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日期:2022-10-19 00:00:00

1、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

2、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4、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5、义务更加明确

6、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7、古代*重大科技成就

8、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9、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10、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原农业的发展。

11、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

12、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13、《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4、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5、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16、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17、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18、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19、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20、城邦殖民

21、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22、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2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24、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25、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26、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27、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28、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9、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30、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31、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2、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33、同:

34、评价:

35、天文学

36、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37、评价:*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篇4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38、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39、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篇8

  (一)爱琴文明

40、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阅读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1)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

1、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3、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4、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南朝的四个*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7、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8、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9、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0、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城附*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1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2、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同盟会(*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颁布《临时约法》。

13、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4、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15、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16、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17、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18、、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 年 1 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0、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1、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23、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5、*的土地改革:1959年,*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6、南朝的四个*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27、1799年,拿破仑通过*夺取*。

28、、“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29、、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家处于不利地位;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0、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菁华5篇)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8.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9.法国民主共和制下,总统掌握行*,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联*会议选出,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0.德意志统一的方式是王朝战争。

  11.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2.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权利很小。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不完善的。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由宣政院管理。行*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菁华5篇)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4)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 40句菁华

1、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2、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3、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4、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8、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9、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0、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1、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2、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13、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14、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15、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16、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7、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18、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9、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20、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21、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22、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23、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24、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25、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26、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7、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1、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35、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36、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盐酸等。

3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38、常见的酸有盐酸(酸溶液)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3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4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5)

——生物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2、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是遗传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3、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两个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也要分开,随染色体而进入两个细胞中。

4、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糖类)

5、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常用的材料:应选用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因是:因为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的方法:将选取的材料放入清水中,由于细胞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将吸水涨破,再用离心的方法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6、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细胞内膜面积;在线粒体的内膜、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别是有氧呼吸第三、二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车间”。

7、溶酶体: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8、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9、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10、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4、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15、C3植物的叶片细胞排列疏松

16、蔗糖不能出入半透膜

17、细菌:凡菌前加杆“杆”、“孤”、“球”、“螺旋”

18、分裂间期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没有高尔基体和内质网。

19、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

20、骨骼肌产热可形成ATP

21、光能利用率:光合作用时间、光合作用面积、光合作用效率(水,光,矿质元素,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22、16个细胞的球状胚体本应当分裂4次而实际分裂5次

23、关于基因组的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24、判断(1)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例:上海动物园中的猿猴和峨眉山上的猿猴是同一物种不是同一群落)

25、肾上腺素是蛋白质

26、限制性内切酶大多数在微生物中

27、胆汁的作用是物理消化脂类

28、人体内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可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说明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是有条件的,且转化程度有差异。人体内主要是通过糖类氧化分解为生命提供能量,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供能。这说明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29、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30、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31、生理活动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产生)、线粒体(通过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产生)、高尔基体(植物细胞壁的合成)、核糖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32、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33、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34、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3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36、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运输。(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但功能不同: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37、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8、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9、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40、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茎>芽>根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扩展6)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40句菁华

1、参考系不一定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成不动的物体。

2、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线上。

3、用速度图象解题时要注意图线相交的点是速度相等的点而不是相遇处。

4、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既可充当阻力,也可充当动力。

5、静摩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可变性,在分析有关静摩擦力的问题时容易出错。

6、物体在粗糙斜面上向前运动,并不一定受到向前的力,认为物体向前运动会存在一种向前的冲力的说法是错误的。

7、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关键在于正确地求出加速度,计算合外力时要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不要漏力或添力。

8、判断超重、失重时不是看速度方向如何,而是看加速度方向向上还是向下。

9、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10、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1、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1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3、乐音三要素:

1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15、人远离*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6、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17、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8、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19、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20、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21、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22、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2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24、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25、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6、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对)。

27、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8、利用天*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29、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30、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3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32、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3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34、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35、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36、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7、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38、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39、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40、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