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总结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日期:2022-10-19 00:00:00

1、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2、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3、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4、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5、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8、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9、溘:宁溘(kè)死以_兮(突然,忽然)

10、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1、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2、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13、长:

14、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15、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①古义:改变措施。②今义:改正错误)

1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1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18、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9、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20、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1、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2、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23、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24、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25、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28、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29、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30、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3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33、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

34、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3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36、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7、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8、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39、文言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一下。

40、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1)

——高中语文知识点整理 40句菁华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孟坚,东*,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6、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7、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8、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9、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10、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11、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12、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13、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14、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

15、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正:迎着。

16、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正:通“疲”,疲乏。

17、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正:以女嫁人。

18、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误:迅速,正:招致。

19、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误:遗留,正:赠送。

20、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误:事物,正:别人。

21、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误:繁盛,正:繁殖。

22、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新鲜,正:少。

23、阶疾病,帝自临省。误:察看,正:探视、问候。

24、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误:遇到,正:对待。

25、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年乃税。误:察看,正:经历。

26、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误:文字,正:养育。

27、往年春,汉族淮阴。误:家族,正:灭族。

28、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29、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30、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4、萦青绕白。

3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6、侣鱼虾而友麋鹿。而:连词,表并列。

37、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而:连词,表转折。

38、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定语后置句

3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40、居是州,恒惴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2)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50句菁华

1、隳:隳名城,杀豪杰(毁坏)

2、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3、注意形容词和名词同时出现的地方,判断两者是否存在修饰关系,再观察其位置是否倒装。

4、建议:

5、字音(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6、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8、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10、《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1、《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2、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1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15、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7、屈原者,名*,楚之同姓也。

18、文学常识

19、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20、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21、《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

23、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24、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在欣赏美术品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现在更多的是指这样的*。

25、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26、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27、阿堵物:指这个东西,即指钱。

28、娘子军:指由妇女组成的队伍。

29、按图索骥——骥,jì。照图上画的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30、连续问句,每个问句没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的,中间可以用逗号)

31、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32、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3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3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3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7、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38、别时“长亭”“柳”依依

3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0、形*字

  形*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形似音异字

  如:“戮”与“戳”、“栗”与“粟”、“瞻”与“赡”、“缀”与“辍”、“杳”与“沓”、“管”与“菅”等。

  (2)形似音同字

  如:“喧”与“暄”、“蔼”与“霭”、“竞”与“竟”、“陨”与“殒”、“腊”与“蜡”等。

  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

  ①以义为本,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揉搓”、“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

  ②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

  ③依据结构,析难定字:如“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对应的。

  ④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

  ⑤*体互析,区别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

  文言实词

41、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诗经·卫风·氓》

  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古诗文情景式默写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古诗文情景式默写

4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3、李煜的《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十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44、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七)《离骚》

45、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十一)《锦瑟》

46、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

  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47、形象

  答题提示:(省略号内为结合诗词分析)

  ①通过对……内容的描写,②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图景)/营造了……的意境/表现一个……形象。

48、同音字、*音字。

  指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如“彻、坼、掣、撤、澈”等。同音字可分为两类:

  (1)读音相同或相*,字形也相似。如“撤、澈”,“据、踞、倨”,“具备、万事俱备”等。

  (2)读音相同或相*,字形不同。如“国事、国是”,“事故、世故”,“成功、计日程功”等。

49、配对字。

  如:“缥缈(飘渺)”不能写成“缥渺”,“朦胧”不能写作“曚胧”等。

  练*

  完成全国Ⅰ、Ⅱ卷和安徽卷的字形题。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3)

——小学语文的知识点 40句菁华

1、夸张: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3、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4、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一起对照。

5、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老虎屁股--------摸不得

8、老虎拉车--------谁敢

9、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10、猫哭耗子--------假慈悲

11、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12、板上订钉--------跑不了

13、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

14、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15、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16、孔夫子搬家--------净是书

17、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18、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1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0、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2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22、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23、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24、双引号:表明文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书上的话、人物的话等。

25、括号:标明文中注释的部分。

26、破折号:表示出现种种不同的语境、情态和语法意义。

27、省略号:表示由于种种原因省去的内容、达到便于记叙的目的。

28、书名号: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图画等的名称。

29、感叹句:用于抒发感情、表示感叹的句子,句尾用叹号。

30、单韵母:a o e i u ü (6个)

31、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9个)

32、j、q、x遇到ü ,两个小点要拿去

33、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 不是...而是... 有时...有时... 既...又... 又...又 ... 那么...那么...

34、承接关系:一...就 首先...然后 ...又... ...就... ... 接着 ...

35、假设关系:如果(假设、倘若、要是)...就(那么、那就) 即使(就是、就算、纵然)...也(还)

36、比喻: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37、虎落*阳--------被犬欺

38、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39、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40、新官上任--------三把火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4)

——高中地理的知识点 40句菁华

1、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3、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4、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9、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10、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11、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1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13、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14、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15、区域的含义

16、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发展方向。

17、地理信息技术

18、地理信息系统(GIS)

19、森林资源现状

20、能源分类

2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2、天体:概念和类型

23、太阳活动

2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5、固体杂质

26、*流层

27、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28、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9、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0、海陆位置(距海远*)

31、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2、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33、流域面积大小

34、支流多少

35、空气密度

36、科技因素

37、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8、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39、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40、历史因素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5)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在处的导数。

2、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3、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4、子集;

5、交集;

6、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7、指数函数;

8、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9、周期函数;

10、正弦定理;

11、点到直线的距离;

12、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面区域;

13、直线和*面*行的判定与性质;

14、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15、两个*面的位置关系;

16、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7、点到*面的距离;

18、二面角及其*面角;

19、正多面体;

20、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2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23、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24、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25、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6、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27、直线与*面垂直

28、*面与*面垂直

29、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30、圆的周长C=2πr=πd

31、圆的面积S=s=πr?

3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qn-1an= akqn-k

33、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34、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35、长方体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36、棱柱S—h—高V=Sh。

37、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h—高,V=h(S1+S2+4S0)/6。

38、空心圆柱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39、区间的概念:设a,bR,且a

40、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6)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

1、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4、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6、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7、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8、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9、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10、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11、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12、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3、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14、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1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16、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17、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9、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20、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23、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24、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2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6、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7、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28、斐林试剂:成分:0.1g/mlNaOH(甲液)和0.05g/ml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3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3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32、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33、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34、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35、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6、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37、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38、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39、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40、表现型与基因型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40句菁华(扩展7)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时间和时刻:

  ①时刻的定义: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相对于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一般说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时刻。

  ②时间的定义: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都是指的时间。

  二.位移和路程:

  ①位移的定义: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变化,是矢量。位移用又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又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义:路程是物体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在确定的两点间路程不是确定的,它与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三.位移与路程的关系:

  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两者都和参考系的选取有关系。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的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是两者才相等。

  1、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画出一个时间轴加以说明)。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秒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无往返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两点的位置坐标之差值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要想提高学*效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态度.养成良好学**惯,做好课前预*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笔记,课后的练*要到位,多做题才能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方成反比、

  2、公式:F=Gr2m1m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r2Mm=mrv2=mω2r=mT2π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R2Mm,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r2Mm=m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r2Mm=mrv2=mrω2=mrT24π2=ma向、

  (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Gr2Mm=mrv2得v=rGM,故r越大,v越小、

  ②由Gr2Mm=mrω2得ω=r3GM,故r越大,ω越小、

  ③由Gr2Mm=mrT24π2得T=GM4π2r3,故r越大,T越大

  (3)人造卫星的超重与失重

  ①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时,有一段加速运动;在返回地面时,有一段减速运动,这两个过程加速度方向均向上,因而都是超重状态、

  ②人造卫星在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力学现象都会停止发生、

  (4)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1=7.9 km/s.这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若7.9 km/s≤v<11.2 km/s,物体绕地球运行、

  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 km/s.这是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11.2 km/s≤v<16.7 km/s,物体绕太阳运行、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 km/s这是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若v≥16.7 km/s,物体将脱离太阳系在宇宙空间运行、

  题型:

  1、求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星球表面处万有引力等于或*似等于重力,则:GR2Mm=mg,所以g=R2GM(R为星球半径,M为星球质量)、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为:g2g1=R12R22·M2M1.

  2、求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若设离星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h,则:G(R+h)2Mm=mgh,所以gh=(R+h)2GM,可见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ggh=(R+h)2R2.

  3、*地卫星与同步卫星

  (1)*地卫星其轨道半径r*似地等于地球半径R,其运动速度v=RGM==7.9 km/s,是所有卫星的最大绕行速度;运行周期T=85 min,是所有卫星的最小周期;向心加速度a=g=9.8 m/s2是所有卫星的最大加速度、

  (2)地球同步卫星的五个“一定”

  ①周期一定T=24 h. ②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③线速度(v)一定④角速度(ω)一定

  ⑤向心加速度(a)一定

  重力势能

  1.电势能的概念

  (1)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εA-εB。

  ①当电场力做正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减少,电势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场力所做的功,即Δε减=WAB。

  ②当电场力做负功时,即WAB<0,则εA<εB,电势能在增加,增加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做功的绝对值,即Δε增=εB-εA=-WAB=|WAB|,但仍可以说电势能在减少,只不过电势能的减少量为负值,即ε减=εA-εB=WAB。

  说明: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2.电势的概念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1电场基本规律

  1、库仑定律

  (1)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k=9.0×109N·m2/C2——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三种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元电荷:最小的带电单元,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e=

  1.6×10-19C——密立根测得e的值。

  2电场能的性质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φ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φB

  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能低的地方运动。

  3电势能Ep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由位置决定的能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2)定义式:——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零势能面而言,通常选大地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

  2、电势能的变化量△Ep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

  4电势差UAB

  (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之差。也叫电压。

  (2)定义式:UAB=φA-φB

  (3)特点:

  1、电势差是标量,但是却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起点和终点的电势谁高谁低。若UAB>0,则UBA<0。

  2、单位:伏

  3、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是确定的,与零势面的选择无关

  4、U=Ed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计算公式。——电势差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关系。

  5静电*衡状态

  (1)定义: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定状态

  (2)特点:

  1、处于静电*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处于静电*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4、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导体表面的分布与导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越弯曲,电荷分布越多。

  6电场力做功WAB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即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2)表达式:WAB=UABq—带正负号计算(适用于任何电场)WAB=Eqd—d沿电场方向的距离。——匀强电场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WAB=-△Ep=EpA-EPB

  结论: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7等势面

  (1)定义: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特点:

  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

  两等势面不相交

  等势面的密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疏弱密强。

  画等势面时,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相等。

  (3)判断电场线上两点间的电势差的大小:靠*场源(场强大)的两间的电势差大于远离场源(场强小)相等距离两点间的电势差。

  高中物理静电场公式总结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10-19C

  2.库仑定律:F=kQ1Q2/r2 (在真空中)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6.电场力:F=qE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9.电势能:EA=qφA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13.*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r*S/4πkd=εS/d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 /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 *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 /2,a=F/m=qE/m

  知识点:力和运动

  受力分析、物体的*衡及其条件,是每年必考知识点。

  预计在20xx年高考中,本专题内容仍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几年的试题难度看,本专题单独命题,难度可能不大,重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的考查,其中卫星导航、航天工程、宇宙探测、体育运动、科技与生活热点问题要特别关注。

  知识点:动量和能量

  安徽省高考对本专题的知识点考查频率非常高,每年必考,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考查难度较大。

  “动量和能量观点是贯穿整个物理学最基本的观点,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多年的压轴题均与本专题知识有关。”杨坤预计,在20xx年高考中,会继续延续*两年的命题特点,一种可能是以功——功率、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为考查热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情况和初步应用的能力。另一种可能是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电场和电磁感应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题型以计算题为主。考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技等问题,如传送带的功率消耗、站台的节能设计、弹簧中的能量、碰撞中的动量守恒问题等。

  知识点: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从历年来试题的难度上看,大多属于中等难度和较难的题,考题常以科学技术的具体问题为背景,考查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并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

  “20xx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仍将突出对电场和磁场中运动的考查,考查形式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计算题,选择题用来考查场的描述和性质、场力。” 杨坤分析,计算题主要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和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组合场中的运动,涉及运动轨迹的几何分析和临界分析,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其中电场和磁场知识与生产技术、生活实际、科学研究相结合,如示波管、质谱仪、回旋加速器、速度选择器和磁流体发电机等物理模型的应用问题要特别注意。

  知识点:电磁感应和电路的分析、计算

  在20xx年高考中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可能是与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突出考查电磁感应、电路等部分内容。

  考查的热点内容可能是滑轨类问题、线框穿越有界匀强磁场问题、电磁感应图像问题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

  从*四年高考试卷知识点分布来看,高考对本专题的内容考查频率比较高,特别是电磁感应部分,每年必考。“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安徽省高考试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也有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的。”杨坤分析,对电路的考查则经常是与实验考查相结合,对串并联电路考查较浅,对交流电的考查相对来说较少而且偏易,对电磁感应的考查相对来说难度偏大,而且经常与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不仅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掌握,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预计在20xx年高考中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可能是与其他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突出考查电磁感应、电路等部分内容。”杨坤老师强调,考查的热点内容可能是滑轨类问题、线框穿越有界匀强磁场问题、电磁感应图像问题和电磁感应中的能量问题,“在考试说明的题例中增加了滑轨类问题的实例,这或许是一个信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基本概念

  1、质点

  2、 参考系

  3、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位移:表示物**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均速度=位移/时间,*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 vt/2=v=(v0+v)/2

  2、vx/2=

  3、△x=at2 { xm-xn=(m-n)at2}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分解法则:*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行四边形定则”)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

  二、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表述)

  2、公式:F合=ma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要点:

  ①、式中F是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的合力。②、矢量性③、瞬时性

  ④、独立性⑤、相对性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1、内容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①等值、反向、共线、异点②瞬时对应③性质相同

  ④各自产生其作用效果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衡力的异同点

  四、力学单位制

  1、力学基本物理量:长度(l)质量(m)时间(t)

  力学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

  2、应用:用单位判断结果表达式,能肯定错误(但不能肯定正确)

  五、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v0 v t x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F合或某个分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初速度的方向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在Y轴和X轴分别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所有物理量都应统一单位,一般统一为国际单位。

  4、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六、*衡状态、*衡条件、推论

  1、处理方法:解三角形法(合成法、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封闭三角形法)和正交分解法

  2、若物体受三力*衡,封闭三角形法最简捷。若物体受四力或四力以上*衡,用正交分解法

  七、超重和失重

  1、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超重指加速度向上(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超了ma;失重指加速度向下(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失ma。

  1、磁现象:

  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钢铁、钴、镍一类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磁体的分类:①形状:条形磁体、蹄形磁体、针形磁体;

  ②来源:天然磁体(磁铁矿石)、人造磁体;

  ③保持磁性的时间长短:硬磁体(永磁体)、软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的磁性最弱。

  磁体的指向性:可以在水*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个磁极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另一个磁极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