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

日期: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三、悟一悟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写一写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六、练一练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作本上。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游山西村》系语文版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二首,诗人以*实的语言、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田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主客间质朴、纯真、浓厚的感情。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同中有异,因此进行比较阅读,既为教法,又是学法指导,以实现创造性的理解领悟。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将遵循“由扶到放”“比较鉴赏”“适度拓展”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发掘体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点,把教师从单纯的诗文串讲中**出来,引导他们自己在韵味飘香的诗宫去吟咏咀嚼,互相合作,探究古典诗歌的香醇与芳美,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一句话: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找饭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古诗,并体味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字、词、句,体味诗歌意境。

  3、初步学*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如何对比鉴赏诗歌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收集有关作者的信息;通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内容提要

  (教学环节)时间教学流程所需资源解说

  学生学*事项

  ——学生用什么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去完成学*事项(问题、任务、活动、作业)教师调控

  ——需要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生学*

  环节一:

  交流设疑,揭示课题21、回顾出门做客的经历吧?交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门做客的情形。

  2、穿越历史的长空,走进唐宋时代,去看看留在那些著名的诗人心中的又是什么情形呢?(学生倾听,回顾)

  (听+想+说)1、用问答式导入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直接切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出新的学*任务,让学生充满认知期待。

  环节二:

  揭示教学目标1学生朗读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环节三;

  检查预*效果31、解题及作者简介(交流预*中所收集到的有关孟浩然和陆游的信息)

  2、试读全诗

  (说+读)1、解题及作者简介。

  2、根据学生试读适时点评、纠正。培养学生预*,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环节四:以《过故人庄》为例,领悟学法

  (一)指导诵读,感受诗歌的形式美31、按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方法划分古诗节奏。

  2、按节奏朗读古诗。(个别读、范读、齐读)

  (做+读)1、指导划分诗歌节奏

  2、听学生朗读,评价、指导诗歌教学重在读,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读中明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整体感知,感受诗歌的结构美51、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诗歌的思路怎样?

  (2)诗歌的大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读+想+说)提问并板书诗歌思路

  (三)品味剖析,领悟诗歌的意境美121、品析名句: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了怎样的景致?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再现意境。

  听老师朗读,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的田园画面:透过诗,你仿佛看见(听见、闻到、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

  3、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4、齐读全诗

  (听+想+说+读)1、引导品味诗歌名句,小结点评。

  2、倾听学生发言、点拨、评判。

  3、板书主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入情,身历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情感。

  (四)指导背诵21、根据思路背诵全诗

  2、背诵全诗(指名背诵、齐背)

  (读)倾听、点评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环节五:

  迁移运用,体会诗歌的鉴赏美101、引导小结《过故人庄》学法。

  2、用学*《过故人庄》的方法自学《游山西村》,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小组合作学*。

  4、交流学*情况。

  (1)比较相同,体会诗情。

  预设:

  ○1体裁相同,都是律诗。

  ○2题材相同,都是写到农村朋友家做客,都是访友诗;都描写农村风光,都是田园诗。

  ○3两诗思路相同。

  ○4主人都很热情。

  ○5都想再到朋友家做客。

  ○6写法相同,都是先叙事写景,后抒情。

  (2)比较不同,感悟诗理。

  预设:

  ○1《过故人庄》语言朴实,读起来明白易懂。

  ○2《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景,又叙事,还带着哲理味。

  ○3《过故人庄》抒情比较直白,《游山西村》抒情则比较含蓄。

  (做+说)1、指导比较方法

  2、巡视学生参与情况。

  3、引导、点拨、评判、板书要点。

  “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达到对诗歌创造性的理解与领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与鉴赏力。

  环节六:

  课堂小结21、齐背两首古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听老师小结

  (读+说+听)1、倾听、评价

  2、小结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小结中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环节七:

  课后作业1、默写两首诗

  2、孟浩然和陆游的这两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诗的理解选择一首诗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做)课后检查拓展学生学*古诗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2、借助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4、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初读。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2、学生自学,师巡视。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方法是朗读,本诗歌*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五、学诗。

  1、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3)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3、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4、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秀美如画的景致,闲适恬静的农家生活让诗人向往,真挚深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

  六、想象意境。

  即兴表演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

  及时评价:

  七、拓展。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2、自学一首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9、初中语文教学案例:《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被选入了语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性,感受景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节课,我面临着如下需要解决的难题:

  第一,学生们只在早自*的时间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诵读,解决了生字词的困扰,对文章并未做很深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于类似写景的文章,学生在判断作者的感情色彩时根据字面的描述只能做较浮浅的判断,我如何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按照惯例,这是一篇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背诵是令大多数学生头疼的问题,我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快速而有效的完成对课文的背诵?

  第三,依据课表的安排,我的语文课排在星期五上午的最后一节,按照常规,上完这最后一节课,学生们就放双休假了,归家心切的学生们能否在那个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

  [描述]:

  星期五,我在上课之前进入了教室,学生们脸上流露出放假回家的期盼与兴奋,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收拾将要带回家的练*本,一副“铃声响起就往外冲”的架势,教室里的气氛比*常下课时要热烈得多,走过一群学生旁边,听见他们正在商量出校门后到商店去买卡片的事(学生们最*正热衷于收集一些动漫人物的小卡片),语文课本被歪放在一边,丝毫没有为上课做准备的打算。我明白我既不可以直接对学生说“不要急着回家”,也不可以批评他们收集卡片,“玩物丧志”。回家心切,是我也会有的状况,人之常情;而玩具更是孩子们的天使,童心未泯的初中生其实也很可爱。但这样的一个状况,肯定会影响到我的授课效果,必须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课铃响了,看着学生们心不在焉的表情,我觉得自己应该直面问题,我首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呢?如我所料的,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了“回家”!在回答的同时,有同学调皮地笑了,接着他们的回答,我很理解的祝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盼望回家只要盼两个星期就可以了,有一个人也有盼望,他盼望春天,而他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他是谁呢?这次,依然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朱自清”!这次的回答让我很高兴,因为大家终于开始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了。然后,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朱自清他是怎么盼望春天的.呢?学生很整齐的说除了《春》这篇文章中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我知道,这个时候的同学们已经进入课堂了。

  在介绍了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我请一位朗诵基础较好的同学读完了课文。接下来本来准备按照事先确定好的模式让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的,突然又觉得这样的方式用在这个时候太*常,应该换个方式,让学生们记住这节课。看着他们桌上放着的动漫卡片,我决定这节课我要“画”出来。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把朱自清先生的春天画出来。根据课文内容,文章可分成“春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大的画面,第一个“春归图”只有两个自然段,三句话,很容易背诵,学生在理解了“春归图”总领全文后,很快就能将内容背诵下来。对于“春草图”,我请了刚才在课间时商量去买卡片的同学到黑板上华出他们心中的小草,其中一个同学很快就画好了,看得出来他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而另一个同学似乎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他告诉我,他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却画不出来。我微笑着告诉所有的学生:是的,大家心中都有一副图。在那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之后,我在他们已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当然,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画画,结合课文内容,学生们边念课文,我边画,他们的目光不时的在课本与黑板间来回……

  在画完之后,我让学生们合上课本,看着黑板上的“春草图”,边回忆我画画的步骤,边试着背诵课文内容,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出来了,看来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接下来的春花图,顺序性更强,虽然画出来的画很抽象,但学生却是牢牢的记住了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有很多学生还能将所许学的内容背下来。剩下的内容我准备在下次课完成,在下课之前,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让他们去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完成的很好。

  [思考]:

  很庆幸当初没有放弃美术这一爱好,今天用到了。这节课我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在学生状态松散的情况下如何将学生带入课堂并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内容。从授课结束之前学生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课文,这一点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期望,对于假期过后的第二节课,相信学生们也能像这节课一样地参与进课堂,因为他们是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的。

  语文学*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开发与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策略,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有能力上的提高,这才是语文学*的灵魂。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完这节可课,我有很深的感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小的成功诱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的兴趣坚定成功的信念,用成功的信念赢得学业成就。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准备

  文章《蟋蟀的住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

  1.我们刚刚学*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作中学*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孟浩然)学生齐读。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按照节奏,练*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xxxxxxxx;“村边”对xxxxxxx;“合”对xxxxxx

  “绿树村边合,”对xxxxxxxxxxxx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背诵。

  板书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扩展阅读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扩展1)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一下——《清*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1、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三、悟一悟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写一写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六、练一练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作本上。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背景,了解诗意并背诵全诗。

  2、结合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语境导入

  田园诗,就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集在唐诗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一同走*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走进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板书课题)

  二、解题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年*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官,三年后患病卒。其诗风格诗淡自然,盛唐著名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五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三、诵读

  ①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及韵律,学生轻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四、研*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明确:老朋友准备的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去做客。小村掩映在绿色之中,青山横卧在村外。推开小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起桑麻农事。酒足饭饱,临行时,主动提出重阳节时还要来赏菊花、喝酒。

  ①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向: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方宾关系怎样。

  明确: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②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解:美,美在诗新,谈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③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意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协而幸福。

  ④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是什么感情?

  明确:依依不舍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也让他想再来,从而表现了朋友们真挚的友情。

  五、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六、小结

  这首诗看似*淡,**地叙述,省净的语言,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七、布置作业

  改写成现代散文

  板书设计

  孟浩然

  过首联:应邀做客

  故颔联:田园风光真挚友情

  人颈联:欢饮闲话向往田园

  庄尾联:依依惜别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扩展2)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一下——《清*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1、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三、悟一悟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写一写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六、练一练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作本上。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背景,了解诗意并背诵全诗。

  2、结合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语境导入

  田园诗,就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集在唐诗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一同走*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走进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板书课题)

  二、解题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年*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官,三年后患病卒。其诗风格诗淡自然,盛唐著名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五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三、诵读

  ①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及韵律,学生轻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四、研*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明确:老朋友准备的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去做客。小村掩映在绿色之中,青山横卧在村外。推开小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起桑麻农事。酒足饭饱,临行时,主动提出重阳节时还要来赏菊花、喝酒。

  ①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向: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方宾关系怎样。

  明确: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②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解:美,美在诗新,谈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③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意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协而幸福。

  ④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是什么感情?

  明确:依依不舍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也让他想再来,从而表现了朋友们真挚的友情。

  五、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六、小结

  这首诗看似*淡,**地叙述,省净的语言,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七、布置作业

  改写成现代散文

  板书设计

  孟浩然

  过首联:应邀做客

  故颔联:田园风光真挚友情

  人颈联:欢饮闲话向往田园

  庄尾联:依依惜别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扩展3)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古诗:回忆学*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2、借助插图。3、发挥想象)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情感朗读:读出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齐读)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自己读,一边给诗画上节奏再读。

  (生自由练*读,画出节奏。指名读,抽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节奏)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三、改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画里会有声音,也会有色彩,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下来,不过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要求:1、写上小孩的动作、语言,能恰当地用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就更好了。如:笑嘻嘻、着急、目不转睛等。

  2、字数100字左右,限时5分钟。

  小小渔船江边靠,我和同伴上了船,

  ·拓展延伸

  杨万里是一位善长写田园诗的南宋诗人,今天老师还带了他的另外一首诗给你们,供大家欣赏朗读。(学生小声朗读——齐读)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钲( )磐( )

  【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大意:清晨,儿童将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彩的丝线穿起当钲(古代乐器名)。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忽一声响把它敲碎了。

  下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结合相关资料、工具书,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感受小童天真活泼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背诵有关童年生活的古诗句

  2、课件(3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童趣

  1、 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中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来说上句,同学们来说下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歌声振林樾。

  师:意欲捕鸣蝉,

  生:忽然闭口立。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同学们对得真不错!吟诵了这些诗句,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

  师: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

  生:儿童、童年、童趣……

  师:是啊!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多姿的,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总是让人流连和称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品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童趣”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3页。

  2、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

  师:解题

  (强调“过”的意思,过:经过,划过。)

  二、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注意2个生字篙(gāo)棹(zhào)的读音。

  3、棹的写法:不要把右边的“卓”写成了“桌”。

  4、指名读这首诗。

  5、出示课件:配乐读。

  6、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插图自由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1、同桌合作诵读,发挥想象,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 品读课文,享受童趣

  创设情景:

  1、出示第二个课件。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是作者船行江面不经意间看见的,这一看让作者展开了思考……)

  你们就是画中的两个小孩,观察课件,说一说当时的情况。有对话、有动作、神态、心理、还有环境(天气……)

  2、假如我就是诗人杨万里,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聪明的孩子,试着表演一下他们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作者所悟,这一思考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小孩子(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

  4、请学生表演(注重语言、神态、动作)

  四、拓展阅读,深化童趣,再读体会

  1、齐读全诗,背诵全诗。

  2、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我们用刚才学*诗歌的方法来自学下面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3、自由读诗,读出了什么?

  4、合作学*,你感受到了什么?

  5、指名说大意。

  五.改写短文,体验童趣

  这节课,我们学*了《舟过安仁》,赏析了《稚子弄冰》,再次体验了古诗的独特魅力。现在我们来试着把《古诗舟过》安仁改成一篇小故事,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来写一写这童年趣事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

  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扩展4)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古诗:回忆学*古诗的方法。(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2、借助插图。3、发挥想象)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情感朗读:读出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齐读)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自己读,一边给诗画上节奏再读。

  (生自由练*读,画出节奏。指名读,抽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节奏)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三、改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画里会有声音,也会有色彩,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下来,不过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要求:1、写上小孩的动作、语言,能恰当地用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就更好了。如:笑嘻嘻、着急、目不转睛等。

  2、字数100字左右,限时5分钟。

  小小渔船江边靠,我和同伴上了船,

  ·拓展延伸

  杨万里是一位善长写田园诗的南宋诗人,今天老师还带了他的另外一首诗给你们,供大家欣赏朗读。(学生小声朗读——齐读)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钲( )磐( )

  【脱晓冰】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铮】古代一种像锣的乐器。

  【玻璃】古时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现在的玻璃。

  大意:清晨,儿童将金盆里冻的冰凿下来,用带彩的丝线穿起当钲(古代乐器名)。敲得响声穿过树林,忽一声响把它敲碎了。

  下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结合相关资料、工具书,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感受小童天真活泼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将古诗改写成一篇小故事。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背诵有关童年生活的古诗句

  2、课件(3个)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童趣

  1、 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是其中尤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我相信同学们在学*中也一定积累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我来说上句,同学们来说下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

  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歌声振林樾。

  师:意欲捕鸣蝉,

  生:忽然闭口立。

  师:草铺横野六七里,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归来饱饭黄昏后,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同学们对得真不错!吟诵了这些诗句,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

  师: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

  生:儿童、童年、童趣……

  师:是啊!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多姿的,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总是让人流连和称颂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品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童趣”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23页。

  2、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

  师:解题

  (强调“过”的意思,过:经过,划过。)

  二、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注意2个生字篙(gāo)棹(zhào)的读音。

  3、棹的写法:不要把右边的“卓”写成了“桌”。

  4、指名读这首诗。

  5、出示课件:配乐读。

  6、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释插图自由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1、同桌合作诵读,发挥想象,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说一说你的理解?

  三、 品读课文,享受童趣

  创设情景:

  1、出示第二个课件。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是作者船行江面不经意间看见的,这一看让作者展开了思考……)

  你们就是画中的两个小孩,观察课件,说一说当时的情况。有对话、有动作、神态、心理、还有环境(天气……)

  2、假如我就是诗人杨万里,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聪明的孩子,试着表演一下他们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3、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作者所悟,这一思考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小孩子(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

  4、请学生表演(注重语言、神态、动作)

  四、拓展阅读,深化童趣,再读体会

  1、齐读全诗,背诵全诗。

  2、杨万里写童趣的诗还不少,我们用刚才学*诗歌的方法来自学下面的这首诗:

  课件出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磐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3、自由读诗,读出了什么?

  4、合作学*,你感受到了什么?

  5、指名说大意。

  五.改写短文,体验童趣

  这节课,我们学*了《舟过安仁》,赏析了《稚子弄冰》,再次体验了古诗的独特魅力。现在我们来试着把《古诗舟过》安仁改成一篇小故事,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来写一写这童年趣事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了哪些写儿童的诗?(牧童)这节课我们也要学*一首写儿童的诗。和《牧童》这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学*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鸢。”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预设】

  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

  关注“篙(gāo)、棹(zhà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自主学*,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一)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潋滟水光,万倾碧波;阳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

  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扩展5)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瑞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3、今天,我们就来学*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学文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练*背诵。

  三、拓展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一下——《清*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2、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学一首陶渊明的《饮酒》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4、学生交流自学结果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读读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四、作业

  1、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三、悟一悟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写一写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六、练一练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作本上。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背景,了解诗意并背诵全诗。

  2、结合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语境导入

  田园诗,就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集在唐诗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一同走*盛唐田园诗人孟浩然,走进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板书课题)

  二、解题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后漫游吴越。年*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官,三年后患病卒。其诗风格诗淡自然,盛唐著名田园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五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三、诵读

  ①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及韵律,学生轻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四、研*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明确:老朋友准备的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去做客。小村掩映在绿色之中,青山横卧在村外。推开小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起桑麻农事。酒足饭饱,临行时,主动提出重阳节时还要来赏菊花、喝酒。

  ①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向: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方宾关系怎样。

  明确: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②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解:美,美在诗新,谈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③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意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协而幸福。

  ④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是什么感情?

  明确:依依不舍

  2、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也让他想再来,从而表现了朋友们真挚的友情。

  五、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六、小结

  这首诗看似*淡,**地叙述,省净的语言,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七、布置作业

  改写成现代散文

  板书设计

  孟浩然

  过首联:应邀做客

  故颔联:田园风光真挚友情

  人颈联:欢饮闲话向往田园

  庄尾联:依依惜别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五)份(扩展6)

——过故人庄原文及译文优选【五】篇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1、具:置办。黍:黄米。鸡黍:指农家待客的饭菜。

  2、合:环绕。

  3、郭外:即庄外。

  4、轩:指屋窗。一作“筵”。场圃:《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毛传:“春夏为圃,秋冬为场。”郑玄笺:“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后世才分开,打谷者曰场,种菜者曰圃。

  5、把酒:把盏饮酒。桑麻:指农事。

  6、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7、“还来”句:古时风俗,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最能代表孟诗的风格:清淡自然,从容自在,亲切有味。首联叙故人盛情邀请,交代过访之由。颔联写故人庄优美景色,赏心悦目。颈联叙饮宴畅谈,亲密无间。尾联预订重过之期,情深意长。通篇叙事,句句口语,句句自然,率然天成,毫无雕琢造作之迹。所谓绚烂之极归于*淡,淡而浓,浅而深,绝类陶诗,臻于妙境,遂成绝唱。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起首点题,*静而自然,不作丝毫渲染,既反映出挚友间的亲密关系,也显示了气氛特征。“绿树”二句写故人村庄所在的自然景象,一*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情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却又似信手拈来,第三联写宾主畅饮欢谈农家事,表现了诗人倾心于隐逸田园的淡泊情志,最后二句的预约重来与开关的应邀往访相呼应,表现了真率的心情和诚挚的情谊。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诗人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友情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高超的表现。觉得这种淡淡的*易*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浅枯燥。

  【过故人庄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早年在家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试不第,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暮僚。

  孟浩然曾在东南各地漫游。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其诗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他还善于化用六朝人的诗句,有出蓝之誉,《全唐诗话》称其名句“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有《王浩然集》传世。

  【过故人庄解题】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应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注评】

  故人具鸡黍,故人:老朋友,旧相识。具:置办,准备。鸡黍:肉鸡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邀我至田家。邀:约请。至:来到。田家:故人之家。○交代此行的缘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合拢,指环村皆绿树。郭:本义指外城,城、郭合成词时,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也可以泛指城墙;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称郭,此处郭指村郭──村庄的四面。斜:迤逦远去。○描写故人庄的*景及远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打开。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一,复词偏义。把:拿,端。话:谈说,聊起。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又称“重九”,指夏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的阴阳学说将数目也附会出阴阳,九这个散属阳,故九月九日称“重九”,又称“重阳”。就:动词。靠*、到,这里可解为观赏、亲*。重阳是**的节日,吃酒赏菊、持蟹赏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阳节的文人雅事。○此日欢聚,情犹未已,期待来日再相逢。

  【过故人庄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黍美食,约请我到他田庄相聚。但见绿树将村庄四面环绕,青山在村外向远处迤逦延伸。打开房舍就看到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来又谈起了蚕桑种麻的农事话题。等到秋天重阳节这一天,(我)还要来欣赏(盛开的)菊花。

  【过故人庄文章简析】

  就这首诗看,用语*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过故人庄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云:每以自在相凌厉者,极是。

  《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迹。

  《升庵诗话》:孟集有“到得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刻本脱一“就”宇,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

  《唐诗摘钞》: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王、孟并称,意尝不满于孟。若此作,吾何间然?结句系孟对故人语,觉一片真率款曲之意溢于言外。

  《增订唐诗摘钞》:“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矣。

  《唐诗成法》:以古为律,得闲适之意,使靖节为*体,想亦不过如此而已。

  《唐诗别裁》:通体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归于自然。

  《网师园唐诗笺》:野景幽情(“把酒”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体读本》:一意淡,结作小致。虽古今不同,居然元亮品格。第五欲作异使,对句亦逸,“就”字新。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纪昀:王、孟诗大段相*,而体格又自微别。王清而远,孟清而切。学王不成,流为空腔;学孟不成,流为浅语。如此诗之自然冲淡,初学遽躐等而效之,不为滑调不止也。

  《唐诗*体》:通体朴实,而语意清妙。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