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日期: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

  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

  鉴赏课。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

  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

  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生诵读

  3、[提问]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提问]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4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二、朗读

  1、个别朗读。

  2、集体朗读。

  3、师生探讨朗读:

  ⑴ “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⑵ “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⑷ “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⑸ “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⑹ “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⑺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二、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三、鉴赏诗歌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四、鉴赏诗歌基调

  五、小结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六、作业布置

  1、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集体背诵。

  2、个别背诵。

  三、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六、作业

  课后完成黄皮书。

  【板书设计】

  开 篇 主旨句一见:叹蜀道之高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叹蜀道之险

  三 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应

  结 尾  主旨句三见:叹蜀中战祸之烈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诵读要领,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研读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浪漫激情,增强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

  教学难点

  诗歌的寓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初步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通过预*或课上学生的自学,解题、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扫清阅读障碍,为诵读和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诗意,熟读称诵。结合练*第一、三题,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导入要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或由余光中《寻李白》诗句引出诗人及称号来历;或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温故知新,带领学生进入李白的诗歌世界;或用蜀地的神话传说引入该课,并可随机展示相关图片等。

  诵读是赏析诗歌时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2007年河北的一节优质课以响读(自由地大声地读,疏通文字,纠正错音)、味读(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性地读,如集体复式跟读)和啸读(配乐的个性化的诵读)引领学生走*诗歌,值得借鉴。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

  教学难点

  诗歌的寓意。

  一、课后练*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或‘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夸张大胆:

  师: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为杜甫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咯血,应该用白色的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而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夸张与想象又是他诗歌的最重要的元素,请同学们细读细品。

  ①与青天比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与岁月比长:“尔来四万八千岁”;

  ③有鸟道,无人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手可摘星:“扪参历井仰胁息”;

  ⑤惨烈蛮荒:“磨牙吮血,**如麻”;

  ⑥神秘瑰丽:“蚕丛”“鱼凫”“子规”“壮士”“六龙”;

  ⑦蜀道高危:“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夸张与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

  2、想象奇特:借助神话传说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

  答案提示:杜宇化鹃: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

  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车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

  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庄严、悲壮、浑厚。

  ……

  3、感情强烈奔放:主旋律句一唱三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作用?

  反复出现,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

  ①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

  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一叹蜀道之难——高险

  二叹蜀道之难——惊险

  三叹蜀道之难——凶险

  4、手法多样

  对比衬托: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

  情紧张,艰难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

  渲染了旅人的悲凉孤独和蜀道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语言多变、章法灵活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用一句话评价李白。

  1、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识吗?

  学生:气象恢宏、气势磅礴、豪放飘逸……

  2、示范展示名家评价(多媒体展示)

  子,谪仙人也!——贺知章

  神气高朗,轩轩然若举。——唐玄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三、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和学校可以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进行个性化解读。

  1、教师展示本诗寓意的各种说法:

  根据相关记载,这首诗应该是在天宝元年李白初到长安时的作品,写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忧杜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刺琼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

  三说:讽喻说。“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四说。劝谏说。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是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五说: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王炎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六说:仕途说。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七说:歌颂说。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八说: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

  2、讨论: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四、作业(任选)

  1、补充读本中杜甫《饮中八仙歌》,进一步了解李白的个性特点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3、《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4、以“我心中的诗仙李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5、赏析选修教材中的《将进酒》、《行路难》两首诗,分析诗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蜀道难》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惨景

  长路茫茫

《蜀道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赛(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萦(yíng)扪(mén)参(shēn)抚膺(yīng)峥嵘(zhēngróng)崔嵬(wéi)喧豗huī)砯(pīng)崖

  转(zhuàn)石万壑(hè)巉(chán)岩吮血(shǔnxuè)咨嗟(zījiē)

《蜀道难》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下。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 读书漫游 (42 岁以前 ,701-742)(2) 长安三年 (42-44岁,742-744)(3) 再度漫游 (44-55岁,745-755)(4) 身经战乱 (55-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 )认为,李白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5、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6、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7、翻译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自行翻译,记下疑难之处。

  (2)教师点拨重难点字、词、句。

  8、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 研*课文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二、品读课文

  1、李白能开篇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先声夺人,那么蜀道到底有何难呢?

  读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展现在你我面前。(可以从:传神的词语、表现手法、写作角度等方面点评。)

  (给出一个赏析范例)

  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前一句运用绝妙的夸张,“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行人出没在星宿之间,山高之状就显现出来,更让人感觉行走的艰难。后一句中通过“抚膺”“长叹”的动作表现出行人的心惊胆战,以及无法继续前行时无助的叹息之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描写与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足见其与世隔绝之久;“地崩山摧壮士死”更见辟路之难;终于“天梯石栈相钩连”。世上本没有路,开辟出来了,也便有了路。路有了,可是这路好走吗?神龙至此仍要回转,善飞援之“黄鹤”“猿猱”面对奇绝之蜀道尚且不得过,就反衬人行之更难。

  又以“萦岩峦”山之高危,“扪参历井”“抚膺坐长叹”人之无助的神态、动作,正面慨叹。如此行道能不难乎?这一切不仅让行人无助,让我们读者也不禁胆战心惊。

  让我们在惊心动魄中再读第一自然段,再一次感受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奇妙的笔法。熟读成诵。

  (梳理出:隔绝之久--辟路之难--奇绝难行--抚膺叹难)

  2、第一段中蜀道之难已至极点,诗人还能怎样写难,你对诗人下文的描写又会有怎样的惊叹呢?

  请大家跟着老师读这一段(师大声读,生低声跟读)

  通过读,我们初步感受了这一段的描写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请你从语言、手法、意境等角度,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的赏析,然后交流。

  (学生品读、鉴赏、交流)

  --诗人忧君入蜀,更因深山绝境中有如此之景:一“悲”一“号”,一“啼”一“愁”,于是古木参天,气象森严,凄厉鸟声,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把人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境界,诗人忍不住询问友人何日归还。

  “连峰”“枯松”之静,“飞湍”“瀑流”之动相互映衬,雄伟壮阔的群峰,绝壁倒挂的枯松,击崖震响的水石,万壑雷鸣的音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令人闻之色变。这排山倒海的力量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不由生畏。至此对蜀道之难的真切骇人的描写似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诗人不由质问--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以蜀人口吻劝阻“西游”之人不要来蜀地。

  在悲凄中变色,在震响中生畏,让我们再审视这畏途,审读诗人用语之神妙,诗歌意境之奇也尽显眼前。

  再读,背诵该段。

  3、风光变换,险象环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我们随诗人的思绪飞往剑阁,生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 。

  这段由地势之险、战祸之烈,忧安居之难,忧朋友之行,劝诫友人早回家,忧国事之艰。

  三、鉴赏本诗。

  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2、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恐--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探讨文章的艺术风格。

  1、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

  2、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3、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

  五、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本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 进一步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2、讨论题:

  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①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 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 尾 主旨句三见

  ⑵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 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欣赏品味:

  ⑴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⑵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⑶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

  “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鉴赏要点:

  ⑴ 句式上: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⑵ 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⑶ 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⑷ 手法上: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⑸ 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蜀道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布置预*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 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 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 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 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作业:

  ⑴ 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 作者生*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⑶ 《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⑷ 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嚱,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嚱”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练*一、二、三题。

  2、第三题的第4小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课下讨论。

  第二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白的生*、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2、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3、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4、培养学生自主学*、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独立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蜀道难》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

  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的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作业

  1、布置预*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⑴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和他的诗歌风格。

  ⑵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⑶结合课_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⑷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作业:

  ⑴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⑵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⑴作者生*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⑵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蜀道难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 进一步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2、讨论题:

  ⑴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①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 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 尾 主旨句三见

  ⑵ 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 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3、欣赏品味:

  ⑴ 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⑵ 找出文中在语言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

  ⑶ 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示例一:

  “连峰去天不盈尺……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

  示例二:

  “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鉴赏要点:

  ⑴ 句式上: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⑵ 结构: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⑶ 意境: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⑷ 手法上: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⑸ 情感基调上: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乐府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教学目的

  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学*《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领会其主旨、章法、基调。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5篇)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作者李白。诗中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感情丰富地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公元20xx年7月3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李白!

  二、范读全诗、听录音、讲清诵读要领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气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语调诵读。“上有”两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两语上。“黄鹤”两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两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诗的开首四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

  二、鉴赏要点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而最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涵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作者李白。诗中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诗歌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掌握诵读要领,感情丰富地诵读全诗。

  教学难点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公元20xx年7月3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谁?李白!

  二、范读全诗、听录音、讲清诵读要领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气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触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语调诵读。“上有”两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两语上。“黄鹤”两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两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诗的开首四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读诗

  二、鉴赏要点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而最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涵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 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 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三)图片展示——蜀道地形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四)疏通字词

   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石冰(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朗诵课文

  请学生欣赏名家朗诵录音

  (六)段落解读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此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最后四句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七)结构分析(板书)

  《蜀道难》教案

  (八)难点分析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蜀道难》导学案(精选5篇)

  【文本解读】

  《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

  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诗人政治预见的正确。

  3.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蜀道,蜀地的道路。难nán,艰难。﹙进入﹚蜀地的道路艰难(难行)。

  4.了解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主要是指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引、吟等体裁。《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xūxī)凫(fú)栈(zhàn)猱(náo)

  扪参(ménshēn)峥嵘(zhēnɡrónɡ)巉(chán)湍(tuān)

  咨嗟(zījiē)豗(huī)砯(pīnɡ)崔嵬(cuīwé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何:多么。

  ②当:对着,向着。

  ③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

  ④扪:用手摸。

  ⑤膺:胸。

  ⑥坐:徒,空。

  ⑦但见:只听见。

  ⑧喧豗: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

  ⑨砯崖:水撞石之声。

  ⑩胡为:为什么。

  9322;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9323;咨嗟:叹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梳理脉络

  明确第一段:先总写蜀道之难,然后写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最后写蜀道的高危。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中战祸之烈。

  【思考2】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思考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之难(雄奇险峻)的?

  明确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侧面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上空寂悲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

  【思考4】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思考5】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思考6】“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心理感受,李白却描绘得非常动人。那么,你认为李白是如何把这一难述感受描绘得如此生动的呢?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示例)(1)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诗中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2)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

  (3)诗歌句式灵活,形式多变。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思考7】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观点一:此诗即事成篇,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表达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心。

  观点二:表面写蜀道的艰难,实则写仕途坎坷,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观点三:写蜀道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思考8】对比与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问题: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四、明晰主旨

  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五、拓展阅读

  李白与宇宙处于*等的地位,他是它的朋友。也可以说李白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他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世间的凡人,这种感觉又因贺知章对他的称呼(谪仙人)而强化了,这种气魄和感觉,以及由此形成的境界是前人的诗里从未有过的,当屈原以其《九歌》对诸神顶礼膜拜的时候,他不过是匍匐于地上的一个微小的生灵。当曹操“东临碣石”,歌咏那吞吐日月之大海时,他不过是宇宙的礼赞者。至于南朝以山水诗著称的“二谢”,他们笔下就只有山容水态而已。隋唐以来出现了王维、孟浩然这样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他们的境界不过是清远静谧。只有李白才开拓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即宇宙境界。

  李白的宇宙境界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他往往是从大处把握对象,得其神气略其形色,李白似乎常常是站在高处鸟瞰世界,能看到大景观,得到大气象,其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正好说明了他自己常取的视角。又如“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秋色无远*,出门尽寒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些诗句都是因宏观的视角而形成宏伟的境界。如果以杜甫、孟浩然与李白比较,李白的这个特点就更显然了。杜甫以体贴入微笔触细腻而见长,他能刻画别人看不到的'景物内层的涟漪,表现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细微波动。孟浩然的特点是淡。他的心情是淡的,他的笔墨也是淡的,“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如一杯清茶、一缕清烟、一片月光、一丝云影。对他们我不想有所轩轾,只是想指出,孟浩然的境界是世外境界,杜甫的境界是人生境界,而李白的境界则是宇宙境界。

  其次,李白处理人事的态度往往是极其洒脱的,对其所爱的人他有火一般热烈的感情,也许因为这火太旺了反而难以持久;更可能是因为他以宇宙之眼光看待人事,反而把常人看重的种种关系看得无关紧要了。家庭、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在他的诗里几乎没有地位。李白看重友谊,他写过许多热情洋溢的赠友诗,其中有的诗句足以永远暖人心房,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但他的诗集里很少有两首以上同赠一人的。杜甫有十一首诗赠他或怀念他,但他只有一首调侃诗给杜甫。他比杜甫年长十一岁,杜甫*乎他的后辈,这也许有点关系,可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那洒脱的气质。对于一个自视可与宇宙等量的人,这情形并不奇怪。

  第三,最重要的是李白既然感到自己与宇宙等量,遂亦能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我就是我,既不必为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取媚于人,也不必因某种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李白既然可与宇宙等量,当然也就可与帝王齐观,而视权贵如草芥了。李白虽欲跻身于庙堂,但并不肯为此而折腰。他虽曾因玄宗的幸遇而自鸣得意,也曾偶尔写过几首干谒之作,但总的看来他是坚持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态度。李白目无权贵,但对苍生百姓却是亲切的。且看《宿五松山下媪家》,“……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对五松山下这位荀老太太,李白是何等谦逊、何等体贴。而这与笑傲王侯的那个人正是同一个李白!李白的伟大与可爱于此可见,这首诗的境界看似*凡,其实是极其宏伟的。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襟,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歌?这首诗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李白的不凡境界。

  (选自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节)

  六、素材积累—李白名句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1.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过程与方法:品读鉴赏,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走进诗人心灵,感受诗人赤子之心。

  【学*重点和难点】

  一、学*重点:

  1、诵读诗歌,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

  3、小组合作探究

  4、点拨法

  5、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童声版的《望庐山瀑布》,营造轻松的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进入学*诗歌的氛围。

  导入语:李白的诗歌传承千载,我们的童年、少年都伴随着李白的诗歌,名山大川给了漫游祖国的李白创作灵感,让他写出了很多奇文,今天我们一块学**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蜀道难》。

  二、学*目标展示

  三、活动:学生自读学*目标,学*重点、难点,做到目标明确。

  三、预*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鱼凫秦塞萦岩峦

  石栈猿猱扪参抚膺

  巉岩飞湍喧豗砯崖

  峥嵘崔嵬吮血咨嗟

  活动:一学生读,读完后全体学生纠正,然后齐读巩固。扫除课文的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

  过渡语:唐代的诗评家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下面我们就“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四、诵读诗歌,感知风格(PPT展示)

  1、活动:诗歌风格多样,“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风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新的田园风格,看视频,听名家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提问:这首诗歌是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3、活动:自由诵读诗歌,读出雄浑、豪放,读出激情。找出本诗中你认为最能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并加以评析。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这三句是诗歌的主旨,贯穿着全文。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表现蜀道之难的?

  明确: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是从写出了蜀道的高峻。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害怕的感情,写出蜀道的险。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沉的慨叹意,感叹蜀道的战祸之烈。

  说明:通过对这三句主旨句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4、提问:蜀地真的这样的奇崛险峻吗?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

  活动:通过一组真实的蜀地剑阁古栈道的图片展示,并配有十面埋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蜀道的奇绝、壮美。有利于把诗句形象化,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风格。(PPT展示)

  活动:朗读诗歌,读出精彩,配乐朗诵,学生自告奋勇,诵读渐入佳境。

  过渡语:《蜀道难》的雄浑豪放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通过名家的评论引出《蜀道难》在艺术上的成就之高“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奇绝,自不待言。”(《唐诗品汇》)“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增订唐诗摘抄》)(PPT展示)

  五、品读诗歌,鉴赏手法

  提问: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作者运用怎样神奇的笔墨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体会。(PPT展示)

  说明:把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学生展示,老师点拨。

  明确: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补充:(PPT展示)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唐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意象:子规又叫杜鹃,是蜀地王杜宇的魂魄所化。啼叫凄切。

  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补充:李白诗中用了夸张手法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桃花潭水深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PPT展示)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把古老蜀道写的高俊逶迤峥嵘摄人心魄,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诗仙的才情,过渡:那么激情的文字背后有什么丰富的思想?“李白《蜀道难》之作,……歌蜀地山川,即事成篇,别无他意。(顾炎武《日知录》)(PPT展示)

  你同意吗?你认为李白借蜀道之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六、精读文章体会情感

  [提问]李白借蜀道难抒发了怎样的情感?(PPT展示)

  学生独立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确: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第三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第四种:劝朋友早回家,不要入蜀。

  补充: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小结:送别友人,蜀地崎岖难走;皇帝不重用,权臣排挤,赐金放还;仕途艰难,国家时局危急,这一切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仕途艰难的李白仍然不忘关心国事,赞美大好河山,把蜀道写的壮美、峥嵘、逶迤,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外表行为洒脱不羁实则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白,齐读余光中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是盛唐的诗魂,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你的酒明亮了盛唐的月,你的诗绽放了盛唐的花。”

  结束语:全体诵读。读蜀道难,不久感受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让我们听到了倾泻而下的瀑布声,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而且读出了李白的万丈豪情,认识了一个飘然不群的李白。

  再次朗诵诗歌,结束本课。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蜀道难》。

  2、推荐李白其他名篇《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八、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险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蜀道难》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蜀道难》导学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蜀道难》导学案

  1.梳理诗歌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一.知识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预*部分

  1.注音

  鱼凫( ) 珑( )玲 巉( )岩 飞湍( ) 喧豗( ) 砯( )崖

  吮( )吸 噫( )吁( )嚱( ) 石栈( )抚膺( ) 号( )古木

  崔嵬( ) 峥( )嵘 扪参( ) 万壑( )猿猱( ) 秦塞( )

  咨嗟( ) 趑( )趄( )

  2.解释句中重要词语

  开国何茫然 何: 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回日之高标。 回: 扪参历井。扪:

  以手抚膺。膺: 凋朱颜。凋: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所守或匪亲。或: 。匪:

  长咨嗟。咨嗟: 危乎高哉。危:

  横绝峨嵋巅。横绝: 锦城虽云乐。云: 乐:

  天梯石栈相钩连。钩连: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盈:

  倚绝壁。倚: 难于上青天。于:

  开国何茫然。何: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 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 胡为乎来哉。胡为: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3.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

  4.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夕:

  5.特殊句式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③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⑤雄飞雌从绕林间 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一词多义

  道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3)道芷阳间行( ) (4)何可胜道也哉( )

  度

  (1)猿猱欲度愁攀援( )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崔九堂前几度闻( ) (4)高祖为人有大度( )

  尔

  (1)尔来四万八千岁(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无他,但手熟尔( ) (4)非死则徙尔( )

  坐

  (1)以手抚膺坐长叹( ) (2)项王项伯东向坐( )

  (3)停车坐爱枫林晚( ) (4)因击沛公于坐( )

  去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沛公已去( )

  (3)去死肌,杀三虫( ) (4)汝可去应之( )

  何

  (1)问君西游何时还( ) (2)青泥何盘盘( )

  (3)大王来何操( ) (4)徐公何能及君也( )

  乎

  (1)危乎高哉( )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7.名句填空。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3)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万夫莫开。

  三.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呢?

  明确:

  2.这句主旨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句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

  (二)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1)阅读第一节

  1、在第一小节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而李白又是通过哪两个层面去体现山势之高这一特点呢?

  明确:首先:

  其次:

  2、第一小节的十个句子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里,诗人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呢?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

  ②

  ③

  ④

  小结:通过鉴赏《蜀道难》的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诗仙李白用想象、夸张、以虚衬实和细节描写,以及引用大量的神话传说等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高,令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2)阅读第二小节

  1.第二小节中,诗人李白从哪两个层面表现蜀道之险的?

  明确:①

  ②

  2.诗人李白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蜀道之险呢?写出语句,运用手法及效果。

  明确:①

  ②连

  (3)阅读第三节

  蜀道的高和蜀道的险,只要有勇气,就能克服呀。李白在第三节还要劝入蜀的朋友“不如早还家”。而蜀道之难不仅仅难在蜀道之高和蜀道之难这两个自然条件,并且蜀地当时的生活环境不安定。那李白是如何来体现蜀道之难安呢?

  明确:首先:

  其次:

  (三)艺术手法

  本诗歌最主要的两个艺术手法是什么?

  ①

  ②

  三.课堂练*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石栈(zhàn) 边塞(sài)  长吁短叹(xū)

  B.猿猱(náo)    扪参(shēn) 喧豗(huī)   嗟来之食(jiē)

  C.巉岩(chán)   吮吸(yǔn)  砯崖(pīnɡ)  峥嵘岁月(zhēnɡ)

  D.凋零(diāo)   湍急(tuān) 崔嵬(wéi)  多难兴邦(nà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折 横绝峨眉 倚缺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3、选出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

  B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联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绝壁。

  D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越过、渡过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问君西游何时还 (2)但见悲鸟号古木

  青泥何盘盘 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也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也不同。

  6.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或:副词,倘若。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人听此凋朱颜

  A.砯崖转石万壑雷 B.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可以横绝峨眉巅 D.高余冠之岌岌兮

  8.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B。可以横绝峨眉巅

  C.地崩山摧壮士死 D.可怜体无比

  9.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奚以知其然也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10.对下列诗句解说有错的一项(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王开国以来,历经四万八千年,不与秦国互通来往。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可摸到参星,穿过井星,仰起头屏住呼吸;手抚胸口,空有声声长叹。

  C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飞奔而下的急流瀑布交相喧闹,水冲击山崖,碎石滚滚而下,山谷中响起雷鸣般的声音。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所守护的人不是匪徒就是亲戚,但是转眼就可能变作豺狼一样的人

  (二)课内文段阅读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因为。

  1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高二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蜀道难》的说课稿(精选五篇)

  一 说教材: 它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下学期必修本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学期第2本依据引入了古代诗歌。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第2本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大致是两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目标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不同风格,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蜀道难>的内容方面是显见而又模糊的,艺术成就突出,所以,我决定从两方面来实破.内容和写法上.于是我确立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我依据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的本诗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感知雄奇豪放的美,学会鉴赏诗歌

  知识目标是本节课中要求学生整体太标的,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此基础上进行拓展。

  能力目标:(研究性) 高一的学生,在自主探究诗歌深层含义方面比较差,结合这首歌能充分锻炼此种能力,故能力目标定为此。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确立这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1、 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 学生自主学*,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我依据德影响一致性与个连贯性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和的教学原则,我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立为:)

  通过赏析,体会作者广大的襟怀, 敬仰作者盛唐风采,进而激发学生热情拥抱祖国的山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这一点切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一德育目标的实施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方面成熟颇高,而且只有把握了艺术手法,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艺术手法的把握与体味。

  (这首诗 诗情勃发雄放,极具感染力,但是什么原因如此呢,是一个难点,只能打开这个结,才能进入深层次的审美境界。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立为)

  教学难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艺术性。

  1、 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为教学理念,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点拨法。

  第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心理学家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效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效果。直观性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学的启发引导想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再加上拓展思维训练,让学生进行发挥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最终取得良好的学*效果。

  三、说学法

  (与教法相对应,我依据学生认知阶段性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学法:)

  1、感知法2。 理解领悟法3。 质疑感悟法4。问题讨论法5。 自主合作探究6复*法7。识记法

  在导入新课观看课件及诵读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器官去理解领悟,以利于收获感动,体悟意境;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同时,勇于质疑;在探究文章内涵、艺术魅力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兼顾到知识的连续性,让学生联系到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教学设想: 一课时完成。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依据认知规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 从《蜀道难》这个课题来看(显示主页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山势巍峨峭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诗的博大浩渺的境界。我在电子课件的页面颜色处理上,偏重于厚重、愁怨的苍黑色,也正好和《蜀道难》的风格相符,加上强有力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导语(由李白的一些诗句导入)(或者由故事导入《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今日世界随着物质生产的日益发达,人们日益感到迷茫,心灵的家园芦荒芜不堪,无”家”可归。靠什么摆脱世事的纷扰繁杂?靠什么滋养我们迟钝粗糙的心田?靠什么慰藉我们疲惫的身心?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一窘迫。文学作品的欣赏当从诗歌入手,因为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有诗意。如果懂得欣赏诗歌,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文学欣赏之门的金钥匙。欣赏诗歌,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出诗意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出心灵的困境,让我们诗意地栖于青春的枝头。。(这一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诗歌美感的祈盼。心灵找到一片栖息之净土,是何等让人向往。这样的纤尘不染的境界,会引发学生的向往之心,尤其是他们处于青春时期。易受诗情感染。) (或者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做导语)

  二、课前提问学生介绍李白、解题(不仅为鉴赏诗歌作准备,而且也丰富了文化内涵)(学生复*法、识记法)

  三、诵读感悟 诵读时让学生把疑惑点、感动点加以圈点(加理论)(诵读法)

  诵读点拨:1、把握基调2、诵读指导:噫吁嘻,危乎高哉……等等。

  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1、两位学生读,让学生比较。

  2、 再欣赏配乐朗诵《蜀道难》,学生感悟。 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及穿插的配乐朗诵(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由此得出,不只是柔婉绚丽才美,雄浑崇高之美有时更具震撼力。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回主页面,音乐响起),再以配乐的形式进行学生诗歌朗诵。通过带点“慨叹”绪的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了解这首诗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壮美的,把握其感情基调。

  重新欣赏配乐的动画,再次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

  3、 再读(配乐)鼓励学生带着激情去读。

  (学生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于是开展下个环节。)

  五、讨论文本(讨论法.启发法.培养发散思维.学生问题讨论法学*??)

  新课程大力提倡主观式阅读,主要阅读要读,要学生直面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触及,用自己的心灵去抚摩作品.所以我安排了以下: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学生用问题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

  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样会发展学生对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的清醒认识,也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的过程是主动构建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从而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探索,产生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问题,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正确的及时肯定,给予鼓励;错误的及时更正。教师洋溢着对学生精神生命舒展的真诚回应赞叹和期待,学生就会充盈着精神生命舒展的智慧快乐和自豪。这样学*者的知识文化就会不断地在课堂上生成,自信力,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地在课堂中提高,课堂成为学*者抒展生命光华的殿堂。

  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所以难免会分析走偏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我有效地引导。抓住有利的契机,将问题变得不再肤浅。当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协同努力时,学*才是最有效的,教与学的效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由学生试着解答问题。疑难时我相机启发。(讨论法)(自主学*法)

  完成对诗的内容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论:学生学法??)

  学生主动建立起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集思广益。真正达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活跃了学生思维。

  我抓住问题中的亮点,加以点拨。 进而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情怀,分析运用的艺术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一)分析内容 利用学生的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即依次从历史山势高危行人环境风光奇险现实的角度写蜀道难

  当提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时,鼓励学生表演一下,来想象创造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行在岭上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情形。(二度创造理论)

  文章的主旨一直众说不一,所以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适时列出各种观点:(课件展示, 八、 歌颂说七、 仕途说六、 送别说五、 劝谏说四、 咏蜀说三、 讽喻说二、 刺琼说一、 忧杜说)

  1。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风人之义远矣”2。挥斥幽愤之作3担忧国事4.赞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有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的李白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这时,相机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这样用讨论法既解决了课程的难点,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分析艺术技巧。

  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回忆李白的其他用夸张的诗句,来唤醒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兴趣,也引发了学生的适度”认知焦虑”,即原有的生活经验(名诗佳句的积累)和新的学*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学生认识心理的不*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衡的需求。这样的教学行为的效能是多方面的:激发了学生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营造了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激起了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充分焕发出来。

  当学生提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时,循循诱导学生意识到,连善飞的黄鹤都不得过,更何况是人了,归结出诗人用了衬托手法.那么文中还有哪片也用了这种手法呢?这样,便及时地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当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里作者引用了什么?是神话。那么用了什么手法?依学生的知识水*是回答不出来的。所以我就启发诱导道:"既然是神话,所以是————"学生会配合道"不真实的","那么诗中的景都是不真实的吗?"学生会发现"有真实的,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发折萦岩峦""那么此处用的手法就是―――"有的可能会说"真实与不真实相结合的手法"这时我再加以明确为"虚实结合"为了巩固成果,我就试让学生举出自己学过用些技巧的诗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此处课件应做出来)

  还发现了文章用了神话,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学生自然还会注意到文中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出现三次,而发问。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语感上内容上两方面来考虑。一唱三叹,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完全是在学生自主,教师辅助的情况下完成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比老师直接摆出一些问题来讲效果要好很多.因为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依据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 李白风格:李白用的是浪漫主义,那么浪漫在哪呢?启发学生从内容与手法两方面分析: (内容)诗人不受任何约束,笔随情移,忽而似写仙界异地,忽而又在人间凡境。正因其摆脱了束缚,笔触才得以纵横驰骋,勾勒出经天纬地、阔大无比的宏伟景象,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能及的千古诗作。(手法)想象奇特诡异,用词险峻而流畅,设境惊心而动魄,夸张横空出世,铺排滔滔滚滚。

  总之,教师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绝不能把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往圈套里钻,抛出一个个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阅读的.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生成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和见解。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而要形成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问题生成和文化对话的有机交融。通过这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最终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分享共同意义。

  八总结:请学生用鉴赏的眼光谈谈本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主动的总结,系统地把握,养成好的鉴赏*惯。(列出名人对李白此诗的评价: 沈德潜评论其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陆时雍称其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殷璠赞颂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阎少昭典说欣赏其诗,“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撼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诗鉴赏辞典))

  再读(还是那两位学生)

  七、比较阅读(或者出一些诗句判断用的艺术手法)(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我设计让学生判断诗句用的艺术手法的题型,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还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还测试教学效果。当发现学生对某个艺术手法掌握不好时,则及时地强化。

  李白与唐代的关系。指导阅读引申讨论(点出阅读的篇目《唐之韵》《走*李白》(不要) 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有句俗话“文如其人”。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为什么这样引导)

  实际此处在总结李白诗的风格.最后师加以总结扩展李白与唐代的关系.(微型讲座)(讨论法\讲授法)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语言自然奔放,诗里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盛唐造就了诗人们昂扬的姿态,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以盛大为美似乎已成为唐代诗人创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侠或禅,种种表现之下,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诗人们内心无比崇高的对壮美的向往.无论是理性冷静的儒学家,还是超脱又玄的带发禅师,一旦出现在唐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就全都不可避免地固执起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诗歌中摒弃某一种风格,如儒家没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侠客没有禅师的出世之心,可是却不能违背这个时代如此统一的审美观.这样一个环境所造就的诗人,笔下自会大气,千载之后,仍能令儒者勇,弱者壮.

  这是一个微型的讲座,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知识,养成爱读诗文的美好情感,而且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教给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而应多侧面,多维度地分析出作品更丰富的意蕴来,除了上述的形式视角,内容视角,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历史视角。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达成师生情感的高度共鸣,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勃发出无限生机.由于学生爱知识限制,所以此处延伸的知识点适合用讲授法,既节时又高效.(不要)

  十结束语.通过读这首诗,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包容广泛、引人联想的境界美。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欲随其动荡的感觉,有一种不得不伴诗人情感变化的而喜而怒的感觉,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觉。这就是名篇的成功之处。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九、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几过雄壮的景象吗,请同学们也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来。(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又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十分注意知识的延伸性。

  说板书设计: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后记: 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一方面不太重视语文学*,另一方面对语文课的期望双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所以,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运用语文”努力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尽量让他们动口动手,用心去感悟,并把感悟的内容用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用武之地.的确,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给你百倍的惊喜.我的说课结束,因水*有限,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一、说教材: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五、板书

  课题作者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说安居之难

  总结: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这个专题为诗词专题。流芳百世的名篇,来自于生命的力量,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淡,或典雅,或庸俗,充分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而《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则是中国诗坛最为辉煌的一颗明珠,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境界的最高层次。浪荡江湖,行山踏水,他的一生,把自然造化,皆化进他的诗里。在这幅描绘蜀国风光的泼墨大写意中,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崔嵬和峥嵘,写出了神工鬼斧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的融合在一起。

  二、说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结合《蜀道难》的文本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能力目标: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感受本诗雄浑的气势、奔放的情感,以及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古代诗歌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与此同时,高一的学生对诗词又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鉴赏能力,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通过吟咏朗诵和评点,品味本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言外之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四、说学*方法

  怎样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以情感自我体验,唤起学生诵读兴趣,使他们爱学。开放自主协作,激发学生探讨钻研,使他们会学。联想探索实践,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善于学*。依据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启发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诵读法。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蜀道难》是苏教版必修4“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的一首诗歌,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本说课稿是在上完公开课的基础上写就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体现新课程的课程理念!

  第二、讨论法。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思,甚至能够生发出自己的个性见解。

  第三、启发、点拨法。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该发挥了,教师的适时的启发、点拨,就会点铁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五、说学*过程

  我本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依据认知规律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主页面展示蜀地山势巍峨峭拨的图片,加上雄浑的音乐,学生马上有了追求壮美的感觉,学*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风格。

  (二)读文入境

  我们知道诵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所以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

  1、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蜀道难》这首诗由于比较长,在文意的理解上对于高一的学生是有困难的,这一环节,我要求大家拿起笔来,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在思考之后,还觉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勾划出来,争取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由学生互相交流初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这种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学生问学生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终做到扫除阅读障碍,以便进一步鉴赏诗歌)

  2、听读文章,初步感知

  播放由名家范读的配乐朗诵《蜀道难》音频,在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调、节奏,以及情感的流露和变化。

  3、吟诵诗文,体会诗风

  听读后,让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学生基本上可以感受到“诗风的雄浑”和“蜀道之难”由蜀道难这一点,让学生找出关于蜀道之难的三句话: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