、生词。

  2、熟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复*检查(约六分钟)

  1、听写常用字、词。2、抽查第二自然段熟背情况。

  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

  二、继续教读课文(约十八分钟)

  1、导入正课(约1分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美好的景色,无限趣味的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神奇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的趣事。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齐读第9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完成练*三)〈约3分钟〉

  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依恋]

  3、默读10—20节,思考:〈约7分钟〉

  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对“我”与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百草园:优美开阔;三味书屋:封闭沉闷。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板书关键词语)

  4、分读第21节(约5分钟)

  引导:你们刚才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先生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和蔼、至诚、宽和,但他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有些迂腐可笑。]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5、讨论练*一,可懂本文中心意思。〈约2分钟〉

  点拨: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为“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所受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三、自己检测(约二分钟)

  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四、写作训练〈约十七分钟〉

  1、情境速写。〈约10分钟〉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21节第2句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种你喜爱的东西,表达赞叹的情感。〈约7分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五、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其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2、模仿本文的对比写法,联系现实,写一个片断,反映减负后的学校生活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二1。②)

  指导: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抓住了春、夏、秋的动植物,从色、状、声、味各方面对百草园的静景、动景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运用: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完成练*二)

  再读第2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并运用准确的词语描绘百草园的。借助黑板上的词语当堂试背课文第2节。

  3、速读3—6节〈约5分钟〉

  第3节有什么作用?[过渡]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让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并指出课文穿插此传说,并非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

  思考:从课文的哪一节可以看出此故事是虚构的?(第6节)

  4、小声朗读7、8两节〈约5分钟〉

  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系、牵、拉]

  为什么作者只写了几十个字,就把捕鸟过程交待清楚?[动词用得准确、贴切]

  引导:捕捉益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衡。

  练*: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5、教师小结〈约2分钟〉

  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六、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抄写常用字、多音多义字、生词。

  2、熟背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第二部分,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步骤

  一、复*检查(约六分钟)

  1、听写常用字、词。2、抽查第二自然段熟背情况。

  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时,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里最能看出来?[热爱大自然,怀念百草园的生活。从“是我的乐园”这一句能看出来。]

  二、继续教读课文(约十八分钟)

  1、导入正课(约1分钟)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美好的景色,无限趣味的动植物,还有长妈妈讲的神奇故事和闰土父亲教捕鸟的趣事。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2、齐读第9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感情。(完成练*三)〈约3分钟〉

  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依恋]

  3、默读10—20节,思考:〈约7分钟〉

  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对“我”与长妈妈和闰土的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百草园:优美开阔;三味书屋:封闭沉闷。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板书关键词语)

  4、分读第21节(约5分钟)

  引导:你们刚才读的内容都懂不懂?[不懂]不懂为什么先生还要学生读呢?[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和蔼、至诚、宽和,但他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有些迂腐可笑。]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5、讨论练*一,可懂本文中心意思。〈约2分钟〉

  点拨: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为“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所受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三、自己检测(约二分钟)

  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四、写作训练〈约十七分钟〉

  1、情境速写。〈约10分钟〉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21节第2句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种你喜爱的东西,表达赞叹的情感。〈约7分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五、布置作业(约二分钟)

  1、试以《炒蛋》为题,写一段文字,表现其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2、模仿本文的对比写法,联系现实,写一个片断,反映减负后的学校生活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等一系列文章,与**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 蟋蟀shuaì 缠络竹筛shāi觅食m 渊博yuānbó

  鼎沸dǐngfèi绣像xi ù 锡箔bó 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ò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 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 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5 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如何叙事)

  1 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 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 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 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 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

  4 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选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

  2).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 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 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2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么,“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 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   ↓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 高 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动景 高 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 蜈蚣(喷烟)    ↓   ↓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又酸又甜)

  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环境: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2多角度写景3融情入景4状物有序,条理分明

  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2、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自读、探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2、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提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乐园

  2、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3、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4、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五、细读课文

  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作业

  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有朋自远方来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己,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己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己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己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5

  知识目标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

  目标

  1.学*“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我们共同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作用?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2) 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  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第2课时

  学*

  目标

  1.学*“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重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三味书屋”

  1.用一句话归纳这一部分的内容。

  对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的回忆。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但鲁迅并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教学提示‖

  对本文结构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不同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允许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目标导学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在全班交流)

  三、板书设计

  学*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不足之处: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发挥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虽有师生互动,可是学生互动就太少了,以后要改正!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10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生字,背诵精彩片段。

  2、能力目标:

  学*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童真。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体现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体现思想。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讯

  百草园的故事:

  1、迷人的泥墙根

  2、美女蛇的传说

  3、冬天的百草园

  〖课后记〗

  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较准,但归纳的本事不强。

  一、百草园

  1、迷人的泥墙根:

  ⑴景物:菜畦、石井栏、鬼其树、桑萁、蝉、黄蜂、菜花、叫天子、草、油蛉、蟋蟀、蜈蚣、斑x、向首乌、水莲、覆盒子。

  ⑵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声并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对百草园的热爱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当的形容词的使用,细节描写体现喜欢之情。

  2、朔的美女蛇的故事:

  给百草园增加了神迷色彩。

  3、冬天的百草园:

  冬天无味,但孩子们却从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体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积极乐观。

  二、背诵第二自然段,以增加词汇量

  三、语言句式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拟人手法:

  (见附文)

  小溪清清

  彭卓夫

  小溪如带般静静地轻轻地流着。一片绿油油的草地铺在*。

  不必说嫩绿的小草,在一旁的野花,高大的枫树,翠绿的竹林;也不必说知了在树叶里歌唱,蟋蟀在草丛中弹琴。单是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溪水,就有无限的乐趣。一块块光滑的鹅卵石,一条条自由自在的鱼儿,偶尔有几片树叶飘落在水面上,有的鱼儿便躲在树叶上遮阳;还有的'围着叶儿转圈圈,像在玩游戏,翻天那些小石头,有时会遇见的小螃蟹,放它们在手上,便觉得痒酥酥的。

  到了秋天,虽然草儿都黄了,花儿凋了,却还有枫叶落满地,有的随风飘到弯弯曲曲,窄小的小路上,有的扑向软软的草坪。

  小溪清清,带着我的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情感)感知三书屋 。

  〖教学重点〗

  感知三味书屋。

  〖教学难点〗

  从对三味书屋的具体描写中表现对它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手段〗

  电脑。

  〖板书设计〗

  三味书屋

  一、先生的印象:和蔼、迂腐、较开明

  二、学*生活:乏味、无聊

  三、忙里偷闲:在无聊中寻乐趣

  〖课后记〗

  对老先生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公正地评判、对文章的主题有自己的见地。

  一、三味书屋

  1、三味:

  味如稻梁,味如肴馔,味如酸醢几句古文的翻译。

  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

  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笑人家牙齿缺了,说“那个口像个狗洞大开着。

  ⑶上九,潜龙,匀用:

  恶势力强大时(上九、初九),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作官,以免被害。

  ⑷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那个土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下上,等等)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有祭祀专用的一梱梱茅草,还有橘柚过类水果。

  2、先生:

  寿敬吾(原型)。方正、质朴、博学、和蔼、教学方法古老。

  3、学*内容:

  晦涩难懂、乏味。

  4、教学方法:

  陈旧、不能引起学生举。

  二、体现的感情

  学生生活的无耐,苦中寻乐。

  三、本文的主题

  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热的天性、追求新鲜知识的心理。结合课后第一题,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讨论时应以课文为依据,不要凭空想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能力、情感)

  〖拓展阅读〗

  读相关的文章《草原屋顶》,摹仿细节描写,进行片断训练。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观察、练*。

  〖教学方法〗

  练*法。

  〖板书设计〗

  1、草原屋顶。

  2、似花非花。

  〖课后训练〗

  一、阅读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相关的文章节

  注意语言积累,注意学*细节描写。

  《似花非花》、《草原屋顶》。

  二、片断练*

  学生*作。

  【教学目标】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suijia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 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生活?

  ⑶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 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2、日记本上完成:给少年鲁迅的一封信。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本文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本文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学案上的预*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咱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屏显第9段

  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

  提示:1、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

  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两组句子都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感情。

  这一段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跟百草园生活关系更密切,所以分到前半部分更合适。

  学有所得一:结合生活细节,巧用修辞抒发真情。

  三、围绕中心,品读写景段

  1、百草园让“我”如此恋恋不舍,是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知道到哪儿去找这句话吗?——开篇总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课前预*要求同学们归纳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现百草园之乐,那位同学能说一下?

  3、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思考问题:(课后练*四)

  ①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要求:动笔在这一段中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朗读背诵并口头分析。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方法),描绘了百草园的____________(景物),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有所得二:巧用句式安排顺序详略,多角度描写并融情于景。

  四、咀嚼动词,品读叙事段

  1、百草园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神秘的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作者见过这条蛇吗?那他为什么对这个传说念念不忘?

  由这一传说联想起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绘声绘色,带给“我”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无形中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雪后的百草园又有什么可乐的呢?

  _______开一块雪,_______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季捕鸟的过程,以儿童的眼光,表现孩童捕鸟时紧张、兴奋、惊喜的心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学有所得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传达情感并突出主题。

  五、小结

  儿时的“我”徜徉在百草园里,享受着生命最初那单纯的快乐。多年后回顾这段生活,作者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两种眼光,一种是用**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另一种却是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如此,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或不仅如此”,这里有作者童年的自由、童年的欢乐。

  借用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仅是扫视,而是去凝视这个世界,你想想,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是多么的丰富,何愁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

  同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扫视其中的故事,而是学着去凝视作者的选材、构思、语言和写作技巧,对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作文教材三,温*今天学过的内容,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完成片段仿写作业。

  2、以《剪一段__________的时光》为题,构思文章,要求在*作中仿照课文第②段安排写景顺序,仿照第⑦段在叙事时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仿照第⑨段在文末结合具体细节抒发感情(可参照范文)。先拟写提纲,周末完成作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了解和学*写景的基本顺序和常用修辞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文学创作,家庭背景,名言,获得的评价)

  2、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朝花夕拾》

  为什么叫《朝花夕拾》?谁来介绍一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3、解题

  鲁迅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回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了介词“从……到……”,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是什么地方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整体把握

  哪些段落是写百草园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明确:1-8段

  1、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时”指什么时候?

  2、“乐园”乐在何处呢?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依据来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你觉得哪些方面最有趣呢?

  四、品味感悟

  (一)有趣的景物

  1、我们来听听第二段的范读录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

  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

  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4、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

  泥墙根一带

  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1).“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都是静物

  (2).“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鸣蝉、叫天子、黄蜂

  写的都是动物

  由此可见“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景物到动物

  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

  从低到高

  “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

  从高到低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

  从动物到静物

  6、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7、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讨论,交流

  老师也写了一段,大家来看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气派漂亮的塑胶操场,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精彩纷呈的闭路电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单是新天地广场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二)、

  1、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冬天雪地捕鸟

  2、请同学们默读第7、8两段,填写下表

  时间:

  条件:

  方法:

  收获:

  经验教训:

  3、下面这段话中准确描写了捕鸟的一系列动作。你能否复述一遍呢?

  _____一块雪,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着,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便_____了。

  4、朗读,注意重音(准确生动的词要读重音)

  (三)

  第一部分除了写百草园的有趣景物,捕鸟,还写了什么?

  美女蛇的故事

  大家想想,写这个故事有什么好处?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五、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

  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观察地仔细

  真挚的感情

  六、拓展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

  七、作业

  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八、教后感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是老篇目,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就是老篇目新教法,上出新意。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首先,让学生深入了解写作背景。由于预备班的学生接触鲁迅的作品很少,对鲁迅的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不置了学生上网和参观鲁迅公园收集资料,做关于鲁迅的知识小报。学生们做的很不错,大部分小报都是有质量的,这样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知识有了较深的了解。第二、我自己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观看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模型,并实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图片极大的丰富了课件的容量和可感性。第三、我精心准备了课件,使课件不是局限于代替板书,而是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从背景音乐的挑选到动画的选择,从参考图片到幻灯片的配色设计,都作了精心的考虑,使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第四、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学生活动,如朗读、讨论、即时造句等,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巩固了课堂知识,还使课内知识得到迁移,培养思维活力。

  从课堂中看,课前的精心准备体现出了很好的即时效果,从课堂问答和反馈来看,学生思维活跃,思路敏捷,积极性高。但是课后反思,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课堂节奏把握还不是非常准确,后面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和品读,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的改进。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不占课时)

  1、看预*提示了解作者生*及学*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

  ⑴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概括方法)

  引导:

  ⑴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课后研讨与练*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孩提时代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⑴ 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⑵ 揣摩本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的生活情趣。

  2、难点:

  学*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鲁迅是一个*老百姓都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历来被世人所传颂,提到鲁迅,我们会深深地被他刚毅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今天当我们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课文。

  2、纠正字音。

  3、出示思考题:

  ⑴ 根据文章题目和过渡句,文章可分为哪几部分?

  ⑵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⑶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觉是怎样的?

  ⑷ 课文两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4、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交流:

  讨论明确:可以把文章分成1~8自然,9~篇末两个部分,作者描写的百草园共有14个景物,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盎然有趣,是个充满情趣的儿童乐园。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眷恋,也反映了过去三味书屋的无可奈何之情,这部分写了先生的性格特点,上课的形式及上课的内容。

  三、赏读课文,体验美感

  1、赏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⑴ 你认为写景状物精彩在哪里?为什么会精彩?

  ⑵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喜欢哪一个?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讨论明确:(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作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使得景物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女蛇的故事使百草园笼罩了扑朔迷离的气氛,更具神奇色彩,“雪地捕鸟”中一连串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引人入胜,情趣盎然。

  四、合作探究

  1、质疑:

  ⑴ 作者为何写贪玩逃学的情节?

  ⑵ 先生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为何不高兴,脸有怒色?

  2、讨论明确:

  描写孩童逃学,上课画画的情节,是从侧面反映教学方式的枯燥以及教学内容的陈腐。

  五、课堂小结

  首先由学生谈谈学*本课的最大收获?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了解了鲁迅的成长足迹,这段童年生活对他的成长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也应保持纯真活泼的天性,激发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已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准备好讲给同学听。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语言的揣摩。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比较的结构。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试卷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迅借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可以说《朝花夕抬》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文章按地点的转移分两个部分。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三、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⑴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⑵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⑶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⑷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2、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⑴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⑵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⑶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⑷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⑸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分析文章

  1、百草园部分:

  ⑴提问:文章第一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⑵提问: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①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乐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②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③从描写的景物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④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堪,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

  以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有好吃的(味觉)有桑堪,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难怪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

  ⑤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 小球;有拟人: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特有的感受。

  ⑥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作者把百草园描写的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

  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⑷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捕鸟的?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⑸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

  2、三味书屋部分:

  ⑴导人新课: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⑵提问:第9小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一个“不知道”和三个“也许是”能否删掉,为什么?两个“Ade”和两个“我的”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①这一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不可以。因为删掉了加点词语以后,句子的意思完全变了。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如果删掉,则由无法肯定变成完全肯定了,这违背作者猜测的原意,也不能表达“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的反感。

  ③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心态和依依惜别的神情。

  ⑶提问:三昧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

  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玩的东西,而在这个国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又不能太久。

  ⑷提问:三昧书屋里读的书,孩子读得懂吗?你们读得懂吗?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私塾里的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作者这样写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摧残。

  ⑸提问:作者在三味书屋里学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

  ⑹提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记叙描写中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

  5、作业:

  完成复*试卷。

  【教学后记】

  本文虽然是一篇老文章,但是关于它的主题理解已与以前不同,我们教师完全应该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的教与学,老文章要新教,应更多的贴*学生的生活来教学。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3、学*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写景状物的方法。

  2、难点: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快速阅读课文,限时7分钟(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限时6分钟

  提问:

  1、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2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以此分为两部分。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爱读?(百草园)那我们就重点学*“百草园”部分。能否给这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①《我的乐园——百草园》;②《童年的乐园》;③《童年趣事》;④《绿色童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答案不求一致。)板书:乐园

  3、分组讨论: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4、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四、提问: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第二课时

  一、学*第一部分。

  1、问:“相传叫百草园”,连园名都是“相传”而来,可见年代久远。开篇即渲染一种沧桑感、神秘感,令人向往,急欲一游。第一段最后一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第一部分的“文眼”。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怀恋。

  2、问: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想像“百草园”的美景,并给学生时间,将之扩写得更细腻逼真:“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身体四周铺展开来,空气中弥漫着百草清纯的芳香和泥土温和的气息。时而站在菜畦的垅上,弯腰间一间苗,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辉。时而站在井台上,用手摸一摸石井栏,洁白而光滑。纵身从井台上跳下,仰起头来,看高大的皂角树,从墨绿的树冠上,透射下一缕缕笔直的光线,斑斑驳驳地印在地上,微风过处,无数光斑闪耀,像一地碎纸屑在翻动。爬上桑树,把柔嫩的'枝条拉弯,摘一把桑椹,又红又紫晶莹剔透,不用吃,嘴巴里已溢满了口水。看到树叶里拉长声音、引吭高歌的鸣蝉了吗?看到黄黄的菜花上那只忙忙碌碌的黄蜂了吗?时起时伏,嗡嗡不已。突然,一只轻快的叫天子突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去了,天瓦蓝瓦蓝,只有朵朵白云飘浮着,天上早没了云雀的影子。……”富有诗情画意的想像以引导和扩写训练,使学生如临其境,更增添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限时背诵。

  3、问: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教师强调:描写景象,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巧用动词、形容词。(板书)

  4、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要求学生运用“不必说…”句式及恰当的动词、形容词,进行口头作文。(或讲述童年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或回忆小学捉泥鳅的情景,或口述升入初中后的见闻。如:“跨入初中大门半月来,我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不必说宽敞的实验室仪器琳琅满目,也不必说图书馆那书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单是老校门旁那一排黑板报就有无限的情趣:‘时事要闻’‘文苑天地’‘数理世界’‘学生风采’……”口头作文费时不多,却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架设了一座桥梁。)

  5、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6、问: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不下雪的百草园比较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教师要求学生熟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捕鸟的经历,谈谈捕鸟时紧张而愉悦的心情,并准备竹筛、短棒、长绳等捕鸟用具,让学生按照鲁迅文中所指示的方法,动手演示捕鸟过程。这样,既引导学生认真看课文,体会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增添了课堂的生活情趣。

  教师强调:交待事情,需有条理、准确地运用动词。(板书)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3分钟)

  二、略学“三味书屋”部分

  1.问: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用过渡段)学生齐读过渡段,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私塾先生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表现是什么?(读书的样子)

  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描写,模仿先生读书的样子。

  9、问: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神态描写——微笑起来……;动作描写——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教师强调:刻画人物,需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板书)

  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10.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11.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2.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一题的3小题)

  三、梳理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中间用过渡段。写百草园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写三味书屋重点写了私塾先生读书神态,层次分明。语言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笼罩全文的是一种依依深情。

  四、课后作业

  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也写一篇《难忘的童年》,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谁写得好呢?

  第四课时:练*课(见达标练*册)

  教后记: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而对“三味书屋”部分,因其距学生的生活略显遥远,可略学。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之说,较牵强,有概念化之嫌,可不涉及。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想像(如百草园的美景)、动手实践(如雪地捕鸟)、模拟表演(如私塾先生读书)、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

  一、设计设想 :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 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 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四)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

  (1)原名及籍贯

  (2)地位

  (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

  (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的菜畦 鸣蝉在树叶里—— ——的黄蜂

  ——的桑葚 色彩 油蛉在这里—— 声音 ——的叫天子 形态

  ——的石井拦 形状 蟋蟀在这里——

  ——的皂荚树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是个什么样子呢?

  老师找到了一些百草园的照片,大家来看一看,从照片上看,你觉得百草园真的那么有趣吗?

  其实很普通,而且作者在文章中也讲了: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是荒园。

  1、既然这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为什么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而且写得这么有趣?

  明确:作者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的,

  2、从中也可以看出童年的鲁迅是怎样一个孩子?好奇,热爱自然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没有影响?

  3、作者把*凡的事物写得如此生动,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标】

  1、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引导学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记叙的兴趣。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布置预*(不占课时)

  1、看预*提示了解作者生*及学*重点。

  2、,给下边加线字注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绣像 锡箔

  3、参照文下注释阅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4、参考课后练*理解文章内容。自我了解:哪些问题基本清楚;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中的问题外,自己又发现什么问题。

  二、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1、检查预*情况(不看课文):

  ⑴ 用词语卡片或词语小黑板检查学生给加点词注音的情况。

  ⑵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指出此文最初编入哪本文集。(只要求掌握预*提示中的内容,知道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即可。)

  2、导语引入新课: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描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一幅幅画面时,语句渗透着的感情色彩。

  3、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概括方法)

  引导:

  ⑴ 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

  (两句)

  ⑵ 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

  (百草园)

  ⑶ 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

  (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⑷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

  (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4、默读第二段:

  要求:画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如:菜畦、石井栏覆盆子)

  引导:

  ⑴ 不看书,按顺序说出作者描写夏秋的百草园写了哪些景物,各是怎样描绘的。

  ⑵ 指明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⑶ 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⑷ 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揣摩:

  ⑴ 写黄蜂的动作用伏,写叫天子的动作用直窜,各和哪个词语相照应?

  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低唱和弹琴能否互换?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句,并表达出喜爱、赞叹的情感。

  5、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

  (神奇、神秘)

  6、小声朗读7、8两段:

  要求: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动作,画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

  (扫、支、撒、系、牵、拉)

  引导:不看课本,复述捕鸟动作。同桌互相听述,更正。

  运用:每人想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五个表动作的词。

  教师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那么,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一课我们共同分析。

  三、课堂教学(第二课时)

  7、齐读第9段:

  要求:体会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

  ⑴ 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

  (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⑵ 连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的猜测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⑶ 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恋)

  8、听读:(教师朗读,学生看着课本听。从出门向东到读书!)

  要求:体会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什么不同;先生和长妈妈、闰土对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引导:就以上问题,先分小组讨论(二人或四人一组),再组织全班讨论。

  9、制造情境,体会感情:

  要求:同学随意朗读第9页9~10行引号中的话,再现私塾上课情景,感受人声鼎沸的含义。教师模拟先生读书陶醉的样子,学生在下面各搞自己有兴趣的事。

  (短时间完成)

  引导:

  ⑴ 你们刚才读的和老师读的内容都懂不懂?

  (不懂)

  不懂为什么还要学生读呢?

  (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就是强迫学生死读书。)

  ⑵ 应当怎样恰当的评价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师呢?

  (师生一起讨论,教师和学生都谈自己的看法,不必求得统一认识。)

  ⑶ 当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少年鲁迅在下面画画,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为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已见)

  ⑷ 课后研讨与练*3,选择一种主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可见感情的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用**的眼光回忆童年的感受,对三味书屋的封建教育,不很满意也是很自然的。

  10、家庭作业:

  背诵第2段。

  四、写作指导 (第三课时)

  1、指出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明如何体现的:

  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喜爱)

  ⑵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依恋)

  ⑶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问题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不满)

  2、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喜爱的情感: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3、续写一种游戏,写出玩时的心情,准确描述动作:

  晚上,好月亮。

  吃了晚饭,听见小朋友们在街上游戏的声音,心里发痒

  4、下面是作家魏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两位老师。读后,说说作者对这两位老师的感情各是怎样的。

  ⑴ 有一天,在上课的时候,也许我歪着头正看窗外的小鸟吧,或者是给邻居通报一件在当时看来是应当立刻通报的事情,总之,冷古丁地头上挨了重重的皮鞭。散学后,我两手抱着头哭着回家,路上起了像小馒头那么大的一个血包。

  ⑵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5、请用记叙文字描绘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达你对这个人的态度和感情。

  【教学目标】

  1、领会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感悟作者关注儿童健康生长的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品味本文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特点,丰富同学的词汇。

  【教学思路】

  初步感知──理性认识──深入探究──品味积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歌,又似一幅美丽的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身的童年乐园。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简介鲁迅《朝花夕拾》,推荐课下阅读

  三、同学自主学*课文

  要求: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通读课文。

  jiasuijiabo

  荚 髓 颊 箔

  缠络: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无味:文中指没有趣味。

  同窗:文中指同在一个学校学*的人。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考虑题:

  ⑴ 作者写了百草园的哪些事、物来突出“乐”的?

  ⑵ 作者写三味书屋时,又选取了哪些片断再现当时的学*生活?

  ⑶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两处生活的记叙,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⑷ 文中第九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四、教师依据同学学*情况和发言,适当予以点拨

  五、作业

  1、读熟课文,诵读第2和第7自然段。

  2、依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想像,为百草园画一幅画。(不要拘泥于课本插图,我个人认为彩图应为现在修后的)

  第二课时

  一、同学互看互评画的《百草园》,比比谁画的逼真、画的富有想像力,这样便于理解、背诵,对同学更好地理解运用精彩段有协助

  二、复述美女蛇的故事

  (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

  三、这篇课文同学们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百草园,下面就请大家依照文中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百草园之乐

  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

  如:不必说泥墙根一带的自由玩乐,也不必说夏夜纳凉听到的美女蛇的故事,单是冬天里雪地捕鸟,就有无限乐趣。

  不必说色彩斑阑、明艳美丽的植物,也不必说体态可爱、生龙活虎的动物,单是神秘、奇异的美女蛇传说,就有无限乐趣。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我很想详细地知道怪哉”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先生真的不知道吗?

  2、课文写了小朋友们人声鼎沸的读书情形,你觉得小朋友们是读懂了念吗?为什么?

  3、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小朋友们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4、课文为何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

  5、寿先生是怎样一位教师?

  (以上问题不必拘于教参,同学只要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教师应重点说说第四个考虑题,让同学明白对比的写法)

  五、品读积累

  同学细读课文,寻找佳词好句,归纳整理。(同学落实到积累本上)

  例:一组精彩的动词:打 露 支 撒 系 牵 看 拉 罩

  一组精彩的句式:也许是因为拔何鸟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语文课本《过年》《思,在百草园》

  2、日记本上完成:给少年鲁迅的一封信。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解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

  (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

  (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

  (一个是**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朗读设计】

  1、范读。

  (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

  2、指名几个学生分别朗读。

  (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3、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

  (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1~8)

  2、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

  (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3、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第一课时

  〖布置预*〗

  (1)查字典:给课文“预*提示”中和阅读过程中的生字注音,连同课文注释中的文字注音一起拼读,并抄录积累。

  (2)阅读理解课文中注释的词义,其他生词查词典解决,抄录积累。

  (3)指出本文的文体,作者及其称号、著作,抄录积累。

  (4)通读全文,熟读课文第②段和第⑦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

  (5)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段话,要求对身边生活作细致观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课堂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先由上单元写“家庭生活”引入学生另一个身边生活“学校生活”,交代本单元学*的就是“学校生活”,然后投影课本插页中鲁迅像,并强调鲁迅作品在*文学上的影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引入本课学*,板书课题。

  2、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本课时学*要点。

  (二)预*检查:

  作为本课的预*检查,内容很重要:

  一是通过检查预*(1)、(2)、(3),教师帮助明确后,完成目标①;二是检查预*(5)时(注意省时)只作抽查,且主要记录一二个同学*作中词语的形容、动作的表述与文段总体意思一致和不一致的句子作课堂训练时的范例,检查不作评述。此外,检查预*(4)主要是为学生疏通阅读障碍和强调课文重点文段。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了哪几个地方?作者喜欢哪一个地方?

  讨论:从题目上看,本文应分几个部分?

  [两部分]

  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在层次结构上中间怎样处理?

  [过渡]

  学生讨论明确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3、学*第②自然段:

  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写全段,并举例说明自己对文字的感悟,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讨论完毕后可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特别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的仿写,并在全班交流。

  小结:词语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直接说出来,借助“抓住景物特征,准确的形容”即能表情达意,无论是阅读理解或作文表达,应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4、学*③—⑥段:

  略讲。先小结第②段"词语形容景物美,喜欢百草园是‘乐园’;然后用谈话法让学生结合课文逐层明确:这一层写故事——喜欢听神秘的故事——长妈妈讲的故事很神秘——很喜欢听——百草园是“乐园”

  5、学*⑦⑧两段

  在文中找出捕鸟过程的句子并上讲台演示捕鸟过程,再导入准确表述动作的学*。由于演示中,动作的准确表述很具体,易快速把握。在课堂上继续安排仿写练*,用至少5个动词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或者一个游戏的过程。

  语言特点: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6、第一部分小结:从整部分层次结构上作简单小结。

  五、布置课后练*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九自然段

  完成课后练*三

  点拨:

  1、副词及其表达作用。

  2、过渡的知识

  二、默读10—24段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点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去理解

  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3、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点拨:第17段;读书;上课时的画画等。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讨论课后练*一

  点拨: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最后统一为第三种(参见“教法建议”)。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演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设计思想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的目标、教材重点,选用的教法和预计效果如下:

  提问法、讨论法——能精讲、善导、内容要点集中,思维方向集中。

  比较练*法——优化训练,突出重点,使难点形象化。

  读写结合法——以写促读、突出“应用语文”。

  谈话法、演示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突出“与生活密切联系”,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

  请同学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课外资料,然后汇总资料,自行选择完成下列任务中的一项:

  1.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

  2.制作介绍鲁迅先生的简单网页(或课件)

  3.完成一份介绍鲁迅先生生*为主题的小报。

  4.制作鲁迅图片资料的展板。

  【教材重点】

  1、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注意一定的顺序。

  2、描写的语言形象、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14个字,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2、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

  【学情学法】

  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阿杰研究表明,初一学生观察力已有一定的发展,但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培养初一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和具体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人的特长,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结构模式。读是学生感知教材;议是分析、理解、掌握教材;练是巩固、应用新知识,形成技能;讲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读、议、练,讲清规律。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串始终。

  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依据心理学情感、意识倾向性的发展知识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课时】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指出学生在写景及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本文的目的是学会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这样既突出了本文的学*重点,又让学生明确学*本文的目的,使学生在学*时有个思维定向,可提高课堂学*效率。

  2、介绍作家:

  本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学*鲁迅的作品,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作者。在板书课题后,可结合注释①②,让学生指出掌握文学常识要记住几个要点。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学*文学常识的方法,要记住五个方面:名(作者原名、字、笔名等)、时(作者生卒年代或时代)、地(作者籍贯)、评(人们对他的评价)、作(作者的代表作)。这是本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的第一个学*方法──掌握文学常识的方法。

  3、检查预*: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给要掌握的生字注音,掌握14个字,落实本文 的字词教学目标。

  二、阅读理解新课

  1、读: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为下面的“议、讲、练”打好基础。

  2、议、讲:通过分析第二段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解决教学重点问题。教师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拨,落实本文的能力训练目标。

  教师可出示小黑板,设计如下问题:

  ⑴ 课文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是用什么句式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⑵ 这些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选用了哪些词语?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观察、描述的?

  ⑶ 这14种景物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和描写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⑷ 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⑸ 为了表现儿童情趣,为了写出百草园的乐趣,作者在写景中写了几件趣事?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感受课文表现的儿童情趣,落实本文的情感教育目标,使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质和特点。

  3、在讨论分析后,教师小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第二个学*方法──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最后齐读第3自然段,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复*文学常识及描写观察景物的方法,熟读第2段,巩固前一课时的内容。

  复*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缓慢。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因此,要巩固第一天所学的知识,第二天就必须及时复*,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2、读、讲、议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让其他学生找出写捕鸟动作的动词,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教材内容。

  ⑵ 学生找出动词后,然后采取置换法加以对比,如把“支”换成“顶、撑、架”,把“撒”换成“放、摆、扔”,把“系”换成“扎、捆、绑”,把“罩”换成“盖、压、扣”。然后让学生细心品味,讨论对比,明确本文用词的准确性,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二。

  讨论后教师可再设计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描写得这么准确?让学生明白,描写准确除了要有丰富的词汇外,首先取决于观察准确,鲁迅幼年时曾热衷雪地捕鸟,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所以写得这样准确、简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对于描写景物的意义。

  3、读、讲、议第5段:

  ⑴ 齐读第5段,然后讨论“我”离别百草园的心情,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⑵ 教师总结归纳。本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节选,最后一段是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过渡段。因最后一段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学生理解较难,教师要予以重点讲解。

  4、教师总结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5、作业:

  从形状、动作、颜色、滋味、声音等不同角度观察一景物,并把它描述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导入:歌曲小小少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

  杂文集:《二心集》《坟》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二、题目解读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百草园”的乐趣,再写“三味书屋”的乏味。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暗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三味”的含义(“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三·、文章总析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色及乐趣。

  三层(3—6段):插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陈设和对先生的印象。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儿。

  四、文章分析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

  通读全文,你最喜欢那一自然段,为什么?

  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业一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深入分析

  (一)第二段分析

  问题一:“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二: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

  (二)第七段分析

  问题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问题二: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捕、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三)第二部分分析

  问题一:你觉得寿镜吾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读书投入,不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问题二: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敬慕、热爱

  问题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学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好问、贪玩

  中心思想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课外延伸

  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

  “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3、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第一部分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 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 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引导分析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 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 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 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

  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写出了五个方面 的学*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 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 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 ,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⑥作者写三味书屋 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三味书屋学*生 活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 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练*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3、作文片段练*。

  A.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 童年有趣的生活。

  B.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一、设计设想 :

  (一)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二)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和生活的真谛。

  (三)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 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二) 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 学*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

  (四)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二)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材料:

  (1)范读录音;

  (2)有关图片。

  (二)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二)学*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

  (1)原名及籍贯

  (2)地位

  (3)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

  (4)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关于《朝花夕拾》

  我们今天要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含有比喻的意思,指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青少年时的事情写出来

  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

  1、百草园生活。

  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6篇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各听课老师的评论、指导,让自己感受颇深,对某些问题有了较深的思考。

  首先,语文课是语言课。

  记得刚开学的序言课上,我是这样对学生阐释“语文”的涵义的:语=言+吾,是我说,我想说,我要说。“文”在古语中同“纹”,意为雕饰,目的是增加美感。所以“语文”的涵义应该是:我要说,而且要把话说得漂亮。所以这堂课立足于体验,联系课文,激发学生曾有的体验,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有话可说,也想说,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在评课的时候,曹明老师问我,在冬季捕鸟这一环节上,为什么要安排五个学生发言。我想说的是:首先,这不是安排,这是满足学生想要表达的愿望,其次,我所要立足的不仅是分析课文,课文只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激发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现在学生想要表现自己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作者相通的感受并且想与大家分享,我为什么不满足他们呢?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活泼、踊跃的课堂氛围,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因为老师才是激发活力的源头,教师自身必须有这种意识:让你的学生想要开口说话,并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机会。在这方面,李阳英语给了自己一些启发,他之所以疯狂,就是表现在说,充满活力的说。在这种大声说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较大程度的被激活。联想到外教给学生上课,课堂里总能听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朗读声,可以想到此时学生们兴奋的神情,语言课就该有这样的氛围。自己接下来要做的是不仅激发学生想说,而且得慢慢引导他们会说,怎样说得有条理,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明确,怎样把语言说得再美一点,包括表达自己时的仪态、表情。自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相信不断地坚持,总会有收获。

  其次,语文课不能疏忽情感的培养。

  课后,曹明老师指出,在学*冬季捕鸟的内容上,老师疏忽了一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是非观,和敬畏生命意识的机会。老师如果是个有心人,只要捎带一句,提醒学生不要滥捕滥杀生灵,这是我们现在最起码的生态意识。事后再细读课文,觉得所言极是。当第二天引导学生重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从“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者撞着的”和“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些内容里读到了“残忍”。这又让我忽然想起了龙应台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写战士们与敌人血拼后的场面,其实是极血腥和暴力的。显然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会发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责任在情感领域更积极的引导学生,这不是对老师的备课的要求,而是对老师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这样认为。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多是为了衬托三味书屋中毫无生命力的封建启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严肃的批判态度,因此,从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全文的描写重心在于“三味书屋”。

  但是,由于当代中学生和年轻的语文教师对旧式私塾教育方式与内容的陌生,也由于鲁迅对百草园景象与生活的依恋更容易引发中学生活泼的兴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学安排都有重前轻后的偏向,即重点阅读分析百草园一段的描写,对三味书屋的重头描写则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点,但却有避重就轻的偏向。

  只要我们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难发现,百草园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切*孩子的生活与心理,学生一读便能理解,教师反复讲解分析实在不很必要。作家对三味书屋内毫无生气的学*生活描写,则并非单纯的记实,而是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和批判态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这个教学难点,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就无法讲透。况且,鲁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评态度表现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鲁迅风格”,如果不领会三味书屋一段的深刻描写,抓住全文的对比和照应关系,进而领悟鲁迅散文独特的批判精神和艺术风格,那么势必舍本逐末,降低了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与知识两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领会三味书屋一段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意味,教师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细致把握描写中隐伏、照应的多重细节联系。

  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寿镜吾先生将私塾命名为“三味书屋”,本意是要创立一种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没落时期的其他精神文化产品一样,总是有着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对立、冲突的特征,书屋讲坛的安排正隐含了这一特征:“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凭空添一句“没有孔子牌位”呢?从这个简洁的暗示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作家对三味书屋的描写,已经不像描写百草园那样纯粹用孩子的直观方法了,而是介入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文化审视,这种审视首先发现的是三味书屋中

  “名”与“实”的矛盾。匾上大书“三味”,有鲜明的佛教特色;画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有一种清空消遥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风味;可偏偏“没有孔子牌位”,这对正统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一种嘲讽,它暗示了晚清时期封建思想无法抗拒的衰落。

  的确,在18世纪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仅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所动摇,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贫乏与空泛而无力振作。这种神圣与贫乏的强烈对照,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讽刺。

  书屋称作“三味”,先生的外表也有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的德行也有三个长处:“极方正,质朴,博学”;他的教学安排每天都一样:“早上读书”,“正午*字”,“晚上对课”;教学过程也分为三步:“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总之,作家对于书屋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描写,处处都与“三”字相照应。连孩子们偷跑到园子里玩游戏也是三种玩法:有的“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有的“在地上或桂树上寻蝉蜕”,还有的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的教育方法也有三个招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甚至连先生的教学用语也只记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读书”!如此而已,整个三味书屋中的.一切,简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经》!

  作家不惜叠床架屋的关于“三”的排列,绝非无意中的巧合。笔者认为,鲁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思想意义:三味书屋中僵化的教学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无用处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学内容,同孩子们来自百草园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调和;孩子们对毫无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报之以无味的兴趣,无聊的情绪,无尽的怀疑;而只有当先生进入“个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记了身边的孩子的时候,孩子们才能重归于自由,恢复童心、童趣,做点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讲讲有趣的话语,画几张自己喜爱的画片,做点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约这才正是孩子们读书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中三昧”吧!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是外在的,直观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对三味书屋的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则是内在的,隐含的,是童心感悟与思想家的审视相交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是鲜明的,均衡的,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毫无疑问,只有深入了解后者,才能够充分挖掘两组对比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倾向和批判态度。教学的难点在于,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除却内容、背景与当今少年儿童生活的隔膜之外,还由于作家同时采用了两个观察的“视点”,一是孩提时代朦胧的感知,二是作家的批判审视。由于两个“视点”的观察互为表里、相互交错,加之作者采用了朦胧的暗示和照应,就使得作家关于三味书屋学*生活的描写具有含蓄、内在、深沉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以自己细致入微的解读作引导,逐步深入地诱导学生去阅读和领悟,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无法达到。

  总之,真正体现鲁迅散文创作风格的方面,真正反映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精神,都包含在对三味书屋的含蓄、幽默、深刻的描写之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处理上,不可轻易忽略对“三味书屋”一段的阅读、剖析和深入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来说是陌生的。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学*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写景的重点。利用合作学*来解决,效果很好。对于第二部分的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成。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现摘录下一段:

  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上完了,回忆刚刚结束的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我感触颇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鲁迅先生用饱蘸了快乐甜蜜和惆怅忧伤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优美的写景,有详尽的叙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

  首先,作者对于百草园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那景色优美的大自然,那充满诱惑的传说故事,那雪地捕鸟的乐趣,都让我们读者为之赞叹和神往。所以,在离开百草园的时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怅,这更符合一个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次,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记叙,我们同样看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单调的学*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所有的这些描写,都让此文充满了美好和乐趣。

  因此,在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作者。

  但是,在学*第二课时内容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

  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在自己体验感受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们要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激活思维,激发感情,加深理解,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发问,因为学生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这样学生门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3、通过把周作人的诗和文中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鲁迅的文章和周作人的诗,都体现了少年天真、幼稚、调皮,及追求自由欢乐的心理。

  4、通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学生体会到:“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心。”从而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第二段的写景极为精妙。景中有情,且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语言活泼多姿。我们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真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遣词造句的美妙,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童真童趣,并学*作者写景的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6、不足之处,只注重了“阅读”的教学,而忽略了写作的训练,尤其是本文有很多优美而有特色的句子很值得让学生仿写。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等典型的句式宜让学生当堂进行仿写练*。

  【改进措施】

  1、在注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写作训练。如:仿写,片断练*,以及课后练笔等。

  2、对文章的“空白”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冬日捕鸟”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丰富故事情节。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会层出不穷的相似或想关的画面,创造性的思维也会趁机萌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反思备课

  一直以来,我的备课十分认真,这节课也一样,我把知识点备得十分详尽,按照课文的组织顺序,从作者、题目入手,一滴不漏地进行讲解。由于课文写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学生也十分爱学,刚讲完时觉得还不错,可是课后在回顾时就发现了问题,因为这一课可以挖掘出许多外延,培养他们综合探究的能力,而且,整节课也可以一线串珠地完成。在知识内容的学*上,可以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在教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研究学情上,忽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薄弱,以至于字词夯的不实。总之,深刻地钻研一节课,发现了许多可以改进的内容,这其中有很多都源于备课时的考虑欠周到。

  2、反思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这个目标注重了知识的学*,但是,经过反思发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学*中,学生可以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学*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等。

  3、反思教学设计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配图片介绍作者,但是,图片没有起到作用,然后是介绍这组散文,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分析的过程也是按照由课文顺序进行。

  反思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因为课文较长,所以设计时就没有想学*字词,但是,在读文章时就发现了问题,也使我明白了无论多么细小的问题,教师都要重视,学生毕竟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绍作者的图片也应该用上,否则,只是浪费,毫无意义。最主要的是课程的进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

  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课前的考虑也不充分。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育人功能。

  4、反思学情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认知水*,要切实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本节课中,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这个问题上,我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情。

  5、反思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这节课还算没有大的问题,但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吸引学生。

  6、反思教法、学法的设计

  我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到放手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还课堂给学生。

  7、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出现了下列误区:

  (1)、表面热闹、一问一答,美名曰:师生互动。新课程改革强**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我们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鸟”一段的

  动词,这时,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表面上很热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发挥教育机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几个学生,对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只关注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3)、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针对以上所谈到的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再教设计,如下。

  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对比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学*如何增添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分析文章写景的方法;从写景中领悟作者热爱留恋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以点带面,以课本为基础,跳出文本之外,深层挖掘,从文章中领悟鲁迅成为伟人的原因

  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看图片,了解作者(提问),他的外貌如何形容?想知道鲁迅的学*生活是怎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沿着童年的足迹,从少年鲁迅的学*过程中追寻他成为伟人的秘诀。

  二、解题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的影响是不可复制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尽管为鲁迅的弃医从文所感触,尽管也看过鲁迅《阿Q正传》、《彷徨》、《呐喊》等文。但最为拨动我心弦的却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这篇文章是在“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当局列入被统计的北京文教界五使人名单内。鲁迅难以公开和**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下了这篇散文。在那样的白色恐怖中,鲁迅却忆起了童年,不知可是对那份美好与纯真的时光的怀念与憧憬。

  那时鲁迅家还未发生变故,家里仍是富足的。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他与昆虫为伴,同花草为友。在百草园采摘野花野果,听长妈妈讲神话传说,同伙伴们支竹筛捕鸟;在三味书屋读书写字,折花寻虫,蒙纸画画,问先生无厘头的问题……

  文章中,鲁迅并不是简单的勾勒,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童趣的追忆,很是打动人心

  他热爱自然,渴望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渴望自由自在的玩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样的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连一向惧怕虫子的我也不禁一笑。

  虽然离开了百草园,去了三味书屋,面对严厉的老先生,可这些并没有夺走他的快乐。在三味书屋的鲁迅依旧是自得其乐。他和伙伴们去园里折花寻蝉,放声朗读,蒙纸画画。还记得小时候我也爱像老先生那样,“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看到最后鲁迅提到,他画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不禁让人鼻头一酸,小小年纪,就因为家里的变故要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重担,让人很是心疼。

  文章中,鲁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打量着自己童年的世界,读起来不仅叫人回味留恋,更勾起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写这篇文章时,鲁迅已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却那么的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童年,是我们记忆长河中最最美好的篇章之一。即使它已经渐行渐远,只留下了些散乱的记忆,却仍被我们藏在心里最秘密的角落,时而翻阅,回味那一丝美好。

  再次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通用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细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等一系列文章,与**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4、冬天的百草园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三味书屋的生活,探讨主题。

  1、你认为三味书屋有趣吗?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五、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作者。

  但是,在学*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因此,面对学生的问题,我给他们讲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最后,学生们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踊跃发言,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的走进了文章,走*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许这才是我们可敬的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先整体把握结构,后整体感受内容,呼应练*一。

  2、重点品味、体会景物和行为描写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总结学*借鉴,呼应统*二。

  3、引导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学*活动,以深化学*,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着力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2、难点: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教学方法:

  采用"活动式"教学法。用重点词语对应寻找活动,快速把握整体结构;用"听-读-思-议"四步活动,整体感受内容;用"做""演"的体验活动辅助重点把握与难点化解。

  课前准备

  ①查工具书读准音

  ②读顺文,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整体感知

  导语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设计通用五篇(扩展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选【五】份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8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_____一块雪地,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秕谷,棒上系一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便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也许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们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伏在古书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3、在文段中的横线填上恰当的动词。

  14、“冬天百草园比较无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天的百草园枯燥无味。

  B、冬天的百草园很有趣味。

  C、冬天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少了趣味。

  D、冬天的百草园比春天、夏天、秋天的百草园的趣味少,但还很有味。

  15、作者以简明生动的句子写捕鸟过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上文段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上文段属说明的文字是第______段,记叙性的文字是第_____段。

  18、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上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能超过6 个字)。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答 案

  (一)1、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散文,《朝花夕拾》3、位置、名称、下落、景物4、热爱和怀念5、不相信园子里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表明了“我”对园子的.特殊感情6、因为园子里的事物丰富多彩,幼年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7、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8、短短的泥墙根一带9、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单是”的局部景观,让人体会百草园到处皆有乐趣10、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11、颜色、形态、声音、动作、味道1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与下文叙写三味书屋所揭示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13、扫开、支、撒、牵、拉、罩14、D15、表现了对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突出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1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7、第3段、第4段18、冬天捕鸟、告别百草园、简介三味书屋、介绍先生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保守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同学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同学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同学只是依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同学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或者说他们学*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同学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同学喜欢学比让同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自主地学*:

  我在让同学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身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同学,同学不会回答就自身代替。回想自身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规范〉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等的首*”,要充沛利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相信同学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同学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思想,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同学。我想,老师要做 “*等的首*”,就是要充沛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以后自身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研讨,自身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天性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同学主动学*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同学鼻子走的绳子呢?

  一、基础知识题。

  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geming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 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 ,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 C D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