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

日期:2022-11-30 00:00:00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1

  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2

  (一)乘除四则运算

 1.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2.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3.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二)小数四则运算

  1.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4. 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 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三)分数四则运算

  1. 分数加法: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 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四)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3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1)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菁华5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1

  小学学*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 2—6的乘法口诀:

  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注意:一一得一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重点)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注意: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4.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7.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重点)

  1.认识*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除法的意义:

  (1)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如:8÷2 读作8除以2等于4。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都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商”。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列表统计法;(2)象形统计图;(3)画“正”字统计法。

  2.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表中的数量是几就在象形统计图中涂几个小格。

  3.“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重点)

  1. 7—9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_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

  3.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列式为:12÷3=4。

  5.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2

  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

  三种类型:

  第一种:已知统计表,来涂出统计图,再做题

  要求:涂时看清每个格子表示数量几,涂得美观大方方、有半格时要在格中间画一条直线

  第二种:已知统计图,填出统计表,再做题

  要求:先看统计图中每个格子表示数量几,看好几后,再填数

  第三种: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填统计表,涂统计图

  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已知找对数字,

  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要求:一定要提出与前几题不一样的、要用问号、要解决

  做应用题时需要注意什么:①算式写对②得数算对③单位④答

  世界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从数学意义上讲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一个数,宇宙间任何一个量都未能超过它,这个数就是10的100次方,也叫“古戈尔”(gogul的译音)。

  目前世界上每秒运算10亿(10的9次方)次的最快速的电子计算机,假定它从宇宙形成时(距今约200亿年)就开始运算,到今天,其运算总次数也不够10的100次方次。

  没有最小的数字,但有最小的自然数,就是“0”。

  质数相关定理

  1、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2倍之间,即区间(a,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

  2、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格林和陶哲轩,20xx年)

  3、一个偶数可以写成两个数字之和,其中每一个数字都最多只有9个质因数。(挪威布朗,1920年)

  4、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

  5、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最多由5个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后来,有人简称这结果为(1+5)(*,1968年)

  6、一个充分大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最多由2个质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简称为(1+2)(*陈景润)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3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方根

  ①算数*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方根是0

  ③*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面直角坐标系,*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均数,简称*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均数差的*方的*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行。

  4、*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方公式。

  (2)完全*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4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划线一定要用尺子,抄错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知道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再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5.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时注意加减号,不要混乱。

  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搭一个五边形,最少要用(五)根小棒。

  3.从正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

  4.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它就有几条边。

  三.表内乘法(一)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或4×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6.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7.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8.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9.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10.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学生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四、表内除法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比较熟练地运用2~9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均分。

  *均分的两种分法:

  分法1:*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分法2:按每几个一份的分,*均分成几份。

  如:有10个苹果,分法1:*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2个;分法2:按每2个一份的分,*均分成5份。

  五、米和厘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位再加减。如:

  1米-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 -40厘米=60厘米)

  5.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是可以测量出长度的。

  6.画线段要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题目要求的数字那里。

  比如:要求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就从0开始,画到5结束。

  例题:

  (1)从刻度0到7是( 7 )厘米。

  就直接用7-0=7厘米。括号就填7厘米。

  (2)2到8是(6 )厘米。

  就直接用8-2=6厘米。括号就填6厘米。

  7.画一条比6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就是求比6厘米短3厘米是多少?

  6-3=3厘米。所以题目要求就是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8.例题:

  任意画一个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要求画一个三角形。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2.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3.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

  3 × 4 = 12

  (乘数) × (乘数) = (积)

  4.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几的乘法口诀前一句和后一句就相差几。

  5.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6.熟练地背诵1-6的乘法口诀,顺着背、倒着背、竖背等多种方法。

  7.乘法口诀关系到下册的除法的计算,务必背熟。

  8.乘法、乘加、乘减、加减的应用,要求首先读题,弄清楚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确定用什么法计算。

  9.用表内乘法求商。

  七、观察物

  1.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不一样。

  2.根据立体图形判断*面图形,根据*面图形判断立体图形。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5

  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2)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5篇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1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元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

  (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2

  小学学*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 2―6的乘法口诀:

  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注意:一一得一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重点)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注意: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4.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7.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重点)

  1.认识*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除法的意义:

  (1)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如:8÷2 读作8除以2等于4。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都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商”。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列表统计法;(2)象形统计图;(3)画“正”字统计法。

  2.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表中的数量是几就在象形统计图中涂几个小格。

  3.“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重点)

  1. 7―9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_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

  3.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列式为:12÷3=4。

  5.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3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一些常见的分数化无限循环小数

  1/3=0.3333……

  1/6=0.1666……

  1/7=0.142857142857142857……

  1/9=0.1111……

  1/11=0.090909……

  1/99=0.010101……

  1/101=0.009900990099……

  1/111=0.009009009……

  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需求。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4

  小学学*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 2—6的乘法口诀:

  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注意:一一得一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重点)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注意: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4.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7.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重点)

  1.认识*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除法的意义:

  (1)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如:8÷2 读作8除以2等于4。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都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商”。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列表统计法;(2)象形统计图;(3)画“正”字统计法。

  2.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表中的数量是几就在象形统计图中涂几个小格。

  3.“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重点)

  1. 7—9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_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

  3.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列式为:12÷3=4。

  5.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 5

  1、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

  4 × 3 = 12或3 × 4 = 12

  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乘加:3×4+2=14乘减:3×5-1=14

  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

  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

  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

  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如:2和4相乘用2×4=8

  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如:2个8相乘用8×8=64

  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

  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

  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4、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2、借用连线或者符号解答问题比较简单。

  3、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3)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实用五篇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1

  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2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

  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

  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移:当物体水*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移。

  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一)填空

  1、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车身的运动是( )现象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

  3、小明向前走了 3米,是( )现象。

  4、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 )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

  (二)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2、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

  3、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4、火箭升空,是旋转现象。( )

  5、树上的水果掉在地上,是*移现象( )

  (三)选择

  1、教室门的打开和关闭,门的运动是( )现象。

  A.*移B旋转C*移和旋转

  2、下面( )的运动是*移。

  A、旋转的呼啦圈B、电风扇扇叶 C、拨算珠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3

  乘除法的意义意义:

  乘法: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熟知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是多少、几的几倍是多少。

  除法:理解除法的含义(*均分、包含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能看图意列算式,并描述相应的算式的含义。

  (图意不够明确时,应该用单位名称表示)

  能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熟知算式中各数名称“因数”和“积”;被除数”、“除数”和“商”等。

  乘除法的计算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

  了解乘法口诀的推算方法,知道2、4、8,3、6、9之间的乘法关系。

  能发现乘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并填写。

  能够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同时要知道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的计算方法。

  会用计算关于加减乘除的两步计算式题。(递等式不要求)

  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

  乘除法的应用(对应意义)能够运用一步计算的乘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较为简单的问题。

  求几个几是多少?

  求几的几倍是多少?

  求*均分的结果。

  求包含分的结果。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有余数的除法

  (加减法应用题)

  角和直角的`认识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借助工具判断直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以、顶点及其数量和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经历从立体到*面的过程,体验“立体”与“*面”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知识点归纳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小朋友们,你们记住多少知识呢?如果忘记了的话,赶快点击浏览本文复*一下吧!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4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一、*均分

  1、*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移:当物体水*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5

  乘除法的意义意义:

  乘法: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熟知乘法的含义:几个几是多少、几的几倍是多少。

  除法:理解除法的含义(*均分、包含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能看图意列算式,并描述相应的算式的含义。

  (图意不够明确时,应该用单位名称表示)

  能运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熟知算式中各数名称“因数”和“积”;被除数”、“除数”和“商”等。

  乘除法的计算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

  了解乘法口诀的推算方法,知道2、4、8,3、6、9之间的乘法关系。

  能发现乘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并填写。

  能够熟练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同时要知道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的计算方法。

  会用计算关于加减乘除的两步计算式题。(递等式不要求)

  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计算。

  乘除法的应用(对应意义)能够运用一步计算的乘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较为简单的问题。

  求几个几是多少?

  求几的几倍是多少?

  求*均分的结果。

  求包含分的结果。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有余数的除法

  (加减法应用题)

  角和直角的认识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借助工具判断直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以、顶点及其数量和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能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经历从立体到*面的过程,体验“立体”与“*面”的区别和联系。

  总结:小学二年级数学数学知识点归纳就为大家介绍完了,小朋友们,你们记住多少知识呢?如果忘记了的话,赶快点击浏览本文复*一下吧!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4)

——二年级语文二单元知识点3篇

  一、我会写的生字

  识字胡戏棋钢观弹琴养

  休伸甜歌院除息您牵困

  员青宁室样校切教响班

  欠元包钟叹哈迟闹

  及身仔细次外计怦礼加

  二、要求背诵的课文

  背诵《一株紫丁香》全文。

  三、语文园地二

  读读记记:三横王双口吕木土杜草头黄言午许弓长张双人徐立早章耳东陈古月胡干钩于口天吴

  四、学*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五、口语交际:《我的想法》

  六、训练要点:加偏旁识字;体会带提手旁的字的意思;比较形*字;

  一、会读词语。

  (熟读)孔雀锦鸡起欣赏石龟续叨念黎明喳喳

  二、字音区分。(注音,熟读)1、翘舌音:喳巢崭赏扔甚至蒸

  三、多音字组词。(熟记)

  卷dbjuàn(试卷)

  雄鹰镜子猎人

  黄鹂嬉戏倒映幻想喃喃雾蒙蒙

  蓬松表演

  鸟巢香蕉

  崭新跨步扑棱棱

  木牌甚至

  侧面蒸干

  卷继

  热腾腾

  浓浓的

  叽叽

  2、*舌音:丛死

  3、后鼻音:孔鹰灵蓬棱赏镜映扔蒸蒙浓腾juǎn(一卷)zhōnɡ(中间*)cháo(朝向朝南)zhāo(朝阳朝夕)db

  重chónɡ(重写重来)db朝

  中zhònɡ(猜中中奖)db

  zhònɡ(重要重大)

  一、词语

  丛林 牢记 拍手 保护 动物 母鸡 小猫 羽毛 红领巾 捕捉 理由 活跃 蹦蹦跳跳

  机灵 清晨 消失 觉得 扔掉 眼睛 纸船 永久 在乎 至于 生死 弯腰 捡起 颗粒

  棉被 并且 夜晚 喜欢 味道 轻重 时刻 人群

  二、看拼音写词语

  牢(láo)记(jì) 动(dòng)物(wù) 红(hóng)领(lǐng)巾(jīn) 眼(yǎn)睛(jīng)

  清(qīng)晨(chén) 喜(xǐ)欢(huān) 羽(yǔ)毛(máo)在(zài)乎(hū)保(bǎo)护(hù)

  三、形*字组词

  群(群众)刻(刻苦)轻(轻重)妹(妹妹)捡(捡起)要(要求)至(至少)

  裙(裙子)孩(孩子)经(已经)味(香味)脸(脸面)腰(弯腰)到(到达)

  乎(在乎)舟(小舟)睛(眼睛)奶(奶奶)灵(机灵)令(命令)物(动物)

  呼(欢呼)船(小船)晴(晴天)扔(扔掉)寻(寻找)领(红领巾)场(操场)

  护(保护)怕(害怕)丛(丛林)

  户(户口)拍(拍手)从(从前)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5)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50句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3、“方向和路线”的复*。

4、“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

5、“测量”的复*。

6、*方根

7、二次根式

8、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三元一次方程组

10、*均数

11、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1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13、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14、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15、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16、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17、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18、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9、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20、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2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2、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23、乘法的初步认识

24、退位减法

25、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26、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7、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8、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9、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0、加、减法估算

3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3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33、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

34、加减法的估算

35、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36、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37、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2倍之间,即区间(a,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

38、一个偶数可以写成两个数字之和,其中每一个数字都最多只有9个质因数。(挪威布朗,1920年)

39、厘米: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40、连加:多个数字连续相加叫做连加。例如:28+24+23=85.

41、1—6的乘法口诀

4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如右图。顶点

43、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44、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45、★画直角的方法:①画一个点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46、*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47、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48、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

4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50、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6)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6篇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米(m)、分米(d m)、厘米(c m)、毫米(mm)。

  2、长度单位的进率: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长度单位换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4、长度单位的加、减或比较:两个不同的长度单位的数量进行加、减或比较大小时,必须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

  5、物体实际测量方法:

  (1)依据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一般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如教室、操场、旗杆、大树……

  比较短的物体依据实际情况和显示的数字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如:大拇指到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1分米,我们的手指甲长约1厘米,教室门高约2米,数学书长约20厘米,书桌高约7分米……

  (2)在进行物体测量时,先要把直尺或米尺的零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直尺或米尺上的什么数字,长度就是这个数字。如果是一把断尺测量物体,同样要将断尺左边与物体一端对齐,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断尺什么数字,然后用另一端的数字减去左边的数字,就是物体的实际长度。

  按比例分配解题技巧

  小技巧:a、把比转化成为分数,用分数方法解答,即先求出总分数,然后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的解题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的量是多少

  b、把比看做分得的分数,先求出各部分的总分数,然后再用“总量总份数=*均每份的量(归一)”,再用“一份的量各部分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c、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设未知量为。再根据题中“已知比等于相对应的量的比”作为等量关系式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再解比例求出x。

  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小技巧:(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

  (2)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式;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式。

  (3)解比例式。设未知数为x,并代入等量关系式,得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4)解比例。

  (5)检验并写出答语。

  三角形计算公式

  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大角对大边。

  3、周长c=三边之和a+b+c

  4、面积:

  s=1/2ah(底x高/2)

  s=1/2absinC(两边与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

  s=1/2acsinB

  s=1/2bcsinA

  5、正弦定理:

  sinA/a=sinB/b=sinc/C

  6、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A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二年级数学验算方法总结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各科老师可以配合好训练学生养成一下课先准备下节课要用的学*用品,然后再去活动的*惯,上课伊始,在学生异常兴奋的状态下,教师说和喊作用都不大,可以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学生跟着齐拍三下,然后坐好。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回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营造活泼、宽松的倾听氛围:新课程不提倡以往那种非常呆板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要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上来,教师不必苛求他的坐姿是否端正,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或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然,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角色分配,给每位组员定个岗位,各司其责,人人有事做,合作之前教师还要讲清楚合作要求,定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感,从而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就会更乐于倾听。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倒数定义

  倒数是一个数学学科术语。是指数学上设一个数x与其相乘的积为1的数,记为1/x,过程为“乘法逆”,除了0以外的数都存在倒数,分子和分母相倒并且两个乘积是1的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小学数学成绩太差如何补*

  首先我们应该先分析孩子们数学学不好的原因,有很多的孩子们是因为原本数学基础就非常的薄弱,跟不上老师们复*的进度,所以越到后面越没有自信心。还有的孩子们是因为数学基础比较好,但是容易对知识点进行混淆,在做题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思路,不会对知识点进行运用。最后一类孩子们是在考试时非常的紧张、怯场,*时会做的题在考试时也非常容易丢分大脑一片空白。

  孩子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学的定义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如果对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掌握的不够扎实,可以在课下多进行练*。如果孩子们认为自己学*非常的慢,那就可以选择报名辅导班,来帮助孩子们学*。

  第一章————除法

  1、用乘法口诀做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应用题中,除数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7)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30句菁华

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2、估算

3、“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

4、敢于提问的*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5、函数

6、数据的离散程度

7、*行线的判定

8、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9、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10、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11、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12、不进位加法

13、不退位减法

14、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15、可以表示起点

16、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17、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18、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19、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20、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21、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

22、不退位减:减法运算中不用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例:56-22=34。6能够减去2,所以不用向高位5借位。

23、连减:多个数字连续相减叫做连减。例如:85-40-26=19.

24、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5、1—6的乘法口诀

26、分数:把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者几份。

27、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2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29、差=被减数-减数

30、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8)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菁华5篇)

  小学学*数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通读课文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同时在通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下面给大家带来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我能辨认一个立体实物从前面、侧面和上面所看到的*面图形。

  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运算(重点)

  1.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加、减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是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估算。估算时,把这个数估成与他最接*的整十数再去计算。

  5.解答应用题的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6.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7.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重点)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乘号左右的两个数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左右两边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 2—6的乘法口诀:

  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5的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6的乘法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注意:一一得一

  第四单元:角的认识(重点)

  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注意: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4.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5.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6.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7.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重点)

  1.认识*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均分。

  2.除法的意义:

  (1)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如:8÷2 读作8除以2等于4。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都叫做“除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商”。就是: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除以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想:除数×商=被除数。

  第六单元: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1)列表统计法;(2)象形统计图;(3)画“正”字统计法。

  2.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统计表中的数量是几就在象形统计图中涂几个小格。

  3.“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5。

  第七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重点)

  1. 7—9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_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

  如:2的3倍是多少?列式为:2×3=6。

  3.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都用除法计算,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如:12是3的几倍?列式为:12÷3=4。

  5.在需要提出问题并解决时,可以提:

  ①加法的`问题:求总数,“谁和谁一共是多少?”。

  ②减法的问题:进行比较。“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

  ③除法的问题:有倍数关系的可以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谁是谁的几倍?”,“是”字前写较大数,“是”字后写较小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

  一张床长2(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数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 (菁华3篇)(扩展9)

——小学二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精选五篇)

  1、比喻句

  一片片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小花伞。

  2、并列句

  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小红是二年级的学生,我也是二年级的学生。

  3、……有……

  小河上有座石桥。河里有许多小鱼。

  4、……说……

  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我高兴地说:“下雪了!”

  5、我要......

  我要给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要给同学们唱一首歌。

  6、……吗?

  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你的作业写完了吗?

  7、……吧?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出去玩了吧?

  8、……啊!

  快看,那片花真漂亮啊!北京真美啊!

  9、......也......

  嫦娥奔月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也是神话故事。

  小狗是动物,小牛也是动物。

  苹果是水果,梨也是水果。

  人造卫星能飞上太空,宇宙飞船也能飞上太空。

  我会用毛笔写字,哥哥也会用毛笔写字。

  他学*认真,我学*也认真。也:小羊爱吃草,小牛也爱吃草。

  10、用词造句:

  可爱的: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我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

  亲切地:老师亲切地说:“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兴奋地: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仔细地:我仔细地检查试卷。我仔细地观察小动物。

  顺利地:我顺利地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高兴地:他高兴地叫了起来。他看着本子上的小红花高兴地笑了。我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立刻:听到妈妈叫他,他立刻跑了过去。

  11、倒装句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

  我们班是先进班集体。先进班集体是我们班。

  12、“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奶奶把书包放在写字台上了。书包被奶奶放在写字台上了。

  太阳会把浅水洼里的水蒸干。浅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

  13、把句子写生动、具体。

  例:小猴子爬上葡萄架。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我吃起苹果来。我(大口大口)地吃起苹果来。

  14、句子拓展:

  一辆汽车开过来。(红色的、飞快地)一辆红色的汽车飞快地开过来。

  (1)妹妹对我笑起来。(可爱的、甜甜地)可爱的妹妹对我甜甜地笑起来。

  (2)蝴蝶在空中飞。(美丽的、自由自在地)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

  15、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吃点苦怕什么?吃点苦不用怕。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16、合并句子

  红红爱画画,花花爱画画。红红和花花都爱画画。

  王红喜欢帮助别人,刘兰也喜欢帮助别人。王红和刘兰都喜欢帮助别人。

  17、并列句

  刚刚爱读书。刚刚爱画画。刚刚爱读书,也爱画画。

  青蛙能在水里生活。青蛙能在地面上生活。青蛙能在水里生活,也能在地面上生活。

  18、________真_____啊!我______________。

  如:花坛真漂亮啊!我要把它拍下来。

  北京真美啊!我多么想去看看。

  这朵花真香啊!我要好好闻一闻。

  这座山真高啊!我多么想爬一爬。

  这里的风景真美丽啊!我多想把它画下来。

  19、用“像”写比喻句。

  如:湖水像一面镜子。

  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

  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小白兔的眼睛像两颗红宝石。

  小狗的眼睛像两颗黑宝石。

  20、常用标点训练:(?的正确使用)

  1、狐狸为什么说葡萄酸呢(?)

  2、葫芦藤上挂着三个小葫芦(。)

  3、爷爷买的枣儿真甜啊(!)

  4、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

  5、我在操场上捡到一枝钢笔(。)

  6、阿英是苗族小姑娘(。)

  7、李华今天怎么没来上课(?)

  8、我多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啊(!)

  9、爸爸给我买了一只新的书包(,)漂亮极了(!)

  10、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1、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一、复*课文:

  1、学*了《玲玲的画》一课,你想说些什么?

  学*了《玲玲的画》一课,我想说:“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子,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揠苗助长》中的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但禾苗却全都枯死了呢?

  (因为他不懂禾苗生长要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

  3、《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生长规律。

  《守株待兔》告诉我们:要努力做事才行,对以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去掉带点的字,句子的意思和原来的一样吗

  (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

  这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而原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这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一词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

  (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这个句子中“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以后,种田人什么时候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5、当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时,它会怎样想?

  二、背诵

  1、照样子,写一写:

  看了看想了想瞧了瞧闻了闻又肥又大又大又圆又大又红又白又胖

  乐滋滋乐陶陶乐呵呵喜洋洋喜滋滋美滋滋

  2、背诵129页“我知道”

  《丑小鸭》一文的作者是(安徒生)。他是(一百多)年前的(丹麦)人,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白雪公主》)、(《冰姑娘》)也都是他写的。

  三、听写:

  喇叭玲珑狼狗负责天鹅翅膀敲打附*蛋壳鸭子谈论远*欺负希望计算

  引导陈列肥肉蜜蜂气派守卫敲鼓保守丢失狗熊糟糕楼房冰冷接*惊讶

  焦急算式楼梯肯定此外脑筋敲门贝壳队列吸引肩膀学费灰尘讨厌鸭蛋

  讨论鸡蛋浪费愿望皮筋因此电梯木桩肥料列车灰色谈话

  四、比较组词:

  叭(喇叭)铃(门铃)狗(狼狗)脑(脑筋)讶(惊讶)谈(谈论)蜂(蜜蜂)

  趴(趴下)玲(玲珑)钩(鱼钩)恼(烦恼)呀(哎呀)淡(淡水)锋(锋利)

  附(附*)丢(丢失)焦(焦急)望(希望)此(因此)桩(木桩)肥(肥胖)

  咐(吩咐)去(过去)售(销售)忘(忘记)比(比较)脏(内脏)巴(尾巴)

  冰(冰冷)欺(欺负)膀(翅膀)详(详细)幅(幅度)奖(奖状)寓(寓言)

  冻(冷冻)斯(斯文)榜(榜样)样(样子)副(副科)浆(粉浆)遇(遇到)

  喘(喘气)串(串通)撞(撞击)锄(锄头)烘(烘烤)剩(剩饭)烈(烈日)

  端(端正)窜(逃窜)幢(一幢)助(帮助)哄(哄骗)盛(盛开)裂(裂开)

  孤(孤单)笆(篱笆)饥(饥饿)伟(伟大)汤(汤盆)铲(铁铲)厌(讨厌)

  抓(抓住)吧(网吧)讥(讥笑)苇(芦苇)扬(表扬)产(生产)庆(欢庆)

  五、多音字:

  fā(发现) qīn(亲人) sì(似乎) ké(蛋壳) zhī(一只)

  发 亲 似 壳 只

  fà(头发) qìn��(亲家) shì(似的) qiào(地壳) zhǐ(只有)

  六、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天鹅(厚厚)的冰(漂亮)的影子

  (长长)的脖子(勤劳)的蜜蜂(仔细)地看(满意)地端详(满意)地笑了

  (惊讶)地说(自言自语)地说(焦急)地转来转去(懒洋洋)地趴着

  七、近义词:

  仔细―(细心)满意―(满足)附*―(旁边)常常―(经常)观察―(观看)

  惊讶―(惊奇)巴望―(盼望)焦急―(着急)孤单―(孤独)幸亏―(多亏)

  格外―(特别)乐滋滋―(乐呵呵)

  八、反义词:

  仔细―(马虎)常常―(偶尔)焦急―(从容)讨厌―(喜欢)

  九、量词:

  一(只)花狗一(个)园子一(所)房子一(只)野兔一(个)影子

  十、四字词语:

  1、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同心协力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战无不胜

  2、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博采众长 多多益善

  3、关于错误思想的成语:贪小失大 舍本逐末 轻重倒置 小题大做

  4、关于刻苦学*的成语:勤学好问 好学不倦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xiàn)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