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反脆弱》读后感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反脆弱》读后感1

  脆弱是心理

  脆弱不止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如果在心理上对失败能有所防备,并接受,那反脆弱就是成功的。例如王阳明,他就是事上练,什么叫事上练,就是说**这件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都无所谓,成功了固然是喜,不成功就当是一种经验,这就是最强的反脆弱。

  反脆弱就是计算投入风险

  如果计算出损失很小,收益很大,那还有什么能阻止你大幅投入的呢?失败也无损根本,这也可以用于创业中。例如我当年和朋友作项目时,最初每个人投入只要六千块,那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抱着玩的心态作进去再说。

  反脆弱就是两手准备

  很多人干事都是全副投入,这就是风险,在反脆弱中,作者称为杠铃效应,其实在*人中,叫两手准备,我在投入前就计算好了风险,如果失败也无损于我正常的生活,切忌卖房创业。例如我现在的情况就是有项目干就赚钱,没项目干就读书写文章,反正无损于生活,不管哪种情况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越是精确的方式就越是脆弱,要留有余地

  你如果精确的计算某件事情,算得越是精确,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多留点余量,这样反脆弱性就越强。例如我当年亲自实践运营,利润能达到百分百,但其实让员工来运营,可能利润就只有百分之三十,这中间巨大的`利润差,会导致你的创业模式彻底崩溃。所以必须要以员工的运营收入来计算收益比。

  脆弱是可以转移的:

  比如你是公司领导,可以把脆弱转移给下属,优胜劣汰,这样企业的反脆弱性就增强了。比如公司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这样就转移了脆弱,自然自己公司的反脆弱性就增强了。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万一承受不了生病老人带来的压力,可以适当的把压力转移给保姆一段时间,以来回复心情。

  脆弱是可以增强反脆弱的

  比如一件事情的失败,这是脆弱,但如果从这件失败的事情中吸引教训,来改进制度和思维模式,避免同类事情的失败,就这是增强了反脆弱性,亡羊补牢未晚也。

  学*了反脆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也是教导大家如何去避免风险,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是句鬼话。风险小收益大,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赌徒的位置,要知道美团的CEO王兴创业十几次才成功,你凭什么就能确定你这次就能成功?不光要看到他的成功,更要看到的是他的韧性,这才是反脆弱的典型,失败十几次都能重来,证明每一次失败的损失都是可控的且有限的,这才是我们需要学*的。

《反脆弱》读后感2

  初次读这本书被"反脆弱"这个概念吸引到了,只听说过脆弱,不脆弱,却不甚了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义。大体来说,反脆弱指的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获取收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玻璃杯放到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个杯子,被摔到地上后不仅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两个漂亮的杯子,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个概念,风会熄灭蜡烛,也会使火越烧越旺,这就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概念。对于不确定的东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们,而不是躲避,这个世界上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们总是倾向于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众"而言,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偏向寻求安全。

  但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杠铃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事物本只有两个维度,就像长与短,就像明与暗,就像脆弱与不脆弱,为什么凭空会多出第三个维度——反脆弱?汪静波在文思静语中把这个归结为生命体的灵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体面对完整与破碎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生长,即我们会在冲击中不断学*,在错误中不断进步,我们不断的生长,来源就是外界不停的冲击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期望得到并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成长。

  可以说,世界的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也就需要我们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值得花费时间去担心和预测黑天鹅的降临;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们都要认真面对,没有疼痛,就不会有记忆,利用所有的机会去反思,时刻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顺势而为。

《反脆弱》读后感3

  1、界限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别人的、老天的。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的时,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猛一看这话特别贴心,很赞同,仔细与现实一对比,顿时疑问重重。

  现实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认为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认为那些事属于别人的事情,而这个“自以为”没有规范,没有权威指导,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工作中的矛盾凸显,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成绩。

  说一个朋友的故事,他负责的一个文件里面有一些数据、细节内容需要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提供,他跟负责项目的沟通,负责项目的说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强加给我,该你做的事凭啥让我做?沟通的人解释,这个项目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负责,这些详细的东西只有你知道,我们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愿意动手,只要你能说准确和详细就行,不要影响后面的工作和进度。负责项目的人反而脾气根据无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说的理由拒绝配合和提供。

  主动沟通的人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没有侵犯他人的界限。但是他自以为正确的界限并没有被其他人认可和承认,没有共识的基础上就没法谈界限。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有。通过有限人数团队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协同、高度信任,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击队执行伊拉克任务一样。

  这个时候,《混乱》、《盗火》、《刷新》里的新观念就起到了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情况混乱、跨界、转换、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场。工具很多,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灵活使用。

  2、情绪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强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情绪化,你最终才能赢。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

  情绪常被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赢”,赢指的是什么?

  赢得是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够居安思危,抛弃诱惑,坚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最后搞清楚情绪和感觉、心情、情感的区别。

  感觉(feelings)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心情(moods)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affect)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3、心态问题

  长期处于稀缺的状态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觉得不光是心态,还有思维和认知以及胆量。

  稀缺的内容可能是钱、时间、爱、资源、领导力等。

  稀缺会阻碍人变得富有:忽略长期投资、借用未来的资源满足现在、引发宽带不足。对如何改变稀缺的心态也给出了3点建议:节约带宽、不要透支、每天设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最后一条建议我想说一下发现在现实中的现象。很多管理类的书籍都说要“要事第一”、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工作中的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的。很所员工他没有可以选择的权利,不具备这样的机会、环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员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有什么任务,任务多是突然的、随机的、不固定的,没有办法提前规划、计划。

  本应该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会被要求周末完成,员工个人的生活计划会被全部打乱。每一天的任务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工作的本质是加量不加价。老板们美其名曰是重视员工、培养员工。其实同时执行多任务,不仅会让人分心,还有个致命伤害——短时间内拉低人的智商。种种情况,导致了员工时间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财富稀缺、见识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愿景。

《反脆弱》读后感4

  《反脆弱》对它的评价两极分化,好的有认为它让人茅塞顿开,坏的有认为它一派胡言。看前几章时我觉得本书的论点仅是“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后来果然是我太年轻,书里涉及到方方面面,大概是我知识面太窄,经常看着看着就被术语搞断片了。当然里面被提及最多的是经济学方面的例子,因而经济学家中了无数枪。

  作者谈到了波动性,由事物对波动的反应划分成三种类别,受外来波动或冲击后受到损害的具有脆弱性;没有损害也没有得益的具有坚韧性;而会因波动冲击受益的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并不难理解,作者举了个栗子是某人经受多种不致命剂量毒药的侵袭后反而百毒不侵。但反脆弱性并不在每个层面上都一样,整体的反脆弱性可以建立在个体的脆弱性上,比如说每次空难事故发生后对原因的分析以及事后的改进都能对航空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样的反脆弱性建立的前提是个体之间关联性不大,而类似银行系统容易牵一发动全身的领域反脆弱性则较弱,个体的崩溃会导致连锁反应。

  还提到了杠杆策略:做安全的操作同时做最大的投机。这主要利用了收益和成本曲线的不对称性,过了某个点收益就会得到爆发性的增长,不过一般需要碰上黑天鹅事件。

  过度反应机制可以让人在有些许背景噪声的地方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说工作时或睡觉前听一下白噪声音乐能让人更容易沉静下来,就像身体对抗这些噪声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从失败或反击中获得的信息一般尤为有用,就像题海战术中做错的题更能让人发现解题思路中的缺陷。而当你对某事作出批评时,从对方对批评的反击中可以验证一些判断,从而更好地理顺思路。

  书中还讨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例如高等教育水*与国家兴盛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水*的提高可以促进国家繁荣。但作者持相反观点,他举了个瑞士的栗子,瑞士的成功除了因为国家规模小容易实行城邦式管理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其高等教育水*相比其他富裕国家低,它的系统,例如银行系统,都是基于学徒模式,更接*职业培训而不是理论学*,也就是基于工艺和技术诀窍而非书上知识。放到*来说大概就是所谓白领和蓝领的区别,高校扩招导致产生了大量过剩的毕业生,当其接受的教育模式与实际生产状况脱钩时便完成不了对接,情况进一步加剧就形成了现今所谓的脑力倒挂时代。

  书中还讨论了医源性损伤,顾名思义,是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造成的伤害。诸如手术时剪错肠子,纱布棉花还留在体内就缝合伤口,这些无疑是医源性损伤的典型例子。“但是,当你因一种无中生有或杜撰出来的精神疾病,比如说多动症、抑郁症等,给孩子用药,而不是打开桎梏他们的枷锁时,其长期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作者提出了这个有趣的观点,即某些疾病是杜撰出来的。比如说多动症和抑郁症这些涉及个人*惯和生活情绪状态的病,究竟算不算病?*惯可以更改,情绪可以调节,那这样的'方式算不算治疗?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有很多早已存在的东西被重新发现,但也有人会借科学的名义创造一些概念牟取暴利。

  有科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症,需要纠正或治愈,作者却认为拖延是我们自然防御的本能,直到身体告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而且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坏的。比如写作时等待灵感,然后一气呵成。

  以前对鲁迅那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表达的情怀甚是欣赏,但现在看来,与远方的人们相关的信息大多是噪音,加上现在媒体中各种标题党,他们知道受众爱看什么,但爱看的东西并没什么卵用。掉进噪声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接受的噪声越多也就越浮躁。作者提出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只看重大数据或条件的变化,而忽略小的变化。

  关于不对称好坏的判断作者提供了一个例子,如果给你一笔财富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失去同等的财富则会带来更大的伤害,那你就处于一个不好的不对称中,因为你很脆弱。

《反脆弱》读后感5

  参加读书会已经半年,特别感谢周老师的灵光一闪,筹办了读书会,特别感谢小伙伴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也感谢自己,当时勇敢地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

  这个6月,我们一起共读了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维逻辑:

  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非线性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出现了错误,很*惯围绕错误的点展开解决,强行把因和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当成可以预测的线性关系,未必能真正的、彻底的解决问题。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拥抱变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反脆弱的系统,像生命而不是机器那样去生存。

  解决职业规划的思维逻辑:杠铃策略。

  杠铃两头重,中间轻,可以理解为最好和最坏的两种极端情况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重点,而中间的中庸情况,恰恰是我们要规避的,避免无意义的事情牵扯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在收益确定、风险足够小的事情上,同时把少量资源放在高风险、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弃那些中等风险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养育孩子的思维逻辑:反脆弱思维。

  以前,我总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击、冷落和挫折,哪怕这个伤害性极小,我也依然极力地去替孩子解决,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感觉自己就像达摩克利斯一样,特别脆弱,回想以前的行为,再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为一颗老母亲的心,完全没有了章法。

  九头蛇怪的案例让我明白,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战、困难的洗礼,才能越挫越勇,逐渐形成反脆弱系统。我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坚强的后盾,不应该充当保护伞,隔离掉这些挑战给孩子所需要的成长养料,过度保护只能养育出脆弱的孩子。

  觉察和接纳。我们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应该不确定性,显得特别重要。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学会接纳和拥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点。

《反脆弱》读后感6

  我们很容易认为,生活里发生的绝大部分都是命定,是由日复一日的重复或者是自己的际遇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个人成功与否,从事了什么工作,和什么人在一起,遇到了什么事,和下一代的关系如何……所有在生活中的和谐*静或者失控浮躁极端不可解,在我们看不到的后面一定是有什么强劲而博大的力量,在推动,在支撑,如同*静的水面下定然有汹涌暗流涌动,心理学可以打破水面,和看不到的暗流联接,感受巨大冰山力量的存在……挖掘出现象之下的根源,然后我们就可以觉得,我又了解了一些我自己,又懂得了一些和人相处的同理心,又了解了一些这个世界。

  越来越觉得,为人父母要接触一些心理学,学校教学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学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撑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人格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发挥自然而然,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再超群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环境决定,在成年以后,他(她)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语言和行为、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或隐晦或明显的与童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我们成长在一个*和,有财力有远见,能为个人提供好的基础和条件,是值得庆幸的事儿,但绝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幸运,就没办法改变了吗?

  如书中所说: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内心的心理冲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经历的错吗?

  从一方面来讲,不能否认这些说法,当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的时候,最基本的观念和认知和处世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惯都来自家庭,每个人的身上多少都会有父母的影子,所以人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强调出身,家风,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原生家庭也不完全是制约人的最主要因素,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对人影响的程度也来自于个人成长的力量和家庭影响力量的对比,也就是说,个体的成长的力量越大,那家庭对人的影响就越小,如果个体成长的力量越小,影响就会越大。

  如果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就会在自我成长中有机会走出原生家庭,跳脱出来看世界,有机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成熟正确的认知。

  假如现实不顺,和人相处的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停止抱怨,无论你的原生家庭什么样,这都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和解决的客观现实,既然是现实,抱怨无用,不如去寻找突破和改变的方法,让以前错误的,不堪的,变成自己规避继续犯错的资源,想办法纠正和超越是正解。

  如本书结束精神分析杰出贡献者史蒂芬。米歇尔所说:我们必须承受生命早期的困扰或创伤会在成年后再现和重复,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观察和理解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即过去如何成为现在的基础,过去怎样作用于未来?

  最后,我觉得不要一味只是看到自己的期待和创伤,自问我们理解父母吗?他们那个年代,他们的童年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能同感深切同感悲悯,我只知道众生皆不易,人们的喜乐悲欢爱恨情仇很多时候都孤独的存在于踽踽独行的暗夜,即使血脉相连或情感相通也各有各的感受,心有千千结却不得吐,体谅原谅原生家庭,学着去改变,去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苦难,*庸和幸福……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阅读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1)

——《反脆弱》读后感 (菁华5篇)

《反脆弱》读后感1

  1、界限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别人的、老天的。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的时,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猛一看这话特别贴心,很赞同,仔细与现实一对比,顿时疑问重重。

  现实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认为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认为那些事属于别人的事情,而这个“自以为”没有规范,没有权威指导,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工作中的矛盾凸显,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成绩。

  说一个朋友的故事,他负责的一个文件里面有一些数据、细节内容需要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提供,他跟负责项目的沟通,负责项目的说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强加给我,该你做的事凭啥让我做?沟通的人解释,这个项目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负责,这些详细的东西只有你知道,我们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愿意动手,只要你能说准确和详细就行,不要影响后面的工作和进度。负责项目的人反而脾气根据无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说的理由拒绝配合和提供。

  主动沟通的人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没有侵犯他人的界限。但是他自以为正确的界限并没有被其他人认可和承认,没有共识的基础上就没法谈界限。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有。通过有限人数团队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协同、高度信任,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击队执行伊拉克任务一样。

  这个时候,《混乱》、《盗火》、《刷新》里的新观念就起到了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情况混乱、跨界、转换、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场。工具很多,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灵活使用。

  2、情绪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强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情绪化,你最终才能赢。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360百科)

  情绪常被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赢”,赢指的是什么?

  赢得是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够居安思危,抛弃诱惑,坚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最后搞清楚情绪和感觉、心情、情感的区别。

  感觉(feelings)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心情(moods)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affect)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3、心态问题

  长期处于稀缺的状态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觉得不光是心态,还有思维和认知以及胆量。

  稀缺的内容可能是钱、时间、爱、资源、领导力等。

  稀缺会阻碍人变得富有:忽略长期投资、借用未来的资源满足现在、引发宽带不足。对如何改变稀缺的心态也给出了3点建议:节约带宽、不要透支、每天设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最后一条建议我想说一下发现在现实中的现象。很多管理类的书籍都说要“要事第一”、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工作中的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的。很所员工他没有可以选择的权利,不具备这样的机会、环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员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有什么任务,任务多是突然的、随机的、不固定的,没有办法提前规划、计划。

  本应该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会被要求周末完成,员工个人的生活计划会被全部打乱。每一天的任务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工作的本质是加量不加价。老板们美其名曰是重视员工、培养员工。其实同时执行多任务,不仅会让人分心,还有个致命伤害——短时间内拉低人的智商。种种情况,导致了员工时间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财富稀缺、见识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愿景。

《反脆弱》读后感2

  脆弱是心理:

  脆弱不止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如果在心理上对失败能有所防备,并接受,那反脆弱就是成功的。例如王阳明,他就是事上练,什么叫事上练,就是说**这件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都无所谓,成功了固然是喜,不成功就当是一种经验,这就是最强的反脆弱。

  反脆弱就是计算投入风险:

  如果计算出损失很小,收益很大,那还有什么能阻止你大幅投入的呢?失败也无损根本,这也可以用于创业中。例如我当年和朋友作项目时,最初每个人投入只要六千块,那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抱着玩的心态作进去再说。

  反脆弱就是两手准备:

  很多人干事都是全副投入,这就是风险,在反脆弱中,作者称为杠铃效应,其实在*人中,叫两手准备,我在投入前就计算好了风险,如果失败也无损于我正常的生活,切忌卖房创业。例如我现在的情况就是有项目干就赚钱,没项目干就读书写文章,反正无损于生活,不管哪种情况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越是精确的方式就越是脆弱,要留有余地:

  你如果精确的计算某件事情,算得越是精确,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多留点余量,这样反脆弱性就越强。例如我当年亲自实践运营,利润能达到百分百,但其实让员工来运营,可能利润就只有百分之三十,这中间巨大的利润差,会导致你的创业模式彻底崩溃。所以必须要以员工的运营收入来计算收益比。

  脆弱是可以转移的:

  比如你是公司领导,可以把脆弱转移给下属,优胜劣汰,这样企业的反脆弱性就增强了。比如公司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这样就转移了脆弱,自然自己公司的反脆弱性就增强了。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万一承受不了生病老人带来的压力,可以适当的把压力转移给保姆一段时间,以来回复心情。

  脆弱是可以增强反脆弱的:

  比如一件事情的失败,这是脆弱,但如果从这件失败的事情中吸引教训,来改进制度和思维模式,避免同类事情的失败,就这是增强了反脆弱性,亡羊补牢未晚也。

  学*了反脆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也是教导大家如何去避免风险,风险越大收益越大,这是句鬼话。风险小收益大,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赌徒的位置,要知道美团的CEO王兴创业十几次才成功,你凭什么就能确定你这次就能成功?不光要看到他的成功,更要看到的是他的韧性,这才是反脆弱的典型,失败十几次都能重来,证明每一次失败的损失都是可控的且有限的,这才是我们需要学*的。

《反脆弱》读后感3

  我们很容易认为,生活里发生的绝大部分都是命定,是由日复一日的重复或者是自己的际遇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个人成功与否,从事了什么工作,和什么人在一起,遇到了什么事,和下一代的关系如何… 所有在生活中的和谐*静 或者失控浮躁极端不可解,在我们看不到的后面一定是有什么强劲而博大的力量,在推动,在支撑,如同*静的水面下定然有汹涌暗流涌动,心理学可以打破水面,和看不到的暗流联接,感受巨大冰山力量的存在…挖掘出现象之下的根源,然后我们就可以觉得,我又了解了一些我自己,又懂得了一些和人相处的同理心,又了解了一些这个世界。

  越来越觉得,为人父母要接触一些心理学,学校教学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学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撑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人格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发挥自然而然,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再超群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是由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环境决定,在成年以后,他(她)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语言和行为、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或隐晦或明显的与童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我们成长在一个*和,有财力有远见,能为个人提供好的基础和条件,是值得庆幸的事儿,但绝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幸运,就没办法改变了吗?

  如书中所说: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内心的心理冲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经历的错吗?

  从一方面来讲,不能否认这些说法,当孩子还不具备判断能力的时候,最基本的观念和认知和处世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惯都来自家庭,每个人的身上多少都会有父母的影子,所以人常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强调出身,家风,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原生家庭也不完全是制约人的最主要因素,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对人影响的程度也来自于个人成长的力量和家庭影响力量的对比,也就是说,个体的成长的力量越大,那家庭对人的影响就越小,如果个体成长的力量越小,影响就会越大。

  如果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就会在自我成长中有机会走出原生家庭,跳脱出来看世界,有机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立成熟正确的认知。

  假如现实不顺,和人相处的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停止抱怨,无论你的原生家庭什么样,这都是我们不能改变的和解决的客观现实,既然是现实,抱怨无用,不如去寻找突破和改变的方法,让以前错误的,不堪的,变成自己规避继续犯错的资源,想办法纠正和超越是正解。

  如本书结束精神分析杰出贡献者史蒂芬.米歇尔所说:我们必须承受生命早期的困扰或创伤会在成年后再现和重复,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观察和理解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即过去如何成为现在的基础,过去怎样作用于未来?

  最后,我觉得不要一味只是看到自己的期待和创伤,自问我们理解父母吗?他们那个年代,他们的童年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能同感深切同感悲悯,我只知道众生皆不易,人们的喜乐悲欢爱恨情仇很多时候都孤独的存在于踽踽独行的暗夜,即使血脉相连或情感相通也各有各的感受,心有千千结却不得吐,体谅原谅原生家庭,学着去改变,去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苦难,*庸和幸福……

《反脆弱》读后感4

  《反脆弱》对它的评价两极分化,好的有认为它让人茅塞顿开,坏的有认为它一派胡言。看前几章时我觉得本书的论点仅是“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后来果然是我太年轻,书里涉及到方方面面,大概是我知识面太窄,经常看着看着就被术语搞断片了。当然里面被提及最多的是经济学方面的例子,因而经济学家中了无数枪。

  作者谈到了波动性,由事物对波动的反应划分成三种类别,受外来波动或冲击后受到损害的具有脆弱性;没有损害也没有得益的具有坚韧性;而会因波动冲击受益的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并不难理解,作者举了个栗子是某人经受多种不致命剂量毒药的侵袭后反而百毒不侵。但反脆弱性并不在每个层面上都一样,整体的反脆弱性可以建立在个体的脆弱性上,比如说每次空难事故发生后对原因的分析以及事后的改进都能对航空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样的反脆弱性建立的前提是个体之间关联性不大,而类似银行系统容易牵一发动全身的领域反脆弱性则较弱,个体的崩溃会导致连锁反应。

  还提到了杠杆策略:做安全的操作同时做最大的投机。这主要利用了收益和成本曲线的不对称性,过了某个点收益就会得到爆发性的增长,不过一般需要碰上黑天鹅事件。

  过度反应机制可以让人在有些许背景噪声的地方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说工作时或睡觉前听一下白噪声音乐能让人更容易沉静下来,就像身体对抗这些噪声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从失败或反击中获得的信息一般尤为有用,就像题海战术中做错的题更能让人发现解题思路中的缺陷。而当你对某事作出批评时,从对方对批评的反击中可以验证一些判断,从而更好地理顺思路。

  书中还讨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例如高等教育水*与国家兴盛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水*的提高可以促进国家繁荣。但作者持相反观点,他举了个瑞士的栗子,瑞士的成功除了因为国家规模小容易实行城邦式管理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其高等教育水*相比其他富裕国家低,它的系统,例如银行系统,都是基于学徒模式,更接*职业培训而不是理论学*,也就是基于工艺和技术诀窍而非书上知识。放到*来说大概就是所谓白领和蓝领的区别,高校扩招导致产生了大量过剩的毕业生,当其接受的教育模式与实际生产状况脱钩时便完成不了对接,情况进一步加剧就形成了现今所谓的脑力倒挂时代。

  书中还讨论了医源性损伤,顾名思义,是指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造成的伤害。诸如手术时剪错肠子,纱布棉花还留在体内就缝合伤口,这些无疑是医源性损伤的典型例子。“但是,当你因一种无中生有或杜撰出来的精神疾病,比如说多动症、抑郁症等,给孩子用药,而不是打开桎梏他们的枷锁时,其长期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作者提出了这个有趣的观点,即某些疾病是杜撰出来的。比如说多动症和抑郁症这些涉及个人*惯和生活情绪状态的病,究竟算不算病?*惯可以更改,情绪可以调节,那这样的'方式算不算治疗?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有很多早已存在的东西被重新发现,但也有人会借科学的名义创造一些概念牟取暴利。

  有科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症,需要纠正或治愈,作者却认为拖延是我们自然防御的本能,直到身体告诉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而且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并不一定是坏的。比如写作时等待灵感,然后一气呵成。

  以前对鲁迅那句“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表达的情怀甚是欣赏,但现在看来,与远方的人们相关的信息大多是噪音,加上现在媒体中各种标题党,他们知道受众爱看什么,但爱看的东西并没什么卵用。掉进噪声的海洋里容易迷失方向,接受的噪声越多也就越浮躁。作者提出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只看重大数据或条件的变化,而忽略小的变化。

  关于不对称好坏的判断作者提供了一个例子,如果给你一笔财富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失去同等的财富则会带来更大的伤害,那你就处于一个不好的不对称中,因为你很脆弱。

《反脆弱》读后感5

  初次读这本书被"反脆弱"这个概念吸引到了,只听说过脆弱,不脆弱,却不甚了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义。大体来说,反脆弱指的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获取收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玻璃杯放到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个杯子,被摔到地上后不仅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两个漂亮的杯子,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个概念,风会熄灭蜡烛,也会使火越烧越旺,这就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概念。对于不确定的东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们,而不是躲避,这个世界上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们总是倾向于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众"而言,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偏向寻求安全。但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杠铃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事物本只有两个维度,就像长与短,就像明与暗,就像脆弱与不脆弱,为什么凭空会多出第三个维度——反脆弱?汪静波在文思静语中把这个归结为生命体的灵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体面对完整与破碎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生长,即我们会在冲击中不断学*,在错误中不断进步,我们不断的生长,来源就是外界不停的冲击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期望得到并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成长。

  可以说,世界的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也就需要我们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值得花费时间去担心和预测黑天鹅的降临;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们都要认真面对,没有疼痛,就不会有记忆,利用所有的机会去反思,时刻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顺势而为。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2)

——国学读后感6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人们*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如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我深深地感受到*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学*《国学经典》有以下感悟:

  首先,学*国学经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再次,《国学经典》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诗》《书》等经典。”通过学*《国学经典》,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经典》是我们*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在古文经典中,古圣先贤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传承给我们,我们颂读《经典》,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是莫大的幸事。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诵读《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一路向前,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以民族精神修炼人格,借圣贤思想启蒙智慧,用文化经典涵养生命。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坚持不断地阅读《国学经典》,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1988年诺贝尔获得者在聚首巴黎时宣言:”人类要在21实际活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等圣人那里寻找智慧!“

  看完《道德经》,看完《论语》,终于知道为什么*读国学可以成为圣贤,为什么现在流行汉学热,为什么汉语会成为美国第二大外语。所谓佛,就是觉者,智者,通俗的讲,觉悟了的人就叫佛。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些文化如果不去体验,读是读不懂的。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从来没有虚极静笃过的人,怎么读得懂《老子》?没有心斋坐忘过,怎么看得懂《庄子》?不了解儒家的慎独,怎么搞明白《论语》?怎么能学*《大学》,《中庸》,《孟子》?《易经》,《易传》都没有看过,怎么能齐家治国*治天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孔子就是50岁之后给《易经》做的注解。伏羲画了八卦,周文王演绎了八卦,孔子给八卦插上了翅膀,叫”十翼“。想读这些知识,首先一条就是生命取向要高,其次生命体验要深,最后生命能量还要强。

  一个境界不高,格局小,生命取向低的人,是讲不出高明的话的。《心经》开篇就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一辈子的时间里,甚至时间做自我沟通,没有时间认识自己,没有时间去了解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最后一个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叫”忙“,真正写出来的时候发现吓一跳,这就是”心亡为忙“。

  所以我想,要想成大事,首先就要学会自我沟通。就像翟鸿燊教授说的,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坐的住的人。释迦摩尼一坐9年,*在岳麓书院闭关,一坐3个月。所以啊,修身为本,好好修身,再去齐家治国*天下。

  以上使然,再加上最*时间充裕,我准备给自己一段时间,给自己一次机会,了解一下自己,弄明白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再考虑其他一切事情!所以请各位亲朋友好友原谅我的暂时消失,我会回来的!

  寒假期间我观看了山东省首届“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感受到国学经典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发了我学*国学、诵读经典的热情。

  这次诵读大赛的主题是“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认为所谓“经典”,是指古人的思想、古代文学、古代文化所留下来的精髓,是*文化的瑰宝,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学*了解和发扬光大。“经典”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是因为它们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经过历史的积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人们做人做事,“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值得人们一代代学*传承的。如果把国学比作一棵大树,则先人传承的经典则为树的根须与主干,我们青少年只有从中汲取养分才能茁壮成长。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下去,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要多诵读经典,认真学*、用心体悟。小到一则故事,大到一册著作,其中都蕴含了丰富的道理和感人的美德。比如,我们从《孔融让梨》中知道了要尊老爱幼;从《班门弄斧》中明白了做人要谦逊,不能自负;从《竭泽而渔》明白了要从长计议;从《程门立雪》明白了要尊敬师长;还从《司马光砸缸》中明白了要临危不惧、冷静处事……感悟道理后,我们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做起:管理好自己,然后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与人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国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华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朵花,我们就要让它香飘世界;如果它是一棵树,就要让它的枝冠像大地一样广袤;如果它是一团火,就要让它的光芒驱走黑暗,照亮人类!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传承文化精髓,开启国学大门,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国学,一个并不陌生的词。《千字文》它是由南朝梁周兴嗣取王羲之字迹中不同的一千个字,以四言韵语写成。从南北朝到清末,《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出书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所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只有一千字,却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

  在我读过《千字文》之后,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意思就是道德树立起来了,名声就会和圣人一样传播到远方,就如同形体端正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

  《千字文》向我们诉说了人生之道,思想之悟,无愧是我们的精神宝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正在尝试着按照它的行文准则去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和时间赛跑才能抓住童年时期的手,时间总是不善待每一个人,悄然流逝,无声无息,你不吝啬时间,它就会对你吝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坚持到最后,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要为那过去的失败而懊悔,不要为那错误而谴责自己,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忧郁,过去的将不会再有,拍拍身上的尘埃,去继续追赶时间吧!不要向它臣服,争分夺秒,用我们的行动证明一切!

  这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却显露出这么多得道理,更何况是一千字的文章呢?无论它的内容是多么的丰富,但是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我们,去付出汗水,改变自我,最终以收获的甜蜜告别苦泪!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通过对《千字文》的学*,我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我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增强了我对*和假恶丑的分辨力。

  就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要把时间看的和生命一样重要,不能让一分一秒的时间从我的掌心中溜走,我要和“时间赛跑”,去追赶它,去超越它……去珍惜它。有些人,每天游手好闲,浪费生命,即使有人告诉他们时间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也是吊儿郎当的,凑凑合合过日子。

  我也发生过这样的事,写作业时,慢慢吞吞的,自从我读了《千字文》一个让我明白时间意义的“朋友”,让我的人生又拥有一条正确轨道的“好朋友”在珍惜时间的同时,我们要勇于追求梦想,为自己的目标前进。为了找到那属于我们自己耀眼的光茫前进。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就在不远的前方……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3)

——夏感读后感6篇

  最*我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这本书是关于生活在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的一群快乐的小动物的故事,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夏洛虽然只是一只卑微的小蜘蛛,但她却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为了挽救威尔伯的生命,夏洛竭尽全力用自己吐的丝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好猪’。从此,威尔伯成了一头大名鼎鼎的’王牌猪‘,得到了主人的优厚待遇。夏洛在临死前对好朋友威尔伯说:“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看似渺小的夏洛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威尔伯和夏洛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我希望大家也可以看看这本书。

  在道格拉斯与那个盛夏得了不知名的病症昏沉睡去的时候,父母和弟弟将他抬到院子里的大树下,没人能够唤醒他,就连医生也不能。

  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终日游荡在街上为人们交换破烂的人出现了,他在道格拉斯的耳边轻轻说,有些人就是会比别人更早的体会到忧伤。

  同样是写美国小镇的小男孩的生活,《蒲公英醇夏》让我不由得想起比尔·布莱森的《闪亮的日子》,然而与之不同的是,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有所隐喻。

  关于衰老与死亡,还有孤独的体会,这个故事的视角如果*视大概会到成年人的腰部,透过讲述者的眼睛,那是一个孩子第一次意识到,每一个夏天都只有一次,即使明年夏天一样会来,但那已经不是相同的那一个了。

  这个顿悟大概就是人类对于忧伤的体会的开端,从此以往,情绪的层次多了起来,是好事,但是也不太好。道格拉斯第一次体会到一些人生的“留不住”与“抓不到”,装满蒲公英的罐子也许是大人们试图留住时光的一点微小努力,然而此时此刻在这个孩子眼里,世界再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蒲公英醇夏》其实是一本什么也没有讲的书,像是把一段生活剪切下来印刷成字,只是陪故事里的人度过了一个悠长的夏日。那是一个漫长人生中难得的清闲季节,爷爷在院前割草,交换破烂的人走过街道,弟弟因为以为道格拉斯走失而头一次感到恐惧。

  而道格拉斯却是唯一一个提前感受到了忧伤的人。

  这些孩子啊,往往能够长大成为生活的观察者与记录者。而那时人们还没有发现——或许发现了也说不准,只是如常的酿一瓶蒲公英酒,并且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着他们。

  然而时光的琥珀就是在那时,一点一点在每个小镇的道格拉斯的脑海中,慢慢成形的。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名叫《夏洛的'网》。相信大家对这本书都不太陌生,这是由美国当代散文家E·B·怀特所着。,我承认我用一个不知道怎么去形容的心理看待,我记住的最深的,后来写了个空间日志就说了几句“夏洛说,人建起大桥,他们只是在桥上走过来走过去,老以为另一边有更好的东西。如果他们在这桥顶倒过头来静静地等着,也许真有好东西回来。可是不——人类每分钟都向前冲啊,冲啊,冲啊。我很高兴我是一只坐网的蜘蛛。

  虽然,我是很喜欢夏洛的,但是我想蜘蛛它就是蜘蛛,它不是人啊。

  汝非鱼,安知鱼之苦。所以,它不知道人不能在桥顶倒过头来静静地等着,那只会是等死,因为血会冲到脑子里去。它更不知道,人一定要往前冲,不然终将会被淘汰掉,很多从后边奔跑的人变会将你踏为粉末。所以,我是一只行走的猫。”其实我没看到这本书里最最单纯的美丽。

  我读了粱衡的《夏感》后,知道了这是一篇作者对金黄的夏季的赞美,让我们一起认识了作者的眼中独特的夏天。

  夏感》这篇文章并没有只把主角放在夏的这个景观上,而是让视角更深层次的刺进肌里,而是通过人来衬托这个独特的夏天。在夏天里生命有的在交替,在夏天里农作物,庄稼都在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是有大自然中永恒代序的机制的,但是自从人们参与其中后,就成了人们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我觉得人们才是真正夏的色彩的涂染者,同时,也正是人们,拔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这一篇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构成了文章恬淡*实的风格,它使我们在读文章的想象中仿佛看到田间农民那急切.企盼丰收的目光。在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极其*易.而又明丽天然.活灵活现.从而使文章更加的生动,让作者在喜欢夏的同时,让我们也深深喜欢上他那个独特.忙碌.充满活力的夏天。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奇迹之夏》。这本书的作者是当代少儿科幻重文学流派代表作家——马传。他的作品立意深刻、想象丰富,具有独特的诗意和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少年阿星。这本书以少年阿星为一道光的吸引而讲述了这个故事。他一直对对雾灵山上的那道转瞬即逝的光充满好奇,但是却没有人能给他答案。于是在一次地震后,阿星和同学便开始了一场探险。还带回了一只生命垂危的小虎仔,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离奇的事情:一只金雕闯入了城市;骑着剑齿虎的神秘女孩闯入了赫拉婆婆的院子里,发现原来小虎仔是剑齿虎的孩子……幻想改变了阿星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阿新对生命长度和宽度的认知。

  在赫拉婆婆的人生指导下,阿星懂得了生命终究是一个人需要独自去面对的事情,所有的挫折和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怀爱意,奇迹就能发生。记得以前的我只要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忍不住的哭鼻子,不想坚持下去,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钢琴五级考试,在考试前枯燥乏味的练*让我很难过,我一直在怪妈妈为什么要让我练*钢琴?为什么不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我很想反抗她,只是她实在太凶,我只能委曲求全地听她的话。不过反复练*后,尤其是通过妈妈耐心教育和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从最初对练琴的厌恶,到现在我是真的喜欢上弹琴这件事,每当我弹到一首动听曲子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开心,我要感谢妈妈对我的爱!暑假练琴考级逐渐战胜自我的过程,我渐渐地明白了:只要不放弃,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不管以后学*之路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我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功。

  我读了粱衡的《夏感》后,知道了这是一篇作者对金黄的夏季的赞美,让我们一起认识了作者的眼中独特的夏天。

  夏感》这篇文章并没有只把主角放在夏的这个景观上,而是让视角更深层次的刺进肌里,而是通过人来衬托这个独特的夏天。在夏天里生命有的在交替,在夏天里农作物,庄稼都在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是有大自然中永恒代序的机制的,但是自从人们参与其中后,就成了人们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我觉得人们才是真正夏的色彩的涂染者,同时,也正是人们,拔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这一篇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构成了文章恬淡*实的风格,它使我们在读文章的想象中仿佛看到田间农民那急切.企盼丰收的目光。在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中,极其*易.而又明丽天然.活灵活现.从而使文章更加的生动,让作者在喜欢夏的同时,让我们也深深喜欢上他那个独特.忙碌.充满活力的夏天。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

  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独特”:它的急促、它的金色、它的生机勃发、它的承前启后、它的生命交替、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荆少年时,正如自然界的夏天一般,希望大家在这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期汲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吧。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4)

——《反脆弱》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如何爱上风?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最*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用概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书,刚刚让我碰到这本《反脆弱》。翻开书,看到上面这段话,简直惊喜万分。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的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随机性的世界。

  整本书不是非常容易读,一是因为自己对这个话题领域比较陌生,加上不靠谱的翻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作者超级跳跃、发散性思维和极为广博的知识面,在不同领域的话题中穿来穿去,颇需要好好花些心思,才能梳理清楚。即便如此,作者随意挥洒的文字背后闪现出的真知灼见,清晰诡异的脑回路,不得不让你拍手称赞,每多看一遍,都能多读懂一些,然后就对作者有了更多的敬意,思维系统不断被升级和重塑的赶脚。

  这本书,我的阅读方式是:第一遍通读,第二遍摘抄书中精华,第三遍细细梳理出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其间在豆瓣和知乎上查阅了相关的读后感和评价,以及作者推崇的哲学家及相关思想。即使这样,依然感觉很多地方还没有理解的十分透彻,也许需要过上一两年再来读一遍,最好是英文。除此之外,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应用书中提到的思维策略,让自己真正成为爱上风的火!

  1、什么是反脆弱?

  简单说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作者引用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性:

  脆弱性——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一切*静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

  强韧性——凤凰,每一次烈火中重生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

  反脆弱性——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难以对付。

  所有的复杂系统、有机物都具有反脆弱性,如大自然、经济系统等;而所有的非复杂系统,无机物都具有脆弱性,如杯子,电视机等。

  某些人的反脆弱性需要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有机体本身是脆弱的,但它遗传给新生命的基因编码却具有反脆弱性。有机体需要死亡,以确保大自然的反脆弱性——大自然是投机的、无情的、自私的。*通常会扶植一切规模达到不得不救助的企业,以避免危机蔓延至其他公司。人们很难认识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一家公司的倒闭会连累其他公司,因为接二连三的失败正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健。

  2、反脆弱是如何产生的?

  我尝试着梳理了一下本书的逻辑结构,发现底层逻辑性还是挺强的,只不过作者的行文实在是太飘逸了,很难让人一眼明了。没看过书的人会很难理解,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下。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反脆弱性的产生即第一行的逻辑链条。如果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物质匮乏),会让一个孩子充满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来源于匮乏而引起的压力,当动力非常强的时候,他就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好好学*,拼命挣钱,当别人在睡懒觉、打游戏、花前月下,他永远都在努力学*和工作,这就是一种过度反应。在长期的努力下,你比别人赚更多的钱,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你还可以进行消费升级和投资,这就是冗余。

  反脆弱性以冗余的形式呈现,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想想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分形结构,我们人类有两个肾脏,两只眼睛,两个肺。。。然而,人天生不喜欢冗余,因为冗余的事物牺牲了效率,但同时,冗余却让事物具有反脆弱性,万一你的一个肾脏被拿去换苹果,还有一个肾脏可以用来支撑你的生命。过度反应产生冗余的特性可以被应用于许多地方,比如体育训练,什么是最有效和最省时的方法?全力以赴做到极致,随后将剩余时间用于休息和享用巨无霸牛排上。

  3、如何应对反脆弱?

  3.1 和中庸思想异曲同工的杠铃策略

  这种策略作者给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叫杠铃策略。这个策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什么叫中庸理论,而且可以被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锻炼、写作、教育、创业、投资、创新。。。。

  杠铃策略建立在世界充满了随机性、不确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下黑天鹅,满足两类条件的可以称为黑天鹅事件:1、意外性,2、影响力大。负面收益大于正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负面黑天鹅;正面收益大于负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正面黑天鹅。

  杠铃策略指的是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不利风险的减少,也就是能消除毁灭性风险。同时,杠铃策略还可以让你能够不错过新的机遇,并有机会获得超额回报。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如何应用杠铃策略:

  写作:如果白天能从事一个与写作活动无关的闲职,那么他的作品会写的更好。比如大刘白天在发电厂从事逻辑性很强的计算机工程师工作,晚上从事创新性极强的小说写作,并创作出伟大的《三体》;

  投资:最大限度的安全+最大限度的投机。把90%的资金投资于风险性极低的项目,10%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中等风险的项目。金融杠铃策略的最大损失是已知的,但是一旦正面黑天鹅发生,可以获得的回报是无上限的;

  跑步:10%的时间用于变速跑训练,90%的时间用于轻松跑训练,而不是像我之前一样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不慢不快的的跑步训练;

  饮食:惊奇的发现之前流行过的轻断食就很符合杠铃策略。一周里面2天的时间吃很少,另外5天里面随便吃;

  工作:番茄工作法也是杠铃策略的一个应用。25分钟高度紧张的投入工作,5分钟完全放松。如此交替往复。

  简直太棒了!有木有!!!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惯都按照杠铃策略进行了优化,满意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把这个杠铃策略,也叫做学会走极端,并且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好*衡。从小受到错误的儒家中庸思想的教育,以为做人做事都要不偏不正,不黑不白。但直到读了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才知道从古至今就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理解中庸。真正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杠铃策略,要学会走极端,并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衡。比如我们形容一些牛人为亦正亦邪,比如我很喜欢以前实*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Slogan: Work hard, Play harder! 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你不会破坏一段关系,你就无法建立一段关系;不舍不得,大舍大得。我可以非常理性,同时我也可以非常感性,而且我知道什么时候该理性,什么时候该感性。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地带,少部分人可以处于某一个极端,但是这种仍然是不完整的,不够灵活的,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只有孔子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中庸,在两极间自由游走。不过有了杠铃策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儿开始慢慢修炼自己。

  3.2 否定法——先清除脆弱性

  任何时候,先生存,再发展。

  迈向反脆弱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如果某个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它破碎的风险会导致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风险。

  杠铃模式背后的`逻辑是先清除脆弱性,可以利用否定法。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大卫是如何雕塑成的?答:我只是去掉了他多余的部分。雕像都是通过做减法一步步削减冗余而成型的。

  减法知识也是一种杠铃模式。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给你带来强韧性,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确保资金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人们是通过负向方法寻求成功的,这也是进化过程的选择:下棋高手通常通过不输棋而取胜(AlphaGo);人们通过避免破产而致富;宗教大多制定了许多禁忌(犹太教法典规定了631条禁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芒格说我知道了死亡因素最高的方式,然后就不往那些地方去)

  少即是多:二八原则的应用。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只需几个步骤,很少的几个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如果你做某事的理由超过一个,那就不要做。法国军队拒绝以一个以上的理由请假。如果有人以一个以上的论点来攻击一本书或一个理念,你就知道这不是真的。一个哲学家应以一个理念,而非多个理念扬名。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要想得到鲜美的汤,就需要先把老鼠屎清除。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加哪些调味料,可以让汤变得更鲜美呢?

  3.3 杠铃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

  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变一种行动,那表示他有改变的选择权。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从根本来说,选择权能让你具备反脆弱性,它帮助你从不确定性的积极面中受益,同时也不会因其消极面而经受严重的伤害。

  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脆弱的事物没有选择权,而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需要选择最好的,即作出最佳选择。

  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选择权=不对称性(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理性(你知道要保留好的,抛弃坏的,知道如何获取利润)

  我自己给出的一个推理:理性=觉察+筛选机制(价值观)

  简单解释:人们应该不断地试错,然后依据自己的筛选机制(本质上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即你认为什么是好的,重要的)对试错结果进行筛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因素。这中间很关键的三点,你需要有试错的勇气,需要在试错的过程中对事情的进展和结果有清晰的觉察,并且明确知道自己的筛选机制是什么,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

  精益创业理念,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还有最*很火的《原则》,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

  人类有一个常见谬误:目的论谬误。人们经常以为自己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方向,在过去也确切地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其他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也源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一个理性的漫游者与观光客不同,他在旅途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他修改日程安排,这样他就可以根据新的信息制订计划。战略是不靠谱的,可口可乐起初是一种医药产品,蒂芙尼珠宝公司是做文具生意起家的,曾经的顶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是从造纸起家的。

  所以,我们大可以坦然的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我们,又该如何进入无法穿透的事物内部,并彻底主宰、征服它?

  大自然的进化无须智慧/选择权可以替换知识。

  进化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复杂而精密的事物,无须智慧,只需要可选择性和某些自然选择过滤机制,再加上随机性即可。进化是靠无定向的、凸性的自由探索或试错来推进的,因此本质上是强韧的,因为它能从连续的、重复的、细小的、局部的错误中获得潜在的随机收益。

  你不必每次都正确——勇于试错。试错过程中我们会犯小错误,但却能获得大收益,称为自由探索。大约二分之一的胚胎会自发性流产,这比按蓝图设计完美的婴儿要容易的多。大自然只需要保留符合标准的事物。大自然懂得善于可选择性,它展示了如何以可选择性替代智慧。

  4、受到很大启发的三个问题

  4.1 如何看待错误?

  1)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预测体系带来的只能是脆弱性。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未来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认为大多数结果都会对你有利,那么你就具有反脆弱性。这种态度让我想起了超爱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男主角的口头禅:All is well。

  2)把错误当做礼物:

  从每一个错误中学*,了解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离成功更*。

  从每一次冲突中学*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恐惧,可以增加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3)如果能够理性地进行试错,将错误当作一种信息源,那么试错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要素其实并没有那么随机。

  4.2 关于永生

  虽然基因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信息,但基因的载体却是脆弱的,而且需要维持这种脆弱性,以使基因变得更强。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产生信息或改善信息。尼采说过——子女和书籍,这两类信息都是可以世世代代流传的。

  作者说:我在地球上不是为了永生,不是为了苟活。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最后能够为集体利益,为了繁衍后代或最终为了书籍而像英雄那样死去——说到底,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才是应该寻求永生的东西,而不是我。

  最后,我会释然地说再见,就像法国人说的,腾出空间给其他人吧。

  4.3 无为与有为

  当你有一些小感冒、小咳嗽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马上去医院开药打针,而是什么也不做,依靠自身免疫力让身体恢复,只有当身体遭受重大创伤的时候,比如被子弹射中,才应该接受医生的治疗。当企业出现小的危机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妈妈马上伸出援手,而是让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去解决问题。只有当企业遭受重大危机,如金融风暴,*才应该进行调控。

  最后,想再提一下作者的经历。他在20xx年“9·11”事件发生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方式做空美国股市,“9·11”事件发生后而一夜暴富。无独有偶,他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了一笔。

  很多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而作者却是真的把他书中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者认为的勇气:勇敢的站起来支持一个想法,并在激动的状态中享受死亡,只因为获得了为真相而死的权利或站起来维护自己价值观的权利。

  希望我也成为有勇气爱上风的火!

  如何爱上风?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最*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用概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书,刚刚让我碰到这本《反脆弱》。翻开书,看到上面这段话,简直惊喜万分。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的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随机性的世界。

  整本书不是非常容易读,一是因为自己对这个话题领域比较陌生,加上不靠谱的翻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作者超级跳跃、发散性思维和极为广博的知识面,在不同领域的话题中穿来穿去,颇需要好好花些心思,才能梳理清楚。即便如此,作者随意挥洒的文字背后闪现出的真知灼见,清晰诡异的脑回路,不得不让你拍手称赞,每多看一遍,都能多读懂一些,然后就对作者有了更多的敬意,思维系统不断被升级和重塑的赶脚。

  这本书,我的阅读方式是:第一遍通读,第二遍摘抄书中精华,第三遍细细梳理出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其间在豆瓣和知乎上查阅了相关的读后感和评价,以及作者推崇的哲学家及相关思想。即使这样,依然感觉很多地方还没有理解的十分透彻,也许需要过上一两年再来读一遍,最好是英文。除此之外,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应用书中提到的思维策略,让自己真正成为爱上风的火!

  1、什么是反脆弱?

  简单说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作者引用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性:

  脆弱性——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一切*静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

  强韧性——凤凰,每一次烈火中重生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

  反脆弱性——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难以对付。

  所有的复杂系统、有机物都具有反脆弱性,如大自然、经济系统等;而所有的非复杂系统,无机物都具有脆弱性,如杯子,电视机等。

  某些人的反脆弱性需要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有机体本身是脆弱的,但它遗传给新生命的基因编码却具有反脆弱性。有机体需要死亡,以确保大自然的反脆弱性——大自然是投机的、无情的、自私的。*通常会扶植一切规模达到不得不救助的企业,以避免危机蔓延至其他公司。人们很难认识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一家公司的倒闭会连累其他公司,因为接二连三的失败正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健。

  2、反脆弱是如何产生的?

  我尝试着梳理了一下本书的逻辑结构,发现底层逻辑性还是挺强的,只不过作者的行文实在是太飘逸了,很难让人一眼明了。没看过书的人会很难理解,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下。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反脆弱性的产生即第一行的逻辑链条。如果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物质匮乏),会让一个孩子充满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来源于匮乏而引起的压力,当动力非常强的时候,他就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好好学*,拼命挣钱,当别人在睡懒觉、打游戏、花前月下,他永远都在努力学*和工作,这就是一种过度反应。在长期的努力下,你比别人赚更多的钱,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你还可以进行消费升级和投资,这就是冗余。

  反脆弱性以冗余的形式呈现,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想想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分形结构,我们人类有两个肾脏,两只眼睛,两个肺。。。然而,人天生不喜欢冗余,因为冗余的事物牺牲了效率,但同时,冗余却让事物具有反脆弱性,万一你的一个肾脏被拿去换苹果,还有一个肾脏可以用来支撑你的生命。过度反应产生冗余的特性可以被应用于许多地方,比如体育训练,什么是最有效和最省时的方法?全力以赴做到极致,随后将剩余时间用于休息和享用巨无霸牛排上。

  3、如何应对反脆弱?

  3.1 和中庸思想异曲同工的杠铃策略

  这种策略作者给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叫杠铃策略。这个策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什么叫中庸理论,而且可以被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锻炼、写作、教育、创业、投资、创新。。。。

  杠铃策略建立在世界充满了随机性、不确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下黑天鹅,满足两类条件的可以称为黑天鹅事件:1、意外性,2、影响力大。负面收益大于正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负面黑天鹅;正面收益大于负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正面黑天鹅。

  杠铃策略指的是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不利风险的减少,也就是能消除毁灭性风险。同时,杠铃策略还可以让你能够不错过新的机遇,并有机会获得超额回报。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如何应用杠铃策略:

  写作:如果白天能从事一个与写作活动无关的闲职,那么他的作品会写的更好。比如大刘白天在发电厂从事逻辑性很强的计算机工程师工作,晚上从事创新性极强的小说写作,并创作出伟大的《三体》;

  投资:最大限度的安全+最大限度的投机。把90%的资金投资于风险性极低的项目,10%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中等风险的项目。金融杠铃策略的最大损失是已知的,但是一旦正面黑天鹅发生,可以获得的回报是无上限的;

  跑步:10%的时间用于变速跑训练,90%的时间用于轻松跑训练,而不是像我之前一样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不慢不快的的跑步训练;

  饮食:惊奇的发现之前流行过的轻断食就很符合杠铃策略。一周里面2天的时间吃很少,另外5天里面随便吃;

  工作:番茄工作法也是杠铃策略的一个应用。25分钟高度紧张的投入工作,5分钟完全放松。如此交替往复。

  简直太棒了!有木有!!!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惯都按照杠铃策略进行了优化,满意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把这个杠铃策略,也叫做学会走极端,并且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好*衡。从小受到错误的儒家中庸思想的教育,以为做人做事都要不偏不正,不黑不白。但直到读了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才知道从古至今就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理解中庸。真正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杠铃策略,要学会走极端,并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衡。比如我们形容一些牛人为亦正亦邪,比如我很喜欢以前实*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Slogan: Work hard, Play harder! 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你不会破坏一段关系,你就无法建立一段关系;不舍不得,大舍大得。我可以非常理性,同时我也可以非常感性,而且我知道什么时候该理性,什么时候该感性。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地带,少部分人可以处于某一个极端,但是这种仍然是不完整的,不够灵活的,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只有孔子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中庸,在两极间自由游走。不过有了杠铃策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儿开始慢慢修炼自己。

  3.2 否定法——先清除脆弱性

  任何时候,先生存,再发展。

  迈向反脆弱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如果某个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它破碎的风险会导致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风险。

  杠铃模式背后的`逻辑是先清除脆弱性,可以利用否定法。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大卫是如何雕塑成的?答:我只是去掉了他多余的部分。雕像都是通过做减法一步步削减冗余而成型的。

  减法知识也是一种杠铃模式。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给你带来强韧性,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确保资金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人们是通过负向方法寻求成功的,这也是进化过程的选择:下棋高手通常通过不输棋而取胜(AlphaGo);人们通过避免破产而致富;宗教大多制定了许多禁忌(犹太教法典规定了631条禁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芒格说我知道了死亡因素最高的方式,然后就不往那些地方去)

  少即是多:二八原则的应用。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只需几个步骤,很少的几个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如果你做某事的理由超过一个,那就不要做。法国军队拒绝以一个以上的理由请假。如果有人以一个以上的论点来攻击一本书或一个理念,你就知道这不是真的。一个哲学家应以一个理念,而非多个理念扬名。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要想得到鲜美的汤,就需要先把老鼠屎清除。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加哪些调味料,可以让汤变得更鲜美呢?

  3.3 杠铃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

  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变一种行动,那表示他有改变的选择权。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从根本来说,选择权能让你具备反脆弱性,它帮助你从不确定性的积极面中受益,同时也不会因其消极面而经受严重的伤害。

  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脆弱的事物没有选择权,而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需要选择最好的,即作出最佳选择。

  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选择权=不对称性(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理性(你知道要保留好的,抛弃坏的,知道如何获取利润)

  我自己给出的一个推理:理性=觉察+筛选机制(价值观)

  简单解释:人们应该不断地试错,然后依据自己的筛选机制(本质上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即你认为什么是好的,重要的)对试错结果进行筛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因素。这中间很关键的三点,你需要有试错的勇气,需要在试错的过程中对事情的进展和结果有清晰的觉察,并且明确知道自己的筛选机制是什么,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

  精益创业理念,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还有最*很火的《原则》,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

  人类有一个常见谬误:目的论谬误。人们经常以为自己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方向,在过去也确切地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其他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也源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一个理性的漫游者与观光客不同,他在旅途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他修改日程安排,这样他就可以根据新的信息制订计划。战略是不靠谱的,可口可乐起初是一种医药产品,蒂芙尼珠宝公司是做文具生意起家的,曾经的顶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是从造纸起家的。

  所以,我们大可以坦然的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我们,又该如何进入无法穿透的事物内部,并彻底主宰、征服它?

  大自然的进化无须智慧/选择权可以替换知识。

  进化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复杂而精密的事物,无须智慧,只需要可选择性和某些自然选择过滤机制,再加上随机性即可。进化是靠无定向的、凸性的自由探索或试错来推进的,因此本质上是强韧的,因为它能从连续的、重复的、细小的、局部的错误中获得潜在的随机收益。

  你不必每次都正确——勇于试错。试错过程中我们会犯小错误,但却能获得大收益,称为自由探索。大约二分之一的胚胎会自发性流产,这比按蓝图设计完美的婴儿要容易的多。大自然只需要保留符合标准的事物。大自然懂得善于可选择性,它展示了如何以可选择性替代智慧。

  4、受到很大启发的三个问题

  4.1 如何看待错误?

  1)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预测体系带来的只能是脆弱性。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未来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认为大多数结果都会对你有利,那么你就具有反脆弱性。这种态度让我想起了超爱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男主角的口头禅:All is well。

  2)把错误当做礼物:

  从每一个错误中学*,了解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离成功更*。

  从每一次冲突中学*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恐惧,可以增加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3)如果能够理性地进行试错,将错误当作一种信息源,那么试错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要素其实并没有那么随机。

  4.2 关于永生

  虽然基因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信息,但基因的载体却是脆弱的,而且需要维持这种脆弱性,以使基因变得更强。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产生信息或改善信息。尼采说过——子女和书籍,这两类信息都是可以世世代代流传的。

  作者说:我在地球上不是为了永生,不是为了苟活。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最后能够为集体利益,为了繁衍后代或最终为了书籍而像英雄那样死去——说到底,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才是应该寻求永生的东西,而不是我。

  最后,我会释然地说再见,就像法国人说的,腾出空间给其他人吧。

  4.3 无为与有为

  当你有一些小感冒、小咳嗽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马上去医院开药打针,而是什么也不做,依靠自身免疫力让身体恢复,只有当身体遭受重大创伤的时候,比如被子弹射中,才应该接受医生的治疗。当企业出现小的危机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妈妈马上伸出援手,而是让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去解决问题。只有当企业遭受重大危机,如金融风暴,*才应该进行调控。

  最后,想再提一下作者的经历。他在20xx年“9·11”事件发生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方式做空美国股市,“9·11”事件发生后而一夜暴富。无独有偶,他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了一笔。

  很多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而作者却是真的把他书中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者认为的勇气:勇敢的站起来支持一个想法,并在激动的状态中享受死亡,只因为获得了为真相而死的权利或站起来维护自己价值观的权利。

  希望我也成为有勇气爱上风的火!

  如何爱上风?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最*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用概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书,刚刚让我碰到这本《反脆弱》。翻开书,看到上面这段话,简直惊喜万分。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的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随机性的世界。

  整本书不是非常容易读,一是因为自己对这个话题领域比较陌生,加上不靠谱的翻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作者超级跳跃、发散性思维和极为广博的知识面,在不同领域的话题中穿来穿去,颇需要好好花些心思,才能梳理清楚。即便如此,作者随意挥洒的文字背后闪现出的真知灼见,清晰诡异的脑回路,不得不让你拍手称赞,每多看一遍,都能多读懂一些,然后就对作者有了更多的敬意,思维系统不断被升级和重塑的赶脚。

  这本书,我的阅读方式是:第一遍通读,第二遍摘抄书中精华,第三遍细细梳理出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其间在豆瓣和知乎上查阅了相关的读后感和评价,以及作者推崇的哲学家及相关思想。即使这样,依然感觉很多地方还没有理解的十分透彻,也许需要过上一两年再来读一遍,最好是英文。除此之外,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应用书中提到的思维策略,让自己真正成为爱上风的火!

  1、什么是反脆弱?

  简单说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作者引用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性:

  脆弱性——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一切*静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

  强韧性——凤凰,每一次烈火中重生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

  反脆弱性——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难以对付。

  所有的复杂系统、有机物都具有反脆弱性,如大自然、经济系统等;而所有的非复杂系统,无机物都具有脆弱性,如杯子,电视机等。

  某些人的反脆弱性需要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有机体本身是脆弱的,但它遗传给新生命的基因编码却具有反脆弱性。有机体需要死亡,以确保大自然的反脆弱性——大自然是投机的、无情的、自私的。*通常会扶植一切规模达到不得不救助的企业,以避免危机蔓延至其他公司。人们很难认识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一家公司的倒闭会连累其他公司,因为接二连三的失败正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健。

  2、反脆弱是如何产生的?

  我尝试着梳理了一下本书的逻辑结构,发现底层逻辑性还是挺强的,只不过作者的行文实在是太飘逸了,很难让人一眼明了。没看过书的人会很难理解,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下。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反脆弱性的产生即第一行的逻辑链条。如果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物质匮乏),会让一个孩子充满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来源于匮乏而引起的压力,当动力非常强的时候,他就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好好学*,拼命挣钱,当别人在睡懒觉、打游戏、花前月下,他永远都在努力学*和工作,这就是一种过度反应。在长期的努力下,你比别人赚更多的钱,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你还可以进行消费升级和投资,这就是冗余。

  反脆弱性以冗余的形式呈现,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想想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分形结构,我们人类有两个肾脏,两只眼睛,两个肺。。。然而,人天生不喜欢冗余,因为冗余的事物牺牲了效率,但同时,冗余却让事物具有反脆弱性,万一你的一个肾脏被拿去换苹果,还有一个肾脏可以用来支撑你的生命。过度反应产生冗余的特性可以被应用于许多地方,比如体育训练,什么是最有效和最省时的方法?全力以赴做到极致,随后将剩余时间用于休息和享用巨无霸牛排上。

  3、如何应对反脆弱?

  3.1 和中庸思想异曲同工的杠铃策略

  这种策略作者给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叫杠铃策略。这个策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什么叫中庸理论,而且可以被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锻炼、写作、教育、创业、投资、创新。。。。

  杠铃策略建立在世界充满了随机性、不确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下黑天鹅,满足两类条件的可以称为黑天鹅事件:1、意外性,2、影响力大。负面收益大于正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负面黑天鹅;正面收益大于负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正面黑天鹅。

  杠铃策略指的是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不利风险的减少,也就是能消除毁灭性风险。同时,杠铃策略还可以让你能够不错过新的机遇,并有机会获得超额回报。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如何应用杠铃策略:

  写作:如果白天能从事一个与写作活动无关的闲职,那么他的作品会写的更好。比如大刘白天在发电厂从事逻辑性很强的计算机工程师工作,晚上从事创新性极强的小说写作,并创作出伟大的《三体》;

  投资:最大限度的安全+最大限度的投机。把90%的资金投资于风险性极低的项目,10%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中等风险的项目。金融杠铃策略的最大损失是已知的,但是一旦正面黑天鹅发生,可以获得的回报是无上限的;

  跑步:10%的时间用于变速跑训练,90%的时间用于轻松跑训练,而不是像我之前一样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不慢不快的的跑步训练;

  饮食:惊奇的发现之前流行过的轻断食就很符合杠铃策略。一周里面2天的时间吃很少,另外5天里面随便吃;

  工作:番茄工作法也是杠铃策略的一个应用。25分钟高度紧张的投入工作,5分钟完全放松。如此交替往复。

  简直太棒了!有木有!!!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惯都按照杠铃策略进行了优化,满意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把这个杠铃策略,也叫做学会走极端,并且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好*衡。从小受到错误的儒家中庸思想的教育,以为做人做事都要不偏不正,不黑不白。但直到读了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才知道从古至今就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理解中庸。真正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杠铃策略,要学会走极端,并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衡。比如我们形容一些牛人为亦正亦邪,比如我很喜欢以前实*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Slogan: Work hard, Play harder! 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你不会破坏一段关系,你就无法建立一段关系;不舍不得,大舍大得。我可以非常理性,同时我也可以非常感性,而且我知道什么时候该理性,什么时候该感性。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地带,少部分人可以处于某一个极端,但是这种仍然是不完整的,不够灵活的,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只有孔子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中庸,在两极间自由游走。不过有了杠铃策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儿开始慢慢修炼自己。

  3.2 否定法——先清除脆弱性

  任何时候,先生存,再发展。

  迈向反脆弱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如果某个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它破碎的风险会导致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风险。

  杠铃模式背后的逻辑是先清除脆弱性,可以利用否定法。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大卫是如何雕塑成的?答:我只是去掉了他多余的部分。雕像都是通过做减法一步步削减冗余而成型的。

  减法知识也是一种杠铃模式。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给你带来强韧性,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确保资金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人们是通过负向方法寻求成功的,这也是进化过程的选择:下棋高手通常通过不输棋而取胜(AlphaGo);人们通过避免破产而致富;宗教大多制定了许多禁忌(犹太教法典规定了631条禁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芒格说我知道了死亡因素最高的方式,然后就不往那些地方去)

  少即是多:二八原则的应用。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只需几个步骤,很少的几个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如果你做某事的理由超过一个,那就不要做。法国军队拒绝以一个以上的理由请假。如果有人以一个以上的论点来攻击一本书或一个理念,你就知道这不是真的。一个哲学家应以一个理念,而非多个理念扬名。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要想得到鲜美的汤,就需要先把老鼠屎清除。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加哪些调味料,可以让汤变得更鲜美呢?

  3.3 杠铃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

  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变一种行动,那表示他有改变的选择权。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从根本来说,选择权能让你具备反脆弱性,它帮助你从不确定性的积极面中受益,同时也不会因其消极面而经受严重的伤害。

  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脆弱的事物没有选择权,而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需要选择最好的,即作出最佳选择。

  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选择权=不对称性(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理性(你知道要保留好的,抛弃坏的,知道如何获取利润)

  我自己给出的一个推理:理性=觉察+筛选机制(价值观)

  简单解释:人们应该不断地试错,然后依据自己的筛选机制(本质上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即你认为什么是好的,重要的)对试错结果进行筛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因素。这中间很关键的三点,你需要有试错的勇气,需要在试错的过程中对事情的进展和结果有清晰的觉察,并且明确知道自己的筛选机制是什么,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

  精益创业理念,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还有最*很火的《原则》,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

  人类有一个常见谬误:目的论谬误。人们经常以为自己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方向,在过去也确切地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其他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也源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一个理性的漫游者与观光客不同,他在旅途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他修改日程安排,这样他就可以根据新的信息制订计划。战略是不靠谱的,可口可乐起初是一种医药产品,蒂芙尼珠宝公司是做文具生意起家的,曾经的顶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是从造纸起家的。

  所以,我们大可以坦然的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我们,又该如何进入无法穿透的事物内部,并彻底主宰、征服它?

  大自然的进化无须智慧/选择权可以替换知识。

  进化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复杂而精密的事物,无须智慧,只需要可选择性和某些自然选择过滤机制,再加上随机性即可。进化是靠无定向的、凸性的自由探索或试错来推进的,因此本质上是强韧的,因为它能从连续的、重复的、细小的、局部的错误中获得潜在的随机收益。

  你不必每次都正确——勇于试错。试错过程中我们会犯小错误,但却能获得大收益,称为自由探索。大约二分之一的胚胎会自发性流产,这比按蓝图设计完美的婴儿要容易的多。大自然只需要保留符合标准的事物。大自然懂得善于可选择性,它展示了如何以可选择性替代智慧。

  4、受到很大启发的三个问题

  4.1 如何看待错误?

  1)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预测体系带来的只能是脆弱性。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并且不关心未来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认为大多数结果都会对你有利,那么你就具有反脆弱性。这种态度让我想起了超爱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男主角的口头禅:All is well。

  2)把错误当做礼物:

  从每一个错误中学*,了解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离成功更*。

  从每一次冲突中学*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恐惧,可以增加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3)如果能够理性地进行试错,将错误当作一种信息源,那么试错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要素其实并没有那么随机。

  4.2 关于永生

  虽然基因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信息,但基因的载体却是脆弱的,而且需要维持这种脆弱性,以使基因变得更强。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产生信息或改善信息。尼采说过——子女和书籍,这两类信息都是可以世世代代流传的。

  作者说:我在地球上不是为了永生,不是为了苟活。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最后能够为集体利益,为了繁衍后代或最终为了书籍而像英雄那样死去——说到底,我的信息,也就是我的基因或我的反脆弱性,才是应该寻求永生的东西,而不是我。

  最后,我会释然地说再见,就像法国人说的,腾出空间给其他人吧。

  4.3 无为与有为

  当你有一些小感冒、小咳嗽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马上去医院开药打针,而是什么也不做,依靠自身免疫力让身体恢复,只有当身体遭受重大创伤的时候,比如被子弹射中,才应该接受医生的治疗。当企业出现小的危机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妈妈马上伸出援手,而是让企业依靠自身能力去解决问题。只有当企业遭受重大危机,如金融风暴,*才应该进行调控。

  最后,想再提一下作者的经历。他在20xx年“9·11”事件发生前大量买入行权价格很低、无价值的认沽权证,用一种独特方式做空美国股市,“9·11”事件发生后而一夜暴富。无独有偶,他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又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了一笔。

  很多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而作者却是真的把他书中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者认为的勇气:勇敢的站起来支持一个想法,并在激动的状态中享受死亡,只因为获得了为真相而死的权利或站起来维护自己价值观的权利。

  希望我也成为有勇气爱上风的火!

  今天,我在“得到”APP听了一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喜欢了,听了大约有六七遍。

  这本书就是《反脆弱》。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被评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拆书读书人是《好好学*》的作者成甲老师。

  喜欢读书,也喜欢听书。想要了解人类智慧,捷径就是读书。宋代第三个皇帝赵恒《励学篇》的名句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

  读书这么好,可是现在的书籍多到我们几辈子都读不完。那么用二三十分钟听厉害的人帮你拆书就是很好的选择。Ta们会帮你梳理整本书的脉络,逻辑,讲述重点内容和自己的见解。当然,短短的二十几分种并不能涵盖一本书所有的内容,所以如果听完很喜欢的话,就可以买回来细细品读。

  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对照别人的解读,极大得优化了自己的读书时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也买了几本书,比如梁冬老师的《处处见生机》,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和今天刚买的《反脆弱》。

  01关于意外

  《反脆弱》是一本“雪中送炭”的好书,解决了我最*的困扰。这个困扰就是“如何对待意外。”

  前几天我的文章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面对意外的这个话题。比如《80后的困局》,《出苦力的人啊,向你们致敬》,《你身边有年轻人得白血病吗?》。

  为什么我这么关注意外,因为我深深体会到了意外的威力。因为意外,我曾经摊上了官司,赔付巨额费用。这让我穷困潦倒,外债缠身,苦闷压抑。那时是20xx年,我当时想世界末日如果是真的多好;因为意外,我滑雪骨折,左肱骨骨折,术后输血,高烧,过敏,痛不欲生,又是一笔巨额医药费。

  曾经的我,敢玩迪士尼和欢乐谷里所有最危险的游戏,而如今的我,甚至都不敢独自出门。架着手臂,怕摔倒,也怕被别人碰到。我似乎变成了一个胆小鬼,感觉自己很脆弱,再经不起什么意外了。坦白地说,意外没有让我变得更坚强,却让我变得更小心谨慎了。当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许并不是坏事。

  “小心驶得万年船”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的就是要对意外有敬畏之心。

  02对待意外

  正如前文我说,面对意外我没有更坚强,反而感觉很脆弱。但是很多朋友又觉得我还是比较坚强的,直到看到《反脆弱》提到的一个观点我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脆弱的反义词并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

  “反脆弱”这个词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意思是“我们设计的生活模式,应当在各种意外发生之后,不但不会在风险中受损,反而还能获得额外的收益。”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听这么多遍本书音频的原因。因为我迫切希望学到“反脆弱”的这个能力。

  关于建立“反脆弱”系统,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减少不利因素来降低脆弱性。

  第二步,特别关注杠铃策略,就是杠铃两边极好或极坏的事情。

  第三步,主动理性试错。”

  当然,这只是这本书内容很少的一部分。这本宏大,涵盖广的书籍,我会再细细阅读学*。音频我听了六七遍,相信这本书我会读更多遍。

  最后感谢罗辑思维,“得到”APP,成甲老师。即使相见恨晚,这本书我还是遇到了,也推荐给大家。意外无处不在,我们要做好准备。

  如何爱上风?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最*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用概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书,刚刚让我碰到这本《反脆弱》。翻开书,看到上面这段话,简直惊喜万分。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的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随机性的世界。

  整本书不是非常容易读,一是因为自己对这个话题领域比较陌生,加上不靠谱的翻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作者超级跳跃、发散性思维和极为广博的知识面,在不同领域的话题中穿来穿去,颇需要好好花些心思,才能梳理清楚。即便如此,作者随意挥洒的文字背后闪现出的真知灼见,清晰诡异的脑回路,不得不让你拍手称赞,每多看一遍,都能多读懂一些,然后就对作者有了更多的敬意,思维系统不断被升级和重塑的赶脚。

  这本书,我的阅读方式是:第一遍通读,第二遍摘抄书中精华,第三遍细细梳理出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其间在豆瓣和知乎上查阅了相关的读后感和评价,以及作者推崇的哲学家及相关思想。即使这样,依然感觉很多地方还没有理解的十分透彻,也许需要过上一两年再来读一遍,最好是英文。除此之外,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应用书中提到的思维策略,让自己真正成为爱上风的火!

  1、什么是反脆弱?

  简单说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作者引用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性:

  脆弱性——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一切*静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

  强韧性——凤凰,每一次烈火中重生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

  反脆弱性——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难以对付。

  所有的复杂系统、有机物都具有反脆弱性,如大自然、经济系统等;而所有的非复杂系统,无机物都具有脆弱性,如杯子,电视机等。

  某些人的反脆弱性需要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有机体本身是脆弱的,但它遗传给新生命的基因编码却具有反脆弱性。有机体需要死亡,以确保大自然的反脆弱性——大自然是投机的、无情的、自私的。*通常会扶植一切规模达到不得不救助的企业,以避免危机蔓延至其他公司。人们很难认识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一家公司的倒闭会连累其他公司,因为接二连三的失败正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健。

  2、反脆弱是如何产生的?

  我尝试着梳理了一下本书的逻辑结构,发现底层逻辑性还是挺强的,只不过作者的行文实在是太飘逸了,很难让人一眼明了。没看过书的人会很难理解,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下。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反脆弱性的产生即第一行的逻辑链条。如果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物质匮乏),会让一个孩子充满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来源于匮乏而引起的压力,当动力非常强的时候,他就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好好学*,拼命挣钱,当别人在睡懒觉、打游戏、花前月下,他永远都在努力学*和工作,这就是一种过度反应。在长期的努力下,你比别人赚更多的钱,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你还可以进行消费升级和投资,这就是冗余。

  反脆弱性以冗余的形式呈现,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想想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分形结构,我们人类有两个肾脏,两只眼睛,两个肺。。。然而,人天生不喜欢冗余,因为冗余的事物牺牲了效率,但同时,冗余却让事物具有反脆弱性,万一你的一个肾脏被拿去换苹果,还有一个肾脏可以用来支撑你的生命。过度反应产生冗余的特性可以被应用于许多地方,比如体育训练,什么是最有效和最省时的方法?全力以赴做到极致,随后将剩余时间用于休息和享用巨无霸牛排上。

  3、如何应对反脆弱?

  3.1 和中庸思想异曲同工的杠铃策略

  这种策略作者给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叫杠铃策略。这个策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什么叫中庸理论,而且可以被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锻炼、写作、教育、创业、投资、创新。。。。

  杠铃策略建立在世界充满了随机性、不确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下黑天鹅,满足两类条件的可以称为黑天鹅事件:1、意外性,2、影响力大。负面收益大于正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负面黑天鹅;正面收益大于负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正面黑天鹅。

  杠铃策略指的是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不利风险的减少,也就是能消除毁灭性风险。同时,杠铃策略还可以让你能够不错过新的机遇,并有机会获得超额回报。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如何应用杠铃策略:

  写作:如果白天能从事一个与写作活动无关的闲职,那么他的作品会写的更好。比如大刘白天在发电厂从事逻辑性很强的计算机工程师工作,晚上从事创新性极强的小说写作,并创作出伟大的《三体》;

  投资:最大限度的安全+最大限度的投机。把90%的资金投资于风险性极低的项目,10%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中等风险的项目。金融杠铃策略的最大损失是已知的,但是一旦正面黑天鹅发生,可以获得的回报是无上限的;

  跑步:10%的时间用于变速跑训练,90%的时间用于轻松跑训练,而不是像我之前一样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不慢不快的的跑步训练;

  饮食:惊奇的发现之前流行过的轻断食就很符合杠铃策略。一周里面2天的时间吃很少,另外5天里面随便吃;

  工作:番茄工作法也是杠铃策略的一个应用。25分钟高度紧张的投入工作,5分钟完全放松。如此交替往复。

  简直太棒了!有木有!!!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惯都按照杠铃策略进行了优化,满意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把这个杠铃策略,也叫做学会走极端,并且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好*衡。从小受到错误的儒家中庸思想的教育,以为做人做事都要不偏不正,不黑不白。但直到读了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才知道从古至今就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理解中庸。真正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杠铃策略,要学会走极端,并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衡。比如我们形容一些牛人为亦正亦邪,比如我很喜欢以前实*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Slogan: Work hard, Play harder! 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你不会破坏一段关系,你就无法建立一段关系;不舍不得,大舍大得。我可以非常理性,同时我也可以非常感性,而且我知道什么时候该理性,什么时候该感性。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地带,少部分人可以处于某一个极端,但是这种仍然是不完整的,不够灵活的,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只有孔子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中庸,在两极间自由游走。不过有了杠铃策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儿开始慢慢修炼自己。

  3.2 否定法——先清除脆弱性

  任何时候,先生存,再发展。

  迈向反脆弱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如果某个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它破碎的风险会导致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风险。

  杠铃模式背后的逻辑是先清除脆弱性,可以利用否定法。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大卫是如何雕塑成的?答:我只是去掉了他多余的部分。雕像都是通过做减法一步步削减冗余而成型的。

  减法知识也是一种杠铃模式。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给你带来强韧性,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确保资金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人们是通过负向方法寻求成功的,这也是进化过程的选择:下棋高手通常通过不输棋而取胜(AlphaGo);人们通过避免破产而致富;宗教大多制定了许多禁忌(犹太教法典规定了631条禁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芒格说我知道了死亡因素最高的方式,然后就不往那些地方去)

  少即是多:二八原则的应用。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只需几个步骤,很少的几个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如果你做某事的理由超过一个,那就不要做。法国军队拒绝以一个以上的理由请假。如果有人以一个以上的论点来攻击一本书或一个理念,你就知道这不是真的。一个哲学家应以一个理念,而非多个理念扬名。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要想得到鲜美的汤,就需要先把老鼠屎清除。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加哪些调味料,可以让汤变得更鲜美呢?

  3.3 杠铃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

  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变一种行动,那表示他有改变的选择权。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从根本来说,选择权能让你具备反脆弱性,它帮助你从不确定性的积极面中受益,同时也不会因其消极面而经受严重的伤害。

  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脆弱的事物没有选择权,而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需要选择最好的,即作出最佳选择。

  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选择权=不对称性(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理性(你知道要保留好的,抛弃坏的,知道如何获取利润)

  我自己给出的一个推理:理性=觉察+筛选机制(价值观)

  简单解释:人们应该不断地试错,然后依据自己的筛选机制(本质上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即你认为什么是好的,重要的)对试错结果进行筛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因素。这中间很关键的三点,你需要有试错的'勇气,需要在试错的过程中对事情的进展和结果有清晰的觉察,并且明确知道自己的筛选机制是什么,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

  精益创业理念,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还有最*很火的《原则》,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

  人类有一个常见谬误:目的论谬误。人们经常以为自己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方向,在过去也确切地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其他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也源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一个理性的漫游者与观光客不同,他在旅途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他修改日程安排,这样他就可以根据新的信息制订计划。战略是不靠谱的,可口可乐起初是一种医药产品,蒂芙尼珠宝公司是做文具生意起家的,曾经的顶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是从造纸起家的。

  所以,我们大可以坦然的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我们,又该如何进入无法穿透的事物内部,并彻底主宰、征服它?

  大自然的进化无须智慧/选择权可以替换知识。

  进化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复杂而精密的事物,无须智慧,只需要可选择性和某些自然选择过滤机制,再加上随机性即可。进化是靠无定向的、凸性的自由探索或试错来推进的,因此本质上是强韧的,因为它能从连续的、重复的、细小的、局部的错误中获得潜在的随机收益。

  你不必每次都正确——勇于试错。试错过程中我们会犯小错误,但却能获得大收益,称为自由探索。大约二分之一的胚胎会自发性流产,这比按蓝图设计完美的婴儿要容易的多。大自然只需要保留符合标准的事物。大自然懂得善于可选择性,它展示了如何以可选择性替代智慧。

  4、受到很大启发的三个问题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5)

——反脆弱读后感 (菁华5篇)

  「反脆弱」这本书是「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又一力作。反脆弱是脆弱的反义词,它不同于强韧,前者能在波动/压力/混乱状态中收益,而后者是有能力应对这些变化。

  「脆弱」就像是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那根绳何时会断,只要一断结局往往偏负面;「强韧」就像是凤凰,可以死后重生,也就是能够对抗外界的变化;「反脆弱」就像是九头蛇,砍掉一头之后,能长出两头来。

  杯子是脆弱的,它不喜欢变化,一个不经意的操作就有可能让它破碎,从而失去原有的功能;要让它变得强韧,可以在外面套一层保护罩,这样摔下去时,有大概率可以维持原状;而要让这个杯子变得具有反脆弱性,那么每一次盛水都应该一定程度上让它变得更坚固。

  反脆弱性可以用来应对黑天鹅事件,甚至对别人是黑天鹅的事件,对你来说只是在正常的波动范围内,完全可以承受,还有可能受益。

  整本书看下来,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下面两个:

  凸性和凹性效应:

  作者为了描述方便,把下图的曲线称为「凸性」,把基于x轴水*镜像的曲线称为「凹性」。

  这张图描述的是收益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它有几个特性:

  1、非对称性

  2、非线性

  3、喜好波动

  当然前提都是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范围之外的就需要特别干预了。

  非对称性:

  以x轴为界,上半部分的面积要大于下半部分,而且上半部分还是未闭合状态。也就是说x再怎么变化,可能的最大负收益也就是损失是固定的,而收益却可以变得很大。比如期权或投资。

  投资的核心是找到定错价的个体,然后下注。个体可以是个人、公司、收藏品等,投资行为发生时,他们的价格是固定的,随着时间的增长(x变大),可能的收益也有可能变得很大(这其中自然有风险,如何操作下面会说到)。

  脆弱性的事物正好反过来,收益是已知的,而可能的损失却会变得很大,通常稳定的事物都会具有这个特性,比如一份稳定的工作。

  非线性:

  也就是说随着x增加1倍,收益有可能高于或低于1倍。比如同样是1公里,跑步(假设是走路速度的3倍)带来的收益会高于3倍走路带来的收益;10克的石头和100克的石头扔到身上,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可能不到10倍,而用100克和1000克的石头扔,后者往往能带来远大于10倍的破坏力。因此对于一个反脆弱系统来说要尽量挑战可承受范围内的极限,这样会产生「过度补偿效应」从而拓展极限,就像适量的病原体入侵对身体会有好处,可以增强免疫系统。

  而脆弱系统则不一样,它不具备复原、增强能力。比如把一只杯子从1米的地方摔下来,要么碎了,要么没碎,不会让它变得更加坚固。

  喜好波动:

  x的变化对反脆弱系统来说是好事,因为即使是最差情况也是可预知可承受的,而只要它波动,就有可能会往产生收益的方向波动,而收益会高于损失。

  脆弱系统喜欢静态的稳定性,因为收益已知,而x有可能往不可知的更坏的方向移动。

  这里面还是会有风险,即使是一个反脆弱系统,很有可能由于判断上的失误导致x一直往损失的方向偏移,这时就需要「杠铃策略」来*衡。

  杠铃策略:

  由两个截然不同的策略组成。对于理财来说,可以将大部分的财产(比如9成)放到风险低的地方,以应对可能的黑天鹅事件,将小部分的财产(比如1成)放到风险高但收益也有可能很高的地方进行投资,这样即使失败,也在承受范围之内,而且可以*得宝贵的经验,一旦成功,则有可能带来超额的回报。

  杠铃策略的核心是抛弃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通过两种极端来达到*衡。比如稳定的工作是脆弱的,但工作之余可以展开自己的副业,有些作家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比如刘慈欣);对于阅读来说要么阅读经典,要么阅读不太需要思考的杂志;写文章也一样,要么写特别专业的,要么写通俗易懂的;高强度健身一段时间,然后彻底地休息一段时间等等。

  这里的关键在于反脆弱系统的「增强过程」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而现代生活通常是一个温和但连续不断的压力源,比如房贷和孩子。这种压力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因为没有恢复时间),就好像弹簧一直被压着。

  不知道耗时多久, 从手机转iPad又换成了手机。 还是决定写一下感受。

  读书的起因是不想让某些人用我不熟悉的理论和别人交谈,真正开始读了觉得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最起码在自我认知上, 又给了一个新的路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在小结中写道,其实这本书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即反脆弱展开,书所有句子都是中心思想的推导、应用或解释。这就导致书中出现了特别多的经济学或者医学概念,比如林迪效应、黑天鹅事件、医源性损伤…… 也导致了初读这本书时,兴趣盎然,读到中途,觉得懵懵懂懂,后期依然磕磕绊绊但咬牙坚持了下来,毕竟,我也是一个反脆弱的坚定支持者。

  书中,对我启发较大的也是反脆弱这个概念,本人在生活中也一直都偏好着不确定和随机性,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反而能茁壮成长与壮大。

  书中有意思的理论太多太多,我在看书时,着重摘录了几条:

  1.黑天鹅事件:指造成广泛、严重后果,不可预知的、不定期发生的大规模事件。

  当你寻求秩序,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2.你的'身体比你对未来更有预测性。

  全力以赴做到极致。

  在经济活动之外,最具反脆弱性的事物莫过于难以泯灭的爱或恨。

  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些曾经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

  3.微小的骚动和焦虑滋养了灵魂,让物种繁荣的不是和*、是自由。

  要将重点放在行动上,不要过于依赖外界的评论,在别人的态度面前保持强韧性。

  用书中一句话结束我的阅读,普罗米修斯热爱无序,埃庇米休斯憎恶无序。

  参加读书会已经半年,特别感谢周老师的灵光一闪,筹办了读书会,特别感谢小伙伴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也感谢自己,当时勇敢地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

  这个6月,我们一起共读了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维逻辑:

  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非线性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出现了错误,很*惯围绕错误的点展开解决,强行把因和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当成可以预测的线性关系,未必能真正的、彻底的解决问题。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拥抱变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反脆弱的系统,像生命而不是机器那样去生存。

  解决职业规划的思维逻辑:杠铃策略。

  杠铃两头重,中间轻,可以理解为最好和最坏的两种极端情况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重点,而中间的中庸情况,恰恰是我们要规避的,避免无意义的事情牵扯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在收益确定、风险足够小的事情上,同时把少量资源放在高风险、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弃那些中等风险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养育孩子的思维逻辑:反脆弱思维。

  以前,我总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击、冷落和挫折,哪怕这个伤害性极小,我也依然极力地去替孩子解决,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感觉自己就像达摩克利斯一样,特别脆弱,回想以前的行为,再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为一颗老母亲的心,完全没有了章法。

  九头蛇怪的案例让我明白,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战、困难的洗礼,才能越挫越勇,逐渐形成反脆弱系统。我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坚强的后盾,不应该充当保护伞,隔离掉这些挑战给孩子所需要的成长养料,过度保护只能养育出脆弱的孩子。

  觉察和接纳。我们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应该不确定性,显得特别重要。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学会接纳和拥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点。

  《反脆弱》是一本非常有启发寓意的书,作者是著名经济学家、风险投资家尼古拉斯。塔勒布,这本书总共分为25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看似松散毫无联系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脆弱”,什么是“反脆弱”,为什么要学会反脆弱,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和方法。

  一个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个塑料杯,它不会破碎而会在地上弹两下,所以塑料杯是强韧的;想象一下有种杯子,当摔到地下的时候,它非但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了两个杯子,这个时候它就是反脆弱的。书中所言的反脆弱简单说来就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冲击下获益的能力。

  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则,他找到并定义了“反脆弱”类事物:每一个事物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他指出了反脆弱思想的核心艺术,即情绪的不稳定性,思维的斗争。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就像人的骨头承受压力和紧张会变得更加强壮,谣言或暴乱在有人试图压制它们时会变本加厉一样,生命中的许多事物也会受益于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知道的反脆弱是,我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积极寻找改变和挑战。塔勒布的最后一段话,写出了我的心声。玻璃是死的东西,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请记住,如果不觉得饥饿,山珍也为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被剥夺了个人风险,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

  脆弱是心理

  脆弱不止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如果在心理上对失败能有所防备,并接受,那反脆弱就是成功的。例如王阳明,他就是事上练,什么叫事上练,就是说**这件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都无所谓,成功了固然是喜,不成功就当是一种经验,这就是最强的反脆弱。

  反脆弱就是计算投入风险

  如果计算出损失很小,收益很大,那还有什么能阻止你大幅投入的呢?失败也无损根本,这也可以用于创业中。例如我当年和朋友作项目时,最初每个人投入只要六千块,那根本就没有什么可犹豫的,抱着玩的心态作进去再说。

  反脆弱就是两手准备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6)

——《反脆弱》的读书笔记

《反脆弱》的读书笔记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脆弱》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在“得到”APP听了一本书,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喜欢了,听了大约有六七遍。

  这本书就是《反脆弱》。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被评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拆书读书人是《好好学*》的作者成甲老师。

  喜欢读书,也喜欢听书。想要了解人类智慧,捷径就是读书。宋代第三个皇帝赵恒《励学篇》的名句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

  读书这么好,可是现在的书籍多到我们几辈子都读不完。那么用二三十分钟听厉害的人帮你拆书就是很好的选择。Ta们会帮你梳理整本书的脉络,逻辑,讲述重点内容和自己的见解。当然,短短的二十几分种并不能涵盖一本书所有的内容,所以如果听完很喜欢的话,就可以买回来细细品读。

  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对照别人的解读,极大得优化了自己的读书时间。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也买了几本书,比如梁冬老师的《处处见生机》,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和今天刚买的《反脆弱》。

  01关于意外

  《反脆弱》是一本“雪中送炭”的好书,解决了我最*的困扰。这个困扰就是“如何对待意外。”

  前几天我的文章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面对意外的这个话题。比如《80后的困局》,《出苦力的人啊,向你们致敬》,《你身边有年轻人得白血病吗?》。

  为什么我这么关注意外,因为我深深体会到了意外的威力。因为意外,我曾经摊上了官司,赔付巨额费用。这让我穷困潦倒,外债缠身,苦闷压抑。那时是20xx年,我当时想世界末日如果是真的多好;因为意外,我滑雪骨折,左肱骨骨折,术后输血,高烧,过敏,痛不欲生,又是一笔巨额医药费。

  曾经的我,敢玩迪士尼和欢乐谷里所有最危险的游戏,而如今的我,甚至都不敢独自出门。架着手臂,怕摔倒,也怕被别人碰到。我似乎变成了一个胆小鬼,感觉自己很脆弱,再经不起什么意外了。坦白地说,意外没有让我变得更坚强,却让我变得更小心谨慎了。当然,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许并不是坏事。

  “小心驶得万年船”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的就是要对意外有敬畏之心。

  02对待意外

  正如前文我说,面对意外我没有更坚强,反而感觉很脆弱。但是很多朋友又觉得我还是比较坚强的,直到看到《反脆弱》提到的一个观点我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原来脆弱的反义词并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

  “反脆弱”这个词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意思是“我们设计的生活模式,应当在各种意外发生之后,不但不会在风险中受损,反而还能获得额外的收益。”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听这么多遍本书音频的原因。因为我迫切希望学到“反脆弱”的这个能力。

  关于建立“反脆弱”系统,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减少不利因素来降低脆弱性。

  第二步,特别关注杠铃策略,就是杠铃两边极好或极坏的事情。

  第三步,主动理性试错。”

  当然,这只是这本书内容很少的一部分。这本宏大,涵盖广的书籍,我会再细细阅读学*。音频我听了六七遍,相信这本书我会读更多遍。

  最后感谢罗辑思维,“得到”APP,成甲老师。即使相见恨晚,这本书我还是遇到了,也推荐给大家。意外无处不在,我们要做好准备。

  看完了这本书,一种使命感让我静下心来读了两遍,现与大家分享些感受。

  作者首先定义了“反脆弱性”。不同于机器等非生物体,所有的生物体都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是指从冲击中受益,如果我们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并从随机事件中获利。在我们提升反脆弱能力过程中,非理性的本能和灵感永远比理性认知更加有效。

  反脆弱性是保守偏执加上积极主动的组合,在生活中我们要按照80%-20%的杠铃策略来增强反脆弱性,比如一个男人需要把80%以上的精力去做安全稳健的工作,剩下至多20%去搞风险最大的投机;而一个女人的最佳选择则是嫁给一个手艺人获得稳定的生活,然后再伺机与某艺术家开个小差。

  通读全书对于反脆弱的体会,就像经过磨练能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疯狂DISCO,或者把歇斯底里的重金属与安静祥和的农业进行完美融合。掌握反脆弱性,就会像《最炫民族风》的流行一样,以让人抓狂的方式强悍地从不确定性中获取巨大收益。

  “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变得更强大。”——尼采

  新年伊始,磕磕绊绊将这部网红大部头《反脆弱》阅读完毕,也有了第一篇读书笔记。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有点难啃,但同时又会激发许多新鲜想法的书。书中的语言偏逻辑和哲学,知识体系也横跨了许多领域。稍一走神,就很容易跟不上作者的思维飞行。

  首先来说说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一位在学界和金融街都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曾因成功预测金融危机而名声大噪,出版过广为人知的《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也有人称他为“最令人敬畏的风险管理者”、“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很多人理解世界的运作是建立在可预测和可假设的状态下,并进行理性的决策。而塔勒布却提出,不确定性和无法定义的事物才是正常的,那些号称可以预测的,都是骗子。这句话,实际上会让经济学者、金融分析师、政客们等诸多群体感到心塞。

  当然,作者确实杠精了一些,也啰嗦了一些,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他写出了一部值得翻上几遍的好书。

  01、不确定性无处不在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谈论风险,谈论预测,也谈论机会成本。但同时,人们却对不确定性的东西感到恐惧,有时候会像鸵鸟一样盲目而无知。精英主义高人一等的思维在于,他们总以为可以比别人多一点天赋和能力,反应速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比别人多哪怕一秒钟。在金融市场,割韭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但在塔勒布看来,“长并不会比出租车司机更快知道,有关战争什么时候爆发”。人们往往深陷在自己建立的系统之中,以为可以预知风险,并做出准备方案。

  实际上,没有人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或者将要发生什么。诚如黑天鹅事件一样,人们无法预知微小偶然却影响重大的事情。但黑天鹅却可以带领人们从一个社会断层,跨越到另一个社会断层。不确定性,可以让我们有理由去怀疑身处的组织体系、社会格局、文化传媒等灌输到头脑中的、所谓的“正确性”。

  02、发现“九头蛇怪”

  既然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塔勒布的主张会不会让我们进入混沌的状态。随机而散漫,难以自处,也难以往前走一步。答案,恰恰相反。发现脆弱的东西,发现不确定性,才有可能知道反脆弱的定义。书中提出,脆弱的东西喜欢稳定,反脆弱的东西喜欢波动。外界的环境越波动、越随机、越混乱,那么它就越会利用这种环境茁长成长。

  比如九头蛇怪,砍掉一个,重生两个。杀不死它的,让它更强大。诚如生命一般,外界的极端伤害可能会在局部上造成伤害,去阻止不了人类不断进化。读后感现代性和脆弱系统息息相关,身处温室的稳定环境太久,很容易滋生对变化的抗拒心态。人们以为通过干预,可以预测金融危机,以为可以减少环境破坏,但事情总是会向最糟糕的结果发展。

  实际上,个体的脆弱性可以衍生出反脆弱性。个体的失误也会为群体的反脆弱性的建立提供可能性。反脆弱性,可能是我们会忽略的存在。

  03、建立反脆弱思维

  知晓不确定性和脆弱性,是第一步。建立反脆弱性,或者培养类似的思维和认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是第二步。

  塔勒布首先提出,就是不要让自己过度暴露在致命风险之中。从生活实践上看,比如不要让企业轻易冒险,不要横穿马路,不要吸毒等等。负向的生活知识,明确而容易被发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避免掉进这些坑里面。

  其次,用杠铃策略解决不确定性。这个定义也比较好理解。风险小的收益确定的事情,可以投入大量资源,而风险大收益高的也可以投入少量资源。

  杠铃策略教我们,确定自己的最大的损失,然后等待从不确定性中获得无限收益。比如莎士比亚炒房子才成就了自己大文豪的生活,人们花在业余时间上的技能反而帮助自己转型成功。这里的启示是,单一的专业,很有可能在未来无法存活。不如增强多元能力,提升个体的反脆弱性。

  最后一步就是理性的试错,一点点提高抗压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让损失留在可控的范围内。利用不确定性的关键,可能就是拥有选择权。拥有选择权可以规避不利风险和不利因素,在发现机遇时有能力准确捕获,将收益放到最大。

  04、让我们感谢错误

  《反脆弱》,不像是一部纯粹的风险决策书,更像是一部隐喻意味强烈的哲学著作。人们常见的现象、知识都可能囊括其中,塔勒布只是指出了一条反脆弱性的规律而已。

  我们可能感知到了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也害怕风险的到来,毁灭着一切。也许,学会利用反脆弱的处事方式,可能会减少一些恐惧心,也可能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感谢错误,拥抱变化,想想发生着的糟糕的事情,外部的伤害,正在教会我们做什么。偶尔切换下固定的思维*惯,学一学领域之外的知识,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成长。

  我相信,每个人读塔勒布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启发。

  一、别人对你的评价你怎么对待:

  1、看别人的评价是否基于了解你(不了解你不必在意)。

  2、别人所站的立场是否对他人自己有利(出于对他们自己有利而对自己无利的不必在意)。

  3、评价是善是恶(带着恶,对我们有害就要在意了)

  二、脆弱的反面是反脆弱,脆弱的推手有父母、亲戚、老师、朋友、同学……不是所有希望你好的人都对你有好处,要看谁为你的人生负责,没有人负责,负责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自己选择

  三、不要做被保护好的脆弱的杯子,要做越弹越高的皮球。不是“多难兴邦”,是多难吸取教训才兴邦,感情一样,人生也一样

  四、让不好的事情一点一点发生,然后变成正确的,要因负面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强韧,不要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五、中国人赌性很大,女人对婚姻、家庭、男人赌性很大,千万别,要投资自己,男人、孩子只是一部分,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六、不要过度追求稳定,多去探索,多为不确定性准备:读书学*、投资理财、积累人脉、健身护肤

  七、*衡好工作和梦想,边工作边为梦想准备,这样才不会两个都做不好,一颗红星两手准备,两个都不会差

  八、分散投资,小规模的成本付出,大规模的收益:比如多相亲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公,多走出去交朋友积累人脉……

  《反脆弱》可以说是我主动去阅读的难度最高的书之一了,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作者理解了“反脆弱”这个概念之后,想要和大家分享,所以写了这本书。

  虽然书的副标题是“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但是里面很少有说到获益的具体步骤,但是作者有说到如何获得反脆弱性。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反脆弱,以及如何获得反脆弱以及如何鉴别脆弱等,接下来我就把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反脆弱?

  简单来说就是遭受挫折之后,被击垮的叫脆弱,被击倒,但是还能站起来,并且变得更强的,就叫反脆弱。

  我来试着用作者的三元法来做进一步的介绍。

  脆弱:帐篷;坚固:板房;反脆弱:大树。

  面对逐步增强的大风,最先被吹倒的肯定是帐篷。

  板房拥有钢架支撑,显得更加牢固,能够承受更大强度的风,但是因为本身只是在*地上搭建起来的建筑,本就打算之后拆除的,所以固定措施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更大程度的大风当中,板房就算不被吹倒,也很有可能被吹变形。

  大树拥有发达的根系,也可以承受大风而不倒,即使大树被吹得摇摇晃晃,但只要树不倒,之后树根在泥土中蔓延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得到提升,以此来抵抗下次更强的风,从这次大风中收益。

  但同时,作者又说了反脆弱其实是有限度的。

  适当的大风可以提高大树的抗风能力,但是如果风大到直接把树连根拔起,那么离开土壤的大树又是脆弱的。

  那板房也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板房制造商的项目,制造商目的是造出可以抗衡强台风的板房,以此作为卖点,那这个时候,“板房制造商”就是反脆弱的,甚至越强的风,更有利于制造商研发出坚固的板房。

  做个阅读延申,反脆弱的限度与作者提到的相对,其实也可以来反思一下自己偶尔的“二极管”思维,万事无绝对,可能板房对于帐篷是坚固的,但是帐篷对于纸牌屋,却是帐篷更加坚固。

  一件事情或是一本书之所以屡禁不止,本就说明压制这件事存在反脆弱性。

  反脆弱性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有些看不见的,如压制这件事本身,也是具有反脆弱性的。

  就好比让·弗雷龙,本是一位*庸的思想家但是因为激怒了伏尔泰,使后者写下许多针对他的讽刺诗,从而在思想界扮演了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

  压制者的本意是为了使一件事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但是当压制的力度越大,反而会使大众更加想去了解被压制者。

  听起来就像是秦朝焚书坑儒,但是到了汉代却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作者说到的“过度反应”,而“过度补偿机制”,与投资中说的“安全边际”更加类似,这在书中被称为“冗余”。

  越是深入海底,海就越深。

  文中以此来形容一个人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具有反脆弱性,一旦对一件事产生了好奇心,那么这件事对你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二、对于整体来说,他的反脆弱性与个体是负相关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体与个体的利益是相反的,整体的反脆弱性有赖于组成群体的个体的脆弱性,个体的牺牲或失败,可以整体得到进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考前人的做法,我们可以知道怎么做会导致失败,前人的失败对于后者来说,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同时,当整体面对某项灾害时,个体的牺牲就尤为高贵,因为面对灾害,个体的脆弱性被无限放大,但是牺牲的个体却可以给整体对抗这些灾害带来更多的经验,以此更好地保存整体。

  这也是为什么,书中作者建议设立“美国创业者日”。

  一鲸落万物生。

  当个体开始强大到成为寡头的时候,整体的脆弱性会被无限放大。

  这也是为什么当茅台遭遇暴跌的时候,整个白酒板块,甚至A股都会遭受重创。

  而当商周覆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才开始显现出来,百家争鸣的时代才真正开始。

  为了真正享受到反脆弱带来的红利,对于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活着”。

  把自己比作一个项目,想要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运行,首先就一要保证自己活的好好的,保持良好的作息,坚持锻炼,一年进行一次体检等等,防止潜在的风险。

  二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现金流,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规划,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有一定额度的“杠杆”,也就是保险,来减少意外发生对我们现金流的冲击;保证工作的现金流持续性,坚持工作。

  三、如何具有反脆弱性?

  压力也是一种信息源,当感受到压力的时候,生命体会体现出反脆弱性,从而在压力下得到提升,而无生命体在压力下会产生材料疲劳从而造成损坏。

  在急性刺激下,生命体会比慢性刺激下更加出色,急性刺激恢复之后,可以带来提升,但是慢性刺激只会让生命体更快被消耗。

  像是跑步,每次感觉喘了就停止的话只是在浪费时间,但是每次运动到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时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单次运动的效率,提升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

  当然,我们需要辨认外部压力。

  有的压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例如工作当中不得不参与的搬运等等,而有的压力却会使我们的健康状况下降,就像是高额的贷款等等,只会让人陷入无止境的焦虑中。

  辨认外部压力需要和自身的反脆弱性进行综合判断。

  有的人可能先天就不足,也就是机体的反脆弱性弱,参与高强度运动会由于机体恢复能力跟不上造成损伤;有的人天生意志强大,在高额贷款以及其他生活压力下,反而爆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获得反脆弱,后文还有以下补充:

  ①不预测,只应对

  就像是高考,题目我们根本无法预测,所以学生可以做到就是把各种题型的题目都烂熟于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加强自身的反脆弱性,这样面对五花八门的高考试题,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②杠铃策略

  杠铃策略就是一个方案采取极端的两个极端的策略,忽略中间较为“中庸”的策略。作者拿理财打比方,拿10%的钱去做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剩下90%的钱去做稳定保本的投资,即使亏了,也就只是亏损10%,而盈利却没有上限;拿100%的钱去做所谓的稳健受益,那么,一旦遭受亏损就可能超过10%。杠铃策略具有反脆弱性,积极主动加上保守偏执的组合—消除不利因素,保护自己免受极端伤害,同时让有利因素或正面的“黑天鹅”顺其自然地发挥效用。

  运动的时候采取杠铃策略,一边是挑战自己的极限,一边是通过低强度的运动(也就是作者说的什么都不做)来进行热身放松,我就是经常忽略热身放松,直接参与高强度运动的,这样的结果也显而易见,很容易就在运动中受伤;

  理财当中采取杠铃策略,一边选择保本、方便提取的理财,一边选择激进策略,这和之前的“二八轮动”类似,把稳健策略和激进策略的资金投入保持在一定的数值,这样来进行投资,赚多了就多取出,赚少了少取出,一旦发生了亏损,就把稳健策略中的资金投入激进策略中,整体就是保持“杠铃”不发生变形。

  而市面上的亏损,绝大多数就是投资者管不住自己的手,当亏损发生的时候着急割肉,看见大幅盈利的时候还要加仓,这就导致了“杠铃”的变形,从而导致整体脆弱性的增加,或盈利减少,或亏损增加。

  ③学会选择。

  好比是寻找一样东西,凡是找过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排除,当排除得足够多了,那么目标也就一点点明确出来了。在新旧技术之间选择的时候,新技术刚刚出现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它的合格性,但如果只是为了解决旧技术当中的漏洞的话,那新技术一旦出现,就可以马上用来替代旧技术,就像是现在电子产品的迭代,更快更轻便的手机出现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就可以更换了。

  无间道有一句台词“从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最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没得选,而且还被逼着做一个坏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准备多个选择是很重要的,就好像上班的交通方式,要准备好自己开车、骑电驴、公交等等,以此来防止意外的发生,就比如油价疯涨开不起车,下雨骑不了电驴等等。

  ④你应该把赌注投给骑师,而不是马匹。

  优秀的骑师知道怎么控制马匹,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冲刺,什么时候需要保存体力。在创业中也是这样,优秀的创业者会不断地进行尝试,并且可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创新是需要灵感的,你需要具备像漫游者般的能力,随时抓住突然出现的机遇,而不是墨守成规地行事。

  ⑤积极选择反“火鸡”。

  “火鸡”是指看见表面上的好处(管吃管喝),但是忽略之后的巨大危机(在感恩节被屠夫送上餐桌),而反“火鸡”与之完全相反,是指只看见表面上的坏处(例如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但是没看见之后的好处(成功之后收获的巨大好处)。

  我们要选择反“火鸡”的现象,并且多次投资,投资的次数足够之后获得好处的概率就会变得很大。

  一直以来每当自己的计划因为外在因素被打乱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烦躁,但其实这之后也有可能包含着什么机会。

  例如我打算下午看书,但是被朋友请求帮忙做一件事情,我也可能通过做这件事情,发现自己更加擅长或者更加感兴趣的东西,那么我之后努力提升的方向就又增加了。

  四、随机性

  人都是厌恶随机性的,为了增加稳定性,减少波动,我们做了许多努力。

  ①天真的干预会对系统造成损害。

  作者举了医源性损伤的例子,病人本可以自我恢复,但是在医生建议或者误诊下服入副作用大于实际收益的药物,结果造成损害。其他的类似干预还有很多,从小生活在被保护很好的环境中的孩童,会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线性的,生活出现观光化。

  不要问医生你该做什么;而是问医生,如果他处于你的情况下,他会做什么。你会很惊讶地看到其中的差异。

  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而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

  医生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治疗病人的话那病人相当于把选择权交到了医生手中,全看医生的医德;而当医生自己是病人的时候,那么医生肯定会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治疗自己,可能还会考虑一下经济因素。

  现代社会的消息中,噪音占比远超过有效信息的量,过多的噪音会造成我们注意力的分散,从而被随机性利用,这也是人为过度干预的弊端之一;尽量去关注权威媒体,并且用批判的目光去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筛选,关注于主要信息,减少噪音对我们的干扰。

  ②长期稳定的系统对处于这个系统中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驯化”,一定程度的混乱反而有助于稳定系统。

  作者用按时回家的人为例子,对观点做出了解释,最常见的稳定系统之一——生物钟,在养殖场,当饲养员因为一些突发的意外而无法按时饲喂的时候,当动物看见饲养员,那一定会发疯似的嚎叫。人其实也类似,当生物钟形成的时候,到点就困就饿,就是在规律生活中养成的*惯。如果意外发生的次数多了,例如不规则地延误吃饭的时间,那么之后每顿饭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多吃一点,以防止下次意外的出现。

  ③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变量的变化面前是脆弱的,那么*均数的概念就是没有意义的。

  书中作者以温度为例子,告诉我们*均数其实对于人这种对温度很敏感的人来说,*均温度其实意义不大。

  其实小学的时候数学课在教我们“*均数”、“最大数“、”最小数“的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三者的限定区间了。在河边,标识不能是“*均水深1。2米“,这没有意义,如果是”最大水深3米“,那么就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了。

  我们本能地会把很多事情简化,因为这样有利于我们去理解,但这样不可避免丧失一些信息。一段路计算油耗的时候,可能就是开完之后看一下仪表盘上的记录,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周末车辆少的时候,和工作日车辆拥堵时的情况,二者的油耗可能会提高30%不止。但是我们不能和没开过这段路的人说,这段路油耗11。5(假设周末10,工作日13),因为对于开这段路的人来说,要么是拥堵的,要么是畅通的,中间情况事实上很少会出现。

  这也告诉我们,关注一件事情,不能只是关注一件事的*均值,同时也要关注它的变化曲线,这同样十分重要。

  从上面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来随机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桩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

  消除随机性,我们看到的事情发展就是线性的,而随机性会使一件事情一直处在波动之中,但是就好像温室里培养的花朵培养时间都是固定的,野草生长完全看天,那么当二者都遭受极端情况例如地震等,温室被摧毁,花朵大概率也很难存活,但是对于野草来说,无非就是生存环境又艰难了一点。

  ①用人为干预寻求最大化受益。

  当我们身患感冒的时候,吃感冒药有会帮助我们治愈,但要是当我们找不到感冒药,或像现在药店不能出售感冒药的时候,我们就只能自愈,这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二者的之于时间相差不大。

  依靠自愈会提升我们免疫系统的水*,但是吃药并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甚至可能有一定的药物毒副作用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但当我们处于极端严重的`情况下时,特效药却是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吃速效救心丸,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到把效益做到最大。

  引申到“足球妈妈”问题,让孩子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不要担心,相信他的自我修正能力,但当我们看见孩子在高压线下放风筝的时候,这可得马上制止!

  ②不定期节食。

  书中作者说的节食,我的理解是吃一些蔬菜,而不是完全不吃,书中有提到有些宗教成员一年节食两百多天,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毕竟我一顿饭不吃的话胃就难受的不行哈哈哈。

  虽然没有看过“人类的反脆弱性往往会在饥饿的压力下通过某些基因的升级来显现。”这样神奇的实验,但是,饥饿之后食欲大增是真的。

  但顺着作者的思路,我想到了现在流行的各种营养补充剂,在摄入这些“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全面营养”的物品的同时,我们对于我们吃的食物的营养摄入水*是否会降低?

  那么*时是不是——早饭少吃点(因为没有活动),在中午饥饿的时候多吃点,然后晚上少吃点——可以更好地有利于我的食物消化吸收。

  ③微小的骚动和焦虑滋养了灵魂,让物种繁荣的不是和*,而是自由。

  自由市场的竞争才是保持市场经济活力的根本,举个例子就是当华为被制裁,市场上安卓端芯片高通一家独大,的确,竞争少了,看起来高通也不需要分心市场竞争了,可以专心研发了。但是高通却选择了“摆烂”,架构与工艺都选择更低的成本,想要赚更多,但是质量却开起了“倒车”,市场上对高通的不满也越来越多,而这个时候,出现一家企业能够威胁到高通是必然的,所以现在大家都会直呼天玑崛起。

  五、如何寻找反脆弱?

  ①无法定义某个事物是什么,至少可以确定不是什么。

  从小我们学*“下定义”,就是把一件事物的特征表述出来,然后写上物品大致的种类,但有时候也会有意外的出现,就像是最早发现鲸鱼是哺乳动物的时候,发现鸭嘴兽的时候。

  而生物学上就已经有类似于两个集合之间的“过渡”了,那么对于某个概念来说更加如此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反证法”,我们可以通过排除,以此来缩小需要确认的范围,就像是书中苏格拉底与胖子托尼辩论什么是孝一样,知道什么是不孝的,那么我们反过来做,那么所做的事是孝的概率总会更高。

  ②显而易见的决定(在错误面前是强韧的)不需要一个以上的原因。

  当我们准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需要看到其中一点它的重要性或是不去做的重要性,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了。就像是过马路的时候,发现车少了,那就是过去的时间点,而不需要再帮自己想,其他适合过去的理由,这反而是在说明自己其实不太想过马路,但是又有不得不过去的理由。

  在真正有用或紧急的事件时,需要的不是去研讨其中的原理,而是找到解决方法,并采取措施。

  ③反脆弱的事物更容易被时间保存下来。

  一次次的意外波动的出现,会使脆弱的事物无法保存,从而使反脆弱的事物保存下来。

  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预测的方法,那就是存在时间更久的事物,之后存在的时间也会更久,就像是哥特在孩提时期,参观过大金字塔(5700年的历史)和柏林墙(12年的历史),并正确地猜到,前者会比后者留存的时间更长。

  当然,这也可能存在偶然性,但足以证明,存在时间很长的事物,往往具有反脆弱性,与新事物相比,反脆弱的事物,存在的时间会比新事物存在更久。

  ④用试错法来推动,而不是叙述法。

  书中提到了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代表的是先知先觉者和后知后觉者,很多事情需要的是先去做,期间可能会有失误,会有做错的地方,但这往往都是可逆转的良性的失误,而后知后觉者,则会打开潘多拉魔盒造成不可逆的结果。

  叙述法是在已经出现结果之后的反推,期间会因为信息的确实以及错误,造成推导的失败。

  试错法出现阶段性的结果后,这个结果或成功或失败,这时候用叙述法进行一个阶段的复盘可以有效总结一个阶段的经验,也就是说,叙述法应该在试错法之后作为总结才是有效的。

  六、说说脆弱性

  前面大篇幅介绍了反脆弱,又有说到“既然不能定义一个事物是什么,那么就排除它不是什么”,所以这边就来说说脆弱性。

  ①负凸效应

  ——错误是和脆弱性事物相关,结果产生负凸性效应。

  这句话我的理解就是,当错误发生在脆弱性事件当中的时候,错误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当陶瓷杯受到微弱的力量冲击时,杯子不会发生任何损坏,随着力量的加大,杯子开始会出现豁口(但还能用),力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杯子就会碎成一片片破瓷片,再也不能作为装水的容器了。

  这里的陶瓷杯就是脆弱的事物,而受到的力量就是错误,杯子受到的力量越大,杯子碎裂的程度也就越高,损失越大。

  再一次以出门赶高铁为例,如果计划没有任何的冗余,那便是脆弱的,路上出现的种种意外都会导致错过高铁,而且意外越多、越严重,耽误的时间也就越长。

  而且因为赶高铁这件事本身就是脆弱的,那么即使早到了很久,我们购票预订的班次也不会提前到达,最终上车的时间是一样的。

  选择权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如果你有更多的交通方式,两个城市可能相距不是太遥远,那么今天没有班次,但我可以自己开车或者别的交通方式前往,那么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可以比高铁早很多。

  ②警惕脆弱推手

  首先是如何分辨脆弱推手。作者其实已经对此有了不少方法,那么我来简单做个总结。

  一是直接进行预测的,大胆放言不存在危机的人;

  二是只推荐一个模型的,声称一个模型就可以概括全部情况的人;

  三是相信线性的,认为万事都是按照直线进行的人。

  当然,上述脆弱推手他们可能是是真的脆弱的,也有可能他们本身是反脆弱的,但是想要让公众变得脆弱,从而获利,以此来获利。

  对于这些脆弱推手,下一步就是让他们承担自己所说的话的风险。

  既然他声称房市没有泡沫,鼓励大家贷款,那么他自己是不是也背负着几套房子的贷款呢?声称股市的危机还没到来,还会继续上涨,那么他自己是不是还是重仓在股市中呢?

  让桥梁建筑师在桥梁完工后,在桥洞下面居住一段时间,是古人对于可能发生的隐患的防御措施。

  我们或许采取不了如此“朴素”的方法,但是可以通过对方是否言行一致来判断对方是否值得我们信任。

  还有一点补充,最*看见一个词语,叫做“质保金”,就是说先付一部分的钱,然后在一年或者一段时间之后,产品不因为质量问题出现问题,再付清全部的钱。

  这其实就是现在的一种“预防措施”,很实用。

  七、一些个补充

  ①副现象

  当多次观察到A出现的时候,B也存在,那么就会被认为A与B之间一定存在关联,这就是副现象。书中就有提到,一群人对着小鸟讲飞翔的知识,然后小鸟就飞走了,重复多次发现都是这样,然后就说“我们教会了鸟飞翔”。

  经济危机发生之前人都是贪婪的,就会被指责,“因为人的贪婪导致了经济危机”,却忽略了经济体制本就存在的漏洞。

  通过观察事件的先后顺序,看看某件事是否总是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我们往往就可以从文化话语和意识中挖掘出副现象。

  不被表象所迷惑。

  很多我们以为有关联的事物,其实并不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就好像玩手机的时候,就会被家长发现,认真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反而不出现了。

  那到底是自己运气实在太差,还是玩手机的时候,家里的WIFI突然会变慢或者情不自禁会发出声音,然后被发现?还是说做作业的时候刚好是家长出去家里比较安静,适合做作业,但是家长一回来就觉得环境不适合做作业了,就开始玩手机了?

  ②理清事物之间的箭头(对于副现象)

  有的地区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水*,以期望使当地的经济水*得到提升,但是这些地方并没有搞清楚教育水*和经济水*之间的箭头,也就是因果关系。

  想要理解二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或者说还只是相关关系,只需要通过几个例子就可以发现:某个国家经济水*较高,并且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水*,这两个是哪个先实现的。

  搞反了事物之间的箭头,往往就会南辕北辙或者说受到打击:获得了菜谱并不代表厨艺就会显著提升,但因为没有对火候掌控的熟练度,也就是基本的厨艺,就算有了菜谱,还是做不出来好菜。

  ③只有时间颠扑不破的东西,才是属于我们永远需要的东西。

  学生问作者,什么书才是值得阅读的,作者推荐存在20年以上的书,最后这位学生形成了一种阅读亚当·斯密、马克思和哈耶克等人原著的*惯,因为他相信这些书籍即使到他80岁的时候也会时常引用。

  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赵州桥的结构不是暗含物理规则的话,是不是也就不能存在到今天,早就在历史上的某个时间点倒塌了。

  所以时间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把筛子,将脆弱的东西筛选出来,剩下让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反脆弱的代表,就像是流传至今的智者的“普世智慧”。

  ④暴打消费主义/狗头

  不要忽视长久存在的,而把目光聚焦到不断变化的。

  书中作者以新款车型和新款电脑为例子,说明了大部分人往往关注于新旧事物之间的差别,却忽视二者之间相同的东西,就像电脑,对于很多人来说,只需要可以浏览网页,编辑文件就足够了,但是看到新款电脑更大的屏幕、更轻薄的机身时,就会心动不已。

  专注于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新旧事物之间的变化,观察这变化是否对我们的需求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经常出差的人,电脑沉重,并且续航时间极短,并且往往因为找不到插座而不得不影响工作,那么还是建议他换一台更加适合他的电脑。

  八、还有一点点我的想法

  作者在文中表述了自己对于英里、英寸等偏向于自然的度量衡制度,认为这是更加自然的表述方法,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出来。

  不得不说,在小范围内,自然的度量衡可以更好地表述与理解,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公制度量反而会有优势,一英里是正常人走1000步,但相较于普遍人高马大的欧洲人,赤道附*的人身材更加矮小,那是不是一英里在这里会被“缩水”?

  统一的好处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可以更好表述,而且,从小接触一个公制度量的人,对于一个概念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你说一个人身高一米七,体重一百千克,那自然是偏胖了(也不排除肌肉猛男);说一段路有20公里,那么就可以知道在城市里大概需要开车20分钟,乡村人少可能会快一点。

  就像是问,桌面宽度是多少——答:五拓(手掌开之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为了更好理解到底是多少,我们就会拿出尺子简单量一下一拓是多少厘米,或者估算一下。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时候可以形象表述的自然的度量,还是会在世界上存在很长时间。不过由于人类的流动,这些自然的方法,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式微,就像现在的方言一样。

  最后,做个结尾。

  成为一个反脆弱的人吧。

  一直以来做一件事不能说是规划好了再去行动,但肯定不是说完全没有自己的打算。所以每当遇到状况外的事件让我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候,我都会有很强烈的厌恶情绪产生。

  成为一个喜欢随机性的人吧。

  常常说风险伴随挑战,但同时也可能会有机遇的出现。随机出现的事件打乱了我的安排,但是让我有了新的经历。

  在嘈杂中感受静下心独自思考的魅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说不定也会是一次进化,只不过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随机事件。

  喜欢随机性吧,因为不再喜欢随机性的人也躲避不了随机性。

  变得反脆弱吧,因为脆弱的终将消逝,活下来的才是赢家。

  如果你能用一些复杂的方式与深奥的定理来表达一个本来简单易懂的想法,即使这些复杂的方程式严格来说并不严谨,人们也会对其非常重视。结果不出所料,人们对我们的理念做出了积极反应,并告诉我们这个简单的检测启发法非常“明智”(说这些话的人,正是本来认为这些方法不足为奇的那些人)。唯一的问题是,数学只是附加上去的。

  作者告诉我们,有时直觉经验法则(少即是多的原则)并不会比那些通过复杂计算得来的结果差。并且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复杂深奥的事情,对简单易懂的事情往往觉得不足为奇。

  书的作者是塔勒布,属于当今十分有名的思想家,《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都是十分有名的畅销书,里面的观点非常具有冲击性,当然,收获也很大。

  而这一本《反脆弱》亦然。

  世界是脆弱的,充满着随机性,也就对应着不可预测。

  脆弱的阐述,让人想起来另一本畅销书《崩溃》(也是读起来,满满的恐惧和收获感)。

  脆弱的方面,不是不受伤,不是保持不变,都是在风险中保全自我,如果有可能再来一个反手一击,撤退中的冒进。

  如果仅仅是陷入不可知论而无法自拔的话,那只能说明未能得到精髓,需要多看几遍,通过认真的去分析书中的案例,进行理解、消化。

  世界更像生物体的存在,具备良好的反脆弱性,所发生的事情更是因果关系不清晰。

  书中的杠铃策略,给出了解决之道,或者说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杠铃两头均给予重视,提前进行准备。摸索出符合自然规律的模型。在有限损失和无限收益之间,必然有些*衡。

  或者说,试着将线性的作用分解成为非线性的作用,从大到小,分化瓦解。

  世界本身不希望我们去了解它,实际的内涵或许是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去了解,这应该属于不确定性和不对称的表现。

  当然,而世界并没有将口子全部封死,留下了很多的可选择。如此就要求我们,更好的去进行甄别,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杠铃策略,达成自己诸多方面的*衡。

  读书是为了提升自我,有些书还是需要多看几遍,比如说《反脆弱》。

  花了大约3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看了一本叫作《反脆弱》书,这是一本让我看的怨念四起并且很确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想碰的书,理由是有*2/3的内容我理解不了作者在表达什么意思,感受到智商被碾压,有种被摁在地上摩擦摩擦的感觉。

  这本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写过几本比较有名的畅销书,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黑天鹅》《随机致富的傻瓜》,不过鉴于本书痛苦的阅读经历,我想我应该不会再想去挑战上述两本书了,有兴趣的并且有勇气的童鞋可以去试试。

  从一个小白的角度说说我消化的内容,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是一个愤青写的书,书中抨击了基本所有的主流的社会现象,我承认有些在我的认知范畴内,但是很多的抨击在我理解不了的程度,譬如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其实没有**。但是不得不承认书中的观点对于思想的碰撞非常有帮助,因为从来没有人会给你指出这些观点。

  列举一些我消化的对我可能有帮助的主流观点吧,大概有3—4个吧,想想将*400页的书不可能就这么几个有用观点对吧,但是我只能吸收那么多了。

  观点一: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个体的脆弱造就了社会的反脆弱,每个人脆弱的人类在为整个社会的反脆弱作贡献,类似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感觉,然后推广到集体或者公司角度,其实这类大的组织并不是很希望个体的反脆弱性,虽然有这种那种强调个人的韧性,但是总的来说只有个体的脆弱才能成就集体的反脆弱性,虽然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是我觉得仔细想想似乎也是有道理的。航空业就是通过一次次的事故(个体的脆弱)成就了整个航空业的安全(整体的反脆弱)。

  观点二:我们一直渴望处于一种很稳定的状态,但是从反脆弱的角度来说只有始终处于动态波动的状态下才是最具有反脆弱性的,虽然处于稳定状态乍看之下是一种很稳定的,但是面对黑天鹅事件有可能会一蹶不振。想想自己有时候想选择一份养老的工作似乎违反了发脆弱性。

  观点三:我们没有办法能够完全避免小概率事件,核电站建造的时候肯定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建立的,肯定经过了很严格的推演,但是为什么依然避免不了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黑天鹅事件本身就是很少出现的事件,有可能在你推演依据的历史经验就不包含,所以很多事件我们需要从反向考虑,需要重视那些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意外。

  观点四:免费选举权,也就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特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怕自己有可能会显得太过直白犀利,说白一点就是你的所有选择都不需要承担后果,有种旱涝保收的意味。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不管做死还是做火你都不会承担任何损失,类似股票交易*台的手续费。想想某公司的product和product manager。所以KPI虽然很无情但是依然很重要,看完这个书之后我更加认同了,要不然每个人都会陷入免费选择权的陷阱。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反脆弱性: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反脆弱性超越了复原力或强韧性。复原力能让事物抵抗冲击,保持原状;反脆弱性则让事物变得更好。

  反脆弱性偏好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鉴于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强韧性,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不断利用(而非逃避)随机事件、不可预测的冲击、压力和波动实现自我再生的机制。

  了解某个事物是否会被波动性所伤害(即是否脆弱)要比预测有害事件的发生(比如会发生超大规模的“黑天鹅”事件)更容易,也更简单。

  时间在功能上与波动性相类似:时间越长,发生的事件就越多,也更混乱;如果你可以承受有限的伤害,对小错误具有反脆弱性,那么时间会带来最终令你受益的错误或反错误。这就是你的祖母称为经验的东西。脆弱的东西则会被时间所击垮。

  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强韧的事物并不太在意环境。

  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

  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会被浪费掉,因为空闲时间会让他们无所事事、懒惰、无心向学,而一旦他们忙起来,他们往往会在其他任务上也更为积极。

  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并不是那些曾试图帮助我们的人,而是那些曾努力伤害我们但最终未能如愿的人。

  如何爱上风?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

  最*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用概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不确定世界的书,刚刚让我碰到这本《反脆弱》。翻开书,看到上面这段话,简直惊喜万分。生动形象的比喻,直观的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随机性的世界。

  整本书不是非常容易读,一是因为自己对这个话题领域比较陌生,加上不靠谱的翻译,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作者超级跳跃、发散性思维和极为广博的知识面,在不同领域的话题中穿来穿去,颇需要好好花些心思,才能梳理清楚。即便如此,作者随意挥洒的文字背后闪现出的真知灼见,清晰诡异的脑回路,不得不让你拍手称赞,每多看一遍,都能多读懂一些,然后就对作者有了更多的敬意,思维系统不断被升级和重塑的赶脚。

  这本书,我的阅读方式是:第一遍通读,第二遍摘抄书中精华,第三遍细细梳理出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其间在豆瓣和知乎上查阅了相关的读后感和评价,以及作者推崇的哲学家及相关思想。即使这样,依然感觉很多地方还没有理解的十分透彻,也许需要过上一两年再来读一遍,最好是英文。除此之外,还需在日常生活中去尝试应用书中提到的思维策略,让自己真正成为爱上风的火!

  1、什么是反脆弱?

  简单说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作者引用神话来类比事物的三种特性:

  脆弱性——达摩克利斯之剑,看似一切*静但难以抵抗任何风险;

  强韧性——凤凰,每一次烈火中重生都以同样的姿态出现;

  反脆弱性——九头蛇,每砍掉一个头,会新长出两个头,比原来更难以对付。

  所有的复杂系统、有机物都具有反脆弱性,如大自然、经济系统等;而所有的非复杂系统,无机物都具有脆弱性,如杯子,电视机等。

  某些人的反脆弱性需要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有机体本身是脆弱的,但它遗传给新生命的基因编码却具有反脆弱性。有机体需要死亡,以确保大自然的反脆弱性——大自然是投机的、无情的、自私的。**通常会扶植一切规模达到不得不救助的企业,以避免危机蔓延至其他公司。人们很难认识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一家公司的倒闭会连累其他公司,因为接二连三的失败正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健。

  2、反脆弱是如何产生的?

  我尝试着梳理了一下本书的逻辑结构,发现底层逻辑性还是挺强的,只不过作者的行文实在是太飘逸了,很难让人一眼明了。没看过书的人会很难理解,我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下。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反脆弱性的产生即第一行的逻辑链条。如果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物质匮乏),会让一个孩子充满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来源于匮乏而引起的压力,当动力非常强的时候,他就会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好好学*,拼命挣钱,当别人在睡懒觉、打游戏、花前月下,他永远都在努力学*和工作,这就是一种过度反应。在长期的努力下,你比别人赚更多的钱,除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你还可以进行消费升级和投资,这就是冗余。

  反脆弱性以冗余的形式呈现,层层冗余正是自然生态系统集中管理风险的显著特征,想想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分形结构,我们人类有两个肾脏,两只眼睛,两个肺。。。然而,人天生不喜欢冗余,因为冗余的事物牺牲了效率,但同时,冗余却让事物具有反脆弱性,万一你的一个肾脏被拿去换苹果,还有一个肾脏可以用来支撑你的生命。过度反应产生冗余的特性可以被应用于许多地方,比如体育训练,什么是最有效和最省时的方法?全力以赴做到极致,随后将剩余时间用于休息和享用巨无霸牛排上。

  3、如何应对反脆弱?

  3.1 和中庸思想异曲同工的杠铃策略

  这种策略作者给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叫杠铃策略。这个策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什么叫中庸理论,而且可以被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饮食、锻炼、写作、教育、创业、投资、创新。。。。

  杠铃策略建立在世界充满了随机性、不确定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下黑天鹅,满足两类条件的可以称为黑天鹅事件:1、意外性,2、影响力大。负面收益大于正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负面黑天鹅;正面收益大于负面收益的随机事件,我们称为正面黑天鹅。

  杠铃策略指的是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不利风险的减少,也就是能消除毁灭性风险。同时,杠铃策略还可以让你能够不错过新的机遇,并有机会获得超额回报。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如何应用杠铃策略:

  写作:如果白天能从事一个与写作活动无关的闲职,那么他的作品会写的更好。比如大刘白天在发电厂从事逻辑性很强的计算机工程师工作,晚上从事创新性极强的小说写作,并创作出伟大的《三体》;

  投资:最大限度的安全+最大限度的投机。把90%的资金投资于风险性极低的项目,10%的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中等风险的项目。金融杠铃策略的最大损失是已知的,但是一旦正面黑天鹅发生,可以获得的回报是无上限的;

  跑步:10%的时间用于变速跑训练,90%的时间用于轻松跑训练,而不是像我之前一样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不慢不快的的跑步训练;

  饮食:惊奇的发现之前流行过的轻断食就很符合杠铃策略。一周里面2天的时间吃很少,另外5天里面随便吃;

  工作:番茄工作法也是杠铃策略的一个应用。25分钟高度紧张的投入工作,5分钟完全放松。如此交替往复。

  简直太棒了!有木有!!!我已经把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惯都按照杠铃策略进行了优化,满意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把这个杠铃策略,也叫做学会走极端,并且要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好*衡。从小受到错误的儒家中庸思想的教育,以为做人做事都要不偏不正,不黑不白。但直到读了缠中说禅的论语新解,才知道从古至今就没有几个人真正的理解中庸。真正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杠铃策略,要学会走极端,并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衡。比如我们形容一些牛人为亦正亦邪,比如我很喜欢以前实*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Slogan: Work hard, Play harder! 比如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如果你不会破坏一段关系,你就无法建立一段关系;不舍不得,大舍大得。我可以非常理性,同时我也可以非常感性,而且我知道什么时候该理性,什么时候该感性。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地带,少部分人可以处于某一个极端,但是这种仍然是不完整的,不够灵活的,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只有孔子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中庸,在两极间自由游走。不过有了杠铃策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儿开始慢慢修炼自己。

  3.2 否定法——先清除脆弱性

  任何时候,先生存,再发展。

  迈向反脆弱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于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如果某个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它破碎的风险会导致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风险。

  杠铃模式背后的逻辑是先清除脆弱性,可以利用否定法。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大卫是如何雕塑成的?答:我只是去掉了他多余的部分。雕像都是通过做减法一步步削减冗余而成型的。

  减法知识也是一种杠铃模式。了解什么是错的会给你带来强韧性,不了解则带来脆弱性和投机性,但不必因此而害怕,你要设法确保资金在错误的情况下也不会受到伤害。

  人们是通过负向方法寻求成功的,这也是进化过程的选择:下棋高手通常通过不输棋而取胜(AlphaGo);人们通过避免破产而致富;宗教大多制定了许多禁忌(犹太教法典规定了631条禁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芒格说我知道了死亡因素最高的方式,然后就不往那些地方去)

  少即是多:二八原则的应用。对系统进行1%的改善可以降低99%的脆弱性,只需几个步骤,很少的几个步骤,并往往以较低的成本,就能使事情变得更好、更安全。

  如果你做某事的理由超过一个,那就不要做。法国军队拒绝以一个以上的理由请假。如果有人以一个以上的论点来攻击一本书或一个理念,你就知道这不是真的。一个哲学家应以一个理念,而非多个理念扬名。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要想得到鲜美的汤,就需要先把老鼠屎清除。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加哪些调味料,可以让汤变得更鲜美呢?

  3.3 杠铃的另一端——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

  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变一种行动,那表示他有改变的选择权。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从根本来说,选择权能让你具备反脆弱性,它帮助你从不确定性的积极面中受益,同时也不会因其消极面而经受严重的伤害。

  反脆弱性和脆弱性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脆弱的事物没有选择权,而具有反脆弱性的事物需要选择最好的,即作出最佳选择。

  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选择权=不对称性(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理性(你知道要保留好的,抛弃坏的,知道如何获取利润)

  我自己给出的一个推理:理性=觉察+筛选机制(价值观)

  简单解释:人们应该不断地试错,然后依据自己的筛选机制(本质上由自己的价值观决定,即你认为什么是好的,重要的)对试错结果进行筛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因素。这中间很关键的三点,你需要有试错的勇气,需要在试错的过程中对事情的进展和结果有清晰的觉察,并且明确知道自己的筛选机制是什么,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选择。

  精益创业理念,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还有最*很火的《原则》,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

  人类有一个常见谬误:目的论谬误。人们经常以为自己确切地知道将来的方向,在过去也确切地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其他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也源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一个理性的漫游者与观光客不同,他在旅途的每一步都可能导致他修改日程安排,这样他就可以根据新的信息制订计划。战略是不靠谱的,可口可乐起初是一种医药产品,蒂芙尼珠宝公司是做文具生意起家的,曾经的顶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是从造纸起家的。

  所以,我们大可以坦然的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无知的我们,又该如何进入无法穿透的事物内部,并彻底主宰、征服它?


《反脆弱》读后感6篇(扩展7)

——反脆弱读后感汇总五篇

  初读《反脆弱》这本书,让我感觉晦涩难懂,好不容易读完后,看到封面的”反脆弱“那几个大字下的小字:”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们从事期货投资,不就是从不确定性中获益吗,要获益不就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反脆弱系统吗。

  “反脆弱”这个词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意思是“我们设计的生活模式,应当在各种意外发生之后,不但不会在风险中受损,反而还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大自然世界中,一切都会从波动性中获得收益或者遭受损失。脆弱性,就是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而,反脆弱,则是收益。

  我理解的关于建立“反脆弱”系统,有3个要点。

  一、减少不利因素来降低脆弱性。可以用过度补偿的方式避开风险、降低脆弱性,对系统进行干预也是降低脆弱性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应用杠铃策略。提升反脆弱的能力,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杠铃策略。杠铃策略不是对未来的预测,其实未来是难以预测的。简单的说,在总的投资策略上,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中低风险资产上面投资多一点,避免我们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我们把一小部分资本投资在收益可能无穷大的高风险资产上面。我发现投资高手的策略一般也是如此,他们会在很多次投资中当中输一点点,但是会在某一次赢非常多,而低手可能会在很多次中赢一点点,然后在某一次全部输进去。

  三、主动并理性“试错“。在很多时候,虽然我们经过大量的分析推理,我们都无法预见未来的走势,所以我们需要试错,塔勒布称之为“选择权”,“选择权”或者说“试错”是面对不确定的终极武器。我们的交易本质上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需要“顺势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交易过程中的”止损“等等,才能取得成功的交易。

  参加读书会已经半年,特别感谢周老师的灵光一闪,筹办了读书会,特别感谢小伙伴们一直以来的陪伴,也感谢自己,当时勇敢地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

  这个6月,我们一起共读了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维逻辑:

  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非线性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出现了错误,很*惯围绕错误的点展开解决,强行把因和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当成可以预测的线性关系,未必能真正的、彻底的解决问题。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需要拥抱变化,把自己变成一个反脆弱的系统,像生命而不是机器那样去生存。

  解决职业规划的思维逻辑:杠铃策略。

  杠铃两头重,中间轻,可以理解为最好和最坏的两种极端情况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重点,而中间的中庸情况,恰恰是我们要规避的,避免无意义的事情牵扯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在收益确定、风险足够小的事情上,同时把少量资源放在高风险、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弃那些中等风险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养育孩子的思维逻辑:反脆弱思维。

  以前,我总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击、冷落和挫折,哪怕这个伤害性极小,我也依然极力地去替孩子解决,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感觉自己就像达摩克利斯一样,特别脆弱,回想以前的行为,再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为一颗老母亲的心,完全没有了章法。

  九头蛇怪的案例让我明白,我们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战、困难的洗礼,才能越挫越勇,逐渐形成反脆弱系统。我们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坚强的后盾,不应该充当保护伞,隔离掉这些挑战给孩子所需要的成长养料,过度保护只能养育出脆弱的.孩子。

  觉察和接纳。我们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应该不确定性,显得特别重要。面对不确定性,我们自己首先需要学会接纳和拥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点。

  1、界限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别人的、老天的。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的时,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猛一看这话特别贴心,很赞同,仔细与现实一对比,顿时疑问重重。

  现实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认为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认为那些事属于别人的事情,而这个“自以为”没有规范,没有权威指导,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工作中的矛盾凸显,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成绩。

  说一个朋友的故事,他负责的一个文件里面有一些数据、细节内容需要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提供,他跟负责项目的沟通,负责项目的说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强加给我,该你做的事凭啥让我做?沟通的人解释,这个项目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负责,这些详细的东西只有你知道,我们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愿意动手,只要你能说准确和详细就行,不要影响后面的工作和进度。负责项目的人反而脾气根据无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说的理由拒绝配合和提供。

  主动沟通的人明确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实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没有侵犯他人的界限。但是他自以为正确的界限并没有被其他人认可和承认,没有共识的基础上就没法谈界限。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有。通过有限人数团队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协同、高度信任,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击队执行伊拉克任务一样。

  这个时候,《混乱》、《盗火》、《刷新》里的新观念就起到了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情况混乱、跨界、转换、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场。工具很多,在于使用它的人如何灵活使用。

  2、情绪问题

  《反脆弱》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强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情绪化,你最终才能赢。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360百科)

  情绪常被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赢”,赢指的是什么?

  赢得是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够居安思危,抛弃诱惑,坚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最后搞清楚情绪和感觉、心情、情感的区别。

  感觉(feelings)个人对情绪的主观认识,更私人化,因人而异。心情(moods)主体所处在的感情状态,比"情绪"延续时间长,感情波动不如"情绪"强烈。

  情感(affect)一个笼统概念,有时包括情绪、感觉和心情,有时可以专指"情绪"。

  3、心态问题

  长期处于稀缺的状态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觉得不光是心态,还有思维和认知以及胆量。

  稀缺的内容可能是钱、时间、爱、资源、领导力等。

  稀缺会阻碍人变得富有:忽略长期投资、借用未来的资源满足现在、引发宽带不足。对如何改变稀缺的心态也给出了3点建议:节约带宽、不要透支、每天设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最后一条建议我想说一下发现在现实中的现象。很多管理类的书籍都说要“要事第一”、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工作中的人都有选择的权利的。很所员工他没有可以选择的权利,不具备这样的机会、环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员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会有什么任务,任务多是突然的、随机的、不固定的,没有办法提前规划、计划。

  本应该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会被要求周末完成,员工个人的生活计划会被全部打乱。每一天的任务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工作的本质是加量不加价。老板们美其名曰是重视员工、培养员工。其实同时执行多任务,不仅会让人分心,还有个致命伤害——短时间内拉低人的智商。种种情况,导致了员工时间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财富稀缺、见识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愿景。

  花了大约3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看了一本叫作《反脆弱》书,这是一本让我看的怨念四起并且很确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想碰的书,理由是有*2/3的内容我理解不了作者在表达什么意思,感受到智商被碾压,有种被摁在地上摩擦摩擦的感觉。

  这本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写过几本比较有名的畅销书,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黑天鹅》《随机致富的傻瓜》,不过鉴于本书痛苦的阅读经历,我想我应该不会再想去挑战上述两本书了,有兴趣的并且有勇气的童鞋可以去试试。

  从一个小白的角度说说我消化的内容,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是一个愤青写的书,书中抨击了基本所有的主流的社会现象,我承认有些在我的认知范畴内,但是很多的抨击在我理解不了的程度,譬如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其实没有**。但是不得不承认书中的观点对于思想的碰撞非常有帮助,因为从来没有人会给你指出这些观点。

  列举一些我消化的对我可能有帮助的主流观点吧,大概有3—4个吧,想想将*400页的书不可能就这么几个有用观点对吧,但是我只能吸收那么多了。

  观点一: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个体的脆弱造就了社会的反脆弱,每个人脆弱的人类在为整个社会的反脆弱作贡献,类似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感觉,然后推广到集体或者公司角度,其实这类大的组织并不是很希望个体的反脆弱性,虽然有这种那种强调个人的韧性,但是总的来说只有个体的脆弱才能成就集体的反脆弱性,虽然理解起来有点困难,但是我觉得仔细想想似乎也是有道理的。航空业就是通过一次次的事故(个体的脆弱)成就了整个航空业的安全(整体的反脆弱)。

  观点二:我们一直渴望处于一种很稳定的状态,但是从反脆弱的角度来说只有始终处于动态波动的状态下才是最具有反脆弱性的,虽然处于稳定状态乍看之下是一种很稳定的,但是面对黑天鹅事件有可能会一蹶不振。想想自己有时候想选择一份养老的工作似乎违反了发脆弱性。

  观点三:我们没有办法能够完全避免小概率事件,核电站建造的时候肯定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建立的,肯定经过了很严格的推演,但是为什么依然避免不了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黑天鹅事件本身就是很少出现的事件,有可能在你推演依据的历史经验就不包含,所以很多事件我们需要从反向考虑,需要重视那些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意外。

  观点四:免费选举权,也就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特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怕自己有可能会显得太过直白犀利,说白一点就是你的所有选择都不需要承担后果,有种旱涝保收的意味。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不管做死还是做火你都不会承担任何损失,类似股票交易*台的手续费。想想某公司的product和product manager。所以KPI虽然很无情但是依然很重要,看完这个书之后我更加认同了,要不然每个人都会陷入免费选择权的陷阱。

  初次读这本书被"反脆弱"这个概念吸引到了,只听说过脆弱,不脆弱,却不甚了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义。大体来说,反脆弱指的是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获取收益,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玻璃杯放到桌子上,当摔到地上的时候,它会瞬间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个杯子,被摔到地上后不仅没有破碎,反而变成两个漂亮的杯子,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个概念,风会熄灭蜡烛,也会使火越烧越旺,这就会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概念。对于不确定的东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们,而不是躲避,这个世界上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们总是倾向于安全感和确定性,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为作为"众"而言,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偏向寻求安全。

  但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们必须去面对这个问题,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杠铃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事物本只有两个维度,就像长与短,就像明与暗,就像脆弱与不脆弱,为什么凭空会多出第三个维度——反脆弱?汪静波在文思静语中把这个归结为生命体的灵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体面对完整与破碎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生长,即我们会在冲击中不断学*,在错误中不断进步,我们不断的生长,来源就是外界不停的冲击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期望得到并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成长。

  可以说,世界的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也就需要我们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值得花费时间去担心和预测黑天鹅的降临;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们都要认真面对,没有疼痛,就不会有记忆,利用所有的机会去反思,时刻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顺势而为。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