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物理教案 >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

日期:

  *面镜物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面的镜子称为*面镜。

  三、新课

  (一)、*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 课本P56思考与练*1.2.5.

  (二)、*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3.4.6.

  (三)、*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面镜成像特点

  1.*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面镜物理教案 2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面镜物理教案 3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面镜物理教案 4

  学*目标:

  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面镜成像的特点

  2、*面镜成像的原理。

  3、*面镜成像的应用。用*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重点:*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难点: *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

  ⑴*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

  ①*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 *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⑤物体在*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二、合作交流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1、猜想与假设:

  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

  *面镜物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道*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的,叫做*面镜,从*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面镜中的像。(利用*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面镜中所成的像,在*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

  学生利用*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板玻璃也能看作是*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题。

  (3)预*“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扩展1)

——*面镜成像教案 (菁华5篇)

*面镜成像教案1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物体到*面镜的距离与像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5、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

  6、物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面镜。

  制作步骤:

  1、在2113纸上竖一块玻璃板作为*5261面镜,在纸上记下4102*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放1653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面2113镜成像的实验步骤如下:

  1、在纸上竖一块玻璃5261板作为*面镜,在纸上记4102下*面镜的位置。1653

  2、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拓展资料:

  *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面镜中的虚像。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人"就是你的"像"(image)。在镜面成像中,你的左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左边,你的右边你看到的还是在右边,但如果是两个人面对面,你的左边就是在对方的右边,你的右边就是在对方的左边。这样的效果也叫镜像。

  制作步骤:

  1、在纸2113上竖一块玻璃板5261作为*面镜,在纸上记下*面镜的位置;

  2、把点4102燃的蜡烛1653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扩展资料

  实验:

  【仪器和器材】

  蜡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制作方法】

  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并在反光面位置两侧的底座玻璃上画线。

  【使用方法】

  将做好的装置放在方格纸上,并让装置上的记号线与方格纸上的中线重合。

  【实验技巧】

  做实验时方格纸上的记号,应将物体的整个底部形状画出。

  【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面镜,虽然成像清晰度降低,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中宜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从而避免因前后两个玻璃面成的像不重合而有一定错位(重影),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放置,这样避免使像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像重合,从而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可用两块三角板检验玻璃板是否与桌面垂直;

  (4)在桌子上铺白纸的目的是便于记下蜡烛、玻璃板和像的位置,从而确定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及物、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成像特点:

  1、*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面镜。

  3、像到*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总结:*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面镜对称)

  *面镜成像的实验步骤:2113

  1、仪器和器材准备。蜡5261烛,12 cm×15 cm透明玻璃片(最好用贴有4102反光膜的汽车用玻璃),12 cm×10 cm普通1653透明玻璃片,玻璃胶。

  2、在透明玻璃12 cm边涂上适量的玻璃胶,将其固定在12 cm×10 cm普通透明玻璃片的正中间(要保证两玻璃面的垂直),接着在透明玻璃的两侧放置蜡烛(两根蜡烛要确保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移动并测量两根蜡烛与透明玻璃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4、做好实验后收拾器材,根据所得数据分析研究。

  *面镜成像的实验方法:

  本实验总方法:实验归纳法。

  用未打开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的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扩展资料:

  *面镜成像特性:

  但在实验中,我们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面镜,虽然成像不如*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不需点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行光束、发散光束。

  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由*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

  即我们在*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面镜里成的是虚像(*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

  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实际上是前后相反,但是教科书上是左右相反)

*面镜成像教案2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探究*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

  难点:*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面镜、玻璃板等。

*面镜成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面镜成像”的探究,学*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2、*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

  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面镜成像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

  (五)教学难点:*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法:实验探究法;提问法;谈话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铁夹作为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一盒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打火机两个,蜡烛两支,*面镜,*板,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吹蜡烛实验,激发学生学*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教师:本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玻璃板,点明玻璃板我们称为*面镜,生活中常用的*面镜是镜子。今天我们共同学*“*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进行新课:

  【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 观察:

  由小时候照镜子到镜后找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或远离*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表演照镜子,学生充当像(为学生猜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呢?*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

  (三)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亲身的体验提出猜想,教师将猜想在副板书写出来: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四)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在课前预*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怎样测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小组交流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5)再次点燃*面镜前的蜡烛,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观察能否接受到烛焰的像.,得到*面镜成虚像.

  【*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在知识和学*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面镜成像

  *面镜成像的特点: *面镜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面镜成像教案5

  在休息室,听说是沈##老师开课,心中多了些期待。一是因为去年听过她执教初三专题复*《串联电路动态变化》一课,没有学生实验,没有多媒体,那节课却上得声色俱佳,思维迸发;二是因为去年她是初登讲台,教学语言就如斯干净利落;三是她灿烂的笑容,甜美的声音。

  40分钟的课,仍温暖,充实。年轻的教师,却从容,老练。

  一、教师基本技能

  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利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兴趣、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实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3.教学语言。

  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鼓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优美,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教师举止大方,从容,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二、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

  先看*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后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模仿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考能力。

  学生根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单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此思考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考如何设计合理实验步骤。

  3.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积极努力的实验尝试,学会选取玻璃板来找像的位置,学会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通过小组全体参与的探究活动,感受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面镜距离相等的成像特点。

  通过小组协同配合的“描‘上’的像”的活动,体验像与物体关于*面镜对称这个特点。

  4.表达能力。

  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有条理,姿态自然,不扭捏造作。

  学生对问题的首次回答难免有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但是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能尽快的修正、补充、完善答案,使回答更接*结果。

  学生参与度广泛,多数同学在发言表现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

  5.应用能力。

  大卡车前窗玻璃竖直、小汽车前窗玻璃倾斜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原因何在?测视力房间距离不够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但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需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关键“*面镜”来解决难题,正好运用了“玻璃板的反光面相当于*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回归物理教学的本来目的。

  三.需改进之处

  整节课教学节奏太快,每个教学环节给与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都不是很充分,导致以下问题:

  1.找像时,可能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选择了器材继续实验,所以对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也不能透彻理解。建议多花一些时间边演示边讲解,说清楚。

  2. 说明*面镜成虚像时,教师并没有用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光屏或白纸来演示,只是一语带过。建议与小孔成像显示在半透明纸上,教室里投影仪成像能成在屏幕上等例子对比,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进行简单定义,然后用白纸或光屏去玻璃板后面找*面镜成的像,没有就说明是虚像。

  3. 验证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时,一组只有一组数据,不能让全体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另外,一组四位同学,前面两个实验能看到像,进行实验,后面两个同学实际什么都没有看到。建议每组同学做四次实验,并且在白纸上留下四个物**置、四个像的位置痕迹,用刻度尺测量并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保证全部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同时体现多次实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这一过程。

  四.引发思考

  1.新课教学重点在探究,通过小组活动突破重点与难点,所以内容不宜过多,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2.巩固练*、知识应用举例要有坡度,由浅入深,不偏不难,自己要做过,检查无误才能给学生用,注意利用作图等直观的方式解释透彻。

  3.新教师一定要多实践,勤反思,不断积累,才能领悟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精髓。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扩展2)

——初中物理*面镜教案菁选

初中物理*面镜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面镜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面镜教案1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面镜生活中比较常见。*面镜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线传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铺垫。因为*面镜成像的特点正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说,*面镜在光现象这一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象与虚象之间的区别,了解*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搜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动中的难点是如何确定*面镜中像的位置

  4、教材处理

  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学生对“虚象”和“虚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所以要“统”;对于*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的方法;对于*面镜成像的次要特点采取“全放”的方法)

  5、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_

  (1)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2)引导发现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3)演示法(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在讲台上再完成一遍);(4)实验法。

  2、教学手段——板书、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三、学法

  探究性学*、自主性学*、合作性学*(两人一组,相互配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猜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初中物理*面镜教案2

祝福青春

  教案示例

  第三节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面镜对称。

  会根据*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通过*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探究*面镜成像规律后,又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用*板玻璃取代*面镜来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

  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面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

  变魔术:以倾斜45°的*面镜将箱粉笔盒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粉笔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给学生短暂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然后教师解释: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的那种*面镜,老师是利用*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粉笔盒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二、实验探究

  投影或课件展示:人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的水面倒影的图片,也可以再教室中摆放一面*面镜,进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对*面镜成像的兴趣与经验。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大家来说一说*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录。

  在照镜子时,如果人向后退,就是物体在远离*面镜时,像有没有变化?物体离镜面的距离变远,像离镜面的距离有变化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这几条成像特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面镜。但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呢?现在我们每个人利用桌上这块*面镜,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这个像的准确位置么?谁能确定像的准确位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像在镜后位置,是突破的关键。引导学生思考,用玻璃“替代”*面镜进行探究,就可以看见像的位置了。如何进行测量?怎样才能摸到像呢?能不能用什么去替代像?最好的代替品就是物体本身用物体替代像进行测量。怎样探究像到镜子的距离与物到镜子的距离?明确了探究内容和方法,需要什么仪器?

  我们用棋子或者纸三角做物体,老师给你们提供两只等大的纸三角,如像变小可用剪刀剪小。给每组一张白纸,记录每次物和像的位置。分发课前准备的工具,每个小组分一种进行操作,论证、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如有条件。可将以下的两个表格打印分发。或者画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学生参考表格进行操作、探究。

  棋子:

  纸三角:

  结论交流,评价:

  (板书)*面镜成像特点

  为什么没有任何一组剪小纸三角?

  像与物的大小、形状相同(板书)

  *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到*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对称。

  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相同。

  三、*面镜成像原因

  播放动画:光的反射和*面镜

  说明:此动画中包含光的反射知识,可以复*用,也可以不用。直接点击进人*面镜成像的学*。

  点击*面镜成像,进入此页面: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提示:只有物体上某点S射出的光线进入人眼内,这点才能被看见。物体上各点射出的光都进入眼内,整个物体就都被看见了。现在我们就运用光的反射来分析*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师控制电脑逐步演示蜡烛的*面镜成像过程,同时进行讲解:

  ①在蜡烛上任选一点S 。

  ②眼睛看着*面镜,进入人眼的光只可能是S入射到镜面上的反射光。

  ③从S发出的光中任选其中两条入射光线,得到他们的反射光线。

  ④如果人眼正处在这两条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上,眼睛会觉得这两条光线好像是从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我们把S′叫做S的虚像。

  ⑤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虚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

  在实验中把放在*面镜后面的棋子B移开,在*面镜的背后能否看到A的像?用白纸作屏幕放在该处,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不能出现象。我们把这种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所以*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屏幕接收。顺便说一下:能够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我们*时所说的就像“镜中花,水中月”你们能明白其意思吗?*面镜成的像和小孔成像的像有什么区别吗?

  *面镜成虚像(板书)

  观察关于潜望镜的图片,说出图片中标注红圈的装置有什么作用吗?

  为什么不直接观察?请你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画出或设计出这种装置的简易模型。

  像与物的大小形状始终相同(不管移*或远离)。

  像到玻璃不完全等于物到*面镜的距离。玻璃有厚度。在实验中标的物与像之间连线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不能用光屏接到,不是实像

  潜望镜在潜水艇中的应用

  潜望镜

  四、球面镜成像

  播放视频:凹面镜

  五、课堂小结

  *面镜成像

  球面镜成像

初中物理*面镜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面镜一面,*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面镜,*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面镜的距离与到*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了*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面镜的应用

  *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面镜起什么作用.

初中物理*面镜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学会*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点

  *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复*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导入

  学生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表面*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面的镜子称为*面镜。

  新课

  一、*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内容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内容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课本P56思考与练*1、2、5、

  二、*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3、4、6、

  三、*面镜的应用

  阅读课本P55

  *面镜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练*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书

  一、*面镜成像特点

  1、*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扩展3)

——物理《*面镜成像》教案实用5篇

  物理《*面镜成像》教案 1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用*板玻璃取代*面镜来探究*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

  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面镜、课件

  魔术箱:以倾斜45°的*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

  实验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魔术』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

  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

  变魔术.

  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的那种*面镜,老师是利用*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教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来说说*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录

  教师:如果我后退,就是物体在远离*面镜时,像有没有变化?

  学生:像变小.

  教师:那物体离镜面的距离变远,像离镜面的距离有变化么?

  学生:像变远

  教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这几条成像特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呢?

  学生:*面镜.

  教师:*面镜有,但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呢?

  教师:现在我们每个人利用桌上这块*面镜,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这个像的准确位置么。

  物理《*面镜成像》教案 2

  在休息室,听说是沈##老师开课,心中多了些期待。一是因为去年听过她执教初三专题复*《串联电路动态变化》一课,没有学生实验,没有多媒体,那节课却上得声色俱佳,思维迸发;二是因为去年她是初登讲台,教学语言就如斯干净利落;三是她灿烂的笑容,甜美的声音。

  40分钟的课,仍温暖,充实。年轻的教师,却从容,老练。

  一、教师基本技能

  1.教学流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顺利完成预设的三维目标。教师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提示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协作实验探究,集思广益归纳结论,从物理走向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整、清晰的脉络保证学生形成完整地思维体系。

  2.教学手段。

  “魔术”视频片断起到激发兴趣、引发质疑的作用,“加菲猫”视频片断起到问题提示的作用。ppt中视频、文字、图片都起到辅助教学作用,丰富了课堂。学生实验器材充分,为可能的探究都做好了准备。

  3.教学语言。

  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生动,有感染力。提出的问题简练,合理,逻辑性强,适时,能起到应有的启发、引导、过渡、总结、鼓励等作用。

  4.板书梳理。

  板书:“1.虚像定义—>2.*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优美,简洁,娴熟,布局合理,由浅入深,能起到应有的提纲挈领作用。

  5.教态表现。

  教师举止大方,从容,热爱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二、学生能力培养

  1.观察能力。

  先看*景“浇不灭的蜡烛”,再看远景“玻璃板后面浇不灭的蜡烛”,让学生看到是玻璃板在魔术中起了作用。

  看“加菲猫照镜子”,最后却看到是一真一假加菲猫,一模一样的假的那只猫模仿真的那只猫的动作,仿佛中间有一个*面镜,让学生看到照镜子时像与物体的可能关系。

  2.思考能力。

  学生根据“加菲猫照镜子”、日常照镜子、简单提示“大小?距离?左右?移动?”,尽可能猜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

  根据教师提供的*面镜与玻璃板,学生想如何找镜中的像,在尝试中选择合适的器材,并想为什么选择玻璃板。此思考与活动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器材,想如何选则器材,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比较之后,学生从不同的蜡烛中选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思考如何设计合理实验步骤。

  3.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积极努力的实验尝试,学会选取玻璃板来找像的位置,学会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找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通过小组全体参与的探究活动,感受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面镜距离相等的成像特点。

  通过小组协同配合的“描‘上’的像”的活动,体验像与物体关于*面镜对称这个特点。

  4.表达能力。

  学生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述有条理,姿态自然,不扭捏造作。

  学生对问题的首次回答难免有不完整或者有错误的,但是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能尽快的修正、补充、完善答案,使回答更接*结果。

  学生参与度广泛,多数同学在发言表现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信心。

  5.应用能力。

  大卡车前窗玻璃竖直、小汽车前窗玻璃倾斜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原因何在?测视力房间距离不够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但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需回顾本节课的所学关键“*面镜”来解决难题,正好运用了“玻璃板的反光面相当于*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回归物理教学的本来目的。

  三.需改进之处

  整节课教学节奏太快,每个教学环节给与思考的时间,活动的空间都不是很充分,导致以下问题:

  1.找像时,可能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明显的现象,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选择了器材继续实验,所以对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的作用也不能透彻理解。建议多花一些时间边演示边讲解,说清楚。

  2. 说明*面镜成虚像时,教师并没有用点燃的蜡烛、玻璃板、光屏或白纸来演示,只是一语带过。建议与小孔成像显示在半透明纸上,教室里投影仪成像能成在屏幕上等例子对比,说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进行简单定义,然后用白纸或光屏去玻璃板后面找*面镜成的像,没有就说明是虚像。

  3. 验证像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时,一组只有一组数据,不能让全体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另外,一组四位同学,前面两个实验能看到像,进行实验,后面两个同学实际什么都没有看到。建议每组同学做四次实验,并且在白纸上留下四个物**置、四个像的位置痕迹,用刻度尺测量并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保证全部组员都能掌握这个技能,同时体现多次实验才能得到普遍结论这一过程。

  四.引发思考

  1.新课教学重点在探究,通过小组活动突破重点与难点,所以内容不宜过多,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2.巩固练*、知识应用举例要有坡度,由浅入深,不偏不难,自己要做过,检查无误才能给学生用,注意利用作图等直观的方式解释透彻。

  3.新教师一定要多实践,勤反思,不断积累,才能领悟物理探究实验教学的精髓。

  物理《*面镜成像》教案 3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物理《*面镜成像》教案 4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不是的,*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

  好![激疑]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面镜进入人眼?

  ——被涂在*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面镜。

  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换成*滑的白玻璃做。

  好!现在拿出*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

  (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等大。

  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物理《*面镜成像》教案 5

  一、学*目标:

  1.了解*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3.了解虚像的的成因及与实像的区别。

  4.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学*了*面镜成像,通过学*我们应该了解*面镜 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面镜成像的现象,在实验探究方面能够设计实验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替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三、激趣导入:右图中的小女孩把头贴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现了与小女孩一摸一样的像,与头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中,我们站在*面镜前也能看到自己的像,通过观察,你能得出*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四、自主学*

  1.自己悟一悟:观察右图,了解*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通过*面镜成像原理图可以看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为物体在*面镜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线是由像点直接发出的。

  2.仔细读一读:课本43页之探究,重点记住实验操作过程。(课堂上注意观察,思考教师演示实验)

  3.自己做一做:查找资料,弄懂*面镜成像的特点:

  温馨提示:*面镜的成像总是与物体等大的。为什么我们离*面镜越远感觉所成的像越小?这是视觉造成的,就像我们站在路中间,越朝远处看路越窄一样。

  4.想想议一议:(1)看课本44页之虚像,对比小孔成像谈谈虚像与实像的区别:

  (2)课本43页之想想议议。

  5.仔细读一读:看课本244页科学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镜、凹面镜及其应用。

  五、当堂训练

  达标测试

  1.表面*的金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对光发生 反射而成像。

  2.*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面镜的 相等;像和物体的 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 的。

  3.一个人当他走面镜时,像与*面镜的距离 ,像的大小 。一只小鸟在离湖面10米的空中飞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该小鸟的距离是 米。

  4.利用凸面镜作为汽车观后镜是因为它可以 光线, 视野。

  5.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 面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能力提升

  1.如图,岸边的树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桥在水中有倒影。前者是由 形成的,后者是由 形成的。

  2.在宾馆的长廊尽头的墙上安装了一块与墙壁等大的*面镜如图,这是利用了 原理给人一种走进无尽长廊的感觉。

  3.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所示,以为月

  4.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 题图 2题图 3题图

  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

  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a)在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点,关键问题是设法确定像的位置,仔细想想,实验时具体的作法是: 。我们这样确定像的位置,凭借的是视觉效果相同,因而可以说是采用了 的'科学方法。

  (2)实验中为了判断烛焰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某实验小组实验所记录的现象如图(B)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结论?为什么?

  (4)实验中某同学提出在玻璃的同一侧,通过玻璃扳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你可以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若用*面镜代替玻璃板,上面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进行.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扩展4)

——《电流》物理教案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的符号和用途、

  (2)知道的正确读数方法、

  (3)知道的使用规则、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形成电学实验的初步技能、

  情感目标

  养成科学的态度,体验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介绍了一些物理课上常见的,有电流计、教学演示用、学生用、说明能够测量电流、

  详细介绍了的读数,注意零刻度线、量程有两个、每个量程对应有最小刻度、接线柱有三个且分正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读出的示数、

  教材又详细介绍了的使用规则,对于连接方式画出了参考图,并分析了在电路中测是测量哪部分的电流、对于接线柱的连接,教材画出了参考图分析了如何连接才是正确的、选择量程问题,教材讲解了选择量程的具体方法,要注意先选用较大量程,并用试触的方法、对于不能直接连接在电源两极上,教材用图示分析了其做法的错误、

  教材最后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学生应的联系实际,注意想像选择不同接线柱的物理图景,分析出正确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意观察和实验,有条件的可以边授课边学生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联系实际学*,教师要提供不同的让学生观察,接触实际的材料、教师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的资料,增长学生的见识、读数的教学,要注意讲清三个接线柱对应着两个量程,要通过练*掌握的读数、的使用,要联系实际学*,学生可以动手连接并分析这些用法的原因、分析一些电路图中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如何改正、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分析】

  学生使用电学测量仪器,所以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要会读数和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师可以提供实际资料,如各种电流计、教师演示用、学生,对于学生可以提供多种,例如零刻度线在左边的、左面是负刻度的、一个负两个正接线柱的、一个正和两个负接线柱的、本处学生要接触实际材料,切实联系科学实际、

  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的符合和用途、

  二、的示数

  方法1、讲清的接线柱、对应的量程、每个量程所对应的最小刻度、并出示制作的表盘和指针让学生根据所连接的接线柱判断所选用的量程,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的读数、可以使学生思考没给出接线柱的连接是电流的读数可能是多少,可以让学生思考某个电流值要选用什么量程,为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提供,学生自行设计方法,的一些问题如:的三个接线柱的用途和用法;的两个量程、最小刻度;电流的读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注意学生在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方法、

  三、的使用

  方法1、教师要注意结合电路图来帮助学生学*的四个使用规则,要注意引导学生想像物理过程,分析这些使用方法的原因、

  对于的连接方式,可以由电流是测电路的某点处的电流入手,把接到电路的某点处应当是串联、结合电路图分析各种的测量,并会判断一些电路图中的作用、

  对于接线柱的连接,讲清电流由的正接线柱流进和从负接线柱流出的过程,要结合电路图分析,发现电路图中的问题、可以由学生实际连接,从电源的正极开始连线,连接时连接正接线柱,又从负接线柱连线,经过电路连回电源的负极、学生感受是如何在电路中连接的、

  对于的量程,在第二个问题"的读数"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学生比较好理解选择量程的意义,只是介绍清楚具体的实现方法,选择较大量程用导线试触的方法就可以了,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这种方法的意义,从而深入理解量程的选择问题、

  对于不能连在短路的电路中,由于没有电阻的知识,所以本处宜形成学生的观念,在电阻学*中再深入讲解,教师可以结合电路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电路中哪些有短路的现象并如何改正、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用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并提供一些可能用到的电路图,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教师提供的课题,教师可以参考的课题有:的应当如何连到电路中;分析电路中的作用;怎样才能安全使用、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过程,及时纠正学生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错误,并建立学生正确的学*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

  1、的符号:

  2、的作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二、的示数

  1、量程:0-0。6A;0-3A

  2、对应的最小刻度:0。02A;0。1A

  三、的使用

  1、要串联在电路中

  2、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的量程:先选用较大量程,用导线试触、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探究活动

  【课题】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扩展5)

——初中物理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衡教学反思:

  二力*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衡和二力*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

  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均植,减小误差。

  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

  (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

  (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

  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面镜物理教案优选【五】篇(扩展6)

——功率物理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m=ρV。

  m=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P177*题10、11。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m=ρV。

  m=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P177*题10、11。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