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各地的中秋节*俗1

  1、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各地的中秋节*俗2

  1、请月姑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俗,也叫“女儿会”。明月东升之时,年轻女子在明堂设几案祭月,将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设香案,上面摆放月饼及时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净眼明目,俗称“求甘露”。

  “请月姑”当初仅为小女孩的游戏。月亮为太阴,而男子属阳,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们相约亲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诗作赋,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骂秋,填词唱曲,尽兴而眠。

  2、龙舟竞渡

  中秋赛龙舟为宁波水乡的民间*俗,嘉靖《宁波府志》云:“中秋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作龙舟竞渡,谓之报赛。”所谓“报赛”,即谢月神。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舟上扎彩龙,遍插旗幡,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极为热烈,竞渡直至天亮。

  3、放船灯

  用对剖如钵的西瓜皮,或削竹铲木制作船灯,上饰彩纸,绫绢、鲜花和小锦帆,内燃多支红烛,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随流缓缓漂去。每家出数十盏,往往聚至数千上万盏,载沉载浮,火光闪烁,如点点繁星,蔚为壮观。此风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即孝宗时代,《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浙江(钱塘江)放羊皮小木灯,名为‘一点红’,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星辰。”其后不久,远*仿效,宁波甬江遂有此俗。

  4、宁式月饼

  如今,新口味月饼层出不穷,但素面朝天的宁式月饼仍拥有不少忠实的拥趸。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枣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鲜肉月饼、火腿月饼;从馅料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就馅料荤素而言:宁式素月饼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马蹄爽等外面不多见的馅料,而玫瑰、绿豆蓉这些经典素馅经过特殊配方与烘烤工艺,也具有了不一样的口感。而宁式荤月饼有火腿月饼、三鲜肉月饼。

  其中“苔条月饼”是宁波中秋美食中的经典,为“宁式月饼”的代表,名声在外。老字号升阳泰的传统宁式月饼,就曾带给几代宁波人美好的回忆。

*各地的中秋节*俗3

  中秋节*俗禁忌

  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动只能又女性参加。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中秋节的时候,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去野外赏月,拜月。特别是最*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如果最*的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比较失意者,比如官场失利,情场不顺,工作不顺心,家庭不顺心,考试考砸,生意亏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赏月。

  4、忌刚刚搬家,而又没有“闹房”的人赏月。

  最*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或者感觉搬家后自己的身体,运势不好的人,最好谨慎赏月。

  5、忌头发遮额头。

  如果有刘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额前的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6、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中秋节出门前烧香可以保佑出行*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安而祈福。

  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

*各地的中秋节*俗4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地的中秋节*俗5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老北京的中秋节*俗:兔儿爷

  老北京中秋*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老北京的中秋节*俗:吃月饼果品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扩展1)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

*各地的中秋节*俗1

  1、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各地的中秋节*俗2

  1、请月姑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俗,也叫“女儿会”。明月东升之时,年轻女子在明堂设几案祭月,将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设香案,上面摆放月饼及时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净眼明目,俗称“求甘露”。

  “请月姑”当初仅为小女孩的游戏。月亮为太阴,而男子属阳,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们相约亲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诗作赋,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骂秋,填词唱曲,尽兴而眠。

  2、龙舟竞渡

  中秋赛龙舟为宁波水乡的民间*俗,嘉靖《宁波府志》云:“中秋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作龙舟竞渡,谓之报赛。”所谓“报赛”,即谢月神。赛龙舟主要在江东张斌桥东的塘河中举行,鄞县东钱湖的龙舟最负盛名。舟上扎彩龙,遍插旗幡,锣鼓声与岸上观看的人群呼喊声不绝于耳,场面极为热烈,竞渡直至天亮。

  3、放船灯

  用对剖如钵的西瓜皮,或削竹铲木制作船灯,上饰彩纸,绫绢、鲜花和小锦帆,内燃多支红烛,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随流缓缓漂去。每家出数十盏,往往聚至数千上万盏,载沉载浮,火光闪烁,如点点繁星,蔚为壮观。此风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即孝宗时代,《乾淳岁时记》载:“中秋夕浙江(钱塘江)放羊皮小木灯,名为‘一点红’,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星辰。”其后不久,远*仿效,宁波甬江遂有此俗。

  4、宁式月饼

  如今,新口味月饼层出不穷,但素面朝天的宁式月饼仍拥有不少忠实的拥趸。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甜的如玫瑰、枣泥、芝麻、白糖,咸的如三鲜肉月饼、火腿月饼;从馅料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

  就馅料荤素而言:宁式素月饼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马蹄爽等外面不多见的馅料,而玫瑰、绿豆蓉这些经典素馅经过特殊配方与烘烤工艺,也具有了不一样的口感。而宁式荤月饼有火腿月饼、三鲜肉月饼。

  其中“苔条月饼”是宁波中秋美食中的经典,为“宁式月饼”的代表,名声在外。老字号升阳泰的传统宁式月饼,就曾带给几代宁波人美好的回忆。

*各地的中秋节*俗3

  中秋节*俗禁忌

  1、男不拜月。

  旧时汉族中秋节的拜月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节“惟供月时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谓月亮属于太阳,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动只能又女性参加。

  2、忌身体弱、体质差的人赏月。

  中秋节的时候,身体很弱的人不建议去野外赏月,拜月。特别是最*流产过或者刚生育过宝宝的妇女,也不宜赏月,就算在自家阳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运势弱的人赏月。

  如果最*的运势比较低落,情绪差,比较失意者,比如官场失利,情场不顺,工作不顺心,家庭不顺心,考试考砸,生意亏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赏月。

  4、忌刚刚搬家,而又没有“闹房”的人赏月。

  最*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的人最好不要赏月,或者感觉搬家后自己的身体,运势不好的人,最好谨慎赏月。

  5、忌头发遮额头。

  如果有刘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额前的头发捋向后边或者两侧,千万不要让额头被头发遮住,因为这是你的'神灯所在。

  6、忌出门前或者回家后不烧香。

  中秋节出门前烧香可以保佑出行*安,回家后烧香则是表示答谢,为今后一年的出行*安而祈福。

  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

*各地的中秋节*俗4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地的中秋节*俗5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于庭院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瓜果,诸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之类。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

  老北京的中秋节*俗:兔儿爷

  老北京中秋*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老北京的中秋节*俗:吃月饼果品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扩展2)

——中秋节的*俗6篇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节的诗句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记忆很模糊,每次中秋节好像都是在学校里度过,没有吃到几回月饼,脑子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绿豆糕,最简单的那种塑料透明包装,一格一格,尽管节后到家才发现,妈妈就只给我留了两块,但那样也比较满足。

  说到中秋节当天,最离不了的就是打糍粑了。早上爷爷奶奶很早就起床了,他们把前一天都准备的糯米放锅里蒸熟,然后都盛放在一个大木桶里,这时拿一根粗木棍,双手用力抓紧木棍两侧,使劲按压里面热腾腾的糯米饭,如此重复,直至所有的糯米饭变成糯米糍状。这时配上之前在火灶里炒好的芝麻碾成的芝麻粉和白糖,真的是蛮好吃的!尽管我不爱吃甜食,我也会吃上几大坨糯米糍。

  之后就是非常难忘的老式月饼上场了。这种老式月饼一般都是又大又圆,一斤一个,外面是铺满芝麻的脆皮,里面配的是冰糖陈皮和五仁的馅,这个因为太大,味道又太特别,直接吃时总是不怎么喜欢,也吃不了多少。但是,中秋那天一过,妈妈把大块月饼切成三角弧形,一块块放在锅里加油煎成双面黄,起锅后再吃,真的是会很香很好吃!两种吃法完全是两种味道啊!

  3中秋节的*俗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汉辞网认为,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俗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赏月的*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人们在大香案上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等月亮挂到半空时便开始祭拜。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在这一天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大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已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出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俗,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聚——“人月共圆”。正是这种人们希望团聚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其饼必圆……其有妇归宁者,时日必返夫家,乃团圆节也。”明人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览志余》中则把中秋与月饼直接联系起来:“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赠),取团圆之意。”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佳品。

  中秋月饼是谁发明的?我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的风俗。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祭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祖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了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核)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叫“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传,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明皇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就逐渐流传开来。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宋代诗人苏东坡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酥是酥油,饴即饴糖),说明当时的月饼制作已经比较考究,味道甜脆,香美可口。元代,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间传说,元末朝廷为巩固统治地位,不准民间私藏铁器,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高邮人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夹着小字条,约定起义时间:“八月十五杀元兵,家家户户齐动手。”派人四面秘密传递,以此蒙蔽了搜查的元军,起义得以成功,后来终于把元朝推翻。

  小小月饼也记录了古代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光辉历程。明清时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朝诗人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此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了。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增多,质量有很大提高。民国时期,广式月饼最为有名。1927年出版的《民俗》周刊第32期载,中秋展出月饼80余种,多为广式。极为名贵的有唐皇燕月、七星伴月、西施酥月。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已告别中秋节日食品单一的功能,逐渐演变成四季皆可食用的美昧糕点。其中,京式、苏式、广式、宁式、潮式等月饼广为各地的人们所喜爱。*年来,媒体不断有披露,一些月饼生产厂家,专门制作了一批造型别致的“超级月饼”、“天价月饼”,包装极为精致,标价几千元、上万元不等。这哪是在品尝月饼,而是在吃“派头”,月饼本身所固有的文化含义被歪曲、异化,变成一种畸形的消费形式,很不正常。

  自古人们把月饼当做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俗。月饼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番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赊。”随即把圆饼分给群臣,同庆欢乐。

  唐代称月饼为圆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与吴自牧《梦粱录》中曾出现过月饼的记载。当时/、月十五吃月饼极为普遍,有高超的制作月饼的技术。清代月饼的品种、质量都有新的发展,馅好、味鲜、形美,饼面上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以及福、禄、寿、喜图案。现在全国各地因地区不同和用料、调味、形状的差别,形成不同风格的品种。主要品种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滇式多种。其馅更是种类繁多,甜、咸、荤、素各有特点,色香味俱佳。

  中秋节的发展演变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在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故事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折桂

  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砍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玉兔捣药

  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世界各地的中秋节*俗

  中秋节也成为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俗不同。

  韩国

  韩国中秋*俗是玩传统跷跷板游戏、欣赏羌羌水舞、品尝韩国的“月饼”——松糕,还有头号中秋食品——芋头汤。作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在韩语中称“秋夕”。中秋节当天,韩国人都喜欢穿着传统的服饰出游。中秋节,韩国人有返乡与父母团聚的*惯。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越南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同样也吃月饼也赏月。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时候,这时候各家各户都要拜祭土地神。

  日本

  在日本,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俗来源于*,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惯,被称为“观月宴”。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俗。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华人在中秋节时必定要做的三件事情是赏月、吃月饼、提灯笼*。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3、猜灯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4、烧瓦塔、燃烟堆

  在农村,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大人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时点燃。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点燃。

  5、祭月

  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

  6、走月

  妇女夜游街市称“走月”,俗称“蹈月”。中秋之夜,南京女子三五成群相约夜游,走街串巷,互拜亲朋,赏月看花,此来彼往,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直至深夜方散。有人也借月幽会,与心上人倾诉衷肠;有的结伴而聚,托月寄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7、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一、广东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二、浙江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三、四川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吃麻饼、蜜饼等,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

  四、江苏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桂花鸭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五、陕西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中秋佳节,陕西人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它作为解暑良品,性寒凉,糖多,能清热泻火,具有宽中下气、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圆之时,一边乘凉赏月,一边吃着解暑的西瓜,凉意宜人,更增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而且,吃月饼之余吃上块西瓜,清热解腻。久而久之,吃西瓜成为了陕西人过中秋的*惯,所以当今陕西人中秋都会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莲花状,只是为了配合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祥。

  六、山西

  山西三晋的月牙月饼。山西月饼多以油和面,馅子有红枣、核桃、豆类、柿子、果脯、红糖等种类。其中,繁峙县有一种特殊的球形月饼,是当地农家的独特创造。一般农家打月饼时,还专门为孩子们打制一些兔形小月饼,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蟾宫折桂”,步入仕途。

  七、北京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八、台湾

  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俗。

  此外,安徽婺源地区中秋必食塘鱼;云南昆明在中秋节时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分而食之;山东泰安要吃小包子;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然后分吃牛肉。

  农历八月半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是月圆人团、合家欢聚的日子。在无锡,除了吃月饼、吃团圆夜饭外,还有独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八月半为何也称“中秋”呢?唐代欧阳詹曾在文中记载,秋天介于夏、冬之间,八月十五又恰在三秋之中,故名“中秋”。

  无锡人过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俗规矩的: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极了。有些人家中午要摆“欢喜酒”,表达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之情。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会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会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重点在于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扩展3)

——中秋节*俗作文 (菁华5篇)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

  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

  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在广东东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贵子,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

  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燃烧蜡烛;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俗。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浙江东部:此地风俗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遥望明月共此时——亚洲国家中秋*俗集锦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虽然同为中秋,但各国*俗不同,多样的形式一并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俗来源于*,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也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今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马来西亚、菲律宾:华侨华人不忘中秋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的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俗。中秋临*,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日举行了提灯笼游的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27日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进口的各式月饼。中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的行、民族服装游的行、灯笼游的行和花车游的行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历史悠久的唐人街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

  韩国:回乡探亲

  韩国人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其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写成为“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中秋在韩国是一个大节日,会一连放3天假。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所以每逢中秋之前一个月,韩国各大公司都会大减价,以吸引民众购物互相赠送。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饼。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常年在外的游子该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人啊。每年过中秋节,我们一家人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而今年却少了一个人——妹妹上大学了。

  少了妹妹,妈妈感觉像少了半边天,看上去很失落。我和妈妈搬着板凳来到阳台上赏月。这时,月亮姐姐刚露出小半边脸,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一会儿又被云朵遮挡住了像穿了一件纱裙。一会儿,她就大胆地出来了,既圆又亮,妈妈看着月亮发呆,肯定又在想妹妹了。为了逗妈妈开心,我故意缠着妈妈给我讲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妈妈答应了,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从前,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地上寸草不生,人们也受不了,王母娘娘就派一个叫后羿的神箭手,让他射掉九个太阳,为了感谢他,王母娘娘奖励给后羿一个仙丹,后羿不舍得吃,就交给妻子嫦娥保管。有一天,趁后羿不在家,盗贼逼迫嫦娥把仙丹交上来,情急之下,嫦娥把仙丹吞进肚子里,突然,她感觉身体轻飘飘的,然后就慢慢飞起来,直奔向月亮上,成了神仙一直生活在天上了。等后羿回来找不到妻子了,他听人说嫦娥吃了仙丹上天了,他很后悔也很自责,所以每年的中秋节之夜他就在桌子上摆放着嫦娥最爱吃的月饼,然后傻傻地看着月亮以解思念之痛。”“哦,中秋之夜吃月饼和赏月的*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啊!”我恍然大悟地问。

  妈妈讲完了,我们就开始吃月饼。爸爸买了好多种月饼:有五仁的,有草莓味的,有板栗味的,还有芒果味的,等。我们边吃边聊,妈妈还说,不光*过中秋节,连日本,韩国也过,它是传统节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寄托着思念之情,希望月亮姐姐把她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让人们感受到幸福,快乐,美满。

  月,一个丹桂飘香的季节;十五,一个月满西楼的良辰;八月十五,这个天底下最温馨最浪漫最美好的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传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是*的一个古老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为中秋节。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扩展4)

——中秋节*俗 (菁华5篇)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1、吃团圆饭

  老广州人的中秋从“吃团圆饭”开始。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尽量赶回来,已经分家单过的成年儿子也要和妻儿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时,合坐共吃团圆饭,以示“月光团圆”。所吃菜式除了年节当令的蔬菜、肉类之外,还必有一道“圆蹄”——即是用发菜、冬菇之类的作料焖烧猪蹄,也是取个团圆的好意头。

  2、树中秋

  旧时的广州,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笼。到了夜里,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挂到房屋的高处,如*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以此庆贺中秋,羊城人也叫“竖中秋”,又叫“树中秋”。谁家的灯笼挂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会给小孙子送灯笼,还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孙聪明伶俐,快高长大。

  3、耍禄仔

  “耍禄仔” 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耍禄仔,耍禄儿,点明灯。识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读书为第一,莫谓文章无用处,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书中出贵人……”儿童们在尽情游乐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饼果品之类。

  4、拜月光

  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地区,中秋节俗称“月光诞”。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供桌,焚香礼拜,贡品除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

  5、炒田螺

  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惯。关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时最肥美。中秋当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着田螺,对月一举,再送到嘴边一啜,就是“对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头

  广东有个传统*俗:中秋吃芋头。老人家认为,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不仅是因为芋头长至中秋时节最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头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头总是和一窝小芋头同生在一处,象征母子团圆。粤语“芋头”又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希望月亮护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节前后又适逢盛产期,柚子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秋节的应节食物。或者是“意头”够好,使得柚子成为中秋节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广东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个传统。

  8、吃菱角

  如果家里有小孩,还要备上菱角。中秋节给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们“聪明伶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壳后切成粒状煲粥,赏月吃过月饼之后食用,可减少油腻感;用盐水煮熟后捞起,一边赏月一边食用也很有趣。

  9、舞叶龙

  还须一提的是,过去在广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带,中秋节晚上有舞叶龙的*俗。用榕树枝叶扎成一条三四丈长的青龙,用两个芋头作龙眼,再斩两条树丫作龙角,由十几个后生仔举着它舞,穿大街、过小巷,边舞边唱:“龙来到,?钱?无数;签钱买草绳,今年又太*;签钱买蜡烛,年年起大屋;签钱买元宝,明年娶新抱(媳妇)!”儿童挽着彩灯,尾随后面跟着唱。众人争着拜龙,把点着的香烛插在龙叶身上,这条青龙渐渐变成了一条流光溢彩的火龙了。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呢?是中秋节!

  中秋节可是我国传统节日呢!我要好好地过这个象征着团圆的佳节。

  夜幕降临,在黑幕中一轮玉盘渐渐升起。啊!多么明亮的月亮,月亮映着一家团圆。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在中秋节里吃着月饼是多么甜蜜,滋润人的心田,月饼也像月亮一样,在中秋节里,是象征团圆。我们坐在桌边上吃着饭,这样真得很高兴,*时父母都是早出晚归,吃一顿饭要吃得很快,没有能一起说说话,聊一聊天。可今天不一样,*时不太搞笑的爸爸今天也开起了玩笑,还说笑话。吃完饭,我本想去赏月,但是妈妈说;“你还是先待会去吧,姥姥在家里,很孤独,你去打个电话,和姥姥说说话。”我和姥姥在聊天中,我听到姥姥笑得很高兴,如收到最好的礼物。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月亮。今天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出国的满月更亮更圆。许多诗人给这明月作诗,里面都含有对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啊,每次见到这圆圆的月亮,都会想起亲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独,一种缺少爱的滋味,多么不好受。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许多人因为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仰望天上的明月。更可怜的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秋节我就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个团圆的中秋,给多少人带来幸福、美满的回忆,我真想把时间永远地停在那一刻。

  不同地区过中秋节的*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年来,南*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民族*俗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

  朝*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在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3、吃蟹

  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中秋必不可少的助兴菜肴,每人一只,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过,大闸蟹属凉性,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食后再饮一杯姜茶,对健康有益。

  4、吃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5、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x,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x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t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6、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安安了。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扩展5)

——中秋节各地的礼仪*俗 (菁华5篇)

  一、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二、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

  三、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

  四、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五、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1、韩国

  韩国在历史上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一直到日本殖民时期,都是*的藩属国。在汉语中称呼“*人”为“deigoren”,意思是从大国来的人,可见当时*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刻。

  *的很多传统节日被韩国抢注了,像*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现在成了韩国的了,连祖籍曲阜的孔圣人,韩国人都说是他们韩国的,这让很多*人侧目。不过,从另一的角度说明了,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在韩国,中秋节非常隆重(韩国人称为“秋夕”),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与父母团员,出现了返乡大潮,有点*春运的味道。中秋节韩国放假2天,但是今天的中秋节赶上了周日,所以放假4天。在韩国中秋节也是祭祀的日子,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各家各户就会摆上很多的贡品还祭祀逝去的祖先。

  松饼是韩国人中秋节必须吃的,就像*的月饼。

  2、日本: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俗,日语称为“月见”(つきみ)。在1000多年前中秋节传入日本,这一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俗,在日本一直流传了下来。

  日本的中秋节氛围虽不及韩国这般浓,但是中秋这一天,人们是一定要吃江米团子(类似*的月饼)来庆祝节日的。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的*的农历,但是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俗,还是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赏月

  中秋节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月亮在一年中最为完美,时在三秋中间,故名“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此时气候宜人,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宋元时期,新会民间拜月、赏月、吃月饼已成*俗。赏月的形式多样、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特色的要算“象山望月”了。新会县城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每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的在八月十六日还会继续“追月”。“象山秋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相传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至1200)方信孺所建。

  拜月

  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家家户户焚香拜月,以桌供月饼、糍糕、水果、芋仔等,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

  中秋的月最圆、最美,又称“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旅外新会人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咏月

  群众性作词赋诗是新会传统,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新会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此诗由今人陈福树书丹,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不同。唐代圭峰玉台高僧一行和尚的首*弟子黄云元禅师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月饼

  中秋节各地有许多特殊的饮食*惯,但吃月饼却是一种共同的风俗。关于吃月饼、送月饼的最早记载在唐代、唐僖宗中秋吃月饼,感觉味道好,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赐给正在聚集宴会的新进士们。月饼一般做成圆形,似浮月,但新会过去除此做法外,还有专供小孩的“猪乸饼”,做成母猪连带几个小猪的造型,用黑豆做成眼珠,穿上红头绳挂在颈上把玩。“猪仔饼”则装入竹篾织成的、漆上红绿色的微型小猪笼,也以红线吊着。这些特别的月饼很受小孩们喜爱,要看足玩够才舍得吃掉。“*”前还有棋子饼,似一只只古老的大棋子,就如今天的迷你月饼。老人说,这些产品民国时已有。过去月饼包装多印有嫦娥奔月的图画,时下包装更趋多元化,但往往少了“月”的主题。

  应节

  除赏月、咏月、吃月饼外,中秋的节日气息浓厚,城内各商家提早就搞动商业热闹气氛。据老一辈回忆,建国前会城卖月饼的店铺门前设放上发条活动的故事人物玩偶,吸引儿童和大人观看。各家各户也应节蒸芋头糍、松糕糍,煲芋头,焗芋仔,阖家团圆聚餐,大户人家还操办筵*。清道光《新会县志》记、“饮月下,谓之‘饾中秋’。”饾即饾饤,指供陈设的食品。在月下畅饮,陈设丰富多样的食品菜肴,以庆祝中秋佳节。还有吮田螺的*惯,都说是“八月十五吃田螺眼明”,以紫苏炒,或作煲田螺,此时螺尾不带小螺,最为好吃。吃芋头、芋仔具有新会特色,芋适时应节,吃来感觉很粉、很香。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中秋具芋馔赏月。”会城旧时流传一个笑话,有户富人中秋宴客,穷老师进门后先吃芋仔、柚子,觉得好吃就多吃;后递进上好的月饼,老师肚子又装了很多,到宴会时,眼见满桌佳肴却撑不下了。中秋节也是儿童的快乐日子,清康熙《新会县志》记、“中秋赏月,儿童设糖塔、糖鸡、蹲鸱为供,取瓦砾砌塔,实薪焚之,谓之烧梵塔。”

  *年的中秋节只见月饼购销火爆,又多了“彩信月饼”、“电子月饼”,月饼成为中秋的唯一标志,民俗文化却被掩盖了、淡化了,中秋节有简单化为“月饼节”的危险趋向,因此,需要发掘弘扬中秋传统文化,创造更多形式新颖的庆祝活动,体现社会的和谐,如举办以“月”为主题的书画展、音乐会、综合文艺晚会、灯会,召开茶话会、座谈会,讨论中秋与饮食文化,开展中秋民俗文化研究,月饼敬老等等,像鲤鱼灯那样,凝聚地方特色。此外,中秋的传统文化还启示我们要做好环境保护,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欣赏感受秋月之美,须要有蓝天碧水;如污染造成恶劣天气,将难以再见“海上生明月”、“彩云追月”的美丽景象,也不再有八月十五的“良宵”。

  中秋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各地的中秋节*俗 (菁华5篇)(扩展6)

——家乡的中秋节*俗作文 (菁华5篇)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中秋是团圆的日子。在我的家乡,中秋节有好多的*俗,如吃月饼、赏月、家人团圆,但我最喜欢的就是赏月,因为那天的月亮最美、最圆。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就带着我一起到公园里赏月。关于中秋的'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故事,我最喜欢听的就是爷爷给我讲过的“嫦娥奔月”的传说。想着想着,抬头仰望天空,“啊,月亮出来了!”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有着皎洁的光环,像一个大月饼,把大地照得亮晶晶的。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像孩子,月亮就像一位母亲。看!她们母子多么幸福啊!就像我们的一家人。我抬头凝出国留学网视着夜空皎洁的月亮,上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移动?噢,那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嫦娥和玉兔吧。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姐姐和小玉兔正在嬉戏,又想到绰号是“兔子”的好朋友陈俊泽,便大声笑着问月亮:“嫦娥姐姐和陈兔子,你们玩的开心吗?”

  “月到中秋分外明”。看着圆圆的月亮,妈妈告诉我:“人们为了日子能过得幸福圆满,所以要望着月亮许愿。”于是我也许了一个愿:希望每一家人都过得幸福。

  月亮真迷人啊!我喜欢家乡的中秋节,下一次我一定还会再赏月。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传统制作月饼是用一个木制的模具。妈妈和小姨曾亲手教过我,将均匀包裹着各种果仁的面团满满的塞满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灵巧的拍出一个啪 ,慢慢把模具拿开,如果拿捏得当,一个连上面字迹都清晰可见的月饼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饼是中秋的一部分。记忆中总是妈妈和阿姨们在将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时塞一块到在一旁馋嘴的我嘴里。

  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家里人都聚在一起吃个饭,菜很丰富,鸡鸭鱼肉都有,而且是家里人自己做的,那种味道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怀念。每年中秋节除了月饼,柚子一定是咱有的,但我们这吃的方式可能不大一样。到了晚上,就要开始拜月光菩萨了(现在想想这个菩萨是不是就是嫦娥姐姐啊——_——||),准备好月饼茶水之类的,而且是要到顶楼拜祭,重头戏可是柚子,因为要拿香插在柚子的外壳上,等插完柚子已经变成了一只刺猬了,当时感觉那样的柚子别有一番风味。现在忙着工作,和家人团圆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这也算是个遗憾吧。

  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家里人都聚在一起吃个饭,菜很丰富,鸡鸭鱼肉都有,而且是家里人自己做的,那种味道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怀念。每年中秋节除了月饼,柚子一定是咱有的,但我们这吃的方式可能不大一样。到了晚上,就要开始拜月光菩萨了(现在想想这个菩萨是不是就是嫦娥姐姐啊),准备好月饼茶水之类的,而且是要到顶楼拜祭,重头戏可是柚子,因为要拿香插在柚子的外壳上,等插完柚子已经变成了一只刺猬了,当时感觉那样的柚子别有一番风味。现在忙着工作,和家人团圆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这也算是个遗憾吧。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节日——中秋节。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车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回到家,就看到爷爷、奶奶已经忙绿开了:奶奶在包饺子,做月饼,爷爷在做菜。我就到街上和小朋友们玩。街上的人们也都在忙活着,相互招呼着,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最热闹的要数晚上了,等到月亮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在院里摆一张饭桌,上面放满了月饼、瓜果、月饼大小不等,全家围坐在一起,供奉月神,表示全家团圆。大家坐在一起,说说工作,学*中事,唠唠家常事……其乐融融。供完月神以后,奶奶就把最大的一个月饼切开,全家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切的时候要从中心下刀,切成尖尖的长块。月饼吃到嘴里酥酥的,甜甜的,使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风土人情就像长长的线,绵绵的丝,绾成一个结,它使我留恋忘返。明天我就要回太原了,我那激动的心情还沉浸在节日氛围中……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