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篇

日期:2022-07-04 06:04:16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写法作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

  2、正音:模样(mú)尘埃(āi)直径(jìng)削弱(xuē)散射(sǎn)

  朝晖(zhāo)干涸(hé)可恶(wù)恶劣(liè)

  三、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填表)

  2、看表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

  第二段(2)小小的灰尘来自土壤和岩石。

  第三段(3-6节)灰尘的作用很大。

  第四段(7)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生字词预*情况

  五、再读课文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2

  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来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学*重难点:

  灰尘的特点与作用,辩证的看待事物。

  学*过程:

  一、我能分辨下列汉字,还能组成词语。

  拂( ) 埃( ) 虹( ) 健( )

  佛( ) 挨( ) 扛( ) 键( )

  二、我能在带点汉字正确读音下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晕车(yūn yùn)削弱(xuē xiāo)分散(sǎn sàn)

  朝晖(zhāo cháo) 单调(diào tiáo)折本(zhé shé)

  三、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如果没有灰尘,阳光将_________,天空将________大自然__________,地球上的水将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

  ⑵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被人们称为“废物”的东西,往往有_________。灰尘虽然________,但_____。然而,如果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_______,则又令_______。这对当今世界来说,是个____________。

  五、读3、4、5、6自然段,填充下列句式。

  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人无法睁开眼睛)。

  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

  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

  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六、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真地看待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了解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重难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真地看待事物。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3、查字词典,理解意思。

  教学活动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

  2、学生讨论回答

  3、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一读体会在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

  4、出示生字词指名带读。

  5、学生指名齐读。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6、指名读阅读提示。

  7、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指名读3.4.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你还了解生活中那些被看成废物的人们看成废物的东西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存东西,怎样的价值?

  3、交流课前查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在价值,要正确认识。类生活的关系。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篇扩展阅读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篇(扩展1)

——假如没有灰尘教案3篇

假如没有灰尘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写“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古往今来”是指从古代到现在;“拂拭”是指弹掉或者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害?

  3、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没有灰尘行不行?

  2、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

  3、指名带读生字: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阳、日晕、单调

  4、接下来我们随着范读进一步学*本课生字词。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

  1、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小组内部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学*结。

  灰尘的特点作用说明方法细小削弱阳光列数字、做假设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做假设具有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做假设

  4、学*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如电视,网络,游戏……

  3、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掌握的资料,以“我是灰尘”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假如没有灰尘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写“然而、面临、颗粒、来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古往今来”是指从古代到现在;“拂拭”是指弹掉或者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害?

  3、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没有灰尘行不行?

  2、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

  3、指名带读生字: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阳、日晕、单调

  4、接下来我们随着范读进一步学*本课生字词。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

  1、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小组内部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学*结。

  灰尘的特点作用说明方法细小削弱阳光列数字、做假设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做假设具有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做假设

  4、学*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举例说明。如电视,网络,游戏……

  3、小练笔:根据课文和自己掌握的资料,以“我是灰尘”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假如没有灰尘教案3

  【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真地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了解可闻所用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3、查字词典,理解意思:

  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走进教室,连续地咳嗽,手在空气中扇着,然后说;“屋里有土可太不舒服,我向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2、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一读体会在课文的意思。

  3、出示生字词指名带读:

  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先默读思考:

  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削弱阳光列数字、做假设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做假设具吸湿性调节气候、气象万千做假设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昆较大的小组,及时表扬合作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生评读。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指名读3、4、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看成废物的东西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了解生活中那些被看成废物的东西,又怎样的价值?

  3、交流课前查的资料:

  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篇(扩展2)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实用五篇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写然而、面临、颗粒、来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

  2、默读课文,思考:

  3、接读课文,随文识字解词。

  4、交流:

  三、研读课文重点段(第6段)

  1、自由读第6段。

  2、灰尘的吸湿特点具有什么作用?

  3、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读出你的感受。

  四、升华主题

  从人们在生活中对待灰尘的看法,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五、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说明的方法及作用:对比、假设、列数据,使文章更具体生动。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忽而、面临、庞然大物”等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走进教室,连续地咳嗽,手在空气中扇着,然后说;“屋里有土可太不舒服,我猜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2、初读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一读体会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词指名带读。

  2.读完课文,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三、品读体验

  1.出示自学提示:

  学案: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2.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4.全班交流汇报。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 3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灰尘?

  2、灰尘像你们说的有那么多缺点、坏处,那么“耀武扬威”,那我们就索性不要它好了,你们说行不行啊?(不行。)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6分钟)

  1、点动作按钮,看幻灯片视频: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目光移到幕布上,调动起你们所有的感官,来用心地听、认真看一下这篇课文的情境性朗读。

  2、刚才同学都很认真,老师从你们专注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你们都在用心地听、用心地看。

  刚听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在课前也朗读过了,还有一些生字词老师需要特别提醒一下。

  3、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出示幻灯片)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1、自己范读1、2段,当中由生读“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出示幻灯片,提问:古往今来、拂拭、勿、尘埃和整句诗的意思。

  2、全班齐阅读提示。

  3、自己都思考好了吧,接下来小组间再讨论一下,看看自己的答案是不是跟别人的不一样,小组讨论出一个最好的答案,再由小组合作完成这个表格。

  4、学生在思考时提示:

  ①可以从文章寻找有关灰尘特点的形容词。

  ②第5段的特点和作用要用自己的语言稍微组织一下。

  ③第6自然段有两个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3分钟)

  接下来,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一个人回答。老师看看哪个小组的集体智慧最高、最厉害。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出示幻灯片,指名读4、5、6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6段第4句话。

  2、提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呢?请你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四个生字:勿、埃、漉、晕。

  (2)正确认读并理解:颗粒、来源、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总结学*收获。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课文,了解人类与灰尘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教学重点】

  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理解事物具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过渡:我们知道了没有灰尘,我们的生活将会很单调,而且我们可能还不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要想真正的理解这篇课文,理解灰尘的作用,就要读通文章,首先就要把生字词这个难关攻下。

  2、出示生字词,齐读并讲解

  注意:勿与匆,晕的多音并解释“日晕”

  三、精读课文

  1、学*导读部分,根据提示学*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导读部分给我们什么提示和要求。齐读

  师:我们齐读了之后,你读懂了什么,读到了几层意思呢?

  生1:灰尘有重要的作用。

  师: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生1:说一说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还有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师:那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为我们讲述灰尘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用笔在文中勾画出来,或者作上批注(学生活动。)

  3、灰尘特点及作用的学*,提问如何表现其特点、作用的,用的什么说明方法及作用

  (1)第3段的学*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灰尘的特点

  生1:灰尘的第一个特点是特别小(板书:细小)

  师:从哪里看出,找一找文中的句子来支撑你的观点

  生答

  师: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描述这个特点的?

  生:列数字。

  师:哪里在列数字,用数字说明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这种方法就叫──列数字。 (板书:列数字。)

  师: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灰尘的细小

  师:作者介绍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生:很大的东西。

  师:为什么作者要称细小的灰尘为“庞然大物”?同学们思考揣摩一下

  生探讨。

  师: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

  生:肉眼看到的。

  师:人眼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是庞然大物?

  生:和小的灰尘比。

  生:和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尘比。

  师:我们刚才知道了灰尘的直径,大的灰尘直径几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尘直径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生计算:一万倍。

  师:一万比一,大的灰尘自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灰尘的特点的?将大的灰尘和小的灰尘进行了什么(板书:作比较)

  师:这一段介绍了灰尘细小的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使灰尘的特点能够更加具体,生动。

  师:这段话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了灰尘的大小,接着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样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真实,生动。

  四、小结

  1、概况文章大意,加入“假如”的.句式

  师: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文章的大意,将刚才我们说的“假如”的形式加进去生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师:虽然灰尘有碍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但是人类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散射强烈的阳光,人无法睁开眼睛,天空将只有单调的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

  2、谈一谈学后感悟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悟出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 5

  学*目标

  ① 认识4个生字

  ②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③ 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师说:“*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②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①指明读阅读提示。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篇(扩展3)

——《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设计3篇

  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真地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了解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3、学生充分预*课文,熟读课文积累文中多音字、四字词语、近反义词等;理解: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等词语。

  重点难点:

  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了解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许多帮助,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

  板书课题。

  展示预*步骤:

  1、卡片认读生字生词: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学生互相纠正错误)

  2、请学生上台板演:自己难记忆的生字、积累的多音字、四字词语、近反义词。(其余学生观察,发现错误主动上台纠正。请小老师教学)进行个别评价。

  3、检查读文

  请学生默读自读提示,明确学*的要求及问题:

  ·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作用和特点的。

  带着问题点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及时纠正其中的问题)读完后进行点名评价。

  二、依照提示,自学讨论,展示交流,多员评价

  1、自主读书,勾画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与小组同学合作学*,对比、补充自己学*中的不足

  3、交流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4、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学*,及时表扬合作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生评读。

  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做假设、做比较)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齐读3、4、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看成废物的东西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了解生活中那些被看成废物的东西,又怎样的价值?

  3、交流课前查的资料:

  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后反思:

  《假如没有灰尘》是篇略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我以“导、展、练、评”教学方式设计教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本节课,在让学生做了课前充分的预*的前提下:做到了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篇(扩展4)

——《枣核》公开课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续编故事。

  一、预*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玛瑙 草坪 萧乾 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 踏访 踏实 (2)殷实 殷红 (3)核桃 枣核

  (4) 劈柴 劈头盖脸 (5)荷花 负荷 (6)匀称 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一)走进课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枣核( ) 蹊( )跷( ) 掐( )指 殷( )切

  玛( )瑙( ) 衣dōu( ) 嫣( )红 匀( )称 ( ) 卵( )石 喏( )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 )

  ②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 )

  ③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 )

  3、找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茶( )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

  4、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一颗_____的枣核。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活动二: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活动三: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活动四: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活动五:课文语言很有情感,请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如: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三)巩固、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教学后反思:

  《枣核》课堂练*

  语段研读《梦里几度回故乡》

  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美国人吃起肉来兴致勃勃,并不断和朋友、亲戚交流食谱,获得新的口味。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总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锅清水里煮半个小时,最后加进一块黄油,连盐也不放。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感到美国人并不比*人幸福。他们一生都在承受压力和竞争,连、睡梦中都无法放松。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的是什么吗?那里的人们的轻松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动的变化,那里的活力!别担心,我们会回去!”

  是的,她相信他们会回去!

  1、本文表现的是之情,文中的“她”寄情于。


假如没有灰尘公开课教案3篇(扩展5)

——假如没有灰尘语文教案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四个生字:勿、埃、漉、晕。

  (2)正确认读并理解:颗粒、来源、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总结学*收获。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课文,了解人类与灰尘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教学重点】

  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理解事物具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过渡:我们知道了没有灰尘,我们的生活将会很单调,而且我们可能还不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要想真正的理解这篇课文,理解灰尘的作用,就要读通文章,首先就要把生字词这个难关攻下。

  2、出示生字词,齐读并讲解

  注意:勿与匆,晕的多音并解释“日晕”

  三、精读课文

  1、学*导读部分,根据提示学*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导读部分给我们什么提示和要求。齐读

  师:我们齐读了之后,你读懂了什么,读到了几层意思呢?

  生1:灰尘有重要的作用。

  师: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生1:说一说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还有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师:那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为我们讲述灰尘的。

  2、默读课文,找一找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用笔在文中勾画出来,或者作上批注(学生活动。)

  3、灰尘特点及作用的学*,提问如何表现其特点、作用的,用的什么说明方法及作用

  (1)第3段的学*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灰尘的特点

  生1:灰尘的第一个特点是特别小(板书:细小)

  师:从哪里看出,找一找文中的句子来支撑你的观点

  生答

  师: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描述这个特点的?

  生:列数字。

  师:哪里在列数字,用数字说明物体的性质和特点,这种方法就叫──列数字。 (板书:列数字。)

  师: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灰尘的细小

  师:作者介绍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生:很大的东西。

  师:为什么作者要称细小的灰尘为“庞然大物”?同学们思考揣摩一下

  生探讨。

  师: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

  生:肉眼看到的。

  师:人眼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是庞然大物?

  生:和小的灰尘比。

  生:和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尘比。

  师:我们刚才知道了灰尘的直径,大的灰尘直径几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尘直径一百万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生计算:一万倍。

  师:一万比一,大的灰尘自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灰尘的特点的?将大的灰尘和小的灰尘进行了什么(板书:作比较)

  师:这一段介绍了灰尘细小的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使灰尘的特点能够更加具体,生动。

  师:这段话用了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了灰尘的大小,接着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样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真实,生动。

  四、小结

  1、概况文章大意,加入“假如”的句式

  师:用简短的一段话来概括文章的大意,将刚才我们说的“假如”的形式加进去生尝试概括文章大意。

  师:虽然灰尘有碍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但是人类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散射强烈的阳光,人无法睁开眼睛,天空将只有单调的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

  2、谈一谈学后感悟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悟出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忽而、面临、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庞然大物、古往今来、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教学过程】

  学*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目标1中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

  3、默读课文4~6自然段,填表:

  特点作用说明方法

  4、灰尘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好处?从灰尘的危害与好处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