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

日期:2022-01-21 08:35:13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明章法抓取有效信息,理清文章思路,赏析写作技巧

  二、悟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体悟作品的现时意义

  三、学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让学生掌握赏析文本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学方法即学*文本,通常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教学难点:

  质疑探究即“为什么这样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预*材料,见“附录”)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预*情况检查:

  文本中多次写到“奥斯维辛”下列对“奥斯维辛”概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

  ②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A.①②③,都不同

  B.①②同,③不同

  C.①③同,②不同

  D.①②③,都相同

  答案A

  二、明章法

  之一:讨论——全文共16个自然段,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教学意图:

  (1)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内容梳理,熟悉文本内容;为教学“怎样写的”做好铺垫

  教学流程:

  1.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所见——客观事实

  所思——主观感受

  现时的(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白杨起舞,儿童嬉戏是一场噩梦,应该是没有阳光、百花凋谢的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来旅游,布热金卡是旅游中心**工厂的一部分;目睹历史,向死难者致敬历史的毒气室,焚尸炉(毒气室,焚尸炉的);

  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特别恐怖、终生难忘;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

  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囚牢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不育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

  遇难者纪念墙

  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窒息现时的(奥斯维辛)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游戏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奥斯维辛的所见所思

  之二: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教学意图:了解、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问题,学生可以答出许多“点”综合学生的思考,梳理出共性的“作法”,便于学生借鉴)

  教学流程:

  1.教师抛出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选取典型细节(典型场景、典型事件)

  首尾呼应

  历史和现实对比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叙事和抒情(议论、说理)相结合

  之三: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意图: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流程:就写作方法,逐一交流大体在以下内容上,达成共识:

  内容摘录

  写作手法

  为什么这样写(目的)

  首段: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尾段: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首尾呼应

  可以使全文结构缜密,同时,又强调了主题思想,可以使主旨升华

  (1)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2)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3)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选取典型细节

  (典型场景、典型事件)

  以点代面,窥一斑而知全豹

  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

  今天的奥斯维辛

  历史中的奥斯维辛

  历史和现实对比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照的眼光穿越古今在对比中,主题得到强化

  侧面烘托: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正面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两者结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叙事和抒情(议论、说理)相结合

  使文章内容融入了鲜明的立场,能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彰显

  三、质疑探究——读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意图:(在学*中,基本解决了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但这只是一般层面的阅读,文本的阅读,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深入研究文本,探讨文章疑难,力求将文本读深、读透

  教学流程:用问题,带着学生“咬筋”

  问题一:文章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反复写到“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请问:这篇文章,究竟是不是“新闻”?

  问题二:“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难忘的地方,有二:一是“毒气室”,另一个是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为什么?(“雏菊花在怒放”,为什么会使参观者“特别恐怖、终身难忘”?)

  问题三:“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问题四:“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揣摩“心情”和“使命感”的具体内涵

  四、小结(板书内容):

  阅读文本的一般思路

  读 懂: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读 深:深入文本,读出字里行间的意味;

  读出个性:对一些问题,合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练*

  阅读下列文字,请以“为了母亲的微笑,我要……”做开头文字,写一段话

  *有没有“奥斯威辛”?

  抗战爆发前的哈尔滨和长春就有两支日本秘密部队,它们在抗战时的秘密番号是第731部队和第100部队在他们眼里,活人就是解剖台上的木头、笼子里的小白鼠,他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高效、快捷地用细菌来消灭冒着热气的人体。

  从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军还对被称作大后方的重庆发起了218次空袭,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共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炸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

  南京大屠杀,制造了30万冤魂!除此之外,还有遍布各地的慰安所可以这样说,*的每一块土地都有流淌着鲜血的伤口。

  统计学永远是无情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掩埋着无数个不为后人所知的悲痛故事可以这样说,纳粹把奥斯威辛变成集中营,日军则把整个*都变成“奥斯威辛”

  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前预*

  一、关于“奥斯维辛”: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面积达40*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1940年到1945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1940年4月,开始建造

  1945年初,纳粹德国为消灭罪证,他们炸毁了这些大规模**装置

  1945年1月,苏联红军**了奥斯维辛

  1947年7月2日,波兰*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1958年8月31日发表在《*》上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仇杀希特勒杀犹太人是有计划的,而且是长远的计划,当时欧洲的犹太人有1100万名,德国人进入波兰后,建造的铁路比一般宽10公分(这样只有纳粹的火车能开到),开始骗犹太人说要在奥斯维辛建造一个类似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居留区,犹太人信以为真,收拾家当上了火车,走上死亡之路

  当火车开到集中营时,犹太人在月台被分成两堆:一堆是暂时留下干活的,另一堆则是要被处死的,而要马上送去处死的犹太人,都被骗去洗澡,然后送到毒气室毒死,被杀害的犹太人,从头发到身上油脂都被当成物资利用,尸体烧完后就当作肥料,头发编制成地毯……

  在二次大战时,德国是个物资缺乏的国家,犹太人穿过的皮鞋被送到德国再循环,头发做成的地毯供军人使用

  1945年1月,当苏联红军**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5000双女鞋

  二、相关分析材料(选自《教师教学用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而作者却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不是矛盾的呢?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个明朗、欢乐的场景,而作者却觉得是“一场噩梦”,“最令人毛骨悚然”,有悖于常理的感受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复杂情感?作者要报道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却没有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集中营的建筑、布局、设施、刑具,而是更多地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能否传递出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准确信息?文章篇幅简短,却有许多这样耐人寻思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消息报道一般由导语、主体、事件结果三部分组成,并不强调现场感知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富于文学色彩的描写本文也是一则新闻消息,但它更像一篇通讯,在客观记述事实的基础上有适当的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感受,富有文采的语言使文章生动形象,给人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三、课前思考:

  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文章的写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3、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奥斯维辛、题为《蝴蝶》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奥斯维辛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生活。

  2、结构

  导语(1~3段)——背景(4~5段)——主体(6~14段)——结语(15段)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写作手法: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此文与我们*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五、阅读拓展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

  六、作业

  以《把伤痛刻在心中》为题写一段文字。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

  【自学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培养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5、培养不忘历史、珍爱和*、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2、预*检测(见《高考调研》)

  二、导入设计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战败后,*在奥斯维辛建造**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国普利策奖*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主这个问题来学*这篇文章。

  三、 整体感知

  1、本文侧重从哪些角度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作者的足迹。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确:抓住参观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 可怕 悲惨 愤恨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灰砖房——羞红了脸

  长廊 见——照片 微笑的姑娘

  下室 见——绞刑架 跪

  感——窒息

  2、文章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呢?

  明确:

  (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纳粹*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4)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静”中找到新闻。在*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静”中找到新闻。在*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学*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历史,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明确:

  (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

  (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

  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拉贝日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3、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奥斯维辛、题为《蝴蝶》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奥斯维辛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生活。

  2、结构

  导语(1~3段)——背景(4~5段)——主体(6~14段)——结语(15段)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写作手法: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此文与我们*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阅读拓展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

  五、作业

  以《把伤痛刻在心中》为题写一段文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过常见的新闻,*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

  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2、教学难点: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任务。

  2、学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圈点批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领悟情感,学会赏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主动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以上教学方法,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传统黑板教学,并利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课前我的主要准备工作是备好课,搜集作者和“二战”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做好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并对“新闻的客观性”进行思考,积累感受。

  (二)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由一首来自奥斯维辛的诗《蝴蝶》导入,并用多媒体演示诗歌《蝴蝶》内容,播放相关配乐,我深情朗读后,导入:这是一首感人的诗,它的作者叫巴维尔,是个犹太人,写于奥斯维辛集中营。23岁时,***把他投入毒气室,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此陨落了,他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那么,奥斯维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走进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同时,我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介绍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有关背景情况。

  【这样的导入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而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相关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内容。】

  2、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我先以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一般新闻的特点,引导他们注意本则新闻视角的独特。

  接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我板书生字词,如:毛骨悚然song3、和煦xu4、踉跄liagqiang4、祈祷dao3.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这则新闻并没有写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那么它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2)既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圈点勾画相关句子。学生朗读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发言时,我适时点拨,学生发言后,我进一步明确,多媒体演示相关要点。

  【这一环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使他们的情感随着文中的参观者变化着,有助于他们走进文本。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旨在培养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惯。学生通过自主学*,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全文,这有助于接下来对课文的研读与品析。】

  3、再读文章,揣摩细节。

  我进一步设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我来回巡视,适时启发、引导。

  (1)文章的开头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美好画面,但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结尾处也有样的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2)本文有许多细节耐人寻味,请从文中找出几例,仔细揣摩品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怎样理解14段中“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

  学生回答后,我小结明确,并用多媒体演示内容要点。

  【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主体的作用,通过通过*等对话的方式设疑,,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体味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这有助于接下来对文章写法的鉴赏。】

  4、研读文章,赏析写法。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文题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接着在第6段、16段中也用否定的语气说到了这个意思。这一连串的否定句有什么含义?它们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

  (2)本文有很多精彩之处,透过文中的叙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请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后,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小组派代表发言,我启发、点拨,最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教学重难点问题由易到难,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这样组织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深入理解文本,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意识和探究能力。】

  5、拓展延伸

  我借助多媒体介绍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引导学生就德国与日本面对历史的不同态度,谈感想,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将行文与现实联系,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6、布置作业

  . 请就身边新*发生的事写一篇小新闻。注意要选取有价值的事件,报道要真实客观并学*本文将情感蕴含其中的写法。

  【这个作业的设置,不仅能巩固这节课的学*内容,体会新闻中蕴含情感的写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对***的愤懑与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的向往

  我这样的板书设计层次清晰,它能够系统、直观地展现全文的内容、结构,并清晰、明了地指出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静”中找到新闻。在*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静”中找到新闻。在*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静”中找到新闻。在*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4)

——《父亲的菜园》公开课教案设计3篇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对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教学上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加强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特点的感悟,进一步学*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从父亲坚忍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默读课文,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土地的热爱。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说说本课的阅读要求。然后按照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记号和批注,要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并把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2、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说明,父亲是在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菜园的情况下决定开垦新的菜园的。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课文就这个问题讲了四点:

  (1)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选择了一块相对*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

  (2)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石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些可怖的岩石。

  (3)当菜园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的时候,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去肥土。

  (4)四处拾粪,伺候这块菜园。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中体会到父亲勤劳、坚韧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来体会,然后说说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梳理。

  (1)决定开荒。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荒!(勤劳)

  (2)开垦荒地。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勤劳、吃苦)

  (3)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坚忍不拔)

  (4)种上豌豆。当我问能否长出豌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对土地的信赖)

  (5)豌豆肥田。父亲说:肥土吧。(对土地的保护、热爱)

  (6)拾粪肥田。有时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亲也要我跑到菜地里去撒。(节俭、对土地的热爱)

  教学内容:

  人教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生字新词。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3、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并学*父亲执著和勤劳的品格。

  重难点:

  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并学*父亲执著和勤劳的品格。

  课前准备:

  首先,我们来看两组图片。(每组图片各三幅)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这两组画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一、导入

  很难想象把一片荒凉、贫瘠的黄土,变成“碧绿的菜园”,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但这位普通的农民却做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这位伟大的父亲。

  板书:父亲的菜园

  1、齐读课题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

  2、出示目标

  3、默读课文,在预*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4、认识新字词。

  舒畅 诧异 坚毅 *缓

  狰狞 箢箕 可怖 伺候

  莴笋 气馁 边缘 锄头

  贫瘠 铁锨 榨干 诱人

  似信非信 疑惑不解

  指名读——齐读——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二、研读课文

  1、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5)

——体育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内容:

  1、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急停跳投,教学比赛

  2、素质练*:俯卧撑,加速跑,单脚跳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1、通过学*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

  2、通过素质组合练*,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三、教学过程:篮球基本技战术水*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次课内容:篮球、素质。

  4、安排见*生。

  要求:集合队伍快静齐,见*生旁听,协助教师工作。

  (二)、准备部分(6分钟)

  学生熟悉球性练*

  组织教法:

  1、教师讲解练*的方法,即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动作或者模仿所见过的某些球星的动

  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熟悉球性练*。

  2、教师下到学生中间一起练*或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

  要求:学生不能投篮。

  (三)、基本部分(32分钟)

  1、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8分钟)

  动作要领:运球速度快变慢,跨步急停缓前冲,急起运球慢变快,重心前移后腿蹬。

  教学重点:手、脚、身体重心协调一致。

  教学方法:

  (1)教师先进行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

  (2)学生分两边看示范听讲课。

  (3)学生成四列横队列于篮球场中线。

  (4)学生分组练*。

  练*方法:学生快速运球朝篮球场端线方向作急停急起动作,根据自身能力调节快慢。

  (5)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动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6)请个别学生示范,教师进行讲评。

  2、急停跳投练*(8分钟)

  动作要领:急停动作与运球急停相同。投篮时双脚用力蹬地跳起,眼睛瞄准篮,抬肘伸臂,翻拨指球出手。

  注意事项:前臂与手腕要控制好处手力量。

  教学关键:向上举球和起跳动作协调一致。

  组织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解。

  (2)学生分组列于中线(图2)。

  (3)学生分组进行急停跳投练*。

  要求:球不管有否投进,都只做一次投篮动作。

  (4)投完篮的同*球返回中线接到队伍的后面。

  (5)教师全场观察学生练*情况,及时个别纠正错误。

  3、教学比赛(10分钟)

  组织教法:学生分**数相等的小组进行半场教学比赛,由学生担任裁判,裁判可轮流

  担任。教学比赛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4、素质练*(6分钟)

  组合练*(1)俯卧撑8次;(2)加速跑;(3)“火车前进”

  练*方法:由队伍排头同学开始在起点做俯卧撑8次后向前加速跑到对面端线,与此同时,下一位同学便可开始做俯卧撑练*,与此类推,依次进行。待全组同学都跑到端线后用游戏“火车前进”返回起点。先到的队为胜,最迟到达的队集体做俯卧撑5次。

  (四)、结束部分(4分钟)

  1、放松练*

  组织教法:学生成体操队形散开,听教师口令进行放松练*。

  2、师小结本次课情况。

  3、教师宣布下一节课内容、地点。

  4、安排值日生还器材。

  5、师生再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6)

——公开课教案3篇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布置出图形王国形象。

  2、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各种图形。

  3、幼儿用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空白没涂色的)

  活动过程:

  一、感知梯形的特征1、情景:(出示请柬)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呀?这呀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2、通过寻找,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引出梯形。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呀?它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出示梯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象呢?

  2、比较长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出示正方形)那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去比较相同点: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异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也是一样大的。

  梯形,一条边短,一条边长,两条边**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你觉得它的斜边像什么?

  3、小结:这种形状的图形,名字叫--梯形。

  4、梯形宝宝可调皮了,它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

  (教师演示)这样还是不是梯形呀?

  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不管它们怎么放,都是梯形。

  5、认识不同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听说梯形宝宝还有许多兄弟姐妹呢,你们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叫梯形,(出示直角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只有一条边是可以当滑梯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出示等腰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它的两条斜边是一样长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小结:梯形宝宝的家人可真多,有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三、小组操作,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1、图形国王还想考靠小朋友们,出了一些难题,摆放在那边的桌子,我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考验呀?

  涂色:让小朋友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上漂亮的颜色·折一折、剪一剪:让小朋友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折、剪出梯形来·装饰梯形:从很多图形中将梯形找出来,进行装饰(如梯形饼干、梯形杯子、梯形池塘、梯形楼梯、梯形花盆、)(教师巡回指导)2、反馈:共同检验小朋友的操作四、通过寻找梯形,加深对梯形的认识国王说,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都通过了他的考验,所以请我们去参观图形娃娃们的表演,你们开心吗?那就出发吧!

  1、让幼儿在活动室能张贴的图片造型中找找、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2、鼓励全体小朋友寻找,跟同伴或老师们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五、结束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为了表扬小朋友今天的表现,国王决定将这些图形造型送给我们,大家开心吗?那我们一起将它们带回我们的活动室吧!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大胆讲述小猫贪吃的不同神情。

  2、了解常用量词“根、包、瓶、块”等的使用和搭配,丰富相应的词汇量。

  3、能合理讲述画面,创编不同的结尾,体验阅读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大图书《贪吃的小猫》

  教学过程:

  一、猜谜预测,导入活动。

  1、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说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厨房粮仓它放哨。(猫)

  2、前几天,小朋友告诉我看了动画片《加菲猫》,谁来说说,加菲猫喜欢吃什么?

  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关小猫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出示大图书)这本书叫《贪吃的小猫》。什么是贪吃呢?(特别喜欢吃,特别能吃,吃东西没节制等)

  4、看,贪吃的小猫探头探脑地出现了。猜猜,这本书会讲贪吃小猫的安身们故事呢?(看封面预测故事)

  二、阅读讲述,展开活动。

  第1页:谁来讲讲贪吃小猫的故事?妈妈上街买了什么?小猫上街了吗,为什么?小猫在哪里找到了东西?找到后小猫干什么了?

  小猫贪吃的馋样子是怎样的?(高兴得尾巴翘起,嘴巴鼓着,眼睛盯着,怕你抢了它的香肠。)

  谁能把这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第2页: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谁能把这件事跟刚才一样说一说?

  小猫想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它后腿踮起,前腿搭在购物袋上,眼睛瞄着面包,嘴笑眯眯的。)看着这么香的面包,小猫会想些什么呢?

  第3页:妈妈又买了什么东西,小猫还会吃吗?谁来把这件事说一说?

  这次,小猫吃得如何?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猫吃得很写意,它摸着肚子,抿着嘴巴,舔着舌头。)学一学小猫写意的样子。

  小猫吃了一包土豆片,还会吃一包什么呢?

  第4页:谁来说一说这件事?

  除了一根香蕉,小猫还可以吃一根什么呢?

  第5页:接下来妈妈买了什么?还可以说一块什么呢?

  第6页:贪吃的小猫在干什么?谁来讲讲这件事?

  小猫吃得开心吗?从哪里可以发现?(它双手相握,歪着头,嘴角翘得很高。)小猫为什么这么开心?

  第7页:这次,妈妈买了什么?还可以说一瓶什么?小猫还会继续吃下去吗/

  第8页:谁来讲讲小猫是怎样吃的?(它四肢伸长,把头钻到了购物袋。)

  第9页:小猫吃到了吗?为什么?小猫哪去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10页:小猫怎么了?(毛、胡子都竖起来了,张着嘴辣死了……)

  小猫为什么这么难受?贪心好吗?为什么?(以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幼儿不贪心)

  三、师幼阅读,体验乐趣。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看看它到底是怎样说的?(教师读课本,幼儿倾听。)

  2、“结果就是……”是什么呢?谁能来说一说?(幼儿创编不同的结果,可讲述小猫吃了胡椒粉后的结果,或贪心的后果。)

  3、这个故事好听吗?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再来读一次吗?读到“贪吃的小猫跟在后面”时,要注意声音放轻些,以免被妈妈发现。(师幼一起阅读。)

  4、这次小朋友自己来读书。阅读时要注意语速,声音不拖调。(幼儿再次阅读。)

  5、谁愿意自己来读书?这次你加上自己的结尾。

  6、小结:今天我们阅读了《贪吃的小猫》的故事。除了小猫贪吃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贪吃?还有哪些人会贪吃?(幼儿自由表述)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

  让同学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作:

  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一定的条理,编写神话、传说故事。

  3、俺的发现:

  让同学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字,增强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4、日积月累:

  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同学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5、成语故事:

  引导同学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1、第一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2、第二、三课时:

  “*作”教学。

  3、第四课时:

  “俺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

  这个单元,俺们学*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俺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身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2、分小组互相介绍:

  每人介绍一个,讲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把故事内容讲清楚,听讲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

  谁的故事最吸引人,讲得清楚、有条理,情节生动、有趣?

  4、评出小组的“故事大王”,协助同学修改故事,讲得更生动。

  5、全班交流:

  评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对积极发言、口语交际有进步的同学加以鼓励。

  6、教师总结:

  神话、传说故事是俺国文化的一局部,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后俺们可以再选一些故事读一读。

  二、教学“*作”

  1、教师:

  上一节课,同学们互相介绍了自身了解到的神话、传说故事,被神奇的故事所吸引,假如你是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你想变成什么?这节课,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假如俺会变”,变成任何人、任何物,编一个故事。

  2、明确*作要求:

  ⑴ 指明同学说说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7)

——《四季》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学会“对、说、是”等11个生字,理解“草芽”。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课文中的句式初步学*模仿说话。

  3、结合图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感受这四季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课文中的句式初步学*模仿说话。

  2、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去爱护大自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问话激趣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喜欢秋天吗?你为什么喜欢秋天呢?除了秋天,你还喜欢哪些季节呢?

  2、我们班小朋友有的喜欢秋天,有的喜欢春天,有的喜欢夏天,还有的喜欢冬天。今天,老师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请进了我们的教室。(出示课件)

  3、四季美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四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认识生字词

  1、谈话激趣,导入生字学*。

  刚才,春夏秋冬四姐弟偷偷告诉老师,他们说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春夏秋冬四姐弟有个小小的要求:小朋友们必须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准确地认出来,他们才会和你们交朋友。

  2、出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

  (1)出示生字:圆、叶、说、对、是、就、秋、雪、夏、冬、肚

  ①全班认读生字,师及时纠正。

  ②指名认读生字。

  (2)出示生词:不对、说话、就是、荷叶、圆圆、雪人、夏天、秋天、冬天、大肚子

  ①全班认读生词。

  ②开火车读生词。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问:你想读一读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抽读,并纠正。

  4、齐读。

  三、图文结合,走进四季

  (一)走进“春草”

  1、小朋友喜欢郊游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

  2、师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出示图片和文字)瞧,春天来了,你们都认真地看一看,春天带来了什么?

  3、理解“草芽”。草芽:刚长出来的小草,柔柔的,嫩嫩的。

  4、指导朗读“草芽尖尖”。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5、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春天里,我们除了能看见嫩嫩的草芽,可爱的小鸟,想一想,还能看到什么呢?

  (二)走进“夏荷”

  1、师:小朋友们眼睛里的春天真美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们都穿上了小短裤、小花裙。咦,大家告诉我,什么季节来了?(夏天)

  2、夏天可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听一听,不远处,都有谁在说话。快速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一找。

  3、生回答“谁在说话”这个问题。(青蛙、荷叶)荷叶在说什么?(我是夏天)

  4、指导读“荷叶圆圆”。指名读,师范读,生齐读。

  (三)走进“秋谷”

  1、师:天气冷了下来,抬头看看天空,成群成群的大雁正朝着南方飞去。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什么季节到啊?(秋天)这时候的农民伯伯他们在干什么呢?(在田里收庄稼)

  2、出示图。师:图上是个什么庄稼啊?(稻谷、谷穗)

  3、谷穗是不是病了,怎么直不起身子啊?(没有病,它弯着腰、鞠着躬,成熟了)

  4、小朋友们真聪明,竟然知道谷穗成熟了,农民伯伯可以大丰收了。接下来,我们就用无比喜悦、高兴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谷穗弯弯”吧!生齐读,注意语气。

  (四)走进“冬雪”

  1、师:北风呼呼地刮着,一夜之间,屋顶、山坡上铺满了银白色的雪。小红和小明高兴地在家门前又跑又跳,用了半个小时,竟然堆出了一个——雪人。

  2、出示雪人课件。

  3、师:雪人的鼻子是胡萝卜做的;手是扫帚做的;脑袋上顶了一顶红色的大帽子,其实它是红水桶;谁能告诉我,雪人的眼睛是什么做的?(土豆、纽扣……)

  4、现在,雪人挺着它的大肚子,非常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5、现在,小朋友们变成了小红和小明堆出来的胖雪人,请大家一起读一读“雪人大肚子一挺”。师相机指导。

  (五)四季图片欣赏

  欣赏四季美景图片,进一步感受四季的美丽,去铭记最能代表四季特征的颜色。

  (六)再读课文,继续感知四季的美。

  分组朗读,分为春草组、夏禾组、秋谷组、冬雪组。

  四、说话练*

  (一)我会说

  1、出示图片——桃花、蜜蜂

  (1)图上有些什么?(桃花和蜜蜂)桃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

  (2)完成练*:(桃花)(红红),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2、出示图片——柳树与小狗、菊花与蝴蝶,仿照“桃花和蜜蜂”一例进行说话练*。

  (二)巩固课文

  1、出示课件——

  跟随老师的指导,再次就课文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内容,进行练*。

  ( )( ),他( )说:“我是( )。”

  2、分组练*。分春草组、夏禾组、秋谷组、冬雪组,分别进

  行季节练*。

  ( )( ),他( )说:“我是( )。”

  五、小结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和春夏秋冬四季交了朋友。如果小朋友们还想和四季进一步交流感情,就得去大自然寻找他们的踪迹。不久后,冬天将来到大家的身边,希望小朋友们能和冬天玩得开心、高兴。

  最后,春夏秋冬四季有首儿歌要送给大家,祝大家在今后的学*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吧!

  你拍一,我拍一,春夏秋冬真美丽; 你拍二,我拍二,春芽尖尖出地面; 你拍三,我拍三,荷叶圆圆绿连天; 你拍四,我拍四,谷穗弯弯满田地; 你拍五,我拍五,顽皮雪人在跳舞; 你拍六,我拍六,一年四季轮回走。 六、板书设计

  草芽(尖尖) →春天 荷叶(圆圆) →夏天 谷穗(弯弯) →秋天 雪人(顽皮) →冬天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孩子观察和想象。

  我们的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像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色彩让孩子们喜爱,更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红彤彤的太阳、黄澄澄的梨、蔚蓝色的天空……在秋天迷人的季节里,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秋天的多姿多彩的,让他们感知美丽、丰富的色彩藏在哪里,玩玩色彩的游戏,摸摸秋天的水果,拾拾秋天的落叶……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相信孩子们的语言、空间、想像、交际等能力都会得到发展。现在,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进入"多彩的秋天"主题活动中,一起去发现、去探讨、去想像吧!

  从多彩的秋天联想到美丽的春天,寻找春天的秘密。迎春花象喇叭,小草变绿了,白玉兰悄悄地开放了。"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春天天气真好,燕子飞来了";"春天天气真好,青蛙呱呱呱叫";还有的说:"春天天气真好,小蝌蚪呀找妈妈" "杨柳树儿对着我们弯弯腰""小朋友呀去郊游,真呀真高兴";"小草长出绿头发,痒得咯咯笑";"大狗熊呀睡醒了,出来找吃的"春天的美是多姿多彩的:有自然景色的美、小朋友服装的美、动物有趣的变化和小朋友快乐的郊游。

  于是大家又想到了四季中的夏天和冬天。四季诗歌的欣赏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了四季的美,从而激发了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创编,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讲述并展开想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活动特色和创新之处:多媒体课件的画面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满感情的朗诵,钢琴《秋日的私语》的伴奏,充满了诗情画意,把文学作品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四季的特征。增长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幼儿理解感知诗歌"四季"结构基础上尝试仿编诗歌,用诗歌语言表述个人经验和想像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儿歌内容,知道四季的特点,感受四季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难点--感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

  1、关于四季景色的课件。(分春、夏、秋、冬)

  2、绘有草牙、荷叶、稻穗、雪人的四幅图。(上面有许多空白,分别钉在泡沫做的"四季树"上。)

  3、四季的头饰。(草芽、荷叶、稻穗、雪人)

  4、音乐。

  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引起兴趣--欣赏多媒体课件四季的美--幼儿创编,替换诗歌中的个别词语,体验创编诗歌的快乐--表演四季,愉快跟诗歌做动作。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些地方看出是秋天呢?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我们来看大屏幕,猜猜是什么季节?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四季的4幅图,最后定格)师:我们的大自然可美丽了,你们看,四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多媒体课件欣赏《四季》

  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二、帮助幼儿理解感知作品(教学重点)

  幼儿欣赏诗歌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诗歌里的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如,草芽是春天特有的,雪人是冬天特有的。可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每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事物,让孩子认识四季,感受四季的美好。

  三、尝试仿编诗歌。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同伴对读、小组轮流读、分角色读、做动作读……通过朗读表现孩子自己的感受。如,"草芽尖尖"可读得轻细,表现出草芽的柔嫩;谷穗"鞠着躬说",可读出谦虚的感觉;"雪人大肚子一挺",可以做挺肚子的动作,以表现雪人顽皮的样子。对孩子的创造,教师应充分给予鼓励。

  根据幼儿的想象仿编诗歌,如:鲜花红红,他对蝴蝶说:"我是春天。"柳叶绿绿,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知了叫叫,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树叶黄黄,他对大雁说:"我是秋天。"菊花香香,他对落叶说:"我是秋天。"雪花白白,他对人们说:"我是冬天。"腊梅花开,他对小朋友说:"我是冬天。"水仙花开,他对天空说:"我是冬天。

  四、表演四季:

  听了小朋友们找到的四季,我觉得四季真的好美呀!就让我们一同感受四季的美丽景色吧!请小朋友带上四季的头饰进行表演。请个别幼儿一边念《四季》一边做动作。

  鼓励个别幼儿领着大家诵读。

  五、拓展游戏:

  说说画画:

  你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并能给图画取个名字。(放背景音乐,用背景音乐来调控画画的时间)

  六、课后延伸

  找找描写春、夏、秋、冬方面的儿歌,读读并能介绍给小伙伴们。

  如:春雷唤醒了桃花。夏雨洗绿了树叶。

  秋风染红了枫叶。冬雪铺满了大地。

  活动反思:

  《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来表现四季的特征。

  在教学设计时采用了你喜欢哪个季节就先学哪个季节,先读描写哪个季节的话。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春天时,我让小朋友自由说:你在春天看到了什么?小朋友都很会说:我看到了小草长出来了;我看到小鸟也飞出来了;还有的说春天桃花开了……这时候小朋友的兴趣都非常高,都非常想学下面的内容。

  本节教学活动的多媒体课件我进行了自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可以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季节,谈论季节,创编儿歌。

  教育理论依据:

  诗歌教学是幼儿情感高度参与的一种活动,要在"情"和"趣"上下功夫,让幼儿综合地运用已用的经验和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思考力度的问题,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拓宽幼儿思路。给予幼儿创造、想像、表达的空间,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情境和气氛中感受、欣赏、朗诵与创编。新颖、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创编活动诱发幼儿积极思维和愉快学*,培养幼儿认真分析、善于动脑、学*探究的学*品质,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体验到仿编与创造的快乐,使教学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熟悉的旋律进行歌词的即兴创作。

  2、感受四季的明显不同,知道四季轮换的顺序。

  3、初步学*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教学重难点:

  即兴创编歌词

  教学预备:

  幼儿绘画作品,律动音乐

  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节奏火车“四季”,知道四季的轮换

  1、将全班小朋友分成两队:红队、黄队

  2、两队幼儿有节奏的相互问对方关于四季的问题

  3、过度:两列火车都安全快速的到达了终点,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呢?

  二、复*歌曲“心情歌”,巩固已有的旋律经验

  1、第一次演唱要求:红队演唱,黄队接唱,第二段交换

  2、第二次演唱提升要求:注重倾听别人和自己的声音,演唱是不要让自己的声音突出来,同时面部表情在演唱的时候也要表演出来。

  3、节奏复*:幼儿跟着老师拍节奏

  4、过度:夏天到了,你们发现幼儿园的变化了吗?谁可以用刚才的节奏说出幼儿园夏天的景色?

  三、结合绘画作品,进行歌词的初步创编

  1、教师示范

  2、引导幼儿有节奏的说出:“幼儿园,夏天到,夏天的幼儿园真漂亮”

  3、过度:幼儿园的夏天很漂亮,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编的歌词装进“心情歌”的旋律,唱一首“幼儿园的夏天”。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3篇(扩展8)

——中班公开课数学《有趣的图形》教案设计范本5份

  活动背景

  小班下学期幼儿已经学*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对它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观察,*时孩子们对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比较感兴趣。为了更好的巩固相关内容,我开展了本次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和操作活动,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

  2、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并将图形分类。

  活动方法

  以法为主,结合操作法和讲解演示法。

  活动重、难点

  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的干扰,正确辨认并将图形分类。

  课前准备

  1、用纸盒做一个“魔术盒”(里面有不同的关于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物体)。

  2、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人手一份。

  教学实录

  片段一:引入主题。(教师依次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图形宝宝)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客人,你们猜一猜他们是谁?(谈话导入,不仅给幼儿创设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依次出示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幼儿逐一说出是哪个图形宝宝。看到这些图形宝宝,哪位善于观察的小朋友有自己的发现吗?(幼儿畅所欲言,给幼儿足够的发言空间。)

  师:哦!你们说的真棒!原来这些漂亮的图形宝宝是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这些有趣的图形组成的。

  片段二:观察图形特征,依次说出是哪个图形宝宝。

  师:有三条边、三个角的是哪个图形宝宝啊?(提问:开始一起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来指一指。)

  师: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四个一样大的角是哪个图形宝宝啊?(提问:让幼儿集体回答看对不对。)

  师:圆圆的、摸起来滑滑的,是哪个图形宝宝啊?(幼儿交流——集体反馈信息。你们真能干,给自己鼓鼓掌吧!)

  片段三:

  (1)出示魔术盒。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术盒,非常的神奇;它能变出许多的东西来。我请你们来当魔术师“变魔术”。(变魔术时师要到幼儿面前,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反复进行几次。这些小魔术师真能干,变出了这么多东西。

  (2)出示拼图。

  图形宝宝啊也喜欢变魔术,他们聚在一起能变出许多图案来。

  师:出示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正方形和圆形组成的图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等等。这些都是图形宝宝变出来的图案。你们来看一看它像什么啊?由哪几个图形宝宝拼成的呢?(多媒体演示: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幼儿欣赏。)

  幼:树,是由三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幼:车子,是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圆形组成的。

  幼:房子,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两个正方形组成的。

  片段四:

  (1)认一认。

  师:刚才小朋友们学的真认真,老师想奖励你们一下;想和你们做一个。好不好?的名字叫说图形,拿图形。老师发给你们图形并放在桌面上我说名字,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把新朋友从桌面中找出来,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师依次说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幼听口令从桌面上拿图形,对表现好的组或个人及时加以表扬。)

  (2)“图形宝宝”找家。(播放多媒体课件,将组成好的图形宝宝放给幼儿看。让幼儿在音乐声中观察,再一次巩固,以方式结束。)

  师:刚刚中你们表现得真棒!刚刚老师听到了一个声音,图形宝宝不开心了,因为图形宝宝累了,想回家了。想让我们小二班的小朋友送它回家。

  师发给每个幼儿几个不一样的图形宝宝。

  师:你们看一看手里有几个不一样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把它送回家。(事先准备好的篮子,上面贴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片;让幼儿按上面图案分别放好。)

  教学反思

  (一)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开始,我出示图形宝宝让幼儿观察认识,从而激发了他们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紧接着在活动中通过变魔术的方法让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和说出这三种图形的特征。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给幼儿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理念。

  (二)提供机会,搭建动手操作的舞台

  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交流**同发现图形宝宝

  是由哪几个图形组成的。主要是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幼儿在认识图形宝宝的同时,也训练了幼儿的点数能力。:老师说名称,幼儿拿图形;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的学*更为主动、生动。本课的课件演示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使幼儿对有趣的图形的认识。

  (三)利用,提高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最后以“认一认”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图形的认识,接着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再一次提高幼儿兴趣,以“图形宝宝找家”贯穿结尾巩固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将图形宝宝进行正确分类。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力求把课堂变为活动的课堂,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串联在一起,如:“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使幼儿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幼儿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认识有趣的图形。

  活动目标:

  1、知道图形是能变化的。

  2、能用图形拼贴出不同的造型。

  3、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图形组成的娃娃两个、图形拼贴的松鼠、不同形状的纸若干(大、小)、白纸、固体胶。

  活动过程:

  1、出示图形娃娃,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非常有趣的客人,你们欢迎吗?(出示图形娃娃)你们觉得它们有趣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有些什么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梯形)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形状的纸。

  2、引导幼儿发现图形是多变的,并进行操作。

  (1)师:这些图形除了能拼出有趣的娃娃,它们还会变魔术呢!小朋友想看吗?变魔术: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全体闭上眼睛念:叮当法术变变变。(教师把正方形纸对角折)

  (2)提问:你知道是怎么变的'吗?(幼儿讨论后回答)请一位幼儿上来变一变。你能不能把这张正方形纸变出其它图形呢?(请2---3名幼儿示范)

  (3)全体幼儿玩游戏:变魔术。

  师:小朋友想不想做魔术师呀?请你从篮子中拿一张纸,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来变一变,比一比哪个魔术师最能干,变出的图形是跟其他人不一样的。(游戏后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是怎样变的,并相互介绍)

  3、引导幼儿用图形拼贴各种造型。

  师:小朋友表演得真棒,看,谁来和我们做好朋友了?(松鼠)它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今天是我们和小松鼠第一次见面,小朋友想不想送点礼物给他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不同形状的纸,小朋友可以用它们拼出各种不同的动物和玩具。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5、在音乐声中,幼儿送礼物给松鼠

  数学活动:

  有趣的图形

  活动目标:

  1、复*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

  2、学*图形归类。

  3、按颜色、名称不同排序。

  活动准备:

  小路一条、魔袋一只、几何图形若干、排列图2条、幼儿人手一份、鸡妈妈房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修路。

  1、教师扮猫妈妈,幼儿做猫。说:“猫妈妈要带小猫们去小鸡家做客一起走吧,喵喵喵,前面有条小路,坑坑洼洼的坏了,我们一起修一修。

  2、带幼儿观察一下,小路上有哪些图形,每个小朋友拿一块嵌入。

  3、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形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石块嵌入。

  4、小路修好了,怎么走呢?看到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踩什么图形上,千万不要挤呀。

  二、摸口袋。

  1、耒到鸡妈妈家,有个神奇的口袋,怎样才能知道里面的东西。

  2、请能干的孩子帮忙摸出一个圆形。

  3、请每位幼儿摸出一个,然后送到他们的朋友那里。

  4、根据颜色再分。

  三、修篱笆。

  1、鸡妈妈说:“这篱笆破了,大灰狼晚上把小鸡偷走了,你们愿意帮忙?

  2、出示排列图。

  3、幼儿补篱笆。

  4、幼儿操作。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辨认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并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知道三种图形的特征,并能利用三种图形组合变化出新形象。

  3、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发展创造力及动作表现力。

  活动准备:

  PPT、三种图形的大小卡片若干、自制图形拼摆图2幅、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吴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和图形宝宝做游戏,猜猜会有谁呢?(幼儿根据已有认知大胆猜测)喔,小朋友认识这么多图形,下面我们就和图形宝宝做游戏。

  二、逐一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大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特征。

  先请出第一个图形宝宝(教师出示大卡片,逐一让幼儿观察并摸一摸,并分别立体粘贴在三张桌子前面)。

  1、圆形宝宝长得什么样?(圆圆的),它有一条边。

  请你用身体表现圆形的样子。(幼儿动作表现)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玩过、见到的什么东西是这种形状的?(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2、三角形宝宝长得什么样?(通过观察引导感知三角形有角、有边)我们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师生点数)有几个角?噢,有三条边,三个角。

  请你用身体动作表现三角形的样子(如:双手指尖相对举过头顶,代表三角形等)。

  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玩过、见到的什么东西是这种形状的?(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3、正方形宝宝有几条边?几个角?谁来数一数(幼儿点数,回答)师:正方形有四条边,并且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

  请用身体动作表现正方形的样子。

  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玩过、见到的什么东西是这种形状的?(引导幼儿进行联想)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表现的好宝宝。

  三、通过游戏“送图形宝宝回家”,加深幼儿对三种图形的认知,体验学*的乐趣。

  小朋友喜欢捉迷藏吗?(喜欢)图形宝宝最爱捉迷藏了,它们藏到哪里去了呢?(出示准备的物品)噢,原来它们藏在下面这些物品里,请你把它们找出来,放到和它们长得一样的大图形宝宝的家里好吗?(三张贴有大卡片桌子)幼儿放好后,要让幼儿自己检查一下有没有送错的,如果有,帮忙送到正确的图形宝宝家里。

  四、图形宝宝变魔术——巩固认知,提升目标。

  1、图形宝宝不仅喜欢捉迷藏,还会变魔术呢!请小眼睛看仔细,大家一起数123,奇迹就会出现!

  2、教师分别出示自制图形拼摆图1(热带鱼)、图2(小房子),请幼儿仔细观察并找出藏在图中的图形,并上前进行拆分、组合。

  (1)这条鱼由哪几个图形组成的?请一个小朋友过来指给大家。把小鱼取下来分开看看说的对吗?(根据情况幼儿回答)你想不想把小鱼再变回去?(幼儿回答)看到XX小朋友会变魔术,吴老师也想变魔术,看老师把小鱼变成了什么?(在孩子拼摆的小鱼的基础上,再拿一个三角形,变成一颗小松树,拓展一下孩子的思维空间。)

  (2)图形宝宝继续变魔术,数123,奇迹就会出现!(出示拼摆小房子)这座小房子是由哪几个图形宝宝组成的?请一个小朋友过来指给大家。

  你们想不想和图形宝宝一起变魔术?(想),现在就和后面桌子上的图形宝宝们一起变魔术吧!魔术表演成功的小朋友老师会给你惊喜呦!

  3、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自由拼摆、组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放轻音乐)

  4、将幼儿拼摆图形及时拍照,并在大屏幕上展示。

  5、播放PPT,欣赏几种图形拼摆组合。

  活动小结:

  哇,图形宝宝们能变出这么多神奇的造型,你们还想不想试一试呢?(幼:想)今天就带图形宝宝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变魔术,好吗?(幼:好)祝你们表演成功!(鼓掌)

  活动延伸:

  游戏——魔术表演,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图形拼摆,结束。

  教学反思:

  教幼儿辩认*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原因是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以“郊游”的游戏情节为主,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这样效果会更好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再加以室内教学,使幼儿的认识从实物——图形过度,符合认知规律。结束延伸环节比较匆忙。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能寻找出生活中与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相似的实物,并能按形状进行分类。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二、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熟悉音游《找朋友》

  2、布置“图形乐园”,投放图形挂卡及其相似实物

  3、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白纸、、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在《蓝精灵》的音乐中,带领幼儿到图形乐园寻找小熊宝宝赠送的礼物,激发幼儿探索图形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小熊宝宝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小礼物,让我们到图形乐园里去找一找吧!”

  (“找礼物”游戏的开场白一出,令全体幼儿对即将参与的活动充满了好奇、期待与向往,这种轻松、积极的心理环境的营造是幼儿主动、兴趣地参与学*活动的前提)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找到了什么礼物,它是什么形状的。 并与同伴玩一玩、比一比自己的礼物,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数一数正方形、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等。

  (幼儿在“图形乐园”中,自由地找到“礼物”后,都自发地翻来覆去地看,有的迫不急待地挂到脖子上向他人展示;有的激动地与同伴用语言交流自己的发现……(教案出自:)他们以欣喜尽情宣告:枯燥的图形特征的复*活动,已变成了幼儿与同伴,幼儿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渗透、探索发现、体验交流、分享快乐的有趣自主的行动,教师仅有的引导与鼓励的语言,更充分体现了幼儿以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3、音乐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寻找身上图形挂卡相同的“图形娃娃”做朋友,找到朋友后,相互手牵着手,比一比谁找的朋友最多

  音乐停止后,幼儿立即找到与自己挂卡相同形状的房子里休息。“嘘,天黑了,请图形宝宝都安静地回家睡觉吧!”

  (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将数学活动与音乐游戏科学有机地相结合,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团结协作,进行探索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颇具亲和力的介入,更令幼儿热情倍增。)

  4、出示各种与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相似的实物,引导幼儿把实物分别按图形分类送回相应的房子里,并让幼儿说说自己把什么形状的物品送到了什么房子里。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