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篇

日期:2022-06-02 02:59:27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1

  《送你一颗子弹》是朋友让我推荐书时我心里推荐排行榜的佼佼者,看刘瑜的书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过程,但是在这其中都会忍不住被她带动着去辩证性思考一些问题,收获颇丰。所以在网易蜗牛上看到有这本《观念的水位》,就立刻加入了书桌,细细读了起来。这本书读了很久,也记录了很多,我试着能不能把其中的感悟和收获都理清楚。

  《观念的水位》,在看这本书之前去豆瓣搜了一下评分,瞥了一眼评价,位列前面的有好几位评价给了1星或者2星。其中不外乎两种声音,一是觉得刘瑜作为学者,这本书的出发点有点太低了,这大概是另一位学者或者对民主对政治有点研究了解的同学,这点我没有发言权,但针对我这样的受众,我恰恰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开智的作用。第二种声音是,“在刘瑜这样的人眼里,欧美的屎都是香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之前也想过,也和达先生讨论过。达先生常说我,看问题的时候容易没有立场。我说,我不是没有立场,我是觉得从一个理科生的角度出发我忍不住会有带着苛刻的眼光去看立场,所以会觉得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立场,所以哪个都不值得我支持。举个例子,手机等智能科技的发展养成了一批低头族,所以手机这种智能的发展是好的吗?于是会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倡导丢掉手机,回归丛林。

  但是工科生如我,心里又有一个小人在呐喊着,那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呢,你们怎么就不看了呢,你们这不就是高晓松说的没有一以贯之价值观的那种人吗?但是,后来我在某本书上看到一个观点之后想通了。诚然,没有一个观念是完美的,没有一个立场是经得起重复推敲的,但是还是需要有像刘瑜这样始终坚持宣扬一个立场的人,即使我们知道她的立场也并不是严谨的经得起层层推敲的。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上需要有这么一类人来提醒我们从另外一个观点看问题,把历史大方向再往回拉一点,而历史正是这么一步步螺旋式上升发展的。

  《观念的水位》这本书,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民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选举,但是如刘瑜所说,民主制度并不是选民投下一张选票然后翘起二郎腿等待政治家给我们端茶倒水的懒人体制,而需要民众对政治经年累月地巡逻促成点滴改良乃至水滴石穿。然而我们国内最缺的恰恰是对民主的关注,更别说对政治的巡逻促成改良。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2

  5年以后,在出差往返的飞机上重读了刘瑜的《观念的水位》,相对于《民主的细节》,这本书不只有关于政治的论述,也有关于阅读和观影的感受,甚至有一篇几乎可以称之为给曾经呆过的剑桥的一封情书,文字丰富又可爱。

  再次重读,感觉似乎自己观念的水位有所提升,会更加包容和辩证地看到面对的现实状态。如果说,我们的生活都是已经设定好的程序游戏,如同活生生的《西部世界》,我希望自己可以永远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对人云亦云的警觉,对绝对真理的困惑和追问,希望自己思想观念的水位线不会下降,能够保持成为可以看到皇帝新装那个小孩的勇气!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

  要读到一个作者的书并不容易,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在第一次被介绍的时候就会去读,还要看机缘巧合。第一次听到刘瑜的名字是刘苏里得到专栏的《名家大课》,第一本经典就是《多元政体》,由刘瑜导读,我第一次有点明白了不同政体的优劣;第二次被介绍到刘瑜,是在2018年的一次论坛上,一位嘉宾提及她的《观念的水位》,并且赞赏有加。直到2018年底跨年在机遇中心的书架上看到,不假思索拿下。春节期间读完,没有辜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要评价完全没有能力,本文记录此书中我印象深刻,对我有触动和帮助的几个地方。本书是作者为《*》等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的集结,每篇短小精悍,有些振聋发聩,有些让人拍案叫绝,有些角度独特,语言犀利,隐喻和比喻形象生动,让人大呼过瘾。

  观念的水位

  观念用水位来比喻,非常形象,水涨船高。不要老是说,过去怎样,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很多事情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样了。观念的水位上升了,船自然也会上浮,如果硬要保持原来船的吃水线,则船迟早就会进水。一个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时代在进步,为什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不断提高自己观念的水位?不提高,船就会搁浅。无论搁浅,还是进水,都是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读完这篇短文,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为什么人要虐自己?为什么人们不喜欢快餐和鸡汤文字?为什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你可以不费力气就可以获得一笔财富,比辛苦靠自己的打拼得来,你会选择哪种?当然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作者是政治学博士,她想要表达的是有选择的权利比被安排更重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并不是父母所有的为子女的好,子女都会买账,孩子要的是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在一个国家生活的民众也是如此,他们需要选择的自由。

  从经典到经验

  去年的读书经历让我对读经典第一次产生了困惑,因为我一直都是读经典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可是去年在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这样的经典吗,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懂,即便我花了时间,事实上为了要领读其中一个章节,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虽然受益匪浅,但我心生困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意义?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提到一点让我大受启发:“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

  不能同意太多,带着经验和问题意识出发的读书态度,也是我一直秉承的。我们并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道理,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证可以告诉别人的道理。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篇(扩展1)

——《》的读后感3篇

《》的读后感1

  暑假才刚刚开始,我就读完了一本名叫《20xx年》的好书。

  这本书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许有彬所写的一本科幻系列的书,主要讲述了一位12岁的男孩儿徐若宣在一次旅行中不幸遭遇了雪崩的灾难而被活埋。47年后的一天,他被一名叫古比的医生解冻醒来,发现地球已经变得面目全飞,世界也变成了他所不认识的样子——人们不穿衣服,喷一种名叫护霜的东西;出行时乘坐飞天球;鸟类已全部被人们所杀死;人们吃的是分子食品;照相机、衣服和纸张都变成了古董······更恐怖的就是,他已经变成了灵魂转移手术的对象,可是,这件恐怖的事已被聪明的徐若宣发现了其中的真面目,他凭着勇敢与智慧,带着宝贝(一个女孩的名字)一起逃离那可怕的魔掌。吓人的异体人、神秘的月牙湾、神奇的通天罩、奇怪的分子食物······使徐若宣在20xx年的世界里大开眼界。

  啊!这就是我们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我可不想在这样败坏的环境下生活——人类不穿衣服而喷护霜、鸟类和昆虫全部灭绝、吃分子食品······虽然那时候的交通十分有趣,十分发达,十分新鲜,可是那里没有鸟儿的欢叫声,没有鱼儿的嬉戏声,没有公鸡的鸣叫声,没有兔儿的蹦跳声······

  保护环境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让我们一起高声呼吁:地球,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的责任,让天空永远湛蓝 让绿荫拥护家园!

《》的读后感2

  友谊是可以永恒的,一篇读后感的修改。但需要用心灵和真情来感悟,用理解和宽容去培育,不能因为一次吵架,一次失误,一次迫不得己,而破坏了这份友谊。(两句话之间如果不加进这一句的意思,就没有衔接好)

  无意之中看到了一篇名叫《朋友》的一篇短文,让我感动不已。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说: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个笑笑的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读后感的引述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引述之前可自己先概括一下,这一段可这么写:故事说有两个是朋友的人在沙漠中旅行时发生争呼,甲打了乙,后来又救了乙,乙把甲打他的事写在沙子上,把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面对甲的好奇,乙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说得真好!(这里要另起一段,并且注意和上面所引述事例的承接,自然过渡到我的"感"上来,读后感《一篇读后感的修改》。)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因为文章是"读后感",所以主要内容要写自己的所"感",后面要加上自己所经历的一二个事例来说明,使内容丰满起来,否则就成了"虎头蛇尾"。既可以举反面事例来论述狭隘计较对友情的伤害,也可以举正面事例说明理解与宽容是增进友谊的良方。)

  朋友,(去掉)生活中有很多朋友,朋友(去掉)能让你时时感到快乐:在你没带笔是借你一支笔;在你生日时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在你伤心时处处安慰你;在你受伤是来关心你;在你生病时来看望你…这一切一切都是朋友做了,我们都应该为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而感到高兴(去掉)。

  我向全世界的朋友发出呼吁:(话别写的太大哟,朴实一点好些,去掉它吧!)朋友,相信我们的朋友吧,让友谊永恒!

《》的读后感3

  一位画家,为坐在马路边正在乞讨的一位乞丐画了一幅脸部素描。起初,乞丐并没有认出纸上那个神态自信、倨傲不羁的人就是自己。当画家向他指明后,他显然十分震惊。半晌之后,他语气坚定地告诉画家:“如果这就是您眼中的那个人,那他就一定是将来的我。”果然,若干年后,再次出现的他已经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这是《读者》刊登的一则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述说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自信,可以让人生更加精彩!

  人生的旅途上,本来就布满了荆棘,能否抵达理想的高地,就看你有没有勇气穿越过去。而这勇气的组成因素中,最为关键的当然是非自信莫属了。你尽可以先别想着前面的路有多么难走,而要相信:我一定能走过去!然后鼓足勇气,大步向前;而不要红着脸,腼腆地自言自语:“我……我不行。”

  如果你不去做生活的主人,那你只会成为自卑的仆人!将在懊恼与嫉妒中消逝自己的青春。相信自己,阔步走进荆棘丛吧!当你伤痕累累地走出来时,温暖的阳光将会洒满你的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将感受到金色的喜悦。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懂得:信心对于成功是多么重要。所以,请大声告诉自己:“我——能行!”

  课堂上,有问题尽管回答,别因为害怕可能的出错而犹豫不决。不必担心别人的嘲笑,因为只有你才是站着说话的巨人!而别人,只是坐着听话的矮子。相信自己:我能行!

  赛场上,看着同学疾弛于跑道,犹如体育健将,不要退缩。谁一出生就会走路?别因为担心“技术不行”而怯场,勇敢地去试试、多练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赛道上又多了一名风驰电掣的健将,那极可能就是你!相信自己:我能行!

  丹尼斯威特勒曾说过:“成功者的态度包含众多的成份。但是,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心。”朋友,请高高举起信心这盏明灯,它将引导你在漆黑的夜里找到光明的前途。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篇(扩展2)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优选【5】份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1

  我这个几乎把不谈政治写在脸上的人却能把《观念的水位》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连我自己都觉得神奇。不过,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因为她所做的只是重申常识。

  我们不愿意谈政治,是不愿意谈形而上的政治,是不愿意听开口“xx主义”闭口“xx制度”的政治,而当政治走出书斋,走下圣坛,你会发现“政治”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你会发现你家的垃圾该怎么处理,你上厕所排不排队,你上网能不能进外国网站……都事关政治。当我们认识到政治不是精英们的游戏而应该是常识时,对它的排斥感也许就不会那么深了。当有一个人用讲故事的方法给你讲政治,大概你也是愿意跟她谈谈政治的。《观念的水位》正是这样一本书。

  她写《没有来的请举手》,把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拎出来,担心底层人民被这个呼啸向前的`时代列车所抛弃,更是让内心麻木的我们惭愧不已。我很认同她的一个观点――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注的那个。任何斩钉截铁、不加思索的判断、控诉甚或只是结论在时间的洪流中几乎都会被证明是“妄下定论”,也许几年、几十年还好,可当时间跨度拉长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候,很多人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承认自己错了。所以刘瑜在不止一篇文章中表示时间自会证明一切的观点,“政治转型不是一个直线进程,有的国家走着走着会倒退,有的走着走着会跳跃,历史之奇妙也正在于此。” 这样的论调听着也许会觉得没劲儿,因为我们已经*惯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既然起了这个话题,怎么能不表态呢?可是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的刘瑜变得更小心了,也许是年纪渐长的原因,她的话越来越有所保留。我觉得这正是一种健康的转变,政治不是喊口号,贴标签,不是愤青们在网上骂几句就能起作用的。它需要的是沉潜下去用心思考,而当你对一件事想得越深入时,你就会发现你越不敢对它下结论。就连最精确的数学也有分类讨论的情况,而在社会科学中,几乎任何事都要分类讨论,这种有所保留的写法正是深入思考的表现。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个女人的大惊小怪和一些自以为讨巧的小聪明,在后面的读后感和观后感部分尤为明显。但毕竟这只是一本政治观察札记,不是学术文章,说到底是一家之言,这些小问题反倒可以理解为个性。就像你不喜欢吃葱,可是你不能说小葱拌豆腐就不是菜,这太伤感情了。

  刘瑜在序言里说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所不知道的观念,事实是他只能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这话倒是和她们家小濂的那句著名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其实说白了就是“重申常识”。

  有很多人不屑于做这件事,但,总得有个人重申常识不是?

  还好还有刘瑜,还有一批像刘瑜、闾丘露薇、李海鹏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笔为刀,将我们*惯思维的盒子割开一条缝,让光线透进来,当光线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一条缝会渐渐变成一扇门”。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2

  《观念的水位》是刘瑜*年的专栏和随笔集,涉及到国内国外的时政和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的杂论。经过她嘎嘣脆的犀利直接后,一些道理和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船自然浮起来了。”

  读完《观念的水位》,我的水位应该涨了一点点。刘瑜好像一位医生,手里拿着中国的X光片分析,然后又不断展示分析一堆东欧、俄罗斯、拉美、中东的变革的病历,顺道还捋一捋美英。看看国外,再把脉把脉国内,回顾过去,再端详端详国内,对比之下,民主、法制、变革、素质等等观念,就慢慢清晰起来了。

  读罢《观念的水位》,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轻松感和压抑感,轻松在于刘瑜的笔法很熟稔,笔调偏向于轻畅明快,能将政治话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滥用官腔。她用的比拟都是极其通俗的,将一种难懂的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现出来了,却丝毫不减味道。这也使得素来不喜欢读政治读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品读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诙谐中,我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通过刘瑜的细细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与外国在某些观念之间的区别。作为一名公民,我们不能盲目地关注到中外之间的区别,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这么说别人用四百年踏过的路,流过的血,在中国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践行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为建设更好更美的祖国献上自己的热血。我觉得刘瑜一句话说的好“给理想一点时间”,我想不妨改写为“为理想的中国奉献一点时间”。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3

  《观念的水位》是刘瑜*年的专栏和随笔集,涉及到国内国外的时政和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的杂论。经过她嘎嘣脆的犀利直接后,一些道理和观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船自然浮起来了。”

  读完《观念的水位》,我的水位应该涨了一点点。刘瑜好像一位医生,手里拿着 中国的X光片分析,然后又不断展示分析一堆东欧、俄罗斯、拉美、中东的变革的病历,顺道还捋一捋美英。看看国外,再把脉把脉国内,回顾过去,再端详端详国内,对比之下,民主、法制、变革、素质等等观念,就慢慢清晰起来了。

  读罢《观念的水位》,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轻松感和压抑感,轻松在于刘瑜的笔法很熟稔,笔调偏向于轻畅明快,能将政治话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来,而不是大量套用官言,滥用官腔。她用的比拟都是极其通俗的,将一种难懂的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的香蕉,牛奶就表现出来了,却丝毫不减味道。这也使得素来不喜欢读政治读物的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品读这份不可多得的佳品。

  但在诙谐中,我也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通过刘瑜的细细描述,我深刻地感受到 中国与外国在某些观念之间的区别。作为一名公民,我们不能盲目地关注到中外之间的区别,一昧的自怨自艾。那要这么说别人用四百年踏过的路,流过的血,在 中国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践行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为建设更好更美的祖国献上自己的热血。我觉得刘瑜一句话说的好“给理想一点时间”,我想不妨改写为“为理想的 中国奉献一点时间”。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4

  要读到一个作者的书并不容易,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在第一次被介绍的时候就会去读,还要看机缘巧合。第一次听到刘瑜的名字是刘苏里得到专栏的《名家大课》,第一本经典就是《多元政体》,由刘瑜导读,我第一次有点明白了不同政体的优劣;第二次被介绍到刘瑜,是在2018年的一次论坛上,一位嘉宾提及她的《观念的水位》,并且赞赏有加。直到2018年底跨年在机遇中心的书架上看到,不假思索拿下。春节期间读完,没有辜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

  要评价完全没有能力,本文记录此书中我印象深刻,对我有触动和帮助的几个地方。本书是作者为《***》等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的集结,每篇短小精悍,有些振聋发聩,有些让人拍案叫绝,有些角度独特,语言犀利,隐喻和比喻形象生动,让人大呼过瘾。

  观念的水位

  观念用水位来比喻,非常形象,水涨船高。不要老是说,过去怎样,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很多事情的期望和要求不一样了。观念的水位上升了,船自然也会上浮,如果硬要保持原来船的吃水线,则船迟早就会进水。一个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时代在进步,为什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不断提高自己观念的水位?不提高,船就会搁浅。无论搁浅,还是进水,都是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读完这篇短文,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人们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珍惜,为什么人要虐自己?为什么人们不喜欢快餐和鸡汤文字?为什么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如果你可以不费力气就可以获得一笔财富,比辛苦靠自己的打拼得来,你会选择哪种?当然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作者是政治学博士,她想要表达的是有选择的权利比被安排更重要。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并不是父母所有的为子女的好,子女都会买账,孩子要的是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在一个国家生活的民众也是如此,他们需要选择的自由。

  从经典到经验

  去年的读书经历让我对读经典第一次产生了困惑,因为我一直都是读经典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可是去年在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这样的经典吗,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懂,即便我花了时间,事实上为了要领读其中一个章节,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虽然受益匪浅,但我心生困惑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意义?

  在这篇短文中作者提到一点让我大受启发:“大多哲学和社科经典都写作于实证’几乎不可能的时代,比如,在二战之前,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的民意调查、完整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数据、科学上严谨的统计技术等等,所以大多数经典的写作方式只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推断到推断,从灵感到灵感。这种写作方式往往能创造出很多很漂亮很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很难校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又因为不能校验它的有效性,即,没有证伪‘它的可能性,知识很难有效积累。”

  不能同意太多,带着经验和问题意识出发的读书态度,也是我一直秉承的。我们并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那么多的道理,我们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证可以告诉别人的道理。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 5

  一本政治评论随笔。

  对于政治题材的书我很少能看的进去,大篇为马克思***叫好的文字很难产生共鸣一读到底,然而刘瑜这本书却让人眼前一亮,同一个故事她看到的也更是我们大家看到的,赤裸裸的事实不用权力政治加以掩盖的事实。

  她很聪明也很凌厉,但我想我很喜欢她虽然对她的有些观点也有疑虑。她的文字厚重又古怪,深刻又卑微,既看得见历史又满是现实,让人不自觉的想要跟着她的智识才华好好看一看这古今中外。政治这个艰涩拗口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东西在她的笔下也活了起来,原本更高一层政治经济权利也可以是简简单单的民众生活。

  就如本书名字《观念的水位》一样,她写到:“我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船自然浮起来了。”然而我们都知道:变革观念的水位在升高。所以以前在人们眼中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变成问题了。:比如虐待儿童、食品安全、言论自由等。

  分享一些,大家自行感受:

  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于枯萎。在将对方以及自己的思维极端化的背后,是认知上的懒惰,以及对一劳永逸式教条的渴望

  愚蠢常常不是智力不及,而是选择不去运用智力。也许因为利益,也许因为懦弱,也许因为“温暖的合群”,或者干脆因为懒惰

  民主的观念基础无非是两点: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

  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

  理解一个东西是什么,最便捷的方式恐怕就是去观察它不是什么。

  言论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之母,当一个帝国称霸世界却无法割舍言论自由时,它实际就已经为自己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篇(扩展3)

——《*凡的世界》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3篇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担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和*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

  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路遥的精湛的小说功底,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部小说具备了作为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的理解,对构成*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这个世界不*凡

  读完《*凡的世界》后,我才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谛,知道了这本书为何能改变*千万青年的命运,它为何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向我真正地打开了与另一个世界沟通的大门

  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原来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永远还是自己,但有时,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为成功而拼搏的路上,有自卑相伴有时并不会感到失落与恐惧,只要正确地去面对他,勇敢地去直视他,转化为自身坚强的动力,那么自卑过后必然就会坐拥胜利,自卑过后,也有凯旋的歌儿。

  书中虽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孙少*,他真正体现了书本的名称,他很*凡,只是一个受过高中教育的普通工人,但他一生的成长经历,却反应了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的生活现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但往往又对生活感到无奈。他通过自学达到了大学生的水*,但他永远也只是一个工人,无法改变现状。作者赋予了他许多别人梦寐以求的优点,让他既脚踏实地活在现实中,又可以跳出现实,展开宏伟的想象。他家境穷困,但他没有让自己的理想消失。要知道,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意志消亡,尽管他在逆境之中有时也表现出了自卑和懦弱,但他并没有退缩,那种努力战胜自我,在想要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的坚强让我由衷得感到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都是写生活中*凡的小人物,他们的世界也是*凡的。作者从小处着眼,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凡的人生旅程,衬托出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正是通过对这些*凡人物的描写,反映出人性的善良,丑与恶。人性的醒悟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是*凡的,但我们又从故事中看出人们的不*凡。比如孙少*,他仅管吃穿破旧,但他怀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他有男子汉的气魄和铮铮铁骨,他可以卷缩在破旧的被窝里,就着昏暗的光线读书而且乐在其中,他可以前一秒是工人,换一身衣服下一秒就变成了文雅的书生,和田晓霞谈论高雅的文学。

  《*凡的世界》让我认识到,在*凡中也会有伟大的存在!

  请注意听题,看谁先答上来――“什么河没有水?你有没有注意那颗闪烁的星。母爱无私无声,无边无价。深刻的记忆把我带入去年冬!其实,再豁达,再乐观的流浪者也需要情感的慰藉呵。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小猫问他的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身着白围裙下面穿着红鞋子,实在神气极了;少安、少*两人*凡的的一生,却是充满了奋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尽管他们一直处在生活的压迫中,被生活驱使,但就像少*一样,为了生活,放下学业,忍痛放下爱情,但他没有被生活奴役,至少精神上还是自由的,他还懂得思考,懂得反思自己的生活,考虑自己的前途,并不像大哥少安那样为了生活而生活,少安开砖厂,无非是为了养活一家人,当然对于少安,我并没有贬低之意,在那种时代背景之下,在那种生活条件下,人们当然先是为了生存下来,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追求精神世界?再看现在,现在人们的条件相比较过去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了,但是看看,还是有很多的人注重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现在社会上各种腐败的事情层出不穷,明明都已经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了,为什么还是禁不起物质的诱惑,任由自己的灵魂如此脆弱?还是与整个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那个时代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可能很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朴素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特别是广大的老百姓,尽管当时的政治斗争激烈,但也正是那种压迫的环境下才更让人们明白生活的不容易,让人们更加懂得生活的珍贵。

  少*对于前途的不懈奋斗也是那代人的`闪光点,是留给后代的珍贵财富,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虽然他和田晓霞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但是他仍然能承受所有的一切,勇敢真诚地面对生活。再看田晓霞,虽然出身比少*好很多,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先进女性的代表,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以及最后她的牺牲,可以说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虽然他们两人最后是以悲剧的结尾收场,但在小说最后,还是让少*顿悟生命与生活的真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现实中也是如此,在逆境中才能更好的成长,才能磨练自己,才能让以后的路更加通畅。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篇(扩展4)

——《手指》的读后感3篇

  星期二我们新学了一篇课文,名叫《手指》,主要讲了人手上的五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的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还比别的少一个关节。他吃苦耐劳、默默奉献;食指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强硬的曲线。他勤奋努力、不怕危险;中指是五指中相貌最堂皇的。他好逸不劳、华而不实;体态最秀丽,样子最可爱的莫过于无名指和小拇指。他们只是附庸而已,只能帮一些小忙。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感受到人人只要团结,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我以前读过这样一篇文章: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扰,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难道这不是团结的力量吗?所以,就像我之前说的一样,人人只要团结,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我们要像蚂蚁一样,要学会团结,学会在集体中去使用它,这样对一个集体是很有用的'。

  手指长在每个人的手上,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在团结的时候力量简直不敢想象,出现分歧的时候力量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这天五个兄弟们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食指的自傲使要好的五兄弟闹翻了。于是五指就这样分开了大拇指去了一个餐厅当服务员,可是他的体型让他被解雇了。食指去了理发店当了理发师,可是他只会剃光头,于是他也被解雇了。中指因为体型好成为了人人仰慕的模特,可是这个工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太累了,于是他便辞职了。无名指去当了演员,可是无名指*时太直了,还有那张惹人讨厌的嘴,让他也被解雇了。

  半年后五指兄弟们相聚了,个个都愁眉苦脸的。他们互相分享着遇到的不幸。老实憨厚的大拇指老大总结了一句话:“我们五个的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我们五个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一次,我无意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绿手指》,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新颖,于是我就认真的读了起来。

  《绿手指》是这样讲的:在法国的一个镇上,有一名老奶奶因为勤劳被当地人美丽的称呼为“绿手指”,有一次老奶奶看见报纸上的一条消息:要是能种出纯白色的金盏菊,有关部门将会重金奖励。在当时,国家的主要研究人员也未能种出这样的金盏菊。但是老奶奶却想试一试,尽管遭到了家人、朋友和邻居的反对,老奶奶依然“顽固”的坚持了下去!精心的选种、播种,第二年,金盏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但是花朵的颜色离纯白还差很远很远,尽管这样老奶奶依然没有灰心,在所有的金盏菊中老奶奶选出了颜色最淡的再用其种子进行来年的播种!老奶奶想,只要我每次都选出颜色最淡的花朵作为来年的种子,我一定能种出纯白色的金盏菊!那么老奶奶的想法到底是正确了还是错误了呢?……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老奶奶从不气馁,终于在二十年后的一个早晨,老奶奶收获了成功!

  读完之后,我完全被老奶奶的决心、恒心和信心给感动了!回想自己,我缺乏的不就正是老奶奶的这种精神吗?

  记得那一次,明明告诫了自己以后上课要认真,因为只要成绩提升上去了在期末考试后就能拿到那双我心仪了很久的溜冰鞋。开始一段时间,自己还能规规矩矩的坚持下来,成绩也略有了些长进!但是慢慢的就开始放松自己了,因为看到自己的成绩有长进了,就觉得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在学*上!本来自己自觉性就不好,所以松懈下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原本以为自己成绩已经提升上去了,可是不久后的一次总结性测试给了自己当头一棒!结果非但不如人愿,反而还比以前更糟糕了!看着那个少得可怜的分数,泪水默默的在眼眶里打转!脑子里充斥着的全是那个怨天尤人的理由——或许自己真的很笨,或许自己根本就不是学*的料!于是不断地自我打击让自己更是堕落得一塌糊涂!……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的是懊恼不已!要是当初我能像文中的老奶奶那样坚持下去,我还会失败吗?要是当初我能知错就改,怀着一份像老奶奶那样坚定的信心,或许在今天我也会像老奶奶那样收获那份属于我自己的成功;要是……

  哎!再多的后悔也无济于事,我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加油吧!像老奶奶学*吧!从现在就开始!


《观念的水位》读后感3篇(扩展5)

——《早》的读后感3篇

  在我们学过的第一单元中,我非常喜欢第三课《早》,因为这是一篇少年励志的文章,它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时时早,事事早”的道理。

  课文中介绍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少年时期的一件事情。鲁迅先生自小在书塾学*,在*时一直很勤奋,但是有一天他的父亲生病了,鲁迅先生因为给他的父亲买药迟到了,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批评了他:“以后要早到。”虽然他有点委屈,但是他没有解释,只是默默回到座位上,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以后不能迟到,做什么事情都要提早准备。

  这件事情也深深的触动了我。因为我每次周末写作业都是拖,总是感觉有两天时间,晚一点也没关系,结果拖到最后一天晚上,才匆匆忙忙完成作业。自从看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早”,早点做作业,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准备,可以复*本周学过的知识,预*下周的学*内容,还可以完成作业后,痛痛快快的玩耍,帮妈妈做家务。真是一举三得呀!

  鲁迅先生学*蜡梅花做“东风第一枝”,我要学*鲁迅先生,珍惜清晨,珍惜春天,做一个“时时早、事事早”的人。

  我们从小就知道“有志者事竟成”,是啊,前提是有志向。志向就像翅膀,没有它,鸟儿不能飞翔;志向就像阳光,没有它,树木不能长高;志向就像河流,没有它,鱼儿不能生存。

  读了《立志要趁早》,触碰到了我的心灵,跟他们相比,我知道我的青春都被挥霍了。里面十位全国最顶尖优秀的学生,他们除了在学业上取得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成绩外,更值得让人称赞的是,他们自信、主动,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并能长期为之努力。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邓玮,一个接到八所学校美国名校通知书的高二学生,在她追梦的过程中,到处是荆棘,而她就像是开在荆棘里的花,绽放的那么美丽,活得那么有意义。我相信这些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我很欣赏张洪伟说的一句话:每个人的情况和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跟着别人的步伐走,你只能做别人阴影的跟随者,因为最好的属于那些没有偶像的人们。我们有自己的志向,只有立下志向,成长才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忽然想到了李孟元,他是一个爱玩的孩子,也是一个勤奋、聪明的孩子。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谁说爱玩的孩子不成材。最重要的是他有志向,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收获与梦想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个人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可以没有万贯财富,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志向。看到别人的成功,我们会说他是幸运的,但是我们却不明白成功的幸运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正如冰心的《繁星春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有时候我们只是看到头上闪耀的光环,却不曾想想光环下付出的艰辛。我们不会轻易得到什么,因为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也就不会长久,而靠自己双手努力得到的,我们才会加倍的珍惜。

  人生追逐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兴趣,实行自己的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立志,是要从内到外,没有什么力量比自动自发更强大,没有什么成长比主动追求更健康。而我呢,突然变得迷茫,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别人的成功,我只能借鉴,真正的人生道路还需要我自己一步步走出来。走的好与不好,需要自己去努力。

  我明白人生就像一部小说,而志向就是贯穿整部小说的线索,只有跟着线索,我们才能读懂人生。生命不可以重来,在我们转身的瞬间,当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经历的困难,我们会发现它们渺小的只是我们漫漫人生路上再*凡不过的一颗小石子。没有坎坷经历的人生不会精彩。

  我读过许多描写鲁迅的和鲁迅自己写的文章,其中《“早”字的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早”字的故事》主要讲了鲁迅因为给生病的爸爸买药,上课迟到了,被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批评后,下定决心改正,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养成了时时早事事早的好*惯的故事。

  看到鲁迅这改正错误的勇气和最后成功地改正了错误,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像蜗牛,慢吞吞的。别人考试时作文都写一半了,我还在用笔敲着头构思着怎么写,别人作业做到八点完成,我呢,做到九点多还没做完。就为了这事,老师不只一次找我谈话,妈妈不只一次催我动作快些,而我呢,虽然表面这个答应那个点头,可到那时依然“我行我素”,不知不觉又开始慢下来。看来我和鲁迅的差别真是遥远呀!他只要老师一句严厉的话语,可我,屡教不改。

  影响我的不只是鲁迅知错就改的品格,更是他“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惯。一个小小的错误竟能成为影响鲁迅一生的行为作风。设想,如果他把寿镜吾老先生的话当作耳边风,他能成为一个如此伟大的人吗?他能让如此多的人去爱戴他、敬佩他、学*他吗?面对鲁迅,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渺小。老师教给的任务总等到期限的最后一天才匆匆忙忙地“赶工”。每次星期三要交的小纸条,我总拖到星期二的晚上才写,所以我每天都非常忙。如果我象鲁迅一样“时时早事事早”,那么我每天不都会过得很轻松吗?

  我们一定要学*鲁迅知错就改,“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品格!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