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作文 >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

日期:

  各地*俗作文 1

  “鬼节”的祭祀活动10月31日中午12点就拉开了帷幕。小镇教堂的大钟敲响12下,这是通知人们:死去孩子的“亡灵”到了。人们准备一个小祭坛,用黑色和橙色的皱纹纸装饰一新,旁边还贴有骷髅图案的剪纸,再摆上水、盐、玉米糊和玩具,点燃熏香和小蜡烛,准备迎接“亡灵”。11月1日中午12点,教堂的12响钟声表示“幼灵”已经离开,随后又响起的12下钟声则表示“成灵”来了。于是,人们把原先家中从门口到祭坛处洒下的白色花瓣换成黄色的万寿菊花瓣。祈祷后,人们在祭坛上摆放时令水果、玉米粽子、用龙舌兰酒浸过的面包、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等。如果祭坛桌已经堆满,余下的祭品就摆在*子上,包括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花毯和镰刀、锄头等。

  晚上7时,教堂响起了提醒孩子们去要“鬼节”糖果的钟声。一群群化装成“恶魔”、“巫婆”、“小南瓜”的孩子手提大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索要糖果。“鬼节”的糖果与众不同。糖糖果铺、面包坊的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骷髅糖”、“巧克力棺材”等精美甜品,其中一款蜜制小南瓜最受欢迎。

  各地*俗作文 2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各地*俗作文 3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生活活动之一。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城区都有舞龙的*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经成为一种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舞龙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用耍龙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主要部位是龙头、龙身两个部位。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为九节龙、十一阳龙、十三世龙、多者可达二九银龙。十五节以上的龙比较笨重,不以舞动,主要是用来欣赏,这种舞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危险性很高,用竹子先撑住内部,披上红红火火的龙衣,在竹子里面的缝上顶住蜡烛跳来跳去,欣赏性很高,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有:江龙漫游、龙头飞舞、头尾交跳、龙身摆尾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有各种的样的金龙玩珠、火龙刀蜡、一应俱全、应有尽有的花样让我们眼花缭乱,非常好看。

  舞龙的*俗在海内外华人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他们就一向会舞起龙、耍起狮,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各地*俗作文 4

  圣诞节有许多的*俗,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

  西方人有三种颜色被称为圣诞色,它们分别是红色、绿色和白色。每当圣诞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用这三种颜色的装饰品来装饰屋子。

  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在圣诞节这天,最受欢迎的人物自然是红衣白发的老人。在西方,孩子们在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睡觉时,会把一只大红袜子放在床前或者壁炉前,等着圣诞老人在夜晚把送给他们的礼物放在袜子里,而大人们,总是会扮成圣诞老人把礼物放在孩子们的袜子里。

  在不同的地方,过圣诞节的*俗也不同。比如说在瑞典,一些大公司的老板就会在圣诞节前一星期邀请员工参加一个圣诞午餐。而在瑞典还有一个惯例,那就是在圣诞节前一天的.下午3时准时收看迪士尼的特别节目。

  在捷克,人们时常会在圣诞节这一天预测来年有没有好运气。预测方法就是将一个苹果切开,如果切第一下的时候就能看见苹果核,那就代表来年会有好运气,如果没有看见,那就预示着第二年做事情都不会顺利。女孩们会将自己的鞋子抛过头顶,当鞋子落地时,如果鞋尖指向门,那么就预示着这个女孩子来年会出嫁。

  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过圣诞节了呢?别急哦,圣诞节马上就到了!

  各地*俗作文 5

  我在元宵节的时候会吃汤圆,因为奶奶说吃汤圆会多长一岁,但是不一定会多长一岁喔!因为如果你只能活不到几岁,就会倒扣喔!所以也不能吃太多,元宵节的时候也非常容易胖,因为汤圆热量很高。

  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有吃过酒酿汤圆,元宵节的时候很多人会买,妈妈说那和一般的汤圆差不多,只是有米酒的味道,我喜欢元宵,因为可以不用一直读书,就好象是喜从天降的礼物,非常好玩,非常开心。

  元宵节最会放的就是许愿灯,许愿灯非常的漂亮,它发出了明亮的,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放许愿灯非常的好玩喔!一定要去放放看。

  我相信元宵节一定还有什么很有趣的事,欢迎元宵节再来。高三申请书:大病困难补助申请书(五)_300字,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阅读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1)

——各地中秋*俗 (菁华5篇)

各地中秋*俗1

  中秋文化的核心——团圆

  万家灯火庆团圆,一轮明月寄相思。中秋文化的核心是中秋团圆,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包含着*人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情怀。

  中秋各地美食——应有尽有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各地中秋*俗2

  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州的树中秋——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各地中秋*俗3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广东

  《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山东

  XX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XX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安徽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後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陕西

  XX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XX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福建

  XX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XX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叫“天公”。拜月的红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江苏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江西

  XX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後,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中秋节的风俗*惯看四川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各地中秋*俗4

  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

  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柬埔寨人“拜月节”:柬埔寨人在佛历十二月举行传统的“拜月节”。这天清晨,人们开始准备供月礼品,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乞赐福。拜毕,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各地中秋*俗5

  1、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2、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3、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4、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5、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6、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7、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8、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9、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10、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11、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12、贵州 黔式月饼不同于广式月饼,它是用烤的方法,用面粉500克、猪板油、糖稀、清水拌匀 揉成水油皮;面粉250克与猪油拌合擦成“干油酥”。分别下剂后,将干油酥包入水油皮中,开暗酥制成40克一个的酥皮坯剂子,再将每个剂子按圆饼皮子备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细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枣、瓜蓉、熟粉、冰糖、盐拌匀成馅料。 将适量的馅 料包入皮坯剂中,收口朝下,压成扁圆形,放入刷过油的烤盘中,入烤炉用面火210℃,底火180℃的炉温烤15~20分钟至表面金黄、里面成熟即成。色泽金黄、外壳酥脆,层次分明;馅心甜中带咸,香甜爽口,营养丰富。师傅说酥层要开得薄而均匀,月饼坯子入烤盘时要垫上一张白油纸。

  13、台湾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俗。 *年来,台湾的中秋节又发展出一种新的活动———烤肉。 此外,台湾一食品公司根据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节期间暑气未消的特点,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饼。何为雪月饼?雪月饼就是冰淇淋月饼,清凉降温,口感滑爽,内馅分三种口味———香槟甜心、夏威夷派对、维也纳咖啡。此款月饼还全面采用日式精致包装、具有保温作用的保力龙包装盒,保证雪月饼在一定时间内不融化。

  14、江苏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15、上海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16、老北京,中秋要放叁天假。十叁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嚯亦谐。有曲为: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2)

——各地*俗作文 (菁华3篇)

各地*俗作文1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是因为可以上好吃的棕子,糯米里有香肠、有枣子、还有肉,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国了。屈原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了,人们怕小鱼小虾吃屈原的身体,他们用竹筒把米装起来投进江中,可是被蛟龙偷吃了,后来人们知道了蛟龙最怕苇叶和五色线,人们用这些东西把糯米包了起来。蛟龙看见这些东西就吓走了,这样小鱼小虾不吃屈原的身体了。于是到了这一天人们把包好的棕子投进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俗。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我最喜欢吃棕子了,我最敬佩屈原了。

各地*俗作文2

  我在元宵节的时候会吃汤圆,因为奶奶说吃汤圆会多长一岁,但是不一定会多长一岁喔!因为如果你只能活不到几岁,就会倒扣喔!所以也不能吃太多,元宵节的时候也非常容易胖,因为汤圆热量很高。

  妈妈说他们小时候有吃过酒酿汤圆,元宵节的时候很多人会买,妈妈说那和一般的汤圆差不多,只是有米酒的味道,我喜欢元宵,因为可以不用一直读书,就好象是喜从天降的礼物,非常好玩,非常开心。

  元宵节最会放的就是许愿灯,许愿灯非常的漂亮,它发出了明亮的,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放许愿灯非常的好玩喔!一定要去放放看。

  我相信元宵节一定还有什么很有趣的事,欢迎元宵节再来。高三申请书:大病困难补助申请书(五)_300字,

各地*俗作文3

  春节到了,*人有什么*俗呢?我们家可是先大扫除、贴春联、吃年夜饭、说好话领红包,最后当然是放鞭炮了。

  初三那天,我们到海洋博物馆玩。一进门口几只假的鲸鱼出现在我眼前,旁边有游泳池,许多人嘻嘻哈哈的'玩着、笑着。进到壮观的门口,只见人挤人的景象,就像菜市场一样。首先先看到的是鲨鱼,那凶猛的眼神,彷佛是海里的狩猎者。再来是狮子鱼,那锐利的牙齿,就像狮子一样,怪不得它的名字叫狮子鱼。

  走进海洋,各式各样的鱼群在我身边晃来晃去,就像在海里漫步一样。到了试摸区,海星、螃蟹、贝壳……,大家都不亦乐乎的拿起,真是好玩。

  过完年了,我的新希望是能交到更多好朋友,因为这样,我在学校就有伴了。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3)

——各地立冬*俗优选【5】篇

  各地立冬*俗 1

  各地立冬*俗盘点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苏州

  苏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后螃蟹就越来越少,而这时候的螃蟹真正长足了,不论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丰满醇厚,咬一口满口留香。当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凉性水果同吃,食用后可泡杯姜茶,养身又暖胃。

  苏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来,霜打过的青菜也格外清鲜,因此菜饭也是食补佳品之一。放上些咸肉,倒入些素油,色泽鲜艳,口味浓郁。嘴馋的朋友若想来些坚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红枣赤豆等,可以强身健体,补血健脾。

  立冬美食

  潮汕

  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福建

  农历立冬,福建人俗称“补冬”。在这一天,每一个家庭都要增加营养补品。福建俗语有讲,一年补趟趟,不值补立冬。意思就是,这一年无论你吃了多少有营养的补品,也不如这一天吃的来得补。

  根据福建人传统,“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补冬”的食物从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到鹧鸪、红膏�y、鳖、鳗以及水鸭等山珍海味,采用煎、熬、煮、炖等烹饪方式补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南京人就爱在这一天吃肚包鸡。说起来,这种用猪肚子包住整只鸡烹饪的菜肴,最早兴于广东且有悠久的传统,但因为对身体有滋补作用,为女人坐月子必须吃的一种菜。

  过去,南京人做肚包鸡,采用的辅料多为:味精、白胡椒粒、党参、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兴一带,则喜欢用水发黄豆、八角、小茴香、绍酒、葱等之类,因此各地所谓的肚包鸡,其做法与味道肯定是有差异的。

  猪肚鸡

  全国各地立冬*俗是怎样的

  酿黄酒,去冬泳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历朝历代的帝王一般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到都城北郊设坛祭祀,这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民间则更注重立冬的吉祥意义。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今天,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此迎接冬天的到来。另外,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也都用冬泳这种方式度过这一天。

  倭瓜饺子涮羊肉

  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的饮食养生也进入“藏”的阶段,即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补”是冬季食俗一大特点。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在天津河东“老天津卫”聚居地,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

  羊肉火锅

  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跟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至于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

  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老北京的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烧得锅里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酱香肉香合二为一。

  熬草根汤,舂交冬糍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生葱

  不过南京人毕竟是南方人,吃起生葱远没有北方人那样豪爽潇洒,但也不失勇敢和睿智。只要一到立冬时节,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个小碟子,*时里面只留有香醋什么的,可一到开餐前主妇们就会添上绿白相间的剁碎的葱末,再滴上诱人的香油。再有烧肉、烧鱼装盘后不忘特意撒满一层南京特有的香葱,要想吃鱼或肉那鲜葱花就一并下肚子了,既吃了美食,青白玉般的葱儿又送来冬季里的健康。

  立冬食蔗齿不痛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上述不论南瓜糯米,还是羊肉大葱,在传统养生学中都属于温热的食物。在汕头,人们立冬吃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这些也都是温热的食物。

  在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性的蔬菜。

  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以前在当地乡下还有劈蔗的游戏活动。参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节上的芽和气根削去,然后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秆,使其稳立在地上;右手拿着刀,刀背朝着尾稍,听到一声:“一、二、三、开始――”的号令后,迅速把刀口翻转过来,疾速朝蔗秆中心直劈下去。只见刀光一闪,势同破竹,转眼一根甘蔗直刷刷地被劈为两片,先完成者为胜。

  各地立冬*俗 2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苏州

  苏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后螃蟹就越来越少,而这时候的螃蟹真正长足了,不论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丰满醇厚,咬一口满口留香。当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凉性水果同吃,食用后可泡杯姜茶,养身又暖胃。

  苏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来,霜打过的青菜也格外清鲜,因此菜饭也是食补佳品之一。放上些咸肉,倒入些素油,色泽鲜艳,口味浓郁。嘴馋的朋友若想来些坚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红枣赤豆等,可以强身健体,补血健脾。

  潮汕

  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福建

  农历立冬,福建人俗称“补冬”。在这一天,每一个家庭都要增加营养补品。福建俗语有讲,一年补趟趟,不值补立冬。意思就是,这一年无论你吃了多少有营养的补品,也不如这一天吃的来得补。

  根据福建人传统,“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补冬”的食物从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到鹧鸪、红膏�y、鳖、鳗以及水鸭等山珍海味,采用煎、熬、煮、炖等烹饪方式补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南京人就爱在这一天吃肚包鸡。说起来,这种用猪肚子包住整只鸡烹饪的菜肴,最早兴于广东且有悠久的传统,但因为对身体有滋补作用,为女人坐月子必须吃的一种菜。

  过去,南京人做肚包鸡,采用的辅料多为:味精、白胡椒粒、党参、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兴一带,则喜欢用水发黄豆、八角、小茴香、绍酒、葱等之类,因此各地所谓的肚包鸡,其做法与味道肯定是有差异的。

  京族“哈节”

  节日时段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历时3时

  ■ 节日来源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 庆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哈尼族苦扎扎节

  节日时段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 节日来源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耍,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 庆祝方式

  打秋千、摔交、歌舞

  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土家族“八月八”唢呐节

  尚寨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北部48公里,北通石阡温泉,南有省级名胜风景漂流区高挂河。尚寨既是民族乡,又是森林之乡、桂花之乡,土家风情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是镇远尚寨土家族隆重的唢呐节。唢呐及其吹奏曲,是土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乐器与曲调,尚寨土家族人都有吹唢呐的* 唢呐节土家青年表演上刀梯

  惯和技巧,这里寨寨有唢呐,人人会吹奏唢呐,尚寨被称为唢呐之乡。唢呐调有72种。在立新房、住新房、结新房、给老人祝愿等喜庆场合,普遍吹《大红花》等曲调。曲调轻松活泼。尚寨现有唢呐500余支,每5户1支。唢呐节上赛曲调、赛技巧、赛花样一人吹一支,一人吹两支,有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闪腰式、滚地式;还有独脚吹、旋转吹、半蹲吹等,别有一番情趣,观赛者人山人海。

  土家人为什么爱吹唢呐?据传说土家人居住深山老林,老弱妇幼常被老虎一类野兽咬死咬伤,为改变被动挨咬局面,一老汉用铁皮制成长8米、直径28厘米的圆筒形防兽武器,形似望远镜。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携带方便,逐步改小,最后演变成现在的唢呐。

  二月二苗寨祭桥节

  农历二月二,黔东南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祭桥的*俗。祭桥分为架桥和敬桥二种。架桥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家无子。无子的人家架桥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来。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灾,健康成长。架桥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桥,有的人架木桥,还有的人兴架石凳(俗称坐桥)。架石桥或木桥的多为求子,一般在节前就请人备好石料,请巫师占卜择地,只等二月二动工。开工前,有的苗寨还要请巫师烧香烛纸钱,用麻线、背带、蜘蛛、鱼、蛋、酒和几尺红布,进行祭祀仪式,方能动工。桥架好后还要由巫师剪符念咒,贴于桥两侧,多数还兴桥头用石块垒一土地庙,意为土地神守桥。

  架石凳桥多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为。这类架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桥,而是在水井边、大树脚、山坳口休息处,用石块搭成桥(这类桥禁别人踩),供人休息。架桥者也把此石桥视为孩子们的桥,意为给孩子架个桥,保他*安成长,除病驱灾。

  农历二月二这天,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小孩子们这一天都得到特别优待:不必打猪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干其它活儿,还能得到红蛋,吃上好饭菜。这天即使犯了过错,会得到大人的谅解,免遭打骂。

  祭桥通常要在节前备好鸡、鸭蛋、泡糯米,准备敬桥。没有孩子的人家,则准备架桥求子。

  节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饭、煮蛋。蛋煮熟后,染成红色、绿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编织的网套装上红蛋,给幼小的孩子们吊在胸前,其余的蛋同鱼肉酒放进竹篮。早饭前后,人们带上香烛纸钱,领着孩子们去敬桥。来到桥旁,在桥头燃香点烛烧纸,摆上鱼、肉、蛋、酒等

  贡品,口念敬桥词,求其保佑孩子。之后,敬桥者在桥旁共享祭品,此时若有人路过碰见,主人须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啬,怕桥神怪罪敬桥不虔诚。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劝其饮两杯酒,并送糯米饭、肉或红蛋,让其带走,以示诚意。

  然而,三穗县寨头的苗族村寨,则把祭桥作为了一种节日**来举行。从初二至初六结束,这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吹笙跳舞、对歌、斗鸟、剪纸比赛、工艺品展示、赛篮球等活动。二月二这天,他们认为是好日子,通常还有好几对年轻人在这天举行婚礼。但他们还是把祭桥作为重头戏。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抬着猪、拿着鸭或鸡来到位于寨头东北面的一座叫也雾山脚下的一座桥上宰杀,把鲜血淋在桥上,然后把糯米粑、鸡蛋、鸭蛋、米酒等贡品摆上,点燃香烛纸钱,燃放鞭炮。接着在桥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锅灶,把杀死的猪、鸡、鸭进行烹调。以此同时年青的男子就开始吹芦笙,姑娘们就合着芦笙的节奏跳起舞来。烹调好后,摆上酒菜,开始吃喝划拳、闹酒、唱酒歌。因为是12个房族,加上房族中的亲朋好友,人多的时候竟达万人。

  架桥敬桥的兴起,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苗族中有对夫妇,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务扁,夫妇俩勤劳忠厚,吃穿不愁,就是无儿无女。一天,一只喜鹊落在门前树上叫个不停。垢包和务扁就问喜鹊:喜鹊,喜鹊,你这么高兴,知不知我夫妇的苦愁啊?喜鹊回答说:垢包、务扁啊,你们只要给我缝件白色短袖袄,让我穿上挡挡太阳光,我就告诉你们怎样才会有娃崽。垢包和务扁说:喜鹊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说缝件短袖袄,就是一百件,我们也心甘情愿。于是,务扁找出自己织的土布,给喜鹊缝了一件白短袖袄。喜鹊穿上非常高兴,再也不脱。为答谢垢包和务扁夫妇,喜鹊就说:娃崽从天上来到凡间,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过不来。你们只要二月二到溪边小河边去搭桥,娃崽就会到你们家来。

  垢包和务扁照喜鹊讲的话去搭了桥,果然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搭桥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桥的那天,就去桥边敬桥。别人很想仿效这夫妇搭桥得了儿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桥。以后得了儿子又敬桥。人人仿效,成了*俗。

  其实,农历二月二在我国古代很早就作为春社节。《礼记 月令》载:仲春之月择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个吉利的天干日,《左传》襄公七年记: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春秋时,鲁国用的是周历,周历的`夏四月即是夏历(农历)的春二月。启蛰是指冬蛰之虫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启蛰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虫出土后举行郊天之礼.郊天之礼指祭祀上帝。由于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时要以后稷陪亨。《孝经》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传》宣公三年记: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为神农后,启蛰而郊便以祀后稷、祈农事为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的二月祭土神活动复合在一起了。先秦时期的社神不止一个,且分等级,国、邑、乡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为大社,诸侯立的社曰国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层的组织称为里,由二十五家组成,里亦称为社,是最小的祭祀单位。《古今图书集成》引云南《嵩明州志》云:二月初旬,以鸡豕祭先农,鼓乐迎道。祭毕,则老**妇,群聚而饮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礼。事实上,远古时期,春社之时是氏族内部或相邻氏族间的春季狂欢节,其间曾经盛行的**、杂交、纵欲行为,多同氏族统治者重视人口增殖,壮大氏族集团实力的愿望相关联。俗话说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征兆,从下雨联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逻辑的。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育焉的必要条件,因而二月二便成为祈子的日子了。从二月二的祈子行为,似可看出远古狂欢节的变型样式延续下来的痕迹。

  立冬的*俗吃什么

  1、立冬*俗吃四物鸡

  四物汤是由当归、熟地黄、炒白芍和川芎等四味组成,具有补血、活血和止痛之效用。当归含挥发油及维生素E,有补血与活血之功效;熟地黄含有大量配糖体,具补血作用;炒白芍有收敛、止痛之功效;川芎有行气活血作用,可加强当归的补血功效。

  2、立冬*俗吃麻油鸡

  鸡肉肉质细嫩,滋味鲜美,并富有营养,有滋补养身的作用。鸡肉中蛋白质的含量比例很高,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作用。鸡肉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3、立冬*俗吃羊肉炉

  羊肉炉中,熟地、当归、红枣有补血功效,�㈣阶佑凶桃踝饔�,党参、黄耆有补气的效果,桂枝能温通经脉,陈皮健脾理气。羊肉温性,有助元阳、补精血的功效。综合起来,羊肉炉可以滋补身体的气血,使全身的血脉畅通。

  4、立冬*俗吃姜母鸭

  姜母鸭这道美食起源于福建泉州,而后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汉族传统的名小吃。它既能气血双补,同时搭配的鸭肉有滋阴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药膳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适合于秋季和冬季食用。

  北方立冬该吃什么

  “好吃不过饺子”,一般在北方立冬都是要吃饺子的,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立冬的时候,北方新闻中报道最多的就是饺子馆爆满了。

  在东北地区,牛羊肉是比较常见的食材,所以,在饺子的种类上,大家这个时候比较常吃的是羊肉馅、牛肉馅的饺子。牛肉通常搭配圆葱,因为圆葱强烈的气味与牛肉搭配起来,使人几乎尝不到牛肉的膻味,也感觉不到圆葱的辛辣味道,与羊肉比较经典的搭配是冬瓜,两者一荤一素,一温一寒,相得益彰。

  对于不喜欢牛羊肉的人来说,猪肉馅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虽然可以和猪肉搭配的食材举不胜举,但是最著名的就是和大葱搭配了,除了喜欢猪肉大葱的经典搭配之外,猪肉与圆白菜的搭配可补骨髓、润脏腑、益心力、壮筋骨、利脏器、祛结气、清热止痛,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立冬的养生之道

  养生学认为阳气潜藏时,应该像农民育幼苗、妇人初怀孕一样,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能够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邪气才不易犯外扰内,才能够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立冬时期保护好“阳气”显得至关重要。

  立冬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常伴有大风、降温等恶劣气候,往往使得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病情加重。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为阳中之太阳”,人体内血液的正常流动主要依靠心脏健全的功能,而心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一旦心阳被寒邪损伤,则可导致血运滞涩,诱发或加重各种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则认为,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寒冷能刺激血管收缩,寒冷还可以促使血液中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进而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所以,立冬期间,要避免在大风降温的天气里外出,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不食用冷饮,及时增减衣服,“早睡晚起”。适度锻炼,最好在上午九十点钟以后或下午四五点钟进行,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度,避免剧烈运动或局部运动。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洋葱、海鱼、牛奶、番茄、海带、大豆、大蒜、玉米、燕麦、核桃、板栗、芹菜、菊花、鸡蛋、沱茶是目前专家建议防治心血管病的15种食品,对心脏具有保护的作用,在季节变换,严寒将至之时可以多加选食。大便费力往往是心血管事件的诱因,*素应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此外,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而对于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建议最好能在入冬前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用药进行必要的调整。

  各地立冬*俗 3

  各地立冬*俗盘点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苏州

  苏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后螃蟹就越来越少,而这时候的螃蟹真正长足了,不论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丰满醇厚,咬一口满口留香。当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凉性水果同吃,食用后可泡杯姜茶,养身又暖胃。

  苏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来,霜打过的青菜也格外清鲜,因此菜饭也是食补佳品之一。放上些咸肉,倒入些素油,色泽鲜艳,口味浓郁。嘴馋的朋友若想来些坚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红枣赤豆等,可以强身健体,补血健脾。

  立冬美食

  潮汕

  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福建

  农历立冬,福建人俗称“补冬”。在这一天,每一个家庭都要增加营养补品。福建俗语有讲,一年补趟趟,不值补立冬。意思就是,这一年无论你吃了多少有营养的补品,也不如这一天吃的来得补。

  根据福建人传统,“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补冬”的食物从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到鹧鸪、红膏�y、鳖、鳗以及水鸭等山珍海味,采用煎、熬、煮、炖等烹饪方式补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南京人就爱在这一天吃肚包鸡。说起来,这种用猪肚子包住整只鸡烹饪的菜肴,最早兴于广东且有悠久的传统,但因为对身体有滋补作用,为女人坐月子必须吃的一种菜。

  过去,南京人做肚包鸡,采用的辅料多为:味精、白胡椒粒、党参、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兴一带,则喜欢用水发黄豆、八角、小茴香、绍酒、葱等之类,因此各地所谓的肚包鸡,其做法与味道肯定是有差异的。

  猪肚鸡

  全国各地立冬*俗是怎样的

  酿黄酒,去冬泳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是个重要的节日,历朝历代的帝王一般都要率领文武百官到都城北郊设坛祭祀,这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民间则更注重立冬的吉祥意义。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今天,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此迎接冬天的到来。另外,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也都用冬泳这种方式度过这一天。

  倭瓜饺子涮羊肉

  冬季草木凋零,万物闭藏,人的饮食养生也进入“藏”的阶段,即进补。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补”是冬季食俗一大特点。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立冬讲究吃饺子。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在天津河东“老天津卫”聚居地,人们吃倭瓜馅的饺子。

  羊肉火锅

  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跟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至于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

  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老北京的涮锅讲究铜锅炭火,汤底澄清,只需加入姜片、葱段等。炭火烧得锅里清汤滚热,拿着筷子夹着红白相间、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汤里这么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入口即化,酱香肉香合二为一。

  熬草根汤,舂交冬糍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生葱

  不过南京人毕竟是南方人,吃起生葱远没有北方人那样豪爽潇洒,但也不失勇敢和睿智。只要一到立冬时节,家里的餐桌上就多了个小碟子,*时里面只留有香醋什么的,可一到开餐前主妇们就会添上绿白相间的剁碎的葱末,再滴上诱人的香油。再有烧肉、烧鱼装盘后不忘特意撒满一层南京特有的香葱,要想吃鱼或肉那鲜葱花就一并下肚子了,既吃了美食,青白玉般的葱儿又送来冬季里的健康。

  立冬食蔗齿不痛

  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上述不论南瓜糯米,还是羊肉大葱,在传统养生学中都属于温热的食物。在汕头,人们立冬吃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这些也都是温热的食物。

  在台湾,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性的蔬菜。

  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以前在当地乡下还有劈蔗的游戏活动。参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节上的芽和气根削去,然后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秆,使其稳立在地上;右手拿着刀,刀背朝着尾稍,听到一声:“一、二、三、开始――”的号令后,迅速把刀口翻转过来,疾速朝蔗秆中心直劈下去。只见刀光一闪,势同破竹,转眼一根甘蔗直刷刷地被劈为两片,先完成者为胜。

  各地立冬*俗 4

  一、立冬有什么*俗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南京

  南京人在立冬的时候喜欢吃肚包鸡,可能有些人对肚包鸡还不太了解。这其实是一种广东菜,做法就是用猪肚子包住整个鸡来进行烹饪的菜,一开始这道菜是专门给坐月子的女性吃的,因为非常滋补。

  过去,南京人做肚包鸡,采用的辅料多为:味精、白胡椒粒、党参、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兴一带,则喜欢用水发黄豆、八角、小茴香、绍酒、葱等之类,因此各地所谓的肚包鸡,其做法与味道肯定是有差异的。

  苏州

  苏州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立冬的时候吃螃蟹,因为天气再冷一些之后就没有螃蟹吃的,而这时候的螃蟹还是非常美味的。提醒各位朋友,吃螃蟹的时候不要再吃柿子等等凉性的东西,防止造成身体不适。

  潮汕

  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福建

  立冬在福建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补冬”,从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就能看出,福建人认为在立冬这一天应该大补,甚至有的人认为一年不管吃多少补品,都不如在立冬这一天吃的补品有效果。

  根据福建人传统,“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补冬”的食物从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到鹧鸪、红膏�y、鳖、鳗以及水鸭等山珍海味,采用煎、熬、煮、炖等烹饪方式补身子。

  黑龙江

  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对于冬泳爱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础,循序渐进,应该从天气暖和时坚持每天下水,持续进行锻炼。另外,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而行,以便互相照顾。

  其实,无论室内运动还是户外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冬季里场地、器械等密度加大,对人体的冲击力也加大。而且,天冷时人体的肌肉、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更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循序渐进。

  二、立冬养生注意事项

  情绪篇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刘主任解释说,冬季宜使情绪内藏,安静自若,如有开心的事情也最好窃喜,即偷着乐吧,不要使情绪大起大落,别太苛求,也就可以少受外界干扰,以达到精神内敛。

  年底工作多,压力大,稍有不顺心,很多人就会情绪激动,出现争吵,这种情况最要不得,生气动怒容易肝气郁结,对心脏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吸烟、超重以及高胆固醇对心脏产生的损伤更可怕。

  这一年的成绩要到交卷的时候的了,有人欢喜有人忧,如果你是那个欢喜的人也别太得意忘形哦,很多人有开心的事就约上一群朋友唱歌喝酒,尽情撒欢,这样的大喜大怒情绪也会伤阳气,神志外泄太多,不利于冬季收藏。

  运动篇

  俗话说:“冬练三伏,夏练三九。”但是冬季运动也有原则,就是别暴露皮肤,别剧烈运动,使皮肤毛孔完全放开,否则容易感冒,寒邪入侵。

  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泄皮肤是指皮肤的开泄。什么时候皮肤会开泄呢?就是指激烈运动的时候。皮肤开泄了,自然汗出,汗出多了就会耗气伤阳,使气亟夺。所以,冬天的运动应避免过多地开泄皮肤,而应多做静功,比如瑜伽、慢跑、散步等这样轻缓运动才能与冬相应,才有利于养藏。

  起居篇

  冬季睡眠应该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冬季白天短,白昼为阳,夜晚长,夜晚为阴,正是因为冬季要养阴,所以晚上睡眠时间要比夏季更长,晚上早点睡觉,早上睡会懒觉,等太阳初升后再起床。

  夏天可能睡6个小时就够了,冬季则应该睡7、8个小时了。如果违反了阳气的活动规律,身体就很容易受邪气的困扰而衰弱。

  各地立冬*俗 5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来临气温骤降,步入深秋初冬之际寒意渐凉。立冬的进补风俗各地均不同。今天小编在此为您讲述各地关于立冬进补的*俗活动吧!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苏州

  苏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后螃蟹就越来越少,而这时候的螃蟹真正长足了,不论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丰满醇厚,咬一口满口留香。当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凉性水果同吃,食用后可泡杯姜茶,养身又暖胃。

  苏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来,霜打过的青菜也格外清鲜,因此菜饭也是食补佳品之一。放上些咸肉,倒入些素油,色泽鲜艳,口味浓郁。嘴馋的朋友若想来些坚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红枣赤豆等,可以强身健体,补血健脾。

  潮汕

  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福建

  农历立冬,福建人俗称“补冬”。在这一天,每一个家庭都要增加营养补品。福建俗语有讲,一年补趟趟,不值补立冬。意思就是,这一年无论你吃了多少有营养的补品,也不如这一天吃的来得补。

  根据福建人传统,“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补冬”的食物从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到鹧鸪、红膏�y、鳖、鳗以及水鸭等山珍海味,采用煎、熬、煮、炖等烹饪方式补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南京人就爱在这一天吃肚包鸡。说起来,这种用猪肚子包住整只鸡烹饪的菜肴,最早兴于广东且有悠久的传统,但因为对身体有滋补作用,为女人坐月子必须吃的一种菜。

  过去,南京人做肚包鸡,采用的辅料多为:味精、白胡椒粒、党参、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兴一带,则喜欢用水发黄豆、八角、小茴香、绍酒、葱等之类,因此各地所谓的肚包鸡,其做法与味道肯定是有差异的。

  京族“哈节”

  节日时段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历时3时

  ■ 节日来源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 庆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哈尼族苦扎扎节

  节日时段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 节日来源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耍,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 庆祝方式

  打秋千、摔交、歌舞

  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土家族“八月八”唢呐节

  尚寨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北部48公里,北通石阡温泉,南有省级名胜风景漂流区高挂河。尚寨既是民族乡,又是森林之乡、桂花之乡,土家风情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是镇远尚寨土家族隆重的唢呐节。唢呐及其吹奏曲,是土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乐器与曲调,尚寨土家族人都有吹唢呐的* 唢呐节土家青年表演上刀梯

  惯和技巧,这里寨寨有唢呐,人人会吹奏唢呐,尚寨被称为唢呐之乡。唢呐调有72种。在立新房、住新房、结新房、给老人祝愿等喜庆场合,普遍吹《大红花》等曲调。曲调轻松活泼。尚寨现有唢呐500余支,每5户1支。唢呐节上赛曲调、赛技巧、赛花样一人吹一支,一人吹两支,有一人吹三支;有抱腰式、闪腰式、滚地式;还有独脚吹、旋转吹、半蹲吹等,别有一番情趣,观赛者人山人海。

  土家人为什么爱吹唢呐?据传说土家人居住深山老林,老弱妇幼常被老虎一类野兽咬死咬伤,为改变被动挨咬局面,一老汉用铁皮制成长8米、直径28厘米的圆筒形防兽武器,形似望远镜。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携带方便,逐步改小,最后演变成现在的唢呐。

  二月二苗寨祭桥节

  农历二月二,黔东南州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祭桥的*俗。祭桥分为架桥和敬桥二种。架桥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家无子。无子的人家架桥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来。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灾,健康成长。架桥方式也很多。有的人架石桥,有的人架木桥,还有的人兴架石凳(俗称坐桥)。架石桥或木桥的多为求子,一般在节前就请人备好石料,请巫师占卜择地,只等二月二动工。开工前,有的苗寨还要请巫师烧香烛纸钱,用麻线、背带、蜘蛛、鱼、蛋、酒和几尺红布,进行祭祀仪式,方能动工。桥架好后还要由巫师剪符念咒,贴于桥两侧,多数还兴桥头用石块垒一土地庙,意为土地神守桥。

  架石凳桥多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为。这类架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桥,而是在水井边、大树脚、山坳口休息处,用石块搭成桥(这类桥禁别人踩),供人休息。架桥者也把此石桥视为孩子们的桥,意为给孩子架个桥,保他*安成长,除病驱灾。

  农历二月二这天,孩子们尤其高兴。因为小孩子们这一天都得到特别优待:不必打猪草、砍柴和放牛,也不干其它活儿,还能得到红蛋,吃上好饭菜。这天即使犯了过错,会得到大人的谅解,免遭打骂。

  祭桥通常要在节前备好鸡、鸭蛋、泡糯米,准备敬桥。没有孩子的人家,则准备架桥求子。

  节日清晨,各家起早蒸糯米饭、煮蛋。蛋煮熟后,染成红色、绿色或其它色,用精心编织的网套装上红蛋,给幼小的孩子们吊在胸前,其余的蛋同鱼肉酒放进竹篮。早饭前后,人们带上香烛纸钱,领着孩子们去敬桥。来到桥旁,在桥头燃香点烛烧纸,摆上鱼、肉、蛋、酒等

  贡品,口念敬桥词,求其保佑孩子。之后,敬桥者在桥旁共享祭品,此时若有人路过碰见,主人须邀其同享祭品,不能吝啬,怕桥神怪罪敬桥不虔诚。若是此人有事不能停留,主人家就要劝其饮两杯酒,并送糯米饭、肉或红蛋,让其带走,以示诚意。

  然而,三穗县寨头的苗族村寨,则把祭桥作为了一种节日**来举行。从初二至初六结束,这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吹笙跳舞、对歌、斗鸟、剪纸比赛、工艺品展示、赛篮球等活动。二月二这天,他们认为是好日子,通常还有好几对年轻人在这天举行婚礼。但他们还是把祭桥作为重头戏。初二清晨,全寨12房族的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抬着猪、拿着鸭或鸡来到位于寨头东北面的一座叫也雾山脚下的一座桥上宰杀,把鲜血淋在桥上,然后把糯米粑、鸡蛋、鸭蛋、米酒等贡品摆上,点燃香烛纸钱,燃放鞭炮。接着在桥下的大田中各自架起锅灶,把杀死的猪、鸡、鸭进行烹调。以此同时年青的男子就开始吹芦笙,姑娘们就合着芦笙的节奏跳起舞来。烹调好后,摆上酒菜,开始吃喝划拳、闹酒、唱酒歌。因为是12个房族,加上房族中的亲朋好友,人多的`时候竟达万人。

  架桥敬桥的兴起,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苗族中有对夫妇,男的叫垢包,女的叫务扁,夫妇俩勤劳忠厚,吃穿不愁,就是无儿无女。一天,一只喜鹊落在门前树上叫个不停。垢包和务扁就问喜鹊:喜鹊,喜鹊,你这么高兴,知不知我夫妇的苦愁啊?喜鹊回答说:垢包、务扁啊,你们只要给我缝件白色短袖袄,让我穿上挡挡太阳光,我就告诉你们怎样才会有娃崽。垢包和务扁说:喜鹊啊,只要能有娃崽,莫说缝件短袖袄,就是一百件,我们也心甘情愿。于是,务扁找出自己织的土布,给喜鹊缝了一件白短袖袄。喜鹊穿上非常高兴,再也不脱。为答谢垢包和务扁夫妇,喜鹊就说:娃崽从天上来到凡间,路上常常遇到溪河,因腿短过不来。你们只要二月二到溪边小河边去搭桥,娃崽就会到你们家来。

  垢包和务扁照喜鹊讲的话去搭了桥,果然生了个儿子。为了纪念搭桥生崽,到了第二年搭桥的那天,就去桥边敬桥。别人很想仿效这夫妇搭桥得了儿子,也在二月初去搭桥。以后得了儿子又敬桥。人人仿效,成了*俗。

  其实,农历二月二在我国古代很早就作为春社节。《礼记 月令》载:仲春之月择元日,命人社。元日,是一个吉利的天干日,《左传》襄公七年记: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春秋时,鲁国用的是周历,周历的夏四月即是夏历(农历)的春二月。启蛰是指冬蛰之虫春季破土而出。《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启蛰而郊,意思是在正月冬虫出土后举行郊天之礼.郊天之礼指祭祀上帝。由于周人的始祖是后稷,所以在郊天时要以后稷陪亨。《孝经》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公羊传》宣公三年记:郊则曷为必祭稷?王者必以其祖配。后稷被神化为神农后,启蛰而郊便以祀后稷、祈农事为主要内容、并与传统的二月祭土神活动复合在一起了。先秦时期的社神不止一个,且分等级,国、邑、乡各有各自的社神,王者所立的社为大社,诸侯立的社曰国社、侯社,大夫以下立的社曰置社。最基层的组织称为里,由二十五家组成,里亦称为社,是最小的祭祀单位。《古今图书集成》引云南《嵩明州志》云:二月初旬,以鸡豕祭先农,鼓乐迎道。祭毕,则老**妇,群聚而饮福酒,此即古祈年之礼。事实上,远古时期,春社之时是氏族内部或相邻氏族间的春季狂欢节,其间曾经盛行的**、杂交、纵欲行为,多同氏族统治者重视人口增殖,壮大氏族集团实力的愿望相关联。俗话说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征兆,从下雨联想到天地交泰、致中和是合乎逻辑的。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育焉的必要条件,因而二月二便成为祈子的日子了。从二月二的祈子行为,似可看出远古狂欢节的变型样式延续下来的痕迹。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4)

——全国各地中元节*俗3篇

  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湖南省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5)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俗 (菁华5篇)

  一、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二、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三、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四、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五、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1、韩国

  韩国在历史上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一直到日本殖民时期,都是*的藩属国。在汉语中称呼“*人”为“deigoren”,意思是从大国来的人,可见当时*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刻。

  *的很多传统节日被韩国抢注了,像*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现在成了韩国的了,连祖籍曲阜的孔圣人,韩国人都说是他们韩国的,这让很多*人侧目。不过,从另一的角度说明了,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在韩国,中秋节非常隆重(韩国人称为“秋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父母团员,出现了返乡大潮,有点*春运的味道。中秋节韩国放假2天,但是今天的中秋节赶上了周日,所以放假4天。在韩国中秋节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摆上很多的贡品还祭祀逝去的祖先。

  松饼是韩国人中秋节必须吃的,就像*的月饼。

  2、日本: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日语称为“月见”(つきみ)。在1000多年前中秋节传入日本,这一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俗,在日本一直流传了下来。

  日本的中秋节氛围虽不及韩国这般浓,但是中秋这一天,人们是一定要吃江米团子(类似*的月饼)来庆祝节日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的*的农历,但是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俗,还是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中秋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俗

  1、赏月

  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值秋分前后,昼夜一样长,加之秋高气爽,故中秋之夜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中秋赏月的*惯。由于中秋正值秋收的黄金季节,明亮的圆月又象征团圆,人们便赋予它吉祥、美好的含义,合家团圆,饮酒赏月,吟诗作画,共度佳节。

  2、吃月饼

  中秋节,人们赏月的同时,还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合家团聚和欢乐,所以,月饼也被称作“团圆饼”。其形取月之圆,其馅尽味之美,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6)

——各地的春节作文 (菁华5篇)

  终于寒假到了,寒假意味着新年,意味着农历一年即将开始

  慢慢的,春节越来越*,年三十到了,这天,家家吃饺子,因为这一家人团团圆圆,团聚在一起。

  年三十到了大家都已经准备好了年货,早上父亲拿着春联说要贴春联,今年为什么贴这么早?我们来到外面,已经有人在踢了,我们就准备了一下,就拿着春联往上贴,一会儿一幅横批为财源广进,内容为富贵门庭前程好,黄金宝地财运高,的.对联就贴好了,又贴了几幅,分别是,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为春意盎然。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为,四季兴隆,贴完这些又把剩下的都贴了贴,这时我看到外面也有很多人在贴春联,不一会每家的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看上去非常喜庆,还有很多人家的门前挂着大红灯笼,我家也挂了一对大红灯笼,看上去很漂亮。

  中午大家都吃饺子,中午吃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心里暖暖的,很开心。

  夜幕降临没贴春联的都已贴好,家家门前挂着的红灯笼已经亮起,整条街都变成了红色,像一条长长的红围巾,漂亮极了。

  晚会快开始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晚会开始了,有小品歌曲还来了一位新魔术师,表演了边前,把一张钱变成许多国家的货币,带我们转了一圈,又变了面包,手那么小,只能装那么长一条面包,我很想知道还能便饭,而且是能吃的,订了一桌唱了很多歌曲,有一首歌唱的很好,讲述了孩子越长越大,父亲却老了,这时候,歌唱出很多人的感受,时间过得太快,新年到了,伴随着一声声的炮响,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希望每个人在新的一年,更快乐,更有理想。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日夜盼望的新年终于伴着阵阵的鞭炮声向我们走来。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二,我,妹妹还有弟弟起了个大早,准备与爸爸妈妈到舅舅家拜年。

  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到了舅舅家,“蹦,啪。蹦,啪。啪……”更是热闹非凡。一向怕打炮烟、又很想打炮烟的我终于鼓起勇气拿了一根,可我还是不敢打,我叫舅舅试一遍,妹妹也打了一根,最后我终于也打了一根。“哇,好痛快啊!”我先将右手把打火机打起来,左手拿起炮烟,小心翼翼地往火上点,“点着了,点着了。”

  我高兴地叫起来,同时,我马上将炮烟扔了出去。可我没用力,炮烟掉到了我的脚跟前,我吓得拼命逃,连打火机都扔到了地上。幸好我跑得快,跑得远,扔出去时火花马上就灭了,接着清烟飘了出来,然后一下子就“啪”的一声炸开,声音震耳欲聋。我虽然心里不怕,可还是一哆嗦。

  通过了这次尝试,我的胆子大了许多,现在我总算敢打炮烟了。这个新年我的收获真大呀!

  新年心愿之纠结

  真好!春节就要到了。妈妈说:“只要你考试能上九十分,你就可以实现一个愿望!”每次考试我都名列前茅,要想考九十分,那可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我想让每个月的零花钱加十元,想买一只宠物,想去一个地方旅游,白云山,西湖,洞庭湖……好纠结啊!!

  春节是*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蓬莱的春节作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除夕是全*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人的新年。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除夕贴春联的*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春节作文《蓬莱的春节作文》。"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内繁华的街道,游人如织,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十五这天,*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湘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不但古老、朴素,而且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游艺娱乐方面,百艺竞献,异彩纷呈。如舞龙灯,耍狮子,赞土地,舞春牛,送财神,打花鼓…长沙一带,流行的大年初一风俗有:大清早起,开门炮后,摆好供品,由男子长者择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谓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毕,于堂屋齐向祖先礼拜,再依辈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见,俗称全家拜年,又谓之团拜。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年的美好祝愿。春节是*人民普天同庆的日子。但*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节日*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别具特色。春节期间,湘潭人喜欢以海南槟榔敬客,甚至年节唱大戏,对演唱出众的演员,也以槟榔作为奖赏。清人有《潭州竹枝词》道:风流妙剧话情长,艳姿娇容雅擅扬,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孔府年节有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围绕腊八粥,熬粥时安排很多人,烧火户这天专来烧火。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给当差喝的,一种是内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对象的不同而佐料各异。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木,院里搭彩棚,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写长命百岁。每人都备一个景泰蓝食盒,放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来年吉祥。端午节:端午节时用雄黄酒为孩子抹前额,在幼年衍圣公的额上写一个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楼院子里,桌上搭桌,叠好几层,最上面一张摆香炉,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种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样叠桌设供,供的月饼是孔府自制月饼。两个节日叠桌设供,传说是供品摆得高,离天*,嫦娥、玉兔,或牛郎织女看得见,就会下来吃。

  春节是*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蓬莱的春节作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除夕是全*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人的新年。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除夕贴春联的*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春节作文《蓬莱的春节作文》。"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内繁华的街道,游人如织,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十五这天,*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湘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不但古老、朴素,而且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游艺娱乐方面,百艺竞献,异彩纷呈。如舞龙灯,耍狮子,赞土地,舞春牛,送财神,打花鼓…长沙一带,流行的大年初一风俗有:大清早起,开门炮后,摆好供品,由男子长者择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谓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毕,于堂屋齐向祖先礼拜,再依辈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见,俗称全家拜年,又谓之团拜。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年的美好祝愿。春节是*人民普天同庆的日子。但*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节日*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别具特色。春节期间,湘潭人喜欢以海南槟榔敬客,甚至年节唱大戏,对演唱出众的演员,也以槟榔作为奖赏。清人有《潭州竹枝词》道:风流妙剧话情长,艳姿娇容雅擅扬,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孔府年节有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围绕腊八粥,熬粥时安排很多人,烧火户这天专来烧火。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给当差喝的,一种是内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对象的不同而佐料各异。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木,院里搭彩棚,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写长命百岁。每人都备一个景泰蓝食盒,放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来年吉祥。端午节:端午节时用雄黄酒为孩子抹前额,在幼年衍圣公的额上写一个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楼院子里,桌上搭桌,叠好几层,最上面一张摆香炉,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种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样叠桌设供,供的月饼是孔府自制月饼。两个节日叠桌设供,传说是供品摆得高,离天*,嫦娥、玉兔,或牛郎织女看得见,就会下来吃。

  当冬天的第一片雪花飘飘扬扬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便知道了,春节就快来了。

  春节是一个让人欢喜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可以拿到一年以来一直盼望着的压岁钱,也可以穿上一身新衣服,也可以放一放鞭炮过过瘾。所以说,春节是一个让人欢喜与期盼的节日。

  大过年的,每家的窗户都贴着一些窗花之类的'东西,好让别人感受一下这喜庆的气息。赶在这时候,天上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了吧。有孩子的人家院子里,不都有几个雪人笑眯眯地站在那里,仿佛对每个来访的人说:“新年快乐,新年快乐!”单看那雪人,红红的鼻子,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大红色的围巾,头上有时候还扣着一个水桶,看着就让人欢喜。

  每到晚上,天上就有的可看了。“砰砰砰”放礼花的声音不断地会现在人们的耳畔。放在*时,这是一种噪音,但是放到现在,这就是一种寓意红红火火的美妙的音乐!天上五彩斑斓,雪地上晶莹的雪花映照着天上的“霞光”,把四周都反射的五彩斑斓,这可真是一种别样的景致呀!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7)

——各地重阳节的*俗 (菁华5篇)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河北XX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XX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XX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糕

  江西德XX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XX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XX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XX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XX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XX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XX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XX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开封菊花花会。XX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之乡

  20xx年12月4日,该县被*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重阳文化之乡"。20xx年3月,上蔡重阳*俗被河南省人民*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xx年6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风俗

  韩国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 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

  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各地*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市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东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各地*俗作文实用5篇(扩展8)

——各地春节*俗作文通用10篇

  “红”寓意着红红火火,“鲤鱼”有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我的家乡里,放鲤鱼早已成为开年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这时,只要家里有个5,6岁的小孩,全家子都会出动。陪着孩子一起放生鲤鱼,祝福他年年红。

  小的时候,我记得我放生过好几条红鲤鱼。最记忆犹新的,是那一次:

  那次,全家都陪我出来,就连天天忙于工作的外公也陪我。从家开始,开车开了半小时,走路又走了半小时。当时有多少人我不记得了,好像开了足足两辆车。车上挤得很,除我之外,还我的表姐表妹。车里既然挤,自然就很闹腾。

  到了地点四周都是山,中间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离地三米高,看起来挺深。小孩子性子急,还没等车停稳。车上就已经开始大呼小叫了。下车后,一股清爽的空气迎面扑来,我贪婪的享受着清爽的空气。“真舒服!”“比城市里的空气好多了!”人们说到。孩子们都开始打闹起来,而大人们则在收拾东西。只见外婆用她那粗糙的手伸进车子的后备箱,从里面搬出了一个红色的桶。吃力的行我们这里走来。

  我们的注意力都被这个桶所吸引了。走*一瞧,里面乘着半桶水。水里时不时溅起水花,仔细一瞧,里面有着三四条红鲤鱼,活蹦乱跳的。“让我摸摸”表妹说,手伸进桶里。“拿回去!别脏了财气!”大人们呵斥着。

  到了河边,大人们看了看时间,跟我们说:“到时候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拿起一条鱼,滑滑的,一不注意就会飞出手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喊到,扔了下去。表妹就不行了,鱼直接从手中挣脱出去,跳进了水中。外婆见她没说话,对着河里喊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岁万岁万万岁!”还不忘责怪表妹,“你怎么不喊啊?!”

  不知鲤鱼还在不在……

  除夕之夜,我也要“守岁”。“守岁”是在除夕之夜,全家聚在一起,吃完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我开始守岁了,我终于守过了今天,这时,我念着一首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春节到了,早上,我早早起床,穿上漂亮的新衣,给爸爸,妈妈,奶奶拜年。按*俗,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不,我刚对妈妈说了声“新年快乐”,就把装着压岁钱的红包递给了我。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有许多*俗和*惯,有许多还一直流传至今。我们家开始了春节*俗中的一个——“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我开始扫尘了,我发誓要把所有的穷运,晦气都扫干净。我拿着扫把认真地把家里的每一寸地方都扫干净;而爸爸,拿着一个奇怪的东西在掸拂墙上的尘垢蛛网;奶奶负责拆洗被褥窗帘;而妈妈就把窗擦干净和清洗各种器具。不一会儿,我们便“收工”了。

  接下来,我拿着一瓶浆糊,爸爸拿着一副春联,相信你们也猜到了吧,我要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我先把春联背后涂上浆糊,由爸爸把春联贴上去。之后我又拿来一个“福”字,爸爸跟我说:“文雯,我告诉你,‘福’字要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说完,我就把“福”字倒过来,贴在了门上。

  到了晚上,爸爸拿来一些爆竹,妈妈跟我说:“文雯,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说着,爸爸已经点燃了爆竹,看着爆竹,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全家都要换上新装。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俗。

  在一年的节日之中,我觉得春节是最快乐的,因为过春节可以吃团圆饭、逛庙会、放烟花、看春晚……。春节令我最开心最难忘的就是燃放烟花爆竹。可惜在城市里过春节,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

  我六岁那年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过春节。外婆家在四川的一个乡镇上,那里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刚到达外婆家,我就缠着舅舅到街市买了许多烟花爆竹。

  午饭后,外公陪着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放鞭炮。看着外公用打火机点燃引线时,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已经过去十秒怎么还没有爆炸?我正疑惑着,突然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响。我一看,这些炸开的爆竹像一架不停开火的机枪,发出一道道刺眼的火光。

  放完鞭炮后,我和哥哥姐姐就开始玩我们自制的“手榴弹”。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玉米棒挖一个小洞,然后把一颗摔炮放在小洞里,再把玉米棒往地上扔,玉米棒就爆炸了,发出巨大的响声。当然,这种手榴弹的杀伤力很小,比较安全,大人也不阻止,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到了晚上,我们开始放烟花了。我们把烟花点燃后,先是见到一束火光从烟花头上冲了出来。然后天空就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各种烟花像一朵朵漂亮的花儿,在空中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把夜空装点得如此灿烂夺目。我沉浸在了这个美好的夜晚。

  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了,那些燃放烟花爆竹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这次春节,我没回家乡,而是在第二家乡——重庆过的春节。

  春节,春天过的节日。立春早已过去,从窗子望下去:大街小巷上挂着火红的横幅,上面总写着“住_小区业主春节快乐”,让别人好不高兴!

  春节,我喜欢晚上。还没等家里吃饭,我把窗帘拉得开开的,又把彩灯插头**插座里,窗帘上方的彩灯立刻闪烁起来,换放出不同的色彩。我望着各色的彩灯,心里正欢喜得不得了,眼前的彩灯忽然暗了下来,低下头看插座:插头已经掉在了一遍,微波炉插头“霸占”了唯一的位置。我正气呼呼地探头寻找“凶手”,却看见老妈站在旁边。

  “妈,人家想把彩灯插上,也喜庆喜庆嘛!”我向老妈撒起了娇,老妈则把我拉过去:“乖,妈热完菜就让你插。”“我……”我忽然发现老妈正盯着我,也就不敢再说下去了,只好回到饭桌前,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不再说什么。

  心情正郁闷着,一盘鸡块映入了我的眼帘:金黄色丝滑的鸡皮,米黄色滑嫩的鸡肉,还有几乎看不出来的浅棕色的小块鸡骨头,最后是远远飘来的香气,真是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啊!鸡块刚一端上桌,我筷子也不拿,就抓起一块吃起来。一咬,鸡汁全被我要了出来,四处飞溅。只尝到一点鸡汁的我不满足地舔了舔嘴唇,怜惜地看着桌面上“四处游走”的鸡汁。

  接连端上来的菜更是不用说了:糖醋鸡翅,舔一舔作料都会让人口水流上一地;清炒香菇,富有弹性的香菇集汁水如一身,一咬,汁水就喷了出来,不知喷哪去了;还有莴笋,不同层次的绿色在它身上展现出来真是太合适不过了!我不由得胃口大开,正准备用手抓时,被老爸“摁肩”(使劲捏)两三遍的我才想起要拿筷子。我一抓起筷子,就“埋头苦吃”起来。

  正吃得起劲,忽然听到“嘶嘶”的声音,还闻到重重的火药味。转身看窗户,原来是烟花开始燃放了。夜空中,玫红色的烟花冉冉升起,“嘭”地炸开后,如一朵缓缓绽放的睡莲,揉揉惺忪的睡眼,才展开自己的笑脸。银色的烟花如一颗流星一般,快速从夜空中划过,留下丝丝火光,转瞬而逝。还有绿色的含羞草,在触碰下突然胆大起来,绽放开来。

  春节过年时,北方必须吃饺子。恰巧,我老妈就是北方人。她按照*俗包了饺子,添加了个活动。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的家乡潍坊,也有不同的风俗。一年中,要属春节最热闹了,最热闹的要属准备年夜饭了。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说的就是我们吧!大年三十这天,我们都是要回农村老家的,村里热闹得很,妇女们忙里忙外清理卫生,男人们杀鸡宰羊,置办年货。小孩子们粘着父母要这要那,新衣新帽新鞋子是一定要有的,预示着新的一年新的面貌。大人们要忙着准备年夜饭,吃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炸肉丸、炸鱿鱼、炸藕合、炸地瓜丸整个院子里都会闻到浓浓的香味儿,听到热油在锅里发出的“滋滋”声,我们都会忍不住想去拿一块尝尝,刚刚出锅的肉丸外酥里嫩,咬进嘴里就是满口香。

  我最爱吃的就是奶奶做的年糕。我们老家几乎家家都会在三十蒸年糕,老人说用年糕压锅,“年糕,年糕,年年高!”把糯米碾成糯米粉,倒在小木桶里,软乎乎的,有白糯米,还有黄糯米。把糯米粉揉成团,再把红枣、豆沙挤进粉团,放进锅里蒸四十分钟。“出锅喽”锅盖一掀,热气腾腾的年糕一个个圆滚滚地簇拥在锅里,浓浓的香味儿把我们小孩子馋得打转儿!这时候姥姥会用筷子夹起一个放在小盘子里,拿给我解馋,“小心烫哦!”好香啊!

  接下来就是包水饺了,妈妈说一定要包豆腐馅的,寓意“兜福”,就是把幸福包住的意思。当然,还有我最爱吃的肉馅的。姥姥还要在水饺里包上几个红枣和钢镚儿,谁要是吃到红枣,就是来年“甜甜蜜蜜”,要是吃到钢镚儿,那就是来年“财源滚滚”,大家都想吃到,所以都抢着那些身子滚圆的水饺吃,吃到的就会和大家炫耀一下,那份儿高兴劲儿甭提了!哈哈,你们吃到了吗?

  大家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晚会,听着外面热闹的鞭炮声,看着灿烂的烟花,美好的一年开始了!

  不同的风俗,一样的心情,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里。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春节,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我们东北,关于春节的讲究就不少。

  每年过年我家都热热闹闹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帮助爸爸妈妈和姐姐贴对联,挂福字。挂福字也有讲究,福字要倒了挂,这样就表示“福到了”。妈妈每当过年时都为我们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丰盛。每年妈妈都会做鱼,因为鱼可以表示“年年有余”,饭桌子上不仅要有鱼还要有猪蹄,猪蹄表示“有抓头”。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