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论文 >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3 00:00:00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1

  发散思维,亦称为多触角思维。它是指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考者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各种解答。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益都大有裨益。

  一、以旧引新,诱导发散思维

  首先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做好知识铺垫,从新旧知识联系的发展中,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因素。如: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余多少吨?这是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类同,只是没有直接告诉所求部分的分率。解答这类应用题,除了课本已介绍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应用分数的意义知识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也可以应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在教学新课之前设计如下两类应用题,让学生口答并说理。

  1.一根木料,锯下3/4,还剩几分之几?

  2.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3/5,用去多少吨?第1题重点复*分数的意义,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分率。第2题重点复*解题思路。其思路:

  (1)根据分数乘法意义解,列式为2500×35。想法: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2500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根据分数的意义转化为整数的乘除法解,列式为2500÷5×3。想法:先求1份是多少吨,再求用去这样的3份是多少吨。

  由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简单应用题,指导用两种方法解答,这就潜移默化地拓宽例题的多种解法的解题思路,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二、先练后议,激励发散思维

  转入新课之时,把上述第2题的问题“用去多少吨”改为“还剩下多少吨”指导学生审题并作图,接着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同时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看谁想得多,说得好。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并指导,发现有不同解法,请同学到黑板前板书,出现如下几种不同解法:

  1.先求用去多少吨,再求剩下多少吨。

  2500-2500×3/5

  2.把总数看作单位“1”,剩下的占总吨数的1-3/5,求剩下多少吨,就是求2500吨的(1-3/5)。

  3.根据3/5的意义,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先求每份是多少吨,再求剩下2份是多少吨。2500÷5×(5-3)

  4.根据3/5的意义,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解,先求用去3份有多少吨,再求剩多少吨。2500-2500÷5×3 5.解方程。解:设剩下x吨。2500×3/5+x=2500板书以上各种解法后,接着要求学生议一议,然后请板演同学讲一讲思路,通过交流,再次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同时老师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及时矫正各种解题思路。

  三、精选材料,培养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机会,精选材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保证。如学*“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等知识之后,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

  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纷纷动脑思考,动手画画。许多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把长方形的每个角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大体积是30×10×5=1500(立方厘米)。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我是这样设计的,在长方形的宽边的两个角上各剪掉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把这两个小正方形接在另一条宽边上,它的体积是35×10×5=1750(立方厘米)。”这样剪拼,既使材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又使它的容积尽可能大,显然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我表扬了剪法二同学的同时,指出这种方法还不是最佳的剪法,还不够理想。如何剪拼才能使它的容积最大呢?大家想一想,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这样一点拨,同学们兴致又来了,有一学生想出了更好的剪法,先把长方形分成2个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分成4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最后把长方形接在另一个正方形的边上。它的容积是20×20×5=2000(立方厘米)。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2

  摘要:

  本文从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来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与研究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此来较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即为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小学生在小学学*阶段,正处于奠定数学知识的关键性时期,促进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会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是在进行教学知识的持续性学*与练*当中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数学思维能力及其重要性

  数学思维即为应用数学思想来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应用自身的数学思想与逻辑能力来解决数学问题,充分的展开合理想象,即可依据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对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办法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可获得一系列发现与解决数学问题的“通用公式”。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思考能力有限,其生活阅历与经验不足、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性还具有较大提升的空间,而学生之间会在知识的学*与理解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要照顾到不同学*层次的学生,来适时的调整教学进度与难度,就会使教学质量只能缓慢提升,教学的整体进度也会落后于其它班级。可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效率、让学生充分理解与牢固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方面,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有效地推进与实施教学方案。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原则

  2.1依据新课标的原则:小学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来制定《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教师应对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与原则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使所制定的培养方案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在深入理解全部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客观全面的制定培养方案,使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够较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2.2逐步推进的原则:教师在教学当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应知道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具有一蹴而就的速成意识,而应按照逐步推进的原则来进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经过较长的学*时期进行持续的累积,并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数学思维能力是存在于数学的整个知识体系当中,因此学生必须学*不同的数学分类知识,以此来持续的学*、思考、应用数学知识,并应用逐步推进的原则来促进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3.1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当中,要培养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思维,就必须通过衔接与发展新旧知识来达成此点,教师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过程当中,应最大化的将以往的旧知识与当前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有机的联系新、旧两种知识,学会应用发散性思维来拓展数学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时,教师就可将之前所学的加法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在复*加法思维的同时,也能够较好的理解减法的思维。例如,在学*88-52=36的减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52+36=88,让加减法两种运算方式进行联系,再进一步联系88-36=?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减法的运算,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思维当中对事物本质进行联系的方法。

  3.2借助于数形结合来进一步深化记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较好的认识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够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来学*与研究知识的本质,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通过部分直观形象的图形,来将其转化为数量的方式,再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不应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当中让学生机械记忆数学公式,可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依据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来解决此问题。

  3.3促进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由于数学知识自身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数学时,既需要教师教授给学生如何来有效地运用正向思维来思考与解决数学知识,也需要应用逆向思维来进行切入。借助于持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来使学生在学*当中学会应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并通过这样长期的持续性训练来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能够具有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时,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思维训练。例如可创设小熊分玉米的趣味性事例来进行教学,两只小熊在山中有一堆玉米棒的共有食物,两只小熊直率而可爱。第一只小熊独自将共有食物玉米棒*均分配成两份后,先取走了其中的一份作为自己私有的食物,这件事情它并没有告知熊伙伴。而另外一只小熊回到山中,不清楚这件事情的经过,它又将剩下的玉米棒再*均分配两份后,看到多出了一个玉米棒,就将这个玉米棒丢下了山崖,并取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玉米棒。假设此堆玉米棒数量多于100个,那么第一只小熊所获取的玉米棒数量多少个?如果采取正向思维去进行思考,必定会让学生感到难以进行解答,使学生无法突破此难题,要较好的解决此问题。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将原有的正向思维方式转换为逆向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并用X来表示第二只小熊所获取的玉米棒数量,那么在第二只小熊获取玉米棒之前的苹果数量应是2X+1,教师提问为何会出现2X+1?教师等学生回答之后再做推论。整堆玉米棒则应该为(2X+1)+(2X+1)+1,即4X+3。而根据推测玉米棒的总数量应不少于100个,所以此X应大于25,即第一只小熊能获得的玉米棒数量应不少于51个。

  4、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当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况,有侧重点地制定出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体性的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102-103.

  [2]樊淑红.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212.

  [3]王智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6,08:151.

  [4]刘海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校外教育,2015,29:121.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

  1、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

  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

  所谓抽象法,实际上就是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将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概括法,则是将同种、同类事物有效地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3、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4、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题设计之难度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题练*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借助问题进行探讨,如果想要学生牢固记住数学知识,并且想要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则教师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提问内容,积极引导孩子们对问题思考,然后通过相关的比对、归纳、抽象概括,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积极性。

  5、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老师要以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环境,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与求知欲,从而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潜能,使他们在参与数学的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1)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菁华3篇)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1

  有的医学生问题思考逻辑条理性缺乏,回答问题是也较为松散和片面,浅析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为*些年来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目标,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也要贯彻这一思想,使得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其逻辑思维进行强化训练,以此促进临床思维能力提升,是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本研究以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分析主题,分析内容报道如下。

  1 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临床思维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应用各学科综合知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并强调有效交流和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最佳信息和证据进行充分利用,综合判断和分析多方面的信息,对诊断进行鉴别,制定出有效、安全、合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不断进行修正和反馈,最后对思维过程进行整合和执行。在临床实践中临床思维极为重要,正确的临床思维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也是提升诊疗方案准确性的重要途径,避免误诊情况发生,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而在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

  1.1 片面性

  有的医学生不能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病史及体格检查,在对病例进行分析时,没有全面的考虑问题,很少思考伴发病和继发病,只诊断原发疾病,呈现出以偏概全的特点。甚至有的医学生直接对诊断结果得出,或者诊断结果只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对整体分析判断完全忽略了,增加了患者诊断结果错误的现象发生。

  1.2 被动性

  因为*教育制度的不足,造成了在临床实*中医学生呈现被动的情况,对主动意识培养不够重视,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之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在临床实*中医学生在带教教师的引导下被动,被动完成带教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根本没有对问题进行思考,也缺少疑问,执行也呈现被动性,在处理病例时自己的见解也较少,影响带教效果。

  1.3 混乱性

  有的医学生问题思考逻辑条理性缺乏,回答问题是也较为松散和片面,没有足够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导致思维混乱的情况发生。在病史询问的过程中,照本宣科情况严重,提问无规律,遗漏情况经常发生,条理性缺乏。在诊断中感觉很多疾病都有可能,无法准确诊断出疾病。

  2 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影响因素

  针对以上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2个方面,其中主观方面主要为,医学生不够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很多医学生意识存在局限性,认为只要足够掌握先进设备仪器就可对疾病进行有效诊疗,不够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造成影响。同时分析方法缺乏,问题切入点很难找到,自主学*能力也较为缺乏,只是依据教师的安排。实*时精力不够集中,思考能力弱,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在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人文社会科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逻辑思想较为丰富,但是学生并不重视此课程的学*,影响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另外客观因素则为医学教育的问题,临床思维课程缺乏,教学程度与临床医生的诊疗程度不一致,导致学生很难转换思维,影响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3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以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采用相应的策略对减少这些问题发生,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对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本研究提出的几个应对策略。

  3.1 临床思维积极性激发

  对于学生而言,对知识渴望一般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学生积极性进行激发很重要,对于教师而言,课程设计要有质疑性、针对性,也要有条理,让学生主动第问题进行解决,设置合理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问题设计要精心、有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对重点和难点要进行突出,对学生积极思维要进行鼓励,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

  3.2 灵活运用临床思维能力

  很多学生思维具有局限性,在理论框架的影响下,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使得在临床实践中难以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灵活性,教会学生掌握事物发现规律,摒弃陈旧的思维模式,灵活看待变化的事物,采用病例教学对学生临床思维灵活性进行培养,对临床上解决问题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病例,并学会举一反三,对学生临床思维灵活性进行训练,灵活思考,改变角度、方向和途径,有效解决临床问题。

  3.3 临床思维能力广阔性和创新性训练

  思维广阔性是一个良好思维品质的表现,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思考,联想到其他问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避免单一思考,实现临床问题思考的多方向、多角度和多途径。另外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鼓励求异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从课本的框架中挣脱出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新设想、新观点进行鼓励,并教会学生对这些思维进行反复求证,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对自己的创造思维进行验证,以此提升临床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2

  儿科学是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为更好地教好这门课程,在教学过裎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应针对医学生在临床思维方面的缺乏实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对一些儿科疾病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以后进人临床实*打下坚实的基础。现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儿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1掌握儿科学的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临床基础

  要培养儿科的临床思维一定要有扎实的儿科理论为基础,儿科学课堂教学主要学*理论基础,而儿科的理论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等都各有其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理论知识的关键。

  1.1调动学生对儿科学的学*兴趣及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认真听课,所以都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制作优秀的课件进行教学,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图片或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授课内容生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胎儿期时,插入胎儿成长的动画;讲述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貌特点时插人相关图片;讲述佝偻病时插入“0”形腿或“X”形腿的图片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认真听讲,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讲授的过程由*淡刻板的讲课变为精彩生动的演讲,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儿科学的兴趣。并及时指导学生作好课堂笔记,培养良好的学**惯,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

  1.2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科教学的质量和深度的问题,目前如果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儿科学理论知识,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有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如新生儿疾病,可以把重点放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条小儿疾病,可以把重点放在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贫血等。对于重点的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总结,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理论知识。如学*新生儿败血症后,可用“三少一低下”来总结;学*小儿腹泻引起的脱水时,可用“二干二凹一多一少”去概括。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容易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1.3以课堂练*为手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儿科理论教学中,随堂进行练*,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多进行各种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求知欲,通过分析简单的病例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笔者常用的方法。一般每种常见疾病教学完成后都出一些课堂练*加深印象,或选1—2个病例分析,指导和锻炼学生分析病例的逻辑思维,并巩固和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如小儿腹污,病例中一般会提供这些资料:腹泻的次数、量、性状,小便的情况,皮肤弹性,血钠浓度等等,在分析过程中,要根据资料找出哪些是最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异常的检查结果,分折出脱水的程度、脱水的性质,最后得出诊断;然后,再依据治疗原则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样就能更好更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一种疾病诊疗的临床思维过程及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

  2重视临床见*的带教,培养临床思维

  临床见*的特点是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儿科临床见*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在儿科学方面的临床思维的关键。见*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发挥见*的作用 临床见*是学生接触临床的第一步,是儿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见*可以增强学生对儿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见*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九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和体会儿科医学理论的实质问题。强化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带教教师在临床带教中要多讲解、多示范、多纠正、勤考核,积极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让学生多接触患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的阳性结果,加强感性认识。实际带教时,首先应结合相应病例复*相关理论,并示范正确的检査手法,然后让学生向患儿家属详细询问病史,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相互间体会正确的检査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简单书写病历及诊疗原则,然后对照病历,了解病人的实际诊疗经过,使学生从中知道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临床实践的应用能力。

  2.2介绍典型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在见*带教中,开展对学生的临床知识讲座,加深对临床思维的理解和实际应用。采用强化临床技能、病例分析、全科病例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每次见*都应组织各种形式病例讨论,选取一个病种的一组典型病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使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某种儿科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的病例,根据患儿的病情,首先从症状体征着手,根据“三高一低”的临床表现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病机制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主要并发症会有哪些?再从鉴别诊断上分析多种疾病的特点,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从而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再结合实际的治疗过程分析病情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系统地认识一种或多种疾病,而且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指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对疾病现象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所以,提高儿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打好扎实的儿科理论是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基础;儿科临床见*是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关键性阶段。

如何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学;实*医师

  医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失落不仅严重影响医学教育的质量,并且妨碍了医学自身的发展[1]。因此,转变医学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实*带教培养模式,认识并注重实*医师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不仅要把患者当作生物体进行诊疗,更重要的是把病人当作一个社会人来对待。新的医学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来考察人类健康和疾病,认识医学的功能和潜能,从而对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脱离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医师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将无法遵循现代医学模式,临床能力必然会受到一定制约。只有注重对实*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才能更好地用人文精神的要求指导医务人员的医疗实践话动,实*医师的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2]。

  2加强实*医师人文精神教育

  2.1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改力度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比例较低,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随意性,体现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较少,不能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仅占总学时的8%左右,与其他国家有较大差距[2]。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全程化程度不够;教学内容侧重于范畴、理论、体系的讲授,而对实用性、实效性重视不够。因此,大力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改力度势在必行。不仅要增加具有时代特色的医学人文知识传授,还要建立可操作性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实施途径和评价标准,以量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并且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劣列入教育主管部门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评估内容。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医学需求,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医德教育框架,纳入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要求,扩大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医学人文教育成为临床医学生自我激励,实现自身价值的动力源泉。

  2.2带教医师应有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转变带教医师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带教医师必须深刻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医学学科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一个完善的科学系统,医学对健康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因此,从事医学工作的人还必须具备人文态度、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2]。要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推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带教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既要注重对实*医师医学基础和专业理论、技能的传授,又要在临床实*带教过程中指导实*医师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尊重医学,尊重患者。通过带教医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使实*医师不仅能够掌握实*大纲要求的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更要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带教医师应转变观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对带教医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医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有意识的挖掘蕴含在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人文内涵,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相融。而且带教医师自身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等都对实*医师素质的养成有直接、广泛、全面且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身为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3]。在实*阶段掌握的临床专业理论和技能关系到实*医师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而实*医师通过观察带教医师而形成的对待医学对待患者的态度更会对其今后的工作和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带教医师实*带教者应该是医德高尚并且热爱医学人文教育的临床医学教师,在实*带教中既施言传,更重身教,集言传和身教于一身,在临床医学专业实践中为实*医师实践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杜治政. 关于医学人文教学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5-9.

  [2] 俞炽阳,*立,李玉艳,等.医学教育实践中强化人文教育的作用初探[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5):335.

  [3] 赵先英,刘毅敏.在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2):219-220.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2)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菁华3篇)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

  交流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智力价值的学科,要想在课堂上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挖掘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学*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根据小孩的天性,只要他对数学产生兴趣,他就会很积极地去研究它、探讨它,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

  记得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我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4+4+4+4+4=(),3+3+3=(),2+2+2+2()。师生一起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就做出了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我看目的达到了,马上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原来是因为老师利用乘法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深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达到了这节课的学*目的。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引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是把数学成果转为学*成果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亲自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之在思维领域中对未知事物有所认知,找到思路,并能运用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开拓了思维。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合来计算的。在“10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4朵鲜艳的小花要分成两份,想想有什么不同的分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有三种分法:第一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一朵和三朵,第二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三朵和一朵,第三种分法是把它们分成两朵和两朵。教师再问:“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共有三种分法,谁能找出这三种分法有什么规律吗?”学生们互相交流。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朵鲜艳的小花放在一边,然后拿3朵小花(或2朵小花,或1朵小花)到另一边,每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老师的鼓励,开拓思维的劲头更足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提供材料,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搜集整理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对立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数学生在思考时,往往*惯于正向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材料,练其逆向思维,以克服一般思维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例如:小明、小丽、小花三人分铅笔,小明得的比总数的一半多一支,小丽比剩下的一半多一支,小花得8支,问原来共有铅笔多少支?这道题从条件直接解答较困难,我们只能从题目所求问题入手,利用已知条件一步步倒着来推理。如果小丽只得了剩下的一半,那么小花就应该得8+1=9(支),也就是得了剩下的另一半,由此可算出小明取后剩下的铅笔数为9×2=18(支)。同理,如果小明得的是总数的一半,那么剩下的应是18+1=19(支),显然,总数的另一半也是19支,那么铅笔总数应是19×2=38(支),算式为[(8+1)×2+1]×2=38(支)。

  四、加强语言训练,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就是说: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发散思维的特征是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及新颖性。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入手,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认知结构,通过联想、想象,使思维达到一种独到的境界。例如:简算12.5×0.88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

  (2)引导学生说思路,用乘法运算律,乘、除法性质,小数性质来解此题,

  (3)运用各种方法求解。第一种方法:12.5×0.88=12.5×0.8+12.5×0.08=10+1=11;第二种方法:12.5×0.88=12.5×8×0.11=100×0.11=11;第三种方法:12.5×0.88=125×8×11÷1000=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突破常规,以期得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广博、善于思考的人才。而数学本身的特点就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绎体系,人们获取或发现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思维需要数学,数学离不开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伴随着相关知识的教学而产生相关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必将为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1、小学数学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

  新课标强调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能力,例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就给学生创设了小动物搬家的具体情境,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来表达,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学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小学生的作文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源头,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艺术地再现生活及客观的社会现实。这就要教给学生该如何作文,指导学生要作文首先学会做人,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才是使学生作文课上有话可写。人人都有丰富的情感,生活中的小事情都会引起内心深处的波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酸甜苦辣或某种事物给自己的感官所带来的喜怒哀乐,一吐为快。如此作文内容有真情实感,语言文字的表达生动鲜活,不做作,心里怎么想笔下怎样写,挥洒自如的我手写我心。

  二、指导学生学会立意

  作文要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感受,超出常人之见创一条新思路。例如:我让六年级(1)班的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目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写家乡的山、树、草、风土人情等,可是豆玉婷同学却独出心裁,并没有写引人注目的事和景,她却写了村前的公共厕所的变化烘托出家乡的变化。与其他学生的作文相比,这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新。

  三、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

  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要掌握熟练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再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大脑思维的反复锤炼,改动一个字感动一座楼,作文的语言清新、准确、表现力强能增添文采,突出作文的主旨、明晰作文的思路,这样的作文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四、指导学生学会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提高作文的能力。小学生作文训练课本的安排是从从说到写的过程,先进行口语交际再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成作文。说的过程中要注意谋篇布局和语言的表达,好的地方别的同学取长补短,循序渐进。

  例如:六年级(1)班,魏苗苗的《第一次炒鸡蛋》。今天,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看《封神英雄》这部电视剧,看完电视剧我感到肚子里空荡荡的。我就找吃的,可是什么也没有找到。唉!该怎么办呢?我想:炒几个鸡蛋吃吧!我在厨柜子里拿出来了几个鸡蛋便打在碗里,再在碗放上盐用筷子把鸡蛋青和蛋黄搅拌均匀之后,就把锅烧热倒了一点青油。等锅里的油熟了就把鸡蛋倒进锅里拿铲子翻了一会儿就铲出来放在进碗碟子里。我尝了一口,哇!真好吃啊!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3)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用五篇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从事小学数学工作二十多年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也是同仁和家长们一直困惑的。

  过去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参加过科研课题,也就此问题的探讨有两篇论文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论文二三等奖。一篇是《发散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吉林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二等奖。这篇论文探讨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研究是在出示新的问题由学生们独立思考后,公示出不同的答案,然后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由学生集体选择判断出优良的方法。这个课题的研究,源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路,这种教学方法也叫做发散聚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判断性、独立性、聚合性(或说择优性)。另一篇题目叫《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科研课题,曾经在县区进行公开课展示,并回报研讨。这篇论文获得了国家级科研论文三等奖。这个课题研究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应用题教学的课堂中,学会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思路,从而通过有条理的思考找到解题方法。以上这两点思考,都是基于旧的年代老的方法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

  这些都是九十年代对于课题的研究和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当今学生、家庭、社会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问题,致使学生是否能学会思考又面临着新的难题。因为学生们不再对于老师穷尽技能要展示的课程产生多么大的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木然着。家长普遍反映学生遇到难题不会思考,老师普遍感觉很多学生不想问题,懒得发言,更很少看到独立思索,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所以,*段时间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课题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过去以为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是在学生回答疑难问题时,或者起始课、新授课时才会有用武之地,其实不然。学生能够乐观积极地去思考你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最不起眼的小问题,都能看出这个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维*惯和思维品质。国内外学者把人的思维品质划分为九大方面,涉及到各个学科的学*当中。其实我倒是觉得,思维品质的养成是要贯穿在每一个活着的人的每时每刻的,有的甚至是做梦的时候,人还在思考。人在浅睡眠的时候,大部分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一部分却还在活跃着,这也就是还在思考问题。人没了思考那就如同没有思想的植物。所以只要人生活着,就在思考。可是为什么很多的学生不思考,甚至不会思考呢?那是因为他们不想思考,不喜欢思考,或者是没有思考的兴趣而拒绝思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比如从小不善于动脑,没有品尝到动脑所带来的乐趣;或者在课堂上不会倾听、不会获取信息没有得到思考所需要的材料;有的学生总是觉得没有思路,也就是学不会有条理地分析问题。其实这很多程度上不是课堂的问题,也不是老师的问题,孩子们从小就在接受外界形形色色的信息,他是木然接受的,有的时候不需要分析汲取判断和记忆。比如茫然的看电视,简单的玩电脑,胡乱的翻看动画书、机械倾听家长播放的音乐等。致使孩子们养成了拒绝外界的信息刺激的能力。教材的信息再好,教师的演说再高明,很多学生都无动于衷,学生们懒得思考,甚至于聪明的孩子不会思考。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孩子从小在家里.社会.和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听、说、读等的能力。学*知识必须让孩子首先学会倾听,学会理解语言,同时也学会说心理语言。教育家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个人头脑在动的时候他就在说话,发出声音就是口头语言,在心里说,就是心理语言,写出来就是书面语言。一个人总是在不停的想,心里不停地说的。孩子们更应该是这样,在课堂上既是他不发言,那心理要一直在活动,这样的孩子就在思考,头脑中不会空白。这样的孩子很少溜号去想别的事情,因为他能够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说他的头脑在不停的思考。久而久之就学会了思考问题。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往往不一定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一些你不让他随便说,可是他也在不断小声叨咕的孩子,总是在心里和你较劲,这样的孩子其实他一直在配合老师,接受老师的信息和同学的发言,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比别的孩子会思考。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始终。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必要的知识信息、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培养各种优良品质……最主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养成良好的思维*惯,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积极思考,乐于思考。

  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契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在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当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致力于研究如何在课堂每一个环节都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学生就会受益匪浅。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中尝试努力不荒废学生的每一节课,珍惜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尽最大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觉得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和暂时性记忆。因为思考必须要有思考的材料,如果他们的头脑当中空空如也,什么东西也没有,那思考什么呢?在课堂中,老师要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感官,要让学生喜欢听你的每一句话,看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是做到了这一点,就必须注意一下几个要领――课堂不要说废话,不要说差话,尽量不重复话;说话要主次分明,主要的话语一定要放慢音速,或者加强语调。老师讲话要抓住重点,不抢学生的话,对于任何一个学生的话语要耐心听,反应快,反馈及时,评价力争没有错误。老师是学生的楷模,久而久之学生就潜移默化地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倾听了,并且喜欢听老师的讲话了。这样学生也就学会了把老师和同学们的语言纳入自己耳内。还有,老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挖苦学生,一个经常挖苦学生的老师,无论他的演讲多么精彩学生都不会理睬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合理设计每一个问题,使问题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甚至有情调。让学生喜欢感知并探讨你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在课堂之上,我所看的不是学生能否回答几道难题,而是他是不是在不停的接受外界信息,并能够及时灵活处理这些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的处理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导入的功能。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为学*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效果。所以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吸引无意注意,关注学*内容。二、激发参与兴趣,产生求职欲望。三、诱导积极情感,营造和谐氛围。四、突出新知生长点,做好新知铺垫。五、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积极思考。

  其次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技能。提问时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动机,集中注意力,揭示学*重点,启发学生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实现师生活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所以课堂教学中提问要有技巧和实效性,力争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选择能引起学生学*的提问。二、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欲望。三、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根据学*内容适时使用探寻性的语言,引起学生思考。

  还要重视练*题的处理方式。课堂练*题的形式和出示方式,以及难易程度决定一节课是否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关键。在练*题的设计上和处理方式上,要灵活机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时刻都能够积极思考问题。

  最后还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比如我在应用题教学时发现学生们不会解决问题,原因是他们首先就没有学会读题目,我让学生要读三遍题目,一、要读熟。二、要找出条件和问题,并熟记与心里,不看题就知道了已知什么求什么。最后、在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清楚解题思路,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目也是首先要会读题目,也就是把握要你分析的材料,接受了这些材料才能够去分析、判断和推理。我们教会学生思考,首先让学生接纳思考的材料,对思考的东西感兴趣,不让学生木然的坐在课堂上,不让他们的头脑和心理处于空白当中,也就是力争使他们的脑细胞起来,接受信息参与讨论,真正的让思维活跃于课堂。

  综上所述,如果能够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课堂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重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营造合理的每一个氛围,把握学生思考的每一个契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杨振宁说过:“优秀的学生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在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让课堂巧妙地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大舞台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抽象与概括

  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它与其他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思维过程。数学中的任何一个数、一个算式、一种符号、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种法则等都是抽象概念的结果。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一节,教师可先通过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与启发引导相结合,使学生明确“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进而使学生掌握单位“1”(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或几个物体)和“*均分”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又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比较、分析与综合

  比较就是借以认出对象或现象异同的逻辑方法,它是认识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当的时机,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判断与推理

  判断就是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论断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中的定义、法则、结论、性质、公式等都是判断。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出现2+1=3、2+2=4、2+3=5、2+4=6……这样的内容,一个加数不变,一个加数依次多1,它们的和也依次多1。这里面实际上渗透了函数思想,就是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他们的和也相应的变化。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会逐渐学会运用判断与推理的思考方法,去探究解决新问题。

  四、现象与本质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可以运用不同的词汇和语句来表达。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后,教师可提问:10以内的质数是1、2、3、4、5、7对不对?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辩论,再次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既透过现象抓住了实质,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数学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五、繁难与简易

  牛顿曾说:“要想解决一个问题,里面含有数和量的关系,只要把题目中的日常语言译成代数语言就行了。”如:新华电厂前三个月节约用煤474吨,照这样计算,一年(12个月)可以节约用煤多少吨?对这样的题,学生一般是要先算出*均每个月节约用煤多少吨,再算出一年(12个月)的节煤量。那么,如果采用季度来计算呢?以“季度”代替“月”来计算,计算过程就省略了一步,而在思维上却跨越了一大步。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增加思维跨度的训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理曲为直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面临的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形成优秀的思维方式。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与语言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的结果,没有思维,就不会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从表达。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述,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就是思维的内容,离开了思维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同样,离开了语言的思维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不是语文课堂语文教师的专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也十分必要。

  一、说过程,让思维有形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学生列记硬背结论,而忽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那么学生不仅对概念的理解会不 深不透,而且在解决具体的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够灵活运用。因此,为让学生建立清晰而又深刻的数学概念,老师们常常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材料。但即使这样教学效果往往总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在直观操作之后缺乏表象工厂,把抽象的过程处理得太粗糙,使直观操作与抽象概括油水分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

  二、说算理,让思维有据

  准确、流畅、完整的语言表述既可以衡量学生的理解程度,又能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述时,必然要对自己的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然后才能用语言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因此,注重思维过程的表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据。

  如在概念教学中,要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不是以学生能否记忆概念的定义的条文为标准,而是以能否灵活运用概念为标准。当学生初步掌握概念之后,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完“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解决“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比例尺是1∶8000,求实际距离是多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了以下几种解法:5×8000、5÷1/8000、5∶x=1∶8000、5×80。这时,老师应让解法不同的学生说说自己对“1∶8000”是怎样理解的:

  生1:比例尺“1∶80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所以用5×8000。

  生2:比例尺“1∶8000”也表示图上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的1/8000,求实际距离就是5÷1/8000。

  生3: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假设实际距离为x厘米,就可以组成比例5∶x=1∶8000,再通过解比例求出实际距离。

  生4:“1∶8000”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80米,图上5厘米就相当实际5个80米,所以用5×80。

  通过学生的说,进一步让学生加深对“比例尺”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方法,让思维有路

  思维的方法很多,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在思维活动的

  过程中,这些思维的方法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也有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对思维方式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而且也能开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思维水*。例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想得清楚,更要让学生讲得明白,把内部的思维活动通过语言外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所了解,也可以通过训练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有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也就是说思维的方法很多,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种方法是怎样想的。如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通过学生能列出算式进行解答,教学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更重要的要能够让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用语言讲出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思维方法的逻辑性。

  四、说规律,让思维有序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小学数学知识应该是一个系统,它的里面又包含了许多的子系统。一个子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也就是说任何整体都是有结构的,如果把知识内部结构揭示出来让学生掌握这个结构的各部分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就能发挥结构的整体功能。一般来说教学新知识有三种情况构成,即旧知识增加一点、旧知识的转换、旧知识的结合。这里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形成新知识的规律,通过语言表达规律,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由于同除法、分数有密切联系。所以我启发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性质进行迁移,通过列举实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并创造尽可能多讲和机遇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启发,不断提高思维层次,从无序到有序,这样学生便认识到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性质是相统一的。

  数学是以高度抽象概念、法则、计算为主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地“多说”,才能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关键词:以旧引新 深化理解 区别异同 巩固练*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面对固定的学生,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相同的授课时间内,不同的教学方案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单一、枯燥无味的练*,会导致学生厌倦、影响学*积极性。

  因此,为了克服课内不足课外补的坏*惯,我探索研究课堂上练*的*题设计,以期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以旧引新――设计过渡性练*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密切联系。因而设计*题时,不要局限于当天所学的内容,而要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以旧导新,促进调整与同化,使之连为一体,发挥知识整体结构在学生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大大降低新知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之前,我设计一些已学过的知识作练*:

  (1)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什么?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

  (3)*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

  当学生回答了以上几题后,我再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能把一个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它的面积吗?练*题一出,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梯形动手剪、拼,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补充,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们想出了多种求梯形面积的方法:

  (1)、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它的面积。

  (2)、把梯形分割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3)、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的两个三角形求它的面积。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每个梯形面积是拼成的*行四边面积的一半。

  (5)、连接梯形一条腰的中点与相对的顶点,剪下一个三角形,再把这个三角形旋转到原来梯形的一侧,把原图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最求它的面积。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把图形转化、迁移为新授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深化理解――设计与例题保持结构稳定性的练*

  在例题教学后,安排基本题让学生进行练*,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要求其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相同,题型也基本一致,具有例题牲特征。例如,在教梯形的面积的例题后,我设计第一组题让学生练*:

  (1)、梯形的上底10米,下底4米,高3米,求面积。

  (2)、梯形的上底10米,下底4分米,高1.5米,求面积。

  这一组题中,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的3个条件都是直接给出的,所以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消化,达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目的。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在保持新知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我进行了改变思维训练的角度,进行例题结构变更,通过变式题训练,加深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如第一组题练*后,我紧接着安排第二组题:

  (2)、梯形的上底是8米,下底是上底的一半,高是6米,求面积。

  (2)、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2米,下底比上底长4米,高是下底的2倍。求它的面积。

  这一组题,其中一个或两个条件是间接给出,必须先求再求面积。

  三、 区别异同――设计比较性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概念,公式,题目表面上非常相似,但实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细致观察,不认真比较,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把形似实异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弄清数量关系,找出异同点,掌握解题方法。

  例如教学了百分数的认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组*题:

  (1)、甲数是160,乙数是200,乙数比甲数多百分之几?

  (2)、甲数是160,乙数是200,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3)、甲数是160,乙数比甲数多40,乙数比甲数多百分之几?

  (4)、甲数是160,比乙数少40,甲数比乙数少百分之几?

  让学生观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进行比较:(1)题:(200-160)÷160 = 25%(2)题:(200-160)÷200 = 20% 。(3)题:40÷160=25%。(4)题:40÷(160+40)=20%。这样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两种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在比较的基础上,我还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即百分数与整数的比较。如让学观察比较两个数多少的题目:(1)、甲数是160,乙数是200,甲比乙少多少?算式是:200-160=40 (2)甲数是160,乙数是200,甲比乙少多少?算式是:200-160 = 40

  以上的比较,使学生看到:“求甲数比乙数多几”,与“乙数比甲数少几”的解法是相同的,结果也相同。从而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

  四、巩固练*

  设计综合性题

  综合性题的练*,目的是为了形成认知结构的整体性,只有新旧知识互相搭配,才能使新知纳入原有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灵活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下列一组*题,让学生进行练*,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 底面积是3.14*方米,高是2.5米。

  (2) 底面半径是6分米,高是3分米。

  (3) 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4厘米。

  (4) 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这组题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体现了知识纵深发展的过程。总之,精心设计课堂练*,优化课堂练*过程,及时有效调控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我由于能注重堂上练*的设计,较好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智力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使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都从以前怕上数学课,到现在盼上数学课,初步形成会学、乐学,争先进的良好学风,从而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数学的过程是个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以期共同探讨。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二、注重教给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如:教学九加几的进位加法,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方法,我组织了儿童操作,拿出学具: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个纸盒一共有几格?里面放着几个皮球?还空着几格?盆外有几个皮球?”

  “现在,要把盒内盒外的皮球合起来,只要把皮球怎样摆弄就能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几个?”

  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了操作,得出把盒子外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凑成10个,再加剩下一个是11个。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建立了深刻、清晰的凑十表象,抽象概括出凑十的算理。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惯,虽然一年级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是要鼓励说下去,慢慢地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63+3+3+3=124+4+4+4+4=20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4、增加练*的思维含量,注重练*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如在学生学*了十几减九、十几减8的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题:让学生口算后:

  提问:同学们观察每题的差与被减数,看谁能发现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积极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利用观察比较方法

  得出规律:减9,差就比被减数个位数多1,减8,差就比被减数个位数多2。

  通过本题练*,使学生学会了思考方法。

  三、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惯及思维品质

  *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4)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菁华3篇)

  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原则与主要模型

  1.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原则

  1.1.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估框架与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估的目的一致。首先,与被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绩效评估的目的就是引导、帮助被评估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构建评估框架应根据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来设定和选择绩效评估议题。其次,与绩效评估目的的一致性。目的不同,绩效评估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1.1.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做出两个方面规定。一是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必须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共同属性,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关注的绩效重点。二是评估框架要合理。根据需要与可能设定议题或指标,使评估框架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于主、客观条件,既要考虑到评估议题或指标本身的可评估性,又要考虑到评估过程中证据的可收集性。

  1.1.3整体性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要求评估框架的设计要体现全过程管理的思想,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其次,绩效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反映科技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再次,评估框架要体现管理要求,即体现关键环节做的很好或很差的标准。最后各个评估议题或指标要相互独立,不能重叠。

  1.2科技计划评估的主要模型

  目前在科技计划评估领域最常用的模型是“逻辑模型(Logicmodel)”,而在医学研究领域最常使用的成效评估模型是“回报模型(paybackmodel)”,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模型做简要的介绍。

  1.2.1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最早起源于私立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在绩效评估研究领域,常被国际组织作为一种计划/项目设计、执行和考核评估的工具来使用。逻辑模型勾勒出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影响计划绩效的关键环节,既可以帮助评估科技计划绩效,也适用于对科技计划绩效进行分析并实施改进。作为一种概念化论证项目的方法,逻辑模型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分析一个复杂的计划/项目的内涵和关系,注重把项目产生的短期结果、中期影响和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概念化,核心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典型的逻辑模型。通过可以看出,该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个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六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活动及对象、结果、假设、环境。逻辑模型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对于一个科技计划来说,就是依据“情境”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产出包括投入所带来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结果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是产出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假设则是联系情境、投入、产出和结果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组织行为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模型,有利于了解特定行为的发展过程及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找出关键问题,找到进行绩效评估的切入点,确定评估内容;还有利于组织和个人进行评估以及反馈,完善行为。其基本思路是从逻辑模型的分析框架出发,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成效等逻辑环节构建绩效评估的维度。具体的方法是从计划/项目的长期战略出发,通过“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产出-投入”四个层次逐层分解战略愿景,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评估内容。

  1.2.2回报模型回报模型,是MartinBuxton领导的英国BrunelUniversity(伦敦)健康经济学研究组提出的,是当前系统评估健康相关科研活动投入回报时使用最广泛的一套综合方法。在回报模型中,“影响”(impact)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将直接产出、短期成效和长期影响等各个时间窗的效果都纳入到“影响”的范畴中,主要采用性质分类的方式来对不同类型的影响进行区分。将健康相关的研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为知识产生、科研能力的建设、对相关政策和产品开发的支撑、健康及健康相关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五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提出若干指标。通过上面的回报模型逻辑图和回报模型指标划分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集中在对结果端的评估,认为结果是否达到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公众以及*的需要,这对科技计划实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模型不仅按照性质分类的方式将结果分成了五个方面,而且也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出不同时间窗下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符合健康领域相关科研活动的作用过程。

  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

  2.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基本逻辑

  本研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总结成效和管理经验、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参考的的绩效评估需求,选择“逻辑模型”和“回报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的框架设计。采用了“逻辑模型”的逻辑主线,同时在成效部分结合了“回报模型”的成效分类方式,将逻辑模型和成效范畴结合,使评估逻辑模型更加适用于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改进后的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种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四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管理/活动、成效。其中目标,主要是根据上级政策规划、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设计;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主管方采取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措施,第二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执行方的实施活动;成效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建设、政策支撑与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通过该逻辑模型,即可以对成效展开五个方面的评价,又可以把结果端和起始端串联起来,将目标-投入-管理/活动-结果逻辑线路上的所有要素囊括在内,有助于了解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晰什么因素导致什么结果,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的评估内容。基于改进后的“逻辑模型”,结合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与管理的特点,可得出如图4所示的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从绩效形成机理图可以看出,医学科技工作面临着公众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科技发展的需求。根据*医学科技工作战略目标制定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并决定财政资源规模,同时制定科研组织、资源整合方式和科技计划学术牵头人。在给予一定的投入后,医学科技计划开始组织管理活动,包括确定优先资助的项目、及项目主持、承担单位、牵头人遴选、评审、实施过程监督管理,这些都是医学科技计划关键的管理环节。经过复杂的科技投入和管理活动,医学科技计划管理直接产出就是组织了一批项目进行研发、组建科技攻关体系、遴选一批牵头专家和搭建科技条件*台,同时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推广、转化转移对知识增长、能力提升、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医疗服务和健康水*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评估准则

  给出的逻辑模型中,展示了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管理和成效的前因后果。其中已经标识出了医学科技计划投入和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恰恰对应着投入与管理流程中可能的“断点”。如果医学科技计划在这些环节上做得很好或很差,那么直接关系到其绩效是否突出,而其做的好坏的标准也就对应着绩效评估的准则。基于一般科技评估框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的管理要求,本研究认为评估准则包括以下内容。

  2.3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

  在明确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形成机理和开展评估的准则之后,绩效评估的框架得以构建。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框架和议题,其中过程评估包括三个大的维度:目标的制定、计划的投入、计划的执行;成效评估包括五个大的维度:知识产出、科研能力建设、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这些维度对应于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中的各个环节,前后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每个维度下,分别开展相应的评估议题。绩效评估框架的维度与关键。

  2.3.1过程评估第一,对目标的制定的评估主要关注相关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的设置应当满足国家或地方医学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即“定位准”。其次,还要有能够落实的机制和措施保证其战略目标的分解、实施,即“可操作”。第二,对计划投入的评估主要关注适当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的资源投入应该做到公正合理,将有限的资金分配给最需要的领域。其次,其投入的经费和人员的格局应该不偏离其预期结果,形成良性发展的资助体系。第三,对计划执行的评估主要关注效率性和效果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项目启动之初,应当确保有一套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政策制度。其次,在*医学科技计划从启动到结题的全过程中,应具有合适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保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3.2成效评估对*医学科技计划成效的评估,主要关注效果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当与其投入相匹配,符合预期定位。其次,*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该体现其战略目标,其事实结果应符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市民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前面在分析*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时,已经对一般*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知识产生,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方面的评估;第二,科研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科研能力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团队、*台、数据信息等;第三,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主要评估研究成果是否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以及开发新药物、新的诊疗技术。第四,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主要包括公众健康水*的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的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效果。第五,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劳动力增加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3结语

  医学科技计划的产出和成效与公众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要接受*和公众对其问责。本文运用“逻辑模型”和“回报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绩效评估综合框架体系,突出评估关键环节和举证的评估策略,对于我国医学科技工作的评估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本文设计的医学科技计划框架是一个综合评估框架,涉及不同的医学科技计划研究类型、不同的疾病领域、而且还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不同疾病治疗阶段。因此,如果采取指标评估方法,不同研究类型、不同疾病领域和不同研究阶段研究成效衡量指标不同,指标设计繁多而复杂,难于统一和量化。所以按照国内外科技计划评估的趋势,本研究采取了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关键问题和举证的评估策略。而且,本文提出的*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体系,是基于整个国家医学科技工作的战略提出的,因此,在针对具体地方或领域医学科技计划进行绩效评估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和具体计划的战略目标,有侧重的在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估体系中选择重点评估议题。

  儿童作品可以传达儿童对世间万物的所见所闻,传达儿童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真情实感,它是一种无声的的语言,他没有程式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唤醒,才能使儿童个性得到张扬,情绪得到释放。正是如此,儿童*时的作业就更能体现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这样教师作业的设计更加重要,在如今给学生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响,有效作业的设计和落实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与课堂教学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作业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作业的过程,作业的评价方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术作业和其他学科作业相比较,有其特殊性。中小学美术作业是通过美术活动,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精神,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向社会生活。但是纵观现今一些儿童美术作业,却看不到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与灵性,有的只是经过刻意雕琢,完全失去孩子天性的“**”之作。针对如此的原因,美术课的作业设计和实施非常的重要了。

  一、设计生活经验的作业情境

  《美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出了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的原则。所以对于儿童,切不可用太多的理性思维和专业的技巧去限制和约束他们的作业。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要更好的设计好怎样的来引导和启发,能将美术知识、技能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将知识、技能融合到教学中,这样可以设计出一套作业的引导方式。

  如在上《快乐一天》的一课时,创设了“看一看、想一想”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并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在看一看的情境中,让学生欣赏现在最喜欢看的世博会的场景,把那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重温去看世博的感觉,这样就让学生跟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已经对本课的作业做了初步的奠基。在通过“想一想”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运用什么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作业。这样教师用最少的语言,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自己脑中存在的画面,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出创造的天赋,没有任何的约束。

  二、采用不同的材料的作业设计

  *年来,美术材料的不断革新,层出不穷,给学生创作美术作品带来了无穷的新视点,也成就乐个性化得创作形式。通过不同材料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好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让孩子充

  分感受到材料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让孩子在创作美术作业时能收获一份成功,收获一份欣喜。

  在以前的美术作业布置中,一般总是画画、涂涂、贴贴……没有很好的去利用材料。如此一来,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就降低了,没有了创作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当代儿童的作业形式和表现手法要远远地超出原来的*面绘画和手工艺,而可以呈现作业的多样化,多元化得发展趋势。作为教师,在儿童的作业辅导中,要不拘一格,善于发现并尝试各种新材料,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地表现,让儿童美术作业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在四年级的《塔》的教学中,原来的作业布置就是让大家设计一个美丽的塔,通过欣赏和想象,画出一个有创意的塔。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讲有点简单,没有创造性。最后我在实施中,让学生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进行设计,如:泥、钉子、竹条……让学生自由的准备一些不同的材料,作业被这样设计后,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情趣,开拓了学生的制作热情,最后出现了很多的不同的'作品。这样就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不同材料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的作业不拘一格,提高了儿童美术作品质量。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评价作了这样的定位: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以往对学生美术成绩的评价都是以一张画的优劣来判断,其实这种评价有很大的片面性,这种评价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知识的多少不成正比,并且还容易打消学生学*美术的积极性。这种老套的评价方法已经给很多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只有在学*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的兴趣。”成功的评价对学生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 运用评价来提高学生学*美术的兴趣。对此,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各种激励性性的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经验的积累下,发现了几种评价方式比较的合适,如:档案袋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等级评价。通过了多种的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更好的保存学生的精彩作品,更可以激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有更好的审美能力。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和落实的有效性。所以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中,我结合作业态度、思维、质量经常采用的是语言文字评价和等级符号评价在语言文字评价上,当学生的创意独特时,我经常会写上:“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点子不错哦!”,诸如此类;当学生作业有进步时,可以写上:“看到你有进步,老师非常高兴”,“你可以做得到”!又如,用等级符号评价,按学生作业的情况,可以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但由于同等级中的差别很大,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我往往会给学生的作业评价多划分几个等级,如良上、良下等。

  在美术教学的疑难问题众多的情况下,作业的有效个性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难问题,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开拓创新,发现各种有效的方法,把最有效的作业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又有利于后进生的提高,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教师的负担。

  科研是时下教育的热门话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长远战略。科研带来了“校园春意闹”的新气象,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但是,要尽量避免科研中可能出现的一哄而上、华而不实、贪大求快,教学、科研相剥离,甚至调子越长越低等现象。教育科学研究是事关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研究,一般周期较长,实验涉及面广,因此,学校科研部门要确保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一、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

  朱永新教授在《享受教育》中说道:“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科学化快速成长的第一动力,是教师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或加大劳动强度来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学、高效的教学的最好途径,也是学校竞争独具魅力的新型广告。作为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战略,变“上级领导看好我搞科研”的殊荣为“我创造条件申请搞科研”的执着,不要把科研视为贴金纸、学校门楣上美丽的光环,而是要动真格,扎实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用长远的战略眼光,使科研服务于教学育人。作为教师,既要认识到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从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世纪知识体系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思路,对科研课题要讲求循序渐进,不要做急于求成的表面文章,更不能报投机心理,认为哪个课题易出成果,就置正在试验的课题不顾而中途跳题。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达到这种极致,否则科研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科研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教育科研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实行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人是关键。要选事业心强、德才兼备,具有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科研领导工作,组成科研队伍,那种看草料定里程的千里马对科研工作是没有促进作用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让他们成为科研燎原的星星之火,然后带动一班人,形成燎原之势。任何一所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条件不如人意的学校,都有一、两位相比较之下喜欢写写、能写写的教师。这些人正是可以燎原的“火星”,正是形成学校科研队伍的“起点”人物。学校领导要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同时,要重视教研组长人选的落实与教研组长科研能力的提高,依靠他们开展好学校的科研工作,使他们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带头人。还可以建立竞争机制,每一科研课题至少由三人组成,实行谁有突破谁上的原则。这样不但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而且从教育实验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中,激发了事业心和进取心。

  三、选好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难点

  课题,是科研的基础,科研的基石。课题的选择,直接关系科研的命运。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进展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全局在胸,才能种好一颗科研的种子。第二,选择的科研课题要有价值性。选定的课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的其他领域,有较高的外部价值。要看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同时,也要看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能否验证、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课题要有前卫性和创新性,要关注教育热点问题,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两三个带有方向性的课题。如我校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先后选择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学案导学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研究》两个科研课题。第四,要小题大做。学校作为子课题组,最好选择具体的,教师个人就应选择更具体些、小一些的题目,这样才能游刃有余,有所突破。

  四、构建科研体系,形成科研网络

  学校科研不是一个孤立的实验室式的实验,而是与教育教学、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联系的神经中枢,要构建严密科学的体系,健全机制,形成科研网络。在校内,要组织好“一个网络”,即建立由“校长——科研处——兼职教研员——备课组长——学生课代表”组成的学科教研网络;校外,要构建社区科研网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科研是全新之路,更要加强横向联系。*年来,我们既与同课题的是一级学校建立“联研学校”,又与教研室、教育学会诚握科研之手,开展“名师评课”、“科研成果发布会”等科研活动。

  教育科研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以无限的生机绽放在希望的校园,让我们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热情,以科学的精神去浇灌这朵花!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5)

——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菁华3篇)

  一、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批、自评来树立信心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成立合作小组,组长负责制,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学困生,由于长期的成绩不好,已部分丧失了学*兴趣,在学*中又一种对抗心理,从而不能很好的进入学*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失败。因此教师更加注意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学生的不良学*心态,树立他们的学*信心。

  二、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和指导方法,让学生的自学更加有序、有效。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要从做示范开始,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三、通过定理、公式的推导来培养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碰到定理、公式教学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授定理、公式时我们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学公式、类比联想、分析归纳等多个角度出发,努力找出题设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公式的推导途径,让学生独自证明定理和推导公式。同时教师在定理、公式的应用方面应要求学生不死记硬背,要做到随时会推导,这样学生既不易忘记所学的定理、公式,又能够应用自如,提高学*效率,长久坚持,使之成为一种*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激发学*兴趣,强化学*动机

  我们知道兴趣是激发学生学*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兴趣能把学生潜在学*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就能减少厌学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例如:如在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引人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五、通过在课后复*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教师在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章以后,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把一盘散沙知识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如在复*三角形这章,把它分为这样的几条线索:边角关系,分类,特殊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尺规作图,逆命题与逆定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由此辐射扩散,把这一部分知识融会贯通。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很强的总结归纳能力,启发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分为几条线索,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或借助图形把它们概括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且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教师还应促使学生自己把每一章知识归纳为几个主要问题,记住它的内容、方法和重要结论,特别要对教学中已经选用过的例题、*题,以整章的知识为背景进行重新审视,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本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自学能力之一。良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要求,能理解数学课本内容,掌握学*数学的方法,具有学*数学的*惯,独立有效地学*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在自学活动和实践中培养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必须自主地认识新课题,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按老师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感性——理性的途径,或通过理性——理性的渠道,去获取新知。因为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从材料走向结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表现为学生独立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是从旁引导,辅助、催化,所以活动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较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终身有用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学,教师决不是局外人,学生必须发挥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才能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是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我们教师先要钻进学生的学*内容中去,抓住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设身处地地变换到学生的位置去思考问题和体验学生的心理。如有些教材比较浅显,可完全由学生看书、鼓励他们大胆提问,教师讲解提出的问题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必要之处进行点拨。如:三位数乘多位数,只要点拨百位上的数乘乘以后,为什么要对齐百位。如果教材是后续教材,可先组织复*前承教材,设计迁移程序让学生自行同化新知。有些教材的内容难度较大,可拟定自学提纲,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其次,教师在自学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要求,规定自学的范围、内容和黑板上要观察的图或算式。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第三学生在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信息,对关键性的问题,普遍遇到困难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做出及时的点拨和个别交流,针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及时到进行辅导、帮助,扶他们一下,完成自学过程。最后学生自学结束,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练*,对从练*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救,并做整个自学过程的概括、总结,与学生一起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局限,数学能力不可能马上形成。我们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可以通过引导、扶助和放手三个过程进行引导。由于学生不爱看数学课本,在学生读性质、法则和重点叙述时,指导他们对关键词语加点,并重点分析。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中的“同时”“相同”两个词语,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被除数、除数必须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不同时,不相同商会怎样?阅读课本例题和*题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弄清术语,关键词语,咬文嚼字,理解题意,分清已知和未知。学生在发生错误时,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原因。如学生判断1.2能被0.6整除。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概念,进行对照,认识到由于没有注意这一前提而失误,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辅助——教师在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读课本,思考问题。如学生自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先提出思考题:为什么要通分?自学三角形面积教师可提示,拼成的*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帮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学*,使他们自学有得。在这一基础上可以逐步放手到教师口述思考题,最后过渡到学生自拟思考题来自学。放手——到了高年级以后可以逐步作到教师只提课题,布置自学内容。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分数应用题,让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结合百分数应用题,回顾对比,然后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又如六年级的百分率应用题,一开始让学是自学,自己找规律,然后讨论,进行课堂练*,教师进行课堂作业检查和小结。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社会向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使当今文盲不再只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包括不会学*的人,因此我们今天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这也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自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过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本领。

  *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六步自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学*重点、难点”的要求,拟定本课的学*目标,为学生的学*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课学*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达到“共鸣”。

  2、提示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指导学法中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四自”法进行自学。

  ①“自读”即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

  ②“自参”即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

  ③“自思”即思考学*重点和教材后边的问题、小实验、练*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④“自写”即学生按“释疑”、“质疑”等自学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强烈地求知欲。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用幻灯机将问题打在屏幕上):

  (1)物体为什么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

  (2)“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怎样分析这个现象?用正确的观点又怎样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着几层含义?

  (4)牛顿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在何处?

  (5)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与联系吗?

  (6)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顿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4、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在上述问题情景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去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因此,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6、启发点播与归纳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论。教师结合前面所掌握的情况,相应进行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的深度,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穿插读、议、讲,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师生共同讨论学*,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小结,使学过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掌握新概念、规律,完善认知结构,总结学*方法。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 (菁华3篇)

  一、以教研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明确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教育部提出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师本身必须首先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而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这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在教研探讨中,有些教师一提创新思维,想到的就是让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这些活动虽然确实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有些脱离数学教材。笔者认为,通过挖掘数学教材,将时代潮流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与课堂进行结合,也算是一种创新。数学教师需要的就是这种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学法。

  二、营造创新思维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传道、授业、解惑,偶尔提出个问题,点明学生回答,而后教师再进行点评。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推进完全有教师一个人把控,学生只需要听讲,按教师的要求做即可。这样的被动听课模式,课堂容易死气沉沉,学生容易丧失兴趣,课堂教学也不容易出效率。在数学交流研讨中,笔者和几个数学教师一致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突出自己的课堂参与者地位。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在某个小节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授课,其他学生向其提问题。在这一交互过程中,扮演教师的学生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双方学生也能在观点碰撞中擦出火花,迸出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定式思维、思维僵化、守成不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质疑同桌提出的解题思路、某问题的答案、质疑教师的讲课内容,甚至质疑数学教材这一“权威”。在质疑之后,便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和碰撞。通过质疑,逐渐打破常规,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自己的想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敢于质疑,笔者和其他数学教师研究决定,在课堂教学或者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只要学生迈出了质疑的第一步,以后的路就“顺”了。

  四、培养创新兴趣,为思维形成提供动力

  如果说质疑是打开创新思维的阀门的话,那创新兴趣的培养就是动力支撑。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的阶段,对任何事情都容易产生兴趣;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些“三分钟热度”,喜欢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在研讨中,笔者总结出几个数学教师常用的“小妙招”。

  首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让学生在学*中尝到失败的滋味,而后再创造条件,让学生享受成功,这时的成功无疑更有意义,更能让学生激动和珍视。如针对不同基础和水*的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图形设计大赛、数字福尔摩斯等,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在发扬个性和创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或者,利用初中几何知识的各种变换和奥妙,让学生创新联想,将不同的图形和线条组成各种新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创造之美。当然,在创造中,数学教师更可以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将学生自由发挥聪明才智,体会生活中的成功和快乐,培养生活中的创新兴趣和精神。当然,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也不能一下将目标定得太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原地站着够不到;踮踮脚,跳一跳,努努力就能够得到”。这样,学生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单而失去创新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没有信息。经过自己努力达成的创新,极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大兴趣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笔者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份子,借鉴和学*之前优秀数学教师的宝贵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和不断探索,探究出越来越丰富和完善的教学方法,为家长、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且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

  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还有的学生得到在初中将要学*的角:210°=180°+30°、240°=180°+60°、270°=180°+90°、225°=180°+45°等。甚至还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三角板找到了更多新的角。实际操作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2、在求异中进行创新

  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寻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首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发问。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其次,应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在教学中力求摆脱*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看似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师“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积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思考:360÷(120÷3);3×(360÷120);120:3=360:X。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1、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励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的思维活动。

  “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用了不到一分钟。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设计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教材与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思考的方法。

  2、重视多向交流,在多向互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数学学*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从课堂教学改革上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首先用电脑显示了“小熊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算式65—23,然后同桌合作学*,探究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65—3=62,62—20=42;有的学生用5—3=2,60—20=40,40+2=42;还有的学生大胆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学42—28,因为是退位减法,难度增大了,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摆小棒,引导学生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有的学生模仿前面竖式的做法,有的学生在摆小棒中受到启发,用30—28=2,2+12=14;有的用12—8=4,30—20=10,4+10=14。关键处让学生讨论,难点处让学生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质疑。两次有层次的合作学*,使学生在求异探索、同思共想、动手操作、互说互议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通过相互交流,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力。这样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在教学的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教育面临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培养创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题。本文从课改的时代教育背景出发,探索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创新以及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事实上,单纯的知识教学,只显见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是会遗忘甚至于消失的,而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认识,建立新型的*等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带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想象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对于自主学*,教师的角色首先要改变,要从讲台上走进新课标,我们是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最重要的是组织者,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主学*,在学*中师生互动。在备课设计中,不再过多地去想如何把某些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设计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由学生高效地完成的学生活动方式的内容。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他们的学*成绩会有很大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教学中,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形成定义之前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思想方法。

  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揭示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或跳跃性大等有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点拨或明确归纳出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单元复*课堂上,要画龙点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可以进一步对经常用到的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应用等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在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教学例题、训练题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让他们通过知识点的学*,悟出生活中的数学题如何回答。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和综合学科能力,比如讲授一些枯燥的数学方程式,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教师应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讲述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新闻给同学们听,开拓学生是眼界和知识面。

  数学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作出了规定。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模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7)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论文 (菁华3篇)

  一、从数学理论出发

  生活之中,数学无处不在,二者之间息息相关。数学,一方面来自于日常*凡的生活,另一方面较之生活,它的深度与广度又可以无限延伸。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深刻地理解数学和生活之间的渊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即生活中的数学。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求,提高了授课效率,还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发展联想性思维。与此同时,在非课堂时间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随时记录的优良*惯。例如在学*几何图形的章节时,可以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感;从教室的四角联想到立体坐标轴,诸如此类。由此,来使得比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生动化、活泼化,使得其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率。

  二、从数学授课方式出发

  数学,对于学生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多半归咎于它无可限量的灵活性。虽然只是纸上几笔字画,但脑海之中早已是思绪万千。因此,盲目地学*数学绝对是事倍功半的,而作为教师则更要为学生指明学*之道,切不可茫然而行。就笔者的观点而言,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学*数学的*惯:猜想、分析以及归纳。

  首先对于出现的数学问题,对其解答方法和答案进行适当的猜想;然后,通过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分析;最后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即是归纳。通过对出现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归纳,可以得到再一次的提升,这也是举一反三的秘诀所在。归纳是一个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

  比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笔者在二元一次方程解的过程中,就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首先笔者在黑板上出了如下的题:求如下方程的解:①x2+2x +1=0,②x2+6x+5=0。这两道题相对较为简单,对于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同学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①是一个完全*方和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线。当题出完后,笔者做了简单的提示,就让学生尝试着去解。5分钟后,有2人解了出来,7分钟后又有5个人解完,12分钟后又有10个人解完。然后笔者选了一个同学,让其对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为“分解因数,两个因数分别为0”。从归纳总结的结果来看,学生把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本堂教学算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三、从数学实践出发

  数学已然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也成为了不可缺分的一部分。培根曾经说过:“浏览使人空虚,谈判使人迅速,写作与笔记使人准确……史鉴使人理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致,博物使人深厚,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使得己身的思维得到发展,在实践中再次创新也是学*数学的关键之一。数学,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加需要披靡上阵,在实战中领悟、理解和掌握。

  例如数学中的一些公理性的理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是无法通过正面论证而验证出来的,只能说找不出推翻它的例子,这也是实践之中所得出来的真知。还有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这非常简单的但是又不可否定、不可正面证明的公理性存在理论都是由无数次的实践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中学阶段的数学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不能只是浮在水面。

  四、从数学情景出发

  “情景教学”是值得一提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可以是人物情景,也可以利用当代的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作为授课内容的部分。与此同时,再利用情景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分隔。通过学生的时间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设置课程安排,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价值。在情景教学完成之后,要注意由学生来进行概括总结,从情景之中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些都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环节,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

  在完成三角函数后,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位工程师需要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上修桥,首先需要测量桥的宽度,目前工程师手上只有一个角度观测仪、铅笔以及皮尺以及若干白纸,笔者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帮工程师测量出桥的宽度。

  有的学生就用三角函数的知识:首先选取参考点,以河对岸某点作为参考点A,以工程师所在岸选取垂直参考点B,并在该岸选择另外一点C,构成一个三角形ABC;其次,利用角度观测仪,测出对岸角A的度数;第三,利用皮尺测出AC的距离,则河岸的宽度AB = AC /tgA。显然,本数学场景就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课外应用。通过这样的数学场景设计,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之所用,从侧面提升教学质量。

  五、从效率思维出发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算十以内的加减法要掰手指数数。一方面他知道一只手有5个手指,但是在算5+1的时候,还是要把一只手的5个手指再数一遍,这个例子就向我们揭示了思维效率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亦是如此,尽管他们不用掰手指计算算术,但是他们的思维必定存在一些思维曲折,也是这些曲折使得其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降低。在初中阶段,学生都已经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避免思维曲折,直击要害,避免多做无用功,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学**惯以及善于发现并且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面的优良*惯,从而在数学的学*过程之中逐渐地将学生所蕴藏的潜能尽可能地开发出来,养成一套思维*惯和思考方式,避免思考曲折,提高思考效率。同时,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理论、数学授课方式、数学实践、数学情景以及思维效率这几个方面出发,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在发展过程中,就会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整理能力、联想构思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探索*台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这样的课堂学*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已经被广泛采用,学*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早已方兴未艾,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接轨,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构建*台,这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初中数学在学生数学学*生涯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通过小学数学的学*,学生已经明白了数学的特性和认知规律,所以初中数学学*最主要的内容是明确数学的学*方法,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开展合作是数学学*常用高效的学*方法之一,起衍生而来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型的学*理念,现下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合作学*都是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为主,班中学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该方法倡导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去深入探索教学知识和发现数学学*规律。这有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中的主**置,可以培养其形成合作意识,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这种团队奋进的精神将会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下文就将从课堂教学的三个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预*合作

  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课前预*、课堂学*、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忽视课前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既在教师,也在学生,由于预*具有自主性、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学生很难将预*落实到位;同时学生认为在课堂学*中会知晓学*内容,觉得预*就是一个无用功,反正老师在上课时还是会详细讲解相关内容,自己根本没必然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其实不然,预*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教师通过选择预*作业,可以让学生会加下来的课堂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数学学*的兴趣,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学内容的熟稔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预*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合作预*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预*课文准备学*资料,学生相互之间既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提升预*的质量。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预*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征及函数特征”为预*题目,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去准备学*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师生分享,通过实际问题的发现和预*,学生会提前感知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且在课前有过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探索相关问题,为课堂知识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合作预*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行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点

  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组讨论必然有其优势,但这都是要建立在教师合理分组之上。教师需要突破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和组成合理性两方面,许多教师在划分学*小组时没有考虑周全,通常前后桌会成为小组,但是长此以往,小组成员的固定必然会带来思维的固定,这就违背了合作学*的初衷。另外就是小组成员的组合合理性方面,教师要把控各个小组的组成部分,均衡各组的实力,既要增强学生的合作自信心,又要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特长。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突破这两个障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合作”的应用,通过沟通、辩论、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深入探究知识内容本质,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直线、线段、射线”的合作学*中,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整理出对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三者的定义和种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三者比较为题,让学生详细说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小组存在意见分歧和无主导力等因素导致最后结果推算的失败,当教师公布标准答案之后,每个小组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谈一下解题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合作学*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课后复*作业以实际问题为主,鼓励学生用合作的形式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也正是因为这种属性,很多学生都会在学*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而课后作业又是学生在课堂学*中较排斥的一个部分,因此教师一定要严谨安排课后复*作业,可以多以数学实际问题为题,并鼓励学生用合作完成的形式,这样的课后作业既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就可以以“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为题,让学生自行分组,然后给每组学生一个植株,要求学生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的高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后再制成表格,得出其中的方程式。这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层面上完成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目的,学生在经历合作培养植物的过程后会更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数学的合作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一起找到合适自己的学*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开发一些结合班上实际状况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合作学*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银颖.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学周刊,2016,33:203-204.

  [2]张雪梅.小组合作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J].*培训,2016,02:294.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8)

——浅谈生活中的物理论文 (菁华3篇)

  摘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 渗入 人类生活 各个领域 存在 物理学家 同学们 身边 科学意识 科学学*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荣明张云生:《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8期

  [美] L.爱波斯坦 [美] P.哈威特 《趣味物理寻答集》

  物理教学要将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紧密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物理小实验教学。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小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生活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积极地引入生活小实验教学,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充当仪器,让学生独立或者是合作完成小实验,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兴趣

  物理教学中,很多的知识规律都是经过物理实验总结出来的,初中生在学*物理的时候只有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 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一些小实验,他们的兴趣非常高涨,总是盼望着小实验的到来。 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精心地设计物理实验,增强物理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增强自我意识,提高学*的热情。 教师要合理地设置物理课堂实验,合理使用物理实验突破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例如,在讲“大气的压强”时,教师可以进行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在一个大试管中装满了水,将口径相对较小的试管压入在大试管中倒过来,观察小试管是否会掉下来。 同学们经过观察之后发现,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还会不断地上升。 学生观察到这个实验之后,就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再加以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实验的应用原理吗? 接下来,我们学*压强。 这样,学生的学*兴趣就会得到迅速提升。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小实验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也是物理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教师做好了物理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培养出来优秀的科学能力。物理小实验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小实验着重设计的难度,有的小实验侧重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加强思维能力。对于要求比较高的物理实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和讨论,让学生配合着完成物理实验。 在物理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和教材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既能够在教材的指导下完成物理实验,又能够领悟物理实验的方法。教师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认真地探究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符合要求的物理实验,保证智能和水*一同提高。

  教师要组织物理教学实验,做好实验形式、时间、地点的安排,让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若是物理实验的材料容易收集、设备简单、没有操作危险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完成实验。 教师要定期地检查学生的物理实验和实验的效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满学*的热情。例如,在讲“声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制土电话; 在讲“照相模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物理相机; 在讲“汽化和液化”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纸锅烧水”的实验; 等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提升。

  三、有助于进行物理思维发散

  初中物理的知识很难理解,教师在讲解公式定理时若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就会感觉到厌烦和枯燥,若是结合着物理实验,就能够提高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使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着学生主动思考,完成物理理论知识的学*。 物理实验教学必须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时候能够对生活加深感悟,了解到更多的物理知识。 为了让学生加强对物理实验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加强生活应用的支撑,让学生能够通过表象看本质。

  例如,在讲“力的相互作用”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 我们在溜冰的时候向前推别人,自己就会后退; 在划船的时候用船桨向后划,船就会向前走。又如,在研究“力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块橡皮泥,亲自动手选择一条小船,将沙粒、图钉等作为货物,看看哪条小船装的货物多。 在动手实验的时候,学生能够理解浮力和排开水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将物理小实验和家庭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进行家庭实验,提高对物理的认识能力。

  因为有的物理实验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因此教师就可以和家长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环境。 家长要保护学生实验的人身安全,主动地提供物理实验的材料,并且能够配合着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家长要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物理实验的方法,尽量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更好的环境。 家长陪伴着学生进行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的进入到物理实验中,还能够在同学中展示物理实验的成果,提高自信心。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小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物理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小实验教学。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让“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

  ●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刮风时,为了防止晾晒在铁丝上的衣服叠加或掉下来,可以先用塑料绳子结一环套,然后把这一绳环套套在铁丝上,再把衣架挂在环套上,这样衣架就不会轻易滑动。做的目的是,增加绳环套与铁丝之间的受力面积,以加大阻力。

  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对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烧开水时,为了节省时间和用电量,可以先加一点热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快分子运动,使分子扩散加快。

  在炒瘦肉片时,若将肉片直接防入热油锅里爆炒,则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肉片变的干硬。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待肉片放到热油锅里后,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里的水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肉的鲜嫩。

  ●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现在的居民楼一般都装有防盗网,网的上方有一块很大的薄铁片做成的挡雨板,这样,在防盗网内的东西就不会淋湿。可是,每当在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挡雨板上,发出很响的嗒嗒声,在夜里,这个噪声更是影响人的`睡眠,如果在铁片上放一块海绵,那么这个噪音就可以减小了。

  我们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他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坏。

  ●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利用

  在烈日下洗车,水滴所形成的凸透镜效果会使车漆的最上层产生局部高温现象。时间久了车漆便会失去光泽。若是在此时打蜡,也容易造成车身色泽不均匀。一般在傍晚或阴凉处洗车。

  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论文 (菁华3篇)(扩展9)

——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5篇)

  一、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信心,调动其学*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二、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以获取新的知识,因为学生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通过发散思维获得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在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不能把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奥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时机,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予以肯定、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精神。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可以这样下评语:“这几天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谁谁同学通过努力,能收集、记录、整理各种数据,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2.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3.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惯。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5.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多让孩子动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把不好操作的转为好操作的,这样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老师可和孩子一起做数学游戏,通过有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等方面的发展。例题:有两堆石子,如果从第一堆中取5粒石子放到第二堆中,则两堆的石子数相等,由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关于这两堆石子的什么判断?这道题显然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6.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7.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只有恰当时刻和恰当强度的反馈信息才能保证最佳反馈效果,信息反馈过迟,对于纠正大多数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来说,基本上是无效的。所以信息反馈的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把传统的"教师背着学生改作业"变成课上改,把教师替学生改变成学生自已改,把重点改正本子上的错误变成重点改正学生头脑里知识系统中的错误。教师课堂组织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节教学方法。学生课内练*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提高。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摘要:新课标改革之后,要求教师上课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融合,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文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体验式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介绍什么是体验式学*及体验式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学*;数学教学;应用效果

  随着新课标在全日制教育中的逐步实施,教师日渐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学校教师和教育领导一致认为体验式学*对学生主动学*有很大帮助,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信地学*,学*兴趣被激发。体验式学*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能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正是新课标的要求,是现代教育中值得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1、什么是体验式学*

  体验式学*主要是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将教师在课堂上教的知识点反复巩固练*,每位学生得出自己的总结和反思。体验式学*有四个特点:第一情境性,虽然小学数学理论知识很少,但是知识点比较难,教师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创设情境,一个丰富和真实的情境能够有好的预期结果。学生在丰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会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点。第二亲历性,学生在体验式学*过程中全程参与,是体验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学*理论之后,学生通过体验式学*,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三实践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主动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第四情感性,传统学*重视的是教师的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体验式学*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感情培养,尊重学生情感表达。

  2、体验式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2.1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外界一点动静都会引起小学生的注意,上课很难注意力集中,小学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书本上知识点比较繁杂,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无味,小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思维能力不强,遇到难题容易退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对学*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通过创建学*情境,如给学生钱让学生去商店买文具,通过买文具的数量和价格学*简单的加减乘除,这样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实践中提高积极性。

  2.2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重要内容,小学教材随之发上变化,在探究性教学中应用到体验式学*。学*完每一章基本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小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主动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有一道探究问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固定一个被减数,然后使用十几减这个被减数,小组学生计算答案并分析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不停思考、验证、探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

  2.3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不断进行行动是思维不断发展的前提,是实践经验的结果,也就是说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实践进行巩固和完善,因此,要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例如学*圆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画一个圆,然后剪切下来进行折叠,在折叠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半径、直径、圆的周长,在这种实践教学中,学生能迅速掌握学*的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积极性。

  3、结语

  体验式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很有成效,体验式学*是一种重视实践,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中学*加深学*印象,便于记住课本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项仲萍.体验式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42.

  [2]刘芳.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4):206.

  [3]曾艳妮,陈兰,邢婧,等.“体验式学*”理论下的“数学思想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85-186,194.

  学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法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实践和对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因此,用素质教育的学*观分析学生正确学法的形成和发展,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观探索和创造学法指导的策略和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对学法的指导和研究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呼唤。

  我们黄瓜山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由于靠*城区,相当一部分学*优秀的学生外流,再加上学生的家庭整体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导,对孩子的个性发展缺少持之以恒的有效关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缺少一种深厚的动力输出。目前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不仅基础知识差,而且学**惯、方法更差,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从小由于农村所处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学生是留 守儿童,因而在学*方法和学*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加之附*工厂的污染,出现了不少痴呆低智商的学生。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学生的学*心理问题。主要有:大量的学生没有上进心,没有自尊感,厌学严重;对于自己在作业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宁愿抄写数遍也没有主动寻求“为什么”的意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现象严重。

  2、学生的学*行为问题。主要有:

  (1)课前:不会组织调控学*活动,没有制订学*计划的*惯,大部分学生还不会制订学*计划;依赖老师,*惯于等着老师讲解分析,没有预*的*惯。

  (2)课堂:“等”(学*上的自主性缺乏,只等老师把书教)的现象严重。听课效率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开小差,甚至有长时间发呆的现象;自由随意,没有老师的允许也会随心地和旁边同学讲话讨论;*惯于被动听讲,而缺乏主动求知;做题时不求解题的方法而只是愿意按照老师分析的某一思路去解题。“欺”(自欺欺人,不求甚解,把一时的听懂当作全部的理解)的现象较普遍。题目稍有变化,就无法完成,理解应用能力严重缺乏。

  (3)课后:“拖”(没有家长或教师的严厉督促,作业总是要拖拉、或者等抄)。不善于温故而知新,甚至没有复*的*惯;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意识;作业完成的质量差,抄袭作业严重;老师布置的口头或阅读作业更是弄虚作假、敷衍应付,缺乏定期归纳小结*惯,甚至不知如何进行知识归纳、联系和总结;不愿也不会看书;不能正确地使用工具书,也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惯。“惧”(害怕被问和问人),不能发现问题,更极少向同学和教师请教问题;上课只带着耳朵听,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见解,思维不活跃。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教”、不“重学”,只“重教法研究”,不“重学法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学生进行有效学*的质量,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桎梏,也严重地影响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给学生终身学*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教育专家关于“青少年的发展将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重要论断早就阐明了对青少年开展有效的帮助或指导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学**惯呢?我们通过研究和初步实践,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一、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好的学法形成

  良好学*方法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法”,好的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学法,能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欲望入手,深钻教材,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情景。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布置各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新知识,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巩固新知识,在展示任务成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应不断变换课型和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交际课多给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身临其境;生活实践课让学生学会捕捉信息、检索信息;经验交流课鼓励学生互相切磋,互相学*和借鉴。事实证明:只要课堂教学有吸引力,学生就能保持旺盛的学*热情,也就会知难而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进而转化为自主学*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好的学法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活动和学*效果,而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中小学阶段,导致学生数学学*分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不*衡。因此,只有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才能实现学法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学*的目的,端正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品格,增强学*兴趣和学*毅力,养成良好的学**惯。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克服学*中的困难,控制学*情绪,排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碍等。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关系,坚持真诚、信任、*等原则与学生相处,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法。

  三、认真研究学*规律,加强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指导

  人们学*数学的过程是:首先是数学语言环境的影响与数学语言材料的输入,然后是大脑中解决数学问题规则的内化生成,最后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除了好的语言环境外,后几个方面都是大脑中自然发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过程,认真研究学生的学*规律,学*方法,学*技巧,并积极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听课的专注能力;在纷繁错综的语言现象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强调认知规律,运用联想、区别归类、记忆法则和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创设新的语言情景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思维*惯和能力,但是在不同的学*时期,学生学*规律不同,指导方法应及时、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

  我在教学中还注意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何在?经过调查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方法。指点学法,成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在课后要及时复*。但是,预*什么,复*什么,怎样复*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指点不同的学*方法,如三分钟闭目回想法、自问自答法、联想法、对比法、系统法、规律法、即景法等等。只有 学生掌握了最适合自己的学*方法,他们才能取得最佳的学*效果。

  四、加强具体环节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 预*方法的指导

  预*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预*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中做到:

  (1)细读:通过细读把握该课的主要内容;

  (2)自我“质疑”:在预*中或多或少总会有“拦路虎”,应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已借助于以前学过的知识、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设法加以解决;做好预*笔记,对于难于理解的内容做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通过预*的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 听、说、算、编技能的指导

  听:要过好语言关,听懂老师说的话;在听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快速联想;要善于跨越障碍,整体理解。

  说:愿意讲自己在学*中遇到的问题,乐于让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要准备有条理、灵活地表达自已的思想;尽量创造机会,多说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多说为什么?设法使学生接着老师的引导,把解题思路继续下去说下去。

  读:有经常性的阅读计划;整体理解短文,会抓住主题句,分析数学信息,找到合适的解题的方法;注意总结阅读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会抓住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编:根据题目要求,会改编应用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己学会新编写应用题,并会解答。

  3 、课后复*的指导

  法国哲学家狄慈根有句名言:“重复是学*之母”。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的重点和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和方法,运用类比、记忆、联想记忆和直观记忆、掌握重点的知识以及解题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作业。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教学或学期总结时,可以指导学生“三看”:看教科书、看笔记、看单元要点,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的知识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做一些各种类型的题目,通过做题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数学学*方法的指导形式

  指导形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总体上有三种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