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物理教案 >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

日期:

  内能物理教案 1

  教学过程

  复*引入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内能物理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均值,此*均值叫做分子的*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内能物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

  环境保护的学*,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物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内能物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扩展1)

——内能物理教案3篇

内能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内能物理教案2

  教学过程

  复*引入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2.问题讨论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问:物体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如一杯水、一块铁块)的内能是否改变呢?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问:比较一下,本质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阅读课本38~39页倒数第四段.)刚才所想到的办法,它们之间有何不同?能不能把这些办法分分类?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

  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内能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

  环境保护的学*,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扩展2)

——《重力》物理教案汇总5篇

  《重力》物理教案 1

  一、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初三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 —— 初中物理第二册。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关键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及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者对即将学*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2.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学生是学*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探究”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了:

  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五、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资源更为丰富。

  六、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积极性之责。希望每小队含合作小组数目一样。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力的概念,弹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42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②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2.1-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1-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

  2.完成课后练*

  七、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物理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

  (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 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方式,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经历自主建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过程,认识重力;

  (2)通过观察、讨论及实验,让学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创设主动学*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引导和驾驭

  (3)学生描述“重力方向”过程的教学

  四、教学准备

  学生:弹簧测力计、质量已知的钩码、重垂线、铁架台、细线、金属组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装有铁块的粗细均匀的管子、不规则形状的纸板、细线

  五、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了“力”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学生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性认识。 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创设对话*台,促使学生主动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方面,感知重力、认识重力、描述重力。

  “重力方向”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认识“竖直向下”的含义,为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学*打下基础。

  《重力》物理教案 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重力》物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重力》物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桌面上,物体对水*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有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缓些。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扩展3)

——初中物理教案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保护。

  课前准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行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与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师引导:必须保证哪些量相同才能进行比较?(燃料的质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位是J/m3。

  注意,质量必须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须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 。

  思考: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放热时,公式应该写成 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 kg×3.3×107J/kg=1.32×108 J。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108 J。

  估算练*:在图12-26所示的情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

  交流与讨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示: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总×100%)。

  过渡语: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热机的效率。

  自学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与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热机的效率?

  归纳: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各种能量损失。

  具体措施:(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

  (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

  (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

  5、课件展示:各种热机的效率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

  (三)环境保护

  热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

  课件展示: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

  交流与讨论:通过上面的展示,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一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归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

  (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CO能造成“煤气中毒”,让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衡,还会腐蚀建筑物……

  阅读: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信息窗内容,进行环保总动员。

  三、课堂小结:

  1、热值:①概念:②单位;③公式:④计算:

  2、热机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具体措施: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练*

  1、液化气的热值是4.9×107J/ m3,,其物理意义是 ,完全燃烧5 m3 的液化气可以产生 J的热量。

  2、火箭常用液态氢气作燃料,其原因是 。

  3、下列关于热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不燃烧,其热值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烧其热值要变小。

  C、.燃料的热值与燃烧情况和质量无关,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D、 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其热值就大。

  4、一个含0.6 kg无烟煤的蜂窝煤,能烧开5瓶水,而0.6 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饭、烧开水、洗澡用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的 不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是9kg,从20℃到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效率是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B、尽量保持机械部件之间有良好的润滑。

  C、尽量减少曲轴传递给飞轮的机械能。

  D、尽量减少散热损失。

  6、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 和 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

  7、用煤炭烧开水,水实际吸收的热量远远小于依照热值计算的热量,为什么?

  作业设计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 )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J/k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J/m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1) 公式: Q=mq或q=Q/m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的意识。)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xx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扩展4)

——初中物理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衡和二力*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衡;观察物体受两力*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二力*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衡状态、*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衡的情况是二力*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衡的条件.得出二力*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

  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2.*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可采用如图9-3-1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块薄木板在边缘开几个小孔,用细线系住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悬挂钩码.

  3.*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

  二力*衡教学反思:

  二力*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好这一部分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以同学们每天都要见到的讲桌、课桌、在*直公路上行驶的列车为例,首先让学生判断其所处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让其分析受力情况,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受力特点,让学生理解物体处于*衡状态的含义,进而引出力的*衡和二力*衡。这样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拉*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在探究二力*衡的条件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

  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均植,减小误差。

  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

  (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

  (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

  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扩展5)

——电流物理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0.2A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2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内能物理教案汇总五篇(扩展6)

——电压物理教案优选【五】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2、通过测量电压,掌握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3、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该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选择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联,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观察两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很好,请坐,总结得十分全面。

  那么同学们,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这里告诉大家实验的注意事项。首先一定要先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测量。每次想要更改电路,需要先将开关断开,再进行操作。

  现在同学们相邻四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桌上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吧。好,时间到,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并且分工明确。现在我们找一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组的测量结果?第三小组代表请说。第三小组说通过实验发现,两次测量数据是一样的,都是3V。那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很好,请坐,看来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换电阻,再次测量,看一看上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展示了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实验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马上接*尾声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我们重温了电压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这一结论。

  下课后,同学们试着想一想为什么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同学们,下课!

  四、板书设计

  (略)

  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中的电流决定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初步理解电流跟电压、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为学*欧姆定律打下基础。

  2、注意培养学生综合使用电学仪器的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实验规律的能力。

  3、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惯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学仪器的综合使用。

  教具

  教师使用:投影仪,自制投影片,2.5V、6.3V小灯泡各一个,演示电流表,干电池两节,电键,导线。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学生用电源,电键,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0Ω、1.5A),简式电阻箱,导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前面几章中分别学*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物理量。你认为电流跟电压、电阻有没有关系呢?(学生发表意见)

  利用演示实验(电路图见图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1、分别用一节干电池、两节串联的干电池组给2.5V小灯泡供电,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

  问:第二次实验中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什么较大?

  步骤2:仍用两节串联的电池组供电,更换6.3V小灯泡,观察灯的亮度和电流表的示数?

  问:通过2.5V、6.3V小灯泡的电流为什么不同?

  在实验基础上,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跟电压、电阻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定性的认识。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章知识教学的线索,点明本节研究的课题及研究方法。

  (二)讲述新课

  (板书)第五章欧姆定律

  1、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问: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扩大两倍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将如何变化?怎样才能确切的知道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1、在电阻不变时,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出示实验电路图(图2)讲解各元件的作用,讲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器材在桌上码放的位置(如是否便于操作等)。

  (2)为便于读电表示数,电路连接完毕并检查无误后,应将两电表靠在一起。

  (3)定值电阻R用简式电阻箱提供,取R=5欧。

  (4)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分别选用0.6安和3伏。

  (5)其他注意事项同过去要求一样。

  学生动手连接电路。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查,如:电键是否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放在了阻值最大处;简式电阻箱提供的阻值是否为5欧。

  出示实验数据记录表(一)(自制投影片)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实验完毕,让同学汇报实验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问:电流随电压变化时,符合什么规律?

  换用其他导体做实验,都能得到上述正比关系。

  教师按下面格式板书,然后让学生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实验结论:在________不变时,__________的电流跟______的电压成_______。

  利用实验数据记录表(一),应用比的关系,进行口算练*。

  问:若电压加大到5伏,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少安?

  简要小结,指明下面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板书)2、在电压不变时,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实验前的几点说明:

  (1)实验电路与前面实验相同。

  (2)实验中电阻的阻值依次为5欧、10欧和20欧。改变阻值前,一定要断开电键。

  (3)闭合电键后,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每次电压表的示数均为2伏,读出各次电流值,并填入下表。

  出示实验数据记录表(二)(自制投影片)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实验完毕,让同学汇报实验数据。

  问:(1)电流与电阻这两个电学物理量,是谁随谁的变化而变化?

  (2)电流随电阻变化时,符合什么规律?

  (3)怎样完整地表述这一规律?

  (板书)实验结论: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应用比的关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上面实验中,若电阻为40欧,那么,通过电阻的电流该多少安?

  (三)课堂小结

  学生应明确,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以及研究后得到了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对后面学*有何意义。

  (四)巩固知识

  1、指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自制投影片)

  (1)导体中的电流在电阻不变时,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不变时,一段导体的电阻跟电流成反比。

  (3)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不仅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还与导体的电阻有关。

  2、利用电路图二提问。

  (1)闭合电键后,发现两个电表的指针均不偏转,说明此电路处于什么状态?

  (2)闭合电键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而电压表的指针向左偏转,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3)闭合电键后,发现两个电表的指针一会儿向右偏转到某一位置,一会儿又都摆回零刻度处,这是什么原因?

  (五)布置作业

  课本*题(曹广建)

  【评析】

  本节教案从总体上来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是一个好教案。教案很完整,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比较合理。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中,突出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特别是通过实验如何分析、概括出这种规律显得不够,分析概括出这种关系应该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种“分析概括”是物理学中经常用的,而初中学生对此又比较生疏,不太*惯。另一方面在实验结论中写有“在___________不变时,_________的电流跟__________的电压成__________。”这一段写的比较含糊,横线上要求填的内容不突出,也不重要。如第一横线上可填:电阻、导体、电路等;第二、三横线上也存在此问题。另外,在行文中两次用到“应用比的关系”,这句话里的“比”作者是指“比例”的意思,但这种简化的用法不合适,“比”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一般在正式行文中一定在语言意思上不要给读者造成含义不清的句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领悟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

  难点: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教学用具:

  教师方面:电流表、电压表、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开关、导线。

  学生方面:电流表、电压表、三节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开关、导线。以上器材为一组,每三人准备一组器材。(若学校条件好,可将干电池换成学生电源,实验效果更好。)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如: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二、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让学生回答: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或假设。

  应根据以下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可能是I=U/R;

  可能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 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实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图6-4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和接受能力,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 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知识、巩固知识、学*方法、片杨能力.

  一、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学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 类比说明, 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实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动?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动?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动;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