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5 00:00:00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1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

  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

  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

  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8、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学*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理功能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水生到陆生。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性。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在适应古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过度繁殖(条件)生存斗争(基础)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4、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5、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是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

  6、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内因),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外因)。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2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是进化的。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3

  一

  仁膜消失现两体,

  赤道板上排整齐,

  一分为二向两极,

  两消两现建新壁.

  (膜仁重现失两体)

  二

  膜仁消,两体现

  点排中央赤道板

  点裂体分去两极

  两消两现新壁建

  三

  膜仁消失显两体,

  形数清晰赤道齐,

  点裂数增均两极,

  两消三现重开始。

  四

  有丝分裂分五段,间前中后末相连,

  间期首先作准备,染体复制在其间,

  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

  均分牵引到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

  五

  前:两失两现一散乱

  中:着丝点一*面,数目形态清晰见

  后:着丝点一分二,数目加倍两移开

  末:两现两失一重建.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初一上册生物复*知识点3篇

初一上册生物复*知识点1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有没有淀粉,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主要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在这个实验中,①先将盆栽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中淀粉运走耗尽;②用黑纸片将叶处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其目的是不见光,形成对照;③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④取下一叶片放置在酒精中隔水加热而不直接加热是防止_;叶片一直要加热到颜色为黄白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⑤滴碘液前先要用清水将洒精中取出的叶处清洗干净,其目的是防止对后面实验的干扰.

  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将叶片放置在酒精中隔水加热所看到的现象是酒精变成绿色,在叶片上滴加碘液后所看到的现象是:用黑纸遮盖部位不变蓝,没有用黑纸遮盖的部位变成蓝色。本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绿叶在光下制造_了淀粉_。

  3.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4.树木在冬天生长缓慢主要是因为光照减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减少,而植物细胞中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以外,主要是有机物5.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5.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两地的光照条件、白天气温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甲地的夜间气温比乙地的夜间气温低许多,结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分析其原因是:①两地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②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在夜间,甲地温度较低,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从而消耗的有机物比乙地甜瓜少,所以甲地甜瓜含糖量高一些。

初一上册生物复*知识点2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3、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叶片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能够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做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它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例:小羊多莉长得像提供细胞核的妈妈,因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中有储存信息的物质——():

  信息需要物质作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的有机物,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DNA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基因。

初一上册生物复*知识点3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常见的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1)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

  (2)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量很少,缺乏高大植物。

  (3)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稀少,生态环境最为恶劣。

  (4)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有“地球之肾”之称。

  2、人工生态系统:在人工栽培或建造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叫工生态系统。常见的有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较少。

  (2)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二、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2、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生物复*重点知识点 (菁华3篇)

生物复*重点知识点1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衡。生态*衡是动态的*衡,即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围绕某一数值不断变化的。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2、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是对动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它意义在于: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等。

  3、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常见仿生例子:宇航员穿的“抗荷服”,冷光灯,雷达,薄壳建筑,智能机器人。

生物复*重点知识点2

  植物的矿质营养

  名词:

  1、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3、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

  4、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语句:

  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③、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根细胞表面的阴、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二是离子被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内部,根进行离子的交换需要的HCO-和H+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结合后理解成的,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离子要消耗能量。④影响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CO-和H+,为主动运输供能,因此生产上需要疏松土壤;b、载体的种类是决定是否吸收某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是决定吸收某种离子的多少,因此,根对吸收离子有选择性。氧气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①吸收部位:都为成熟区表皮细胞。②吸收方式:根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吸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动运输。③、所需条件:根对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载体。④联系:矿质离子在土壤中溶于水,进入植物体后,随水运到各个器官,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分的运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矿质运输的利用,取决于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转移,能反复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N、P、Mg在植物体内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Ca、Fe在植物体内以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时,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现病态。

  4、合理灌溉的依据: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5、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相关,在一定的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

生物复*重点知识点3

  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生物会考知识点 40句菁华

1、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3、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4、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5、顶端优势的原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顶芽优先生长

6、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7、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8、群落的空间结构

9、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10、消化和吸收

1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细菌、霉菌等)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发现于原核生物体内,现已分离出100多种,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含有这种酶。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诊断中重要的一类工具酶。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12、生命调节的特点是什么?神经与激素共同调节

13、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1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15、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16、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17、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18、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19、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无机自然环境。

20、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1、那些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2、多细胞植物体大多是由多种器官组成的。

23、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24、按寄生生物来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5、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26、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27、可作为证明细胞全能性的实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28、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29、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30、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1、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32、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33、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

34、获取目的基因的2种方式?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从生物体细胞中分离

35、植物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当膜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吸(失)水。

36、细胞膜的成分: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是流动的。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也是可以运动的。(见书本68页图4-6)

37、过程

38、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39、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40、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生物高三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名词: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唿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语句:

  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烈。

  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

  3、水污染的危害:

  ①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②水体中过量的N、P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③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4、土壤污染的危害:

  ①“镉米”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

  5、噪声污染的危害:损伤听力,干扰睡眠,诱发多种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细胞分裂期:

  A、分裂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

  B、分裂中期: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

  C、分裂后期: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分。

  D、分裂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

  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

  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

  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初一上册生物复*知识点范本5份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3、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植物叶片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能够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做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小小的**卵,内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它是由父母传下来的,因而叫做遗传信息。例:小羊多莉长得像提供细胞核的妈妈,因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中有储存信息的物质――():

  信息需要物质作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DNA的的有机物,它主要存在于细胞核。DNA可以分成许多个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基因。

  一、种子的萌发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发芽的种子数

  1、发芽率=――――――――*100%

  共检测的种子数

  2、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才能播种。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成茎、叶。(注: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1、花粉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发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方式多种多样,桃花、李花、苹果花、油菜花等色彩鲜艳,气味芬芳,还有蜜腺,所以都是靠昆虫传粉的;玉米、杨、柳的花粉多而轻盈,所以常靠风传粉。另外,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还可以进行人工传粉。

  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移动到胚珠内部,与里面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卵。**与卵细胞融合的过程叫做**。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后,花瓣、雄蕊和雌蕊的花柱、柱头均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最终发育成果实。

  【例题】现有3个甘薯、4个马铃薯、5粒大米、6粒玉米、7个西瓜、8个桃、9粒花生米,共有果实多少个?

  【知识点】本题是一个联系实际的题。通过本题,学生能进一步熟悉果实、种子的形成。

  【精析】甘薯是植物的根;马铃薯是植物的茎;大米是胚乳;花生米是种子;只有玉米、西瓜和桃是果实。所以6+7+8=21。

  【答案】21个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常见的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1)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

  (2)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植物。

  (3)荒漠生态系统:生物稀少,生态环境最为恶劣。

  (4)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有“地球之肾”之称。

  2、人工生态系统:在人工栽培或建造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叫工生态系统。常见的有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较少。

  (2)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二、了解当地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2、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生物的进化复*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高中生物知识点复*资料总结(五)份

  1、孟德尔试验成功的原因、选用了正确的试验材料;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队及以上的性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试验结果;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才提出的假说并设计新的试验来验证。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这两个定律可以说是遗传学部分最重要的两个定律,经常在大题中出现,很多与遗传有关的题都是围绕这两个定律出的,同学们要记牢。

  3、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但是没有说明遗传信息可以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没有说明遗传信息可以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中心法则是很重要的一个法则,经常在考试中出现。

  4、单倍体植株长弱小,高度不育,单倍体育种却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部分也是常考点,属于重难点知识,考生们要对此给予关注。

  5、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大家对种群的基因库都会有一定的概念,但是完整地描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同学们尽量记住种群的基因库的概念,避免丢分。

  1、水、存在形式,生理功能

  2、无机盐、存在形式,生理功能

  3、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碳骨架

  4、糖类、组成元素、种类(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功能

  5、脂质、组成元素、种类、功能

  6、蛋白质、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结构通式,书写)、肽键(书写)、功能,计算题(肽键和脱去水分子数、蛋白质分子量)

  7、核酸、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哪三部分构成?)、分类、功能

  8、实验部分、糖类、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步骤、现象。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是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这部分知识经常在大题中出现,考生们要牢牢记住呀。

  2、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纸杯,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指的是原有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两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同学们一定要区分好,不能混淆。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负反馈调节不但在生物群落内部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调节。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直接、间接价值。考生们要注意对这几种价值进行判断,不要混淆。

  1、细胞周期概念?真核细胞的_方式有几种

  2、有丝_各个时期的特点、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各个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及DNA含量的变化

  4、植物细胞有丝_与动物细胞有丝_的区别

  5、无丝_的特点?无“丝”指什么?哪些细胞通过无丝_的方式形成新细胞

  6、细胞分化的概念

  7、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举例说明

  8、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9、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原因

  10、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11、癌细胞的特征

  12、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恶性肿瘤的预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关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