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物理教案 >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

日期:

  功率物理教案 1

  课题:电功和电功率

  课型:新授课

  设计:何xx

  编写时间:20xx年12月5日

  执行时间:20xx年12月8日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复*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2 000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 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 kW=1 000 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 kW×1 h=1 kW · h

  =1 000 W×3 600 s=3.6 ×106J

  即:1 kW · h = 3.6 ×106J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 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U实

  三、小结:电功和电功率的比较

  四、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3、4。

  2、预*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功率物理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W

  (2)能用公式P=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一、复*引入

  1、功的概念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4、说出功的公式及单位二、新课教学

  一、复*

  1、功的概念:

  2、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W=Fs单位:J焦耳二、新课导入

  1、建筑工地上要把几百块砖送到楼顶,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起重机搬运,对砖块做的功是相同的,但是时间不同,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

  2、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1)完成相同的功,比较所以时间

  (2)相同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5、功率的概念: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6、功率的公式及单位

  WP=t

  P——功率W——功t——时间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7、例题讲解P668、推导式P=Fv注意:(1)力大小不变(2)速度不变

  三、练*

  略(四)小结(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

  2、功率

  1、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功相同,比较时间大小

  (2)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3、概念:功与时间之比4、定义式:P=W/t

  W—功—Jt—时间—s5、推导式:P=Fv注意:

  (1)力大小不变

  (2)速度不变

  P—功率—W

  功率物理教案 3

  课题:电功和电功率

  课型:新授课

  设计:何xx

  编写时间:20xx年12月5日

  执行时间:20xx年12月8日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3、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其关系。

  教具准备:

  36V40W电灯1只,洗衣机、电动机铭牌若干,电流表、

  电压表各1只,变阻器、电源各1个。

  教学方法:复*引入、演示实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3、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电流通过电扇的电动机,通电半小时,电流做功72 000J;电流通过起重机的电动机,通电2s,做功40 000J,电流通过哪一个电动机做功多?

  二、讲授新课:

  1、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用P表示。

  注: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根据定义:P=W/t,W=UIt

  所以,P=W/t=UIt/t=UI

  上式表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3)单位:瓦、千瓦,1 kW=1 000 W

  由公式得W=Pt得

  W=Pt=1 kW×1 h=1 kW ・ h

  =1 000 W×3 600 s=3.6 ×106J

  即:1 kW ・ h = 3.6 ×106J

  一盏电灯边在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灯光中通过的电流是68mA,这个灯光的电功率是多少瓦?一个月总共通电100 h,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多少千瓦时?

  (4)演示实验:(运行课件)

  实验数据比较:

  2、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1)定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关系:

  当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容易损坏

  U实

  三、小结:电功和电功率的比较

  四、作业:

  1、课本本节的练*3、4。

  2、预*下节实验:

  ⑴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⑵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⑶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⑷实验中为何要用滑动变阻器?它和灯泡如何连接?

  ⑸怎样组成电路?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⑹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⑺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功率物理教案 4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 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五、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功率物理教案 5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m=ρV。

  m=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P177*题10、11。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阅读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1)

——功率物理教案 (菁华3篇)

功率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m=ρV。

  m=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P177*题10、11。

功率物理教案2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m=ρV。

  m=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P177*题10、11。

功率物理教案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②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包括公式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三、通过例题训练,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1、 想想议议:

  物理学或者生活中,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

  2、例题: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楼高三层共10米。若:

  (1)爷、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

  (2)爷爷年纪大、身体较重,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

  (3)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以上三种情况下,谁做功多?谁做功少?谁用的时间多?谁用的时间少?谁做功快?谁做功慢?

  3、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动手做一做。

  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频率(振动),拓展知识。

  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通过讨论及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边边思考,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可进行全班讨论,加深理解。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解答,教师在课室巡视,给有学*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学生解答完后,教师再用解题示范,强调解题的方法和*惯。

  对各种变化率,增长率的认识,让学生拓展知识

  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练*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小结

  四、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的问题,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五、点评

  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课堂显得枯燥,学生学*热情不高。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本人教学实践证明,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2)

——物理教案《力》优选【五】份

  物理教案《力》 1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力为。在室温下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

  答案:m。

  物理教案《力》 2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力为。在室温下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

  答案:m。

  物理教案《力》 3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物体和受物体;

  2、知道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的图示和的示意图;

  3、知道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了解对某个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的概念:

  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的三要素.

  2、的图示与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的物质性(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的相互性;

  3、的矢量性;

  (二)、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的教法建议

  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抽象的,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的效果间接地“看到”的存在.有些情况下,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的效果才能认识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

  总结出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物体就有受物体,有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物体,但施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是有大小的,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的测量:的测量用测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的大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的表示:的图示和的示意图.

  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沿水*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的图示表示出推.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的图示作图规范.

  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的示意图与的图示的不同.

  五、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的分类:

  教师总结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的性质划分,在学范围内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按性质命名的:重、弹、摩擦、分子、电、磁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拉、压、动、阻、支持、压等等;

  在学范围内,按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黏滞阻为.在室温下Pa・s.已知血浆的密度,红血球的密度.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

  答案:

  m.

  提示:红血球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受*衡:,则,由于:

  ,

  则:,

  即.

  物理教案《力》 4

  一、应用解法分析动态问题

  所谓解法就是通过*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的关系或变化情况,作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分析,从形上就可以看出结果,得出结论.

  例1 用细绳AO、BO悬挂一重物,BO水*,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1所示位置逐渐移到C点的过程中,试分析OA绳和OB绳中的拉力变化情况.

  [方法归纳]

  解决动态问题的一般步骤:

  (1)进行受力分析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一般情况下物体只受三个力:一个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外两个是变力,一个是方向不变的力,另一个是方向改变的力.在这一步骤中要明确这些力.

  (2)画三力*衡

  由三力*衡知识可知,其中两个变力的合力必与恒力等大反向,因此先画出与恒力等大反向的力,再以此力为对角线,以两变力为邻边作出*行四边形.若采用力的分解法,则是将恒力按其作用效果分解,作出*行四边形.

  (3)分析变化情况

  分析方向变化的力在哪个空间内变化,借助*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各力变化情况.

  变式训练1 如2所示,一定质量的物块用两根轻绳悬在空中,其中绳OA固定不动,绳OB在竖直*面内由水*方向向上转动,则在绳OB由水*转至竖直的过程中,绳OB的张力的大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1.概念:将物体受到的所有力沿已选定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是处理相对复杂的多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常用方法.

  2.目的:将力的合成化简为同向、反向或垂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运用普通代数运算公式解决矢量的运算,“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成”.

  3.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

  4.步骤

  (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3所示.

  (3)分别求出x轴、y轴上各分力的矢量和,即:

  Fx=F1x+F2x+…

  Fy=F1y+F2y+…

  (4)求共点力的合力:合力大小F=F2x+F2y,合力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α,则tan α=FyFx,即α=arctan FyFx.

  4

  例2 如4所示,在同一*面内有三个共点力,它们之间的夹角都是120°,大小分别为F1=20 N,F2=30 N,F3=40 N,求这三个力的合力F.

  5

  变式训练2 如5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推力F的作用下,在水*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

  A.μmg

  B.μ(mg+Fsin θ)

  C.μ(mg-Fsin θ)

  D.Fcos θ

  三、力的分解的实际应用

  例3 压榨机结构如6所示,B为固定铰链,A为活动铰链,若在A处施另一水*力F,轻质活塞C就以比F大得多的力压D,若BC间距为2L,AC水*距离为h,C与左壁接触处光滑,则D所受的压力为多大?

  例4 如7所示,是木工用凿子工作时的截面示意,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C=30°.用大小为F=100 N的力垂直作用于MN,MN与AB*行.忽略凿子的重力,求这时凿子推开木料AC面和BC面的力分别为多大?

  变式训练3 光滑小球放在两板间,如8所示,当OA板绕O点转动使 θ角变小时,两板对球的压力FA和FB的变化为( )

  A.FA变大,FB不变

  B.FA和FB都变大

  C.FA变大,FB变小

  D.FA变小,FB变大

  例5 如9所示,在C点系住一重物P,细绳两端A、B分别固定在墙上,使AC保持水*,BC与水*方向成30°角.已知细绳最大只能承受200 N的拉力,那么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

  多为多少,这时细绳的哪一段即将被拉断?

  参考答案

  解题方法探究

  例1 见解析

  解析 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中的拉力分别为FTA1、FTA2、FTA3、和FTB1、FTB2、FTB3,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F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F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FTB与FTA垂直时,FTB最小.

  变式训练1 D

  例2 F=103 N,方向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30°

  解析 以O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Ox方向沿力F1的方向,则F2与y轴正向间夹角α=30°,F3与y轴负向夹角β=30°,如甲所示.

  先把这三个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再求它们在x轴、y轴上的分力之和.

  Fx=F1x+F2x+F3x

  =F1-F2sin α-F3sin β

  =20 N-30sin 30° N-40sin 30° N=-15 N

  Fy=F1y+F2y+F3y

  =0+F2cos α-F3cos β

  =30cos 30° N-40cos 30° N=-53 N

  这样,原来的三个力就变成互相垂直的两个力,如乙所示,最终的合力为:

  F=F2x+F2y=-152+-532 N=103 N

  设合力F与x轴负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θ=FyFx=-53 N-15 N=33,所以θ=30°.

  变式训练2 BD

  例3 L2hF

  解析 水*力F有沿AB和AC两个效果,作出力F的分解如甲所示,F′=h2+L22hF,由于夹角θ很大,力F产生的沿AB、AC方向的效果力比力F大;而F′又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沿水*方向和竖直方向,如乙所示.

  甲 乙

  Fy=Lh2+L2F′=L2hF.

  例4 1003 N 200 N

  解析 弹力垂直于接触面,将力F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如所示,由几何关系易得,推开AC面的力为F1=F/tan 30°=1003 N.

  推开BC面的力为F2=F/sin 30°=200 N.

  变式训练3 B [利用三力*衡判断如下所示.

  当θ角变小时,FA、FB分别变为FA′、FB′,都变大.]

  例5 100 N BC段先断

  解析 方法一 力的合成法

  根据一个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处于*衡状态,则三个力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第三个力大小,方向与第三个力方向相反,在甲中可得出F1和F2的合力F合竖直向上,大小等于F,由三角函数关系可得出F合=F1sin 30°,F2=F1cos 30°,且F合=F=G.

  甲

  设F1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00 N,F2=173 N.

  由此可看出B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AC绳的张力还没有达到最大值,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即将断裂.

  设F2达到最大值200 N,可得G=115.5 N,F1=231 N>200 N.

  由此可看出AC绳的张力达到最大时,BC绳的张力已经超过其最大能承受的力.在该条件下,BC段绳子早已断裂.

  从以上分析可知,C点悬挂物体的重量最多为100 N,这时细绳的BC段即将被拉断.

  乙

  方法二 正交分解法

  如乙所示,将拉力F1按水*方向(x轴)和竖直方向(y轴)两个方向进行正交分解.由力的*衡条件可得F1sin 30°=F=G,F1cos 30°=F2.

  F1>F2;绳BC先断, F1=200 N.

  可得:F2=173 N,G=100 N.

  物理教案《力》 5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面上,当磁体靠*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3)

——透镜物理教案(五)份

  透镜物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视眼镜看*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透镜物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新课学*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远视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视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播放动画:RT010500002817_判断透镜的类型

  通过此练*,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行的,叫做*行光,凸透镜能使*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播放动画: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行光发散。

  四、板书设计

  焦点:F

  焦距:f

  透镜物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物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

  上节课的学*我们对透镜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片2)问你现在最想要的是那种?

  二、新课教学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结构图的投影(片3、4),对照投影讲解主要结构,主要原理介绍(见片5、6)。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教师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问学生想学会制作相机吗?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教师: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点燃的蜡烛,观察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二: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探究成像性质,掌握照相机的调节(片7)

  (三)投影仪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将制作的照相机逐渐靠*烛焰,观察像的变化?怎样进行调节?

  当学生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引出投影仪的介绍了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片8)、原理(片9)、使用(片10)。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如何调节镜头使像变大?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教师指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学生继续让镜头靠*烛焰,当距离到达一定时,光屏上看不见烛焰的像了,引出放大镜。

  学生活动: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片10)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片11)。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教师:拿出一杯水,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怎么变化。

  学生的回答: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

  教师:归纳实像与虚像(片12)

  学生课堂活动四: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片13)

  透镜物理教案 5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4)

——初中物理教案9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点

  *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面的镜子称为*面镜。

  三、新课

  (一)、*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 课本P56思考与练*1.2.5.

  (二)、*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3.4.6.

  (三)、*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面镜成像特点

  1.*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 操作(简单表述) 滑动摩擦力大小

  1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 木块*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 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放在表面*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5)

——内能物理教案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教学过程

  复*引入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6)

——初中物理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衡教学反思:

  二力*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衡和二力*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

  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均植,减小误差。

  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

  (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

  (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7)

——物理教案:弹力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

  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8)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

  教学过程

  复*引入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均值,此*均值叫做分子的*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功率物理教案(五)份(扩展9)

——初三物理教案(5)份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如: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器官等知识上。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为后面的学*打下基础。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行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第2页/(共2页)

2、假设耳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3、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1)谈话:现在,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始时认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成功组装了一个完整的耳,如果没有成功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行验证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4、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

(2)让学生们观察教材中的图,说说为什么耳朵是一个奇妙的接收器。

【注意】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能理解,有自己的解释就可以,不必要求答案的统一。

【说明】在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放映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一集有关声音在耳中传导的动画,该集动画片可以更形象地把教材上的图画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同时也会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有关耳的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五、认识耳的重要性

1、提问:谁来说说耳朵的重要性?

2、让学生用手捂住耳朵,教师轻声说一些话,然后让学生谈谈刚刚自己的感受。

【评析】此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一下,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们理解有听力缺陷的人的处境,对他们报以爱心和同情心。

  初三物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1)至(4)题

  初三物理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使用方法:(1)认清量程、分度值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初三物理教案 4

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