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总结 >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

日期:2022-10-22 00:00:00

1、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3、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4、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南朝的四个*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7、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8、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9、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0、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城附*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1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2、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同盟会(*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颁布《临时约法》。

13、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4、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15、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16、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17、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18、、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 年 1 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0、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1、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22、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23、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5、*的土地改革:1959年,*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26、南朝的四个*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27、1799年,拿破仑通过*夺取*。

28、、“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29、、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家处于不利地位;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0、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阅读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1)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3篇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1

  早期国家的形成

  1、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比较

  统治者产生方式特点

  禅让制民主选举“天下为公”

  世袭制父死子继“家天下”

  2、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

  ①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

  ②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③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④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⑤法典保护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3、《汉谟拉比法典》对当时的意义: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是镇压劳动人民反抗、加强和巩固王权统治的工具,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现在意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便于我们全面了解古巴比伦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是人类由史前时代向农耕文明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地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实质:法典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与现代法律精神的不同: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当时刑法的残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等,这同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等精神是不同的。

  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文献:《**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

  (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

  (3)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2

  早期国家的形成

  1、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比较

  统治者产生方式特点

  禅让制民主选举“天下为公”

  世袭制父死子继“家天下”

  2、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

  ①法典规定了奴隶主对*民和奴隶所享有的特权;

  ②法典规定了奴隶可以买卖、抵债,使奴隶买卖合法化;

  ③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④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⑤法典保护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3、《汉谟拉比法典》对当时的意义: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是镇压劳动人民反抗、加强和巩固王权统治的工具,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现在意义: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便于我们全面了解古巴比伦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是人类由史前时代向农耕文明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地位: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实质:法典是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工具。与现代法律精神的不同:汉谟拉比法典体现了当时刑法的残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等,这同现代法律所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等精神是不同的。

  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2)资产阶级*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3)1871年3月,*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影响: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缺乏生产力)

  核心矛盾: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时间:1861—1865

  战争目的:维护国家统一

  领导者:美国总统林肯文献:《**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颁布)

  作用:调动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性质: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北方胜利的原因:

  (1)内战中,北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

  (2)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了历史潮流。

  (3)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具有正义性。

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3

  1、抓住课堂四十五分钟,学会听课

  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学会听课,对初中的学*进步至关重要。

  课堂学*是学*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成绩的好坏。

  也许有的学生会想,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听课谁不会呀。其实不然,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呢。学会听课,对初中的学*进步至关重要。

  首先,要集中注意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学*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有些同学听课不善于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看似目不转睛,但一堂课下来心中却不留痕迹。俗话说:疑是一切学*的开始。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

  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都是说边学*边动笔的好处。笔记不仅是学*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复*旧知识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笔记中发现新的问题。

  2、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

  时间是个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学*是艰苦的劳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玩与学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上。但是,学*又不是初中学生生活的全部,初中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适当和有益的活动(包括“玩”)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把孩子的闲暇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有娱乐和活动的时间;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课余活动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进步和全面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学*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学科之间有差异,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是初中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一定要学得扎实。学科内容本身也有主次,概念、原理及其形成是主,知识的灵活运用是主,自己学*的薄弱环节是主,在学*的过程中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孩子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其实,初中的学*是整个人生学*的基础,首先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初中学*过了关,高中阶段就可能比较顺利。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2)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的归纳3篇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3)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最远大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南岸

  (1)原因: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时间:1405-1433年

  (3)影响: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强化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岳家军与戚家军是我国两支著名队伍:

  戚家军(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入史册)

  3.葡萄牙于1553年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努尔哈赤: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金:1616年,自立为汗 ③迁都沈阳(盛京)

  (2)皇太极(清太宗):

  ①改女真族为满洲 ②清:1636年,清太宗,盛京 ③迁都北京:1644

  ④贡献:重视发展生产;皇太极该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3)明朝灭亡:1644年

  3.君主的集权化:

  (1)议政王大臣会议

  (2)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

  (3)“*”——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

  影响——清朝的*,制造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林则徐禁烟原因:*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走私,白银大量外流,加剧*的贫弱;(2)*摧残吸食者体质。

  措施:派人暗记密查,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虎门销烟及意义:1839.6.3,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战争的史实: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5、《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8英国强迫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6、*战争对*的影响:*战争以后,*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是**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战争

  1、主要侵略者:英法联军帮凶:美、俄两国

  2、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第二次*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签订一系列不*等条约,共割*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方公里。

  1858,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方公里的土地。

  1860,中俄《北京条约》——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升湖以东以南44万多*方公里的土地。

  4、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天国,起义军称“太*军”。1853年,太*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

  5、1860年,中外*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8月,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军。李秀成率军抵抗,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1862年9月,太*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左宗棠政复新疆

  1、1875年,清*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2、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收回伊犁。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称霸世界的目的。

  经过:1894.9,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重创日军。日舰直逼*旗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致远舰弹药将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了敌人鱼雷,全体将士壮烈捐躯。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军民,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

  4、中日《马关条约》时间1895.4

  主要内容:清*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春,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

  2、《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主要内容:清*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人居住。

  影响:《辛丑条约》给*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伤害了*的*。从此清*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毕升;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4)

——中考知识点归纳数学 (菁华5篇)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①开口向上.

  ②开口向下.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②图象过原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②对称轴是y轴.

  ③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4)顶点坐标.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共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点,函数有值.

  (7)的符号的判定:

  表达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同中为0.

  (8)函数图象的*移:左右*移变x,左+右-;上下*移变常数项,上+下-;*移结果先知道,反向*移是诀窍;*移方式不知道,通过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相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称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1、“三线八角”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3、*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行 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我们学*的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通过圆心的直线,所以是无数条对称轴。

  圆及有关概念

  1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circle).这个定点叫做圆的圆心。

  2 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radius)。

  3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diameter)。

  4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 最长的弦是直径。

  5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arc).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优弧是用三个字母表示。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劣弧用两个字母表示。半圆既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优弧是大于180度的弧,劣弧是小于180度的弧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5)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40句菁华

1、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2、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6、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7、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8、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9、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10、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11、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12、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13、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冰变为水)

1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15、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6、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17、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8、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9、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20、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2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2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23、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

24、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面镜成像的规律,*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27、盲人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盲人眼中,所以盲人看不见物体。

28、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29、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30、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3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2、滑轮组效率:

33、放热:Q放=Cm(t0-t)=CmΔt

34、声速:V=340m/s (15℃)

35、标准大气压值:

36、水的沸点:100℃

37、水的比热容:

38、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C=3×108m/s=3×105Km/s

39、1光年=9.46×1015m.(长度单位或距离单位)

40、课桌的高度约:0.75m;一层楼房的高度约:3m;铅笔长:17.5cm.;中学生身高约:160-170cm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6)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40句菁华

1、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

2、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4、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5、义务更加明确

6、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7、古代*重大科技成就

8、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9、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10、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原农业的发展。

11、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

12、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13、《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4、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5、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16、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17、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18、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19、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20、城邦殖民

21、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22、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2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24、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25、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26、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27、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28、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9、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30、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31、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32、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33、同:

34、评价:

35、天文学

36、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37、评价:*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38、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39、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一)爱琴文明

40、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7)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30句菁华

1、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5、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6、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7、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8、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9、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10、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1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2、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4、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

15、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17、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18、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19、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0、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现在,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21、记住两个原理:

22、杠杆*衡条件:F1 L1=F2 L2

23、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24、放热:Q放=Cm(t0-t)=CmΔt

25、热力学温度:T=t+273K

26、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7、标准大气压值:

28、水的密度:ρ=1.0×103kg/m3

29、1光年=9.46×1015m.(长度单位或距离单位)

30、一标准大气压下:①水的凝固点:0℃;②冰的熔点:0℃;③水的沸点:100℃(气压升高,水的沸点会升高);④ 4℃时,水的密度最大。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30句菁华(扩展8)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实用五份

  知识点1:水的净化

  一、过滤操作要领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若有气泡,则影响过滤的速度。

  “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① 烧杯紧靠玻璃棒;② 玻璃棒下端靠三层滤纸处;③ 漏斗下端靠烧杯内壁。

  注意:1、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过滤时,玻璃棒不能搅拌。

  2、两次过滤后仍然混浊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漏斗或烧杯不干净

  二、净化水的方法:①沉淀、②过滤、③吸附、④蒸馏。

  1、其中吸附和蒸馏能除去可溶性杂质;四种方法都能除去难溶性固体杂质。

  2 沉淀包括静置沉淀和吸附沉淀。

  3 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4 净水过程中明矾的作用:溶于水产生的胶状物吸附杂质,使杂质沉降。

  净水时活性炭的作用: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

  三、硬水和软水

  1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一定是纯水,但纯水是软水。

  2 鉴别方法:加入肥皂水,若产生大量泡沫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甚至有浮渣的为硬水。

  3 软化硬水的方法:煮沸或蒸馏。生活中常采用煮沸的方法。

  4 硬水的危害:(1)浪费肥皂,洗不净衣服;(2)锅炉用硬水,浪费燃料,甚至引起爆炸。

  知识点2: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淡水紧缺的原因:1、 淡水占总水量的比例小; 2、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 3、 水体污染。

  二、爱护水资源

  1、措施:① 一方面节约用水;② 另一方面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①加强水质监测 ②工业三废要处理后排放;

  ③农业上合理农药和化肥 。 ④生活污水要处理后排放。

  3、提高水的利用效益的方法

  ①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 ②农业上改漫灌为喷灌、滴灌。 ③工业上提倡对水的循环使用。

  4 、水污染的三个来源: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知识点3:元素

  一 、元素

  1 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3 元素分成三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 地壳中的元素,按质量分数计算,居前四位的.是:O>Si>Al>F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最多的固态非金属元素Si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

  注意:

  (1)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元素组成物质,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如: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变,分子数目不一定变。

  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元素种类和质量一定不变。

  二、元素符号的意义

  1、一种元素 2、一个原子。3、除N、H、O、F、Cl、Br、I外的元素符号还表示单质.

  三、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四、元素周期表:

  1、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写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横行7个周期;18个纵行16个族。

  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以金属元素开头,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每一单元格包含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练*:下列符号的意义。

  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S:表示硫元素、1个硫原子、硫单质。 2S:表示2个硫原子。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0,酸性越强;PH值越接*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中性。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例如:冰雪融化,钢铁生锈)

  2.区分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化合和分解),根据反应做出类型的判断。

  4.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识记元素符号,熟练书写常用的26种元素符号和名称。(H He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Mn Fe Cu Zn Br Ag I Ba W Hg)。

  (2)各元素符号的意义。

  5.化合价和化学式:

  (1)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3)根据物质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4)应用元素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6.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原子的构成,质子数,电子数和核电荷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元素的性质和类别(NaMgOClNeHe)

  (4)识记元素的概念,判断元素存在的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知道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金属和非金属).

  (5)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以水,二氧化碳,氧气为分析对象).

  7.物质的分类:

  (1)识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认识和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

  (2)识记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和分类(金属和非金属),能判断单质和化合物。

  8.溶液溶解度:

  (1)识记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相互联系。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3)识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两者互相转化的方法。(增减溶质,溶剂,改变温度)。

  (4)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5)识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几个要素的含义,理解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6)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跟压强成正比毛茛温度成反比)

  (二)物质的知识

  1.水

  (1)知道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了解气体的体积比),水的组成和电解水的反应表达式,两种气体的鉴别。

  (2)知道水的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水的组成,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水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以及反应表达式。

  (4)水的污染和净化,其中污染的原因,和净化的方法。

  (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物质的式量计算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根据化学式计算各原子的个数比

  4.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

  (其中(1)根据化合物质量,求它们所含元素的质量(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相应的化合物的质量)。

  5.溶解度的计算

  (1)已知饱和溶液的质量或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求溶解度。

  (2)已知溶解度,计算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

  (四)实验

  1.常用仪器的识别。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固体液体)(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3)量筒,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4)托盘天*,砝码的使用。

  (5)试管中(固体液体)加热的正确使用。

  (6)溶液的配制,粗盐的提纯(过滤的操作)(蒸发的操作) 。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